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导游的洛阳博物馆游范例最新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学生导游的洛阳博物馆游范例最新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学生导游的洛阳博物馆游范文【第一篇】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以陈列历代典型墓葬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分历代墓葬和北魏帝王陵墓和壁画馆三大展区。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洛阳古墓博物馆。

导游词。

希望大家喜欢!

洛阳古墓博物馆就位于邙山乡冢头村,占地近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由一组仿汉代建筑群和一组仿北魏建筑群组成,规模宏大,古朴典雅。洛阳古墓博物馆旅游景点介绍之概况,洛阳是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历代帝王和达官显贵多埋葬在洛阳一带,特别是洛阳城北的邙山,因埋葬东汉皇帝而遐迩闻名,成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墓地。此后,西晋、北魏皇家陵园均建其上,墓冢垒垒,星罗棋布,十分壮观。

博物馆复原历代典型古墓葬二十三座,上自西汉,下迄北宋,其中包括了著名的西汉“打鬼图”壁画墓。其典型墓葬有西汉中后期贵族卜千秋壁画墓,壁画为卜千秋夫妇乘蛇(小龙)和三头凰在西王母信使持节仙翁(方士)、仙女和虺龙、枭羊、朱雀、白虎等神兽护卫下在空中飞升的情景。东汉出行图壁画墓表现墓主人生前出行的宏大场面,有车骑一百多乘。另外还有正始八年墓、北魏孝文帝之孙清河王元怿第二子常山王元劭墓、南平王元玮墓、唐代定国大将军安菩夫妇墓等。

自古有“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之说的洛阳北邙山及周边地区,历代古墓葬星罗棋布,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的的专题性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其面积之大、风格之别致、收集古墓年代之久、类型及数量之多均属世界首位,是中国一大绝观。因此,洛阳古墓博物馆又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古墓博物馆之一,同时也成为目前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馆。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原名洛阳古墓博物馆,占地面积130余亩,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洛建筑面积8200余平方米,由一组仿汉代建筑群和一组仿北魏建筑群组成,整个地面建筑之间,广植花草树木,间设假山水池,堪称公园。

古墓博物馆位于洛阳市北郊邙山镇冢头村东,占地150余亩,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是我国第一座以陈列历代典型墓葬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

古墓博物馆分为两大展区。历代典型墓葬展区陈列上自西汉、下迄宋金的古墓葬25座,其中西汉“打鬼图”和“卜千秋升仙图”等9座壁画墓的壁画堪称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北魏帝王陵区以宣武帝景陵为中心,集中展示了北魏陵寝制度的基本面貌。地面建筑由仿汉代、北魏两组建筑群组成,规模宏大、古朴典雅。院内珍花异木,郁郁葱葱,松柏修竹,四季常青。草木花竹掩映着庄严肃穆的殿阁和迂回曲折的游廊,环境优雅,景色宜人,堪称园林式的博物馆,是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博物馆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主要包括汉白玉制成的门阙、序幕大殿、图书资料室、陈列室、四角楼、望景亭等。

地下部分是博物馆的精华所在,实际上就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地下古墓群,共有历代典型古墓葬二十二座,上自西汉,下迄北宋,其中尤以一组壁画墓最为有名。

洛阳的汉墓壁画历史悠久,目前共有10座古壁画墓可供参观,主要包括西汉“打鬼图”壁画墓、西汉贵族卜千秋壁画墓、东汉出行图壁画墓等。

卜千秋墓的壁画内容为卜千秋夫妇乘蛇和三头凰,在西王母的信使持节仙翁、仙女和虺龙、枭羊、朱雀、白虎等神兽护卫下在空中飞升的情景。画中人物鸟兽色彩绚丽,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馆内展出有大量的生活器具、装饰品等随葬品,如西汉、魏晋时期的陶俑,唐代的唐三彩等。

学生导游的洛阳博物馆游范文【第二篇】

西塘是中国纽扣之乡,纽扣博物馆馆位于西街上,共有六个展厅:古代纽扣展示区、近代纽扣展示区、现代纽扣展示区、贝壳纽扣生产工艺流程展示区、纽扣应用区、中国结展示区。

贝壳钮扣是我国第一代的专业钮扣,地处杭嘉湖平原的水乡西塘贝壳原料极为丰富。过去衬衣上的小田扣就是用江南盛产的蚌壳做的,小小的衬衣田扣,要经过冲剪、磨光、打孔、漂白、整形,当时的钮扣生产机器大都用人力脚踏操作,完全是手工方式,是一种纯体力的劳动,在“纽扣博物馆”内专门有师傅现场演绎贝壳纽扣生产工艺流程。

