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学生主持发言稿(样稿)(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家长会学生主持发言稿(样稿)(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如沐春风是什么意思-语文知识【第一篇】

拼 音rú mù chūn fēng

近义词如坐春风、春风化雨

反义词如坐针毡

释 义

1、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犹言和高人相处。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就像受到春风的吹拂一般。

2、比喻沉浸在美好的环境中。形容心情愉快舒服。 与对“景物”的感受无关。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

出 处

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卷四:“朱公掞见明道于汝州,逾月而归。语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

蜀道难原文范文【第二篇】

李白的《蜀道难》在吟蜀诗作中,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后世诗人从李白的《蜀道难》的趣旨“难”的相反角度出发,以《蜀道易》为题,创作了一系列诗作。较典型的有唐代陆畅的《蜀道易》,宋代晁说之、范成大的蜀道诗,明代方孝孺的《蜀道易·有序》,现代郭沫若的《蜀道奇》。《蜀道易》系列诗作,在表现内容上,从“难”转“易”,实际上是对李白的《蜀道难》的直接继承。

关键词 李白/《蜀道难》/演变过程

一、序

李白的《蜀道难》,吟咏的是从都城长安到蜀地(今四川省)的蜀道的极为艰险的路程。这首诗在他100多首乐府诗中是成就最高的,不仅在李白的整个诗中,即使在全唐诗中,也堪称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在李白创作《蜀道难》之前,描写蜀地的作品有汉代扬雄的《蜀都赋》、《益州牧箴》和晋代左思的《蜀都赋》、张载的《剑阁赋》等。《蜀道难》本是乐府旧题,在《乐府诗集》卷四十《相和歌辞·瑟调曲》中,收录了梁简文帝、刘孝威,陈阴铿,唐刘文琮、李白的同题之作5首(如算组诗在内则有7首)。这些作品并不都是吟咏蜀道的艰难,象简文帝的一首描写的是巫山的风景,刘孝威的一首所述的是铜梁等山的艰险,从长江三峡至巴地(今重庆地区)的川东南部成为了他诗歌描写的主要时空。与李白《蜀道难》相同的是,描写从关中(长安)到蜀地(成都)的路线、地域是阴铿以后的作品。(注:关于李白《蜀道难》与以前作品的关系,参见乾源道《论蜀道难》(高知大学人文学部《人文科学研究》二,第1-19页,一九九四年出版)中众多的考证和解读。)总的来说,在李白之前吟咏蜀地的作品,基本描写的是蜀地的艰难、伟岸。再如《史记》、《汉书》和《华阳国志》、《水经注》之类的史书和地理书也记载了与此相关的事例。本文不举其它的例子,只强调那些描写蜀地的自然艰险的作品。

入唐以来,初唐王勃著《入蜀纪行诗序》(《王子安集》卷七),描写了从关中到蜀地的道路艰难及自然风光。(注:王勃自编《入蜀纪行诗三十首》,令已亡佚不存。关于其入蜀诗,参照聂文郁《王勃诗解》第43-48页,青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年版。)此外,卢照邻至少也三度入蜀,写下了与蜀道难相关的诗作。在李白之后,杜甫连续写下了以蜀地为中心的纪行诗,其素材和主题也大致相同。因而李白的《蜀道难》在吟蜀诗的作品中,堪称是具有相当规模和力度的作品。(注:李白以前的诗作,为五言四句至七言六句的短篇,远非李白的长篇(45句,294字,由于句读的原因,近于50句)所能比。森槐南《李诗讲义》(文会堂书店,一九一三年出版)认为李白在继承古乐府传统的同时,也继承了扬雄和左思《蜀都赋》的风格流派。“蜀道”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后世的诗人从李白《蜀道难》趣旨的“难”的相反的角度出发,以《蜀道易》为题,并用其诗语陆续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本文以这个反语“蜀道易”系列作品为研究对象,对“蜀道难”的概观进行论述,并就“蜀道难”主题解释史所处的地位做进一步的探讨。

二、关于唐代陆畅的《蜀道易》

检索《全唐诗》就会发现,包含“蜀”字的诗歌达千余首,包含“蜀道”的诗歌有五十余首,包含“蜀道难”的诗歌有卢照邻、张文琮、李白、岑参、姚合、罗隐、韦庄、冯涓、王周、齐己等十首,而包含“蜀道易”的诗歌仅有一首。(注:关于《全唐诗》的检索,来自台湾陈郁夫的电子版《古典文献全文检索资料库》。关于宋诗的检索,来自台湾元智工学院《网路展书读》。)

与李白《蜀道难》最早提出相反观点的《蜀道易》,是中唐陆畅所作。陆畅为剑南节度使韦皋作《蜀道易》的故事背景和有关人物传记,乾源浚在《李白〈蜀道难〉序说》(注:参见日本《高知大国文》第二十一号13~22页,一九九年出版。此外,关于陆畅参照周租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454~455页(中华书局,一九九二年出版)的该条(吴汝煜执笔)。)一文中有详细的考证。以下所引基本以该文为据。其故事梗概在晚唐李绰《尚书故实》(《百部丛书集成》本)中有如下记载:

陆畅,字达夫。常为韦南康作《蜀道易》,首句曰:“蜀道易,易于履平地。”南康大喜,赠罗八百疋。南康薨,朝廷欲绳其既往之事,复阅先所进兵器,刻“定泰”二字。不相与者,因欲构成罪名。畅上疏理之云:“臣在蜀日,见所进兵器刻‘定秦’者,匠之名也。”由是得释。《蜀道难》,李白罪严武也。畅感韦之遇,遂反其词焉。(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按此说陆畅是在蜀受韦皋之厚遇而作《蜀道易》的,“蜀道易,易如履平地”(《全唐诗》卷四七八所收逸句)所说的是蜀道的平易。即本来是自然环境、生存环境都极度艰难的蜀道,由于有了韦皋的善政,而变成了坦途。陆畅所称颂的是以善政而治蜀的事迹。所以在献呈这首诗后,韦皋大喜过望,才赠陆畅罗八百疋。蜀道的艰难,因善政而变得平坦,这是一种政治性极强的说法。

《蜀道易》的作者陆畅(生卒年月不详)为湖州人。他虽在元和元年(805)进士登第,但却没有什么大的政绩。陆畅的作品现收录在《全唐诗》卷四七八等集子中,共有诗(几乎全部是七绝)37首、逸句2条,就此而言,他只能算是一个典型的二流诗人而已。在世时,陆畅才思敏捷,以发挥诗歌的谐谑而闻名。在进士登第之前,他是位无官的布衣,因此有可能是为求职而入蜀的。

