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班规 高一班级规章制度【优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高一班规 高一班级规章制度【优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一班规【第一篇】

关键词普外科;床头交接班;规范;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761-01

交接班制度是护理核心制度之一,它不仅能保证临床医疗护理工作的连续性,预防差错事故的发生,而且是减少医疗护理纠纷发生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床头交接班既是对前一班病人病情的总结,对治疗和护理工作的概括和评价,为下一班临床护理提供依据,同时也是护理人员到床旁和病人沟通交流,体现护理人员对病人关心关爱,融洽护患关系的机会。 2011年我院护理部为了使“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更深入体现在护理服务环节中,在规范床头交接班内容和程序时,将各项文明礼仪融入到床头交接班过程中,进一步规范改进了床头交接班, 使床头交接班更趋标准化、规范化、礼仪化。

1 存在问题

如何完善交接班内容,规范交接班流程,落实交接班礼仪,确保护理安全,体现人文关怀,提高护理质量。我科自2012年1月开始针对普外科病人病情复杂,新病人、手术病人、危重病人较多,新入科护士、年轻护士较多,知识层次偏低,工作经验不足,易发生护理缺陷,引发护患纠纷等实际,总结了2010年1月~2011年12月床头交接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管理对策。

存在有些护士不重视交接班,个别护士交接班时仪表仪容着装不符合规范,交班前未能告知病人,交接班时没有使用文明用语和问候声,未按规范礼仪要求交班。

个别护士观察病情的能力有限,对有些病人病情观察不到位,致使交接不到位。

有些当班护士未认真巡视病房,查看病人,对病人的病情了解不全面和详细,交班不全面。

未按护理交班流程交班,出现交班内容简单遗漏,重点不突出,对重危症抢救、手术和病情变化、皮肤及各管道情况交接不清。

忽视患者的心理及社会需求。

2 方法

早晨交接班可谓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既是全面掌握了解危、急、重症病人及一般病人病情非常重要的工作过程,同时也是护患沟通的重要时机,因此完成好交接班工作意义重大。为规范交接班方法,我科自2012年1月以来,按照护理部下发的床头交接班规范流程的要求,反复学习、培训演练,使床头交接班规范流程得到了更好的落实,观察病情更显细致入微,交班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具体方法

加强安全质量教育 强化交接班意识

科室反复组织进行法律法规、交接班制度的学习,对相关典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报告分析,特别重视低年资护士的医德医风、护理安全知识的教育, 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风险意识,使护理人员对护理安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深刻认识到床头交接班的目的和意义,树立严格执行落实床头交接班制度是确保护理安全的重要环节。

加强业务学习 培训交接班技能

针对 部分年轻护士知识水平偏低,临床经验不知,缺乏观察病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科室一是采取晨会学习、业务讲座、业务查房、考试考核等方式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二是组织护士不断学习床头交接班规范流程,结合本科专业特点,反复演练,强调忽略交接班的危害性,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交接班技能和意识。并规定在交接过程中护士长,高年资护士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并给予指导,每次交接班后护士长、高年资护士进行总结、点评、指导,护理部、护士长不定时抽查护士交接班的情况,使护理床头交接班形成不断实践完善的连续过程,保证交接班的规范性,持续改进床头交接班质量。

突出交接班重点 规范交接班内容

重点交接新入院患者、危重患者、特殊检查及手术前后病人,完善危重病人床边交班内容,包括:生命体征、睡眠、精神状态、各种管道情况,皮肤、出入液量、患者主诉、心理状态、采取的主要护理措施、存在的护理重点等,做到交的明白,接的清楚,各种治疗输液单要交清,护理记录单要写清,以保证交接班内容的规范化、制度化。特别是危重病人和一级护理病人,必须做到七知道(床号、姓名、诊断、病情、治疗、护理、饮食),对病区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病人也要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进行观察和护理。

规范服务礼仪 改进交接班方式,

在交班时,要求护士着淡妆,仪容仪表、行为举止符合职业规范要求,履行告知程序,使用问候语,增加护患沟通内容,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将人性化服务细节融入交接班过程中,使病人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对他们关心关爱,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3 效果和体会

增加了护理安全意性 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

通过进行法律法规、护理核心制度的学习,提高了护士对规范床头交接班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床头交接班的意义和目的,认识到床头交班可以了解上班次护理措施实施情况及护理质量完成的效果,掌握本班次护理工作重点,特殊事宜指导,使当日护理工作有重点,全面准确,有条不紊的进行,防止护理缺陷或差错发生,确保了护理安全。

