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生产管理制度实用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科研生产管理制度实用3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工作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科研成果管理制度1

( 一) 相对开放

虽然地方高校对于推动所在地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也由于地缘差异,使得地方高校之间的发展也存在开放性较差的问题。但是随着协同创新的深入推进,开放程度明显提高,具有外部开放和内部开放两个类别。外部开放是指地方高校与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科研院所对外协同合作,建立统一的协同创新平台; 内部开放是指高校内部形成的学术资源( 学术理念、学术技能) 分享机制,包括学院和学院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互相交流、开放。

( 二) 更加聚焦

协同创新是地方高校的科研活动不断聚焦的一种有效途径,这既促进了高校、政府、企业的多方合作,也引导地方高校为满足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而集成科技资源,有效地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科研活动,这也弥补了高校与经济社会现实需求联系不紧密的缺点。这种整合所有的学术科研资源,构建统一的资源分享平台,将人才、项目、平台整合起来,具有将多方资源集成聚焦的特征。

( 三) 高度融合性

对多元主体的融合作用是地方高校协同创新对区域创新作用的具体体现。高校为企业人才培养、人员培训、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共同建立技术平台等。通过成果转化,企业将高校的成果根据市场需求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放大并实现了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这个过程中,二者互相融合,分工协作,既有区别又存在联系。在协同创新体系中,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政府引导协同创新的发展方向,为协同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对于高校而言,政府还可以通过增加地方高校相应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建设的财政投入而进一步推动科研活动的发展,发挥地方高校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的作用,为区域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 四) 更具持续性

动态、长期、持续的发展过程是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又一个特征。一方面,高校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其他院校建立短期、中期、长期不同时间段的合作,逐步、持续地推动协同创新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项目开发等合作环节都需要循序渐进地持续推进,在此过程中,高校与其他单位主体互相分享人才与其他资源,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共同攻克科研难题,进而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合作。

二、高校协同创新与科研行政管理的相互关系分析

( 一) 科研行政管理对高校协同创新的影响

地方高校科研行政管理在学术资源共享机制、成果转化管理机制、科研评价体系和学科间科研协同机制等四个方面影响了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

1. 学术资源共享机制不够全面

目前来看,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科技力量相互协作与融合还不够完善,亟须通过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使得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有机地密切合作,形成良好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这对于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开放式创新的趋势下,充分利用外部科技资源,降低资源获取和利用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2. 成果转化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高校对科技成果鉴定的试验应用和推广合作是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管理的重要内容。科技成果转化既是产学研合作的关键,也是科技成果进入市场满足社会需求的关键。成果转化管理机制的不够健全,继而缺乏了科研行政管理制度的保障,从而使得科技成果无法及时转化。

3. 科研评价体系导向不尽合理

高校科研评价将期刊论文、专著等理论成果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导致高校科研对理论研究的偏重。而技术研发、专利研究并未受到高校科研足够的重视,科研人员展开的技术攻关活动不能作为科研评价的主要指标,从而使得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重点是追求学术成就,不符合实际市场需求。

4. 学科之间的科研协同合作不够深入

随着科学技术朝着纵深方向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已经突出表现高度分化、高度综合,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合作成为科学研究的大趋势。但是目前地方高校的研究主要偏向学科领域内的小科学研究,交叉融合程度不高,学科之间联系交流不够,学科群建设亟待完善,综合优势发挥不佳,导致目前还无法完全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

( 二) 地方高校协同创新对科研行政管理的影响

高质量的高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会从加强成果转化管理、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完善高校学科科研协同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平台等四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科研行政管理机制。

1. 加强成果转化管理

为了将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科研管理部门要寻找市场信息、建立可供转化知识的机制。当前,地方高校距离走出象牙塔,结合实际的社会需求,让科研活动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还有一定差距,这也是目前制约科学知识研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原因之一。

2. 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高校科研评价制度要指明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特征和目标,改进目前地方高校对教师科研工作的评价机制,要形成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具有促进作用的激励机制、奖惩机制。在现有的科研学术考核与奖励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对地方高校协同创新项目的激励与奖惩。

3. 完善学科协同交流机制

目前,高校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流障碍,要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科研协同创新,应鼓励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多进行协同合作的科学研究,用综合学科的研究思想、研究方法,构思更多的创新源泉。要建立健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协同合作、科研资金分配以及一系列相关的激励机制,为学科之间的协同交流打好前期的基础。

4.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包括建立研发中心、实验室等,从而开展重大科研协同项目的攻关。高校与企业首先要制订好科研协同计划,高校的科研行政管理部门应及时检查合作项目的落实情况,及时沟通,及时反馈问题和意见,突出科技创新平台的功能目的。

