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工作总结范文及计划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2024年度工作总结范文及计划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2023年度工作总结及计划1

20xx年,我局紧紧围绕省统计局和泰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服务三大主题工作为目标,大力弘扬“深化改革、数据求真、提升能力、高效履职”四大主旋律,以“凝聚正能量、合力争进位”为目标,按照统计“求全、求真、求新、求精”工作要求,统一思想、克难奋进,积极作为、奋发有为,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有效地发挥了统计职能。

一、20xx年工作回顾

(一)坚持统计改革求新,统计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1、深化重点改革,提高数据发布时效性。积极主动对接国家、省局的统一部署,以规范分市(区)GDP统一核算为基础,深化核算、投资、服务业、能源、就业、贸易、工业等重点领域的统计调查改革,大大提高了数据发布的时效性。在月度统计数据发布上,每月15日左右编印《统计月报》上册,发布上月工业生产、供电、财政、金融、投资、消费、服务业等统计数据,25日左右编印《统计月报》下册,发布工业效益、进出口、利用外资、居民收入、价格指数以及省辖市比较等统计数据,发布时间较去年提前10天左右;在年度数据发布上,《统计公报》由3月底提前到2月底发布,《统计年鉴》由10月底提前到9月底公开出版,及时满足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需要。

2、强化三级联动,提高GDP核算的准确性。以GDP核算为龙头实施“三联动”:一是实施专业联动。市、县两级统计部门通过建立GDP核算评估小组,每月召开数据评估会议,分析行业运行情况,研究解决核算问题,增强专业数据与GDP核算数据的协调性和匹配性,确保GDP数据趋势准确。二是实施部门联动。通过建立GDP核算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统计局牵头,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局、商务局、交通运输局、住建局、人民银行等GDP核算相关的行业主管部门参加,明确各有关部门核算工作职能,加强对核算基础数据监测和跟踪,定期研究解决GDP核算中的重大问题。三是强化上下联动。市、县两级统计部门加强对接,确保信息对称,推动GDP核算工作进一步落实责任、形成工作合力。

3、细化业务流程,提高统计工作规范性。完善数据质量控制、评估及核查制度,形成控制、评估、核查“三位一体”数据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强化“四上单位”和部门统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实施关联审核,集中会审、公开评估制度。通过建立健全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始电子台账等创新举措,加快推进统计工作规范化、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无纸化。

4、固化体制机制,提高统计管理科学性。公开统计部门行政权力事项目录清单,深化依法行政。推进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统计行政指导、转变职能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修订完善管理制度,向管理要效率,以管理促提升。稳步推进统计网络向村居延伸,实施网格化管理。鼓励发展社会统计代理机构,规范统计代理行为。着眼于职能转变和效率提高,探索推行统计服务外包。

(二)坚持数据质量求真,统计调查能力进一步增强

1、突出系统全面,统计监测作用明显。以加强“八项工程”、全面小康建设、民生幸福“六大体系”监测、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为重点,提高监测内容的全面性。建立“八项工程”统计监测责任分工、目标考核体系和县级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同时,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50强企业、转型升级等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的统计监测预警,并完成绩效管理民意调查。

2、突出源头管控,数据质量改善明显。一方面是完善并实施《统计数据全程质量管理工作规范》和《专业数据质量评估办法》,并组织开展建设领域统计数据质量核查活动,通过规范源头数据控管和强化进度数据监管,双管齐下,确保我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数据真实可靠。另一方面是坚持核算、工业、投资、批零住餐等专业集中会审、公开评估制度。建立工业企业特约分析师联席会议制度。推行工业统计电子台账。加强部门协作,注重发挥部门数据的支撑作用。

3、突出计划指导,各项调查组织有序。一是有序组织了1%人口调查工作。为确保调查数据质量,成立指导督查小组,实地进行指导督查,对督察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确保调查准确全面。二是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前期调研和其他各项准备工作,为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农业普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坚持统计服务求精,数据解读能力进一步增强

1、及时编印各类统计资料,提高数据咨询的常态化。一方面,每月向市党政主要领导提供《各省辖市及各市(区)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编印《经济社会概览》,编制《泰州统计年鉴》。积极为领导调研、重大会议、部门发展撰写参阅资料。另一方面,为全市重要会议提供优质服务。积极服务人大、政协“2会”、全委会、全市领导干部大会、经济形势分析会等重要会议,为市领导讲话提供数据及相关文字材料。在市人大、政协会议上编印《八项工程新进展-2会统计手册》。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提供《泰州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在全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提供有关经济形势分析材料,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此外,还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每季在《泰州通讯》发布主要统计数据。

2、细分信息分析产品,提高信息服务的系统化。一是信息发布出新招。将《统计信息》分解为《工作动态》及《经济信息》,《工作动态》主要刊登统计活动情况和活动成果,报送给省局;《经济信息》主要刊登为党政领导决策服务的经济社会类信息,报送给市领导或市“两办”。截止11月底,全局人员撰写经济信息184篇,工作动态290篇。二是分析发布出实招。将《统计资料》分解为《统计分析》、《统计专报》和《统计内参》。《统计分析》主要刊登常规进度分析或专题分析,每季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组织开展系列分析,年末对全市及乡镇统计系统优秀统计分析进行评选等,并将优秀统计分析汇编成册。截止11月底,全局人员撰写统计分析90篇。《统计专报》主要刊登为市领导提供的重要统计分析,主要包括全省各市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和各市(区)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泰州蓝绍敏对该工作批示指出“这项工作很有意义”。截止11月底,全局人员撰写统计专报32篇。各类统计资料受到市领导指示10篇次。

3、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高统计监测的前瞻性。完善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例会制度。开展市县乡三级统计分析评选活动,开展统计课题研究,编印《优秀统计分析汇编》和《优秀课题汇编》;主动参与市政府关于市区主导产业培育的调研活动,针对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积极完成省社科基金项目、市软科学项目。其中,《建议我市借鉴外地做法推进服务业“个转企”》的调研报告,得到市分管领导批示,促进市政府出台了《泰州市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的若干意见》。

(四)坚持基础建设求实,统计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

1、立足制度保障,扎实开展统计规范化建设。一是于年初制定了基层基础建设工作要点,明确全年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修订了《泰州市基层基础建设工作考评办法》,开展目标量化考核。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市(区)一品牌,一局一特色”的县级统计规范化管理创建活动,并组织开展了基层规范化典型专题示范交流活动。二是深入推进联网直报企业规范化建设。规范了《联网直报企业统计工作规范化实施细则》和新进人员培训制度,按季组织联网直报企业统计规范化管理合格单位验收、申报工作。三是鼓励乡镇(街道、园区)统计机构积极打造符合新常态下的统计工作模式,积极探索县级统计机构长效管理机制,与靖江、海陵等市区共同研究试点,不断完善专业统计流程控制模本。

2、立足宣传整治,扎实开展统计法制建设。一是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统计法制宣传,坚持业务培训必讲统计法律知识。二是结合泰州实际,印发全市统计法制工作要点,建立统计行政权力清单制度,进一步推进统计政务公开。三是开展了“依法统计、廉洁统计”专项整治活动,充分发挥了统计行风建设工作的督查保障作用。四是认真开展统计信用建设专题调研工作。建立了统计信用信息管理平台,规范了企业诚信统计信息加载维护工作。

3、立足精准求全,加强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按照我市市委蓝绍敏书记一定要把“这个(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来的指示要求,确保“应统尽统、不重不漏”,上半年完成2019年经济普查资料与名录库并库,顺利完成了全市5083家“一套表”单位基本情况表审核、验收、上报任务。按照“新增单位及时入库、存量单位突击入库、退出单位精准处置”的要求,认真做好“四上单位”新增入库工作,保证应进皆进,截止11月底,全市共新增“四上”单位307家。