韦皋在贞元元年(785)担任了剑南西川节度使,直到永贞元年(805)。他并不是行善政、施德治的政治家,据《资治通鉴》卷二三六记载,在韦皋21年的统治中,他的权力实际上是处于了半独立的状态。他一方面对唐朝伪装忠诚,另一方面为维护对下属士卒的统治而对蜀人实行苛敛诛求,但同时也实行了所谓的三年一度的免税政策。蜀人畏其智谋与权威,家家把韦皋的画像当做土地神来祭祀。陆畅进呈《蜀道易》这年,正值韦皋离任或即将去世之时,是他在蜀统治的最后时期。

那么,这个故事具有什么意义呢?《蜀道易》的诗题和自我表现,即使是儿童也能想象出,它只不过是《蜀道难》单纯的反义语而已。因而也可能是在韦皋接见之时,陆畅即兴所献的幽默游戏之作。从作为“首句曰”的“蜀道易,易于履平地”来看,它是与李白之作一样,其主题句是重复的,也许它是某种程度的长篇之作。可是,即兴之作的可能性较高,又从现存陆畅的作品几乎都是七绝短诗的情况来看,这首诗或许就是只有十余句的古体诗。总之,这首诗是令大权在握的韦皋喜出望外,并赢得同座宾客齐声喝彩的作品。当然,就前提而言,蜀道难作为事实已印在人们的脑海里,李白之作作为毫不怀疑的文学观点成为了言语化了的东西。从现代的眼光来看,这种不太重要的陆畅和韦皋的故事里也出现了《蜀道难》,那就意味着在李白去世之后数十年的中唐之初,它已属于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也可能是被当做了轶事而从寓意方面被解读了。

韦皋和陆畅两者的立场虽然有所不同,但这个故事给人们留下的话题却是值得深思的。即进士登第前的年轻布衣陆畅与蜀帝王一样的韦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由李白“难于上青天”垂直感觉的“难”和“蜀道易,易如履平地”水平感觉的“易”的首句反用,可知韦皋对眼前的年轻人有何要求,他应该是在瞬间有所感悟的。晚年的韦皋,陶醉于自己的善政之中,虽然他实际上所实行的是虐政,但这种具有二重性的善政还是需要他人给予宣传的。需要人们给予一个正当的评价,应该是当权者所特有的愿望。当韦皋和受他庇护和帮助的陆畅想法一致时,这个故事的表现力和传播力就已经超过了诗歌的意义。显而易见,《蜀道易》完全是陆畅对韦皋的阿谀追随之作。正如前面引文(“朝廷……得释”)所说,韦皋去世后,其苛政受到朝廷的追究,由于陆畅的申诉,韦皋才免于被起诉。如果这是事实的话,那么说明陆畅并不是追随当权者,而是两人的思想存在着相通之处。

三、关于宋代晁说之、范成大的蜀道诗

继之检索宋诗也会发现,包含“蜀”字的诗歌达461首,包含“蜀道”的诗歌有50首,包含“蜀道难”的诗歌有欧阳修、范成大、陆游、梅尧臣等8首。而明言“蜀道易”,不像陆畅那样的政治诗的用例也是有的。例如北宋晁说之《题杨如晦二画(之一蜀道图)》诗:“山钩树白何年岁,流瀑可听下无地。行人愁绝却无愁,始信宜歌蜀道易。”(四部丛刊续编本《嵩山文集》卷四)。这是一首为杨景字如晦所画的两幅画中的蜀道图所题写的题画诗。在本来应该是布满愁容的蜀道旅人的脸色中,却看不到愁色,这是一首超越时空、描绘如桃源般虚构世界的画赞,它与实际中的旅游和政治是无关的。然而这类的题画诗,可以说也具有“蜀道难”的反语“蜀道易”的意识。(注:附:晁说之,字以远。其人博览群书,通六经、善诗画。建炎三年(1129)七十一岁时去世。因杨景的经历不详,故二人交往的实际情况也无从知晓。)

再如在创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的同时,又长于纪行诗的南宋三大诗人之一范成大,字子能,他在赴蜀任职途中的几首描写蜀地风光的作品,就有表现“蜀道易”内容。如《再用前韵》诗(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本《范石湖集》卷十四)“蜀道虽如履平地,杜鹃终劝不如归”;《清湘驿送祝贺州南归》诗(卷十五)“万里归来蜀道易,四愁诗成湘水深”;《点心山》诗(卷十八)“游人贪胜践,姑吟蜀道易”;《瞿塘行》诗(卷十九)“剑阁翻成蜀道易,请歌范子瞿塘行”等诗句即是如此。

乾道八年(1172)十二月,47岁的范成大作为广西经略安抚使赴静江(今桂林)就任,淳熙元年(1174)十月,他又作为了四川安抚制置使赴成都。当时他是从桂林北上,渡潇湘、过洞庭、穿三峡,于六月到达成都的。《再用前韵》诗与《甲午除夜,凭在桂林,念致一弟使虏,今夕当宿燕山会馆,兄弟南北万里,感怅成诗》用了同一个韵字,甲午除夕即淳熙元年的第二年正月。所说的“蜀道虽如履平地,杜鹃终劝不如归”是直接援用陆畅的诗句表现的,《清湘驿送祝贺州南归》诗也同时作于去路。而《点心山》、《瞿塘峡》诗则作于了归途。赴任成都后,范成大因病而再三请求离任,淳熙四年五月,他如愿回到了故乡苏州。这时,幕僚诗友陆游等人把他送到了眉州。分别后,范成大登上了峨眉山禁不住诗兴大发。点心山即是位于峨眉山白水寺后面的一座山。正如“游人贪胜践,姑吟蜀道易”所说的那样,归途是愉快的,峨眉山一带的风光令人流连忘返。继而在七月十九日,范成大来到了长江三峡(瞿塘峡),本来,三峡的艰险超过了剑阁,但因偶然涨水而变得容易通行了。《瞿塘行》诗(七言古诗,十六句)正反映了他这种归心似箭的心情。入蜀的两条艰险之路蜀道和三峡相比较。由杜甫的《夔州歌》可知比蜀道还要艰险的三峡,似乎是反倒容易通过。此处蜀道与三峡的对比,其难易的反转与陆畅原诗相比,或许可能是双重的反转吧。这首诗与陆游赴夔州通判任时所作《瞿塘行》诗“君不见陆子岁暮来夔州,瞿塘峡水平如油”的句子有相通之处。

总之,这些诗都是往蜀中赴任或从蜀中离任时所作,在纯粹的纪行诗中,虽然不涉及全诗的主题,但诗句却是作为自然描写的一环而吟咏的。蜀地长官范成大把自己的治蜀比喻成“蜀道易”当然是不可能的,这句话只是纪行诗比喻表现的一环而已。范成大已意识到陆畅“蜀道易”的反意,他对蜀地的认识由此也可略见一斑。(注:其它作品虽然没有明言《蜀道易》,但苏辙、晁补之、梅尧臣等人的诗中,实际上已表现了《蜀道易》的内容。)

