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内容【参考4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主要包括项目概况、环境现状、影响分析、 mitigation措施及公众参与等内容,如何有效降低环境风险?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内容”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篇1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与手段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深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我国环保工作中的地位日渐提高,随之对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专业人员的需求量日趋增加,业务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必修课程之一,同时也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需要学习掌握的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作为高职院校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应当顺应市场需求,不断从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培养动手能力较强的环评工作人员,为此本文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1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主要特点

综合性和复杂性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多个基础学科如:生态学、法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等,要求环评工作者掌握的知识较广泛。在我国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建设项目、规划等多种多样,而不同的项目、规划等涉及到的要素也不同,因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具有复杂性。这就要求环评工作者能扎实掌握并灵活应用专业知识。①

应用性和时效性

环境影响评价应用广泛,根据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在我国领域和所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因此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到的法律和法规、标准和技术等较多,而这些内容又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所以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又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2优化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内容

择优选取教材

教材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教师所教授知识和学生所要学习知识的载体。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环评技术导则、标准和方法等也在更新,环境影响评价的教材也应该保持与时俱进。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材的选择一般应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选择最新版的教材。我校使用的主要教材是由刘晓冰主编的《环境影响评价》(第三版),它是全国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该教材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要求,重点突出实用性和技能性。如果我们无法选择最新的适用教材,应随时关注环评的最新动态,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最新的环保标准、技术导则和方法等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并使之与时俱进。

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繁多,不可能在课堂上讲授到所有的知识点,而且考虑到高职类院校学生的特点:录取分数线较低,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和自学能力都不如本科院校的学生,而且有一部分高职类院校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学生还包含有文科生,数理知识较差。如在课堂上进行全面而无突出的知识点讲解,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因此,讲课内容要精简,突出重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学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正确选择环境标准;确定各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等级;能够对各类工程进行分析;正确选择使用模式进行现状评价、预测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合理可行的对策、建议等。②

正确选择使用环境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在各环境质量要素的现状评价、预测评价中涉及到的环境法律法规较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是其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于环境标准的选择,首先让学生多关注相关环保部门的网站:如环境影响评价网、环境标准网等,及时了解最新的环境标准。在选择和使用环境标准时,根据环境标准使用的范围,结合拟评价项目的特点,判定拟评价项目有无包含在内,若包含,再依据所选用环境标准的具体内容,判断、确定具体要选用的等级标准。

确定各环境要素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各环境质量要素的评价等级一般划分为三个等级,在进行各环境要素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判定时,根据该环境质量要素评价等级的确定依据,同时考虑建设项目和周边环境的具体特点看是否需要提级或降级,然后确定各环境质量要素评价的等级,从而可以确定项目各环境要素需要进行的现状调查范围、具体的调查内容和深度、预测评价的内容和深度等。

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是环境影响评价中分析项目建设影响环境内在因素的重要环节之一,为其后面各专题的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工程分析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之一。对于进行项目的工程分析主要掌握以下几点:第一,对于建设单位提供的数据资料要进行需要性和合理性分析;第二,尽量量化;第三,分析项目的合法性;第四,根据项目的性质,突出重点,有的放矢;第五,从环保角度对项目的选址选线、工程设计等给出优化建议。

正确选择使用环境影响预测模式

在进行各环境质量要素的影响预测时,需要选择、利用数学模式来预测大小。环境影响预测模式的推导比较繁琐,而且模式复杂难记,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对环境影响预测模式的学习以《导则》的要求为尺度,重点应该放在如何选择模式和如何确定模式的参数值,然后使用已的商品化的软件获得计算结果。这样做也培养了学生在环境影响评价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