4、立足“互联网+”,扎实开展统计信息化建设。一是立足科技强统,通过创新统计手段,提高统计工作效率,提高公众认可度,加快统计数据库建设步伐,推出“数据泰州”统计数据发布平台。二是积极与市电子政务中心对接,实现统计网络和市电子政务网的互联互通。在统计“四大工程”联网直报的基础上,开发了服务业统计平台和部门数据共享平台以及“一套表”数据落地系统,提高了数据采集的效率,减轻了企业和部门负担,实现数据的“裸奔”。三是通过统计外网及时发布统计工作动态、统计工作文件、统计数据和统计信息分析,满足百姓知情权。

(五)坚持宣传范围求广,统计宣传效果进一步增强

1、建章立制,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全市宣传联络员队伍,制定并印发《泰州市统计宣传工作联络员制度》,进一步强化宣传工作沟通联系。出台《泰州市统计宣传工作考评办法》,将统计宣传工作、网站建设、统计报刊通联工作等三大项内容与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考评相结合,抓工作促落实。

2、精心组织,开放日活动效果空前。统计开放日活动当天,《泰州日报》刊发了蓝绍敏对统计调查工作重要批示。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何榕发表署名文章,并带领局队领导就“统计服务民生”话题作客政府网在线访谈,与网友交流互动,回答网友提出的问题。举办大型广场咨询宣传和“统计进社区”活动,依靠报纸、电视、展板、科普宣传电子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方悬挂条幅、张贴海报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大众宣传统计,利用微信、微博、短信、网站发布信息、“数据泰州”统计数据在线查询等多种平台进行互动交流,取得良好宣传效果。

3、优化平台,拓展统计宣传载体。一是做好内网改版工作,重新设定了部分栏目,并开设了人口普查、农业普查、统计规范化创建等专栏。二是努力打造《泰州日报》“泰州统计”专版的品牌效应。外聘两名报社专业记者共同参与宣传的策划和组稿,开辟了《统计要事》、《数据解读》等栏目。三是宣传手段向“可视化”迈进。更多地利用图片、漫画、图表等形式制作展板开展宣传,数据发布由“数据文字化”向“数字图表化”转变,让公众看得懂,道得明,信得过。

(六)坚持队伍素质求优,统计队伍活力进一步增强

1、强化主题教育活动,加强行风建设。一是扎实有效、稳步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组织观看了作风教育专题片,开展节前专题廉政教育和专题讲座,组织“一把手”上廉政党课,牵头组织“廉政电教月”观影活动,邀请市纪委领导上主题党课,赴市看守所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二是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将纪检监察工作渗透到重大事项决策、内部管理、统计检查、干部选拔任用等环节,促进纪检监察工作与统计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三是开展廉政风险源点排查,建立健全局领导、处室主要负责人和风险源点岗位人员廉政档案22份。在腾讯通开通“官警台”,及时通报反腐倡廉最新动态,以正反两方面典型,及时开展警示教育。续聘10名统计行风监督员。

2、强化干部教育管理,提升队伍素质。一是扎实抓好干部教育培训。于年初制定了全市统计教育培训计划,完成了2期全市统计干部综合能力提升班,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举办了全市乡镇统计工作培训班,举办了全市新增列统工业企业、新增限上批零住餐企业统计培训班、农村三卡统计培训班等。二是认真组织开展统计从业资格考试报名工作,共计确认报名1421人,最终受理办证1279人。三是抓好统计职称工作。14人通过全省高级统计师评审。78人实际报名参考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3、加强机关党建,提升效能建设。一方面,完善一把手抓党建工作机制。切实担负起党组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全力支持驻局纪检组、监察室履行“监督责任”,全面推行“一岗双责”。另一方面,制定出台了年度绩效管理考核实施细则,对工作考评、内部管理、综合评议三个方面进行了项目指标化,对政务、事务和专业数据管理等工作的环节、步骤、责任人都进行了明确界定,用动真碰硬的举措,全面提升服务效能。通过市级文明单位创建通过验收。

二、存在问题

在全市广大统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虽然较好地完成了今年的各项统计工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适应新常态能力仍然不足

面对新常态,统计不能再以传统姿态和原有的轨迹,按部就班地运转,而必须适应这种转变以新的姿态创新发展,适应经济新常态,服务经济新常态。目前,统计适应新常态仍有不足。一方面是预判能力不足。统计服务的重点就是精准分析经济新常态的行业发展结构和经济新常态未来选择和推进的方向,而当前统计工作仍然是重分析轻预判;另一方面是要反映问题能力不足。全面反映新常态问题,就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不放,而目前缺乏与问题的症结点和关键点相关的分析报告,精准服务能力仍有待加强。

(二)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仍然薄弱

基层基础建设仍然薄弱,一是基层统计工作任务重,在客观因素上影响了源头数据的可靠性。目前,随着业务的发展,各部门统计报表也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严,大部分基层行统计人员都是超负荷工作,致使敷衍了事、疲于奔命等现象层出不穷;二是统计工作是个枯燥单调的工作,很多同志不愿从事该工作,致使统计人员更换频繁、临时人员较多,而相应的培训工作未及时跟进,新上岗统计人员对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报表制度不熟悉或缺乏了解,这既影响了基层数据的连贯性又不利于统计队伍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统计宣传工作仍是短板

虽然统计宣传方面做了大量的积极的工作,使社会各界的统计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社会公众对统计的质疑之声仍然存在。一是宣传工作持久性较差。在以往的宣传工作中,经常是只重视一时的宣传,没有后续的跟踪反馈,宣传工作不连续;二是基层宣传工作薄弱。在乡镇(街道)及村(居),大部分人不了解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更没有人了解相关统计数据的来历,数据是怎么得来的,有些地方甚至对国家正在进行的大型普查也毫不知情,基层的统计宣传工作是我们以往工作中的盲点;三是宣传工作人力有限,统计部门可能会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日常的统计业务中去,因为业务工作是门面饭碗,必须完成,而宣传材料要出精品往往要费时费力,并且当做业余工作,更没有大的考核激励机制。

(四)统计队伍人员能力仍需提高

人才是统计事业的核心,主动适应统计新常态,必然要求统计事业海纳百川、广纳人才,致力于培养适应统计新常态的创新人才。一是缺乏创新氛围。要营造人才创新成长的统计文化环境,使各类统计人才在相互竞争的氛围中提高发展,在创业创新中脱颖而出;二是缺乏复合型人才。缺少既懂经济、统计专业,又懂现代科技与法律知识,更懂数据分析、善于统计分析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培养力度不够。要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统计发展战略相结合,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和使用适应统计新常态的统计人才,使更多人从统计专家向统计数据专家、数据分析师转变,提升统计人员服务水平和能力。

三、2019年工作打算

面对新常态下统计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2019年我市统计工作的初步设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三大主题”工作,按照国家、省统计局工作要求,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推进统计革新,全面夯实统计基础,广泛推进统计宣传,努力建设现代化服务型统计,进一步提升统计数据质量、提升统计运作效率、提升政府统计公信力、提升依法治统水平,为谱写“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泰州篇章提供优质统计服务。

(一)奋力推进统计改革创新。按照国家统计“一个体系、两个适应、三个转变、四个提升”的总体思路,既主动对接国家、省局层面的改革,也积极探索体现泰州统计特点的改革创新。既推进统计制度方法方面的改革创新,也围绕管理、制度、机制方面的改革创新加强推进。