提高护士业务素质 规范了床头交接班

通过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了护理人员观察病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及时收集对诊断、治疗、护理有价值的信息,对自己当班期间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及时有效的处理病人病情变化发生问题。通过规范床头交接班流程的培训实施,使我科床头交接班有了统一的模式和工作流程,彻底改变了过去交接班中内容无重点,病情交接盲目、遗漏、不连续等弊病,提高了交接班质量。

规范交接班礼仪,提高病人满意度

规范化的床头交接班流程包括了交接内容和交接班文明礼仪两大部分,规范化床头交接班内容的同时,要求护士规范仪表、仪容、站姿、站位,交接班时履行告知、使用尊称、问候病人、积极沟通等,将文明礼仪贯穿于床头交接班过程中,使病人感受亲切、温暖、关爱之情,融洽了护患关系,显示了护理队伍良好职业形象,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参考文献

高一班规【第二篇】

一、 男女生交往(不作讨论,学校有详细的处理方法)

男女同学正常交往,不过密交往,不做过分动作,不开过分玩笑:

视情况轻重作请家长、口头警告、书面警告、留校察看或自动退学处分。

二、常规管理

(一)劳动清洁(重做期间被扣分,操行分双倍处罚)

1. 清洁迟到:

扣操行分:1分 处罚: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1遍

清洁被扣分:

扣操行分:2分 处罚:每人捐班费10元,重做1天、

2. 无故缺席清洁(一天早、中,晚三扫):

扣操行分:3分 处罚:捐班费5元、抄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5遍

3. 座位“三包”(桌面整洁,桌下干净,桌椅整齐):

扣操行分:1分 处罚:一个学期内,第一次只扣分不处罚,第三次或以上每次罚抄一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人到教室,但不做清洁视为无故缺席清洁)

(二)仪容仪表

1. 头发:

扣操行分:分 处罚:男生:当天剪短至合格为止 捐班费10元

女生:捐班费10元

2. 校牌、纽扣、吊带装、指甲、拖鞋、沙滩鞋、首饰、非特殊情况下除外:

扣操行分: 分 抄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5遍

3. 不做眼保健操:体操

导致班级扣分,处罚:扣操行分2分,捐班费10元。(如果多数人不做,当周五放学后全班留下1个小时)

4. 抽烟 捐班费20元,然后根据情况具体处理

(三)考勤管理:

1. 迟到,早退,无故外出不进教室。(前两次给予警告,三次迟到加倍处罚、五次以上通知家长):

界定:住宿生:按学校最新规定,铃声响完之后

走读生:按学校最新规定,铃声响完之后

扣操行分:1分 处罚:抄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5遍 抄班规 5遍

2.无故旷课。(迟到、早退20分钟或以上算旷课1节)

扣操行分:3分 处罚:通知家长,捐班费10元,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0遍(情节严重者请家长)

3.请假需提前写好请假条,请病假须有医院证明或收费单,请假被批准不扣分不处罚。其他情况不到位者,按无故旷课处理。(学校规定,无需讨论)

4.上自习期间若有事,需写好请假条交于值日班干部方可准假(请假条须按正确的请假格式,否则不予请假)

5. 上自习期间,每人一学期只允许请假六次(特殊情况除外)

6. 请假时间不超过15分钟,若超过15 分钟,则按无假外出处理

7. 无假外出者,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10遍 班规5遍 捐班费20元 情节严重者通知家长或给予停课处理(学校规定,无需讨论)

(四)纪律管理

1.上课、自习或晚修期间违纪( 闲聊,搞小动作,睡觉,调位,吃东西,接水,听歌,未经允许走动,看不健康杂志,玩手机等)

扣操行分:2分 处罚:抄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10遍

2.于教室使用手机(不管任何时段)或者利用课室设备充电:

扣操行分:2分 处罚:除学校规定处罚外,没收手机电池,充电设备及电器

3.不听或无视班干指挥,故意难为班干部;不服管教,顶撞任课老师:

扣操行分:5分 处罚:当众公开向班干部或任课老师道歉。罚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10遍 抄班规 5遍

(五)学习管理

1.无故迟交、不交作业:

迟交作业: 扣操行分:1分 处罚:一学期内前5次只扣分不处罚,第4次开始每次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1遍

不交作业: 扣操行分:2分 处罚:一个学期内前3次补交作业,第四次开始每次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5遍

2.考试作弊:

扣操行分:5分 处罚:写1000字检讨 并通知家长

3.早自习期间,不读书者,罚抄当天所读内容3遍。(当天下午交给领读者)

(六)文明礼仪

1.随地丢垃圾、丢垃圾进回收箱以及投篮式丢垃圾:

扣操行分:2分 处罚: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5遍(如果班级被扣分 捐班费10元)

2.给他人起或者叫带有侮辱性的绰号或者辱骂他人:

扣操行分:2分 处罚: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10遍

3.说粗口、开过分玩笑:

扣操行分:2分 处罚: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5遍

三、重大违纪(一下情况,班主任酌情处理)

1.打架、骂架:交由学校德育处处理,情节严重的交派出所处理。

2.偷盗:交由学校德育处处理,情节严重的交派出所处理。

3.致人伤残:交由学校德育处处理,情节严重的交派出所处理。

4. 、抽烟、喝酒:交由学校德育处处理。

四、优秀奖励

1.对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突出的进行加分(年级单科状元、总分前10名):

加操行分:10 分 奖励:通知家长表扬,公开表扬,奖励笔记本一个、

2.对学习进步大的同学加分(其中期末考试全级进步60名或以上):

加操行分:8 分 奖励:公开表扬,笔记本一本

3.在各项活动中班干部积极组织,使班级获得好评的:

加操行分:3 分 奖励:公开表扬

4.在校内外做好人好事并查实的:

加操行分:1-5分 奖励:公开表扬,笔记本一个

5.参加校级区级市级比赛获奖加分(前3名为一等奖,4-6名为二等奖,5-8名为三等奖):

加操行分:1-10分 奖励:公开表扬,笔记本一个

6.积极参与班级事务或各项活动的:

加操行分:1-10分 奖励:公开表扬

7.获得流动红旗加分:

加操行分:3分

8.一个星期都没有扣分的:

加操行分:3 分

五 所处罚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班规及课文须字迹工整

六 负责人

考勤由 张浩 负责(负责把违纪同学的名单给予班主任和班长)

清洁由 杨梅 负责

纪律由 值日班干部 负责

班长、团支书 全权负责班级日常事务 重要事情处理后告知班主任(如处理不了交班主任处理,)

高一班规【第三篇】

ⅰ.班级概况

ⅱ.班级工作思想

班级的管理工作,坚持计划性,规划性,加强落实班级的日常德育教育工作,将主要工作放置于学习促进上。班级的工作及学生学习尽量做到:学期有目标、月月有主题、周周有计划、天天有作为;在这些方面上,做到预测性远点、落实性强点、时效性高点、促进性大点。以下从几方面进行简单计划:

抓常规,促学习

常规是学习的前提与基本保证,没有常规,什么都无从谈起。只有树立从常规着手,树立班级正气,才能在学习上统一思想同意行动的促学习,这是一条普遍认为的规律。

学生做到遵守中学生的日常规范制度、××中学的相关德育制度及高三年段情条例,扬班级之正气。

充分调动班干部及学习委员的模范作用,通过对他们的培训引导他们去为整个班级的常规进行引导(附:高三(2)班干部培训会议记录),加强对班干部的思想上的培训提高,做到班级干部对班级事务,“统一思想齐抓共管”。

德育养成,学习为主

成立学习养成指导中心,引导优秀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不断的完善,促进中等学生的学法及成绩的提高,组织分管学习副班长、学习委员、课代表、优秀学生、学生干部组成了学习养成指导中心。

共同营造班级学习氛围,让他们为班级解决一些学习上的问题。计划如下:

1.努力开展好贯彻好年段制定的导师制(见:年段导师制度方案),加强与各科老师的交流,调动各个科任老师的力量,促进班级前25名学习提高,主要是从学习方法上的引导及心理辅导上去帮助这些学生;

2.配合年段开展的中等及偏科学生的辅导工作,加强对数学、物理、英语、化学等的辅导,提高中等生成绩;(见:年段辅导班学习方案),并做好学习效果的评价;

3.提高班主任的工作促进作用。以班主任为主的班级导师制,自己确定几名未被确定导师的学生,班主任亲自作为导师,加强学习引导,促进学习的提高;

创设环境 增强动力

进入高三,班级的布置相当重要,一个环境的氛围营造及布置都会潜移默化的去影响或者鼓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对学习的促进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班级布置和要求上,除了要求学生做好常规卫生工作外,加强环境对学生影响,注重班级布置的效果的提高和影响力的改变。对班级环境的布置,班主任做到为班级树目标、树宗旨、树格言等在言语上的促进。(见:高三(2)班级布置图片)

干部培养 班级希望

班干部是领导一个班级的主干力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班干部的素质要进行更多的培养。

1.一支精干的班干部队伍,尽快地让他们担任起班级的工作,使班级的工作尽快走上正轨,保证教学的正常秩序。

2.班级干部例会时间及主持,适时开班干部召会议,讨论一下这一阶段工作的呈要心得。并做好记录,计划下一阶段工作,针对班级中出现的某些情况有计划的工作。

计划前瞻 落实第一

制定班级的学期总目标,总主题,有计划的开展班级一系列工作。为此,将在以后做每个月的工作计划和每周的周计划,乃至每天的计划,计划是相对稳定的,随着学校的活动及班级的班情进行调整。(见:每周的计划安排和主题设置表)(计划详见高三(2)班班级工作计划表)