纽扣博物馆纽扣博物馆位于水乡古镇西塘西街中段的薛宅,这里原为一家杂货店,地处繁华的商业中心,前临街道后依河,为古镇典型的商住民居。后遭大火而毁废,镇上薛氏在旧址重建。因西塘是全国有名的纽扣之乡,近年有关部门将其辟为“纽扣博物馆”。

钮扣博物馆薛宅建于民国十五年(1920xx年),据说薛宅的建造者为薛幼民,当年他买进这块“火烧白场”后建成现在的薛宅,为前店后宅的结构,总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因其临街依河,从前街到后面的河只有30米左右,要在这样小的地方兴建像明清传统式样的纵深大宅显然不可能,故薛宅仅前后有两进,第一进为沿街店面为东三西一四开间,现东三间为大门,左右两边各有供应旅游纪念品和古玩的专柜。楼上与底层一样,屋顶为人字形,但比一般的民居要高爽。

第二进是正厅,二进之间有一天井和墙门,这也是按传统结构的建造。天井很小,左右两边的厢房也十分狭小,如同走廊一般,但都装长玻璃窗,采光较为明亮。正厅为三楹,上有“崇稷堂”额,按传统厅堂布设,后半部有长门拦阻,跨出门槛就是市河杨秀泾,还设有河埠可供船客上下。正厅右侧是楼梯间和厨房等,结构十分紧凑。由于主人受新文化思想的影响,薛宅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有三大特色点,第一是建筑紧凑,由于其地处西街与市河之间,受场地限制,建筑只有两进,但两进之间连接紧凑,加上两厢,从高处往下看,呈回字形走马楼式建筑。第二是结构简洁,整个建筑的细部并无花俏的装饰,也不设陪弄,更没有雕梁画栋,非常朴素。第三是厅堂明亮,由于正厅所有的窗上都配上了玻璃,窗上饰有简单的花形条格,看起来简洁明快。因此,有人称薛宅是江南传统民居向现代建筑转型过程中的代表。

钮扣博物馆在纽扣博物馆里你不仅可以观赏古今中外的各式纽扣,游客还可以动手制作纽扣。在二楼的作坊中,几位身着唐装的老妈妈在给游客演示唐装“盘扣”的制作过程,一条条布条在她们手中纠缠,不一会就挽出了一个漂亮的纽扣结,你有兴趣可以亲自动手学一下,如果学不会也没关系,买上几个盘扣回家再仔细研究,同时还可以作为西塘之行的特殊纪念品。同样,在楼下还有一个用蚌壳做成衬衫纽扣的第一代手工作坊,两名老师傅用脚踏手磨方式现场操作,先从贝壳上冲出毛坯,再经过成形、打磨、压花、钻孔、抛光等多道工序制成,不一会,一颗晶莹透亮,闪烁着珍珠一样光泽的纽扣做成了,如你喜欢,作坊的老师傅还会将这些纽扣免费赠送给游客留做纪念。

“胸腹为君添异彩,容颜使妾日憔悴。”这是纽扣博物馆正厅门口的一副对联。通过对纽扣博物馆的参观,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纽扣文化,也会感受到古镇西塘丰厚的文化积淀。

学生导游的洛阳博物馆游范文【第三篇】

博物馆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主要包括汉白玉制成的门阙、序幕大殿、图书资料室、陈列室、四角楼、望景亭等。

地下部分是博物馆的精华所在,实际上就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地下古墓群,共有历代典型古墓葬二十二座,上自西汉,下迄北宋,其中尤以一组壁画墓最为有名。

洛阳的汉墓壁画历史悠久,目前共有10座古壁画墓可供参观,主要包括西汉“打鬼图”壁画墓、西汉贵族卜千秋壁画墓、东汉出行图壁画墓等。

卜千秋墓的壁画内容为卜千秋夫妇乘蛇和三头凰,在西王母的信使持节仙翁、仙女和虺龙、枭羊、朱雀、白虎等神兽护卫下在空中飞升的情景。画中人物鸟兽色彩绚丽,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馆内展出有大量的生活器具、装饰品等随葬品,如西汉、魏晋时期的陶俑,唐代的唐三彩等。