四、关于明代方孝孺的《蜀道易有序》诗

到了明代,在陆畅诗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富有政治性的作品。例如明初一代硕儒方孝孺,继陆畅之后,作有《蜀道易 有序》(四部丛刊本《逊志斋集》卷二十四)诗。该诗序文217个字,正文70句(句读有所不同)、419个字,属杂言体古诗,其规模已超过了李白的《蜀道难》。

王道有通塞,蜀道无古今。

至险不在山奥水,只在国政辨人心。

六朝五季时,王路嗟陆沉。

遂令三代民,尽为兽与禽,当时岂惟蜀道难。

八荒之内皆晦阴,戎夷杂寇盗,干戈密如林。

今逢天子圣,贤王之德世所钦。

文教治飞动,风俗无邪淫。

孱夫弱妇怀千金,悍吏熟视不敢侵。

蜀道之易谅在此,咄尔四方来者,不惮高山江水深。

明太祖朱元璋为肃王建国功臣,把24个诸王作为藩屏分封各地,据《明史》卷一一七记载,洪武十一年(1382),太祖封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蜀王于洪武十八年驻凤阳,二十三年到成都。他和他的有军事才干的兄弟们不一样,是人德、学问、举止都较为出众的人物。在诸王中,只有他是按礼教思想治理蜀地的。

方孝孺在洪武十五年被太祖征召,他很早就受到了尊崇,在洪武二十五年(1396),方孝孺被任命为汉中府教授,每日为诸生讲学而不知疲倦。蜀王闻其贤而招为世子之师,待以殊礼,并称其讲书之庐为“正学”。方孝孺目睹了蜀王之德治而作《蜀道易》,对其治蜀功绩大加赞赏。

序的开头在叙述了“昔唐李白作《蜀道难》,以讥刺蜀帅之酷虐”之后,作者表明了自己与陆畅为媚韦皋而轻浮地作《蜀道易》的思想有所不同,由于天子的圣德和蜀王的善政,天下变得太平起来,蜀道也变得通畅了,蜀地(成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所以作者才发自内心地称颂这些德政。继之的“臣才虽不敢望白,而所遇之时,白不敢望臣也”,强调的是自己所处的是强于李白的盛世。顺便提一下,方孝孺还著有《李太白赞》、《吊李白》、《题李白观瀑布图》、《题李白对月饮图》等诗文,他对李白是很敬仰的。正因为如此,与李白所做对比的发言,对方孝孺而言才更充满了现实性。

诗的首句是从“美矣哉!西蜀之道,何今易而昔难”开始,其变奏的“美哉蜀道之易有如此”、“蜀道之易谅在此”之句,在中间和最后出现了两次。在“美哉,蜀道之易有如此”句之前,有几个平、上声交替的韵字,但主要押的韵是入声十一陌、十三职韵。在这之后,有几个去、入声交替的韵,所押的是上平声十二文、下平声十二侵韵。一首韵律的基调,从前半部分短重的入声韵,变化到后半部分平稳的平声韵。其间,序文趣旨内容所歌,基本与《蜀道难》的构成方式相同。开头“美矣哉”的“美”,为直接、肯定的赞美之语,矣、哉是感叹助词的重叠表现,它是与李白的“噫吁@②”、一说是楚地的方言,表示绝望之念感叹之语的措词相类似。但整首诗的内容完全相反,表现的基调也是完全不同的。

“陆有重岩峻岭,万仞chán@③天之剑阁。水有砅雷掣电,悬流怒吼之江关”的句子,描写的都是剑阁和江关(夔门)的句子,在“昔难”一句的简洁总括之后,接着又叙述了“自昔相戒不敢至,胡为乎今人操舟抹马,夕往而朝还。大圣建皇极,王道坦坦如弦直”的原因和状况。亦即作为前提是由于太祖实行了王道政治(与史实有异),所以才有了四夷朝贡、全土平安的局面。而个别直接的原因是由于蜀王的德治和惠政,才有了“蜀地”的寿域之功。由于有了蜀王的儒教,以及理想的德治和安定民生、开垦治水的措施,才带来了交通的自由和人口的流入,进而才有了成都的繁荣和农村的发展。再如所述,由于蜀王实现了重礼教、振学术、兴学校、教民化方针,蜀地才有了象邹鲁一样的文教遗风。

方孝孺的理想主义政治认识,在“王道有通塞,蜀道无古今。至险不在山奥水,只在国政辨人心”一句中也有所表现。尤其是“当时岂惟蜀道难,八荒之内皆晦阴,戎夷杂寇盗,干戈密如林”,所表现的正是李白当时“难”的状况,不仅是蜀道,在全国也都如此。相比之下,现在的全国,尤其是蜀地,由于有了开明蜀王的德治,才实现了平安和繁荣,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

方孝孺之作的最大特征,在于他对蜀地所唱的赞歌是发自于内心的。强调的是对主君蜀王的赞扬,对太祖和蜀王的赤诚使他这种政治信息表现得非常纯粹和强烈,就这点来说,诗中所表现的是一种独特的思想。方孝孺另外还有《蜀王赐宴浣花草堂怀古》、《次陶渊明诗韵谢蜀王》等多首感谢蜀王厚遇的诗,从中亦可见方孝孺对蜀王的一片真情。

不知为什么,这首诗在开始时被看成了单纯的阿谀追随之作,直到方孝孺死后,他的至诚才得到了证明。众所周知,方孝孺继承了宋濂的学术传统,成为浙东学派的领袖。在辞去汉中府教授之后,建文元年(1399),针对太祖武治而采取儒教理想文治的建文帝一即位,立即让翰林侍讲、侍讲学士等文臣为新政发挥作用,直到篡位的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永乐帝的原因,才最后发生了悲剧。方孝孺被燕王强迫起草继位的诏书,他大书“燕贼篡位”而予以拒绝,结果惨遭磔刑。先是他妻、子自杀,两个女儿投水于秦淮河。继之九族和朋友、门生(合称“十族”)873人被处死,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几近灭绝。在由“靖难之变”而产生“壬午殉难”的悲剧中,方孝孺成了最为悲壮的人物。(注:关于此事参照《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和《明儒学案》卷四十三·方孝孺传,及檀上宽《永乐帝走向中华“世界系统”之梦》(讲谈社选书技巧,一九九七年出版)。)在方孝孺的传记中,通过阅读这篇《蜀道易》,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方孝孺最后为殉文帝而表现出来的赤诚之情和忠君之心。(注:参见《明史》卷一百一十七。)