高一班级规章制度【第四篇】

为了酿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展现一个个性的十五班,创造一个优秀的十五班,本班班规如下:

一、仪表(负责人:彭阳光)

1、每天穿校服校裤,佩戴校徽、团徽(团徽应佩戴在校徽上方),不合格者每人次扣1分。

2、在校园内注意仪容仪表,不穿奇装异服,不穿高跟鞋、拖鞋,不烫发、染发,不佩戴任何首饰,男生不留长发鬓角,不穿运动背心、短裤到教室,女生不披发、违反上述规定之一者,每人次扣1分。

4、做好个人卫生,补留长指甲、不涂甲油。若纪检不合格者,每人次扣1分。

5、遵守作息时间,迟到、早退者每次扣1分。因病、有事不能到校者要监护人及时向班主任请假,未请假算旷课,旷课1节,每人次扣2分。

二、学习(负责人:粱笑源)

1、上学期间不准带手机进入教室,一经发现每人每次扣2分,处罚由班委会商讨处理。如有举报者,情况属实时给举报者加1分。

2、按时按量完成作业,欠交作业、作业质量不合格、抄作业每人次扣1—3分。

3、故意吵闹,违反课堂纪律者,每人次扣1—3分。

4、课堂上不听从老师安排,故意顶撞老师者扣3—6分。处罚由班委商讨后处理。

5、考试作弊、交头接耳者,每人次扣3—5分。

三、纪律(负责人:田茜姿、王耀萱)

1、不随意使用班级电化设施(音响、投影设备等)。有损坏,照价赔偿。

2、课间不在教室内大吼大叫、追追打打,不做危险游戏。上下楼梯靠右行,切忌在楼道、楼梯中推打同学,不得爬围栏、窗户,不得翻越围墙、校门等。违者每人次口2—6分。造成伤害,后果自负。

3、不服从班干部安排,故意顶撞为难班干部者酌情扣2—4分。

4、班干部带头违纪,一律双倍扣分。

5、晚自习时间请保持安静,故意吵闹影响到其他同学,每人次扣1—3分,现好的每次加2分。

6、升国旗时,要肃立、行注目礼。上午7:35集合,体育班长负责关灯、关电扇、关门。

7、做广播操时要有力度,有节奏感,姿势正确,动作到位。不认真者由体育委员负责记录。

8、做眼保健操时,由值日班长检查,不随意离开座位,认真做操,违者一次扣1-2

四、卫生(负责人:杨丰霞)

1、每个人都必须保持自己座位周围干净,不乱扔纸屑和瓜皮果壳,不随地吐痰,违者参与当日扫地组。

2、扫地组未完成卫生要求的罚扫一天,直到达标为止。

3、下课值日生负责清理讲台、擦黑板、检查各组卫生并作记录(卫生班长给出相应扣分)。值日生不合格第二天继续值日。

五、道德(负责人;曹柯科)

1、拾金不昧,争做好人好事。不随地吐痰,爱护公物,不随便动别人东西或乱扔室内物品。

2、不在墙壁、黑板、布告栏随意涂抹。爱护校园一草一木,不在草坪随意践踏。

(上述加减分数酌情考虑)

备注;各个负责人进行相应登记扣分,扣分情况每周六上交至常务班长处。

高一班规【第五篇】

对缩小班级规模这一主张,教育界人士一直争论不休。[1]一方面是由于班级规模的缩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经费的支出、使用以及师资的供求,尤其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忧心忡忡。显然,班级规模越小,每个班的学生人数越少,那么所需的教师就越多。相应地教师的薪水和福利,校舍以及其他所有的教学材料和设备都要增加,教育开支也随之上涨。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短缺,师资队伍严重不足,缩小班级规模对我国的教育负担无异于雪上添霜,不切实际。难怪有人说:“T=S/CT(即教师数量等于学生总数除以每班平均学生数)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方程式”[2]。另一方面,教育专家们对班级规模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所作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一致。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格拉斯(Gene V Glass)和史密斯(Mary L Smith)运用“综合分析法”,对从1900年到1978年的有关班级规模的研究进行大量的比较分析后认为,班级规模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密切的关系。班级越小,学生所学越多,效果越好[3]。几乎与此同时,美国ERS的罗宾逊(Glen E Robinson)运用“相关归类法”,对近一百个有关班级规模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后指出,班级规模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并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取决于年级的高低、学习科目、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文化和经济背景等多种因素[4]。另外,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史拉温(Robert Slavin)教授运用“最优证据综合法”严密地分析了具有较高质量的有关班级规模的实验研究后所得出的结论是,即使每个班的学生数减少到15人,其积极影响也微乎其微;而真正最有效的方法是个别教学,那就是将班级规模缩小到每班只有一或两个学生[5]。