学生导游的洛阳博物馆游范文【第四篇】

牡丹起源于古老而原始的被子植物,据考证已有2亿8千年的历史,它和芍药是同科同属的植物,也并称“姊妹花”。东晋时期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将牡丹以绘画的形式展示在世人面前,在隋朝时候,进入皇家园林;到唐朝时候应经赢得了“国色天香”、“百两金”的称号,同时也被誉为“国花”;到了清朝时期,被钦定为了“国花”。中国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牡丹野生种共有9个,全部原产于中国。其分布范围包括西藏、云南、四川、甘肃、河南、湖北、安徽等11个省(区)。人们把牡丹作为“富贵”的象征,认为它“娇气”,其实野牡丹生长在深山荒野,海拔最高达3600米,温度最低达零下30度,它都能适应。

中国人喜爱牡丹花,外国人称牡丹为“中国花”,他们也非常喜欢中国牡丹。中国牡丹最早于公元724—749年传入日本,经过多年栽培,按照自己的审美习惯选育品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日本牡丹品种群。

从1787年开始,中国牡丹相继传入欧洲;18前后又传入美国。在二十世纪初,欧洲、美国的科学家经过杂交选育,培育出一批很有特色的新品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欧洲牡丹和美国牡丹。现在,中国的牡丹已传播到世界上近三十个国家和地区。如今牡丹在世界上的分布越来越广泛,但是它根在中国,始终传承着中华文明与繁荣,成为了富贵之花、文明之花、和平之花和友谊之花。牡丹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它的商品化生产发展很快。

牡丹“宜凉畏热,喜燥恶湿”,所以中原一带、西北地区都适于牡丹生长。但也有一些品种耐湿热,适应江南气候;育种家培育出耐零下30度的品种,可以在寒冷地区栽培。

“春来谁做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这幅群芳图,展示的是神州牡丹园丰富多彩的牡丹品种。大家可以看到,牡丹富于变化的九大花色系列,十三种花型,体现了牡丹富丽堂皇、仪态万方、国色天香的神韵。中国牡丹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

牡丹是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代表了中华民族蓬勃向上、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牡丹雍容华贵,仪态端庄大方,表现出风采迷人的自然美。牡丹花的形象通过艺术家、民间艺人的再创造,又更富神韵,更富艺术美。

彩照壁“花潮迎宾”及牡丹石。

上面有我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写的“洛阳牡丹甲天下”七个大字。照壁上共绘有9大色系,13个花型,105朵牡丹花,分别象征着洛阳作为13朝古都,105位帝王在此君临天下,也寓意牡丹有九五之尊、贵为国花的王者风范。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而今,在洛阳南部伏牛山中发掘出一种里外都有牡丹花的奇石—牡丹石。地上盛开的牡丹花与地下生辉的牡丹石相映成趣。牡丹石仅产于洛阳,据地质年代测定形成时间,距今三至四亿年。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国际石材界公认其为世界奇石,被列为世界珍稀石种。

“洛阳之春”四季牡丹馆。

国家为了发展牡丹,将牡丹产业化列入了863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神州牡丹园作为该项目的试验示范基地之一,为实现牡丹“全年开花,四季观赏,天天供花,常年销售”这个目标做出了不懈努力。

东边是四季牡丹工厂化生产基地,由组合保鲜冷库和系列催花温室组成。在这里您可以系统了解到牡丹从大田生产——起挖处理——冷冻保鲜——装盆催花——开花观赏的全过程。

现在,我们将走进一座占地平方米的“洛阳之春”四季牡丹展示中心。这里电脑自动控制,四季如春,使温、光、湿、气满足牡丹自然生长条件的最佳要求,名优牡丹天天盛开,喜迎四海嘉宾。“花开花落随人意,春去秋来不相关”,无论严寒酷暑,不分春夏秋冬,您都能一睹国花芳容。

学生导游的洛阳博物馆游范文【第五篇】

我们首先看到的第一个展柜中展示的是一件距今约十万年前的象牙化石,它长米,是1959年洛阳修中州渠时发现的,保存得十分完整。它属于生活在距今5万——20万年前纳玛象的象牙化石。

右边还有一截多年生木本植物的化石,以及鸵鸟蛋和水龟化石,证明在远古时代,洛阳地区生长着高大的植被,生活着各种动物,非常适合原始人群在这里进行采集和狩猎等生产活动。20xx年在洛阳栾川孙家洞遗址发现的直立人下臼齿化石,和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同处于一个时期,填补了我国中原地区人类发展的空白,也证实了早在七十万年前,洛阳的先民们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