然而不能不承认的是,方孝孺的《蜀道易》过于理论化、抽象化、道德化,在诗歌的生命力应该是抒情性和逼真描写性这一点上,他是远远不及李白的。

五、关于郭沫若的《蜀道奇》

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川出生的文学家、政治家、现代人郭沫若也创作了虽模仿李白的《蜀道难》,但趣意却发生变化的《蜀道奇》(发表在1961年9月28日《人民日报》(注:此处的根据源于《郭沫若全集·文学编4》第317~32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出版)。)上)。这是一首10章、101行(851字)的长篇口语体新诗。诗题虽变成了《蜀道奇》,但在趣旨上,两者却有共同之处。

李白曾作《蜀道难》极言蜀道之险,视为畏途,今略拟其体而反其意作《蜀道奇》。

噫吁嘻!雄哉壮乎!蜀道之奇奇于读异书。

四川盆地古本大陆海,海水汪汪向东注。

流成瀑布三千丈,地质年代远迈蚕丛与鱼凫。

日浚月削凿深崖,凿成三峡之水路。

(略四章)

文翁治蜀文教敷,爰产扬雄与相如。

诗人从此蜀中多,唐有李白宋有苏。

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利州江潭传是金轮感孕处,浣花溪畔尚有工部之故居。

蜀道之奇奇于读异书,使人听此心颜朱。

足见江山自古不负人,人亦未肯江山负。

(略一章)

蜀中夫如何?气象同昭苏。

民食为天有基础,大力发展农林牧副渔。

轻重工业按比例,交通网脉如蜘蛛。

开建成渝、宝成、成昆诸铁路,促使西南四塞之域成通衢。

江轮增加千万吨,懋迁有无事吐输。

莫言“黄鹤之飞不得过”,神鹰铁翼开运途。

莫言“猿猱欲度愁攀缘”,东风轮下峨眉俯。

三峡况将成水库,人定胜天目可睹。

于时万吨之轮可以直抵渝,于是发电之量可以直送拉萨和淞沪。

君不见,铁有攀枝花,煤与煤气亦何富;

砂金、铜、锌、磷矿石,遍地宝藏难计数。

又不见,民族和雍载歌舞,埙箎协奏遍乡都。

马、扬、李、苏其辈出,冰、翁、亮、照其如林中之树株?蜀道之奇奇于读异书。

蜀仅一隅耳,一隅三反见全部。

祖国光芒耀千古,方今时代万倍超唐虞。

眼前险阻何足道?战略视之如纸虎!

全民壮志世无俸,行将超越必然兮进入自由之疆土。

人人齐喝《东方红》,意气风发心情抒,万岁万岁长欢呼!

首先,诗题的“奇”具有罕见、特殊、非常之意,多用于肯定的评价。开头的“噫吁嘻!雄哉壮乎!蜀道之奇奇于读异书。四川盆地古本大陆海,海水汪汪向东注。流成瀑布三千丈,地质年代远迈蚕丛及鱼凫。……”是这首诗的开始,第六章和第九章反复提到的“蜀道之奇奇于读异书”一句,为这首诗的主题,它展示的是蜀之奇观壮美。作品虽然对与蜀地有关的历史人物五丁、李冰、司马相如、扬雄、诸葛孔明、李白、杜甫、苏轼等的历史功绩做了再评价,但他所歌颂的是经过长征和革命,依靠人民力量所形成的新中国的伟大疆域,对现代全川的壮观景象给予了称赞。可以说,这首诗是献给人民中国的一大赞歌。郭诗的趣旨在肯定、歌颂蜀地的人杰地灵即是肯定、歌颂新中国这点上,是极富政治意义的。附带说明的是,近代所修的川陕公路建成于1936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又在这条公路的西侧修建了宝成铁路,因而使得自太古以来人员物资的往来变得更加容易。此外,第八章所说的有关三峡大坝的预言,目前正在施工,作为世纪目标和现实的吻合,它所带给人们的回味是悠长的。

其次,写作这首诗时的郭沫若,看起来还是有所选择的。(注:这一时期郭沫若的活动,参照龚继民、方仁念《郭沫若年谱》下第1159~1173页(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出版)。)建国后,郭沫若在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和社会科学院院长之外,还担任各种外交使节团的团长等,在政治、学术、文学、艺术各领域也担任了众多的要职。他所度过的每一天都是繁忙充实的。郭沫若的社会地位和活动,是与这种高扬的精神相适应的,这首诗表现了当时的郭沫若对故乡四川和祖国的毫不掩饰的感慨心情。对出生在现在乐山市沙湾地主家庭的郭沫若来说,蜀地是他反抗封建制度、经历辛亥革命、度过青少年时代的地方。所以,他由称赞四川的发展,进而称颂新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从建国12年后当时的社会氛围和郭沫若的地位来看,郭沫若的称赞肯定是发自主观内心的。(注:附:郭沫若的这首诗,即使是现在仍保留在当地人民的意识中,如《西南旅游》总第三十九期(一九九三年五月出版)所刊登陆宣、光韶的《蜀道美》,便是这类赞扬蜀道的文章。)

然而,作为文学家、学者、政治家的郭沫若尽管影响巨大,但以今天的眼光来冷静看待他的作品的话,他对新中国特别是对毛泽东的奉迎追随感仍是不可否认的。就诗歌而言,与抒情性、艺术性相比,现实性的政治味道如果较浓的话,那么就会更富于宣传性了,因此评价作品也应该放在一定的界限之内才会言之成理。

六、结束语

以上概括的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蜀道易》的系列作品,并对其诗和背景以及诗人的传记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如果进一步分析的话,以下几点是需要指出的。

每个作者的诗作,分别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首先,作为诸例的共同外在要素,作者基本上都是和蜀地有实际关系的人物。他们或是作为布衣漫游过蜀地,或是朝廷派往蜀地的官僚和学者,或是故乡在蜀地,总之,他们都与蜀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从诗型上来说,虽有长短两类,但印象最深的是方孝孺和郭沫若的长篇作品。大概方孝孺和郭沫若两人都感觉到,不用像李白《蜀道难》那样的长篇诗体,就不可能全面地描写物产丰富并且以中原人眼光看来是充满神秘性的蜀地庞大而复杂的地理空间。

其次,从作品主题的研究上看,自然只有李白《蜀道难》的主题解释史是与此有关,关于《蜀道难》的主题即李白的表现意图,千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难成定论。尤其是“剑阁峥嵘而崔巍”句以下的政治寓意性及其事实根据,早已成为了百家争鸣的景象,至今主要说法大概有近十种。古典之说,以承认其政治寓意性为主;而近人之说,则不承认其特定的“寓意”,如送友人王炎赴蜀,歌颂蜀土故乡山川的壮丽奇险等说法就是如此。(注:参詹锳《李白〈蜀道难〉本事说》第25~36页(载《李白诗论丛》,作家出版社,一九五七年出版)、松浦友久《李白乐府论考》第298~303页(载《李白研究》第七章,三省堂,一九七六年出版)。)