大致说来,班级规模的研究经历了以下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前实验期(1895—1920年)、初级实验期(1920—1940年)、大班教学研究期(1950—1970年)、个别化教学研究期(1970—1978),以及综合分析期(1978年以后),各个阶段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以及所探讨的具体问题都存在着差异[6]。最早对教育过程包括班级规模与学生成绩的关系进行实证性研究的是美国的莱斯(),其研究报告于1902年发表在《论坛》杂志上[7]。该研究并未发现班级的大小与学生的成绩间有任何密切关系。但遗憾的是,莱斯的研究报告基本上没有提供任何比较分析的统计数据,因而难以明确地揭示班级规模与学生成绩的关系。之后,从1900年到1920年,研究人员搜集了许多有关班级规模和学生成绩的新资料,并进行了统计分析。但这些研究基本上还处于非实验性的逻辑推理。孔曼1909年的一项有关班级规模的研究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8]。孔曼对美国宾州一个校区1909年度的学生升留级记录进行了分析。他将该校区的各个班按学生数分成三组:少于40,40至49人,50以上,然后,计算出每组的学生升学率。他发现,在三年级,学生人数少于40的班,其升学率为88%,学生人数在40到49的班,其升学率为85%,学生人数多于50的班,其升学率为81%。不难看出,这种分析将班级规模的问题过于简单化。因缺乏严谨的实验设计和控制,无法解释很多其他的变量,因此不可能对班级规模与学生成绩的关系作出可靠的因果判断。

从二十年代开始,随着实验研究的概念和技术逐步发展,并在教育研究中得到应用,对班级规模的研究在方法上有了较大的改进。人们对班级规模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了有效地控制有关变量以利于更明确地分析班级规模对教学的影响,教育研究人员开始注意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为指标,将小班和大班的学生进行配对,统一大班和小班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并尽可能地由同一个老师教授大班和小班。1929—1930年,美国的怀特勒和威勒采用这种方法,以24个小学班级为对象,对班级规模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9]。他们将这些班按每班20个学生进行分配后分成12个对子。在开学初,实验组保持以每班20人进行教学,而对照组则由每班20人增加到40人进行教学。经过16周的教学后,对所有班的学生进行成绩测验,比较两组的差异。然后,他们又将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交换,即对照组保持原有的20人,而实验组每班由原有的20人增加40人。经过16周的教学后,再次对两组的所有学生进行测验。对两组学生的测验结果比较分析后发现,小班的教学效果优于大班,接受小班教学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好。

由于种种原因,班级规模的研究在四十年代几乎处于冬眠期。五、六十年代期间,美国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教育经费紧张,教师数量和各项教育设施愈来愈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普及教育之需要。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教育行政人员试图扩大学校和班级规模,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增加入学和在校学生数;另一方面,教育研究人员也试图通过对班级规模的研究,为教育决策部门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际依据。在此期间,许多大规模的教育实证研究在美国蓬勃展开,对班级规模的研究产生较大的影响。尼尔森和科尔曼的研究便是这一时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10]。1959年,尼尔森对高等学校的大班教学形式进行了研究。在其研究中,四名教师各教一门大班和小班的《初等经济学》,为时一个学期,每周3小时。他并且对各个班的学生按专业、年级和性别进行配对。所比较的各大小班学生人数分别为:138对20,141对16,94对20,90对20,109对17,85对19。学期结束时,对所有班的学生进行统一考试。结果,大班学生的平均成绩高于小班,因此,大班的教学效果比小班好。这一结论也许正是教育行政部门所乐于知道的,然而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尼科林并未解释四名教师是否在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方式、方法上相似或相异,也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和背景等因素。所有这些都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1966年,科尔曼对美国成千上万的一、三、六、九,以及十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大规模问卷调查。以丰富的资料为基础,他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校的基本情况,包括师资年限、教学水平以及师生比例等,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学生成绩与师生比例成负相关,即师生比例越高,学生成绩越差;师生比较越低,学生成绩越好。遗憾的是,如此非实验性相关研究因缺乏严格的实验设计与控制,仍然无法解释班级规模与学生成绩之间是否存在着因果关系。