(二)奋力推进统计数据质量提升。牢固树立统计核心价值观,坚守统计底线。严格执行国家统计调查制度,认真组织实施各行业、各领域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实施情况的统计调查。不断完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评估、监督“三位一体”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继续夯实GDP核算等基础数据,继续推进公开核算、公开评估基层统计数据。深化统计“四大工程”建设,深入推进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夯实统计基层基础,不断提高源头统计数据质量。注重加强统计数据管理的协调与衔接,发挥专业数据和部门数据的支撑作用。

(三)奋力推进服务型统计建设。加强常规统计和“八项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统计监测预警,密切关注统计数据的变化,及时准确反映经济运行质态、经济政策执行情况和重大决策部署实施效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科学研判经济运行的特点和走势,为新常态下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培植经济增长点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加强统计科研工作。根据新形势、新需求,从宣传对象、手段、内容、载体上加大统计宣传力度,为社会提供数据产品、分析研究产品、解读统计知识、传播统计正能量。加强对调查对象和统计基层服务,加大人力、物力、财力向基层倾斜力度。

(四)奋力推进统计法制建设。坚持依法统计,依法推进改革创新、规范统一、公开透明,加快建设法治统计。加大对重大统计问题的研究,及时推动将统计改革成果和保障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完整的实践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进一步严格执行统计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统计工作,依法开展统计调查,依法规范统计行为,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制约。进一步健全统计执法机制,加大对统计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深入持久开展统计法治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统计法治精神,使统计用户、调查对象和统计人员牢固树立统计法治思维、法治理念,为建设法治统计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五)奋力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步伐。依托市电子政务平台,建设统计内网和互联网隔离访问系统,实现政务资源共享。继续做好基础数据库平台建设、维护工作。适时推进统计宏观数据库建设工作,建设综合统计数据发布和移动查询平台。充分利用视频会议系统部署工作,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会议成本。

(六)奋力推进统计队伍素质提高。以市级机关部门绩效管理和统计行风建设为抓手,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把改进作风、促进行风作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永恒主题,为做好统计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提供有力保证。深入开展统计文化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培训、上挂下联、选拔任用等制度,探索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认真履行“一岗双责”,严格落实廉洁从政有关规定,执行好廉政风险防控制度,构筑拒腐防变的长效机制。

2023年度工作总结及计划2

我县招商引资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在招商系统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拓宽招商引资领域,改善投资环境,开拓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方法和渠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1+3+N”工作成效

(一)引进投资情况。

我县全年目标任务35亿元(含瀑电20亿元),1-10月,我县执行招商引资项目12个(不含瀑电),其中新开工项目10个,亿元以上项目数10个,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亿元(含瀑电),同比增长%(含瀑电),已完成市上下达目标任务的%(含瀑电)。其中,省外到位资金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88%。预计今年完成招商引资37亿元。

(二)项目进展情况。

1.储备项目包装情况。

现有包装储备项目41个,累计总投资约亿元,其中:工业类项目15个,累计总投资约42亿元;农业类项目7个,累计总投资约亿元;旅游开发类项目19个,总投资约39亿元。

2.各类会节及新签约项目情况。

3月,利用梨花节平台召开20xxxx项目投资推介会,签约1个战略合作协议,7个生产性项目投资意向协议,签约资金亿元。其中,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的农村电子商务综合体系建设项目为进驻我县的第一个系统的电子商务系统,目前已在全县建立约90家运营点和县级运营中心。4月,参加了由雅安市组织的雅安产业振兴投资说明会及知名企业行活动,成功签约项目2个,签约资金11亿元。5月,借我县开展甜樱桃采摘活动仪式暨乡村旅游推介会平台,在成都大力推介我县招商项目,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8月,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凉山)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投资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成功签约项目2个,签约资金亿元。9月,参加了“珠三角地区xx省投资推介会暨合作项目签约仪式” 成功签约项目1个,签约资金10亿元。10月,参加了“中国西部()进口展暨国际投资大会”,签订了2个投资意向协议,1个正式投资协议,累计签约资金亿元。

3.在谈项目情况。

中国钒钛磁铁矿业有限公司拟收购浩远新材料项目;盛屯矿业集团收购锦泰冶化项目;华诚博远有限责任公司投资轿顶山开发项目;化工总厂引进20万吨磷肥项目;汉能光伏发电项目等。

(三)3个招商办工作情况。

3个招商办在项目包装、信息收集和对外洽谈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挖掘、包装了一批所涉及产业项目,为招商引资提供了后劲保障。今年3个招商办共引领企业来考察对接30余次。

(四)5个驻外招商联络办工作情况。

5个驻外招商联络办运转正常,积极与各地商会、企业和政府部门对接,积极通过网络、微信等新媒体进行xx县情简介和项目推介,起到了良好的对外宣传作用,收集了大量招商信息。各联络办累计介绍、引领企业来考察对接50余次,涉及矿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旅游及地产开发等行业。参加会节60余次,造访企业300余家,目前在谈意向性项目约30个。

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全球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投资整体乏力,致使部分项目落地困难。

(二)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缺乏明显的吸引力和比较优势。园区地处高山峡谷,道路条件相对落后、通行能力较差,供水难度大,电力覆盖不到位。项目用地平整难度大,且从场地平整到厂房建设等均由企业自行平整,增加了企业负担,在同类城市中竞争力小。

(三)土地资源要素制约明显。一是现行征地补偿标准虽已调整,但群众利益诉求高,导致征地阻力大,部分项目落地建设受影响进展缓慢。二是部分区域用地指标仍显不足。如甘溪坝工业园区用地指标较少,对项目质量、项目产业配套要求越来越高,即使有不错的项目信息,一时也难以落地。

(四)已签约项目推进工作进度缓慢。从目前情况看,有签约项目启动率、新签约项目资金到位率较低的局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项目协调力度,推动落地项目尽快投产。

(五)产业链不完善,招商难度大。近年来,我县招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招商项目缺乏产业补链、产业配套以及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项目,一些优质企业偏向于选择产业完善的地区,导致招商难度大。

(六)领导外出招商力度还需加强,助推驻外招商联络办行政招商。驻外招商联络办人员均为科级及以下,在行政招商方面劲道欠缺。需要主要领导在驻外招商联络办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后,对重要目标企业进行主动跟进洽谈。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和安排

在以后工作中,我局将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工作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确保招商引资工作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助推全域经济发展。

(一)以大力宣传为突破口,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加强招商网站管理维护,加大网络宣传力度,搞好“网络招商”;加大与中央、省、市媒体的合作力度,不断拓展招商宣传领域,进一步采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大力宣传推介。全面构筑“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社会齐动”的大招商格局。

(二)进一步加强人员管理,促进招商工作进展。一是加强“1+3+N”招商人员的管理,提高人员素质,提升人员服务水平和能力,力争驻点招商取得新成效;二是建议各相关部门加强沟通衔接,针对驻外招商人员设立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健全驻外招商人才递进和流动机制,保持驻外招商团队活力。三是加强对招商工作的重视力度,倡导全民招商新格局。

2023年度工作总结及计划3

201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松山湖(生态园)深入贯彻省委胡春华书记莅莞调研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应对新常态、新形势和新机遇,充分整合两园统筹发展新优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功入围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 %;预计税收总额亿元,同比增长%。

一年来,管委会上下围绕年初既定目标和全年工作部署,着力做好十项重点工作:

一、稳步推进两园统筹,增创园区发展新优势

一是稳妥推进人员、机构整合。在两园统筹之初迅速启动办公室等4个部门整合,成功构建了以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对外合作为核心,其他部门为辅的组织框架,妥善完成管委会728人的工作安排。在7月1日前全面实现人员集中办公,圆满完成两园人员、机构整合。

