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活动总结(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汉服活动总结(精编5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汉服活动总结范文1

关键词:长信宫灯;汉代生活方式;服饰;发式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100-01

长信宫灯,出土于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通高48cm。灯的形象为跪地执灯的年轻宫女,通体鎏金。宫女头上梳髻,戴头巾,身穿长衣,衣袖宽大。她面目端庄清秀,目光十分专注,头略向前倾斜,神情恭谨、小心翼翼,表现出一个下层年轻宫女所特有的神态。宫女左手持灯盘,右臂上举,袖口下垂成灯罩。灯盘可以转动,灯盘上的两片弧形屏板可以推动开合,以调节灯光的亮度和照射方向。宫女身体中空,烟灰经右臂进入体内,以保持室内清洁。灯的各部分还可以拆卸,有利于清洁。此灯上面刻有“长信尚浴”等铭文共65字,所以被命名为“长信宫灯”。

在我国的灯具史上,成就最高的釭灯也是出现在西汉。这种灯是供宫廷贵族使用的青铜灯,灯的火苗上方带有连着烟管的烟罩,灯烟可以经由罩和管排入蓄水的灯身里达到“取光藏烟”的环保效果。其中最著名的釭灯就是长信宫灯。长信宫灯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宫灯,是我国特有的手工艺品,它以工艺复杂、做工精良、造型雅致而闻名于世。相传在南朝梁武帝时,我国民间就有正月十五挂灯赏灯的习俗,这种习俗逐渐从民间传到宫中,在唐代,宫灯逐步形成,到了明清,宫灯发展到极致,成为皇家的专用品。

生活习俗的变化是社会变化的反映,汉代是物质生活趋于丰富的时代,在生产力提高的情况下,物质消费产品较为充裕,使人们生活中消费多样化选择成为可能,汉代衣冠制度齐备,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文化的演进,汉代服饰呈现了繁复多样的特点。西汉取代了秦后,服饰上大体沿袭了秦制,直到东汉明帝,又将汉代服饰制与三代古制融为一体,重新制定了等级森严的祭祀服制与朝服制度,冕冠,衣裳,鞋履,佩绶等依据人的官阶大小和品级贵贱而有着很大的差别。长信宫灯的人物形象,从其造型上看,梳着发髻,穿宽袖长衣,跪坐姿态的宫女,形象生动,她身穿的正是汉代最流行的曲裙深衣。她的衣着打扮为研究汉代妇女服饰提供了可靠证据。汉代的服饰从头饰、衣裳、鞋履、佩绶四个方面都体现出自己的时代特征。

总体来看,汉代着衣有以下一些特点:着外衣时,由于领大且弯曲,有人称这种交垂的领型为“古者文领”;着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着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袖宽为一尺二寸;衫无袖;着裘毛朝外;腰带极为考究等。常见到汉代陶俑,有女奴仆,也有男扫地夫和牧羊人。以长衣覆地不露足为多,服装宽大,袖子端立或双手摊开或作握物姿势,也有的微露双足。女人一般在头后挽髻,形象端庄持重,敦厚朴实。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刺绣在汉代是民间妇女普遍掌握的手工艺术,在服饰文化中不仅是装饰美化的手段,更是妇女们表达爱心和情感的最佳方式之一,在生活用品如香囊、手套,甚至靴底、袜子上都能够发现。

从发式上看,汉代时期,妇女的发型已经非常讲究。但从发髻的数量看,主要有单髻,双髻和多髻三种。汉代妇女流行的发式还有瑶台髻、迎春髻、垂云髻、盘桓髻、同心髻、三角髻等。汉时妇女的鬓发,初时仍如秦制,修剪成直角状,到了东汉末年,不少地区的妇女都将鬓发整理或弯曲的钩状了,这与思想意识的转变当有直接的联系。

长久以来,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我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汉代青铜灯具设计十分注重环境保护,解决了灯烟污染室内环境的问题,汉代的灯座大多设计导烟管,并于灯体内贮入清水,这是汉代青铜灯具在功能方面最先进的发明创造。其造型尺度和结构,都是根据其实际功用而确定的,首先从造型尺度上看,不同灯具的造型尺度的制定是以使用方式的不同为依据的,至于夜间行灯、提灯等,其造型尺度都是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汉代青铜灯具的造型题材大多模拟人物,动植物的形象,青铜灯具的象形造型艺术,从对自然形态的表层模拟发展到象形寓意,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汉代民族文化精神观念的物化载体。

放眼汉代的器物设计,所展示的对象是丰满的、全面的、林林总总的各类生活场景;所表现的是对现实生活的肯定,所暗含的是它们的创造者对于生活的无与伦比的热情。这充分显示了人们在生活中对美的追求,无处不见的对待生活的讲究。我们看到了一个想象混沌而丰富,情感热烈而粗豪的汉代的浪漫世界,一个充满力量、气势、古拙美的繁华世界,一个“天人合一”、“自然无为”的和谐世界。汉代的这种既浪漫不乏神韵又理性不乏虔诚的设计思想渗透在了汉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就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5篇汉服活动总结,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汉服女孩秦亚文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汉服活动总结范文2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四届人民政府工作回顾

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围绕建设陕甘川毗邻地区经济强市、文化名市、宜居富裕城市目标,紧扣绿色循环、生态宜居战略定位,迎难而上、苦干实干,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工作,圆满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三五”良好开局。

━━综合实力整体跃升。六年来,主要经济指标位于毗邻地区前列,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16年达到亿元,总量由全省第7进到第6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16年达到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16年达到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16年达到亿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一产占比较2010年下降个百分点,二产、三产占比分别上升、个百分点。猪、药、茶、菜、渔五大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主导作用更为明显;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绿色食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骨干支撑更为有力;旅游总收入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8%,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尤为突出。非公经济占比达%。

━━投资拉动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是“十一五”的倍。2016年完成亿元,增长%、居全省第1位;民间投资增速达%,居全省前列;我市促投资稳增长的典型经验受到中省肯定。在投资的强力拉动下,一大批事关汉中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发展支撑日益强劲。

━━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市级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由520项减少到197项,精简率%。率先在全省完成不动产登记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创造“兴汉新区PPP典范”,教育体制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受到中省肯定,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医改先进市,组建了文化传媒集团。

━━生态文明成果丰硕。汉江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取得显著成效,空气、水、土、声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年度减排任务均超额完成,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级天数居全省前列。森林覆盖率达%,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生支出六年累计达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年均增长%。“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和%;2016年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5595元、8855元,较上年增长%、%,增速分别居全省第1、第2位。

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产业兴市,全力保持较快增长。纵深推进“农业倍增工程”,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16年,粮油生产实现“十三连丰”;与2010年相比,生猪出栏增长17%,茶叶产量增长157%,蔬菜产量增长39%,水果产量增长51%,水产品产量增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783个,家庭农场达到794个,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209个生产基地、342个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或有机认证,11个产品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洋县创建为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大力实施“工业翻番工程”,千方百计引导企业促销稳产保市场,工业经济始终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是2010年的倍;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59户、比2010年增加89户,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205户、比2010年增加149户;累计创建中国驰名商标6件、陕西名牌产品48个、省级著名商标207件和1个部级、2个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区。强力推动“全域旅游工程”,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带动了三产服务业加快发展。六年累计投入旅游发展资金亿元,4A级景区从“十一五”末的1个增加到9个,星级饭店和商务酒店发展到423家。2016年,尤曼吉游乐水世界、诸葛古镇、汉山广场竣工投用;紫柏山创5A级景区通过省上资源评估,石门栈道、五龙洞成功创建4A级景区,新创建省级旅游示范县1个、特色名镇2个、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汉中油菜花节跻身“全国十大花节花会”,连续3年开展旅游惠民活动,旅游总收入173亿元、是2010年的倍。以天汉大道为主轴的百亿元核心商圈基本形成,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业快速发展。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是2010年的倍。