同步进行实践教学

让学生能够独立编写出合格规范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是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学习的最重要目的。针对每一章内容的理论教学内容都要进行相对应的实践练习,这样做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如学习完工程分析的理论内容后,让学生以学校新建教学楼或宿舍楼为建设项目,进行工程分析,识别影响的种类、性质并确定污染物的源强数据;学习完地表水、大气、噪声、生态环境的环境影响评价章节理论内容后,以具体的项目为例让学生确定该项目的地表水、大气、噪声、生态环境的评价等级、评价范围、并进行相应的的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等;学习完课程的理论内容后,让学生动手完成一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文件:首先,明确登记表、报告表和报告书需要编写的内容、查找的资料和编写要求,然后给学生布置不同的环评课题(以实际建设项目为例),让学生完成相应的环评报告文件的编写,最后分组进行讨论,解决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引入职业岗位要求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职业岗位的要求,补充学生的学习内容。针对高职院校大多学生存在应用文写作能力有待提高的现象,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用到的应用文的写作内容。如在讲授到环境标准章节时,可让学生编写环境影响评价时要采用标准的申请函;在讲授公众参与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制作公众参与问卷调查表等;在讲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和报告书编写章节时,可让学生先搜集各地方的环境影响登记表、报告表、报告书,参考搜集到的格式和内容,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确定在实训中要编写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的内容和格式。通过训练,使学生熟悉常见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文的流程、写作要点,为毕业后撰写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文件、验收报告等奠定扎实基础。③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讨论法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泛,需要学习的理论内容也较多,学生容易感到比较枯燥。如果只用传统的被动学习的讲授法,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把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使学生主动参与理论内容的学习。比如在讲授环境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的内容时,以学校周边的项目为例,让学生分组讨论要现状调查的内容、污染源的调查、工程分析中污染物源强的计算等。

案例教学法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以将案例教学法贯穿整个理论内容的学习。以具体案例为例来讲授课程中地表水、大气、噪声、固废和生态环境的环境影响评价等章节的内容,通过案例来讲述,使理论内容更具体化,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更准确地掌握理论内容,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和方法在评价实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时的应用,同时也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使用案例教学时,要注意对案例的选取要具有代表性,选择学生较为了解的几类行业的代表性案例用于教学。

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即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搜集资料、整理知识体系、并选出有代表性的讲解,教师做最后的总结。任务驱动法主要应用于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实训环节。对于某些章节,学习完相应的理论内容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具体的任务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习内容。教师布置具体任务,学生分组进行完成,然后在课堂上讨论解决完成任务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例如在环境调查与工程分析该实践课程内容时,可布置学生开展校园内及周边地区的环境现状调查、对学校食堂、宿舍楼的污染源进行核查和计算源强等;还可以让学生以新建教学楼和宿舍楼为例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选择任务时要注意:要选择学生比较熟悉且不是很复杂的项目:如住宅小区的开发建设、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餐饮业、酒店建设等项目,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完成“任务”,增强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即以学生为主体、针对现场实物进行教学的方法。在讲授各环境要素的质量现状与评价时,可以具体项目为例带学生到项目的现场进行教学,使学生熟悉现场调查的内容和重点。

使用信息技术手段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越来越发达,学生们都比较喜欢随时随地上网,可用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对于我校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使用世界大学城作为平台进行网络教学,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课后与学生随时进行交流沟通,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特别是加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网上布置作业、阶段测验题或一个供大家讨论的议题,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答复或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评判,与学生进行讨论等。

因为环境影响评价政策性和时效性较强,且涉及到群众的相关利益以及与时俱进等特点,所以要随时关注像中国环境影响评价论坛、环境影响评价官方网站、中国环境标准官方网站等专业技术知识含量较高、提供权威有效数据和最新的技术方法的网站。

4采用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终考试成绩并重的考核方式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篇2

1引言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是建设单位在实施项目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和环评技术导则、标准等编制的技术性文件,该文件经行政审批后方可实施项目的建设万’es;环境技术评估作为行政审批前重要的一环川,主要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质量进行审核州,评估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h},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综合审批部门进行审批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为更好的指导环评编制人员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提高环评文件编制质量,归纳和总结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评估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项目评价标准

项目执行的排放标准有以卜几点:

(1)W标准适用错误,有(项目拟建地)地方排放标准的应优先执行地方排放标准,有行业排放标准的应优先执行行业排放标准,行业和地方排放标准都没有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

(2)目前行业排放标准中只给出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无排放速率限值,环评报告中建议废气排放速率参照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3)遗漏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和排气量以及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参照执行《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

3规划与产业政策相符性

规划相符性

(1)项目所在区域或园区总体规划(包括产业定位、用地规划、环保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内容的缺失或者阐述小清,导致项目与项目拟建地的土地利用规划相符性分析阐述小清。

(2)结合行业或产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如区域固废污染防治“l一二五”规划、长江岸线规划、交通规划等)要求,说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与相关规划的相符性。

