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乡村振兴工作调研报告
某县乡村振兴工作调研报告总结了当地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成就与挑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的建议与方向。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某县乡村振兴工作调研报告”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某县乡村振兴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工作安排,**县现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县情概况
**是个千年古县。**建县于**五年(公元*年),至今有1000多年历史,因境内溪水色泽如金而得名。**地处**中部,*河中游,东邻浙江,南接福建,北连华东铁路枢纽*。*、*国道穿境而过,距**150公里、**47公里、*48公里。全县国土总面积1358平方公里,人口28万,辖7镇6乡1场,149个村委会,1252个村小组,1072个自然村,其中30户以上自然村912个。“六分半山二分田,分半水路和庄园”的分布格局,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山水画。
二、主要措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是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乡村振兴才具有长久之功。为此,近几年来,我县立足县情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黄栀子、订单优质稻、果业、蚕桑等四大农业支柱产业,着力培植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积极发展非农产业,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基地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近几年来,我县重点扶持发展黄栀子、订单优质稻、蚕桑、果业等四大农业支柱产业,至**年,四大产业基地面积分别达到16万亩、18万亩、3.5万亩、8万亩。黄栀子、订单优质稻、蚕桑、果业、四大主导产业产值达3.2亿元,接近粮食总产值。我县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得到省、市的充分肯定,绿色大米基地、南方早熟梨基地、茶叶基地、中药材(黄栀子)基地进入省重点扶持的十大基地行列。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目前,全县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6家,其中2023年以来新增52家,龙头企业总产值达16.57亿元,带农户3.2万户。尤其是与四大基地相配套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兴达公司、恒信公司、鑫晶华公司、绿岛公司、和氏米业、千佳米业等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已经成为我县农业产业化的脊梁,兴达公司、恒信公司、和氏米业等10户龙头企业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2025年,兴达公司、和氏米业被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农产品品质明显提高。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我们非常注重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重点对**蜜梨、优质大米、蚕丝系列产品,通过改良品种、改进包装、改进新技术、加大宣传力度等途径,逐步形成具有我县独特优势、国内外市场有一定影响的名牌农产品,不仅茶叶、藕丝糖、贡面等传统农产品知名度进一步扩大,而且**蜜梨、蚕丝系列产品、千佳米、爱和米等优新农产品的品牌优势日益显现。同时,加大农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建设力度,培育了一批如南方早熟梨、合市葡萄、秀谷茶叶等无公害农产品,千佳米业获得绿色A级食品称号,无公害黄栀子标准化生产技术通过**省地方标准专家组认证评审,并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实施。
(四)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把发展非农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中之重来抓。加强对农民农业技能和非农职业技能的培训,依托**环宇现代学校、县扶贫开发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培训载体,大力实施阳光工程、重点村培训工程,发挥农村致富带头人、种养大户的作用,直接、间接培训农民工5000人以上。积极推广**镇水晶玻璃工艺培训模式,大力发展玻璃水晶工艺、纺织、绣珠、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非农产业,全县3000户农户从事非农产业生产,非农产业产值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2800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各地创造了一些很好的模式和经验,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乡村振兴的实施中,基层干部和群众也反映了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困难和要求。
(一)乡村振兴最核心的问题是经济发展滞后,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要求差距较大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夯实物质基础。没有生产力的提高,没有农民生活的改善,乡村振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失去了经济基础,和内在动力。当前,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收入不高,生活不宽裕,生产生活设施建设落后,一些农民刚越过温饱线迈入小康,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不厚实。我县首批确立的39个省级示范点在当地且属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为13575元,最高的为13720元,有8个村农民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年人均纯收在12500元以下。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乡村振兴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撑和产业支撑,在推进建设的进程中后劲不足,后续乏力。
(二)乡村振兴最突出的问题是建设投入不足,与乡村振兴实际需求差距较大
搞好“六改四普及”,建设“五新一好”乡村振兴,实现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必须要有强大的资金支持,切实解决好实际需求过大与投入明显不足的矛盾。一是实际需求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普遍较落后,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层次低,按照“六改四普及”要求试点村需建设改造的项目多,村平均需建设资金约360万元。二是国家投入不足。各级安排的专项资金村平不足150万元,是建设实际需求资金的四分之一,资金缺口很大。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原有投向的专项资金。三是农民自筹无力。乡村振兴中农民不但是建设的主体,更是投入的主体。按照当前乡村振兴的投入机制与要求,农民自主投入要70%左右,即完成“六改四普及”村平均需自筹45万元,按当前自然村35—40户构成,平均每户需投入11.2万元,相当于农户近3年的现金收入,这一要求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经济状况相去甚远。农民自筹比例过高,资金额度过大,无力承受。社会捐赠有限。尤其在山区、贫困落后地方高效企业、成功知名人士少、捐赠少。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国家要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扶持力度。近三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央出台的一系列的惠农促农政策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驱动器。我县农村经济之所以能够有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惠农政策的拉动作用功不可没。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交通、通信、能源建设等方面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要加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投入力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大对粮食生产、仓储、加工等环节上补贴力度。要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
(二)要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第一,要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重点是要加强对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力度,切实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病虫害预报、监测、防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二,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形成规模优势的区域生产力布局和具体特色优势农产业生产基地。第三,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对具有规模优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信贷、税费等方面制定更优惠的扶持政策。
(三)要培育新型农民,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技能教育。据资料显示,中国农民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约占9.1%,大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因缺乏城市生活常识和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回流现象普增,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一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树立职业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的观念,根据农民的特色和就业需求,开展有较强针对性、实用性的职业教育。二是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培训工程。国家要在吸纳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较多的重创业和组织劳务输出的贫困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大培训项目的投入,支持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使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四)要加大国家投入力度。乡村振兴必须切实解决对农村“给予”增加的问题,探索增加乡村振兴投入的新机制与新途径。第一、要在稳定现有农业投入的基础上保证新增财政支出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向乡村振兴倾斜的增长比率,构建乡村振兴的长效投入机制。第二、要确保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费70%以上用于农村区域,有效扩大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的范围。第三、制定从国有土地转让金划出一定比例重点用于农村社会保障和农民培训的政策,进一步拓宽有保障的乡村振兴投资渠道。此外,还应有效整合农业、畜牧、林业、水利、科技、交通等各部门在农村的项目和资金,集中使用、提高效率,重点用于改善农村的道路、水利、供水、沼气等基础设施。
(五)要改革投入方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应当改变以国家财政直接投入的方式,采取国家补助建设为主、其它资金投入为辅的支持方式。特别是应当重点推行以奖代补、以物抵资、先建后补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积极导向作用。因此,应当合理界定乡村振兴中政府投资和农民投资的责任。农村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包括人畜饮水、污染治理、垃圾收集与处理、教育和医疗卫生设施等主要应由政府承担。直接面向村社的公益类建设项目,包括村容村貌整治、村镇之间连接道路、供水设施、排水沟渠等应由政府和农户共同承担。农户自主参与并直接受益的项目包括建房、改厕、改厨、改圈舍等应主要由农户承担。
91 1 :
36
上一篇:师德师风教育培训总结报告精选6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