二是坚持项目拉动,做大做强发展支撑。大力实施“千亿投资工程”,六年实施重点项目1304个,完成投资亿元。立体交通方面,建成汉中机场并开通6条航线、连通三大经济区8个城市,汉中火车站新站房竣工投用,十天高速汉中段、宝巴高速汉中至川陕界、西汉高速佛坪连接线、210国道西乡至镇巴段改造建成通车,西成高铁汉中段铺轨完成设计的65%,阳安二线、兰海高速青木川连接线等项目进展顺利,西乡至镇巴高速公路试验段开工建设,汉巴渝快速铁路列入国家交通规划。产业发展方面,实施工业技改项目228个,建成省级以上工业园区21个、现代农业园区37个、3A级以上景区22个,汉烟仓储及指挥中心、汉机精密高新技术基地、汉中茶城等项目建成投运,汉中褒河物流园、亿丰国际商贸城等项目进展良好,黄玉产业园、石墨烯产业园等项目取得突破。农田水利方面,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47万亩,补充耕地万亩,保障建设用地万亩;汉江综合整治建成堤防主体204公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71座,云河水库、引汉济渭等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电力能源方面,大唐略电扩建和宁强巨亭等33座水电站项目建成投运,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工程汉中段、汉中330千伏主变扩建、机场110千伏变电站等项目完工;略阳至汉中第二输气管线基本建成,天然气管网达451公里、受益群众15万户。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推动转型升级。设立了汉中循环经济研究院,引进和招聘377名高层次人才,培育37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发50余种高新技术产品,大运飞机、数控机床、应变式传感器等在国内或国际处于领先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累计申请专利5626件、授权3556件,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11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50项;攻克重大关键技术118项,其中国际领先12项、填补国内空白36项;科技进步综合水平居全省第4位。六年累计实施循环发展项目455个,初步形成4大循环产业体系、18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中航工业集团与省政府共建汉中航空智慧新城进展良好,铺镇工业园创建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洋县现代材料园、城固五郎非金属产业园成为循环发展的新亮点。

四是坚持城镇带动,提升城乡发展水平。大力实施“城乡统筹工程”,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中心城区建设上,天汉大桥、龙岗大桥、滨江西路、江南西二环等一大批标志性工程建成投用,天汉文化公园文创街区开园迎客,汉江两岸滨水生态湿地公园基本建成,兴汉新区强势推进,打通了前进路西段、西新街东段等20余条“断头路”。2016年,城市建设重点年活动成效明显,8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亿元,是上年的10倍。县城建设上,重点实施畅通、生态、点亮、文体、安居“五大工程”,整体提升承载能力和宜居水平。重点镇建设上,打造了一批个性鲜明、带动力强的特色名镇,青木川镇入选中国首批特色小镇,9个镇跻身省级重点示范镇或文化旅游名镇行列、占全省的14%。村庄社区建设上,重点打造的500个美丽乡村取得阶段性成效,建成新型社区、示范社区174个。全市城镇化率达%、比2010年提高个百分点,荣获“美丽中国?最美城镇”奖。

五是坚持文化名市,增强发展软实力。大力实施“文化振兴工程”,文化事业发展持续繁荣。先后建成市非遗保护及羌文化中心、群众大舞台等标志性工程,新建和提升“两馆一站”223个、重点镇综合文体中心16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1906个、农家书屋2767个,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1000余场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6万余场次;打造了《汉颂》、《青木川传奇》、《风过菜花黄》、《汉水汉中》、《汉源》等精品力作;省、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24个,成功创建3个部级文化先进县。海军“汉中舰”命名下水,汉中成为西北首个以地级市命名海军舰艇的城市。建成汉中体育运动中心和1495处体育惠民工程,“环中赛”汉中段比赛成功举办,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六是坚持生态立市,精心打造美丽汉中。严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工程”。中心城区东排洪渠、燕子河治理等工程建成投用;六年累计实施减排项目222个,关停淘汰工艺落后企业或生产线126个;拆改燃煤锅炉960台,秸秆禁烧、清理城乡垃圾、淘汰“黄标车”、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扬尘治理成效明显。城市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0%、99%。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镇巴、宁强、佛坪建成部级园林县城,省级园林县城实现全覆盖。六年累计完成造林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343平方公里。

七是坚持改革开放,激发活力释放潜能。大力实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市场活力加速释放;深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镇村综合改革,服务管理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实现全覆盖,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有序推进,户籍登记实现了城乡统一,国企改革稳步实施。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完成压减100万吨生铁、70万吨粗钢的去产能任务;商品房库存消化周期由上年的17个月下降为个月,低于全省平均16个月的周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同比减少元,降成本取得初步成效;短板领域投资加大,文化、体育、娱乐业投资增长%,运输、仓储、邮政业投资增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深化与京津沪务实合作,打响“张骞文化经贸使团”品牌,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六年累计2317亿元、年均增长15%,中交建、中电建、陕煤化、陕有色等世界或国内500强企业相继落户汉中。

八是坚持发展惠民,不断增进群众福祉。统筹推进“民生改善工程”、“扶贫攻坚工程”和“治理创新工程”,加快构建补缺兜底的社会保障体系。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义务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升,高考上线率实现“五连升”,陕西理工学院升大成功,汉中职业教育集团挂牌运行。城乡一体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医疗卫生县域就诊率达80%。全面两孩政策稳步实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728个,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5张。移民搬迁万户,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万套,棚户区、土坯房改造分别完成万户、万户。住房公积金支持干部职工住房消费成效明显,资金使用率居全省前列。解决168万农村群众安全饮水问题,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佛坪县可望在全省率先脱贫。深入开展双拥共建,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扎实有效。工作成效显著,网上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矛盾纠纷化解、治安管理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力度加大,社会治安平稳可控,公众安全感调查结果居全省前列,荣获“全国见义勇为城市”奖,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综治及平安建设优秀市。

九是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政府执行力公信力。健全完善政府议事规则,坚持政府领导班子集体学法和重大事项专家咨询制度,出台政府性债务、产业资金、国有资产(配置)等管理办法,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得到较大提升。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六年共邀请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684人次列席政府重要会议,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提案2987件、办复率100%。法治汉中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荣获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市。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持之以恒落实“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转作风。深入贯彻落实“三项机制”,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强化重点领域监督管理。2016年,全市“三公”经费较上年下降%,“两代表一委员”对市政府工作满意度居全省第一。

与此同时,全市其他各项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审计监督有力保障经济健康发展,供销系统扎根“三农”助力脱贫,人防体系平战结合能力明显提升,物价监管的市场机制渐成主导,民族宗教工作有序推进,地方志和档案管理工作持续加强,地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老龄、慈善、残疾人事业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民兵和预备役建设较好发挥了服务发展、维护稳定的积极作用。

春华秋实,天道酬勤。过去的六年,我们始终坚持谋发展不停顿,自觉把汉中发展置于全国、全省大格局,深化市情认识,科学分析研判,开辟了“三市”建设新路径;始终坚持稳增长不松劲,牢记发展第一要务,千方百计保速度、扩增量、强实力,推动发展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始终坚持调结构不放手,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改善需求结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始终坚持促改革不止步,大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面释放发展活力动力;始终坚持保生态不自满,持续放大生态优势,蓄积转型发展新动能;始终坚持惠民生不懈怠,全力增进群众福祉,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奋斗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级各大班子精诚团结、聚力发展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政组织顽强拼搏、开拓奋进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创新创造、苦干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汉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六年工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汉中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内生动力不足,经济持续向好的基础不牢,追赶超越的压力较大;二是产业层次偏低、结构不尽合理,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三是群众收入不高,贫困人口量大面广,财政收入增速趋缓和民生刚性支出增加的矛盾较为突出;四是少数干部责任担当和进取意识不强,不作为、不会为、不善为的问题依然存在,法治政府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仍是长期任务。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市奋力追赶超越、同步全面小康、更高水平建设“三市”的决胜阶段。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省战略决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按照市五次党代会的安排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并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三项机制”为保障,围绕追赶超越、绿色循环、转型升级,加快实施“六大战略”,发展壮大“六大产业”,强力推进“十大工程”,建好“五大园区(村)”,构筑“三大项目支撑体系”,做优唱响“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城市品牌,全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建成区域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强市、陕西最美城市。

主要奋斗目标是:五年期间,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1年达到2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到2021年达到3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21年达到660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12%,到2021年达到44189元、16105元,以上指标增速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的1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15%以上,以上指标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5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的%,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的53%,以上指标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到2021年,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等指标接近我省的渭南市和毗邻的达州市。经过五年努力,经济总量继续领跑陕南三市,在全省位次前移,在陕甘川毗邻地区优势更加明显。重点抓五个方面:

━━全力推动产业升级。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汉中实施方案》,推动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药、文化旅游、养老养生等产业向高精尖、集约化迈进,集中力量打造12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和6大循环农业产业链,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多点支撑、集群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1年,一产占比调整到10%左右、三产占比达到40%以上,工业园区产值突破2000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360亿元、比2016年翻一番;建成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循环示范基地和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全力完善基础设施。建成西成高铁、阳安二线,开工建设汉巴渝铁路汉中段;建成西乡至镇巴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高速、平川县城通一级路、重点镇及4A级景区通等级公路,全市公路总里程突破2万公里;拓展汉中城固机场“四向融入”新航线,建设洋县、宁强等通用机场,梯次推进秦巴深山公路环线建设,基本形成“四环红太阳”的立体交通网。开工建设750千伏电网工程,建成330千伏南郑、西乡等变电站,形成汉中电网与陕西主网双回通道,建成覆盖全市高速公路服务区、干线公路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中心城区建成便捷化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实现“气化汉中”三级全覆盖。开工建设城固焦岩水库及12个骨干水源工程,大力实施汉江生态修复治理、引汉济渭等工程。到2021年,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000亿元,带动全社会投资累计达到1万亿元。

━━全力加快城镇化步伐。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城为节点、特色名镇为依托、美丽乡村为点缀的“一心一带三辐射”城镇群。在中心城市建设上,深入实施“双百”战略,加快打造“一江两岸”、滨江新区、兴汉新区、龙岗新区,大力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深入实施城市道路、地下综合管廊、雨污分流、生态修复等工程,全面建设“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城市宜居度显著提升。在县级城市建设上,依托资源禀赋,彰显山水园林、生态宜居特色,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南郑、城固撤县设区和勉县、西乡撤县设市步伐。在镇村建设上,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机会均等、共建共享。

━━全力增进群众福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18年,现行标准下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全部摘帽。主要就业指标稳居全省前列。实施居民收入增进计划,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至2个百分点。着眼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强市的需要和发展养老养生等产业的巨大需求,高标准谋划和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推行13年免费教育,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启动汉中教育现代化行动计划,到2021年教育发展水平在全省和毗邻地市处于领先位次;深入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培育壮大文化产业,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基本制度定型完备、法定人群全面覆盖、保障标准合理调升目标;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全市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6平方米;大力发展养老事业,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40张以上。

━━全力放大生态优势。推进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狠抓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确保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大力推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积极推广清洁能源,着力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生产生活方式。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治理,继续推进水源涵养林建设,强化汉江、嘉陵江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到2021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3%,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文明示范市。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必须坚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勇于担当追赶超越的历史使命。追赶超越是引领汉中今后五年发展的最强音和主基调。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汉中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但仍滞后于全国、全省“四化同步”进程,在全省和毗邻地区竞相赶超的发展格局中,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紧迫形势。只有赶超,才有出路。我们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汉中追赶超越的历史使命,突破盆地意识的桎梏,站在秦岭、巴山之巅谋划汉中发展,在拼抢机遇中主动作为,在克难攻坚中奋起直追,在争先创优中大胆超越,奋力谱写陕西追赶超越的汉中篇章。

二要牢牢把握经济新常态的本质要求。始终坚守经济新常态这个大逻辑,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并举,加快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工艺、装备,推动发展朝着产业结构更高级、经济结构更合理、质量效益更好的阶段迈进。更加重视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学技术、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的全方位创新来推动,更多依靠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技术资本的优化和提升来支撑,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三要始终遵循系统化思维的工作方法。坚持把系统论的思想方法作为搞好工作的基本要求,强化“四化同步”理念,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不断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强化改革创新理念,直面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临的矛盾和挑战,抓关键、善统筹,用改革破解难题,靠创新激发活力,全面释放改革红利。

四要发挥三大项目支撑体系的带动作用。全面推进“十大工程”建设,使之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追赶超越的全面性布局、骨干性项目支撑体系;倾力打造“一环、两城、三园、四极”十大重大项目,使之成为实现追赶超越的战略性布局、突破性项目支撑体系;分年度谋划实施若干产业类、基础设施类、环保类、文化事业类、民生类等大项目或实事好事,使之成为实现追赶超越的群体性布局、基础性项目支撑体系,多点发力、多元支撑,奋力实现追赶超越。

我们坚信,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汉中,将会加速崛起在秦巴大地,成为陕西追赶超越的重要一极。

三、2017年工作重点

今年是全面贯彻市五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强市、陕西最美城市的起步之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财政总收入同口径增长1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六个方面:

(一)全力稳增长扩投资,迈出追赶超越新步伐

毫不动摇地把稳增长扩投资作为首要任务,想尽千方百计,调动一切力量,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加快培育“四上企业”,推进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力促工业持续向好。围绕新一轮“工业翻番工程”,大力落实省、市工业稳增长促投资的政策措施,市财政拿出资金以奖代补,用于规上企业培育、骨干企业扩销、企业技术改造、省级园区创建等方面,激励企业提速增效;加快建设陕飞运X飞机生产及总装扩能配套、燕航精工年产10万台汽车自动变速器生产线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引导和带动企业走“名、特、专、新、精”发展之路,打造一批“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和“规上企业”,全年培育中小微企业2000户、中小企业梯队企业100户、科技型企业50户、瞪羚企业30户、规模以上企业30户、亿元企业10户;强化政银企合作,扩大范围、提升层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金融资本投身实体经济发展。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坚持不懈实施“千亿投资工程”,强力推进六大板块304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654亿元,确保西成高铁、宝汉高速汉中以北段等29个收尾项目尽早完工,阳安二线、西镇高速等98个续建项目加快推进,天汉大剧院、244国道汉台至南郑一级公路等74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如期启动,秦巴深山公路环线、民用货机研制等103个前期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密切跟踪天然气、石墨烯、黄玉、天坑群地质遗迹等资源勘探进展,突出基础设施提升、产业集群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民生保障、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策划一批稳增长、增后劲、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加大中省项目资金和国家专项资金争跑力度,全面推广PPP模式,认真落实好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政策,加大工程建设领域环境整治力度,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引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0亿元。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以“十大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引领,持续推进“农业倍增工程”,粮、油产量分别稳定在100万吨、17万吨,出栏生猪410万头,生产蔬菜220万吨、水果40万吨、茶叶万吨、水产品万吨,林下经济产值16亿元。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持续发展示范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示范社,扩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管理,推进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深化与京、津、沪等地区的农业经贸往来和务实合作,扩大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扎实做好农业普查工作。

持续推进全域旅游。着眼高铁时代到来,围绕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更加注重游客的感悟和需求,加快实施“全域旅游工程”,加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力度,建设重点文旅项目30个、完成年度投资195亿元,全力加快紫柏山、华阳、黎坪、青木川景区创5A步伐。精心谋划和推动“汉中天坑”地质遗迹旅游开发和“大汉中、古栈道”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积极开发休闲度假、养老养生、康体健身、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加大竹园五星级酒店、龙岗温泉酒店和农家宾馆、自驾车营地建设力度,建成汉中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中心、市级智慧旅游数据中心,加快智慧旅游在线服务平台建设。深化“三建设一整治”,创新举办油菜花节等品牌推介活动,狠抓旅游形象宣传。全年接待游客3850万人次、增长18%,旅游总收入力争达到210亿元、增长21%。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开工建设汉府长乐坊、华汉新世纪等商业综合体,加快亿丰国际商贸城、普汇中金世界港、社区便民消费工程、农村商品和农产品流通网络等项目建设,全年实施农村市场建设项目17个。扎实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创建活动,加大电商、物流龙头企业引进力度,培育电子商务应用企业50户,新建电商扶贫网店318个。坚持生产性与生活业并举,对接六大产业,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物流仓储、金融服务等生产业;着眼群众需求,大力培育订制类消费、大众化餐饮等消费热点,千方百计扩大市场消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00亿元。

(二)久久为功调结构,培育追赶超越新支撑

更加注重把追赶超越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升发展的整体素质、综合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强化园区集约承载。按照要素集聚、产业集群、服务集成的要求和资源共享、区域共建的思路,加快完善各类园区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市、县互动的服务平台建设,更好地服务市场主体。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模式,组建和引进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基础开发公司进行市场运作、综合开发,建立健全以资金融通、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为主的园区配套服务体系。支持航空智慧新城、创智产业园、铺镇工业园等园区围绕功能定位,开展产业链招商,促进大企业、大项目向园区集聚,以特色产业园区构建特色产业集群。

做优产业绿色循环。以汉江循环经济产业带为核心,重点打造4大循环体系、18条循环产业链,形成协作配套、耦合共生的循环产业体系。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产业,拉动绿色消费,推动转型升级。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强高耗能行业能耗管控,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强度。

