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热选优秀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雨霖铃教案热选优秀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雨霖铃教案【第一篇】

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

1、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学情分析。

经过必修一至必修三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能够在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对意象、意境的分析,通过炼字、炼句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因而教者的主要任务便成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者情感和诗歌主题,挖掘诗歌的深层意蕴。

学习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自学质疑。

(一)知人论词。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v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二)整体感知。

1、观赏《雨霖铃》flash,思考:

(1)听了这首歌,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明确:低沉、哀婉、悲伤、凄清。

(2)自由朗读全词,把握全词感情基调。

2、再读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明确:上阕写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分别的情景,下阕是词人想像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我的疑问与收获。

二、合作探究。

明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恋人之间,聚散依依,生离死别,执手相看,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了牙缝,却不知从何处说起。真可谓是“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是“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

明确:寒蝉,长亭,骤雨。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这一句表面上看来是单纯的写景,实际上是烘托气氛,抒发情感。

3、品味“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念”字的精妙之处。

明确:一个“念”字,上承“凝噎”,下启“千里”,由实到虚。别后茫远、孤寂之境,着实令人不堪设想,难舍难分之情凄婉动人。

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明确:“伤离别”。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觉到悲伤。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时节呢!这是词人在直抒胸怀。

5、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这首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俊句”,你认为这一句中词人选取了哪三个比较典型的意象?试分析。

明确:

杨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

晓风: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

残月:残月清冷暗合凄清冷落之感。

“杨柳岸”“晓风”“残月”本是无情物,但在满心愁绪的词人眼中,却都成了“情语”。

明确:在这里,词人想到,从此离去,将要一年之久,在这么漫长的日子里,再好的良辰,再妙的美景,没有知心人相伴也是形同虚设。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样,词人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中,结束了全词。

小结:本词是一支哀婉缠绵的离别歌,词人寓情于景,于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中寄托了哀怨惆怅的别情,情景交融。

课堂检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赏析题目。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试分析上片“草色山光残照里”一句的意境。

明确:“草色烟光”写春天景物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这本是一种极为萋美的景象,但加上“残照”二字,整个意境便带上了一层感伤的氛围。

明确:“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

雨霖铃教案【第二篇】

多媒体

1、由音乐(阳关三叠)引出有关别离的话题,略说离别种种,导入课文。

2、听配乐朗诵雨霖铃,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初步感受本词的魅力。

3、设问:

柳永通过哪些手段抒写离情别意的?从文中找出典型语句。

明确:直接抒情与借景抒情。(略)

5、介绍柳永其人。

6、再听配乐朗诵,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7、附以李清照词一首,柳永词一首,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婉约词的特点,把握词的意境美。

8、尝试诗词创作,原则为求意到即可,力争句工。

9、结语。

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出处,正恁凝愁。

点绛唇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注:详细内容见多媒体课件。

雨霖铃教案【第三篇】

(一)情感目标: 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1、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体会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雨霖铃》

美读法 讨论法 问答法 诵读法

多媒体

教学模式

双主导学

一课时

1、了解词牌(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

2、 了解词人(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

出示多媒体课件教师简要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他的很多佳作中,很多取材于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3、 预习字词疑难生生对答

教师预备内容:帐饮、无绪、竟、凝噎、暮霭、堪、纵

第一步: 教师范背全词

第二步:学生初读全词,读准字音

第三步:师生听多媒体范读

师生共同探讨诵读要注意的问题: 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断句

语意的连贯

(学生集体朗读全词)

1、学生分小组讨论重点分析上下阕写景抒情部分,并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出示板书:《雨霖铃》

叙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 情景交合

情语 实写:寒蝉 骤雨 长亭 兰舟 虚实相济

思别后(虚)--景语 虚写:烟波 暮霭 杨柳岸 晓风残月

2、 学生观看flash图片,进一步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

3、 根据词上下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送别场景或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惜别事件。

4、 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什么情感?他和我们的情感相同或是相似吗?(学生再次集体朗读全词,注意读出感情,然后回答问题)

1、 本词抒发了跟情人难舍难分的感情,从哪些词句最容易看出这种情感?

