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管理制度(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科研项目管理制度(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科研管理1

关键词科研项目 管理变革 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研工作不断增加,以往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科研需求,需要建立更为科学完善的项目管理方法。

1 企业科研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公司的科研项目管理实行科技公司、下属事业部两级管理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技术中心办公室代表公司实施归口管理,负责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协调和宏观管理,以及项目合同的签订、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组织鉴定及后续的申报奖励管理等;各部门、下属事业部配合技术中心办公室负责本部门项目的具体管理、进度检查;项目组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结题鉴定及成果转化以及专利、标准、技术工作总结等材料的提供。实现对科研日常事务的管理: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完成情况等信息管理。

2 企业科研管理的问题成因分析

企业管理者忽视或者回避科研管理

企业的管理者在观念上将科研和企业的其他活动孤立开来,对于科研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企业管理者不敢给予科研活动太多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支持;企业的所有活动都在严格的掌控之中;企业管理者对于科研项目的最大影响力产生于一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和设计阶段。缺乏有效的产品战略和规划。

产品创新模式落后

我国的企业关于产品创新模式方面,没有清晰明确的目标。有的企业贪多求全,造成企业有限的资源被打乱,不能形成核心能力与核心产品,所以都不能做强做大;有的企业不能对流程的继续改进以及优化,一套流程制定后,想要永久获利,针对企业目前的新环境、面临的新问题还没立即的发现与解决,自然仍不能对流程有及时准确的补充与调整。

缺乏核心技术

在核心技术的深度方面,我国企业的基础性核心技术是空白的,由于没有对支撑产品战略愿景实现的基本架构和核心技术进行精心策划和选择,导致选择了错误的平台、产品平台过多和产品线发展缺乏平台的支撑,直接影响产品的整体成功。

项目管理薄弱

因为没有相联系的组织机制、业务流程以及考评激励机制,导致项目管理的有效性不好。在没有很好的组织和考评机制的情况下,在质量控制活动上,没有完整的准确的测试计划以及技术评审计划,测试方法及措施不够先进,过程审计也同样不够。

3 项目管理系统变革的目标

项目和经费的协调

项目和经费的关系让科研院实时掌握项目到款信息,完善对项目的全过程管理,这就达到了财务处获得更多的项目信息,为经费的利用及管理制造重要的依据。

梳理管理流程,建立科研项目规范管理

在项目管理变革之后能够记录出平日工作遗忘的地方、没有死角,降低由于职责分工不明确导致的管理混乱、相互推诿及各种重复性的工作,进一步完善了企业科研项目的规范化管理。

入账手续简化,提升项目管理工作速度

项目管理系统变革促进了管理信息的传递及分析,简化工作流程、节约不必要的某些环节,降低人力和资源的损失,极大的减少类项目组织申报、经费入账的时间,提升了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性能。

提高数据整合能力,实现科学统计决策

项目管理系统变革提高了数据的整合的速度,能够提供动态的、准确的、全面的项目信息,将统计决策工作打破传统管理模式时间以及空间的约束,科研管理部门可以随时得到最新数据,知道最新动态,极大增强了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以及共享性,降低了决策周期和盲目性及缓慢性。

4 科研管理变革的策略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如果不搞科研去提升产品创新能力无异于等死,但是科研又是一条充满艰辛和风险科研活动不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打造强大的道路。

现代科研体制

现代科研体制尤其注重学科重组以及学科交叉的特性,这从客观上需要科研管理人员要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相关知识面,要拥有全面的知识系统及的需要研究能力,才可以抓住管理工作的重心,对科研有全面认识,进行最有效、最合理的管理。需要做到: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相关的基本知识;各行业、部门需要的专业知识;较系统的经营管理知识。

高效的综合管理能力

管理人员要了解科研,但中心工作还是要以管理为重点,要拥有实际管理能力,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信息,完成具体的实践工作,主要包括:统畴规划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在有相关技术能力的基础上,要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综合管理能力则是重点。

