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参考8篇】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旨在规范疫情信息的收集、上报与处理,确保及时、准确、有效应对疫情,维护公共健康安全,是否能提升防控效果?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 传染病漏报; 疫情报告; 网络直报
doi:/
传染病疫情报告是传染病监测的基本内容,医疗卫生机构依法及时报告所发现的传染病是疫情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早发现疫情、控制蔓延和降低传染病发病率的关键[1]。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加强本市法定传染病监督管理工作力度,及时掌握本市疫情报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法定传染病病例报告工作质量,2011年4月10日-5月21日笔者对所辖市、区各级医疗单位、乡镇卫生院的疫情管理及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做如下分析。
1 调查内容
医疗单位疫情管理组织机构、制度及保健科疫情管理工作健全情况。临床医生对法定传染性报告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疫情报告工作质量及相关登记的规范、齐全性。
2 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本着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分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对本市所辖的32家医疗单位进行调查,其中省级医院1家、市级医院14家、县(区)级医院9家、乡(镇)卫生院(所)8家。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医疗单位都非常重视疫情管理工作,除个别区级医院外,各医院都成立了疫情管理领导小组,主管领导亲自抓此项工作,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设有专职疫情管理人员负责疫情护理工作。本次调查共抽查病例数3523份,查出法定传染病14种395例,漏报1例,漏报率为%;迟报3例,迟报率为%;误报2例,误报率为%。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完整率为%,准确率为%。
3 存在问题
领导重视程度不足,制约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使部分乡(镇)卫生院只重视经济效益,忽略了社会效益,从而导致疫情管理工作不受重视,乡镇卫生院没有配备疫情专用电脑,传染病报告工作落实的不好,村医没有固定的村所,诊治的病例登记不详,责任心不强。
疫情管理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力度不够 尽管各级医疗单位都制定了疫情报告制度、奖惩制度等相关制度,但部分医院存在应付、敷衍的情况,没有及时采取措施针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和处罚,使现存问题得不到解决。
个别医院临床医生疫情报告观念淡薄 在所调查的医院中,随机询问临床医生疫情护理及传染性防治的相关知识,共计询问医生53人,完全回答准确的为9人,占调查人数的%;回答不全或有错误的为36人,占调查人数的%;完全回答不正确的为7人,占调查人数的%。以上情况表明,本市临床医生的疫情观念需要转变,疫情知识亟需进一步普及。
各种登记不健全或不规范
缺乏门诊日志登记观念,忽视其重要性 调查中发现,重视门诊日志登记工作,并登记较全的医院仅为14家,其他医院各科室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门诊日志登记不全或部分科室无门诊日志的现象。有的个别医院甚至各科室均无门诊日志。以医院门诊工作量大,无时间�
检验科登记不规范,影响疫情报告质量 作为临床医生诊断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手段,检验科登记的规范、合理性为及时发现漏报、误报病例,提供科学的依据。本市仅有8家医院检验科登记详细、清楚,其他医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登记项目不全,无分项登记等情况。个别医院检验科登记字迹潦草,阳性、阴性检验结果登记不清,易混淆,造成病例的漏报、误报,影响疫情报告工作质量。
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填写质量较差,卡片利用率较低
