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管理制度论文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薪酬管理制度论文5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工作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薪酬管理论文1

(一)总体薪酬水平较低,与公办学校还有很大差距

虽然我国民办高校的基本薪酬与公办高校没有明显的差距,但是从整体薪酬来看,却明显落后于公办高校。例如公办学校教师的五险一金发放水平明显较高,一些民办高校甚至没有为员工缴纳住房公积金等费用。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民办高校经费有限,获得的财政扶持较少,也缺少其他筹资渠道来发展自己,以至很多民办高校只能走“以学养学”的模式。其次是因为民办高校对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民办高校在发展初期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招生中,忽视了教师的相关问题,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的基础作用,因而也并未在薪酬上向教师倾斜。

(二)民办高校薪酬结构不够合理,缺乏激励性

当前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的薪酬大致包括基本薪酬、课时费以及少量的其他补助。这种薪酬模式有着明显的缺陷。基本薪酬由学历和职称决定,课时费则由上课数量决定。在这种薪酬模式下,往往会导致教师重学历而轻能力,重上课而轻科研,长期如此,对高校的发展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除此之外,很多数民办高校在薪酬结构的设计上同样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固定发放的薪酬所占比例太大,激发教师积极性的薪酬部分过少,未能充分发挥出薪酬的激励作用。因此,在教师薪酬的分配结构上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

(三)薪酬支付的手段和方法单一

薪酬在支付方式上主要分为即期支付和延期支付,即期支付指的是年内支付的薪酬部分。延期支付目前则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险计划、员工福利计划及股权期权计划三种形式。延期支付的引进丰富了薪酬支付的类型,也充分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延期支付的主要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长期激励机制,二是建立社会风险分担机制。我国民办高校的薪酬支付形式基本都属于当期支付,延期支付的方式却极少运用,甚至全部都是当期一次性支付。薪酬支付方式的单一化不利于高校留住优秀教师,对于高校和教师的相互间的共同发展和互利互存有着明显的消极作用。

二、完善民办高校薪酬管理制度的对策

(一)完善民办高校准入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民办高校在新世纪初期急剧扩张,形形色色的民办高校使得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我国对于各类高校的准入审批制度却没有得到完善,甚至没有一部完整的涉及民办高校准入制度的法律法规,已严重落后于现实发展的需要。因此各地政府应当对民办高校设置更加严厉的准入制度,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查,从源头上控制民办高校的数量,严把质量关。民办高校的大量兴起虽然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整体趋势,但其中民办高校的质量却参差不齐,民办高校发展时间短、基础差,各方面均难以与历史悠久的公办高校相比,其教育质量往往也很难得到保证。这就使得很多民办高校在建立不久就面对着无法继续维持的局面,既损害了民办高校的名誉,又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所以,政府应针对我国的现实情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高校准入机制,使得各类高校能够良性有序的发展。

(二)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财政和政策支持

在完善民办高校准入机制的同时,政府也应当加大对民办高校的财政扶持及政策上的支持力度。民办高校对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它极大满足了广大学生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不仅培养了方方面面的人才,极大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也加剧了高校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质量。由于民办高校经费的主要筹集渠道来自于学费,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下,学费已不可能有较大的上涨空间,这就会造成民办高校在资金上的巨大压力。此时的政府不应袖手旁观,而应尽可能的帮助民办高校尽快摆脱“以学养学”的办学模式。在我国民办高校所享受的政策优惠要远远少于公立学校。综观国际教育发达国家,可以发现政府对民办高校进行教育经费支助是一种经常性的现象,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以美国为例,其私立高校经费中学费所占比例要远远低于我国,很多私立大学的财政拨款甚至要高于高丽大学,筹资渠道的多样化使得其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4。因此,从国际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来看,政府通常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来扶持民办高校,或直接投资,或给予一定的财政政策优惠,综合而言,这也是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设计合理的薪酬制度,提高教师整体薪酬水平