2、 还有几句不能直接看出与情人难舍难分之情,那么这几句到底有没有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赏析名句,准确把握词中景物描写所起的作用)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教师明确:开首这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2)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教师明确: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3)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教师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回想整首词,指名背诵)

学生分组为本词写一个脚本,然后交流

雨霖铃教案【第四篇】

1、继续感悟婉约词风。

2、品味语言,理解意境,从而体味其中浓浓的离愁别绪;

3、体味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4、背诵全词。

1、因声求气,以声传情;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原名三变,人称柳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

1、婉约词:词的一种流派,在取材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意;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的方法表现情绪。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晏殊、李煜等。

2、“雨霖铃”词牌简介: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无比凄切,勾起往事,当时,杨贵妃已死,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可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宋人倚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雨霖铃是一首写别离之情的佳作。当时柳永虽中了进士,但只做了个工部屯田员外郎,是个地方官,仕途不顺。再加上要离开心爱之人去赴任,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心情郁闷,更觉得痛苦万分,就挥笔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

1、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句,概括本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概括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词中哪些语句是景语?哪些语句是情语?

4、欣赏文中写景的文字。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6、本词是如何做到虚实结合的?

1、《雨霖铃》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柳永本是南方人,在汴京仕途失意,内心充满惆怅,决计离京赴外地。但一想到要与恋人分别,将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凄苦万种,无以名状。

b、全词基调极其低沉。诗人又善于借助人物的神态来烘托心情,如“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等,使低沉的基调更显低沉。

c、诗人擅长移情于景,擅长渲染氛围,使人物情感明朗化。像“对长亭晚”与“兰舟催发”,都是情化了的语言,产生了鲜明的美学价值和诱人的魅力。

d、诗人充分发挥想像,进行了精心构思。上阕面对秋天的傍晚,乃是实事、实景、实情;下阕设想别后情景,无疑为虚写。全词正是运用这种实虚结合的手法,塑造了完美形象,提高了艺术品位。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问题。

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1)上阕的景物描写对抒发感情有什么作用?

(2)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雨霖铃教案【第五篇】

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有四颗璀璨的明珠,“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了宋代,词进入繁盛时期,并且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艺术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就是柳永。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欣赏柳永和他的代表作《雨霖铃》。

词是极具音乐性的诗体,在古代是用来传唱的。现在虽然乐谱已失,但我们可以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来体会并且传达词的情感――朗诵。

自由朗读。要求:读出你对词的感受。

学生读――学生评价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感受;原因)――――――和心上人离别的伤感。

用词当中的一句话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词人是如何来写离别情的呢?(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讨论)

(用语言表达你的看法。)

(一) 典型环境

写景。

写了什么景,传达了什么情感。(请举例说明)――还有哪些景,投影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学生回答,并补充。

提示:寒蝉――什么时候的`蝉?为何不是夏天?叫声如何?

初秋,生命将终时的寒蝉的凄凉叫声。

长亭――是什么地方?

分别的地方;“长亭外,古道边”;是分手处,伤心地。

骤雨――词人希望这样吗?

难受,雨天留人日,雨停得启程去远方,不得不分别。

(想象画面)在一个清秋的傍晚,大雨刚刚停歇,耳畔是寒蝉凄凉的叫声,面对着长亭古道,一对相爱的人就要离别了。

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用你低沉的声音为大家演绎一下。――评价,指导。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学生回答。

提示:“念”――想象之景。虚实相生。

景象――浩渺的江面,沉沉的暮霭,空阔的楚天。

“阔”“舒”――对比《水调歌头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里是空阔,使人感到惆怅忧伤。

情――是和情人离别的久远,是前途的暗淡。

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用你轻柔的声音为我们演绎一下。――评价,指导。凄切中有苍茫。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生回答。

提示:杨柳――谐音“留”。古人折柳相送表示离别难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送元二使安西》(高考之后)

晓风――什么时候的风?感受?秋日拂晓的风是微凉的。心境更凉。

残月――

酒醒――因愁而喝酒,酒醒却更添愁绪。“借酒消愁愁更愁”。

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用你粗壮的声音为我们演绎一下――评价,指导。(似乎有体会)

4、小结:柳永通过选取典型的景物――寒蝉、长亭……,无一不在烘托、渲染离别的伤感之情。没有一个字写情,却又无处不再写情。这种表现手法我们称――情景交融。

5、拓展延伸――柳永《蝶恋花》(投影);杜甫《旅夜抒怀》

问题:描绘了什么图画?表达了什么情感?