进入七十年代以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不断深入,个体主义教育思潮方兴未艾,现代化教学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迅速发展,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学生在认知方式、学习方法,以及经济、语言和文化等多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因此,如何有效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显得日益重要和紧迫。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与班级规模有关的研究主要着重探讨个别化教学的方法和效果。很多实验研究将小组教学的规模减少到每个教师只教两至三个学生。包塞尔、穆迪和瓦尔哲的一项研究即是其中的代表[11]。他们将四、五年级学生随机分配到个别辅导组或25人一班,由各方面相匹配的老师分别进行一小时的数学教学,持续两天。然后,对这些学生进行测验。结果表明,接受个别辅导的学生,其测验成绩显著地高于接受25人班教学的学生。需要指出的是,该实验持续时间短,而且没有明确地界定大班、小班和一对一个别教学之间的差异。因此,班级规模与教学效果的关系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经过半世纪的努力,教育界对班级规模与教学效果的关系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大比小好,也有人说越小越好。七十代末期,教育研究人员逐步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并展开大规模的实验研究,人们对班级规模的影响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在此期间,美国具有代表性的全州范围内的班级规模研究项目主要有印第安那州的"Prime Time(1984—1987)"和田纳西州的"STAR(1985—1989)"[12]。它们规模大,范围广,历时长,资料丰富,并且综合运用了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对班级规模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总的来说,从七十年代末以来,教育研究人员主要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综合分析法、最佳证据综合法和相关归类法。

综合分析最早是由美国的格拉斯博士引入教育研究的。它与传统的文献分析法有些不同。教育研究中,传统的文献分析法基本上是综述法,即有选择地对已有的某一专题研究进行较系统的定性的描述、分析、讨论、概括与总结。而综合分析法则是运用统计学方法,有选择性地对已有的某一专题研究进行较系统的定量的分析、比较、讨论和总结。研究者将所比较的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换算成影响值,用以衡量自变量(如班级规模)对因变量(如学生成绩)影响的程度和方向。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越大,则影响值越大;那么自变量的影响就越大,实验效果就越明显。简单地说,影响值等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数之差除以对照组的标准差[13]。科恩运用综合分析法对25个有关班级规模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并计算出124个影响值。他发现,班级规模对学生成绩的总体影响值为 。这表明班级大小对学生的成绩并无显著的影响。但在班级规模的研究中,运用综合分析法最具权威性影响的可能是格拉斯和史密斯。他们的一系列研究在美国教育理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掀起了一场长达十年之久的班级规模之争[14]。

1978年,格拉斯和史密斯运用综合分析法,对自1900年到1978年间的77个关于班级规模的实验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其中包括725项有关大班和小班的学生成绩比较,大约一半的比较涉及小学年级的学生和所有学习科目。但在各项比较中,以往的研究对班级规模的大小界定不太一致。某一研究中所指的大班可能在另一研究中属于小班;而且有些小班可能实际上相当于一对一的个别辅导教学。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在其中的197项比较中,格拉斯和史密斯将学生人数为24到34之间的班作为小班,与人数在35或35以上的大班进行了比较。他们发现,其中60%的对比表明小班的学生成绩优于大班,即小班教学效果比大班好。他们并且指出,如果将班级规模的范围稍加变化后重新比较,小班的优势更加突出。例如,将人数为18左右的班与人数约28的班进行比较,那么,69%的对比说明小班的学生成绩较好。而如果将人数为2的小班与人数为28的班比较,则有高达98%的比较倾向于小班。相对地,如果将人数在30和30以上的班进行比较,那么,班级大小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并不显著。为了增强说服力,格拉斯和史密斯着重对运用了随机分配法的实验研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将其中109项的比较结果用曲线表示出来(见下图)。这就是班级规模研究中著名的“格拉斯—史密斯曲线”。

(附图 {图})

如图所示,一般而言,随着班级规模的缩小,学生的成绩随之提高。但似乎只有当班级规模缩小到每班约15人以下时,学生成绩才有明显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研究还指出,由“格拉斯—史密斯曲线”所示的班级规模与学生成绩的关系具有普遍意义,并不因学生的年龄和学习能力的差异而发生变化。那就是,班级规模越小,学生成绩越好。

由于其研究方法的新颖性和研究结论的明确性,及其可能对教育政策和实践带来的重大影响,格拉斯—史密斯研究立即在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争论。史拉温(Robert Slavin)便明确指出,该项研究严重混淆了班级规模与个别辅导教学的差异,就像将苹果和桔子对比一样没有意义。如果在综合分析法的研究中,排除人数为1的班与大班之间的比较,那么班级规模的真正影响就显得微乎其微。史拉温并且声称,“班级规模对学生的成绩并无显著影响,除非将班级规模缩小到每班不多于3个学生”[15]。1986年,史拉温在综合分析法的基础上创立了“最佳证据综合法”,并运用该方法对已有的班级规模研究进行了比较分析。