关于民办高校薪酬结构设计不合理的状况,各高校可事先做一个关于薪酬水平的调查,了解当前经济形势下同类高校的总体薪酬水平,同时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潜力和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合理的薪酬水平。在自身财力所支持的范围内,设计一个全面、系统的薪酬体系,在确保其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基础上提高教师的整体薪酬水平。通过这样的方式,民办高校才可能在没有事业编制的情况下,尽可能的留住有实力的教师,进而不断提高高校的整体师资力量。为了提高教师的忠诚度,民办高校可以采取更加灵活且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方式,比如通过建立社会风险分担机制,延期支付机制等,充分发挥教师的潜在潜力。具体上讲,延期分配的方式又可通过社会保险计划、员工福利计划等进行支付,以达到全面补偿潜在风险的损失。这样可以尽可能的保留住高校的核心教师,减少因其流动而带来的损失,使之能够长期安心工作。

三、结束语

企业薪资管理论文2

1.缺乏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能否取得最终的预期效果,关键在于能否进行培训全过程监督和系统化的培训效果评估。实际工作中,个别分管工作的管理者根本不去,或是很少到培训现场进行指导。对培训过程完全不过问不关心,监督制度得不到落实。更不重视后期培训效果的跟踪,致使受训员工在工作技能水平等方面没有得到实际的提高,对于再次接受培训失去了信心和兴趣而不愿意再次接受培训。

2.对培训效果控制力度不足

电力企业中个别员工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缺失,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官本位思想,对本职培训疲于应付,对非本职培训工作的积极性不够,有待提高和加强。存在培训部门的积极性最高,其它部门的响应比较差的现象。并且在员工教育培训中,缺乏奖罚分明的教育培训制度措施,员工参加培训与待遇并无任何关联,致使培训积极性不高、效果不强。

3.教育培训资金投入不足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资源和组织部分。个别单位没有正确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片面减少培训资金的投入量,使企业无法得到一定的回报。个别单位管理层对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意识不强,将全部或大部分资金投放到现实的实实在在的工作中,片面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的投资,没有现实意义,可有可无,甚至开展相关培训,会影响到企业的实际效益,在思想上的不重视,不利于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展开甚至就不开展相关工作。

二、管理教育培训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1.提高单位领导对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的重视力度

为了给电力企业创造更大的人力资源和对企业有利的人文力量,教育培训工作是单位发展的关键环节,想要提升此项工作,就要充分认识到培训的重要作用。电力企业的领导者应该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是一项长期投资,培训效果的回报对企业的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管理中只有加强员工的技能培训和培养,合理减少企业成本,降低培训的成本,才能实现提升综合素质,保证达到良好的生产质量的目的。因此,各单位应注重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使其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和价值理念,增强员工对单位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2.建立完善培训评估体系实现培训效果的现实转化

教育培训结束,应重点强化培训考核与评估工作的落实。在培训之初要制订科学的、合理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应包括明确培训主题、培训方式、参训人员,以及培训需求;准确核算培训成本。其次是切实明确培训目标与完善培训体系的有机结合与运用。培训评估体系方法各有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控制小组法、成本收益分析法、事前事后测试法和目标评价法等,可以通过了解学员对教育培训的看法、员工经过培训的态度与行为的转变、受训人员在专业技能的提高程度以及培训后对企业生产的影响等方面,采取不同层次的培训考核,实现培训的科学合理评估。

3.建立培训激励与人才离职约束制度

教育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作,不论培训中,还是培训结束后,都应不断完善跟踪与反馈机制,争取为以后开展培训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工作经验。教育培训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归属感,能促使其自觉地不断提升业务技能和工作水平。因此,组织培训的企业可以在培训结束后结合培训效果,对参与培训的员工表现较为突出的,予以适当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除上述奖励外,可以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和环境,予以鼓励。同时,从心理、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关爱员工,让其有足够的心理满足感,或运用其他有效手段不断完善人才离职约束机制,以避免企业优秀员工外流,增强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约束的效果。具体的措施可以是岗位内以高薪任用人员,岗位外通过限制离职后就业选择等手段,留住优秀的人才,为其发展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使其充分体现人才的自我价值,得到自我定位,来为单位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4.选择合理的教育培训方法

选择合理的培训方法,是提高培训效果的前提和根本保证。电力企业应该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教育培训过程中,切实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和合理诉求。在培训上坚持“学以致用,因材施教”的培训理念,通过反复论证,选取最佳的、最合理的、最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方案,以确保培训取得良好效果。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的培训方式可以通过自学、示范、模拟、实习、研讨、角色扮演、视听教学和小组讨论等不同方法展开。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形式,如单位资金运转相对紧张,也可以采取与员工签订培训协议、员工自我培训、培训外包等比较灵活方式方法进行培训。不论采用哪种方式方法,其目的是唯一的,就是将单位与员工的发展紧密结合,荣辱与共。