(二) 典型细节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此句甚妙,妙在何处?(讨论)

提示:执手――为什么不是拥抱?手连着心。爱情的美不是“我爱你”,而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泪眼――有泪,但又没有哭出来?

竟――说明想不想哭?为什么想哭却没有哭出来?

伤心到极处,没有办法哭出。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是离别悲痛心情的再现。是一种内敛的情感表达,是婉约。

总结:作者选取了离别时典型的细节――执手、泪眼、饮酒……来展现离别的伤感。

谁朗诵?要求:效果要好。

(三) 齐读。

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已经真正报我了1篇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你感动了没有?(感动了)

一起朗诵,用声音来传达感受。

理解后的朗诵真的不一样啊。

柳永和苏轼开辟了词的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风格。

如果我请你从他们的词中各选一句来表现他们各自的风格,选哪两句?

“大江东去”

“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霖铃教案【第六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1、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一课时

一、简介引入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二、朗读并赏析

1、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2、逐句赏析上片(学生朗读、体会、讨论后分组发言,教师纠正)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凄凉急促地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

对:面对。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喝酒留恋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竟哽噎着(连半句话也)没有说

噎:阻塞。话:动词,说。

分析: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看尽千里烟波傍晚,空阔的天地间云气沉沉烟雾笼罩

千里:极言路途之远。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分析: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急”字,紧扣上文的“无绪”,同时领起结句,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小结: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分析: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

板书:上片,离别中悲痛:

饯别景----饯别宴---饯别情----饯别景

寒蝉、长亭、骤雨---帐饮---泪眼、凝噎--烟波、暮霭

3、逐句赏析下片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叫人)怎能忍受这冷落的清秋时节

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以……为伤。更:复,又。那:何、怎。

堪:承当、忍受。清秋:凄凉清苦的秋天。

分析: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夜酒醒时(身在)哪里,(也许在)杨柳岸边(面对那)晨风和残月

晓:早晨。

分析: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景色原本暗淡,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一去,一年又一年(即使是)良辰好景(也该是)形同虚设

应:该。良辰:美好的时辰。

(8)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就算是有多少深情密意又(能)跟什么人诉说

千种:极言其多。风情:深情密意。

分析: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小结: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板书:下片,离别后悲愁:虚写离情-----实写离景--------虚写离思

伤、那堪---杨柳、晓风、残月---虚设、与何人说

三、写作特色:

1、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2、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寒蝉凄切”想到“酒醒何处”,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

四、总结:

作者在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让双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适合多数市民欣赏趣味的,他们一听就“入耳酸心”,以获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五、作业背诵

雨霖铃教案【第七篇】

教学目的:

1.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景、叠字抒情的特点。

2.感受词人撷取意象表述情感的方法。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体味融情入景、叠字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了解柳永和李清照的生平,了解创作动机;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会通过分析歌词意象来揣摩词人情感的方法。

一.导入:

前天我们学习了宋词中一首婉约派的作品,题目叫——《蝶恋花》,作者是北宋词人晏殊。

除了晏殊,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柳永和李清照。

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体会婉约词的融情入境的特点,缠绵凄切的基调。

二.先了解两个词人的生平和词作的背景,以理解创作的动因。

1.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雨霖铃》,唐时旧曲,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2.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明水人。她的父亲是当时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是卸任宰相王圭的长女。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我们学过她的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是表现了她年轻时无忧无虑,无端生愁的情愫。

但其后不久,金兵入侵,北宋灭亡,李清照举家南逃,开始颠沛流离。先是父母双亡,第二年赵明诚去世,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分享的“雨霖铃教案热选优秀8篇”,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这我们在初中学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已有所了解。

《声声慢》就创作于这个时期。此时词人正飘泊江南,流落无依,形影相吊。

三.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提示:1、注意朗读时的重起轻落,语调舒缓。

2、注意通过准确的停顿、拖音传达出词人哀婉悲戚之情。

四.找出两首词的词眼,说说这两首词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愫。

……。

《雨霖铃》: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教师解说:《雨霖铃》以一个冷落的秋景作为背景,表达了人间难以割舍的离情。上阕写了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的朋友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下阕写词人想象离别后孤独寂寞的清冷之情。《声声慢》写的是无法言说的“愁”,也是通过描写清冷的秋景来渲染愁情的,表现词人因国破、家忘、夫死而只身流落江湖的孤苦无依。

五.寻找归纳婉约词中典型意象,理解它们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1.找出主要意象:

寒蝉、长亭、晚、骤雨初歇长亭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杨柳晓风残月。

2.说说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

……。

缠绵绯恻,悲苦凄冷,难舍难分……。

3.哪些意象我们在以前的诗歌里面学到过?