1994年南昌路中亚大饭店出土了一具非常完整的古菱齿象化石,经复原长米,高米。古菱齿象躯体雄伟庞大,两根门齿粗壮,生活在距今3到5万年前地质时期的更新世晚期。中原一直以来都与大象关系密切,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周、乃至两汉时期,中原地区发现的古代遗存中都有大象的形象出现,河南省的简称“豫”字的右半边,就是一个“象”字。

从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址开始,中国考古学界就在一步步的证实了中国大陆有着属于自己的新石器历史。洛阳地区分布着迄今为止所发现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不同文化类型的遗址。

裴李岗文化,因1977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村而得名,属于距今约8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类型。裴李岗文化以农业为主,饲养猪、狗等家畜,兼营渔猎和采集,显示出定居农业村落的特色。生产工具仍以石制工具为主,以石磨盘和石磨棒为代表性器具,它是进行粮食加工的工具,为粮食、谷物脱壳使用的。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也是最为繁盛的时期,因最早发现于豫西地区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仰韶文化是原始社会由繁荣走向分化、逐步趋向文明社会的时期。仰韶居民喜爱在河谷阶地上营建聚落,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仰韶先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同时饲养家畜,兼营采集、狩猎、捕鱼等经济活动,还从事制陶、治玉、纺织等多种手工业活动。尤其是当时制陶工艺已相当成熟,流行泥条盘筑法和彩陶制品,彩陶是仰韶文化的标志,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原始艺术形式。

小口尖底瓶为汲水工具,1959年洛阳孙旗屯遗址土。其腹部两侧有双环可系绳,汲水时手提绳子将尖底瓶置入水中,瓶会自然倒入水中,注满水后,瓶体就会自然朝上直立起来。它是原始人掌握重心转移原理的经典之作,也有一说认为它是作为葬具使用的陶器。

伊川缸因1959年首次在伊川县发现而得名。为仰韶文化较为典型的彩陶葬具。最具代表性的一件,就是图板上所展示的绘有一幅颧鱼石斧图案的伊川缸,为1980年临汝阎村遗址出土,通高47厘米。左侧为颧鸟衔鱼,右侧为带柄的石斧,颧、鱼很可能代表古人崇拜的神灵,斧表示武器或者劳动工具。原始画师为表现鹳的轻柔白羽,将鹳身涂白色,石斧和鱼则以简练、流畅的粗线条勾勒出轮廓再填充色彩,犹如后世中国画"填色"画法,被认为是中国画的雏形。今天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陶火种器,是古人用来储存火种的工具。火在原始人的生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用来取暖、烹煮食物、开辟田地,当时人们取得火种十分困难,在不使用时把火苗储存起来,继续使用就十分的方便。同时证明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正在一步步增强。

彩陶罐,容器,1959年偃师市灰嘴遗址出土。该器红胎细腻,它与常见的彩绘陶器不同是以红彩描出网状纹及羽状纹,极为罕见,别具一格。

龙山文化因1928年首先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发现而得名,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较广泛的文化类型。龙山文化时期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不仅农具种类繁多,而且已经出现稻、黍、粟、小麦等农作物,人们的饮食生活有明显的改进。制陶业有明显的进步,普遍使用了轮制技术。

黑陶镂空高柄豆,盛食器,形制规整,造型典雅。下方的喇叭形托柄,装饰圆形镂空图案,上方为一托盘。豆形器,是古人用来盛放食物的容器,商周时期逐渐成为专门盛放肉酱和腌菜类佐味品。豆形器得名于甲骨文中的“豆”字,古人将食物放置盘中,席地而坐,下方的高柄将托盘垫高,方便取食,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

骨针,缝纫工具,洛阳市东郊西吕庙遗址出土。共两件,一件长厘米,另一件长3厘米。两件骨针出土时皆装在长厘米、以动物肢骨制成的骨管中。骨针的形制与今天的钢针没有区别,可见原始人制作加工工艺之高超。

学生导游的洛阳博物馆游范文【第六篇】

古墓博物馆位于洛阳市北郊邙山镇冢头村东,占地150余亩,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是我国第一座以陈列历代典型墓葬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

古墓博物馆分为两大展区。历代典型墓葬展区陈列上自西汉、下迄宋金的古墓葬25座,其中西汉“打鬼图”和“卜千秋升仙图”等9座壁画墓的壁画堪称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北魏帝王陵区以宣武帝景陵为中心,集中展示了北魏陵寝制度的基本面貌。地面建筑由仿汉代、北魏两组建筑群组成,规模宏大、古朴典雅。院内珍花异木,郁郁葱葱,松柏修竹,四季常青。草木花竹掩映着庄严肃穆的殿阁和迂回曲折的游廊,环境优雅,景色宜人,堪称园林式的博物馆,是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惊世巨现,天子驾六;东周瑰宝,举世无双。欢迎大家来参观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