三、科研行政管理对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 一) 问卷设计

本文主要的数据支撑就是来自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在问卷设计时参考了多方的意见,以科研行政管理对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影响为主题,收集大量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与研究,并对全国高校相关地方高校科研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查访问,通过整理调查的结果,初步设计了调查问卷的相关问题,并在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后对问卷进行了修改。整个问卷采用四点式李克特量表,选项程度依次递进,量化分数依次为1 - 4,并利用微信问卷星面向全国各地方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共搜集109 份有效问卷。

( 二) 科研行政管理对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1. 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运用EXCEL 将109 份有效问卷整理成矩阵,并用SPSS进行KMO 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来证实因子分析的适用性。其中KMO 值为0. 790 0. 7,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 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 05,拒绝各变量间相互独立的假设,即选取的变量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

2. 结果分析本文运用统计软件计算出初始因子解中特征根大于1的6 个公共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6. 215%,这6 个变量解释了所有问题的60%以上。管理对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的一级评价指标依次命名为科研管理共享与对外交流、科研资源共享与管理机构、科研管理理念、科研评价与激励机制、科研管理组织机构、科研管理对外交流与成果转化程度,并通过对其因子载荷进行计算构建地方高校协同创新在科研管理机制中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3. 因子解释从表2 中可以看出,地方高校协同创新在科研管理机制中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共包含6 个一级评价指标和22个二级评价指标。从表2 中可以清晰地看出,6个一级评价指标所占权重依次为0. 29、0. 21、0. 18、0. 12、0. 10、0. 10。根据实际调研的结论,在协同创新的大背景下,科研管理共享与对外交流对于科研管理非常重要,既包括科研信息的分享与管理、科研管理活动的对外开放程度,也包括管理机构对各学科间的交流合作的管理程度。科研管理共享与对外交流排在第一名。科研资源共享与管理机构科研管理理念科研评价与激励机制科研管理组织机构科研管理对外交流与成果转化程度依次分列2 - 6 名。

四、对策与建议

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以高校为主导,基于创新发展的共同目标,为了打破行政、地域、管理的界限,高校与其他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高校内部等相关主体应该展开更加密切合作,通过发挥各自优势,促进资源、资本、人才的自由流动和产学研相结合,以此实现科技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实现更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通过对地方高校协同创新在科研管理机制中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高校科研管理进行提升。

( 一) 建立资源共享、协同合作的科研机制

根据实际调研结论,在协同创新的大背景下,科研资源的共享程度对于科研管理非常重要,包括学科间资源的共享、项目的合作,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资源共享与合作交流。在行政管理机制方面,地方高校协同创新应建立科研资源共享、协同合作交流的科研管理机制,将学科人才、科研项目统一起来,建立整合的科研资源的平台。

( 二) 建立健全科研行政管理机构与组织模式

完善科研管理的组织模式,从而满足科研信息有效地上下传递,健全科研信息的分享与管理机制。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科研人员申请专利,尊重并保护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障科研人员的合理收入,从而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整体提升。

( 三) 建立高校内部协同机制

打破高校内部院系间壁垒,鼓励跨学科、跨院系合作组建新的创新团队,吸引更多的团队、个人参与创新团队建设。促进校内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组建跨学科发展与研究中心,实现跨学科交叉和多学科融合。调整科研队伍整体结构,既要注重分学科建设,又要注重学科群发展,实现多学科的综合渗透,打破学科、院系之间的藩篱,构建跨学科的交流平台,促进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学科内不同专业之间的整合。

科研经费最新管理办法2

关键词: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会计核算

随着高校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参与各类科研活动越来越多,科研经费数量占高校总经费数量的比重越来越大。《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通过“重中之重一级学科”、“重中之重学科”和“省重点学科”建设,形成一批具有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技术问题和涉及社会文化重大问题能力的重点学科。学科建设的发展也对会计核算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就修改前后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的内容变化所导致的会计核算变化进行初步研究。

一、改进会计核算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浙江省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使用管理主要遵循1997年印发的《浙江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使用暂行规定》、2005年印发的《浙江省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建设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和2009年印发的《浙江省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建设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经过10多年发展,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内涵已有了开拓性延伸。为实现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浙江省财政厅、教育厅于2012年11月联合下发了《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对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申报、使用范围及管理作了明确规定。这就必然要求各高校对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会计核算加以改进。

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会计核算需遵循《会计法》、《预算法》《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等法律制度。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完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和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经济活动也更加复杂,会计法律、会计制度也在不断修订。近年来财政部门大力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强化基础管理和基层建设工作,重点是如何管好、用好科研经费,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目前科研经费核算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影响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制约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作为科研经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如何进行会计核算是目前各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修改前后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主要变化

《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对《浙江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使用暂行规定》和《浙江省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建设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进行了必要的修改、补充和整合。