(1)长亭。

长亭:(看注解)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使古人送别的地方。

明确:古人常在长亭送别,此处用长亭,既交代了地点,又暗寓离愁别绪。

(2)兰舟。

兰舟:“看注解”相传鲁班曾经刻木兰树做小船,后来“兰舟”变成了船的美称。

明确:本词中“兰舟”其实指的是“驾船的人”,即船夫,它在表达主要集中在“催”字上,本来应该上船出发的时候了,船夫催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在作者听来却是声声催心,让两人肝肠寸断。一个“催”字传神地写出了两人不忍分离,却又不得不分离的情景,把离别的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3)泪眼。

泪,是中国古典诗词中“送别诗”一类的重要意象,绝大多数别离者都难免泪下沾巾。

如:王实甫《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明确:泪眼,也就成了离别的典型意象,以致有了成语“挥泪而别”。

(4)清秋。

清秋:本身就是万物调令,肃杀萧条的季节,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清秋意象就积淀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剧性的心理记忆。

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明确:“冷落的清秋”与上文“寒蝉”呼应,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

(5)杨柳残月。

中国古典诗词中“柳”意象在表赠别的诗歌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

例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送别》“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残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例如:白居易:《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苏轼:《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明确:面对杨柳、残月,作者不禁黯然神伤。

本句堪称柳永词的千古绝唱,特别为人们所爱赏,甚至有人拿这两句词来代表柳词,原因在于这两句中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典型意象来表现他这次的愁怀。

(二)《声声慢》。

1.请找出诗歌中的主要表现愁绪的意象。

……。

酒雁黄花。

2.酒。

酒:常言借酒消愁,特别是离人更爱饮酒。如: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李白《月下独酌》: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明确:常言道:借酒浇愁,愁更愁,本句中作者却不说此意,但言酒淡,不足敌急风,实则非指酒淡,更指愁浓,浓到任何烈酒都化不开,可见其词之含蓄婉约。

3.雁。

雁:雁为候鸟,春日南飞,秋日北归,古人早把它作为秋季一种有特征性的意象,人们把雁与依恋故乡联系起来,或寄寓对故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音信的盼望。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明确:于是“雁”就成了诗人用于寄寓离别伤情的典型意象。

4.黄花。

黄花:菊花。菊花给人以幽静清瘦之感,颜色比较朴素。中国古典诗词中也经常提到“落花”这个意象,用它暗示着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如:

李煜《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还有像“梧桐细雨”等,诗人运用这些典型的意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的国恨家仇,表达了自己的孤苦寂寞。

六.小结。

婉约派词表达情感含蓄委婉,喜欢用典型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雨霖铃》和《声声慢》都是婉约派词的代表作品。

以后接触这些作品时,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分析理解。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

背诵《雨霖铃》和《声声慢》;学习《雨霖铃》中“点染”法,理解《声声慢》中叠词的作用;再听名家朗诵《雨霖铃》和《声声慢》,感悟词人离别之苦和流离之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我们昨天学习了两首宋代婉约派词,它们的题目和作者分别是:

……。

《雨霖铃》柳永《声声慢》李清照。

二.朗读背诵《雨霖铃》、《声声慢》。

……。

指名背诵。

三.理解《雨霖铃》中“点染”的作用和效果。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比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警务渲染烘托。请你在《雨霖铃》中再找出这样的句子1-2句,体会这样写的作用和效果。

……。

(1)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留恋处”是“点”,“兰舟催发”是“染”。词人先用“留恋处”来说离别,再用“兰舟催发”来烘托离别的恋恋不舍。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别离”是“点”,“冷落清秋节”是“染”。词人先说出离别之苦古来如此,接着用“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已经超越了古人的。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何处”是“点”,说明离别之苦,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来渲染这种离别,让人更深切地体会词人的这种愁苦之甚。

归纳:如此写法,使得情与景直接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生,抒情与叙事相结合。

四.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瑞义在《贵耳集》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说:易安秋词《声声慢》,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结合这段评价,讨论“声声慢”中叠字所包孕的情感内涵及其递进层次,并联系你所学过的古代诗文,说说叠字的修辞作用。