(3)项目与园区环评批复相符性分析缺失或小全面,从而无法体现园区规划环评对具体建设项目环评的指导性和约束性。

产业政策相符性

产业政策相符性分析应结合国家、省、市、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禁比投资项目目录、行业准入条件进行分析。

4工程分析方面

现有项目回顾性评价

现有项目环评与实际建设及运行情况(包括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线数量及规模、生产时问、公辅设施、环保设施)介绍小清,导致现有项目实际的产品方案(包括产品种类与实际生产规模)、污染物“三本帐”及总量控制情况、环境管理情况模糊小清,未能结合现有项目实际建设分析其存在的环保问题。

拟建项目工程分析

遗漏项目产品标准,主体工程建设内容小明确,公附工程建设内容及依托的`可行性分析小够,缺少产品与设备匹配性分析,设备变化情况介绍小清(包括本次新增设备、拟淘汰设备名称与数量);生产工艺介绍小清,产污环节分析存在遗漏,物料平衡及水平衡数据前后小一致,污染源强核算缺少依据,废水中特征污染物源强核算缺失或小合理、废水处理方式小合理;废气产生、捕集方式、排放去向阐述小清;固废种类及属性判定错误,固废产生量核算有误;非正常工况设置小合理。

5污染防治措施论证分析

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缺乏依据,仅是处理原理的简单罗列,无处理方案的比选过程,未能提供成功运行的工程实例;未给出废气的捕集方式、捕集率,废气产生设备与捕集装置的连接方式及结构形式,遗漏排气筒设置合理性分析;污水接管可行性分析中缺少污水处理厂目前实际接管量及运行数据分析;固废处置可行性分析未能完全按照苏环办号文要求进行编制,缺少危废处置单位处理工艺可行性分析;地卜水防治措施缺乏针对性、未覆盖所有的重点区域。

6环境现状与影响预测分析

环境现状评价

环境现状超标原因分析小能使人信服;大气及地卜水环境现状监测点位设置小符合导则要求,监测因子小全;遗漏项目拟建地周围zoom范围内敏感点环境噪声监测;地卜水环境现状达标性分析采用的评价标准小合理;区域污染源调查缺少与项目排放同类特征污染物污染源的调查。

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参数确定小合理,未进行异味气体的嗅阂值达标分析,遗漏周围敏感目标的达标分析或者预测结果未叠加背景值,改扩建项目未给出全厂卫生防护距离范围设置;改扩建项目环境噪声评价因子设置小合理,未完全按照苏环办「20xx口283号要求分析固废从产生、暂存、运输到处理处置全过程的环境影响。

7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分析

未能从生产工艺与装备、资源能源利用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环境管理等5个方面全面分析项目清洁生产水平,同类先进企业的清洁生产数据没有来源;改扩建及搬迁项目应通过本项目建设前后各指标的比对,体现清洁生产水平的提升。

8.环境风险评价

未能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要求进行物资风险的识别,风险评价因子的确定依据小足;最大可信事故的源强核算未给出计算参数,未进行最大可信事故对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预测;安全事故引发的次生、伴生的环境风险关注小够;风险防范设施如事故池、消防水池等的设置未给出计算依据或依据小足;风险防范措施缺乏针对性,应急预案小符合实际。

9公众参与与总量控制

公众参与评价

合同及委托书中未注明时问,无法核实公示程序的合法性;部分项目的公示网站无法打开;缺少在项目拟建地或居民点进行现状公示的照片;公示内容与项目建设内容存在出入,调查对象未覆盖评价范围内所有环境敏感目标,遗漏公众参与“四性”分析内容。

总量控制方面

技改扩建项目的以新带老削减量与本项目排放量混为一谈,未给出技改扩建前后污染物排放量(废水未同时给出接管量、污水厂最终排放量)、以新带老量、技改扩建前后变化量、需重新申请的总量。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篇3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次生环境影响;制度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15803

1引言

随着环境保护由“末端控制”到“源头控制”的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环境影响评价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但是我国相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环境影响的界定范围狭小,对于次生环境影响问题涉及很少。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次生环境问题开始受到关注,相关理论的研究也相继展开。

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经济、政治、社会)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次生环境影响(DeducedEnvironment)是指原生环境影响因素与环境中其他成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新的环境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由一定的项目建设和运营直接所引起,而是人们围绕项目而从事的其他相关的社会、经济开发活动引起的对自然、社会环境的影响。