1. 总体目标进一步明确。新修订的《管理办法》内容涵盖了重点学科建设工程中的“重中之重一级学科”、“重中之重学科”和省重点学科,明确指出“重中之重一级学科” “重中之重学科” 力争进入国内同类学科前10%;建立一批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争取有部分成为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确定省重点学科的建设要求;使我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目标上升到一个完全新的高度。

2. 首次提出建设原则,强调多学科融合交叉、产学研结合、绩效评价,要求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优势特色,提升高校向高水平大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履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基本平台,院校人、财、物等资源配置的效益以及院校的声誉、优势及其特色也、都是通过学科建设体现出来的,由此可见,搞好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的又一主题。

3. 将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到“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经费使用范围新增人才培养经费和学科建设运行经费;大幅降低经费中用于实验室建设和改造、仪器设备购置与维护等投入比例,加大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等队伍建设、开放基金以及学术交流方面的投入。总体来说,我省重点学科建设已从重点建设硬件→←设施过渡到软硬件建设并举阶段,这对培养优秀人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关键转折。

4. 删除了原《暂行规定》中“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不能用于国外、境外进修、攻读学位和参加国外、境外学术会议等”、“学校不得从中提取公用水电费和图书资料费等”规定。

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原则,应将学科建设过程中所发生的支出和费用进行归集、分配和计算,然而由于存在众多影响因素,在学科建设过程所发生的水电费、办公用房、设备使用、信息资源使用等支出很难取得准确的数据。如我校2011年度批准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遵循《暂行规定》不予计提项目管理费,只得将发生的各项费用列入到教育事业支出、行政事业支出或后勤保障支出,无法满足高校成本费用核算需要,与《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要求按用途归集教育、科研等费用,逐步细化成本核算的要求相悖,对我校财务信息质量也造成影响。新修订的《管理办法》明确可从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中按一定比例计提项目管理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难以全面核算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成本的难题。

5. 删除“重中之重学科”建设资金的分配原则及激励机制。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财力、物力、人力的支撑。长久以来地方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依靠地方财政支持和自身学费住宿费收入解决,已深受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困扰,如无法得到国家扶持,靠自身力量根本无力承担学科建设重任。因此,删除建设资金的分配原则及激励机制不失为明智之举。

6. 提出改革和完善重点学科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强化质量评价,以国家最新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为基础,按照国家重点学科标准要求进行重点学科建设。其次,高等学校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国民经济建设大环境,高校应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形成产业化,才能最终实现学科建设的目的,提高重点学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三、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会计核算

针对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使用管理的新特点和需求,财务处要与科研处、审计处等部门共同合作,从项目的申报、立项、建设、结题全过程参与,实现事前、事中、事后都能有效地实施管理。为了真实准确地核算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取得、使用和结存,以某地方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为例进行会计核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年取得省拨重点学科建设经费50万元,其中25万元为2011年度经费。在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下: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50

贷:科研经费拨款――XXX重点学科建设50

2012年度终了,依据银行提供的对账单作注销额度的账务处理(2012年未使用经费),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50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50

2. 2013年初,依据银行提供的额度恢复到账通知书作恢复额度的账务处理: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50

贷: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50

取得2013年度省拨重点学科建设经费25万元: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25

贷:科研经费拨款――XXX重点学科建设25

按5%提取项目管理费万元:

借:科研事业支出――XXX重点学科建设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购置仪器设备55万元:

借:科研事业支出――XXX重点学科建设55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55

借:固定资产 55

贷:固定基金55

发生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支出18万元:

借:科研事业支出――XXX重点学科建设18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18

支付水电费、场地使用费等1万元:

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1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1

2013年度终了,依据银行提供的对账单作注销额度的账务处理: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1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1

年终结转:

借:科研经费拨款――XXX重点学科建设

贷:科研事业支出――XXX重点学科建设

如果项目完成,同时结转,

借:科研经费拨款――XXX重点学科建设

贷:事业结余

3.如果项目未完成,2014年初,依据银行提供的额度恢复到账通知书作恢复额度的账务处理: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1

贷: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1

取得2014年度省拨重点学科建设经费25万元: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25

贷:科研事业收入――XXX重点学科建设25

按5%提取项目管理费万元:

借:科研事业支出――项目支出――XXX重点学科建设

贷:事业基金――项目管理费或间接费

发生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支出20万元:

借:科研事业支出――项目支出――XXX重点学科建设20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20

支付水电费、场地使用费、信息资源费等万元:

借:事业基金――项目管理费或间接费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2014年度终了,年终结转:

借:非财政补助结转

贷:科研事业支出――项目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

借:科研事业收入――XXX重点学科建设25

贷:非财政补助结转25

调整2013年度科研经费拨款余额万元:

借:上级补助收入――XXX重点学科建设

贷:非财政补助结转

项目完成,将剩余资金缴回原专项资金拨入单位的:

借:非财政补助结转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将剩余资金留归本单位使用的:

借:非财政补助结转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除对重点学科建设经费进行上述明细核算外,各重点学科项目建设单位应当设置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网络信息维护、及时更新信息,对学科建设经费财务信息进行动态查询、统计、分析和管理,实现学科建设经费财务管理由结果控制转变为过程控制,由被动式管理转变为主动式管理,从而如实反映经费使用状况,提高经费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大勇,吴红岁,习永凯。高校收支分类科目的设置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12(04).

