关于行政审批服务系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汇报
关于行政审批服务系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汇报
近年来,我市行政审批服务系统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市委的各项工作安排,始终以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为全市的高质量发展和全面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动能与保障。
一、全力推进全媒体宣传,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一)强化组织架构,提升治理效能。一是优化体制机制。我市以市长为组长,联动各分管副市长和法院院长,全面构建优化营商环境的高层领导机构,系统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在2021年党政机构改革中,全国首创市县两级行政审批服务管理体系,将优化营商环境责任贯通到底,形成市级统筹、一体化推进的工作格局。二是健全运行机制。设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明确以抓好政策落实、解决企业和群众“急难愁盼”为首要职责。各级各部门承担起优化营商环境的主体责任,通过建立和完善营商环境考核评价机制,实现横向协调、纵向联动的全覆盖工作体系。三是保障落实有力。常态化开展营商环境和开发区督导服务,全面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将问题治理与深化改革有机结合。市人大常委会自2019年至今,连续四年对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进行执法检查,统一推进营商环境改善效果和法规实施效能。市纪委监委设立了破坏营商环境问题线索举报电话,自2020年起连续三年开展专项政治监督检查,聚焦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实施专项治理行动,推动解决长期存在的顽瘴痼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二)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夯实法治基础。一是率先推进地方立法。在国家《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颁布实施后,我市迅速出台了《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确保营商环境建设和改革在法治轨道上稳步推进。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树立了榜样。二是完善配套法规体系。我市相继出台了《全市一枚印章管审批条例》等市级地方性法规,全国首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体系。《全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全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条例》《全市创业扶持条例》等40部地方性法规,有效推动了各个领域的营商环境法治化进程,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法律保障。三是构建全面规章制度。为进一步夯实法治基础,我市制定了《全市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规定》《全市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办法》《全市融资担保管理办法》等30项政府规章,构成了“制度塔基”。这些规章制度完善了营商环境建设的“四梁八柱”,为企业投资、行政审批、融资担保等关键领域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三)深化迭代改革,不断推进系统集成。一是以审批改革为突破,启动1.0版升级。2019年8月,我市率先推出“营商环境1.0版”改革,以“开办企业2天、不动产登记3天、一般性工业项目全流程累计审批时间20天”为目标,实施“2320”专项改革,涵盖40项具体任务。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迈出了系统集成改革的第一步。二是以数字政府为引领,推进2.0版升级。随着数字政府建设的推进,我市于2020年12月启动了“营商环境2.0版”改革。以“五减”(减程序、减材料、减时限、减成本、减事项)、“一网通办”提速、企业全生命周期便利化服务等六大专项行动为牵引,推出40项改革任务,进一步深化了营商环境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显著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三是以对标一流、自主改革为重点,推动3.0版升级。2023年7月,我市发布《全市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方案》,启动“营商环境3.0版”改革,围绕打造法治、政务、信用、人文、要素保障等“六个环境”,系统实施了50个方面40条工作任务,并配套实施130项改革事项,营商环境改革势能不断集聚。
二、全力推进“五个环境”建设,持续提升城市营商环境
(一)政务服务更趋便捷高效。一是改革政务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我们全力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整合了各部门92%的审批和服务事项至市县审批局,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市县平均减少审批环节64%、申请材料降至55%、办理时限缩短62%,审批效率显著提升。实现了饭店、超市等50个行业“一业一证”“一证通营”,100个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300项跨市通办事项,4000项政务服务事项便捷办理。“综合窗口”改革实施后,平均办理时限缩短72%,实现“7×24小时不打烊”自助政务服务全覆盖,12345政务服务热线实现企业群众诉求“一号通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好一件事”的实施意见》,发布50件“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最大程度便企利民。新生儿出生“一件事”经验入选国务院典型案例。二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将企业开办时间由原来的5个工作日压减至0.3个工作日,实现企业注册、公章刻制、发票申领、社保登记、公积金登记等全流程“一网通办,一套标准”。全面推行“证照分离”改革,覆盖全市区域并在扩展事项上实现全覆盖,企业办事成本显著降低。三是优化项目投资办理,促进高效投资。我们率先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改革效果被评为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典型做法”、中组部“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攻坚克难案例”。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从120个工作日缩短至65个工作日,简易低风险项目审批进一步压减到1个阶段、10个工作日以内。全市90个工业园区的工业用地已全部实现“标准地”供应,出让“标准地”1800宗,总面积达16万亩,基本实现了拿地即开工。
(二)法治环境持续提升。一是知识产权保护与创造双提升。全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备案企业数量和专利预审量均实现翻番,2024年底全市发明专利有效数量同比增长28.2%,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1件。“强化菊花产业,推动品牌经济”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三批典型案例。二是推进“综合监管一件事”改革。依托市“互联网+监管”系统功能再升级,开发出“综合监管”子系统,编制市县跨部门综合监管重点事项,加强依法协同监管。通过该系统,监管效率提升了35%,执法覆盖率提高了40%。三是常态化开展专项治理。2023年开展持续五个月的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建立营商环境“啄木鸟”工作机制,设置营商环境体验官,开展经营主体畅谈日,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等多渠道问题发现机制,形成涉企问题主动发现、分析研判、处置解决、成效评估的闭环工作模式。行动期间,共解决各类问题300项,有效提升了企业经营便利度。四是全面提升司法护企服务质量。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构建律师服务团、“百所联千企”等机制。为重大项目和各类经营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法律服务。通过新制度的实施,法律服务满意度提升至95%,重大项目法律支持覆盖率达到85%以上。