简单地说,最佳证据综合法就是将综合分析法与传统的文献综述法相结合,有选择性地对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某一专题的研究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综合、比较和分析。根据这一方法,史拉温于1989年对符合以下标准的八项有关班级规模的研究进行了分析:1.实验期至少一年,对象为小学年级,并对不同班级规模的学生进行阅读或数学成绩的标准化测验与比较;2.在所比较的班级规模中,对大班和小班有明确的界定以区别于个别辅导教学。所谓的小班,其人数必须在20人以下,并与相对比的大班至少小30%;3.运用了随机抽样与分配或配对的方法,以确定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的相似性。通过对符合这些条件的研究分析后,史拉温发现班级规模对学生成绩的平均影响值只有 ,与科恩的结论相似。这表明,班级规模对学生成绩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史拉温并进一步指出,从总体上说,只有将班级规模进行大量的缩小,如从每班27人减少到16人,小班的确会给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但真正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个别辅导教学。如果为了那么一点微小的效果,便将所有班级规模进行大量缩减,这会给社会带来无法承担的沉重经济负担,既不现实也不值得。他提醒教育行政部门为此既不要过于忧虑也不要仓促行事,以免加重已有的教育危机。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必须尽量在现有的条件下,寻求更为经济却与缩小班级规模同样或者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运用小组学习或合作教学方式促进同学间的互帮互学,以及聘用助教等等。

转贴于 罗宾逊(Glen )及其同事于1990年对班级规模的综合研究是一个可喜的尝试。罗宾逊运用相关归类法,对1950—1985年间100个有关班级规模的研究,接年级、学科、学生特点、学生成绩、学生行为和教学实践等因素进行了归类比较和分析[16],其研究结论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小班,尤其是人数为22或22以下的班对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和语文学习方面有最积极的影响。但其效果可能在一年后逐步消退。

*在小学低年级,小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有最积极的影响。

*小班对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积极的影响。

*对小学以上各年级的大多数学生而言,在大多数学科上,班级规模在23至30间并无显著影响。

*随着年级升高,小班对学生成绩的影响逐步减少。

*如果教师在小班中继续采用和在大班中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那么,缩小班级规模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带来积极的影响。

*与其他许多类似或更加有效,但更为经济的教学策略相比,缩小班级规模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不大。

在班级规模的研究中,我们还必须探讨班级大小如何影响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关的其他因素。

当学校的班级规模缩小之后,每个班的学生人数便相应地减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也随之增加。这样,每个学生似乎更有可能得到教师的个别辅导和帮助,因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小班是否也影响教学过程中的其他因素呢?小班的学生是否有更高的学习兴趣、更积极的学习态度或更好的学习行为呢?班级规模又是如何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工作积极性呢?在一项关于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中,马可勒西探讨了学生对各种教学方法的喜欢程度。他发现,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小班讨论和个别辅导。1980年,格拉斯和史密斯运用综合分析法对有关班级规模与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的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他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地对130项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1.学生的自我概念,学习兴趣,注意力,出勤情况;2.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学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态度;3.教学过程和环境,包括个别化教学、学习活动的多样性以及班风等。他们发现,在有关教师因素的30个比较中,其中25项表明小班对教师有积极的影响。教小班的教师教学积极性较高,精神面貌较好,更喜欢学生,有更多的备课时间,对教学工作也更满意。但是,小班为什么会对教师有如此积极的作用呢?

根据柯亨和费比对班级规模和教学所进行的一项研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小班使教师的认知负荷减小,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18]。在一个小的班,学生人数少,教师的备课量较小,而且不用花大量的时间管理学生行为、课堂纪律和组织学生活动。小班使教师从繁重的日常琐事中解放出来,更能集中精力搞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队伍供不应求,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基本上以大班教学为主,每班学生少则40人,多则80人甚至100多人。加上近几年来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冲击,许多中小学教师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纷纷“下海”,造成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使很多教育问题日益严重。许多教师仍继续超负荷地工作,任劳任怨,但往往感叹心有余而力不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面临的严重教育危机,认真按教育规律办教育,为改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制定和执行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在学生因素方面,格拉斯和史密斯也发现班级规模有积极的影响。在人数少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态度更好,违反纪律的现象较少。也许由于小班的学生少,师生和同学间的关系融洽,学生有较强的归属感,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另外,格拉斯和史密斯还发现了班级规模对课堂教学环境的影响。在人数少的班级,课堂气氛更加友好愉快,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教学活动和方式更加多样化,学生也更积极地参与课内外学习活动。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

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班级规模究竟是如何影响教学效果的呢?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知道,缩小班级规模并不绝对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只是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条件。