传染病报告卡报告不及时 由于传染病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危害性大等特点,对其报告时限是有要求的,这是一项不可忽略的问题。调查中,本市共抽查卡片332张,迟报3张,迟报率为%。迟报卡片医院为2家,占调查医院的%。由于卡片的误报,影响了对发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干扰了正常疫情工作的顺利进行。
卡片填写质量较差,填写完整率低 从所检查的各医疗单位传染病卡片填写情况来看,多数卡片均能按要求及时准确填写,并能及时报卡,但也有个别卡片项目填写不全,卡片填报不完整性主要表现在“患者现住址”填写不详、“诊断依据”等项目填写不具体。淋病、梅毒等性传播传染病的报告也存在填报职业为“不详职业”较多的状况。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全市疫情统计汇总分析的质量。
乡(镇)卫生院医疗检验能力较低 多数乡镇卫生院由于受经济条件影响,有的不能开展化验室工作,有的化验项目开展不全,所以无法核对诊治的传染患者,只能靠临床医生诊断,有的医生害怕承担责任,只能报疑似病例。虽然各乡(镇)卫生院开通了网络直报工作,但是由于诊疗能力有限,到乡(镇)卫生院就诊的传染病患者较少,不能充分体现乡(镇)卫生院实现网络直报的优越性。
4 讨论
作为本市疫情管理工作的窗口,医疗机构的疫情管理工作要做到常抓不懈。各医疗单位应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制法》,把此项工作纳入工作日程,并与医务人员岗位考核结合起来,切实做好疫情报告工作。以上所列问题,体现了本市疫情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需要各级医疗单位领导提高认识,重视疫情报告工作;明确责任、奖罚分明,更新疫情报告观念;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疫情报告质量。
全市各医疗单位领导非常重视疫情管理工作,成立了疫情管理领导小组,由主管院长任组长,保健科长及疫情管理人员任成员,制定了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每年对医护人员开展1次传染病知识培训,使广大医务人员能够掌握传染病防治知识,增强疫情观念,提高报告质量。但也有个别医务人员,疫情淡薄,对传染病报告认识不足,对传染病知识了解太少。通过检查也提高了部分医务人员认识。
各医疗单位保健科疫情专职人员能够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工作要求开展各项工作,能够开展自检自查疫情报告工作,并将检查情况填入疫情档案。对于医生所报卡片及时登记,并按照规定时限及时进行网络直报,杜绝了传染病的漏报、迟报现象。年终将所有疫情资料整理存档。但也有个别卫生院医生疫情观念淡薄,思想麻痹大意,填卡不认真,有缺项、逻辑错误,对传染病防治工作不重视,甚至将疫情资料丢失。
5 改进意见
进一步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增强传染病管理的法制观念 各级医疗机构的主要领导还要对传染病工作更加重视起来,加强领导建立起传染病管理严格的奖惩制度,并强化传染病管理的法制观念,依法办事[2]。
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的督导检查工作 公主岭疾控中心传染病控制科,要进一步加大对各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管理工作的督导检查力度,加强同各医疗单位主管传染病的领导沟通,做好业务指导工作。
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的培训工作 各级医疗机构,每年要定期对单位的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知识的培训,并纳入医院日常工作的议事日程,本疾控中心也会进一步加大对各医疗机构的相关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并定期对各医疗机构进行考核[3]。
综上所述,本市的医疗机构疫情管理工作尚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需要疫情管理人员进一步的开展培训、业务指导,增强医务人员的疫情观念,使疫情报告及时、准确。使本市的疫情管理工作能逐步趋于完善,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刘如春。长沙市1996~2003年医院传染病漏报调查与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5,5(1):25-27.