二是规范完善两园制度建设。制定了松山湖生态园统筹发展战略、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等指导文件。出台了规范性文件框架目录和管理办法。《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松山湖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意见》已报省委备案。

三是深入谋划两园规划研究。启动了以新城大道—生态园大道为主线的创新中轴线的规划工作。开展“完整社区”规划设计,并以华为小镇为抓手,积极推动东莞科学城的研究工作。组织开展两园总规修编等6项专题规划研究工作。生态科普馆已确定选址并开展了前期设计工作。制定了《松山湖(生态园)产业选择和发展策略研究工作方案》。

四是加快推进两园控股整合。完成了两园控股公司办公写字楼、厂房等的清产核资。理顺了控股与管委会往来机制,并逐步清理控股与管委会资金往来的历史问题。完善了公司机构编制、薪酬方案和绩效考核制度。

二、狠抓重大项目建设,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一是加强项目督导。全年组织项目协调会98次、服务保障会12次,并组织了2次全体班子成员巡查督导重大项目建设的活动,共计解决企业提出问题201项。17个重大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约亿元,占年度计划的%,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建立了领导挂点承包负责制、项目经理全程跟踪服务制、快速反应机制等。有力推动中集二期、中移动、瑞鹰、生态园公租房、东华校区和生态园长盈等一批项目如期动工。

三是强化服务保障。建立部门联动服务机制。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进一步简化建设审批手续,积极承接上级部门放权,顺利办结重大项目的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共计611项;优化规划审批服务,全年受理各类规划审批事项144批次,累计审批面积约万平方米。

三、力促招商引智工作,实现引资聚才新突破

一是积极引进和培育优质项目。全年共引进项目294宗,协议引资亿元,其中年度引进重大产业内资项目超额完成100%,成功引进了东阳光药业总部、长盈精密、建升电子、深圳城投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以及引进了普门科技、大连机床、智云、慈星等一批代表性产业项目。推动普联二期、凯欣、海能达、阿尔派等项目增资扩产,以及正业科技总部及生产基地等项目落地,积极争取华为终端公司把电商业务切换至东莞公司。赴全国先进地区以及欧美多国开展“招商引智”推介活动,积极参与中国可穿戴产业推进联盟大会,拜访了赛伯乐、海斯坦普等知名企业。

二是营造良好产业氛围。进一步完善了园区“4+1”产业体系政策。大力发展服务外包,顺利通过广东省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申报评审,辅导远峰科技等5家企业分别获得省级服务外包重点培育企业、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成功支持举办了20xx年东莞经济年会、黑马会东莞会员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路演活动等一系列活动。

三是加快人才集聚。成功举办了“20xx‘千人计划’专家东莞行暨松山湖创新驱动与人才发展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创新实行了“一对一经纪人”制度。借助上海浦东人才研究院以及“千人计划”专家资源进一步拓展了招才引智渠道。起草了《松山湖(生态园)鼓励创业小额贷款实施办法》。积极推进东莞市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以及与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华南分中心等高层次人才服务载体建设。全年引进人才创业落户项目34个,包括千人计划专家2名,市领军人才7名;协助41个项目申报市领军人才。

四、深入实施提升计划,实现经济提质增量

一是加快处置闲置土地。全年共推动雨林木风、华灿等18宗地动工开发,部分项目主体结构已封顶,盘活土地总面积约1002亩。完成了32宗闲置土地的听证工作。

二是加快盘活空置物业。积极对园区在建和已投入使用企业的物业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积极推荐意向项目与物业业主接洽,指导成立特色产业园区。全年协助企业完成累计万平方米物业招租,累计进驻企业约400家。筹建松山湖(生态园)城市会客厅,打造产业载体招商平台和综合社区服务平台。

三是促项目早日动工、竣工、投产。制定了企业保证金处置方案。出台了园区建设领域工人工资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园区建筑企业黑名单制度。推动海洋王(二期项目)等23个项目办理报建手续,促进安迪科正等16个项目顺利动工建设,促进红杉生物等11个项目提前办理竣工验收。

五、加快重大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一是大力推动中国台湾高科技园、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基地产业集聚。全年累计引进24个项目,协议投资总额亿元,促成了广东东阳光药业总部项目等3个用地项目正式签约落地,“莞榕计划”成功引进互贵、晋弘等6家企业注册落户松山湖。推动育成中心二期和产业化中心一期项目落成,红珊瑚药业总部等9个项目加快施工,建设联捷生物医药全分析平台等四大生物医药产业公共平台。制定了《关于大力引进中国台湾创新创业青年人才的实施办法》,成功获国台办授予“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

二是加快推进中以产业园建设。中以产业园1至9号楼工程整体进展顺利。协议引进了威泡智能投影、以色列MDC等12个高科技项目,5个项目已注册落地。成立了驻以色列联络处。搭建了以色列优质科技项目与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互动合作平台。成立了水处理研究院。落实亿元财政配套资金,积极推动风险补偿池和创业投资基金的筹备工作。

三是高水平打造重点产业片区。积极推进机器人产业片区建设,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已经开始装修,正加快推动创业学院和智造坊等项目建设;广东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已完成注册和装修。大力打造现代服务业生态产业带,编制了现代服务业生态产业带前期调研成果,设立专属招商展厅。基本完成生产力大厦的整体外包和学术交流小报告厅的改造工作,打造全市首家文化产业创客基地“莞深创梦工厂”。

六、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科技创新生态

一是构建完善科技政策体系。制定了对接深圳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工作方案以及扶持科技服务体系项目的管理办法。推出了高企培育、孵化器建设、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松山湖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梳理了创新科研团队配套资助政策。

二是营造浓厚科技服务氛围。组织开展“一周一约”活动。协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莞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解决注册、办公场所等落地问题以及办理各项手续。推动园区载体与深圳云谷等市外创新资源合作,成功引进了加拿大溢思德瑞集团。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为园区科技企业提供科技银行授信余额共计亿元,促成东莞农村商业银行成为园区第三间科技支行。新增瑞柯、葫芦堡等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以及4家东莞市上市后备企业,上市和“挂牌”企业总数达18家,上市后备企业总数14家。

三是大力实施大孵化器战略。引导新型研发机构、科技骨干企业、科技服务机构以及高层次人才共建孵化器。全年共有21家孵化器申报市级孵化器认定及评定,新增1家国家级孵化器和6家市级孵化器,8家孵化器通过了20xx年广东省众创空间试点单位认定。现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载体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在孵高科技企业约500家。成功举办了“松湖杯”创新创业大赛,吸引731个项目报名参赛。

四是加快高企培育申报。建立了高企申报倒逼机制和梯队式的高企申报项目库。全年新增高企申报30家,园区高企总数累计107家,并有51家企业进入广东省高企培育库。

五是加快推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通过深创投等金融机构的客户资源拓展招商渠道。大力推动粤科风投、信中利资本等投资公司在园区设立产业基金。积极推进市科技保险试点工作,目前承保额达亿元。设立了科技金融松山湖(生态园)工作站,打造科技金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在线服务系统。

六是做好知识产权培育和管理工作。成功获批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出台了促进发明专利申请行动计划和奖励办法。全年专利申请总量3662件,授权专利总量2135件,分别同比增长%和%。有序推进松山湖(生态园)广东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建设,完成了281家企业的知识产权征信评级工作。生益、国云、易事特、东阳光等4家企业进入20xx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评审结果公示阶段。

七、完善园区配套服务,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一是完善城市配套。启动北部10项配套工程的建设,其中,篮球广场等7项工程已顺利完成。幸福花园等3个居住配套工程正在加快实施。实验中学如期建成开学,新增2所幼儿园开办招生。与第三方合作推进第二人民医院建设。新开通并优化调整多条公交线路。