在地下沉没了多年,一朝惊现的“天子驾六”为您揭开答案。

说了这么多想必大家对天子驾六博物馆十分的向往了,下面呢,我们就来一同走进博物馆内部的第一个大厅。

大家跟我过来,看一幅地图。这幅地图是考古工作者根据考古的结果绘制的。曾经洛阳古代的都城遗址的具体位置。洛阳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时间长达1500多年,一共留下了五个都城遗址。历史学家称之为“五都会洛”。

中心部位与繁体的汉字“亞”(亚)很相似,所以考古学者称其为“亚”字型墓。这个墓葬是所有墓葬中规格最高的,也是洛阳发现的唯一一座“亚”字型墓。墓室内发现的青铜器上有铭文“王作宝尊彝”的字样。这个“王作”就是专门为天子所做的器物。

根据所出土的器物知道这个墓葬修建于东周初年。那个时候,东周的第一位天子周平王,在位41年,近半个世纪。所以推测这个墓葬的主人很有可能就是东周的第一位天子周平王的墓葬。一般象这样的大墓,在下葬的时候都会有一些陪葬坑。下面呢,我们就来看看洛阳发现的最大一座陪葬坑。

根据周礼的规定,严格按照等级制度,天子用九个鼎。我们常说的“一言九鼎”就是从这来的。天子用九鼎,诸侯七个,士大夫五个,依次下推。

这两个铜马是东周时的手工艺品。

中间的是铜带钩----中国古代的皮带扣;左边的是铜镜,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镜子的背面,正面被打磨光以后可以照出人的容貌。

刚才看到的是玉璧和玉环及玉龙。古人非常的喜欢美玉,所以呢,古人就将美玉制作成装饰品带在身上。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中国早期的货币。因为把柄是空心的,所以又叫空首布。因为样子和铲子有点像,所以又叫铲币。这就是东周时的钱。

这些是中国古代的车器:左边的是车上的装饰品---铜铃。中间长的是毂,旁边的是车軎(卫)。他们放在一起使用,保护车轴不至于脱落。右边的是马车上的连接器。因为古代的马车都是木制结构,所以这些都是用在马车的关键部分。

这最后一个展柜里放的都是彩绘的陶器。陶壶,陶鼎和陶豆。分别用来盛酒,盛肉,盛主食的。他们都是在烧制好的陶器上,再绘上颜色的。这样的彩绘陶器一般来说是不易保存的,但他们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后,至今依然色彩鲜艳。

这第一个展厅呢,展示的都是东周时期的器物。下面呢,我们到第二个展厅,看看著名的车马坑。

的时候市政府准备在这里修建一个河洛文化广场,考古工作者就来勘探,结果发现了一个墓葬坑,于是就修改了原来的计划,在这修建了一个博物馆。

我们首先看到的这个小马坑,南北宽米,东西长米,在这里一共清理出完整的马骨骼两具。马头朝南,马尾朝北,整齐的摆放着。在当时那个年代,能养的起马,并且用马来陪葬的,只有贵族了。所以专家推测:这个马坑要么是诸侯的陪葬坑,要么是士大夫的陪葬坑。

后面这个大马坑呢,有车有马,两个马坑距离很近,但两个马坑高低位置大小都不同,由此可见,这两个马坑应该不是在同一个时期下葬的墓葬。这个大马坑呢,全长米,宽米,当时共清理出70匹马,26辆车,7只狗和一具人的骨骼。

学生导游的洛阳博物馆游范文【第七篇】

1号车马坑是我国目前发现春秋时期葬车最多的车马坑。它的平面呈长方形,口长米,宽米,口部略大,底部略小,深5米,四角各有两道供古人上下的脚窝,内葬多种豪华、实用、形式多样的车辆22辆和许多马骨。春秋战国时期,一坑多车制似乎已成为一种更新颖、更时髦的追求。郑国1号车马坑葬车众多,就其典型代表它的葬制规律一般为车轮摘掉后侧靠在坑的四壁,马匹杀死后平铺坑底,车体则放在马匹之上,摘下的车饰、马鞍、马蹬、马衔等活动车马具放在主墓内,这与其它列国车轮不摘,马匹放在车辕下的葬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可能与郑人的观念有关,推测应是墓主人对珍贵的车马占有权的充分体现。