[2] 黄亚兰。泉州市2005~2010年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情况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1,9(6):800-801.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篇2:
为了及时有效遏制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的要求,特制定我校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一、学校疫情报告人的设置:
学校校长为我校疫情报告管理第一责任人,班主任老师为责任报告人,学校其他教职员工、学生发现传染病疫情均有义务向疫情报告人提供情况。
二、疫情报告人职责:
1、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学校传染病疫情和疑似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
2、定期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
3、负责指导全校学生的晨检工作。
三、疫情报告内容及时限:
1、在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等)或者有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2、当学校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4、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学校教职工如发现有传染病疫情和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在第一时间向学校报告,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限报告:
(一)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三)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中毒和重大职业中毒事件的。
5、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四、报告方式
当出现符合本制度规定的报告情况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向中心学校疫情报告人报告。
五、学校疫情监测报告制度:
学校建立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学校的老师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以及因病缺勤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及时进行排查,并记录排查情况。
1、晨检、午检、晚检应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委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在检查记录上。如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告知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要进行进一步排查,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预防。
2、班主任及科任老师应当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要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通用 篇3:
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下面是网友分享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参考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篇4:
为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管理工作,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确保疫情数字及时、准确、完整,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广大人民身体健康,特规定如下:
1、传染病疫情报告范围:
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4种。
2、报告制度:
①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其他医务人员或病人家属为义务报告人。
②门诊医师发现传染病(包括疑似病人),应在门诊日志中认真填写,并填写传染卡在传染病登记册上登记,在门诊日志、病历上注明:“疫情已报”、“注意疫报”。
③住院患者如已确诊为疑似传染病,亦应填写传染卡,并应及时填写“转归订正”。
④传染卡的填写项目要求完整、清晰、字迹不得潦草。
⑤甲类传染病线电话报告,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报出,再补送传染病报告卡,并在未确诊前作疑似报告;乙类传染病于6小时内报出;丙类传染病于24小时内报出。
⑥每天由各科室疫情报告兼职人员将传染病报告卡送预防保健科负责传染病管理的人员,再有预防保健科负责传染病管理的人员汇总、登记并及时按规定的时限上报区防疫站。
⑦一人同时患有两种传染病时,应同时报两张传染病报告卡。迁延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未愈者,应每年报传染病报告卡一次。
⑧急性食物中毒也列入报告的范围,应电话报告疾控部门,在填写报告卡上报。
⑨各科室传染卡要有专人负责登记、送交。预防保健科应有专人签字登记。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篇5:
一、为加强学校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学校成立传染病防治领导组织,建立传染病疫情络,固定专(兼)职疫情管理人员、消毒人员,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二、学校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疫情管理人员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学校领导、老师、学生等为义务报告人,责任疫情报告人和义务报告人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应在规定时限内,向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三、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传染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农村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四、传染病暴发、流行时,责任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疫情。
