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实用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
在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
202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我省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嘱托我们,大思政要抓好,红色资源要用好,第一师范要办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一批批栋梁之材。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起来,与落实**省高等教育“双优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放大办学格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开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栋梁材。下面,我讲几点体会。
用好校本红色资源,谱写“红校史”铸“红师魂”新篇。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从百年一师厚重的革命史中汲取立德树人的精神养料,从百年一师辉煌的教育史中汲取办好新时代一师的强大动力,发挥红色育人资源优势,打造思政育人“强磁场”。持续推进红色场馆育人,发挥红色场馆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的独特育人作用,打造精品移动思政课;全面加强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的升级建设,打造“一馆”(“青春强国课堂”)“三线”(伟人成长成才精品线、青年毛泽东游学线、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学线)红色育人品牌。深入推进红色校史育人,从红色校史中汲取精神养分并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讲深讲透《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等校本红色课程,构建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1+5+X”思政课程体系。加强一师早期“大先生”群体研究,用名师大家风范教育激励学生,引导师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校。创新推进红色游学育人。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贯通,把读“有字之书”与读“无字之书”相结合,组织学生追寻开展“重走主席游学路”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既追寻伟人足迹又感受时代变迁。鼓励青年大学生扎根社会一线,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奋力书写好“青春答卷”。《“大思政”育“大先生”:新时代红色师魂培育的“一师”实践》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持续深化“大思政”改革,整合红色场馆、高校、党史研究机构等校内外力量和资源,逐步形成了红色文化研究的一师特色、优势与亮点。巩固拓展“大思政”育“大先生”育人改革成果,推进“大思政”育“大工匠”“大实业家”系列综合育人改革实践,形成了“大思政”育“栋梁材”的育人新格局。
推动师范教育转型,谱写“大格局”育“大先生”新篇。主动适应人口急剧变化与技术更新迭代需要,实现三个转变,构建面向城乡各区域、面向基础教育各学段、面向中小学各学科、面向教师教育各阶段的全链条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实现小学教育由规模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坚持师范主责主业,全面深化小学教师教育培养改革,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人才培养全过程,办好“润之英才”卓越教师班,坐稳全国第一方阵,探索实施小学教师“本硕贯通+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写好小学教师教育引领答卷。实现由单一的培养小学教师向全链条的教师教育转变。积极拓展中学教师教育专业,实现中学主要学科教师培养全覆盖,构建小学、初中、高中全链条教师教育培养新格局。对标新时代中学教师培养要求,对标同类师范大学中学教师培养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中学师资,交出中学教师教育合格答卷。师范生占比仍然居于全国师范院校前列。实现由传统教师教育向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教师教育转变。顺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塑造师范生利用人工智能优化学科教学和智能化教学的能力,提升师范生数字素养,适当拓展支撑教师教育的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工科专业,推动“人工智能+”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创新,构建面向未来教师教师培养的育人新体系。推进与**市联合共建“新时代师范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建实教育家精神研究中心。与广州朗国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已经揭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已正式运行。
增强创新服务能力,谱写“大改革”促“快发展”新篇。分类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与优化。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科技发展态势,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积极拓展中学教育专业,适当拓展支撑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工科专业,推进教师教育与信息类学科有机融合,拓宽服务面向,延伸服务链条。截至2024年,新增急需的、对接新兴产业的本科专业8个,其中教育类专业2个、工科类专业5个、新商科专业1个,招生专业拓展到46个,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电子信息相关学科为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打造了三大优势学科集群:湖湘风格、一师特色”的人文学科集群、“彰显办学特色、支撑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教师教育学科集群、服务“数智产业”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前沿交叉学科集群。理工科专业交出追赶答卷,文创与商科类专业写好融合答卷。今年9月,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电子信息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顺利获批。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高起点、高水平建设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体系,充分发挥润之英才班、润之拔尖班、润之卓越班的引领示范作用,培养一批符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现代化需要的各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立足产业需求,坚持产出导向,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打造校地企育人共同体,营造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格局。学生考研录取率从2022届的6.39%提升至2024届的20.74%,是2022届的3倍之多。持续增强创新服务能力。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构建“引、育、留、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切实强化人才作为新质生产力关键性要素的支撑作用。把握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发挥园区大学的优势,对接湘江新区电子信息千亿产业群,大力推进“校园+产业园”的培养模式,实施“双百通”“双百行”和产教融合三年行动计划,引导干部培训到园区、教师服务进园区、学生实践在园区,构建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人才链对接创新链“四链融合”的发展格局。打造高层次科研平台,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促进高质量成果转化,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实现零的突破,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实现零的突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位居全国学院类高校前列。教育部人文项目立项总数位居全省高校第一方阵。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