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看齐见行动精编发言稿(样稿)(通用4篇)
【导言】此例“讲看齐见行动精编发言稿(样稿)(通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2022讲看齐见行动心得【第一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班,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你与成功只差一个行动。
首先,我想请在座的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你们是否都有这样的经历,某一天你突然想要干一件事情,感觉很振奋有很多想法,那一刻感觉踌躇满志,但是后来都被这样或那样的念头给打消了。
“我要每天坚持锻炼一小时”、“我要去努力学好数理化”、“我这个星期要背完二十一页的三千五”……你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想要做下去,但不知道从何入手,于是你的热情就在不停的纠结中消磨掉了,以至于没有一件事是真正通过自己不懈努力达到的。
生活的可怕之处就是在于这里,有些人可以安于现状的生活,不自卑、不敷衍。有些人想要去远方活的精彩,即使累也轰轰烈烈。而你,活在不上不下的生活里,明明想要改变自己,却因缺乏行动而被卡在那儿,动也不能动。有很多人,看起来是思想上的巨人,但却是行动上的矮子。因为——躺着思考一年,不如站起来行动一天。
开学时老师让我们每天背三页的三千五词汇,大家都算的很好,是呀今天背三页明天背三页,不用等着学期结束就能背完一整本了。嗯对,今天背三页没问题,明天也可以,后天你正拿起书要背呢,你朋友来找你说“嘿,出去玩啊!”,你高高兴兴跟着出去了,第四天、第五天他们又来了……当你终于又拿起那本单词书的时候,你发现之前背过的单词又忘了,于是你很无奈地又从第一个单词开始背起。如此周而复始,你会发现,自己只记得一个abandon。当你所有愿望都没有如你所愿,当你的所有的计划都没有如期实现,你便开始自暴自弃,怪自己懒,怪自己没有毅力,于是你也便abandon——放弃了。
总会听说,某个人是多么的成功,你也想成为那样的人,可是你可知道,你与他的区别,就在于他的行动力远远超出他的懒惰力。我们的马云爸爸说,相比一流的点子加三流的行动力,三流的点子加上一流的行动力远为重要。强悍的行动力,才能把所有的点子落实到地。创意再天马行空,得不到落实,终究只是停留在思维的想象里,有如镜花水月。
1987年,43岁的任正非在深圳的一个“烂棚棚”里创立了华为,注册资金2万元;29年后,这个默默无闻的小作坊,已成长为通信领域的全球,年营收超过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的总和,在世界500强排名中位列国内科技公司榜单第一名。华为公司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功,与他们超强的行动力分不开。任正非这样教育他的员工:时刻都保持着“狈”的警觉性,“狼”的行动力。一有商机,立刻出动,紧盯目标,以求必胜。
我们不能决定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我们能决定明天要做什么。放下懒惰,丢掉纠结,忘记过去,瞄准当前,采取行动——这就是我们要的行动力,这就是我们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
把你纠结和不安丢在昨天,把你的半途而废丢在过去,把你的抱怨和难过吞进肚子。和过去的那个你告别,打败那个懒的你,打败那个行动永远跟不上想法的你。今天能做的事情就放在今天去做吧,捂住耳朵专注于前面的事情,不再受外界的干扰。
2022关于讲看齐见行动发言稿【第二篇】
看齐意识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优良传统,也是共产党员修养的一个基本要求。中央强调看齐意识是党的建设中一项重大创新,是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生动实践。只有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党的团结统一才能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才能有效发挥。
一是要扎实而不作秀。向党中央看齐,不只是上行下效地向党中央表态、跟随党中央的政策,而是要营造看齐的政治氛围、政治生态,通过思想引导与制度保障相结合的路径,使看齐达到自觉、约束、实操的统一。以前很多在落实中央精神上采取的雷声大、雨点小,或者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逢场作戏式秀场,仅仅是出镜表态,而没有进行实实在在的落实治理。因此,要想取得实效,就要动一点真格的。要在加强规范、引导、管理与监督环节上做出真东西来。这就要把看齐作为重要的工作环节来看待,同时要按照工作环节来加以督促检查管理。只有把看齐赋予责任化,并落实到工作环节中,才会形成不作秀的客观制约;也只有把看齐意识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才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看齐氛围与看齐规矩。
二是要规范而不走样。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就是要模范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这个过程中,看齐不能随着层级的变化,标准要求在管理程度上逐级递减。看齐不仅要做到第一点提到的制度化要求,而且要在制度化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规范,用四个自觉来规范保证看齐的效果,通过规范看齐的方式方法、内容要求,实现高效看齐,也就是用常态化、标准化、系统化保证看齐要求的不走样、不衰减、不变形。
三是要管用而不空谈。向党中央看齐,不仅要有制度建设做保障,还必须体现出实际的价值和运行效果。向党中央看齐必须实现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同向发力,在强调看齐的同时,要研究看齐过程中运用什么样的载体最有效、最直接解决问题,最有利于联系群众、争取群众支持。只有普遍认识到管用,才能在干部群众中真正做到真学、真信、真用。
四是要持久而不刮风。我们一些政策措施在特定时间、特定范围内出现过刮风现象。一些政策措施刚实施时风风火火,上上下下各级组织学习,谈体会、谈落实,而此风一过,则难以再觅踪影。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向党看齐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说说而已的小事,而是党内重大原则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要有静气、要有耐心、要有定力、要有战略,才能把看齐坚持下去,实现一贯化、长效化。
优秀领导干部关于讲看齐见行动专题发言稿【第三篇】