五、学校要进一步落实“晨检、午检”制度,对请假、缺课的学生要询问原因,注意追踪,确保对传染病疫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六、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教育工作,采取开设健康教育课、设立宣传栏、举办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卫生部门要经常深入学校进行防病知识宣传,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七、学校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教室、宿舍要经常通风,设置防蚊灭蝇设施。食堂要讲究卫生,预防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发生。学生要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八、学校坚持晨检制度,
每天早7:40上早自习时前10分钟由班主任负责检查班内学生身体状况及教室环境卫生、学生个人卫生。校医负责全校的异常情况的排查。
1、班主任发现各类传染病疑似病人,不得让其与其他人接触。
2、向卫生室老师汇报,卫生室老师诊断为疑似病人后及时向传染病工作领导小组汇报。
3、立即送至应急隔离室。
4、通知学生家长,送疑似病人到指定医院就诊。同时电话追踪医院诊断结果。
5、校医主管领导,超过3人要上报区卫生防疫站、教委。
6、对疑似症状者去过的地方进行消毒。
7、加强宣传教育,安定人心,稳定学校秩序。
8 、如发生传染病除隔离病人外,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病人到过的地方进行消毒。
9、坚持开窗通风制度,每天派专人负责教室的开窗。
10、坚持定期消毒制度,由后勤负责对各教室、专用教室的消毒。
11、是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着或疑似病人在治愈或排除前一律停课,不得来校。学生因传染病休学者痊愈后要出示医院证明并经学校同意方可回校学习。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篇6:
关键词: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432-01
目前, 传染病仍然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而控制传染病的主要手段是预防, 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类传染病的流行趋势, 有计划地预防、控制各种急慢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才能将传染病控制在一定水平, 把暴发疫情消灭在萌芽之中。
为提高疫情报告的及时性、敏感性和准确性,自2004 年1 月1 日起, 我国正式启动了以传染病个案报告为基础的网络直报系统, 各级疾控中心对传染病报告进行实时疫情监测, 使传染病报告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反映出旧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模式有待改变, 才能适应疫情直报系统的要求。
1目前运行直报系统发现的问题
医疗机构
(1) 一些医疗机构的直报人员对传染病报告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无法制意识: 在2004年1-4月运行直报系统中发现, 个别医疗机构随意在正式的直报网上填写鼠疫、SARS、禽流感、艾滋病、等甲类或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报告卡, 给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造成许多麻烦。
(2) 部分医疗机构网络直报人员不懂业务, 缺乏责任心: 对于临床医生填写的卡片不审核, 只是机械录入。还有的将发病日期非当年的旧病例也录入到直报系统, 甚至将流脑当乙脑录入,痢疾当疟疾录入。
疾控中心
(1)对直报系统管理松散
1)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于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的传染病报告卡, 存在审核不及时现象, 未审核的报告卡将不能参与当月(或旬) 的统计, 致使报告数与统计数不相符, 直接影响到疫情的分析。
2)对于传染病报告卡的重卡、错卡不能及时删除或订正, 未起到把关的作用。
(2) 业务能力差: 某些疫情直报管理人员非业务人员, 无对疾病诊断作进一步核实和订正的水平, 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如当地出现罕见的疾病, 某病有暴发的倾向等。
(3)适应网络直报的疫情管理人员匮乏: 网络直报已告别了原按时逐级上报、统计、汇总的模式,形成了实时报告、实时统计、实时分析的信息网络化科学管理模式。这就需要有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计算机操作和信息网络三方面技术专长的复合型专业人员。但目前这方面人才缺少, 使利用网络直报系统进行疫情分析的难度较大。
2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医疗机构
(1)领导重视不够, 意识没有转变: 医疗机构的某些领导对传染病报告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只是收集卡片报告防疫站的基础上, 对网络直报没有真正认识到其重要性, 表现在科室设置和人员安排不合理。
(2)机构设置不合理: 医疗机构中传染病报告及管理有放在预防保健科、有在急诊科、办公室, 有的干脆没有固定科室。
(3)多数医疗机构只有1名直报人员, 有的是兼职: 在2次对医疗机构模拟网络直报检查中发现, 虽然各医疗机构的直报联系人名单是2人, 但多数医疗机构只有1名会操作的直报人员, 这1人有些也是兼职。当我们电话通知医院进行模拟直报时, 医院告诉我们直报人员正在进行手术、开会或外出, 不能进行直报。
疾控中心
(1)领导管理意识没有转变, 重视不够: 同样领导意识仍然停留原传染病的“按时逐级统计上报”模式上, 而网络直报要求是疾控中心按传染病报告时限的要求对医疗机构报告的卡片及时审核、订正和上报。特别是发生甲类或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要24小时网络监测, 同样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在规定的几个小时内上报。在某种程度上来讲, 疫情网络直报的重要性相当于卫生系统的110, 而从疾控中心现行的管理上看, 其重视程度相关甚远。
(2)人员配备不足: 目前各级疾控中心多数只有1人负责疫情报告管理, 已不能适应当前网络直报的实时报告审核、疫情监测的要求, 而用某些领导所谓“达到8小时满负荷工作”的观念来衡量是否需要配备必要的人员, 势必影响工作的质量。
监督与管理脱节