在这种主题解释史中,《蜀道易》的作品系列处于了什么样的位置呢?从以上各例可以看出,范成大和一部分宋诗始终是以纪行诗的角度而产生联想转换的,这些作品和陆畅及方孝孺、郭沫若等人的政治性极强的诗混在了一起。因此,在解释史上,政治寓意性有无的问题,能够反映出各个诗人对李白《蜀道难》主题的解释倾向。

蜀道难原文范文【第三篇】

秦蜀古道并不是简单的一条道路,而是由七条主要通道组成的道路网,其中75%的遗存分布在陕西境内。

汉中就位于这个大阻大通的远古交通网络的中心。

由长安入蜀,汉中是必经之地。而且行至汉中,路刚好走了一半儿。货物由此中转集散,旅客在此养精蓄锐,准备下一段旅程。大唐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写下了他的代表作《蜀道难》,全诗294个字,描绘了入蜀道路之艰险,一唱三叹,令人荡气回肠。

陕西理工大学教授梁中效认为,申遗是对秦蜀古道最好的保护,并且只有沿途三省陕川甘联合申遗才能确保蜀道文化的完整性,最大限度地保存这条道路最本质的历史内涵。

近年来对古道的研究,让梁中效从一个更为开阔的历史视野去审视自己的城市。他认为,汉中之所以成为一个战略要地,是因为正好处于中国西部的轴心区。这里是中原文明与古蜀国文明的连接点;是旱作农业与稻作农业的结合部;是帝国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间的枢纽;汉中还串联了西北丝绸之路与西南丝绸之路,是两条国际大通道的连接点。

隐秘的西部轴心

蜀道及其中心城市――汉中之兴衰皆因其隐秘性。这种隐秘性包含着双重意味,一是从秦岭巴山迂回而来的地理位置之隐秘性,一是从深藏于历史古籍的远古文明中走来的隐秘性。

秦岭是中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是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秦岭之南还有巴山。秦巴山区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地理屏障――将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陕西关中与天府之国四川阻隔,将汉唐帝国的政治中心与大后方分离。其南北宽度有两三百公里,当年若穿越全程,要七到十天时间。司马迁在写《史记》时也不由得长叹一声:“秦岭,天下之大阻也。”

为了突破这个“天下大阻”,我们的祖先循谷而行,践草为径,挖山通隧,依崖筑栈,修通了险峻奇绝的秦蜀古道。

古道具体开通时间已经不可考。据说,在两千年前,那个没有现代爆破技术、甚至连铁器都极为昂贵的时代,先民们便打通了第一个人工隧道,创造了人类交通史上的奇迹。今天穿行在秦岭的崇山峻岭中,仍能看到那些深邃的栈道壁孔。

栈道其实并非只是一条铺上木板的路,上面还有阁楼,有防护栏杆,有驿站邮传。据史书记载,从长安的京兆驿到汉中府共十八驿,即十八天的路程。

秦岭的阻隔也凸现出蜀道的意义,跨越千年回眸,梁中效对这条古道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从秦蜀古道的历史视角来看汉中,这是一个被遮蔽的西部轴心。

穿越秦岭的七条古道中,南北以汉中为中心分为两段。北面四条:故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南面三条:金牛道(剑阁道)、米仓道和洋巴道(荔枝道)。七条主路之间又分为若干支线。那些不见于典籍的小路,如同毛细血管一样在秦巴山区穿行,沿着不知名的小溪流,通向一个个山村。

故道和褒斜道是过秦岭的主干线,两条道路并行不废。故道遥远但开阔,褒斜道陡峻却近捷。平时取道,以褒斜道为主,是历代的官方驿道。史书上可以查到大量关于褒斜道的修路记载。而遇到战争,故道立刻繁忙了起来。因为行军打仗必须要考虑道路的险易、军粮运输以及军营的住宿等问题。故道有嘉陵水运的便利,沿线州县众多,也是重要的产粮区。所以故道长期是一条西部的战争通道。

傥骆道是荒废最早也保存最好的一条。沿路陡峭,要翻越七道山梁。西汉高祖年间,先人们在先秦旧道基础上,开凿了傥骆古道,连接洋县境内的傥水河口与周至县境内的骆峪。《通典》云:“汉中至长安取骆谷路凡六百五十二里。”用今天的说法,就是傥骆道长约240公里。这一路极其艰险,夏天烟岚雾罩,霖雨连绵,冬天寒风砭骨,冰凌垂路。更有一段被称作“黄泉”,瘴气弥漫,毒草丛生。

“秦蜀古道”的称呼在秦惠文王时期已形成。《史记》上说,汉朝的时候,都城长安到成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交通体系,所谓“栈道千里,无所不通”。

大阻大通:蜀道带来的繁荣

古道的连通使得汉中成为繁盛开明之地。蜀汉的锦缎、茶叶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关中和长安,汉中因此成为多种文化的交融区域,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古迹、诗词碑刻。

战国时期,汉中地区已经是闻名遐迩的富庶之地,成为与关中平原、成都平原齐名的重要粮食产区。说客苏秦至秦国鼓吹连横时,曾对秦惠文王说秦“西有巴、蜀、汉中之利”。正因为汉中、巴蜀具有重要的经济与战略地位,“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当秦国夺取了汉中和巴蜀后,才一跃而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由于地处蜀道咽喉,是沟通南北的要冲,在政治家眼中,汉中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刘邦有先入咸阳之功,可是最后被项羽封到汉中和巴蜀。萧何对刘邦说汉中“语曰天汉,其称甚美”。而后刘邦以汉中为基地,重整旗鼓,反击三秦,最终开创了强大的王朝。刘邦以国号为汉,便是为了纪念在汉中崛起的经历。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也出自汉中。公元前206年,刘邦被项羽从长安撵到南郑(今汉中)当汉王,走的就是褒斜道。为了预防项羽变卦追杀过来,也为了表示自己不会后悔而反扑回去找项羽的晦气,刘邦过了褒斜栈道,就把它烧毁了。过了些年,刘邦命人装着修复褒斜栈道,项羽一笑置之,心想要修复这235公里的栈道,得要猴年马月啊!没当回事。没料到刘邦麾下的大将军韩信带兵潜行陈仓古道,突然出现在今宝鸡附近的陈仓。楚军招架不及,被打得落花流水。最后,楚霸王项羽在乌江畔叹道:“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三国时期,汉中被认为是蜀之肱骨,魏蜀在此进行了反复的拉锯战。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姜维前仆后继,轮番登场。据说曹操率大军攻打汉中的张鲁,在勉县的阳平关受阻,本来打算退军。当时阳平关附近树木繁密,林中大量的麋鹿突然受惊,冲进了张鲁的大军中,导致张鲁军中大乱,曹操趁机偷袭,一举夺取阳平关,张鲁不得不投降。