环境影响广义上包括次生环境影响,但是在我国相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各项规定中缺乏关于“环境影响”的明确界定,并且只是以“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简略带过。在《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提到了“产生的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这样的规定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环境影响的界定重点落到了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也就是说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仍然是以对“环境污染”影响为评价重点。立法上对“生态环境”相对次之地位的规定,导致实践中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实质上成为专门对环境污染影响的评价报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的评价几乎为空白,而这些正是次生环境问题。因而建立次生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次生环境问题,笔者认为是必要的。

对于次生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法理基础、环境保护、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几个方面。

2法理基础

法是以权利义务配置为机制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权利和义务贯穿于法律现象逻辑联系的各个环节。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权利义务理论的基本内容。权利义务是对立统一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义务是互相对应、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辩证过程,它们是在对应、依存、转化的过程中在一组关系内由对立走向统一。权利义务功能的互补性,对于同一主体权利义务同时贡献着启动与抑制、激励与约束、主动与被动、受益与付出的对应机制。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利益并存的社会,各种各样利益的平衡、实现运用了多种手段与方法来协调、调节,如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其中,利益的维护和保障所运用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法律。法律的产生就是为了社会、公共、个人利益的平衡。法律通过界定利益主体权利义务并强制保障这些权利义务的实现来满足多元的、错综复杂的利益。当然,为了更有效地保护环境、人类与环境中权利义务的分配,运用法律成为必然选择。

现今世界经济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环境权利则是人权——生存权中最基本的权利。根据权利和义务平等性、一致性原则,人们在依法享有环境权利的同时,必须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共同持有的战略的今天,提出和强调人类对于环境要权利义务的平等与一致显得尤为重要。次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就是平衡环境权利义务,实现权利义务的对等性、对应性达到环境公平。次生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于行使其民事权利,而对环境这一“非竞争性,非排他性”资源环境进行利用的主体,即:对环境权的行使者主体,同时承担起预测、评判、制定替代方案的预防环境污染的义务,达到权利义务的一致性。

3环境保护理论基础

“预防为主”、“源头控制”是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预防是指在国家的环境管理中的事前控制机制,是通过计划、规划等行政管理手段,采取防范性措施,防止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各种社会活动对环境的损害。“预防为主”是针对环境的特点和国内外环境问题的解决的主要经验和教训提出的。环境污染与资源破坏一旦发生往往难于消除与恢复,甚至不可逆转。如果事后再进行治理,从经济上来说往往要耗费巨资。而且环境问题时空上可变性大,问题的产生上有缓发性和潜在性,这些特性在次生环境问题上表现得尤其突出,再加上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人类认识问题的局限性,人类对环境的损害活动造成的长远影响和最终后果,往往难以及时发现与认识。但当问题出现,往往已无法挽回,或者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这种情况要求人类活动必须谨慎注意对环境的长远的、全局的影响,防患于未然。

源头控制。源头控制是基于“末端治理”局限性考察的基础上提出的环境保护理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社会的关注领域逐渐扩大,生态环境问题在各个领域开始备受关注。20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末端治理”兴起,同时人们吃惊地发现,尽管某些地方环境污染的剧烈程度有所减轻,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在全球范围全面爆发,并且与日俱增范围不断扩大,已影响到经济增长、人体健康、文明延续、政治稳定等社会发展的所有宏观和微观层面。总结历史和反思现实,末端治理的致命缺陷显而易见。末端治理是一方面犯了“脚痛医脚,头痛医头”的错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末端治理既不能完全处理废弃物,又在处理废弃物的同时消耗着资源。在反思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分析“末端治理”的局限性的过程中,“源头和过程控制”应运而生,其目的是对环境负责,防患于未然,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水平。次生环境影响评价就是本着“源头控制,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理念,而建立的一项基本制度,是一项事前预防制度。通过这项制度的实施,不仅可以将一些环境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还可以对一些可能的环境问题事先制定出预防机制,应急预案及替代方案,对环境问题做出全方位的预测与防范,减少环境问题。