……。

寻寻觅觅——反复寻找又找不到,渲染一种失落之感。

冷冷清清——这是寻觅不着的结果,这叠词给人一种渐次浓重的感觉。“冷冷”时外部环境,而“清清”却是内在感受。

凄凄惨惨戚戚——“凄凄”,是由冷清的环境凝聚在心而表现的,“惨惨”比“凄凄”心情更凄凉,而“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更甚,似乎已无法承受。这三个叠词有浅入深,最终把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道尽了流离颠沛之苦。

点点滴滴——“点点”是雨声,而“滴滴”却滴在词人的心上。这个叠词也是逐层推进,道尽了人世沧桑。

课外举例:

(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运用叠词法形象写出了声音的逼真和自然流畅,显示了弹奏者高超的技艺。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萧,写出了秋的肃杀气氛;滚滚写出了长江的浩荡。

还有语气词的重叠,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噫吁嚱,危乎高哉,这些叠词的运用或加重语气,或加深情感,起到很好的表达作用。

五.小结。

雨霖铃教案【第八篇】

1、体会本词的感情

2、欣赏本词的艺术风格

3、学会比较鉴别

学习作者融情于景,善用点染的艺术手法。

一课时

诵读法、讨论法

回忆李商隐《无题》中的首句,引出本课的主题——离别。并与学生一道回忆关于“离别”的诗句,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以江淹《别赋》中的“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作结,产生共鸣,烘托气氛。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诣宰相晏殊,却不为晏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以白衣卿相自居。改名后方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是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个词人,通晓音律又善于运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和铺叙手法,使慢词发展成为与小令双峰并峙的成熟的文学样式。著有《乐章集》,时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而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1、齐声诵读注:找出词中的`入声字,解析入声字短促急迫容易传递悲切痛楚的情绪。

2、讲解上阕

首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问:本句交代了哪些背景?时令、地点、景物。深秋暮色中离别在即,秋雨虽停而寒意难消。离别的环境与内心的悲苦合二为一。

第二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由别境转入直接抒发别情。设想在京都城外,设帐幕饮酒作别,但两人哪有心思宴饮,心乱如麻正难舍难分,不解风情的舟子又频频催发,不想离别却不得不别,正是这一矛盾把别情推向了高潮。

第三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纯粹白描,感情坦率直露,一双泪眼胜过千言万语,这种无声的啜泣更觉深沉哀痛。

延伸:白居易有“此时无声胜有声”苏轼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第四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遥想开船后的景象,为下阕设想别后相思之苦先开前奏。这一去山水迢迢,烟波浩淼,暮色沉沉,天地苍茫,诗人空望浩瀚无边的楚天,却不知下一程在哪,真如沧海一粟,诗人那种荒凉、无望、彷徨、孤寂的复杂心理跃然纸上,令我们读者也随之怅惘。

:上阕正面刻画别境别情,似已说尽心中无限凄凉。然而下阕荡开一笔,虚写别后情思,诗人无望的未来不难料想。

3、讲解下阕

首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紧承上阕,直抒离情,点出伤离恨别自古皆然。更呼应上阕,点出时令,所谓触景伤情。

重点赏析第二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讨论作结:诗人睁开眼,不见佳人,只见一些勾人离愁之物,深秋的晓风,寒意彻骨,微拂的柳枝,又让人想起执柳相送的苦痛,空中的一轮残月更叫人感慨人月两难全,世事无常,聚散离合皆无度,此时诗人心中的离愁可谓达到了顶点。

而且这样的景况于诗人而言恐怕是常事常景。

一叶孤舟,夹岸杨柳,天边残月,这样的一幅画面,疏落有致,呈现出烟水凄迷的阴柔之美,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作者婉约的风格,创造出“凄美清丽”的境界和美感。而“晓风残月”、《雨霖铃》和柳永这三者也已融为一体了。

关于第三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用一句通俗诗句解释,“你不在,这座城市便空了。”可见词人的心内百转千回,痛彻肺腑。

4、本词特色

善用点染,点,直抒胸臆(明朗精当);染,融情入景,以景写情(隐约委婉)。齐诵相关诗句。

背诵全诗,并且把“晓风残月”一句写成一段字数不少于字的想象短文。

47 1905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