诸葛亮在汉中推广屯田,保证了“六出祁山”的粮草供应。直到蜀汉政权终了时,包括汉中在内的蜀汉地区仍是一片“百姓布野、余粮栖亩”的繁荣景象。

唐宋时期,大量诗人通过蜀道往来于关中与巴蜀,汉中是他们必然经过的地方。宋朝诗人黄裳《汉中行》记叙了当时的田园风光:“汉中沃野如关中,四五百里烟蒙蒙。黄云连天夏麦熟,水稻漠漠吹秋风。”

至于生态,唐朝诗人王维在《送杨长史入川》中写过走褒斜道的感受:“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

山川古道上的很多地方都是年的战场。而后历代四川割据或关中有急,汉中都处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即使偏安江南的南宋也意识到汉中之地“后可据而安,前可恃而进”,不仅是大后方的屏障,也是进军中原的前沿基地。当时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上疏说:“(汉中)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右出秦陇之马,号令中原,必基于此。”

清初嘉庆年间,汉水上游仍然是山大林深,远古森林景观没有遭到人类破坏。当时本地官员奏报说:“由陕西之略阳、凤县东经宝鸡等县至湖北之郧西,中间高山深谷,统称之南山老林;由陕西宁羌、褒城……至湖北之竹山县,统称之巴山老林。”

清初顾祖禹的军事地理专著《读史方舆纪要》甚至将汉中视为“立国”的核心区域,他总结道:“(汉中)府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形势最重;夫关中,关川陕之安危,立国于南北者必所争也。”

诗歌满路:人文情怀传承千年

这条远古走来的秦蜀古道,也是一条重要的文化线路。唐时秦岭、巴山古道中的每一个驿站、寺庙、旅舍、酒馆的墙壁,都是诗人发表新诗的阵地。古道驿站墙壁上常常有第一流的诗人的题咏,为现代的研究者提供了第一手鲜活的资料。

元稹路经秦岭中的骆谷驿时,看到墙壁上题满了白居易、崔诏、李逢吉、王质夫的诗,如同他乡遇故知,消解了诗人漫漫旅途中的劳累和寂寞。也题了一首《骆谷驿》于这面诗墙上,诗曰:“邮亭壁上数行字,崔李题名王白诗。尽日无人共言语,不离墙下至行时。”

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春,诗人沈缙谔ど狭鞣疟嶷刂路。从长安出发,翻越秦岭,夜宿褒斜道上的七盘岭驿站。在这座高山驿站中他写下《夜宿七盘岭》,“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就是那个不眠之夜,沈缙谒看到的秦岭夜景。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一家在战乱中又遭遇天灾,弃官加入逃荒的流民行列,踏上漫漫蜀道。在略阳飞仙岭细如鸟毫的马鸣阁栈道上,经受了最寒冷的冬天。他在荒野中无助地悲吟道:“万壑欹疏林,积阴带奔涛。寒日外澹泊,长风中怒号。”直到过宁强五盘岭,看到秀美的山川、淳朴的山民,逃难旅途中的痛苦才稍稍消解:“喜见淳朴俗,坦然心神舒。”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边塞诗人岑参被任命为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经傥骆道前往蜀中上任。寒冬十一月,岑参踏上险恶的傥骆道,在《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一诗中真实地描写了傥骆道的险恶及秦岭深处独特的风光。傥骆道中林木苍莽,山崖壁立千仞,道路迂回曲折,再加上冬日的坚冰,使得车轮打滑行进艰难,密集的竹林常常挂住行军的旗帜。进入山林中天昏地暗分不清早晚,行走在山崖悬空的栈道上令人心惊胆战。仰望攒集的山峰直插云霄,直到正午时分山谷中才能见到一缕阳光。“夜宿月近人,朝行云满车”。为了赶路,他们晓行夜宿,十分辛苦。历经坎坷、看惯官场险恶的岑参在险恶的傥骆道中感慨道:“浮名何足道,海上堪乘桴。”渐渐萌生归隐山林之意。

岑参所描写的这段古道,至今尚未被现代公路所覆盖,还略有古貌。山高、水险,林深、草密,时而有毒虫野蛇出没。只有护林人员、采药人或探险的“驴友”偶尔经过。

北宋时期,汉中是全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兴元、洋州是重要的边贸物资茶叶的主要产地和集散地。南宋时期则是抗金与抗元战争的前线。宋代许多文人骚客或游历、或路经、或驻足汉中这方山水,记录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

乾道八年春,陆游为实现“上马击狂胡”愿望,从军来到宋军与金人的秦岭前线司令部梁州,担任四川制置使王炎的幕僚。在汉中8个多月军事考察,陆游的足迹走遍秦岭巴山中的条条栈道。他翻越大散关深入渭河北岸,这是十分险恶、艰苦的军事行动。一次,诗人率一小部分侦察部队过已结冰的渭水侦察,为了隐蔽,不能埋锅做饭,有时一连多日吃不上一口热饭,偶尔有顿热饭吃,吃的也是夹有硌牙的沙子的山荞畲粟和发霉如土色的黑黍黄`。“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山荞畲粟杂沙碜,黑黍黄`如土色。”在多次深入敌后的侦查行动中,陆游多次经过褒斜道,“屡经汉帝烧余栈,曾宿唐家雪外城”。他看到当年张良建议刘邦烧毁的栈道,想到刘邦君臣在汉中建立的宏伟基业,“岂知高帝业,煌煌汉中起”。陆游多次走入秦岭深处的骆谷道,经历了驻守骆谷道中最艰难的生活,“云深骆谷传烽处”、“骆谷雪深风裂面”。

明清时期,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东移,远离都城的汉中逐渐被边缘化。战乱、灾荒、瘟疫,使曾经富庶的巴蜀、汉中破败、荒芜、萧条。山水依旧是那些山水,古道依旧是那些古道,穿越在山水间、行进于古道上的人们,已没有了盛唐、雅宋时期诗人们的感觉了。

清代诗人张问陶一生数度穿越秦蜀栈道。他生活的时代,是大清王朝由康乾盛世走向衰败的转折时期,早期写陈仓道、连云道、褒斜道、金牛道险峻、旖旎、瑰丽的山水景色和汉中盆地田园风光、人文风物,鲜活灵动、清新可人。