学生导游的洛阳博物馆游范文【第八篇】

庐山是载入世界文化舆自然遗产名录的“文化名山”。庐山别墅则是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公元19世纪下半叶,庐山别墅伴着西风东来应运而生,随后相继兴建并保留至今,形成蔚为大观的别墅建筑群。名人、事件与别墅相连,建筑、历史与文化相映,由此产生了以八处国宝级别墅为代表的众多建筑佳作。

庐山别墅包括罗马式与哥特式的教堂、融合东西方艺术形式的拜占庭式建筑,以及日本式建筑和伊斯兰教清真寺等,堪称庐山风景名胜区的精华部分。庐山不但拥有“秀甲天下”的自然风光,更有着丰厚灿烂的文化。

庐山别墅群众多,不仅有著名的美庐别墅、芦林别墅等名人居住过的别墅。而老别墅的故事,讲述的就是六栋风格各异、不同名人居住过的别墅,其中一栋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曾经居住的地方。而赛珍珠是以中文为母语之一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才华横溢,一生创作了115部作品,是世界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得奖作品有《大地三部曲》、《异邦客》、《东风西风》等,主要描写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的生活。还有宋美龄和蒋介石祈祷的教堂、李德立居住过的别墅等等。

学生导游的洛阳博物馆游范文【第九篇】

河南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灿烂,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资源丰富,是全国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人口众多,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巨大;区位优越,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农业领先,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发展较快,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位;潜力很大,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不断增强。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现今河南大部分地区属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中州”之称。

河南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和气象灾害频繁的特点。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年均降水量~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小时,全年无霜期201~285天,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河南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省内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山区,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60条。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383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20xx年末共有自然保护区32个,面积千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个。共有森林公园114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1个。森林覆盖率%。河南的生物资源,仅高等植物就有197科、3830余种。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有小麦、玉米、棉花、烟叶和油料等。动物418种,已知陆生脊椎野生动物520种、占全国总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0种。

学生导游的洛阳博物馆游范文【第十篇】

洛阳市郊北邙山的古墓博物馆(现在已经改名为“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是我国最大的古墓专题性博物馆。博物馆分为历代墓葬区、北魏帝王陵墓和壁画馆三大展区。历代墓葬区位于博物馆的东部,分为地上、地下两个部分,是古墓博物馆中最有特色和最吸引游客的部分。

墓葬区。

地上建筑是一组仿汉建筑群,建筑群中有“夏商周典型墓葬模型”、“汉代帝王出殡仪式群塑”、“民国初洛阳民间出殡仪式群塑”等展室。而地下部分,是搬迁复原了上自西汉,下迄宋金时期的洛阳地区代表性墓葬25座,陈列文物总计约几百件,还有数量众多的壁画。

地下部分中的各个复原墓葬(室),都是整体搬迁过来的,墓里的砖石都是考古人员在原地编好号码后再拆掉,到这里再按照原样的逐一复原的。每个墓室之间相隔不远,有通道相连。你可以行走在通道中,穿行于各个时代的墓室前,这些墓室千姿百态,其建筑风格各异,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侧面。

墓室中还摆放了不少出土文物的复制品,如北魏的陶俑和生活器皿、唐代三彩等。墓室中还有西晋、北魏、唐宋的墓志,以及丰富多彩的壁画,如打鬼图、妇人启门图、升仙图等,这些堪称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

北魏帝王陵墓。

位于博物馆西部。该展区以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为主体,搬迁复原清河文献王元悻和江阳王元叉墓组成的。景陵封土呈圆形,夯土堆高二十多米。游客可以沿着甬道一直往下走到墓室的中央,这里停放着一具棺椁,棺椁中没有任何物品。元悻墓墓室顶部绘有一幅天象图,画中有300多颗星辰,这幅图比《敦煌星图》早约420xx年,是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学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壁画馆。

壁画馆中展出了西汉、东汉、魏晋、唐宋和金元等多个朝代的墓葬壁画真品。这些壁画形象清晰,题材内容宽广,涵盖天文、地理、人事、神灵。壁画墓的主人上自皇帝、嫔妃、达官贵人,下至地方小吏、普通百姓。

博物馆面积不大,步行可以非常方便的到达各个区域。无论是原样复原,还是原址的帝王陵,这里毕竟是古人安息的地方,游览时,最好不要高声喧哗。

47 21427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