二是开展智慧城市系列工程。完善“东莞无限”APP应用,多功能公交电子支付终端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认证,并开发了公交实时查询管理后台。公安高清治安视频和交警高杆高清项目顺利验收并交付使用。积极开展全市公共服务区域免费Wi-Fi建设项目以及园区免费Wi-Fi全覆盖项目。

三是优化生态环境。全年投入亿元开展生态环境整治。完成绿化保养面积1228万平方米、环境卫生保洁533万平方米以及一批市政设施整治。积极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加强对松山湖水库及生态园水系的环境监测,主动协调周边镇做好水污染整治。积极推进月荷湖水生态治理示范工程项目。加快建设生态科普基地建设,目前燕岭湿地和中央岛群的大部分科普解说系统已经实施完成。

四是提升人文环境。成功引进松山湖生活学院、唐宁读享空间体验中心等项目,积极对接中国台湾诚品书店等项目,重点开展“乐享松湖”文体惠民卡项目,开展“松湖LIVE”系列活动50多场,举办文化惠民活动40多场,成功举办第七届漫博会,全面提升园区人文氛围。

八、狠抓园区管理工作,营造和谐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控股公司资产管理。加快办公物业的招商运营,创新科技园年度签约面积㎡,清理载体面积平方米,收回长期欠款余万元。调整优化了现代企业加速器二期等厂房物业的客户结构。积极寻求合作共建孵化器,与中集集团、深圳招商局集团、中科院就合作建设专业孵化器达成合作意向。探索创意生活城升级改造模式。推动台科花园等6个项目完工投入使用。

二是加强社会管理。绿荷居被评为首批七个“东莞市样板社区”之一。深入开展“3+2+2”打击整治专项行动,全年接有效违法犯罪警情574宗,同比下降%,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61宗;查扣交通违法机动车849辆;办理信访案件400宗;22家企业通过了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没有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及食品药品安全事故。

三是加强建筑工地管理。劳资纠纷案件办结率超过95%,涉案金额约1670万元。完成32个项目竣工验收。

九、深入整改存在问题,理顺园区管理工作

一是持续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头看”。顺利完成了68项制度的“废改立”工作,落实整改事项25项,对群众入学难、看病难以及园区商业配套等问题进行了重点督办。

二是切实抓好土地审计和巡视问题整改。妥善解决了园区涉嫌违规开发房地产、部分用地项目未批先建等八方面问题。多次协助市纪委调查省委巡视组反馈问题,及时上报阶段性整改成果,获得省委巡视组充分肯定。

三是深入开展历史遗留问题整改。顺利完成对金多港的全面接管,落实整体退出整改标准,截至12月31日完成100个会员补偿以及球场人员遣散和补偿。大力加强闲置地管理,目前已完成园区内大部分地块清理工作,实施统一规划管理。

十、创新干部队伍建设,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一是狠抓“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突出抓好党组织书记讲专题党课,赴黄江镇星光村等基层联系点开展“三个一”专题体验活动,建立“三不”问题整改清单,扎实抓好39个机关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高标准召开党员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

二是创新干部队伍建设。调研形成了《松山湖、生态园干部队伍情况报告》。全年选派463多名领导干部职工参加了86多期省市培训班的学习。选取办公室等6个部门先行开展绩效评价试点工作。

三是完善管委会内部建设。积极梳理园区权责清单,现已梳理出权责清单共计十大类、3504大项。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对管委会重大政策执行情况、失误率以及部门执行力进行年终评价,形成评价报告和指导意见。

四是提升党建工作水平。重新组建25个机关党支部。邀请园区党建师走进企业党支部调研指导党建工作。开展 “七一”系列党建活动,联合理工学院举办3期“党员青年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培训,在阳光雨党员服务中心建立全市首个“星火”党员创业基地。阳光雨党员服务中心全年开展各类主题活动281场次。

2019年计划

2019年是我市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松山湖(生态园)全面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起步之年,更是落实超常规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要以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五次、六次全会和市委十三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积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为总目标、总任务,努力推进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人才引育、配套完善、管理提升、服务升级等工作,力争在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走在前列,助推东莞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升级和高水平崛起。

一、以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总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获批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松山湖(生态园)的一个重大发展机遇。要牢牢把握住这一机遇,加快完善顶层设计、推进“双创”环境打造、高企培育、孵化器建设、科技金融支撑、企业征信体系等方面建设,加快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全面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各项工作,力争实现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在全省走在前列。

(一)加快顶层设计。做好框架设计。按照东莞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2+9”总要求,迅速开展土地资源、产业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人文生态等前期调研,制定空间规划和重大基础设施规划。根据《广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9-2020年)》、《东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9-2020年)》等文件要求,做好松山湖(生态园)园区企业信用体系顶层建设,推进企业信用报告在行政许可、市场准入、政府采购、财政资金使用、奖励补贴、政策性贷款以及商贸交易等经济活动中得到全面使用。根据省科技厅近期起草的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框架,结合东莞和园区的实际,我们将协同市科技局等部门制定园区的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在20xx年春节前后制定出台《东莞市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在省科技厅的指导下,高水平地抓紧编制发展规划纲要。开展政策探索。抓紧落实推广中关村的14条政策和市委市政府支持园区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40条政策,加快出台40条政策的实施细则。加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设计,借助中关村管委会、深港发展研究院、长城战略研究院等力量,研究自主创新示范区、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区叠加政策,东莞特色先行先试政策以及松山湖政策体系清单,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最大限度享受政策红利。

(二)大力培育创新主体。积极构建创新企业梯队集群,形成结构性较好的创新企业矩阵。充分利用国家调整高企认定办法的机遇,大力实施高企培育计划,力争20xx年新增高企40家;积极引导华为、生益、东阳光等龙头骨干企业把更多创新资源投放到园区,通过引导龙头企业生产、技术、服务外包,带动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作用,探索众包、众扶等“四众”新模式,加大力度培育和引进中小微企业,加快形成“小巨人”企业集群。大力扶持复安科技、锐顶科技等新业态、新技术的发展,加快推动大学创新城以及北大光电研究院、云计算育成中心、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等的建设,深挖新型研发机构的潜力,催生更多新型研发机构,培育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航天技术等新技术和新产业。

(三)积极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加快构建“创客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的全产业链创新创业载体。继续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孵化器,加快转变孵化器盈利模式,强化孵化能力,力争20xx年新增国家级孵化器1家、省级孵化器3家、市级孵化器5家。强化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松山湖控股公司、市生技公司的作用,加快组建创投母基金、政策性担保公司等服务于创新创业的商业组织、金融产品,加大政府投入和引导的力度,加强政企联动,撬动社会资金参与主导产业培育和科技创新,打通从技术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加强政产学研资介融合发展。加强与新型研发机构、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以及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合作,实现园区内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与产业、资本融合发展。提升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广东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的建设工作。全年力争专利申请总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R&D投入等科技指标取得较大幅度增长,力争专利申请达到3500件。

(四)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打造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开展“头脑风暴”活动,通过沙龙、座谈、论坛、活动等多种形式,营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氛围。举办“松湖杯”创新创业大赛、孵化器经理人大赛、松山湖机器人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打造园区创新创业品牌。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和松湖华科、中科云智、留学生创业园等孵化器,以及蜂巢咖啡等省众创空间试点单位,布局“双创”型企业发展平台。创造良好的政策落实环境。加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各项政策的宣传推广,让企业深入了解有关政策,主动参与到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分享政策红利,形成共识和合力。强化制度政策的执行和跟踪,对已落实政策,建立工作台账,对尚未落实的,明确时间表。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检查,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二、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拓展园区发展空间