(1)对医疗机构的管理: 传染病法中规定, 卫生监督部门对于医疗机构有管理和行政执法的权利,而卫生监督部门在传染病管理上与疾控中心的业务上基本没有联系, 疾控中心对于医疗机构的违法操作只能是指出, 即使医疗机构不按疾控中心的要求去做, 疾控中心也没有办法, 在管理上有漏洞。
(2)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是卫生行政部门的业务, 而其网络直报工作却是疾控中心。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 由卫生监督部门处理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疾控中心对于有些事件发生并不了解, 或得不到行政部门要求疾控中心网络直报的指示, 这就造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迟报、漏报严重的现象。
3建议
(1)规范传染病报告管理程序, 减少行政部门的干预, 从法律上赋予疾控中心对医疗机构的管理权。
(2)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和频度, 从体制上使疫情管理与传染病监督有密切的业务关系, 及时解决在传染病报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才能不断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
(3)加强对直报医疗机构的管理, 整顿直报人员队伍, 对于违反传染病法的行为(谎报、瞒报、迟报、漏报、不报) 进行处罚。
(4)加强对直报医疗机构网络直报人员和疾控中心疫情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疫情报告质量。
(5)正确设置岗位, 为保证疫情管理人才资源合理利用、报告系统的正常运行, 应安排2-3名责任心强, 业务素质高的人员从事疫情管理, 以适应新型的传染病疫情报告方式, 并建立奖励制度, 以稳定专业队伍。
(6)尽快制定出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规范, 使网络直报尽快走上科学化管理的轨道。
参考文献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篇7:
关键词 综合医院;传染病;报告;漏报;分析
疫情报告是早期发现和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环节[1]。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在卫生部的领导和支持下,于2004年1月1日在全国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2]。该系统的启用使得我国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发生了质的飞跃,传染病爆发的早期识别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传染病疫情信息的分析和利用更为迅速和便捷。但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传染病漏报、迟报等[3]。现就市级某综合医院2007年-2009年的传染病信息报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薄弱环节,为解决疫情漏报问题提供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选择市级某综合医院门诊部、住院部,查阅2007年-2009年每月的传染病疫情报告自查小结、传染病疫情登记本和疫情直报网络传染病导出表。
研究方法
采用普查法。对传染病有关的记录和登记进行检查。
研究内容
调查每月的出院病人登记表、门诊病人登记本、检验科和放射科的结果登记及形成的书面的自查小结。判断标准为医生在对患者诊疗时所做出的传染病诊断。凡临床诊断或实验室诊断为传染病,接诊医生没有报告的,视为漏报。疫情报告时限以《新传染病防治法》及卫生部:卫疾控发[2006]332号文件为执行标准[4,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指标包括传染病报告率、漏报率。运用SPSS 统计软件将数据录入,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检验水准 = 。
2 结果
2007年-2009年传染病漏报情况
三年间全院应报病例为4253例,漏报68例,漏报率为%。其中,2007年应报1576例,漏报36例,漏报率为%;2008年应报1447例,漏报21例,漏报率为%;2009年应报1230例,漏报11例,漏报率为%。据此可以看出每年漏报率均不同,且逐年降低 详见表 1
表1 2007年-2009年某综合医院传染病报告自查汇总
年份 查出传染病总数 报告例数 漏报例数 漏报率(%)
2007 1576 1540 36
2008 1447 1426 21
2009 1230 1219 11
合计 4253 4185 68
2007年-2009年门诊传染病漏报情况
2007年-2009年门诊查出3327例,报告3285例,漏报42例,漏报率%。其中,2007年应报1340例,漏报20例,漏报率为%;2008年应报1028例,漏报14例,漏报率为%;2009年应报959例,漏报8例,漏报率为%,据此可看出每年漏报率均不同,且逐年降低。详见表 2。
表2 2007年-2009年某综合医院门诊部传染病报告统计
年份 查出传染病总数 报告例数 漏报例数 漏报率(%)
2007 1340 1320 20
2008 1028 1014 14
2009 959 951 8
合计 3327 3285 42
2007年-2009年病区传染病漏报情况
2007年-2009年病区查出926例,报告900例,漏报26例,漏报率%。其中,2007年应报236例,漏报16例,漏报率为%;2008年应报419例,漏报7例,漏报率为%;2009年应报271例,漏报3例,漏报率为%,据此可以看出每年的漏报率不同,且漏报率逐年降低。详见表 3。
表3 2007年-2009年某综合医院病区传染病报告统计
年份 查出传染病总数 报告例数 漏报
例数 漏报率(%)
2007 236 220 16
2008 419 412 7
2009 271 268 3
合计 926 900 26
2007年-2009年门诊与病区报告情况比较
对2007-2009年门诊和病区报告情况比较得出,c2 = ,P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 详见表 4。
表4 2007年-2009年某综合医院门诊与病区报告比较
查出传染病总数 报告例数 漏报
例数 漏报率(%)
门诊 3327 3285 42
病区 926 900 26
合计 4253 4185 68
3 讨论
综合医院病人与病种多,因此作好综合医院疫情报告工作,可以提高传染病发病率统计的准确性,为制定科学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近三年漏报率逐年下降
近三年,由于医务人员对传染病报告重要性认识逐渐增强,传染病报告法制意识不断提高,新的《传染病防治法》正式实施和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的正式运行,使该院传染病报告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传染病报告管理的各项指标不但提高,漏报率逐渐降低,传染病报告质量显著提高,各项管理制度更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传染病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从以上表格中可看出,近三年漏报率为%,漏报率逐年下降。传染病管理人员对所查出的漏报病例均及时进行了网络直报。