丰富的管理工作经验

提倡在一定的范围内管理人员定期轮换岗位,使科研管理人员熟悉各个方面的管理工作和科研活动的具体过程来提高管理者素质。

培养一支既懂科研又善管理的科研管理队伍

科研管理,表面上是服务于科学研究,服务于科研人员,从深层上讲,国家在科研上的投入能否得到相应的产出,能否形成一批科研管理有更丰富的感性认识,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每一个管理人员都面临着知识更新的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己,因此必须开展系统的管理课程学习,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爱岗敬业的高度工作责任感。

完善适合科研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建立合理的科研管理组织机构。要大力加强科研管理规律的研究和现有科研管理人员的再教育工作。目前,我们的科研管理队伍主要由两类人员组成:一类是在现有科研管理队伍中自然成长起来的,另一类是由科研岗位转到科研管理工作中。他们的管理能力职业化的科研队伍,更关键的是要建立一个高效的科研管理体系。在总体规划上,需要以一流企业为标杆,制定科研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长期计划。具体有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局部优化,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拥有的资文化和组织;二是部门级科研组织及流程变革,建立跨越各专业领域的产品科研流程和产品科研团队、引入并行工程的方法;三是企业级平台变革,各部门通过团队化、流程化运作实现高效协同作战,提高产品科研效率,构建优秀的产品平台,;四是跨企业创新变革,企业通过积累形成自身的强势地位和独特能力,在自主科研和外购技术方面做出权衡,形成技术战略联盟,面对和解决全球化科研的挑战。

5 结语

总之,针对科研管理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科研管理变革策略,即培养一支既懂科研又善管理的科研管理队伍,制定一套高效、简化的管理工作程序,建立合理的科研管理组织机构,形成技术战略联盟,面对和解决全球化科研的挑战,促进国家繁荣,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科研工作管理制度2

关键词高校 科研秘书 队伍建设 问题与建议

1科研秘书的工作职责

科研秘书管理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及时了解国家科研政策方向,在主管院长领导下做好学院的科研规划、学科发展、学术交流、科研平台建设和科研管理服务等日常科研管理工作,根据学院科研总体规划,组织论证团队发展方向。负责组织协调国家各部委、省市及学校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信息的及申报材料的汇总、登记、审核、报送,以及项目批准情况传达、到位项目登记,项目进展情况、结题材料的组织与报送等工作。负责学院学术分委员会的日常管理工作,协调组织学院学术交流活动,负责学术年会、规划论证、成果鉴定、专题研讨、专家报告等活动组织和接待工作。

协助主管院长负责学院科研工作的制度建设,建立并完善项目申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鉴定与评奖等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实现科研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提高工作效率。协助主管院长做好学科发展规划、学术组织创建和研究方向凝练,逐级申报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通过分层建设,实现重点突破。协助主管院长负责学院科研平台建设,做好各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工程)中心、研究基地(院、所)的论证、申报、建设、验收等工作。协助主管院长负责学院应用研究及横向课题的信息收集登记、合同存档及对外联系和管理。全面、准确把握学院的科研工作情况,能够及时提供学院需要的科研统计信息。

科研秘书作为连接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和二级学院科研人员的重要纽带,其工作职责具有专业性强、内容繁杂、保密性和重复性等特点,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辅助、组织和协调、服务等作用。

2科研秘书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

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高校在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方面的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专用于科研秘书的管理制度严重缺乏,包括聘用条件、绩效考核、权益保障、职称评定、发展前景等,无法对科研秘书进行有效的管理。

缺乏专职岗位,队伍不稳定

大部分高校在二级学院均未设立专职科研秘书岗位,一般由科研人员、科研辅助人员或学院其他秘书兼任。由于科研秘书工作内容繁杂,且专业性强,对于身兼数职的科研秘书来说,即使有心做好,往往也是有心无力,势必造成科研工作管理的不到位,自我成就感的缺失;由于缺乏专门针对科研秘书的考核制度和体系,导致科研秘书缺乏工作热情,对自己的前途担忧。这些问题必然导致科研秘书另谋出路,导致科研秘书队伍不稳定。