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市委市政府的目标布局是明确的,就是要以松山湖、生态园为核心,拓展布局周边9个镇,实现“1+2+9”空间布局统筹规划,拓展空间,谋求更大的发展。

(一)加快规划建设创新中轴线。设立创新中轴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资金,统筹用于创新中轴线开发建设。在创新中轴线开展PPP模式试点,鼓励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参与公共配套设施、科技创新载体等建设。提请市直有关部门对创新中轴线予以优先配置资源,优先研究创新中轴线决策,优先协调创新中轴线事项,优先保障创新中轴线要素,全力支持创新中轴线建设发展。加强与中轴线沿线镇的合作,制定利益分成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实现共享发展。

(二)谋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道路与过境高速公路的衔接,新建连接通道,构造松朗南部地区与深圳等地的快捷交通连接。改造虎岗高速大岭山出入口,增加收费车道,提高通行能力;增加华为小镇莞长路匝道直接连接高速出入口,方便华为小镇快速接入高速路网,与深圳等地快捷连通。加快规划建设连接市区以及环园轨道交通建设。积极争取推动深莞快轨建设,请求省政府将深莞快速轨道纳入“十三五”规划,加快实现深莞穗三市中心城区快速联系。主动协调省有关部门,争取中虎龙城际线路在松山湖南站与市域轨道3号线站交汇,并在东部设置站点,打通园区与珠三角的连接。

(三)积极打造主题园区。完善产业规划,编制“4+1”产业发展规划,开展主题园区的划分和空间布局研究。围绕高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器人、水处理、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加快中国台湾高科技园、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基地、中以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基地、航空航天科技城等特色主题园区建设,打造园区的产业亮点。

三、狠抓企业引进和发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体系

围绕园区“4+1”产业体系,要以招引研发型企业为主线,进一步创新招商手段机制,优化产业结构,深入实施经济实力提升计划,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努力做大做强园区主导产业体系。

(一)创新招商手段和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招商政策,出台科技楼宇分割转让实施细则、产业用地管理办法、产业用房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定招商引资管理办法,完善项目审议机制。拓展招商渠道,成立专业招商团队,利用中国台湾电电公会、国际青年商会中国台湾总会等中介机构开展招商。充分发挥中国台湾高科技园、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基地、中以产业园等重大产业平台的作用,主动接触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项目,力争在招引重大项目方面取得突破。

(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围绕“4+1”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力,在做大做强高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生物技术、机器人、新能源等产业。推动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积极招引深圳等地的创新资源,重点引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促进园区超千亿元智能终端产业集群进一步做大做强。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积极申报“海峡两岸生物科技与产业合作示范区”,大力实施“莞榕计划”,大力引进生物技术、医疗器械企业。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以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和广东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为主体,加快机器人企业的引进、培育和发展。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整合园区新能源汽车产业资源,争取在纯电动汽车整车、“三电”关键部件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引进实现突破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快对接港澳资源,开展港澳青年创业计划和基地建设,推动创意公园发展。推动电子商务和服务外包发展,吸引更多电子商务市场主体进驻、打造3-5个电子商务成熟电商园区,建成全市乃至珠三角重要的服务外包产业园区。推动出台市一级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做大做强集成电路产业。

(三)深入实施经济提升计划。今年是经济实力提升计划实行的第二个年头,要全力以赴推进项目的促动工、促达产以及盘活物业等工作,确保取得新突破,为明年的总结盘点打下良好基础。要大力促进项目建设提速,尽早竣工投产,产生效益,增强园区发展动能,全年力争促进康音电子等8个项目复工、4个项目竣工验收。要全力推进二次招商,通过完善载体信息上报系统、建成城市会客厅、招商和服务团队下沉一线等措施,加快盘活空置物业,全年力争盘活物业面积不少于25万平方米。要依法依规强力推进处理闲置土地,按照先限期开发、后引导退地、再无偿收地的工作思路,有序推进闲置项目处理工作,全年力争盘活闲置土地项目24个。要强化促企业达产达效工作,逐一约谈企业,明确投资强度、产值、税收贡献等指标,探索建立税收达标企业奖励机制,努力提升企业对园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要完善运行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保障经济实力提升计划有序、有效实施。

(四)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大力推动华为终端、东华学校、云计算育成中心、大学创新城等20个重大项目的建设,确保落实东阳光总部、光启源头创新区、玖龙纸业等6个新增项目开工,全年力争完成投资总额60亿元。建立重大建设项目手册制度,切实落实周报制度、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简化审批事项和办事程序,保障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四、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园区的发展力量

人才是园区实现超常规发展的关键。要以提振干部创业精神、激发人才创业活力为目标,进一步实现干部人才体制机制新突破,夯实园区创新驱动发展力量,推动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抓领导表率,分管领导要做好带头作用,一级带一级,提升干部队伍作战能力。要抓制度建设,探索干部管理体制改革,以高薪聘请的形式,引进有经验、有能力的精英人才,充实科技创新管理服务工作,发挥“鲶鱼效应”。要抓绩效考核,完善先行先试部门绩效考核管理方案,加快在园区全面推进绩效管理,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和鞭策作用,激励干部队伍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实效。要抓自身建设,强化培训学习,邀请知名学者举办“创新驱动发展”、“执行力再造”等专题培训班,学习先进经验,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践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做严做实各项工作。要抓典型榜样,要定期评选先进部门和先进个人,树立典型榜样,发挥示范作用。

(二)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建立人才库,通过科技手段,与东莞市人才发展研究院合作打造招才引智大数据库。以建立东莞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中心、工信部华南人才培训中心为抓手,打造人才聚集交流的载体。举行系列招才引智活动,扶持松山湖创新创业促进会,联合海内外知名协会等机构,举办2期“千人计划”东莞行,办好“留创活动”、“海外高层次人才活动周”等活动。建立人才绿色通道,以新的特色人才为基础,完善人才招引政策,出台《东莞市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加强对创新创业特色人才招引。落实“优才卡”制度,帮助高层次人才在享受国家、省、市优惠扶持奖励政策同时,叠加园区补贴和优惠。加大人才资源开发,为园区企业和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等牵线搭桥,建立起“订单式”人才培养招聘桥梁,组织企业前往高校比较集中的武汉、西安等地区招揽人才,依托松山湖青创基地打造两岸新一代创业者聚集群落和创业摇篮,通过美、英、德海外人才工作站延揽高层次人才。力争20xx年引进高层次人才50人,其中引进“千人计划”人才6名,引进由高层次人才创办的企业40家以上。

五、优化城市功能,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城市功能不完善是制约园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恶补这一课,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科学规划空间发展布局,抓紧推进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全面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一)完善重点片区城市功能。要重点完善松山湖北部、中部、东部、南部以及生态园片区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味。要升级改造创意生活城,完成北部现代服务产业带公共配套设施项目首期工程,建设“邻里中心”。提升和优化中部核心商业区的配套品质。结合现有的代管饭堂资源,利用集中派餐优势,打造“松湖中央厨房”,完善园区配套。加快台科花园商业配套的招商,力争引进嘉荣超市、全家便利店等项目,解决生活配套不足的问题。借助华为终端、中集集团建成入驻的契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人才房以及各类生活设施,启动两岸生物基地公租房建设,将南部片区打造成符合新时期要求的高品位、高品质国际社区。提前谋划生态园产业布局,初步完善生态园主要片区基础生活商业配套建设。