1945年,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在讲团结问题时,毛主席有一句非常形象生动的话,他说:“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间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
今年5月,人民网上有1篇评论文章,叫《转作风,领导干部要有“看齐”意识》。这篇文章所说的“看齐”意识是指中央政治局制定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后,中央领导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各级领导干也应该向中央看齐,并让普通干部和群众向自己看齐。这里讲的“看齐”,是指领导干部在作风建设上要做出表率。而我们今天所说的“看齐”意识,是指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也可以叫做保持一致意识。“看齐”意识,是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一种形象表达、一种通俗的说法。
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经济上陷入困境,政治上出现僵局,社会动荡不安,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而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很快,矛盾和问题也很多,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同时,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显得尤为重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增强政治意识和“看齐”意识。
要“看齐”,先学习。前一段,中央有关部门的领导在部署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时指出,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前提和基础。增强“看齐”意识,首先要系统学习、完整理解、全面掌握讲话精神。党的以来,的系列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的执政理念、治国方略、工作思路和信念意志,是全党智慧的汇聚和集中反映。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认真、系统、深入地学习贯彻的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领会讲话精神,才能自觉地按照讲话的要求去做。
联系《前线》杂志的实际看,增强政治意识和“看齐”意识,就是要发挥党刊的优势和作用,带头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在搞好自身对讲话精神的学习贯彻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党刊的理论研究和宣传优势,把对讲话精神的研究阐释作为深化宣传讲话精神的基础工作,把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作为帮助党员干部提高认识的前提,努力推出一批重要理论文章,为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今年6月,中共北京市委会讨论通过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意见》后,《前线》第七期就刊发了意见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并围绕需要系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于科学发展等七个方面的重要论述,做了索引链接,方便党员干部学习时对照查找原文。第七期、第八期开设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专栏,第九期开设了“学习8·19讲话精神”专栏,分别刊载了专家学者学习阐释关于群众路线、改进作风的重要论述和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的体会文章和理论文章。
为推动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不断深入,按照市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从第十期起开设了“学习系列重要讲话”专栏,围绕系列讲话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陆续刊登充分体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观点明确、导向正确,文风朴实、语言生动的理论文章,帮助党员干部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讲话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全市人民团结和凝聚在党中央的周围,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为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同时,也使《前线》杂志成为学习研究宣传贯彻讲话精神的重要阵地。
齐不齐,看行动。增强“看齐”意识,不仅要做到思想上政治上的统一,也要做到行动上的统一。对《前线》杂志来讲,行动上的统一,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刊的办刊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学术导向;就是要坚持宣传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坚持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使理论成为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和改革开放稳定智力支撑,鼓舞党员干部形成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更好地履行好首都工作职责,不断开创首都工作新局面。
毛泽东同志在七大预备会议上还说:“我们要有一个团结的队伍去打倒我们的敌人,争取胜利;而队伍中间最主要的、起领导作用的,是我们的党。没有我们的党,中国人民要胜利是不可能的。”增强“看齐”意识,统一思想,团结奋斗,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开创新局面,夺取新胜利,是我们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保障,是党的事业永远兴旺发达的根本保障。