(三)信用建设成效显著。一是推进社会信用政策体系建设。近年来,我市全面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制定并实施了《城市社会信用管理条例》,涵盖建筑、安全生产、能源、电力、生态环保、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出台信用评价政策45项,企业信用监管覆盖率达95%。通过这些措施,全市信用环境显著改善,相关行业的违规行为减少了28%。二是完善政府诚信机制。政府不断健全守信机制,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政治监督专项检查,累计自查并解决“新官不理旧账”“政策不兑现”问题1300个,政府公信力显著提升。通过这些举措,政府履行承诺的情况大幅改善,企业和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提升了30%。三是助力“信用+”服务创新。市级征信平台全面推广应用,累计归集涉企信用信息25亿条,帮助1.5万户经营主体获得融资3500亿元,有效为企业发展提供信用支持。同时,平台服务中的办理速度提升了25%,融资成功率增加了15%。这一创新举措大幅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四)要素保障持续强化。全面提升项目服务保障水平。依托“四全工作法”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至2023年期间,全市开发区组织实施“三大项目攻坚”活动,其中“签署协议”项目总数达2050个,总签约投资额6400亿元;“启动建设”项目达到1800个,总投资3800亿元;“竣工投产”项目达到1900个,总投资4000亿元。截至2024年6月底,全市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至2700亿元,同比增长21%。新增融资渠道和贷款产品,为企业提供多样化资金支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自2019年至2021年,全市新增减税降费总额达810亿元,有效减少企业财务负担。2022年以来,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累计金额达到1320亿元,显著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自“三晋贷款码”平台上线以来,截至2024年6月底,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4900亿元,同比增长41%。新增金融产品覆盖面广泛,有效满足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优化土地配置政策。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显著向民营企业倾斜,优先解决开发区标准厂房及工业用地需求,全面解决小微企业用地难题,确保企业用地需求得到持续性保障。同时,加强土地利用效益评估,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人才资源保障。制定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标准,设立总规模25亿元的科技创新天使投资基金,积极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截至目前,全市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量分别较2017年增加93%和102%,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了3.2倍。新增多层次人才培训项目,有力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
(五)构建和谐美好人文环境。推动对外开放新格局。通过“城市之夜”活动亮相夏季达沃斯论坛、进博会及广交会,全方位加强国际友城和对外交往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与35个国家的80个地方政府建立国际友城关系,与65个国家的150个地方政府建立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全面取消,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覆盖率保持在100%,着力提升对外贸易便利化水平。塑造绿色低碳产业形象。全市积极引入智能化煤矿企业,外送绿色电力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大力推广绿色低碳技术,新建建筑中98%以上为绿色建筑,城乡清洁取暖覆盖率达到95%。同时,加快新能源产业布局,新增太阳能和风能发电项目,以实际行动助力全国碳中和目标。提升生态宜居环境。全市水土保持率提升至68%,人工造林规模连续四年全国领先,黄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79%,PM2.5平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新增多个生态公园与绿色空间,积极推行城市绿化项目,众多城市逐渐成为宜居宜业的理想之选。
三、全方位推进企业发展,全面增强市场信心
(一)精细改革释放政策红利。构建政策服务“一站通”平台。2023年推出的涉企政策“一站通”综合服务平台,共发布涉企政策18600条,涉及奖补事项2350项,累计受理并办理5420余件,实现全市涉企政策“一站通查”、部分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奖补资金“一键直达”。平台有效地优化了企业操作流程,大幅提高了政策落实的效率。大力推进税费服务智能化。推出“一键办理”服务,实现企业注册、跨区迁移、税务注销等10项具体事务的快速处理。在全市税务系统建立了“精准推送、智能交互、办问协同、全程互动”的智能化征纳互动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加速征纳互动数字化转型。构建“人工+智能导航”“多方视频+双向语音”的5G云客服系统,实现视频和语音自由切换,人工坐席和智能投屏多方连线,大幅提升办税效率,解决了90%以上的办税事项。在全国纳税人缴费人满意度调查中,全市排名从第35位跃升至第2位。
(二)创新地方特色,凸显改革亮点。推广改革模式,提升服务便利度。逐步推广水、电、气、暖“一站式”集成服务,简化手续,通过实施“534”工作法,实现水、电、气、暖、讯“一站式”服务,让企业和群众在政务大厅“只跑一次”,进一步提升了服务便利度。打造特色服务品牌。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345”项目全周期服务模式,推行“领办、代办、专办、一网通办”机制,形成“四办”服务品牌。全市转型综改示范区首创经营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登记准入效率提升55%。推动便民服务信息化。加速推进“无证明”信息化系统,推动“减证便民”向“无证利民”升级,全市成为“政务服务体验员”和“全域通办”标准化全国试点城市。新系统上线以来,共处理无证明事项2.5万件以上,极大提升了办事效率和便民服务水平。
(三)强化综合支持,提高企业获得感。提升金融支持力度。自2019年起到2023年,全市新增减税降费总额达850亿元,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2023年以来,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累计金额达到1350亿元,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优化融资环境。自“三晋贷款码”平台上线以来,截至2024年6月底,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到5000亿元,同比增长42%。新增金融产品覆盖更广,灵活满足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全市累计设立30亿元科技创新天使投资基金,推进科技人才发展,逐步完善分类评价机制。截至目前,全市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量较2017年分别增长95%和105%,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了3.5倍。新增多个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助力提振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上一篇:图书管理员的辞职报告(汇总5篇)
下一篇:地理工作总结【汇集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