科研秘书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科研秘书对科研相关的政策文件和制度不熟悉,如在项目申报中,项目主持人的年龄、职称是否符合要求,项目成员的搭配是否合理,经费预算是否符合国家管理规定等不熟悉;科研秘书用来进行科研管理方面的学习、深造的时间和精力较少,部分科研秘书的专业知识基础、管理能力、组织协调、人际交往能力、文字和信息处理能力均有待提高。

缺乏专业的培训和学习

新上岗的科研秘书对工作职责、管理方法不够了解,专业的科研管理知识和技能不足,缺乏专门、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即使长期从事科研秘书工作,也仅是以经验型管理为主,遇到超出经验范围外的事件,则难以处理,从而严重降低了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

缺乏创新意识,工作效率不高

部分科研秘书不能从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上进行创新,从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中期检查、年度总结交流到项目的结题验收、成果申报等一系列工作中,起到的只是传话的作用,科研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不高。

3加强科研秘书队伍建设的建设与培养

健全管理制度,营造“创新、务实、高效”的工作氛围

(1)加强制度建设,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高校应充分了解二级学院科研秘书的工作现状,包括科研秘书的作用发挥、职称评定、权益保障、发展前景等,逐步健全科研管理制度。以制度为依据和保障,逐步理顺管理方法,不断完善激励竟争机制,为科研秘书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2)完善教育培训与培养机制,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高校在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对科研管理人才的培养。高校要不断完善教育培训与培养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对科研秘书开展有计划和系统性的培训,使科研秘书逐渐适应岗位的新要求。 如聘请有科研管理经验的校内外专家作报告;定期组织以交流科研管理经验、提高科研管理水平为主题的学术研讨活动;加强校际互访活动,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交流先进的科研管理经验。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来提高科研秘书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3)设立专职岗位,实现科研秘书工作的专职化与专业化。目前,很多高校的二级学院科研秘书由科研人员、科研辅助人员或其他秘书兼任,工作中需要从事大量的各种繁琐的杂务,从而导致无法专心从事科研管理工作,而科研秘书工作效果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学院的科研管理水平。因此,设立专职的科研秘书岗位,使其专心搞好科研管理服务工作,实现工作的专职化与专业化,充分发挥科研管理效能,进一步提高学院科技创新能力与服务社会水平,促进科研水平的稳步提高。

(4)优化考核机制,构建长效管理机制。完善激励竟争机制,优化考核机制,对工作业绩突出的科研秘书进行奖励或委以重任;构建长效的管理机制,努力为学校科研秘书构建宽松、高效、便捷的科研活动环境,从而打造一支思想稳定、素质高、能力强的科研管理队伍。

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科研秘书的综合素质

科研秘书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以外,还要不断学习各类知识,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1)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敬业精神是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自觉遵守职业纪律,以道德为基础、以职责为根本,严格做好科研管理的保密工作;不以经费多少、项目大小来区别对待各类项目和科研人员;牢固树立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理念,通过爱岗敬业来提升自己的事业心、工作水平和思想境界。

(2)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业务技能。科研秘书在科研管理时主要是做好学院科研人员的服务工作,由于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各不相同,这就要求科研秘书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业务技能,才能针对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工作开展行之有效的管理工作。

(3)良好的协调能力和综合的管理能力。科研秘书在与各级各类部门的联系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科研秘书需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将各部门、各环节协调好,才能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科研秘书只有具备一定的综合管理能力,才能抓住重点、要点开展工作,从而提高管理水平。

(4)良好的服务意识和高超的服务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和高超的服务能力,才能进一步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科研秘书从事科研管理工作,一方面,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另一方面,科研秘书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把“创新、务实、高效”的服务贯穿于科研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5)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的创新能力。随着国家科技体制的改革,对科研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要求科研秘书要与时俱进,转变思维方式,创新管理理念,突破以前的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提升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

高校科研秘书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通过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保障科研秘书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权益保障、发展前景等方面权益,来充分调动广大科研秘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不断加强培训和自主学习,提高科研秘书在战略研究、项目策划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形成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解决重大前沿问题的科研组织管理能力。增强科研秘书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创新管理方法,不断提高高校的科研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艳。浅议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秘书队伍建设[J].学理论,2014(30).