优秀领导干部讲看齐见行动主题发言稿【第四篇】
道德规范是社会对其成员提出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是判断人们行为善与恶的价值标准。遵守道德规范,社会生活才会有序,人际关系才能和谐,社会有机体才能正常运转。当前,干部坚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必须做到三个践行: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道德境界,既是指感性个体的人在其主观努力下所可能达成的德性状态,也指感性个体在自己所付出的主观努力和所面对的现实环境条件相结合的情况下,所实际达成的德性状态。它既注重道德体验的实际发生,也承认道德体验的可能发生。一个人,无论他取得了道德意识、道德智慧与道德行为方式的综合性显示,还是只产生了一定的道德成就感,或只有实际的道德行为而无意义的觉解,都是一种道德境界,即标志他达到了自己独特的道德境界。道德境界具有差异性(多样性)、开放性、层级性和动态性等特征。这即是说,道德境界承认个体人的具体生活阅历的道德体验价值。不同的个体人,由于其当时当地所处的生活环境、交往情境和自然之境不同,在各自独特的生活和交往中,在道德的践行与体验过程中,每一个体验者的道德境界便呈现出总体不同的质量规格、水平状态和风格面貌。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总体永远是具体的、不断形成中的,它必定沉落到个体中,显现为个体的不断形成,从而在这种个体形成中同时使自身臻于完成、圆满。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在承认多样性、多层次性和动态性的前提下,道德境界有方向和侧重点的不同。在实际生活中,在不同的个体人身上,存在着不同的道德境界,而且其道德境界总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有做事的境界,有认知的境界,有情感的境界,也有审美的境界。从认知境界方向说:有山是山,水是水;有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有山既是山又不是山,水是水又不是水。从行为境界方向说:有不害他,有利己利他,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有一家是一家,有一国是一家,还有天下是一家。冯友兰先生说,对同一个人来说,他有什么样的“觉解”,就有什么样的境界。
在实践着力点上,传统的约束性道德教育强调导引者预先设定的道德教育任务或目标的达成,强调导引者做了什么,其道德教育的“任务”完成得如何;而道德体验教育则强调体验者生成的新的德性和道德境界的实际变化,强调作为德性生成和道德境界变化之主体的体验者做了什么,体验到什么,生成的德性和所达到的道德境界的实际状况如何。与以体验者所接受和理解的道德规范知识之多少为主要衡量标准的传统约束性道德教育相比,道德体验教育似乎没有预先设定的固定的统一目标,而是在体验者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导引者与体验者、体验者与体验者之间相互诉说生活阅历及内心感悟,相互诱发和唤醒道德体验,生成新的德性,达成新的道德境界。鲁洁教授指出:“道德、道德规范是生成的,它不是神、圣喻等等不可逾越的先定假设”。即使是对人类代代相传的道德观念和规范的继承,也“并非是原封不动的,在人的每一具体活动中,它们都在人对人的理解中不断地再生成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它们不是不可改变,不可逾越的,随着人自身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变化,它们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不会是自然发生,而是人──道德主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通过人对人的理解,所达成的新的共识,对原有规范的新的超越”。伦理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发现,人类的“道德”的原始发生并不是外部灌输的结果,而是在现实生活的关系世界当中,在自然之境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在相互的磨合当中,在心灵的领悟之中,交互生成出来的。在这里,道德规范知识只做为生成新道德的历史遗产性线索、引子、媒介或素材,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律令。而体验者自身及其与所处周围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总体特征,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此,道德体验的境界就要做出几个重要的超越:一是超越“群”的“共性”;二是超越既定道德规范或律则的规定性;三是超越简单的善恶划界;四是超越终极意义追求;五是超越现有的“存在”、“客观性”、“真实性”标准,而进入另一种“真实世界”、另一种“存在”,这种存在不再是单纯外在的客观,而包含了内在的、主观的真实,即心灵的真实感受。这个真实是属于个人的,属于自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更真实,更接近我们每一个人,它实际上就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牟宗三区分了两种真理:一种叫做“外延的真理”,一种叫做“内容的真理”。他说:“如我相信上帝存在,这个上帝对于我就是一种存在,这种存在对于我就是一个内在的真,一个自我的真。这个真实性不具有外在的普遍性,但它对于当事人,对当下作来决定的自我是真实的。”事实上,从自己的感受说,只有自己的心灵才是真实的,而且是唯一的真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灵就是整个世界,可以说“吾心即宇宙”。梁启超发挥此义说:“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虚幻,唯心所造之境为真实。欲言物境之果为何也,将谁氏之从乎?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忧者见之谓之忧,乐者见之谓之乐,吾之所见者,即吾之所受之境之真实相也。故曰: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境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实”,而是心灵意义上的“实”,是主观感知、主体解释意义上的境。它是以主观心灵以自己的方式的建造,如同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读《红楼梦》就有一千个林黛玉。这种“境”的主观性、解释性的特征是理解道德境界的内在性、个体差异性、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