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市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浩渺 分享 时间:

推动教育优质发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强市目标。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在2025年全市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在2025年全市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部署的关键时期,我们召开2025年全市教育大会,意义重大而深远。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过去一年,全市教育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攻坚克难、守正创新,在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覆盖率突破85%,义务教育双减政策落地生根,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圆满收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迈向纵深,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实现新突破。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也为我们迈向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更高期待、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才培养的全新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市教育发展仍存在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素质教育推进力度不足、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短板。此次会议,就是要动员全市上下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强担当,锚定教育强国战略目标,奋力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战略意义

教育是塑造未来的战略工程,是回应人民期盼的民心工程,更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工程。在新发展格局下,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教育事业的极端重要性。

(一)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新时代的教育,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每一所学校都应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摇篮。我们要通过课程思政、学科育人、实践育人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不仅是教育的使命所在,更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任务。

(二)教育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有学上已向上好学转变。教育公平不仅体现在入学机会均等,更体现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当前,我市城乡教育差距、校际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区域大班额”“择校热现象尚未根除。破解这些难题,既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关键举措。我们必须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三)教育是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当今时代,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科技创新的策源地,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我市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期,迫切需要通过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培育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无论是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还是加快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的支撑。我们要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城市现代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聚焦重点任务,奋力开创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新时代赋予教育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教育新作为。我们要紧扣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以务实举措提升教育质效。

(一)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夯实人才培养根基。一是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工程,加大农村学校、偏远地区学校建设投入,通过集团化办学、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等方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完善学前教育普惠性保障机制,规范民办幼儿园管理,着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推进选课走班、生涯规划教育,构建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格局。二是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对接我市“5G+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需求,优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建设一批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探索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模式,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支持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开展联合培养,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三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支持驻市高校优化学科布局,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鼓励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施高校强师工程,引进和培育一批学术领军人才,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育人质量。一是落实双减政策,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持续完善课后服务体系,丰富课程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坚决防止隐形变异违规培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高效课堂、智慧课堂。二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机制。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建设一批美育特色学校。建立劳动教育清单制度,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三是完善教育评价体系,破除唯分数倾向。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贡献为标准的多元评价机制。推进中考、高考综合改革,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引导学校、教师、家长树立科学教育观。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筑牢教育发展基石。一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施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分层分类开展全员培训,重点加强乡村教师、青年教师培养。推进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坊建设,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二是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完善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推动教师跨区域、跨校交流轮岗。加大乡村教师支持力度,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建立紧缺学科教师补充机制,缓解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师资不足问题。三是保障教师合法权益。落实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责任落实,凝聚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

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需要党委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我们要以更实的作风、更硬的举措,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政治保障。各级党委要把教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加强学校党建工作,推进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二)加大财政投入,强化经费保障。健全财政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关键领域倾斜。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多渠道筹措教育发展资金。

(三)健全协同机制,强化社会参与。教育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发改、财政、人社、编制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发挥家庭教育基础作用,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等平台,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教育发展的生动局面。

(四)严格督导考核,强化责任落实。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建立常态化督导检查和问责机制,对重点工作推进不力、政策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责。将教育发展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同志们,教育承载着千家万户的希望,寄托着民族复兴的梦想。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奋力谱写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建设教育强市、实现人民幸福安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47 4558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