传染病报告重点在门诊,病区漏报率高于门诊漏报率
从传染病报告管理中可以看出,传染病报告管理重点在门诊。病区的传染病漏报率高于门诊部,门诊部医生大都是本院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医生,经过反复培训,疫情报告意识较强;病区由于病人多、病情复杂、医生工作量大,且新进医生、进修医生和轮转科室的医生多,人员流动性较大,易发生漏报。
重点监测的传染病漏报少
2007年-2009年中,艾滋病、乙脑、流脑、麻疹、狂犬病、新生儿破伤风等一些重点监测传染病无l例漏报。由于这几种传染病或是各方面宣传力度大(如艾滋病),或是由于医生对属于“儿童计划免疫相关疾病监测”中的传染病(如麻疹、新生儿破伤风、乙脑、流脑等)重视程度高,报告意识强,因而漏报少。
4 建议
加强培训,严格考核,奖罚分明
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在全院医务人员中开展《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的学习教育。每年对新上岗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管理的岗前培训,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医院有关规章制度及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与报告制度,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对疫情报告管理专职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巩固已有知识,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院领导重视,完善各项制度
任何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医院领导参与检查体现了领导对疫情管理的重视,同时也提高了医务人员对传染病防治重要性的认识。医院应成立领导小组、建立疫情管理网络,分管院长负责全院传染病疫情报告领导工作,各科室主任对本科室的传染病管理和疫情报告工作负责。
传染病报告与管理是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工作。随着人们公共卫生意识的提高和防病工作的不断深人,对传染病疫情报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医务人员、疾病控制人员共同努力,只有各级人员重视疫情报告工作,才能有效地控制传染病漏报情况。
参考文献
[1] 霍云艳。传染病漏报原因分析及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5):515-516.
[2] 马家奇。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化建设。中国公共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05,2(2):4-6.
[3] 李琳,单爱兰,高璐,等。天津市2004年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评估。疾病监测,2005,20(11):587-589.
[4]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卫生部《传染病防治法》修订小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释义。第一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2004:79-99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篇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相关工作制度。
一、�
二、在校所有教职工、学生都是义务疫情报告员,发现的传染病疫情及突发事件要报告学校的专兼职疫情报告人员。
三、执行晨检制度,每日早晨上班前对每位教职员工、学生进行相关健康状况及卫生状况检查,并留有详细记录。
四、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每位教职员工、学生发现传染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时,均有权利和义务向在校疫情报告人员报告,疫情报告人员向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五、协助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对传染病人及疑似传染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六、加强健康教育,定期开设健康教育课。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保障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认真学习20xx年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必须人人重视,加强预防。
二、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7种。要了解主要以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非典、艾滋病、病毒性肝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狂犬病、乙脑、细菌性痢疾、肺结核、流脑、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等。
丙类: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
三、防治管理组织和任务
1、组织领导:分管副校长为组织领导,政教处配合、校卫生室负责具体工作。
2、工作任务
(1) 严把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 做到五早: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治疗。
四、严格疫情报告:
1、发现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应当立即报告校卫生室或卫生主管人员,由校卫生室或卫生主管人员统计后报告校领导,最后经确认和领导审批后由学校报告员上级教育主管单位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发现丙类传染病应及时报告校卫生室,由校卫生室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报告顺序:学生→班主任→校卫生室或卫生工作人员→校领导→镇防保科和镇教委→区教委体卫科和区疾控中心。
五、凡患有传染病的学生经隔离治愈后,必须有医院证明方可上课,教职工亦同。
上一篇:教师学习制度(优推8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