释放科技创新潜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部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创建力度,建成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汉中分中心,启动汉中高新区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建设工作,吸引科技型企业来汉开展研发、中试和落地项目。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家,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壮大民用产品制造产业,打造部级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各类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利用创业苗圃、创客空间、创业公寓和创业交流等孵化平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打造新兴产业亮点。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数字汉中”建设。支持陕飞公司做大规模,构建航空制造产业集群,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依托资源优势,选择有潜力的企业精准招商,促进现代材料产业突破发展。大力发展生物提取、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积极开发植物制剂、保健食品、膳食补充剂等高端产品。推动文化创意和创新设计在各领域应用,培育更多新产品、新服务以及多向交互融合的新业态。

(三)紧锣密鼓促改革,释放追赶超越新动能

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实现追赶超越、建成全面小康的艰巨任务,唯有改革才有出路,唯有开放才有未来。

持续深化“三去一降一补”。大力推动钢铁企业资产重组,完成煤炭“去产能”任务;继续抓好“三房打通”政策落实,提高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率,全市商品房库存减少3%;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和投融资渠道拓展,组建汉中金融控股投资集团,扩大与上市公司的合作,加强与资本市场对接,抓好投融资平台和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在主板、新三板上市,缓解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的资金困难。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促进要素逆向流动常态化、规范化;认真落实省市关于降成本的政策措施,因地制宜搭建汉中企业低成本运营平台,进一步减轻企业成本负担,进而支持新项目落地和招引;全面落实省上十大补短板举措,提升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和可持续性。

全面开展农业供给侧改革。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优化种养殖、深加工和流通服务业布局,构建“接二连三”的全产业链。推广水肥一体化、生物防治等绿色生产技术,加强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实现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落实好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政策,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等试点,加快南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权贷款国家试点进程。

稳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以更有力举措推进“放管服”改革,再取消下放一批含金量高的审批事项。全面推行工商注册全程电子化,落实“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健全政府数据共享开放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稳步推动行业协会、商会脱钩试点,完成国有林场改革、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完善政企服务对接机制,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纳入目标责任考核。

强推基础性关键性改革。按照中省国企改革的要求,抓好略钢、收获机械厂、粮油总公司改制,启动一批条件成熟企业的改制工作,推进国有企业“三供一业”移交、剥离办社会职能。立足改革和发展,做强、做大、做优国有企业,完善并发挥好汉中国企在承担国计民生保障、重点产业引导和战略新兴产业引领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现代产权制度,深化不动产登记制度改革,推进产权保护法制化,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

全力以赴扩大对外开放。围绕打造“丝路源点城市”,强化“四向融入”举措,扩大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出台支持“汉商”回归创业的优惠政策,弘扬企业家精神,壮大企业家队伍,激励汉中籍在外客商回报桑梓。要围绕六大产业发展,超前谋划、科学策划包装重大项目,深化与央企、省属企业的合作,积极参加中、省举办的系列投资促进活动,继续开展“张骞故里文化经贸使团”系列招商活动,瞄准国际国内500强、创新行业100强等企业招大引强,全年引资到位560亿元、增长12%。稳步推进汉中口岸、汉中海关、电子口岸和保税仓库建设。

(四)趁势而上抓脱贫,增添追赶超越新活力

全面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举措,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工程”,确保426个贫困村、万贫困人口脱贫退出,汉台区整体脱贫、留坝县脱贫摘帽。

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实施特困户“交钥匙”工程,加快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步伐,完成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建房万户万人,生态避灾移民搬迁8000户。持续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剩余26个贫困村通村水泥路建设任务,解决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快标准化卫生室、文化书屋、健身设施、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大力推进贫困镇义务教育学校和贫困群众医疗、养老保险全覆盖,为增收脱贫创造良好条件。

多措并举促进增收。注重政策叠加,推动扶贫与现代农业、全域旅游、电子商务等相互融合,扎实开展“十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坚持生态补偿促增收,挖掘护林员岗位开发潜力,扩大符合条件贫困群众的工资性收入。加大教育扶助和技能培训力度,扩大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对贫困户子女的免费教育,增强转移就业、增收致富能力,达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的效果。落实好低保和符合规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线合一”工作,夯实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道防线,对特殊贫困群体实现优惠政策全覆盖。

(五)坚定不移保生态,厚植追赶超越新优势

把生态建设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和建设陕西最美城市的各方面,加快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的美丽汉中。

持续整治环境污染。推进垃圾焚烧发电厂、铺镇污水处理厂等五大治污项目,强化“六厂(场)一车”等重点企业脱硫、脱硝设施的运行监管,确保减排任务圆满完成。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精准落实治污降霾六项措施,空气优良天数、、PM10年均浓度达到考核要求;全面推进“河长制”,统筹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面源污染防治,加快西汉水嘉陵江锑污染、废弃矿山等生态恢复治理,汉江、嘉陵江出境水质稳定达到二类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8%、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无重大污染。持续开展环保“零点行动”,全面整改中、省环保督察发现问题。

大力开展生态建设。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项目,持续推进经济林建设和退化防护林改造,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坚持见空布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拆违补绿、生态增绿,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全年完成造林20万亩。做好冷水河入汉江河口整治与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前期工作,全面铺开水保重点项目建设,治理水土流失500平方公里。逐步扩大“旱改水”试点,巩固“双退”成果,完成1万亩改地任务。

建设宜居宜业家园。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多规合一工作,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布局,加快打造沿江串珠式城镇带、汉中盆地城镇群。中心城区建设上,大力开展城市建设深化年活动,实施重点项目412个、完成投资338亿元,全力推进滨江新区、龙岗新区开发和东关、南关等十大棚改街区改造,开工建设汉宁路、望江路等断头路改造项目;兴汉新区要加快推进梁中路、轩辕新桥、汉源湖等项目,开工建设西华路、汉乐府等项目。深入开展“五城联创”,综合整治交通拥堵、渣土运输、占道经营、物业管理等突出问题,确保国卫复审顺利达标、国园创建一举成功、国森和国模创建全面启动、国文创建基础扎实。县城建设上,紧扣发展定位,依托资源禀赋,突出抓好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承载能力。特色名镇建设上,全力推进39个省、市重点镇、特色专业镇建设,引领和带动全市小城镇快速发展。社区和村庄建设上,建好48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2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22个社区服务站、4个社区室外活动广场;加快打造10条美丽乡村风景线和20个旅游精品村,新启动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800个清洁乡村、300个生态乡村、200个幸福乡村、20个魅力乡村。

(六)以人为本惠民生,分享追赶超越新成果

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深入细致地做好社会托底工作,不断扩大人民群众获得感。

持续完善社保体系。认真落实就业创业10项优惠政策,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5万人次以上。加快落实全民参保登记计划,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五大保险”参保率超过98%。加大城乡低保和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力度,完善对困难职工、孤残群体、农村留守人员和妇女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加快发展,着力形成机构养老、社区照料、农村互助幸福院、居家服务“四位一体”的养老服务格局。全年新建和改扩建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25个,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达到37张。继续提高住房公积金使用率,建成全省一流的信息管理系统。持续深化保障房建设,完成棚户区改造万户。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实施170所“全面改薄”及县城以上城区中小学校建设项目,完成11所公办幼儿园新建、168所学校幼儿园标准化创建任务,建成3个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3个省“双高双普”县区。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深化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取消药品加成,逐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实行公立医院药品采购“两票制”,推进二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镇卫生院等制度,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稳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深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完善配套保障措施,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扎实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继续推进体育惠民工程,建成汉中水上运动中心和滨江体育公园,办好市第六届运动会,精心做好第十四届全运会汉中比赛项目的筹备工作。社会事业事关民生大计,需加大审计监管力度,及时发现问题,严惩违规违纪违法。

全力推进文化振兴。持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陕南民歌、汉调桄桄等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和优势文艺门类为载体,精心打造一批富有汉色、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大戏好书名作,力争在省第八届艺术节创造佳绩。加快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中心、老年服务中心、军休干部活动中心、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等市级文化设施和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基层综合性文化站建设,组织文化惠民演出600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万场次。加快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等重大项目和龙岗遗址文化生态园等产业园区建设,推动文化产业整体提升。

切实维护安全稳定。巩固“三查三打三整改”活动成果,切实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加强社会组织的培养和监督管理,更好发挥其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加强基层防灾体系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持续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活动,依法推进打非治违,坚决防范和遏制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全面加强行政监管、稽查执法、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建成市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和4个县级区域分中心,至少建成1个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区;扎实开展高频次、全覆盖的检查抽查,着力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坚持“谁执法、谁普法”,深入推进“七五”普法,突出抓好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继续加大领导干部“四访”和包案化解工作力度,坚持依法治访,严厉打击违法上访行为和无理“缠访闹访”人员,维护正常的秩序。创新完善治安防控体系,依法开展严打整治,强化公共安全监管,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汉中。