[2] 张仙玉。产学研结合背景下加强高校科研秘书队伍建设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1).

[3] 李婧娴。对二级管理下高校科研秘书队伍建设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4(7).

[4] 陈曦。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秘书工作对科研管理工作质量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2(31).

[5] 郑中原。浅谈高校科研秘书的工作素养提升[J].经营管理者,2012(5).

[6] 蓝蔚青。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秘书管理方法工作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4).

[7] 张燕。高校科研管理队伍激励机制的构建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4).

科研情况管理3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

1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背景和意义

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研事业单位的管理机制不断随着时代创新发展,但由于科研事业单位经营业务的特殊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进度落后,预算管理主要以资金管控为主,原有体系存在与战略目标结合不紧密,组织结构简单,重编制轻执行,信息化能力低等瓶颈,客观上需要科研事业单位必须优化科研管理流程、加强科研成本管控,细化资金管理。构建与科研事业单位战略发展相适应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提升科研事业单位经营效能和管理创新能力的重要课题,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来引导科研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实现对内部资源优化配置,根据科研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不断优化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意义。有利于落实战略目标,承接经营计划战略目标是指导科研事业单位开展活动的引领性规划,全面预算管理是对接单位战略目标与业务活动的有效工具。全面预算基于科研院所的战略目标,细分各业务板块职能,通过组织开展预算编制、执行、控制、考评与激励等,把科研事业单位的经营计划落实到具体的科研管理工作中,促进业财融合。各职能部门和科室的科研生产活动不再是主观臆断的,而是形成一种有效的管理制度和依据,全面预算管理通过制定或调整管理活动来促进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科研管理能力,优化资源配置长期以来,科研事业单位实行计划管理式的体制,导致整体的经营管理能力较低,在利润创造能力和资金周转效率方面与其他生产型企业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执行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促进科研事业单位理顺职能范围,加强在研项目全周期成本管理,全过程实时管控业务活动的进展情况。全方位的划分和配置资源,达到统筹控制和利用资源的目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科研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预算管理不能紧密承接整体战略规划。由于战略管理、预算管理和预算执行各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等,以及规划与执行之间存在运营偏差,使得提高预算的准确度存在较大的困难。预算管理中业务与财务融合度低,预算依据不充分,全面预算编制与业务开展不匹配,预算编制中预算松弛和偏紧同时存在。

预算组织体系程度低。多数科研事业单位尚未组建适合科研型组织运行特点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架构体系不合理、不健全。预算管理办公室几乎包揽了除预算批准的各项工作,缺乏预算责任部门参与,预算管理信息不能在各层次预算组织中有效沟通。预算部门组织能力较低,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全员参与程度较低,业务主管部门的责任意识和参与程度还有提高的空间。

预算控制和考核力度弱。科研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就是“重编制,轻管控,弱考核”,预算执行的信息化程度低,对预算控制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预算管理对业务活动的控制力不强。科研院所在预算管理全过程中耗时最长、关注度最高的环节就是预算编制,全面预算文件一经批准下达,预算的控制缺乏刚性约束,开展预算执行分析力度不够,预算分析和预算考核工作不到位,降低预算管理的严肃性。

全面预算信息化系统支撑能力偏低。多数科研事业单位缺乏全面预算管理软件或者财务预算控制模块,科研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依赖自制的电子表格,未直接采用专用的预算管理信息软件。信息化支撑能力低下增加预算编制的工作难度,同时必须相应地简化预算科目的明细程度,降低全面预算编制的质量,预算的执行结果无法及时地反馈到预算控制环节,影响预算执行、控制和分析评价等工作的及时开展。

3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优化构建途径

构建基于信息系统的预算组织架构。科研事业单位需要强化预算组织职能,建立完善的预算组织体系,明确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通过组建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责任部门和基层预算部门四级组织结构,形成集决策批准、组织管理、审核检查和执行落实等职能完善的预算组织架构。通过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及管理细则,明确各职能预算层级的流程规范和职责分工,通过层层责任落实对预算管理开展审查、协调、平衡和审批,有效地提高全面预算管理各职能机构之间的协同性。增强全面预算的组织协调能力,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应推动支撑组织能力建设,搭建预算管理信息化平台。通过信息化平台提高预算编制的数据报送和审批效率,对财务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即时控制,将预算完成数据映射写入预算管理系统,及时分析预算的执行情况。