(二)优化园区综合配套。完善教育配套,20xx年完成中心小学分校、东华中学生态园分校、幸福花园幼儿园的建设,确保秋季顺利开学,加快推进实验小学扩建和松山湖国际学校的建设,启动新小学的筹建。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第二人民医院和东华医疗项目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建设,倡导家庭医生式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开设医疗机构,增加医疗卫生资源,扩大服务供给,进一步提升园区各项公共服务配套。优化调整园区公交线路,完善北部片区及南部片区公交线网,协调加快南部公交枢纽站配套建设工作,统筹推进园区与市区、两园公交线路规划建设,畅通交通连接。

(三)加快建设智慧园区。推进免费WiFi建设,结合“智慧东莞”公共WiFi全覆盖试点要求,尽快完成智慧东莞公司的组建并投入运作,启动园区公共区域的免费WiFi建设工作,年底前实现园区免费WiFi全覆盖。逐步推动大数据平台建设。积极对接智慧东莞建设在云空间平台的应用与推广,并积极思考云空间的运营模式。

(四)打造精品文化品牌。全力以赴办好20xx年科技马拉松,充分展现园区的魅力和实力。办好第八届漫博会。进一步完善园区的文体设施,完善“松湖造梦空间”,提升“松湖Live”系列活动品牌,支持唐宁书店发展,着力引进诚品书店,打造具有园区特色的文化精品项目。

六、加强城市管理,切实提升园区管理水平

借助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契机,立足园区实际,创新管理方式手段,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知名度,服务好园区总体发展需要。

(一)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探索城市管理新思路,以北部为试点,用两年时间建立以城市网格单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管理模式,以社区为基础,整合辖区内负有城市管理职责的社管、城管、公安、规划等各部门监管力量及其相应的管理资源,实现“全覆盖、无缝隙、制度化、精细化”管理。加快数字城管建设,以现代手段强化城市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开展成熟社区创建工作,打造中心区“精英联盟”社区、北部“邻里互助”社区、南部“国际交流”社区、西部“产学研联盟”社区,搭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创新服务形式和服务机制,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开拓旅游业新渠道,加大科技游的资源整合与推广。

(二)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加强治安管理,强化情报信息收集、研判,加大对建筑工地等领域不稳定因素排查,稳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进一步完善处置突发事件的预案,预防和依法妥善处置各类群众事件。大力实施科技强警,完善园区高清治安视频、治安卡口建设。加大对与周边镇交界部位防控,提升路面巡逻防控、便衣伏击密度,充分发挥视频“天网”的作用,严厉打击及压缩“两抢”违法犯罪。加强水域安全巡查,减少溺水事件的发生。加强对施工工地的管理,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快建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安全发展示范园区。加强对餐饮、食品流通、药械等方面的监管,保障园区的安全。

(三)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以《水十条》为抓手,加快推进松木山水库截污工程建设和污染源治理,确保松木山水库周边截污管网全面建成、污水全面截流。实施建设项目环保准入污染物排放总量审核制度,切实加强污染物源头控制,严把项目入园环保审批关。推进生态园再生水综合利用示范一期工程,开展松山湖、生态园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研究,构建园区生态监测体系,推动燕岭湿地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加强松山湖、月荷湖和生态园水系水质监测,推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启动5A景区的创建工作。完成马拉松景观提升工作,继续提升园区的园林景观和绿化养护,强化园区的生态优势。

七、提升经营能力,发挥园区国有控股公司作用

国有控股公司是园区发展的“另一只手”,要充分发挥“另一只手”的作用,在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地产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进一步引导和撬动社会资金为产业培育和科技创新做出努力和贡献。

(一)理顺公司运作。推进两园控股公司统筹发展,迅速整合和调配各种资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高管团队,建立健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理顺运行机制,建立科学决策、项目运营、评估考核等机制。理顺市生技公司管理机制,尽快发挥市生技公司对园区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制定公司未来5年发展规划和战略定位,结合园区的产业定位,将公司发展与园区发展紧密结合,有效发挥公司资源撬动作用,加速园区产业要素的聚集和资本累积效应。

(二)创新发展思路。控股公司要明确发展方向和业务重点,从全能公司向专业公司转变,从资产性公司向资本型公司转变,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和业务,通过市场化的手,突出发展公司核心主业,服务园区发展。要实行“走出去”发展战略,积极对接镇街载体资源、产业资源和服务资源,挖掘有潜力有意愿的资源开展各项合作。要采取多种方式建设孵化器,年内建成不少于3个孵化器。生技公司要建设生物技术检测等公共平台,服务园区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做大做强业务。控股公司要组建创投母基金及3到5支专业子基金,实现对不同产业、不同阶段企业的扶持全覆盖。正式运作科技担保公司,向省金融办申领融资担保机构牌照,至少完成3家分行以上银行的合作授信,储蓄业务1亿元以上,发放担保贷款5000万元以上。加强闲置物业投资和运营,提高物业资产收益。完善公租房运营管理体系,提升公租房运营管理能力,做大做强公司各类业务。生技公司要进一步加快招引生技企业的力度,争取取得突破。

八、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提升执行力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园区实施驱动创新发展,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需要。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我们必须转变工作作风、优化行政服务,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提升执行力。

(一)全面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提升政府服务,优化服务环境,为企业排忧解难,增强对科技、金融、产业等领域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建立“一个窗口受理、内部协调办理”的新政府服务模式,简化企业的办事程序,提高企业服务效率。建立重点企业绿色服务通道。围绕缩短审批流程,打破常规,重新梳理权责清单,实现行政审批业务流程再造,助推园区产业快速发展。

(二)打造更廉洁规范的政务环境。坚持依法行政,落实重大决策相关程序规定,推动公众参与决策常态化。主动压实“两个责任”,严格执行“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活动,营造干净做事的环境。加强对管委会决策执行情况的的监督检查,确保管委会决策落实到位。主动接受市直相关部门的授权,加强业务培训和监管,确保担负起责任,经得起审核。

(三)加强督促检查。创新督查督办方式,确保管委会各项部署落实到位。全面推行引进第三方评价体系,提升专业机构测评科学性和全面性,强化民意测评,加强对管委会重大决策和部门业务水平的考核和评价,全面检测管委会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和部门的执行力,倒逼执行力的提升。

2023年度工作总结及计划4

在局与中心领导和全体同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坚持自我严格要求、加强学习、踏实工作,在政治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下面把自己各方面的表现向领导和同事们作个小总结。

一、爱岗敬业,坚持原则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工作中,自己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新举措的要求,在工作中要能够坚持原则,秉公办事,顾全大局,以新《会计法》为依据。遵纪守法,遵守财经纪律。认真履行会计岗位职责,一丝不苟,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工作。服从组织安排,并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岗位任务工作。主动利用会计的优势和特长,给领导当好参谋,合理合法处理好财会业务。对各办公室人员所需报销的单据进行认真审核,为领导把好第一关,对不合理的票据一律不予报销,发现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认真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认真审核原始凭证,会计凭证手续齐全,装订整洁符合要求,科目设置准确,帐目清楚,会计报表要准确及时完整定期向领导汇报财务业务执行情况,除按时完成本职工作之外,还能完成临时性工作任务。

二、在生活作风方面

生活中继续发扬勤俭节约、团结互助的优良作风,并有意识约束自己的言行,努力做到:能自己解决的绝不找领导解决,能暂时凑合的绝不跟领导反映,绝不提过分和无理的要求。同时,正确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以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为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政治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我深知作为财务工作人员,肩负的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为了不辜负领导的重托和大家的信任,更好的履行职责,就必须不断的学习,因此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和煤矿兼并重组的新形势下的政策,自己无论是在政治思想上还是业务水平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坚持把学习和积累作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工作能力的基本途径,坚持把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与业务学习结合起来,并认真做好重点学习笔记。工作中能认真执行有关财务管理规定,履行节约,勤俭办公,务实开拓。