为了弄清楚班级规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机制,柯亨及其同事于1983年展开了一项名为“班级规模与教学”的研究[20]。他们运用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小班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具体而言,其研究方法包括课堂观察、成绩测验、教师和学生访谈、学生作业分析、教师的教案和日记分析,以及学校文件资料分析。他们将班级规模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分为三个方面,即行为管理、个别化教学和课程。从行为管理来说,结果发现,教师们普遍地感觉到小班使课堂纪律问题减少,课堂管理更加容易,因而老师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上课时间进行教学,而不是维持课堂秩序。观察研究也表明,当每班学生人数减少以后,学生上课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小组活动中,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积极参与。柯亨认为,小班可能对学习行为不良的学生有更突出的影响,因为班上学生人数少,教师便容易地注意到每个学生是否在用心听讲或者开小差,调皮的学生也更不敢轻举妄动,影响教学的不良行为可以得到及时的控制和制止。实验表明,当每班的学生人数由20减少到13时,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提高29%。从众多的教育研究中,我们知道一条基本的定律,即只有当学生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时,学习最有效。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越多,所学的东西也越多。这对我们理解班级规模的影响是很有启发的。

另外,在课堂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回,增加了与每一个学生的接触,并能及时地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因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通过观察,他们还发现,当班级规模缩小以后,班上的学习风气更好,气氛更融洽,班风更端正。也许在小班,很多教师并没有从根本上脱离老师讲、学生听的大班教学模式,但教师对每一个学生更了解,更倾向于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有组织性,学习任务也更具挑战性,学习程度和质量更高,这主要是由于小班的教师更倾向于扩充教学内容,补充教学材料,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上下工夫。总而言之,班级规模本身并不能对教学效果产生深刻的影响,而是通过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态度,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相互作用而间接地影响教学效果。

那么,本文所讨论的班级规模与教学效果的关系对我国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以及教育行政决策人员有何启发意义呢?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年上涨,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还远远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尽管我国的教育经费近年来逐步有所增加,但仍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许多“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在普及义务教育上困难重重,既无足够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也缺乏最基本的校舍、教学仪器和设备,有些地方甚至付不起或长期拖欠教师的工资和生活津贴。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要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地缩减班级规模,提高师生比例,以期由此而提高教育质量,这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是,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寻求和实施既经济实惠又行之有效的办法。根据班级规模的研究,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1.任何改革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班级规模方面,我们应该分区域,按条件,由点到面地逐步进行。在我国已经或正在富裕起来的沿海开放地区和经济发展较好的大中小城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逐步缩小班级规模,扩大教师队伍,提高师生比例,增加教学设备,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如果可能的话,小学一到三年级的每班学生数应控制在25人左右,四到六年级每班学生人数不超过30,初中年级每班35人左右,而高中年级的每班学生数最好不要超过45人。

2.无论大班还是小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班上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兴趣和爱好、以及学习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尽可能地安排时间有计划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学习辅导。

3.无论大班还是小班,教师必须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单一化既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也违背教育规律。除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传统教授法外,小组活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自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个别辅导、同伴互教互学以及多媒体教学等等,都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必须充分地加以综合利用。

4.鉴于我国目前教育经费短缺,我们必须继续努力广开门路,群策群力,多渠道多途径地增加教育投资,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为全面提高我国的整体教育水平和民族素质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为此,我们必须制定措施,继续充分调动和鼓励各级政府、各类民间组织和团体,以及私人兴资集资办学的积极性。

5.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我国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一方面,大量教师为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纷纷“下海”,造成师资队伍不稳定,在很多地区,加重了师资短缺的问题,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职业的待遇相对较低,造成师范院校生源不足和质量下降的现象,这将更加加剧我国教师供不应求的矛盾,后患无穷。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切实地贯彻落实我国的《教师法》,继续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保护教师的利益。对师范教育系统采取相应的优惠措施,鼓励有志有才的青年报考师范院校。 参考文献

[1][2][13][17],,,《Sch-

[3][6][14],"Meta—analysis of researchon class size and achievement"in《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Policy Analysis》,1(1),—。

[4],《Class Size Research:A Rel-ated Cluster Analysis for Decision

Making》.Edncational Resea-rch Service,

[5]" Class Size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Smalle-ffects of small classes"in《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4(1),—

[7]"Educational research:A test in arithmetic"in《The Forum》,34,—

[8]"Size of classes and school progress"in《T-he Psychological Clinic》,3,—212,1909.

[9],"Advantages of small classes"in《School Executives Magazine》,51,—

[10]"An experiment with class size in the teac-hing of elementary economics"in《Educational Record》,40,—

[11],,"A factorial study oftutoring versus classroom instruction"in《American EducationalResearch Journal》,9,—

[12],"Class size and student achienement:Tennessee's STAR and Indiana's Prime Time projects"in《resour-ce in Education》,ERIC 370—

[15]"Class size and student achienement:Is small-er better"in 《Contemporary Education》,62(1),—

45 27394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