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编制流程。科研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编制应遵循“上下结合、层次负责、逐级汇总、综合平衡”的程序开展。战略目标的分解落实实行自上而下的方式下达,预算的编制和汇总实行自下而上逐级完成。在编制预算时,科研事业单位应根据本期间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先开展业务预算,后进行财务预算。开展业务预算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各项业务预算在实现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动因素,财务预算编制时要综合考虑当年的财务收支情况,确保支出不得超收入预算,切实发挥预算的规划指导作用,增强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与可信度。

对接顶层战略规划开展动态预算管理。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要重视预算的动态管理与监督,采用中长期结合形式的滚动预算,结合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对科研项目的过程进行分析,跨越年度从更长的周期揭示科研资源投入与产出的价值关系,更能契合科研事业单位的战略规划而非短期目标。科研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构建“战略规划-三年滚动预算-年度预算-月度资金预算”的四级次动态管理方式。在科研事业单位的战略规划下,首先对科研院所的长期总体目标进行确认,在战略规划框架下编制三年滚动预算,总体预算主要是对五年经济发展目标、科研项目申报、能力建设项目和资金需求计划进行远景规划,财务预算主要关注主营业务收入及成本、营业利润、经营净现金流量、固定资产投资等关键指标。三年滚动预算应对资产周转率、全员生产率、“两金”占营业收入比率和成本费用率等经营指标进行提前规划布局,用于指导年度预算。年度预算主要对三年滚动预算各项指标进行分解,根据预算实际执行情况对三年滚动预算进行动态调整。

结合内部控制管理建立预算控制体系。预算控制体系在预算管理中处于核心环节,是预算目标能够实现的关键。建立严格的预算管理控制机制,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实现预算控制动态监控,才能避免“重编制,轻执行”的情况。为有效掌握全面预算执行进度,科研事业单位应完善预算管理流程,制定全面预算管理细则,建立全面预算报告制度,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面临的潜在的问题,通过定期的预算偏差纠错及时解决问题。

结合风险管理推行预算分析管理。科研事业单位应在预算管理中可以借鉴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理念和思想,识别和分析经营活动中将会遇到的风险,利用数据计算模型开展风险评估,分析各类风险对预算指标造成的影响。对科研事业单位在研的关键科研项目,应通过全面预算分析其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成本效益分析,建立预算管理分析会汇报机制,各预算部门应汇报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关键指标的预算差异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在后续的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进行管控和调整。

建立与绩效挂钩的全面预算考核管理机制。科研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应组织领导预算考核工作,明确考核对象,建立预算考核指标体系,对预算的编制、执行、结果进行综合考核,将年度预算考核结果与各执行单位的薪酬绩效挂钩。考核指标的建立时要坚持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将考核指标分为预算工作质量考核和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考核,预算工作质量考核包括预算编制的时效性以及准确性指标,预算指标完成情况考核应设置预算执行率和预算完成差异率指标。通过有效的预算考核机制,验证科研生产任务的投入产出效能,促使预算部门找出差距,不断提高预算考核实效。

4结语

综上所述,科研事业单位应以战略管理为导向,构建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规范化,落实预算过程责任管控,使全面预算体系更加科学合理。通过加强预算控制和分析,结合内部风险管理,完善全面预算预警机制,提升经营计划与全面预算管理的协同性,保证预算控制的有效性和预算分析的精确性。强化经营预测,建立预算考核评价机制,提升科研事业单位的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任伟。M公司全面预算管理案例研究[D].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硕士论文,2017.

[2]刘开平,刘松。军工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问题与建议[J].航天工业管理,2014(12):17-19.

[3]杨海燕。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研究[J].财会学习,2015(08):16-17.

[4]张瑶琴。浅谈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4(24):95-96.

45 1089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