5.增强员工竞争意识,强化与时俱进的培训理念

通过适当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可有效增强员工竞争意识和自我学习意识,从而形成相互合作、互相竞争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以此促进工作提高效率。当前是信息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时期,作为单位领导层应该不断鼓励员工,自觉形成创新思维,强化培训学习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和专业水平。电力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完善员工培训机制和培训手段,为新入职的职工提供短期业务技能培训和长期综合素质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可以采取出外考察、旅游或其他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等方式。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和远程教学等科技手段进行培训,以此增加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人性化教育培训,加速本行业的又快又好的长效发展。

三、结束语

企业薪资管理论文3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研究的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配置问题,研究如何实现企业人力和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它与传统的人事管理存在很大的差别,摒弃了传统的管理思想,不再把人看作是—种技术要素,而是把人看作是具有创造性潜力的动态资源,看作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特殊资源。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再把人置于严格的监督和控制之下,而是努力创造宽松的气氛,为他们提供创造各种条件,使其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得以充分发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再容忍人才的浪费,也杜绝滥用权力造成的伤害人才的情况产生,而秉承可持续的人才发展观。

二、对高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探讨与分析

1.人才流失严重

招聘的人员有一大部分是学校的应届 毕业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一个新员工,努力为员工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但是这些却依然难以满足每个人的要求,很多人在公司学习一段时间就会跳槽,甚至一些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在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关系以后,最终也会选择离开。

2.用工风险大且成本高

2008年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减少了员工辞职的限制,这样方便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导致员工突然离职的可能性增加,这就加大了企业的用工风险,而与“新劳动合同法”配套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加重了举证义务,给用工增加了更多约束,用工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现违规现象,容易与员工产生法律纠纷,并面临劳动仲裁败诉的风险。新劳动合同法在赋予了劳动者更多权利的同时也要求企业承担更多的责任,越来越要求更多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此企业在违反了相关规定时,要面临的谴责和惩罚更加严重,同时人员的频繁流动也会导致企业的用工成本大大增加,整个的成本增加,为企业增加负担。

3.企业的绩效考评体系不够完善

在许多企业,绩效考评体系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只是一个形式,绩效考评并没有发挥其本应发挥的作用,绩效考评只能流于形式,虽然拥有自己的绩效考核系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工作分析不够全面,岗位职责模糊。判断一个岗位工作完成与否的依据不够明确,这就使得岗位目标难以确定,导致难以进行科学考评。此外,企业内部各岗位忙闲不均,存在着同一职级的不同岗位之间工作量的大小、难易程度差别较大。结果,考评结果难以体现公平,容易导致某些员工产生不满情绪。其次是绩效考核的标准设计不科学,考核标准十分模糊,简单的将岗位工作划分为“出色完成”、“较好完成”、“一般完成”和“基本完成”等几个类型,但没有明确的标准如何确定这些结果以及他们之间有何区别,被考核者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考核的结果有失客观、公正。

4.福利缺乏吸引力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不再仅仅是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如衣食住行等,更为重要的是,能否真正获取更多的福利,这种福利既有来自物质方面,同样也有来自精神层面的。然而,目前在福利方面对员工缺乏吸引力,主要还是传统的物质奖励,如奖金等。

三、以我公司为例,研讨高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

1.树立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我公司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第一,充分认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人力资源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因此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助于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使其以主人翁的高度责任感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和价值。第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未来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因此,必须从企业的战略出发,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行公开公平的选拔、培育与激励、整合与开发、轮岗与晋升机制等,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加快推进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所以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根据员工个人的具体情况,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来进行。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继续扩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作用,继续将其放在战略性部门的地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采用多种管理手段,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个有效的增值环节,为企业各个部门吸引和招纳更多的人才,支持和促进各部门的发展;第二,将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与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结合起来,建设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促进员工个人与企业的共同进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让他们掌握更多专业管理手段,加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现国际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程度。第三,定期对企业的各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制度进行审查和评价,保持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在动态中不断完善,随时注意根据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企业的发展阶段等对其进行适应性调节。