战乱中再过秦蜀古道,张问陶目睹了兵燹战火给秦蜀古道上的黎民百姓带来的灾难与痛苦。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秋九月,他由陆路经陈仓道、连云道、褒斜道、金牛道返蜀。这次行旅极其艰难,诗人在《丁巳九月褒斜道中即事》中感慨道:“旧说还乡好,今伤行路难。”嘉庆三年正月十七日,诗人离开成都从栈道返京师,一路翻山越岭、行色匆匆,于二月九日宿宝鸡县驿站。诗人在驿站壁上题诗十八首,记录了从成都到宝鸡二十多天行程中的见闻与感受。《戊午二月九日出栈宿宝鸡县题壁十八首》问世之后,迅速传抄天下。

栈道之乡的复兴梦

汉中有充足的理由打造栈道之乡。其境内古道纵横,是蜀道线路最密集的地方。

褒斜道南口位于汉中以北的褒谷,北口在眉县的斜谷,全长470公里。栈道南端是小石门,北端是大石门,两个石门通长米、宽米,南口高米、北口高米。据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栈道。隧道内壁和石门南褒河两岸崖上,留下汉魏以来历代著名官员和文人雅士的提名和留诗,通称“石门石刻”。1971年,石门所在地因修水库,有17万方主要石刻移入汉物馆保存。

2017年4月23日,“中国汉中石门栈道文化旅游月”在汉中石门栈道景区隆重启幕,数千年的古栈道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民间官方都开始挖掘古道鲜活的现实意义,当地政府想让外界通过古老的蜀道重新看见汉中――这个隐秘在秦岭深处的西部轴心。

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支持陕西理工大学与陕西汉中石门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共建“秦蜀古道文化博物馆”,组建“汉中市秦蜀古道文化研究会”等项目复兴蜀道文化,试图将从事古道文化研究的人才组织起来,形成基础研究、对策研究、形象设计和产业开发、艺术创作、营销推广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链,把汉中打造成为全国秦蜀古道文化的研发中心。

秦岭的险峻曾经是蜀道开凿的最大障碍,《史记》称“秦岭天下之大阻”。然而秦岭也成就了蜀道的声名,并且正是秦岭的高山险阻之故,使蜀道线路中的多数在现代社会得以保留。

2007年9月,西汉高速公路全线贯通。2011年12月,十天高速公路全线贯通。2015年9月,宝汉高速汉中至陕川界段全线贯通。2017年9月底,我国首条穿越秦岭的高铁――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也即将贯通。意味深长的是,这些穿越秦岭的现代交通全都沿循着古道的走向。

2011年,陕西省文物局组织开展了秦蜀古道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支持立项秦蜀古道调查研究课题。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赵静和她的同事经过五年的野外考察,摸清了陕西秦蜀古道的底子。

秦蜀古道遗产不同于其他古道路及文化线性路线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栈道在秦蜀古道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是秦蜀古道中的精彩华章。栈道的精神象征着延伸、沟通和发展,包含着了解外面、走出去的内涵。

根据《战国策》中“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的记载来看,栈道建造时间之早与规模之大已创世界之先,整条道路建设时间早于丝绸之路、秦直道的开通时间。

“仅此一点,秦蜀古道的历史价值已位居中国乃至世界交通线路遗产的前列。”赵静说,“秦蜀古道文化遗产是自然环境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人文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综合概念。”

据赵静介绍,就文物本体而言,陕西秦蜀古道的文物本体数量庞大,目前已经发现313处道路遗迹。这些文物全部是田野调查中实地调查的成果,其特点是文物覆盖范围广,数量大,具备一定的文物规模。在七条线路中,均有栈道遗迹的发现,栈孔的尺寸在几厘米至几十厘米不等,形制分为圆孔与方孔,有些栈孔遗迹与历史记载能够相对应,有些则不见史料记载。

广义的古道文化遗产除了道路本体的遗迹、道路上的关隘、桥隧、古渡口外,还有沿线的古村落、寨堡、古建筑、古树名木等,其容量涵盖了沿线人文景观建设、自然景观的山水格局及民俗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道路总是有所指。蜀道从远古走来,从历史走来,从诗书满路走来。作为古代道路史上的奇迹,穿越历史,从西部的轴心――汉中出发,她将通往何处?

古道申遗:从远古走向未来

位于汉中的陕西理工大学,近年来在蜀道文化的研究和保护方面颇有建树。该校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梁中效教授提出蜀道研究亟待突破的八个方向。他认为,对蜀道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就是申遗,而作为一条线性道路,只有联合申遗才能最大地保护其历史价值。

“四川蜀道申遗驶入快车道,陕西落伍了!”作为长期研究秦岭与蜀道文化的学者,梁中效认为,如果把千里栈道割裂开来申报“双遗”,不符合世界遗产保护的系统性、完整性原则,既割裂了历史联系,又违背了文化遗产相关联原则。

和大运河申遗,丝路申遗一样,蜀道申遗也非一省之力所能完成。早在2009年,郑孝燮、葛剑雄、_哲文、阮仪三等9位著名专家联名向蜀道沿线的成都、西安、广元、汉中、宝鸡、绵阳等11座城市市长发出了《关于中国蜀道文化线路整体保护及联合申遗的公开信》。同年11月,在广元召开的“2009中国蜀道・广元国际论坛”上正式发起了中国蜀道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倡议。

2011年,由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负责召集筹备的“蜀道调查专家研讨会”在西安召开。2013年9月4日,秦蜀古道(蜀道)申遗联席工作会议在汉中召开,陕川两省的文物部门、文物保护机构负责人就如何推动秦蜀古道联合“申遗”工作达成了诸多共识,并决定围绕秦蜀古道的申遗建立联合机制,定期召开申遗工作会议。

2015年5月,四川省将蜀道申遗的预备清单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备案,蜀道由此进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预备名单。此后两年,四川省政府在广元着力打造蜀道文化博物馆,举办蜀道高峰论坛,通过网络直播、画家泼墨、马拉松赛等活动助力蜀道申遗……四川方面的一系列加速行动,让蜀道起点所在的陕西省倍感压力。

“如果四川能成功,对我省关中、陕南旅游文化遗产以及秦蜀古道遗迹本身都是一种打击,这意味着品牌拱手让人和资源的彻底湮没。”梁中效表示。

赵静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她说,如果2018年蜀道申遗变为现实,会让拥有众多遗迹的秦蜀古道上段处于附属地位。

这两年,梁中效为促进陕、川、甘、渝四省市联合申报秦蜀古道(蜀道)为世界双遗产没少奔走呼号。他认为,秦蜀古道申遗应纳入国家战略,作为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进行文化对话的战略举措;还应通过国家文物局,制定秦蜀古道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申遗计划。