[2]雷文瑾。多维核算应用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科研项目的管理3

关键词:科研项目任务书;项目档案;完整;准确;系统

《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规定:科技档案是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从事生产、科研、基建及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应当归档保存的科技文件材料。一般情况下,科研项目档案是在项目结束并完成成果鉴定后归档,也有研究周期长的,可阶段归档或按年度归档。基层档案人员如果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没有参与项目工作的开展,在对项目档案整理时,面对成堆的文件,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且档案材料是否准确、是否完整是心里没底,一片茫然的,怎样准确有序地完成项目档案的整理归档,是档案人员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认真解读项目任务书,充分了解项目开展的工作内容,把握任务书为我们提供的档案信息,掌握所要产生的档案材料,从而高质量地完成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科研项目任务书一般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项目目标及工作内容、计划进度要求、任务完成形式、主要完成单位及人员、经费概算等,我们档案人员只要对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仔细分析,充分了解本项目要开展的工作,完成的内容,达到的指标,并据此对收集来的档案文件进行整理核对,保证项目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准确性是没有问题的。

一、目标及内容

1、在此项内容中,对项目开展的目标、工作内容、实施方案进行了详尽的规定:通过开展某某方面的工艺研究,进行某些功能的设备研发或设备改造,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满足特定领域的需求。其中要开展的工作可能有研究方面的、工艺实验方面的、试验测试方面的、设备采购方面的,……,那么针对每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应该产生的档案材料,我们就有了宏观的概念,能够从管理角度把握项目档案的完整性。

研究方面的工作,应该产生研究方案、开题报告、调研报告、科技报告、年度报告、阶段报告、总结报告等;

工艺实验方面的工作,应该产生工艺方案,工艺设计、工艺规范、工艺报告,以及相应的检验规范、实验记录、检测报告等;

试验测试方面:应该产生试验大纲、试验方案、试验记录,试验报告等;

设备采购方面的工作,应该包括相应的采购文件:计划审批、采购技术条件,调试记录、调试验收报告,设备、配件的材质证明、交货清单等。

任务书中涉及到的工作内容提示了我们应该产生的档案材料,我们在对项目档案的收集过程中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如有欠缺,就能够及时质询相关部门,确认材料的齐全。

2、工作内容及要求中,有些任务书还详细规定了各项工作应达到的技术指标,那么我们在收集到的文件材料中,还应开展对相应工作的核对,是否开展了相关工作,产生了相应的支持文件,完成了任务书的内容。

二、项目进度计划

在本项内容中,规定了项目每项工作开展的节点,那么我们在对项目档案进行收集时,就有了相应的时间节点,哪个时间段该完成哪些工作、提交哪些报告、产生哪些记录,便于我们向相关部门进行索取,这是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对项目工作开展的督促。同时,在过程中对档案进行控制,还有利于把握档案材料的质量,对于有缺页、错页、签署不全等问题的材料责成相关责任单位及时进行整改,对测试数据与任务书目标值有差异的与责任单位进行确认,从而避免档案材料的质量问题,影响日后的验收,甚至利用。帮助项目管理部门推进项目进度,实现了档案管理部门的主观能动性,保证了档案的准确性。

三、项目达到的技术指标及成果

在本项内容中,确定了项目内容中必须达到的技术的量化指标,对项目应该产生的成果形式也作了具体的规定,比方有些项目就具体到研究报告多少篇,GF报告多少篇,实物样件多少件、样品几批,甚至还有专利申请、成果申报方面的规定,那么我们在整理项目档案时,就能够据此对档案材料的完整性进行核对,在工作总结、技术总结中是否对成果完成有所描述,专利、成果的申报、获批、授权资料是否齐全,样品、样件的照片、图片档案是否丰富完整,多角度收集档案材料,从而有效的控制项目档案的系统性、完整性。

四、主要完成单位及人员

这里的单位和人员,是项目档案的产生主体,他们才是实现整个项目档案的完整、准确的责任者,在我们收集、整理档案过程中,遇到问题、疑问需要求助,在对档案材料的内容、数据需要确认,在根据工作内容,有所欠缺,需要补充时,他们就是档案人员索取的对象。也就是说,与项目完成人员保持紧密的联系,是我们高质量的完成项目档案的归档工作的保证。

五、经费概算

45 11806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