四、建设人民更加满意政府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肩负着追赶超越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以“激情、干净、超越”主题作风建设为契机,全面提升执行力、公信力、创新力,努力建设人民更加满意的政府。

(一)强化“四个意识”,始终做到政治过硬、信念坚定。强化政治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政治定力,坚守清正之风,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坚决做到无私无畏、绝对忠诚。强化大局意识,主动适应新常态、顺应新形势、落实新要求,紧紧围绕中省和市委决策部署,发扬“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推进各项工作高效落实。强化核心意识,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始终与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做到“四个服从”。强化看齐意识,经常主动地向中央看齐,向看齐,向中省决策部署看齐,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又好又快发展。

(二)落实“三项机制”,始终做到求真务实、敢于担当。增强执政为民的担当意识,勇于打破思维定式,敢于破除固有藩篱,着力破解招商引资、项目融资、机制创新等方面难题。强化对为官不为的追责力度,下功夫治理廉而不为、廉而不勤、懒政怠政等突出问题,层层传导压力,逐级夯实责任,激励政府系统干部职工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加强对为官有为的支持奖励,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真正让敢担当、善创新、有作为的干部没顾虑、有舞台,推动工作提速、效能提高、形象提升,凝聚干事创业、争创一流的强大合力。

(三)遵循“两部法规”,始终做到纪律严明、廉洁清正。严守《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和《党内监督条例》,坚持执纪在前,厉行“八项规定”精神,推动“两个责任”落地生根。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完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管理、招投标监管等机制,严格落实公务接待、办公用房、公务用车等制度,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从严廉洁治政,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从严查处、失职渎职和损害群众利益等腐败问题,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汉服活动总结范文3

关键词:武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

库兹涅茨指出,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共同特征在于人均产值的高速增长、人口数量的增加、要素生产率的增强及较高的经济结构转变率。相应地,经济结构不断转变又推动了国民经济更快的增长。而经济结构的转变,就是农业向非农业、工业向服务业的转变。[1]库兹涅茨的研究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变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同时也表明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经济增长力、生产推动力、产业协调力等巨大作用。正因为如此,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就武汉而言,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要实现国务院关于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则必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换言之,既要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高商贸、住宿、餐饮、仓储、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又要大力发展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包括但不限于旅游、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

首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核心议题,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武汉市作为一个特大城市,经济方式的加快转变面临着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资源和环境瓶颈制约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困境,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经济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生产要素成本,还有利于突破资源约束瓶颈,减轻环境压力。

其次,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武汉城市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首要任务是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不以资源消耗投入和环境污染破坏为代价来实现经济发展,即节约了资源,又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最后,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低碳时代的必然选择。随着气候问题日益严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渐成国际社会的共识,在低碳时代的大背景之下,有别于其它产业及传统服务业的现代服务业势必成为未来武汉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武汉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武汉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的成就2010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下文明确武汉市江汉区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根据定位,江汉区将建成服务武汉城市圈乃至中部地区的6大服务产业中心:金融中心、现代物流中心、企业总部中心、会展服务中心、都市时尚中心、中介服务中心。江汉区获准试点不仅为武汉市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加快发展的契机,同时标志着武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水平逐步提高。

事实上,自“十一五”以来,武汉市经济总量不断攀升,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比重和水平得到提高。

2010年,武汉市gdp总量亿元,其中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占gdp的比重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已逾半壁江山,经济服务化步伐稳健。其中,旅游业增加值为750亿元,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88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接待海外旅游人数92万人次,增长%。实现旅游总收入750亿元,增长%;金融业增加值为亿元,全年新引进5家境内外金融机构,18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在汉设立后台服务中心。汉口银行设立宜昌分行。年末金融机构数32个,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为亿元,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比上年增长%。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增长%。房屋新开工面积万平方米,增长%。房屋竣工面积万平方米,下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为亿元,年末移动电话用户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部/百人。固定电话用户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部/百人。

互联网宽带用户万户,增长%。数据表明,“十一五”期间,武汉市服务业发展成效显着。

(二)武汉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不足尽管武汉市部分现代服务行业保持较快增长,但从总体

上看还存有不足。一是产业层次较低。现代服务业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不高,新型业态发展不足。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为亿元,仅占服务业总增加值的%、gdp总量的%;法律、会计、会展、文化等服务业则尚处于起步阶段;二是产业竞争力不强。众多服务业领域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资源市场配置的基础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市场准入的障碍还存在,部分行业仍然存在较多价格管制,不利于鼓励竞争,增加供给。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乱收费现象严重,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多数服务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佳,武汉统计年报资料显示,武汉服务业企业资产创利水平不高,经济效益不容乐观;三是同质化现象明显。武汉市几个中心城区都在建设具有功能相似的商务中心,存在功能重复、各自为战等问题,这些同城竞争,使相对缺乏的资源更加分散,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心城区应有的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的发挥。

四是投资结构不合理。2010年武汉城镇以上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构成中,房地产业已达%,而金融业不足%,信息传输业仅%,居民服务业仅%。

此外,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所占比重高于武汉市平均水平,服务业投资在所有制结构上的转换仍然滞后。

二、武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比较优势。

(一)武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竞争失范。现代服务业供给能力的扩张在于完全的市场与充分的竞争,但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来看,诸多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失范。一是限制竞争。

武汉市部分现代服务业领域,如银行、保险、教育、医疗、保健、通讯等行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部门所有或行业垄断,缺乏竞争导致服务业创新不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同时产生行业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此外,准入门槛较高、市场准入范围狭窄也将绝大多数潜在投资者拒之门外,其结果是国有垄断企业的既得利益得到保护,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情况下,行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丧失;二是无序竞争。一些企业为增强竞争力、抢夺客户资源,没有在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上下功夫,反而把精力放在采用不正当手段打击竞争对受上。如武汉某信息传输企业频繁剪断竞争对手通讯线路、采用诱导或误导等方式以竞争对手的名义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3、收入偏低。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是否随消费需求水平的提高而上升,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服务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从较长时期看,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服务需求的一项重要的因素。据统计,2010年度武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上年增长%;人均消费支出元,增长%。其中,食品支出元,增长%。

可支配收入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倒数第5,低于第1位深圳元、高于第15位哈尔滨元。居民可支配收入偏低,食品支出比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从而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二)武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1、政策支持。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市自此可根据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2009年12月8日,国务院批复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文明确武汉市江汉区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上述政策为武汉市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将极大地促进武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人力资源。湖北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在于科教资源。现有普通高校87所、各类科学研究和开发机构1341个,建有国家实验室1个(全国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居全国第3位),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居全

国第3位)。特别是武汉市科教优势十分突出,是全国第三大教育中心,第二大智力密集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教资源优势为武汉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10].

三、武汉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思考。

武汉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必须以市场化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政策体制为驱动,注意优化行业内部结构,促进行业经济要素的重新组合。

在具体工作中,市政府已经意识到相关问题的存在,并有的放矢,结合金融、现代物流、旅游、会展、信息服务、创意设计等行业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如提出进一步发挥现代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创新更多金融产品,支持地方金融机构改善股权结构,扩大资产规模,加快异地发展步伐,推进光谷金融港建设,加快建设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和金融外包服务中心;突出发展现代物流、旅游、会展、信息服务、创意设计等现代服务业;整合物流资源,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培育引进大型物流企业,提高物流业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提升旅游景区品质,打造旅游精品,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大力实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促进“三网融合”,推进“光城计划”,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工程勘察设计等产业,着力打造工程设计之都;加快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步伐等新的工作要求等等。[11]在战略层面上,武汉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则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创新。

为加快武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步伐,必须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现代服务业,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及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结合武汉市地方立法权,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相关行业从业者的权利,为吸纳投资、吸引人才、吸收技术打造优良的平台。

例如,依据现行税收制度,服务业实行的是营业税,是对全部营业额征税,不能像制造业只对增值部分交税,存在重复征税问题,分工越细,营业税负越重,不利于服务业专业化分工。此外,服务业的营业税不能抵扣,导致工业部门倾向于内部提供所需服务,而不是从外部购买,从而限制服务外包的发展。[12]武汉市无法干预中央税的征收,但可制定相关政策,对所涉企业减免、退返地方税。

(二)市场开放。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开放促发展,以发展促开放。武汉市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服务业的体制改革,深化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以及国有服务企业改革,放宽经营业的市场准入。尤其是当前国际服务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渐趋明显,武汉市要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采取多种方式,依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国加入议定书》及中国的具体承诺减让表的要求逐步开放市场,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另一方面,应鼓励充分竞争,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严厉打击各种反竞争行为,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

(三)人才兴业。

实证研究表明,教育、科研方面的财政投入与高端人才的流向具有极大的关联性。[13]然而,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武汉市教育财政支出为亿元,科技财政支出为亿元,两者之和仅占同期gpp的%,[14](第243页)远低于同年北京的%,也低于上海的%。因此,武汉市财政必须加大对教育科研的投入,并以此为契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留住本地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增强吸引外地人才的竞争力。

[]

[1]simon kuznets,modern economic growth:findings andreflection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3(3)。

张菊萍“。十一五”武汉市服务业发展主要成就及“十二五”发展初步建议[db/ol].武汉市统计信息网:.