2013年2月绿色科技第2期

杜晓丽,等:次生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理论基础浅析环境与安全

4经济学理论基础

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造福人民。但为了经济发展却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在本质上与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相悖的。在经济学领域,社会的发展的考量主要以工业上正常成本的投入与产出为分析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将社会发展的考量推到更广阔的领域,将环境因素纳入到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以经济学的投入产出理论分析环境—经济问题。投入产出分析理论是经济学中的基础分析理论,即对经济系统各部门间的数量依存关系进行研究,以确定国民经济部门错综复杂的联系和再生产重要比例关系的方法与技术。在环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突破传统的成本观念,将环境污染、资源损耗及改善环境、维护环境等内容纳入国民经济成本中,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已成为人类、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传统思想对于生产和经营中所产生的问题,如将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随意处理,很少将处理这些废弃物、污染物的费用计算在成本中。就我国而言,由于市场经济制度尚不完善,市场经济自身弊病自发性、盲目性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以追求最大利益为出发点所导致的。对利益的追求使得大多数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发展时忽略环境成本,这种成本通常被他们以“外推”的方式,以损害人类健康、生态系统的形式转嫁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对整个社会是一个负效应,因而又被称为“外部不经济性”。为了扭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老路,必要的制度建设成为必然,次生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就是对预期存在的环境、生态影响进行全面、战略性的评价活动进行制度化、法制化规制,以实现降低环境治理增加的经济损耗——外部不经济性的法律保障。

5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法理论内核即:持续观、系统观、公平观、和谐观,这4大板块构成了可持续环境观的理论体系,其中持续是核心,和谐是基础,系统是认识,公平是表现。持续观就是要使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持续性,实现代际公平,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可持续发展就是,以自然环境为系统,以人类为中心,系统内自然、经济、社会和政治是相互联系的系统要素。可持续发展有赖于环境承载能力及缓冲能力、经济的生产能力、社会的需求能力、政府的调控能力等各种能力的相互调适。评价这个系统的运行状况应以系统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为衡量标准,即在宏观的成本效益分析基础上进行取舍,使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经济的发展目标与环境目标相统一,使系统各要素达到平衡。

次生环境影响评价就是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以持续的眼光来对自然、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是否协调、是否持续发展的评定,是对现今建设与长远发展、具体建设与整体布局、正面效益与负面效益的评定与分析以及保障措施的设计。其目的就是使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6结语

通过对次生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的法理中权利义务理论、环境保护、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几个方面分析,建立次生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具有一定理论意义。现实中次生环境影响评价目的是鼓励社会建设、决策中考虑次生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次生环境影响评价是传统意义环境影响评价的纵向的延伸,是现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补充与完善。次生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为次生环境影响的评价提供了法律依据与保障,有利于强化环境管理,有利于为社会发展战略提供导向。因此,建立次生环境评价制度对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促进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收稿日期:20121201

作者简介:王彬(1985—),男,陕西旬邑人,主要从事清洁生产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金瑞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姚建。环境经济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王家鼎,刘雪霞。浅谈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环境观[J].地理教育,2005(3):21.

[5]郭震,郭合章,杨艳,等。合理行使环境权利自觉履行保护环境义务[C].福州:2001环境资源法学国际研讨会,2001.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篇4

环境健康影响评价是一种采用多种定量和定性的方法,针对国家政策、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等造成的人群健康效应进行评价和改进的结构化方法。目前,已得到认可的健康影响评价方法和模型有20余种,如Merseyside评价模型、Bielefeld评价模型、健康危险度评价方法等。在开展健康影响评价时,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对评价方法和模型进行筛选。

(1)方法和模型成熟,有相关数据和资料支持,可信度较高,能将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所选用的评价模型和数据是开展健康影响评价的关键,由于技术原因,所有的健康评价模型都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评价所需的基础数据和监测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健康危险度评价方法最初由美国国家科学院于1983年提出,后经多年的发展和完善,该方法已被中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和国际组织所采用,并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和参数手册。目前,健康危险度评价方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使用经验和基础数据,已存在的模型和方法进一步完善,新的技术和模型被不断引入,为方法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健康危险度评价方法的基本程序包括危害鉴定、暴露评价、剂量—反应关系评价和危险度特征分析四部分。危害鉴定属于定性危害评价,通过搜集流行病学资料、毒理学资料和实验研究的最新成果,对环境暴露是否对人群健康产生危害作出科学的判定。暴露评价是危险度评价的关键步骤,在本环节需要确定易感人群、有害暴露因素、暴露剂量、暴露持续时间、暴露频率、暴露途径等暴露因子,为风险评估提供定量依据。剂量—反应评价是危险度评价的核心步骤,目的是确定暴露人群中健康危害效应的发生率与暴露水平之间的定量关系。危险度特征分析是危险度评价的最后步骤,它通过综合前面三个阶段所获得的数据,对不同暴露环境下可能产生的健康危害的发生概率和发生强度进行估算,是环境健康管理的第一步。