四、重视日常财务收支管理

收支管理是一个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收支管理,既是缓解资金供需矛盾,发展事业的需要,也是贯彻执勤俭办一切事业方针的体现。为了加强这一管理,我们建立建全各项财务制度,财务日常工作,就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管理的规范的制度化。对一切开支严格按财务制度办理,对一些创收积极进行催收,使得局和中心财务财务能够集中财力办公,通过财务室认真落实的执行,收效非常明显。在经费相当紧张的情况下,既保证局和中心一系列政党业务活动和财务收支健康顺利地开展,又使各项收支的安排使用符合发展的要求,极大的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达到了增收节支的目的。

五、认真做好年终决算工作

年终决算是一项比较复杂和繁重的工作任务,主要是进行结清旧账,年终转账和记入新账,编制会计报表等,财务报表是仅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书面文件,单位领导了解情况,掌握政策,指导本单位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要资料,也是编制下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的基础。认真细致地搞好年终决算和编制各种会计报表。写出分析,能过分析总结出管理中的经验,提示出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财务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也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

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是与领导同事的信任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同时也意识到自身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与大家的期望还有差距。一是虽然在思想上始终与党组织保持一致,但在行动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方面做得还不够好;二是在工作中存在一定失误,虽然都及时补救,但还是影响了工作效率;三是对工作的繁杂性有时出现厌倦情绪、畏难情绪,精神状态不够好,导致进度较慢,需要认真加以克服;四是记账对账受其他工作影响不够及时,同时,因为时间紧,工作任务多,对支出户未达账项的定期清理情况也不理想。五是因为基本在财务岗工作,对具体业务经办技能掌握较少,进而导致对各项业务政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

针对以上的问题和不足,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克服,同时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觉悟,通过不断的学习进行弥补,克服不良情绪,积极主动的做好本职工作。在工作过程中也请领导和同事多批评多指教,使我取得更大的进步。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更加努力工作,发扬成绩,改正不足,以勤奋务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改变命运。以事业为基础,以经济为导向,以稳定为前提,以学习为补充,以发展为动力。为我煤炭局、培训中心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3年度工作总结及计划5

回顾20xx年一年来的财务工作,我对自身能力、财务面临的形势和财务工作的重点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本人的政策水平、专业水平和领导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对财务专业的许多新事物、新知识和新形势关注不够、掌握得不够透彻,对国家和上级单位的相关政策法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到基层去得还不够,对有些基层反映的问题解决不够迅速,抓工作没有一抓到底,布置工作多,监督检查工作少。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将努力提高各方面综合素质,不辜负组织和公司员工对我的信任和期望。

二、财务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理顺,财务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化。

一是成本费用控制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压力层层传递的体制还没有形成。随着中石油a股回归上市,来自资本市场的监管和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国家所得税新条例的颁布,加大了对企业的费用开支的监管力度,而且,社会舆论对央企的监督越来越强势,集团公司党组、股份公司管理层已经将降本增效上升到战略高度,销售企业将成本费用控制列入201x年的重点工作,我们在成本费用控制中受到的内外部监管力度越来越大。从目前情况看,我们的成本费用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投资管理方面,部分项目达不到可研要求,一些加油站长期处于亏损或关停状态;二是资产方面,资本性支出挤占费用,资产处置不规范,一次性盘亏数额较大;三是人工成本方面,各项补贴名目繁多、标准不统一、规定不明确,公司间相互攀比;四是非生产性支出方面,四项管理性费用控制不严,标准不一。五是成本费用的压力目前主要集中在机关本部,没有实现压力的逐级传递。

二是会计工作的内涵日趋复杂,会计基础工作还不适应会计体系发展的需要。会计准则和股份公司会计手册今年已经进行了调整,变化非常大,随着经济业务的日趋复杂,我们的监管手段、控制意识和管理环境短期内还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对库存油品、销售价格、资产处置和账外资产的管理还不够重视、不够完善,对异地租赁、融资租赁、大额修理支出和非油业务等特殊事项的管理还缺乏完备的管理手段。

三是公司快速发展,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与公司成立之初相比,我们的管理幅度越来越大、价值链越来越长、风险点越来越多、监管面越来越广、资产规模越来越大、各方关注度越来越高,财务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进入了一个风险聚集的时期,稍有放松,财务风险就会释放,进一步演变为事故。这一方面要求我们财务人员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必须紧缩地市营销中心的财权,适度下放相应的事权,各级机构要切实担负起确保财务安全的责任。

三 20xx年工作安排

20xx年是公司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财务工作适应新形势、促进新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根据集团公司、股份公司和板块的整体部署,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提出了20xx年工作思路,即:“以集团公司、股份公司财务工作部署为导向,紧紧围绕公司发展战略,切实履行各级财务机构和财务队伍的职责,狠抓财务现场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确保财务安全,进一步提高核算质量,努力建设高素质财务队伍,促进财务工作的和谐、健康发展,追求卓越业绩,为实现公司效益最大化努力奋斗。”概括起来讲为“六抓”、“两创”。

一是抓财务现场安全:大力加强资金资产的现场管理力度,运用稽查、清算、预案和考核等多种手段,逐步实现数据安全到现场安全再到本质安全的转变,同时通过进一步加大内控执行力度,实现人、财、物和管理的安全。

抓信息:重点要抓好网上报销系统、定额管理系统、资金管理系统、财务系统和财务人员信息系统的推广和使用,以信息系统为纽带,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综合流程的优化,进一步提高劳动效率。

抓核算:要依托财务系统上线的契机,继续修订和完善费用核算手册等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明确统一非油业务、融资租赁等特殊事项处理的方式方法,加强稽核力度,严肃执行新会计准则,严肃财经纪律,规避会计风险。

抓队伍:重点要加强库、站两个层面财务队伍的培养,运用技能培训、职业规划、晋级制度、职业道德教育机制和帮扶共建等多种手段,不断提高基层队伍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同时要加强总会计师工作能力和职业操守的培养,促进总会计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抓发展:未来两至三年,财务工作要全面实现责权明晰、管理统一、运行高效、执行有序和环境和谐的目标,要求我们从现在起必须做好规划,为未来财务工作的和谐、健康发展奠定基础。首先,要积极推进财务“三统一”建设,实现组织、制度和流程的统一;其次,要优化财务环境,对上要与集团公司、股份公司和板块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对内要全力以赴为相关部门提供优质的服务,对下要确保受控运行、令行禁止,对外要与银行、税务和财政等职能部门建立长期稳定、和谐的工作关系;另外要根据公司整体战略的变化适时调整发展思路,实现与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协调统一。

抓责任:要充分履行财务工作“监督、反映、服务”三种职能,明确各级财务机构维护资金安全、确保本级机构平稳运行的职责,引导财务人员树立大局意识、发扬优良传统、提高执行力,切实肩负起应尽的义务,承担相应的责任。

创效益:首先要从直接效益出发,做好资金的运行管理和成本费用的监控,着力于降低财务费用等各项可控费用;其次,要从确保预算的受控运行入手,加强分析和监控,做好量、本、利的测算,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支持,创造间接的管理效益。

创业绩:公司财务工作、财务组织和财务人员要在集团、股份和板块继续保持先进水平,要加强对前沿理论的研究,并将成果及时转化为实践,力争在定额和资金管理等前沿领域为销售系统做出突出贡献,使公司财务管理水平同比能有大的进步。

20xx年我将根据公司整体战略部署,带领全体财务人员,继续发扬成绩,开拓进取,以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高标准、高质量的工作要求,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为公司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35 11065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