武汉市统计局。201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载武汉市统计信息网:.

肖志雄。武汉市现代服务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江苏商论。2009(2)。

严春华。2010年武汉市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情况简析[db/ol].武汉市统计信息网:.

科教大市遭人才流失之痛武汉如何留才俊?[n].楚天金报。2011年2月15日。

尹勤。长城宽带遭艾普宽带“寄生”[n].武汉晨报。2010年6月30日。

唐煜。退网就剪你家网线[n].长江日报。2011年4月29日李娟。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10(2)。

[10]路洪卫。湖北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与战略分析[j].当代经济。201

0(12下)。

[11]阮成发。武汉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中国武汉政府门户网站:.

[12]郭同欣。对我国服务业比重偏低的分析[j].中国统计。2010(9)[13]敖慧、刘莉。武汉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9(2)。

汉服活动总结范文4

2009年12月11日,以“孔子学院与社区服务”为主题的第四届孔子学院大会在北京开幕。来自87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位孔子学院所在大学的校长和孔子学院代表以及中方有关方面的代表出席了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刘延东出会并作了题为《平等合作、创新发展,为了孔子学院更加美好的明天》的主旨演讹教育部部长、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副主席袁贵仁作总结讲话。

刘延东说,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纪,也是多样文明大放光彩世纪。不同文明间应该相互尊重、坦诚以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包容、求同存异。中国希望进一步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语言作为文化载体和交流工具,是文明间对话的桥梁。中国政府一贯鼓励跨文化交流,提倡学习使用世界其他民族语言,欢迎世界各国来华推广本国语言。

刘延东强调,办好孔子学院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的崇高事业。要立足当当前,谋划长长期努力的崇高事业。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制定规划,从体制机制、法律政策、经费投入等方面为国际汉语教育与推广提供支撑。要注重质量,抓好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三个环节,提高教师汉语教学技能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精心打造品牌教材和课件,创新汉语教学本土化方法,办好网络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已成为重要品牌

据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介绍,从2004年在韩国设立第一孔子学院开始,孔子学院的发展如火如荼。目前,已在88个孔子家和地区建立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遍布亚洲、美洲、欧洲和大洋洲,注册学生23万人,开设汉语课程8000多班次。从国家汉办得到的消息称,还有50个国家的160多个教育机构提出申办孔子学院。

各国孔子学院举办各类文化活动6600多场次,参加人数260多万;开发和形成一批如“汉语角”、汉语速成班、中华文化讲座等特色活动和项目;孔子学院总部派出40多支师生小分队,同270多所孔子学院联合开展中华文化巡讲、巡演、巡展活动。

2009年,孔子学院的建设有力推动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据统计,美国4000多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中小学生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16万人,是5年前的8倍,1000多所大学开设汉语专业,招生规模达万人。法国大中学校学习汉语人数连年增长40%,今年已达万人。泰国近千所大中小学开设汉语课,学生达50万人。澳大利亚700多所中小学开设汉语课,学生达到11万人。非洲各国学习汉语人数大幅增长,阿根廷、智利等拉美国家颁布法令,鼓励大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目前,“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已经吸引了60个国家8万多名学生参加。

孔子学院的发展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希腊总统、澳大利亚前总理、老挝国家主席、比利时首相等很多国家政要出席了当地孔子学院的活动;蒙古国教育部为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颁发“蒙古人民优秀教育家”奖章和证书;美国阿肯包州议会给孔子学院的志愿者授予了“外交使节”称号;2009年12月3日,奥地利邮政总公司发行“维也纳孔子学院”纪念邮票……

刘延东指出,孔子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国际汉语教育与推广的重要品牌、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

师资建设取得新进展

“汉语热”持续升温,孔子学院的发展也如火如荼,但“办好每一所孔子学院”时时刻刻萦绕在孔子学院建设者的心头。孔子学院的长远目标是成为当地汉语教学中心,汉语教师培训中心和外文化流与研究中心。“教师和教材是制约孔子学院发展的瓶颈。”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理事、吉林大学校长展涛说,提高孔子学院办学质量的关键是师资和教材建设已经成为孔子学院合作双方的共识。

袁贵仁指出,目前孔子学院总部已经拥有了一支以合作院校为主体,专任教师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和教师队伍,为中国高等教育造就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新型人才,派出的院长和教师都能融入当地文化和生活环境,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为促进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孔子学院总部开始设立“孔子学院奖学金”,用以培养外国本土汉语教师,还招收了50个国家1021个外国学生来华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2010年,孔子学院总部将继续扩大“孔子学院奖学金”的名额。

孔子学院总部正在组织实施非英语语种汉语教师培训项目。计划选拔80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国内12所高校进行为期1年的西班牙语、德语、法语等12个语种培训,然后赴各国孔子学院、大中小学任教;从回国志愿者、应届毕业生和在职教师中选拔800人,作为汉语教师志愿者派往24个国家58所建有孔子学院的大学,一边在孔子学院工作,一边进行为期1年的20个非英语语种的培训,培训结束后,经考核成为孔子学院(课堂)的正式教师;向各国孔子学院所在大学提供800个奖学金名额,培养本土汉语教师。

今年,孔子学院总部选择各国孔子学院反映较好的《快乐汉语》等教材和《汉英对照字典》等工具书,正在组织专家将其编译成45个语种,并自主研发了通用教材《长城汉语》配备给各孔子学院使用。各国孔子学院也编写适合当地需要的教材500多种。

服务社区,争取更广泛支持

孔子学院在为社区服务方面已经做出了显著成绩:芝加哥孔子学院面向43所公立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孔子学院面向社会各界提供汉语协作、饭店汉语、交际汉语等多类型汉语课程。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孔子学院与新西兰贸易部合作,为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公司编写中国经济文化习俗手册……

这次孔子学院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孔子学院服务社区的发展思路。

汉服活动总结范文5

典礼上,男生身着朱子深衣汉服,女生身着曲裾深衣汉服,所有在场领导和老师也都穿上汉服。在赞礼的主持下,全体毕业生作揖,施行“三拜”之礼:“一拜父母:劬劳育我,忠孝事亲;二拜师长:传道授业,恩重如山;三拜母校:感恩母校,报效国家。”家长、导师、主席台分别回礼。拜毕,在司仪带领下,学生们庄严盟誓:“巍巍中华,浩浩其行。华夏文明,遗我雄风。……星移斗转,校以我荣!”紧接着,在汉乐声中,毕业生们依次登台,向老师行礼并领取学位证书,再依次走过象征圆满完成学业的“学位门”。

江苏师大地处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徐州。这样的汉服毕业典礼,至今在这里已连续举行了三届。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参加了今年的毕业典礼――同样地峨冠博带,一身汉服。其作为中央级官员的特殊身份,让这次典礼受到媒体的格外关注,也引发热烈的讨论和争议。

蓦然回首,作为这次典礼的“主角”――汉服,不觉已在“复兴”之路上,走过了十余年。

三百年后始回归

2003年11月22日,郑州市民王乐天(网名“壮志凌云”)穿着汉服走上街头,走进公园,甚至坐上公交车,引来大量“围观”,并被媒体广泛报道。王乐天被认为是三百多年来“穿汉服上街第一人”。从那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穿汉服走上街头,或为了宣传汉服,或只为内心呼唤。

在主张汉服复兴的人们看来,汉服是“从黄帝即位(约公元前2698年)至今四千多年中,以汉族的礼仪文化为基础,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传统服装的服装体系”。其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兼用带钩等,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有人认为,“汉服是包括衣、冠、发式、面饰、鞋、饰物等共同组合的整体的‘礼仪系统’,而并非仅仅是一件衣服”。