(2)有大量研究和实践经验,已形成相对固定的评价模式,相关机构正式出版过使用指南和技术标准。不同组织和机构所公布的健康影响评价模式都包括筛选、确定范围、风险评价、决策、实施五个环节,但不同的健康评价程序在具体操作顺序和评价侧重点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如Bielefeld法对健康影响预测的前期分析过程要求较为严格,要求从项目、社区、人口、环境背景值、额外污染等方面进行分析;美国毒性物质与疾病登记署(ATSDR)采用的健康影响评价程序以暴露评价、健康损害效应评价、健康干预为重点,将公众参与贯穿于整个评价过程中。ATSDR健康影响评价程序要求评价人员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选定操作步骤,形成了多向网络化的评价流程,突出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在欧洲使用较多的是Merseyside评价模式,国际健康影响评价协会在2001年出版的《TheMerseysideGuidelineforHealthImpactAssessment》对该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

(4)综合考虑具体评价项目的现场情况和评价目的。除本身的因素外,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的选择还受到现场状况和评价目的的影响。项目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环境健康法规、居民健康意识、公共卫生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会对健康评价工作的开展产生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健康影响因素的界定差异也会导致评价工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英国在健康影响评价中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产前暴露、个人行为和方式、心理环境、物理化学环境、公共服务、公共政策等,对躯体损害以外的健康危害行为较为重视,而在健康意识相对薄弱、公共卫生建设较为落后的地区则相对忽略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健康损害,关注点集中在躯体健康损害上。

2环境健康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分析

不确定性贯穿于健康影响评价的全过程中,为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需要对其进行有效性分析,明确评价过程中不确定性的来源、性质以及传播,对其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减缓措施。

2.1来源与识别

健康影响评价中的不确定性产生于评价过程的各个环节,主要分为三类。

①情景不确定性。其包括对人群信息、暴露环境等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的描述。

②模型不确定性。由于数学模型是通过理论和试验分析、对真实情况简化后得到的数学关系,而实际情况则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③参数不确定性。由于在认识水平、测量方法、测量工具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参数的确定还存在不精确性,不确定性的传播也会使误差进一步加大。从整个健康影响评价过程来看,不确定性主要产生在健康损害效应评价、暴露评价和剂量—反应评价三个环节。在健康损害效应评价中,健康异常不能被及时识别、健康损害程度的鉴定不准确等是产生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暴露评价涉及范围广,暴露情景多样,污染物摄入途径复杂,加之基础研究范围的限制,很难给出完整、准确的评估信息。暴露评价中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基础数据不准确或不完整、监测过程中的误差、各种估算方程本身的缺陷等。流行病学资料的搜集、由高剂量向低剂量的外推、由动物剂量向人体剂量的外推等都是剂量—反应评价中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

2.2不确定性分析

在健康影响评价中,不确定性分析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利用参数不确定性分析对评价结果进行评估,二是利用敏感性分析和变异性分析对数学模型中各变量在结果中的相对贡献程度进行评估。参数的不确定性分析分为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主要方法有蒙特卡罗方法、泰勒简化方法、概率树方法、模糊集理论方法等。蒙特卡罗法以概率模型为基础,利用随机数对不确定性参数产生的各种结果进行模拟,并通过概率分布的形式进行表示,是一种定量评价方法。许多研究表明,MCA的分析结果存在合理性,通过MCA分析可以使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得到增加。模糊集理论方法利用隶属度来表示结果的可能性,是定性分析方法。Shakhawat等人利用模糊评价模型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废水中的天然放射性物质的人体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取得了较好的评价效果。敏感性分析用于评估模型输入变量对输出结果贡献的相对大小,可以对评价过程中的关键因子进行筛选;变异性分析用于对关键因子变化范围的评估。

3结论

(1)健康影响评价作为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污染和社会风险预测上的延伸,在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造成的潜在威胁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石油工业属于高危行业,对环境和人群健康存在较大威胁,因此有必要在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同时开展健康影响评价。

(2)在开展健康影响评价时,应综合建设项目的现场情况和评价目的,优先考虑和选择有数据和实例支撑、方法固定、可信度高、易于接受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

35 40957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