“陕西省应主动与川、渝、甘三省市沟通,组成秦蜀古道联合申遗指导委员会与专家委员会。此外,还应面向世界,在西安主办丝绸之路与秦蜀古道文化论坛,充分发挥西安在丝绸与古道上的起点地位,大力宣传秦蜀古道文化,促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梁中效说。

梁中效还建议,汉中应打造部级“秦蜀古道博物馆”,将汉中真正建设成“中国栈道之乡”。

“加快申请加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秦蜀古道保护的最佳路径。”梁中效认为:“申遗本质上就是价值认定,从地区遗产、国家遗产到世界遗产价值。这种价值的认定,对各相关地区都有意义,并能带来切身的利好。”

梁中效和四川西部经济文化发展研究院蜀道文化研究所所长朱福全、四川西部经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唐平教授、陇南市政协研究室主任高天佑一致呼吁:古道申遗,不应单打独斗,要走大运河、丝路沿线抱团的新路。在联合申遗上,他们给出了思路:其一,陕西人惯称“秦蜀古道”,甘肃人惯称“陇蜀古道”,三地可以加强协商,采用统一名称申遗;其二,川陕甘三省应建立申遗工作机构,制定申遗实施方案;其三,川陕甘三省应制定《世界遗产管理条例》,为世界遗产的申报、保护、管理和科学利用提供法律依据。

梁中效认为,作为一条线性的道路,秦蜀古道的起点在长安,终点在成都,只有联合申遗才能确保文化的完整性,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这条道路最本质的历史内涵。

蜀道是古代中华文明上升期的轴心和“西部时代”的标志,是周秦汉唐文明的核心地带和连接南北“丝绸之路”的纽带,是汉唐雄风的脊梁和走向世界的基地;蜀道是古代中华文明下降期西部地区的轴心和繁荣地带,是西部的经济文化大动脉;蜀道也是当今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带,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南水北调中线汉水上游水源地保护区的枢纽地带,是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重要地带。

家长会学生主持发言稿【第四篇】

黄:亲爱的爸爸,妈妈,

马:亲爱的各位家长,

合:你们好!

黄:等待你们时,焦急而兴奋;眺望你们时,紧张而欣喜。

马:走廊那头,是你们慢不下的脚步;走廊这头,是我们剪不断的企盼。

黄:摆一方桌,放一木椅,怀着草木皆知的感恩心,我们大声地说:

合:欢迎您,亲爱的家长!

马:下面有请我们敬爱的班**纪老师发言,大家掌声有请。

黄:父爱如山,母爱似海。你们像大海一样宽广、深沉,容纳着我们的刁蛮和任性;你们象丝丝细雨轻柔、细腻,滋润着我们的求真求知的心田。

马:在寒风凛冽的日子里,是您为我们打破冰天雪地,让阳光温暖我们的心房; 在骄阳似火的季节中,是您为我们打扇遮荫,给我们送来丝丝清凉。

黄:在我们漫长的人生之旅中,是您给予了我们关怀和启迪;在我们曲折的人生之途中, 合:是您亲切的鼓励给了我们力量和信心。

马:点点滴滴,一切一切,都是您。

黄:没有您,就没有了家的气息,没有您,就没有了爱的延续!

马:下面有请数学课**发言。

马:“一朵花,一粒沙,就是天涯。”小时候,这是你们的哲理。牙牙学语不再,摇摇走步不复,我们势如春草,探出稚嫩的头,倔强的头,张扬的头,质疑你们亲切的关爱,对抗你们真切的指引。

男:但有一种情绪却牢牢攥在手心,收藏着时间的无限,那就是感恩。

合:“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

黄:下面有请语文课**发言。

女:请你们放心,我们已经下定了决心要在这片知识的沃土上,铺就我们无悔的青春!请你们相信我们会用勤奋回报你们的勤劳与汗水,铸造我们五彩的梦!

男:我们会用拼搏换取你们灿烂的笑颜,请给予我们力量与信心,我们将沿着这条撒满关爱和鼓励的道路上走向求学之路。我们将让成功的光芒照亮每一个家庭,照亮我们每个人的心房!

女:请为我们自豪!不管未来成功与否,但至少我们现在是脚踏实地。花季的年龄,我们品尝求学的艰辛;柔弱的肩膀,担起为生活而拼争的重任!

男:清澈的目光里,透露出我们振兴家业的希望;汹涌的血管里,流淌着我们报效祖国的宏愿。

女:分数就是硬道理,文凭才是敲门砖,能力更是金饭碗。因为社会知识的膨胀,我们有责任禅坐教室,隐身书山,潜伏学海。

男:今天,削好皮儿的苹果一定会温馨地送到我们嘴边;明早,热气腾腾的牛奶依旧会准时盛在我们面前,那是你们无怨无悔的舐犊之情,是你们润物细无声的关爱和希望。 女:世间剪不断的是亲情,世间冲不淡的也是亲情,因为有了你们的爱,我们才变得如此完美,因为有了你们的爱,我们才有徜徉于学海的欲望,因为有了你们的爱,我们才有翱翔蓝天奋飞的向往,因为有了你们的爱,我们才能走向成熟,迈入成功!

男:“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女:天下多少惊人事,莫过人间父母情!

男:自古亲情感天地,涌泉难报父母恩!

女:千言万语,道不尽的感激!

男:纸短情长,写不完的祝福!

合:我们唯有在心中默默感激,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是您最好的儿女! 黄子晗结束语:

一学期的努力暂时告一段落,初一的求知旅程又停泊在新的'驿站。暂时的成功与失败都不能说明什么,重要的是孩子与每位家长的心态。胜不骄,败不馁。是我们应该永远铭记在心的古训。在此希望每位家长都能正确引导孩子走上成功的道路,每位学生都能够有一个充实的假期,从此时的每一刻起,为自己创造一个无悔的明天!

最后,祝愿所有的家长身体健康,所有的家庭幸福美满!初一五班家长会到此结束,请叔叔阿姨把凳子放在桌肚里,谢谢大家!希望大家永远**我们,再见!

主持人:各位叔叔、阿姨,晚上好。我是本班的班**助理曾翰钰。这已经是我们第二次举行家长会了。首先,请允许我**全班同学和所有任课老师向各位家长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能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这次家长会,感谢你们对子女的关心与重视,感谢你们对学校工作的全力配合与**。今天的家长会,老师、同学都很期待,因为邀请爸爸妈妈来,可以让大家进行交流,让爸爸妈妈们了解我们在学校里丰富多彩的生活,了解我们前一阶段的表现,同时老师也会把我们的不足之处通过家长会让爸爸妈妈知道,而爸爸妈妈们也可以把你们孩子在家的表现和老师交流一下,以便学校和家庭一起努力,共同促进同学们的成长!

47 5382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