1644年,“天崩地裂”,明朝灭亡。满清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强行命令所有官员、百姓改换满人的发型、改穿满人服饰,不得再穿汉服。在汉人抗争39年之后,汉服最终从华夏人民的主流生活中消失,满服的“长袍、马褂、瓜皮帽、金钱鼠尾”,在刺刀、血泊中被固定下来。

民国建立,被遗忘的汉服依旧被遗忘,而西装、中山装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解放后,工农大众的审美观大行其道,汉服自然没有立足之地。待到“”,更是成为“破四旧”的对象。改革开放之初,处在“文化断层”中的人们骤获思想解放,把西式或日式时装统统尝试一遍:大领子、喇叭裤、幸子服、光夫衫……但是,很少有人想起古老的汉服。

2001年10月,上海APEC峰会闭幕后,20位各国领导人穿唐装合影,引发唐装一度流行。这种根据清末满族服饰设计而来的“中式服装”,在网上激出“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到底是什么”的讨论。2002年7月,首个汉民族论坛建立,成为汉服讨论的发源地。2003年,先后有多名网友在网上“晒”出穿上自制汉服的照片。

最终,以王乐天穿汉服上街为标志,“汉服运动”被扩大为“公共事件”。而2003年,被认作是“汉服运动元年”。

汉服汉礼两相宜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唐朝的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的这句话,凝练地概括了礼仪、服章对于华夏文明的根本意义,也道出了汉服与礼仪的天然“血缘”。汉服,从其复兴之初,就跟传统礼仪紧密结合。

“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礼记》中提到的这几个重要礼仪,大都被汉服运动的参与者们从古书中考证出来,再“还原”到现实生活中――

2004年10月5日,在方哲萱(网名“天涯在小楼”)的组织下,来自全国各地的33名网友身着汉服,前往北京袁崇焕墓举行祭礼。这是全国范围内首次的汉服活动。作为明朝著名的抗清将领,袁崇焕对于汉服运动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在仪式中,网友们在执事的带领下,严格遵从古礼的每个流程,不觉“心绪高远辽阔,仿佛与古人相同”,很多人流下热泪。此后,还有一些网友穿汉服祭祀朱元璋、“江阴三公”以及文天祥、戚继光等英雄人物,都表明了类似的族群认同。

2005年4月17日,来自天津、江苏、浙江等地的十余位网友身穿汉服,在曲阜孔庙举行明代规制的释奠礼。参与者们在大成殿前丹墀上依序进行了迎神、读祝、初献、亚献、三献直至送神的各个环节。这次祭祀被称为“已酉春祭”,据说是当代中国大陆第一次由“儒家学子”自主举行的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礼仪。近年来,在规格日益升高的祭黄帝、祭孔、祭大禹等大型祭祀活动中,穿着汉服的比重也越来越高。

2005年5月6日,在河北行唐明德学堂,礼仪研习者吴飞(网名“ufe”)为吉恩煦(网名“周天晗”)举行加冠礼,据说或为当代第一次正式的传统成人礼。此次加冠礼完全按照明代礼仪的“三加”进行:初加缁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仪式上所用的汉服、冠等物品均由吴飞依据史书记载制作。四年后,走上礼仪研究之路的吉恩煦为张宇林(网名“一千零一夜”)举办了冠礼。2006年1月,严姬(网名“残夜魅”)的笄礼在武汉举行,或被认为是当代首次女子成人礼。2006年5月16日,武汉市516名学生穿汉服举行了成人仪式,据说是官方首次参与主办的大型汉服礼仪活动。

2006年4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诸子百家园”内,在人大国学院的组织下,十几名学生身着汉服、手持弓箭轮番上阵,再现了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乡射礼,被称作乡射礼消失三百多年后中国大陆的首次射礼。此次射礼分为献宾、宾酢主、献三宾、献众宾等环节,最终由胜者为败者斟酒。在彬彬有礼的进退揖让之间,展现出华夏文明的雍容与大度。2013年5月开始,都江堰文庙将乡射礼作为日常的演礼项目。2014年4月,福州于山风景区举办了首届中华射礼大赛。

2006年11月12日,洪亮(网名“共工滔天”)和其妻子(网名“有梅”)在上海举办周制士婚礼,成为当代大陆第一对依古礼结婚的夫妇。婚礼从黄昏开始,新郎、新娘都穿着端庄的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礼服,完成“共牢而食”、“合卺而”等环节。在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此后几年,唐制婚礼、明制婚礼以及源自《朱子家礼》的婚礼等形式,都在各地出现。2011年开始,“女友网”在西安古城墙推行集体婚礼,邀请百对夫妇参加。2014年5月9日,阿里巴巴集团为102对新人在杭州举行了传统的汉服婚礼,马云到场酹酒证婚。经过专门培训,新人们在对席、同牢、合卺、解缨结发、执手、三拜等诸多环节表现得有模有样。在众多礼仪复兴的活动中,婚礼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因为它让汉服真正回到现实生活中,“确实是夫妻双方在拜堂、合卺、结发,也确实是父母、亲朋、好友在观礼”,而不是含有虚拟成分的“扮演”或“表演”。

把汉服引入传统节日,是汉服运动的另一项重要内容。2005年2月8日,深圳的刘荷花(网名“汉流莲”)全家着汉服过春节,据说是将汉服引入家庭过传统节日的第一次。2006年4月7日,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网友穿汉服过上巳节,举办水畔祓禊、曲水流觞、踏青游春等活动,被认为是汉服活动第一次与传统节日相结合。此后,每年的上巳、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各地汉服组织都会举行相应的传统活动,有的活动甚至达到上百人的规模。

如何相见君不识

在《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的帖子中,方哲萱说:“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衫,你却说我行为异常?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汉装,你竟说它属于扶桑?为什么我真诚的告白,你总当它是笑话一场?为什么我淌下的热泪,丝毫都打动不了你的铁石心肠?”这几乎是早期汉服推广者的共同遭遇。

在王乐天第一次穿汉服上街的过程中,就有人兴奋地大喊:“快来看呀,日本人,穿着和服的日本人!”还有小孩子哄笑着跟他说“八格牙路”。方哲萱曾穿汉服赴宴,整个饭店的人都对她指指点点。等她到走廊去接完电话,一旁的服务员“恍然大悟”:“原来你是中国人呀,我们都以为你是韩国人!”然而,很多人得知他们是中国人后,却又以为他们是在玩Cosplay、拍电视剧,或者是在“哈韩哈日”,或者干脆把他们归入“道士”的行列。

还有更严重的“误会”。2004年10月6日,8名青年身着汉服到北京王府井大街购物。次日,有网站竟报道说:“昨晚,8名寿衣打扮的青年……身穿寿衣走上王府井,他们希望能够为恢复传统的殡葬业做出贡献。”青年们以人格侮辱为由,把涉事网站告上法庭。最终以被告方逃遁了结这场官司。

在某些极端的情形下,这种误会甚至引发令人遗憾的事件。2010年9月,中国渔船在附近被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冲撞。10月,成都爆发反日游行。10月16日农历重阳节,成都女孩孙婷身着汉服曲裾和朋友到某德克士餐厅二楼就餐,却被楼下正在举行反日游行的人们透过窗户玻璃看到。她被误认为穿着日本和服,于是一帮人冲上楼,强令她脱衣服。经过孙婷的解释,有人意识到弄错了,但为了平息人群的情绪,他们最终还是胁迫孙婷脱下衣服。身上只剩一件T恤的孙婷只好躲在厕所,最后穿上好心人送的衣服才得以回家。拿到衣服后,游行的人群将汉服“公开示众”,最终一把火烧掉。“成都烧汉服”事件引发广泛关注,甚至被美国CNN报道。穿汉服和反日游行,都基于一种民族情感,孰料却上演如此“乌龙”,不禁令人唏嘘。

融入网络焕生机

有资料显示,目前汉服复兴运动的主力,并非相对保守的中老年,恰恰是思维活跃的年轻人,年龄区间在15-35岁。年轻人的汉服运动,注定有年轻范儿――他们不仅能扎实地考据诘屈聱牙的古文献,还能娴熟地运用网络时代各种最“潮”的呈现方式。

2004年12月2日,赵丰年(网名“大宋遗民”)将自己作词的歌曲《再现华章》做成Flash视频,其中采用了大量汉服活动照片,且与满清旧照做对比。该视频在“汉网”上迅速传播。后来,赵丰年还制作了《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华夏红蔷薇》等视频。前者被歌手孙异改编为《重回汉唐》,成为汉服运动的标志性歌曲。