3.构建高效的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考核的结果是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其他环节的重要依据,绩效考核系统经常为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信息,以准确评估为基础的薪资决策能够提高员工的士气来提高公司业绩,有利于保证公司绩效考核的公平性,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为此,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部门管理者是这样做的:第一,设计一个高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将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进行分解,划分到各部门,形成部门目标,然后基于部门的绩效指标和各岗位职能职责,确定个人的关键绩效指标,从而将个人绩效同部门乃至组织绩效挂钩,使员工利益与企业捆绑在一起。当然,绩效评估体系一定要全面完整,体现其公开性、公正性和公平性;第二,为绩效评估实施者提供培训,使他们掌握科学的绩效评估知识和评估办法,保证绩效评估的科学有效;第三,建立绩效评估监督体系,即采取一系列的步骤以保证每次评估都得以及时实施、指示得到落实和通过测量使用者对绩效评估系统的满意度来评价绩效考核,加强沟通与发馈,这样才能保证绩效考核结果的公正和公平性,消除员工的忧虑,促进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

4.具有行业竞争力的薪酬体系

薪酬是员工最为关心的环节,为此,对于高新企业而言,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完善薪酬体系,以吸引更多的人才。为此,我公司根据员工的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薪酬待遇,拉开薪酬差距,同时薪酬分配向关键、高技能、高贡献人员倾斜能力评估、创新力评估等为基础,合理的薪酬差距也是激发员工不断进步的动力,把物质奖励与非物质奖励结合起来,全方位促进员工的发展。同时,在薪酬体系完善的过程中也强调工作的内在报酬,使员工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信任感、责任感等,使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发现工作的乐趣留住人才。

四、结论与建议

企业薪资管理论文4

1.薪酬管理缺乏科学性。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自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企业,现今许多企业都借其他企业的管理制度为己用,但却不一定适合自己,因此许多企业出现了“内部分家”的现象,即薪酬管理体系与企业发展需求达不到共识,薪酬管理不完善,无法做到人尽其才,使企业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也制约着企业的人才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2.薪酬管理未能合理划分。

薪酬管理的定义是对员工为企业付出的贡献制定其应得报酬的决策。许多企业也根据自身发展制定了合理的绩效方式,但仍有一些企业没有摒弃传统的同工同酬体制,致使员工付出不同,报酬却一样,无法树立员工的责任感,调动不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也阻碍了企业发展。

3.薪酬管理制度不完善。

许多企业缺乏薪酬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而大部分的领导层也对薪酬管理少有了解,导致企业薪酬管理制度不完善,影响薪酬管理的实施效果。例如上述所说的同工同酬就是企业薪酬管理不完善的结果,一线员工的需求未得到重视,致使部分一线员工消极怠工甚至流失频繁。

4.薪酬管理缺乏奖励机制。

奖励机制在薪酬管理中起到发动机的作用,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制定合理的奖励机制,于公可以促进员工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企业发展力和竞争力,于私还可以给予员工自身信心,树立员工良好的工作态度。

二、企业中薪酬管理创新对策

1.薪酬管理与企业发展需求相符。

不同时期的不同企业,薪酬管理制度也应不尽相同,各企业应制定与自身发展需求相符合的薪酬管理制度。例如企业发展之初,可以将薪酬管理重点放在两方面,一是节约资源,注重后勤保障,二是与员工同风险、共受益;若企业处于稳定阶段,则可以将重点放在员工应得的报酬和福利上,让员工积极工作、愿意付出;对于国有企业,可将薪酬管理的重点放在职位评估上,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实行奖金政策;而对于私企,尤其是大部分的服务行业来说,应将重点放在服务能力和客户反映上,实行提成制度。

2.薪酬管理应人性化。

企业与人才不仅是雇佣与被雇用的关系,同时也是合作关系,企业与人才的选择是双向的。企业若要借人才为己用,则要吸引人才,才能留住人才,因此企业的薪酬管理必须要人性化发展。例如企业应多关注基层员工,满足员工需求,如有特殊困难的,企业应该予以帮助,另外年龄偏大或身体稍弱,却依然兢兢业业工作的员工,企业应予以特殊福利。

3.薪酬管理应制定考核制度。

薪酬管理中最忌讳同工同酬,按劳分配才是管理的正确方向,规范化的按劳分配意味着企业需要制定考核制度。考核制度可以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的薪酬分配为借鉴,根据企业自身的各岗位员工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核,针对考核结果合理分配员工应得的薪酬。这不仅有助于企业的薪酬管理规范化,还可以促进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