2007年11月24日,董进(网名“撷芳主人”)在天涯论坛上“Q版《大明衣冠》――漫画图解明代服饰”的帖子,里面的卡通娃娃们身着明代各式人物的衣冠――从皇帝皇后、文武百官到普通人,Q劲十足,而冠服的细节却毫不含糊,皆从史料考据中而来。这些卡通娃娃迅速走红,其服式甚至被韩国历史剧《大王世宗》剽窃。后来,Q版《大明衣冠》被制作成扑克牌、T恤衫、扇子等周边产品,网友大呼可爱。2011年,《Q版大明衣冠图志》书籍正式发行。

2010年3月27日,首个公益汉服动漫团队“汉风弄晴工作室”成立,在2011年清明、端午、中秋,2012年春节推出了“‘清明意境’主题插画”、“迎接盛夏,汉服萌系女孩主题插画”、“辛亥百年、汉舞献礼主题插画”以及“2012年壬辰龙年春节贺图”四套主题插画,一些乖巧的Q版萌系漫画颇受好评,甚至发生腾讯会员社区QQ秀直接盗图的侵权事件。

2011年2月3日(庚寅年初一)23点,首届“汉服春晚”在优酷网站上,并在YouTube和优酷网站上配有字幕的英文、日文和俄文版本。该活动由留美学生王军(网名“黄玉”)与百度“汉服吧”共同策划,并建立了官方网站,向海内外汉服爱好者征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音乐、舞蹈的视频节目。三个月时间里,共征集了50多个节目,涉及汉舞、雅乐、国画、诗词、茶艺、刀剑、汉字、方言、戏曲等,兼有通俗的歌唱、合唱、相声等节目。最终,节目组选取23个节目进行后期合成,并录制了主持人的串词。此次活动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京华时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时至今日,“汉服春晚”已连续了四届。

2011年8月8日,汉服地图――全球汉服信息查询系统正式上线,成为服务于汉服运动的第一个公益程序。汉服地图由王军开发,基于Ajax系统制作,采用用户自主提交信息的方式,将公益汉服社、商业汉服社、高校汉服社、汉服实体店、汉服网店、汉服配饰商店、汉风商店、文化机构、传统工艺机构、汉服QQ群按照经纬度定位在全球地图上,方便用户查找。同时,汉服地图收录多个与汉服相关的组织机构,力图建立最全最新的汉服信息数据库。2013年4月,汉服地图又推出活动地图和汉服百科,前者旨在收录汉服社团活动,方便用户及时关注和参加,后者旨在创建由汉服倡导者自主编写的汉服百科全书。

此外,围绕汉服,还有YY语音频道、电子杂志、广播剧、视频短片等传播方式,一些年轻人还穿着汉服参加《开心学国学》《汉字英雄》等电视节目。古老的汉服,在与网络时代的“无缝连接”中,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传承创新存争议

对于汉服运动,中国社科院某服饰老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们汉服运动,很明确的说是在复兴而不是复古,可是在对待服装样式、礼仪流程时确又一味的从古书或古墓里挖掘。一旦做了较多修改,又被认作是‘改良’的而非传统的,或者是‘错误’的。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的这个度,到底应如何界定与把握,需要你们尽快思考与定夺。”

实际上,在近年来汉服与礼仪结合的活动中,就存在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类以“华夏复兴论坛”的儒生们为代表――依据史书记载,遵循明代礼仪实践;另一种典型是“天汉网”和“汉服吧”联合制作的《民族传统礼仪节日复兴计划》――根据史书记载,结合当代社会属性而略作修改。

在传承与创新的争议中,古老的汉服能否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成为一个焦点。

倾向“传承”的意见认为,一般人总觉得宽袍长袖的汉服不适合现代的日常生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著名作词人方文山指出:“殊不知他们印象中的‘汉服’是礼服与祭服,都是特定祭祀场合的穿着,‘汉服’中也有常服与便服,就像在西方也不会穿礼服燕尾服去商店买东西一样。”“汉服女孩”秦亚文指出,汉服形制多样,长袍、褐、宽衣、窄袖皆有,“在没有科技代替双手完成工作的时代,古人诚不会穿着不便生活的服饰憋屈自己数千年的”。

倾向“创新”的意见则主张对汉服进行改良。北京服装学院教授袁仄认为,宽袍大袖已经很难在生活节奏如此快的现代社会中承继,我们应该吸收汉民族所有服饰里的精华要素,提供多种多样适合现代穿着的中式传统服装,让全民进行选择,保留人们认为美的种类。儒家学者秋风指出:“中华文化的复兴,不一定要完全复古的汉服,但应该提倡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服装,这就需要设计师去体会中国文化的精神。”

在当今社会,“传承”汉服已属不易,而“改良”之度更难拿捏。2012年3月31日,“诗礼春秋”服饰2012品牌会在中国时装周上举行,展示了以汉服为设计蓝本的中国特色礼服。此次会的主题就是“传统与创新”,试图向人们展示“中国读书人应有的大雅衣着和风貌”。此后,汉服在时尚界作为“新元素”得到广泛关注。

体制突破难预期

作为一种始自民间的社会运动,汉服的复兴很快也得到体制层面的关注。2007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建议,中国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时,穿着汉服学位服,这是汉服第一次进入全国两会提案。此后,在2013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张改琴再次倡议确定汉族标准服饰,希望国家有一个“积极的引导信号”。

尽管国家没有回应两会上的“汉服提案”,但2007年有关“中国人是否需要确立统一礼服”、“‘汉服’是否要定为‘国服’”的话题,已成为媒体和社会的讨论焦点。儒家学者王达三评论说,在当时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即将位列世界前三甲的情况下,“中国本土文化复兴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个既内在又普遍的心理诉求和基本共识”,而“重穿国服则因其直观性、简易性、大众性而成为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马前卒和急先锋,或说成为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畅快表达”。

在汉服进入体制的问题上,推动汉服复兴的民间力量自身也有过积极努力。2007年4月5日零点,“天涯社区”、“汉网”等20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倡议书,建议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我国传统服饰“深衣”作为礼仪服饰,将汉族传统服饰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并建议华夏人士行拱手作揖之礼。在该倡议书签名的百人中,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学府的数十位教授、博士和硕士,也有来自河北明德学堂、加拿大多伦多汉服复兴会等民间机构的人士。4月27日,官方首度表态不会用汉服,只是称奥运礼服的设计理念将包含历史的元素、现代的创意和未来的概念。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正式开园,来自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崇正雅集汉服社”一行十人穿汉服游览世博会。他们手撑油纸伞,衣带飘飘地行走在各国场馆之间,引得各国游人争相合影,成为世博园内的独特风景线,引发媒体关注。此后,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穿汉服游览世博会。

在主张汉服复兴的人士看来,这或许可以弥补奥运会上未出现汉服身影的些许遗憾。

《国语》说:“夫服,心之文也。”当人们穿上汉服,真有可能体会到其所蕴藏的象天法地的精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国学大家张立文先生忧心忡忡地指出:“假如我们认同西装为中华民族正统的服装,我们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认同西方的服饰文化乃至整个西方文化。长此以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民族的气质、品格、神韵就会丧失,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个性光彩、特殊魅力就会淡出、淡化。”

但是,对于汉服的意义,似不必过分夸大。孔子在《论语》中反问:“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玉帛、钟鼓只是礼乐的形式,更为重要的还是礼乐的精神。同样,汉服尽管很重要,仅有汉服这种“形式”却是远远不够的。在2013年江苏师大研究生毕业典礼上,该校校长任平在致辞中说:“奏汉乐、着汉服、行汉礼,希冀以此等流式,予诸生古典教育之神髓,明千年文化之底蕴,而望诸生传承旧时风骨,开拓今日文明,作己身之贡献于当下时岁。”2014年,他进一步强调希望诸生“传中华千古之德,成志向品行之美”。

服为心文法天地,尚需道德作根基。在“服章之美”及“礼仪之大”背后,还需要“道德之根”。而这,无疑更加任重而道远。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主要参考或摘编了以下文章及报道:

罗雪挥、刘黎黎:

《汉服专题报道》(《中国新闻周刊》)

王丽、莫瑞宁、宋丽娜:

《谁触动了汉服的敏感神经》(《西安晚报》)

汉服小组:

《汉服运动大事记》(新浪平台2013年首发)

韩星:

《当代汉服复兴运动的文化反思》(《儒家邮报》)

陈舒扬:

35 729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