4.实行奖励机制。

奖励机制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发动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企业的奖励机制紧密联系,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奖励机制的制定。奖励机制既可以保证老员工的稳定,还可以激发新员工的潜能,让所有员工对工作抱有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建立责任感。奖励机制可以从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入手,将员工的工作表现与其相应报酬和所得荣誉联系起来。

三、结语

企业薪资管理论文5

(一)“新常态”的概念及特点

“新常态”这一词是由主席第一次提出的,他首次提出这个词是在2014年5月前往河南考察的行程中。在这一次被提出6个月之后,主席于2014年11月首次对“新常态”一词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中国的“新常态”主要指的是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方面。“新常态”主要有以下几点: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政治呈现“新常态”;社会建设也呈现“新常态”。

(二)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新常态”一词不仅适用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方面,在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也逐渐呈现出“新常态”的局面。但是,在“新常态”之外,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依然存在着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一些缺点。

1.企业管理分层较多,责任分工存在交集较多

在中国企业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集中暴露的缺点主要有以下两个:企业管理分层较多,部门、人员分工存在交集过多。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员工有可能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领导存在,而这些领导出现不同意见时,员工的具体工作一般会陷入停滞。另一种影响工作效率的事也会产生:当部门、员工分工不明确、存在较多交集,而出现的问题多个部门、人员都有责任的时候,就会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这会导致企业内部出现矛盾,并且遇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这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2.没有将科学的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引入

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概念引入中国较晚,这使得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为落后,目前正处于过渡转型阶段,在这阶段,需要一个科学的、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来帮助中国企业在人事管理上取得长足的进步。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中提供了一些比较实用的功能,如绩效评估功能、激励管理现状及建议、人力资源的规划。此类软件没有引入,导致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难以完成高效、科学的目标。

3.企业人力资源的投资不足

由于中国的企业大多缺乏发展的理念,只注重眼前的生产效率及所带来的利润,因此大多数企业都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职工入职前的岗前培训、入职后的岗位培训计划,这也就使职工在单位一直使用陈旧的知识、技能,使职工今后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企业的后备力量严重不足,不能及时使用成熟的先进技术也同时降低了企业生产效率。

二、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常态”给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主要影响的是我国的一些外贸企业。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我国的外贸企业也受到了冲击,企业的用工需求逐渐减少,企业在职员工多面临辞退、降薪的压力;许多企业在经营销售方面出现了不均衡的情况,这也就导致对企业销售量的预测不准确,也就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难度加大,从而使企业的运转、资金流转有出现周转不畅的情况;受经济组织整合的影响、大型跨国、跨行业企业的出现,许多大型企业出现了人员、机构的重组;我国相对落后的行业在国际市场需求下降的情况下,面临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人员整体素质的压力。以上这些也就是“新常态”给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的众多冲击。

(二)“新常态”的经济也使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新需求

正如上文所说,“新常态”经济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区域经济上的结构调整、城乡经济上的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上的结构调整,其核心就是平衡我国各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要实现这一调整必然会带来各区域的劳动力数量分布及劳动力素质结构产生变化,这也就导致了我国各区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与区域经济上的结构调整类似,城乡经济上的结构调整也会导致城乡劳动力结构上产生相似结果,按照中国目前的城镇人口比例来看,中国未来的城镇化率将逐渐提高,城镇的劳动力更加充足,城乡的人力资源管理将出现新的挑战。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加快我国传统行业转型,推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的制造业持续稳步发展。这种变化将导致创新性驱动的产业中高素质的人才需求进一步增加;相反,在各个行业中,企业对整体素质不高的人员的需求逐渐减小,甚至需要通过裁员、削减工资来保持企业的生产成本处在较低的水平。

(三)企业的管理逐渐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

面对“新常态”带来的种种改变,中国的企业必须积极应对。经过以上的分析,“新常态”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非常大,因此,为了合理利用“新常态”浪潮给中国各企业带来的冲击、影响,中国企业必须加强企业的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将企业管理的核心逐步放到人力资源管理上来。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就是人事管理,仅仅注重员工的考核、绩效评估、及与员工的合同管理等最基本的方面。随着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发展,人已经上升到了资源的高度,因此,意识到企业的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进步之间的重要联系,可以使企业更合理的利用每一个员工。更可以对每一个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构建一个结构更加合理的团队,这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结语

45 96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