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篇在青海考察时重要讲话稿精神学习交流发言

好学生 分享 时间:

在青海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交流发言(11篇)

1

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期间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持续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青海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深刻体会到青海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和肩负的重大使命。

一、坚持生态优先,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海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强调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把青藏高原建设成为生态文明高地。总书记还特别提到,要把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守护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青藏高原是我国乃至全球的重要生态屏障,其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但也十分脆弱。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加快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要加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确保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健康稳定。

二、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青海要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青海的发展必须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要抓住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两手抓,广泛应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

要统筹省内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好西宁、海东、海西的支撑作用,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和特色产业,推动青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切实保障民生,促进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总书记还强调,乡村振兴要突出农牧民增收这个重点,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种业振兴行动,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打响高原土特产品牌。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扎实推进民生工程,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统筹谋划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着力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发展高原特色种业和绿色有机农牧业,提升农牧民收入,打响高原土特产品牌。要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推动移风易俗,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四、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青海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集中的省份,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各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要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促进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民族和睦,为青海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我深刻认识到青海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和肩负的重大使命。

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青海篇章贡献力量。

 

2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调研,了解当地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情况。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民族的广大党员干部当追寻“青海足迹”,感悟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坚决守护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石榴之籽”紧密相拥,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进。

让“石榴籽”紧密相拥,要在凝聚组织合力中,达到民族团结的“思想共频”。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从我们党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历史充分证明,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各民族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有关讲话精神,更加深刻地感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不断坚定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始终在思想上做到与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保持高度一致,努力提高自身民族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坚持党的领导凝聚起广大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共识,确保民族团结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让“石榴籽”紧密相拥,要在凝聚文化合力中,引发民族团结的“灵魂共鸣”。“中华文明根植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内核,凝聚着民族共识、体现着民族精神。因此,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引发“灵魂共鸣”,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民族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重视文化工作,大力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赓续民族精神,传承文化基因,留住文化根脉。要坚持把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手段,加大对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着重在语言文字、传统风俗等方面提高科学保护力度,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交流互鉴持续深化,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凝聚文化合力中引发民族团结的“灵魂共鸣”。

让“石榴籽”紧密相拥,要在凝聚发展合力中,形成民族团结的“行动共振”。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抵御内忧外患、共同为国家发展出力献策的历史,没有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就没有当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因此,未来还需继续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努力奋斗。各民族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为奋斗方向,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牢牢掌握住民族共同繁荣的“制胜密码”,聚焦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文明进步等重点领域,着眼文旅互融、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用心谋划、用情推动、用力落实,携起手来,团结奋斗,凝聚起促进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强大合力,形成民族团结的“行动共振”。

 

3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青海考察时强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民族团结、共同富裕,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更大进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近年来,青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把握青海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逐“绿”而行、向“新”发力,推动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开创新局面。

“绿”彰显了青海现代化建设的底色。逐“绿”而行,护好“中华水塔”,青海聚力建设生态文明高地。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生态环境,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高原资源能源特色和独特生态优势,坚决扛起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扎实推进国家公园群建设,致力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2021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经过多年的试点探索和建设实践,园区内雪豹频现,藏羚羊成群迁徙,“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高质量发展为青海带来绿富同兴,三江源国家公园在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实现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三者的有机统一。越来越多的三江源牧民放下了牧鞭、当上了管护员、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走上了致富路,人民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新”擦亮了青海现代化建设的成色向“新”发力,拓宽发展路径,青海加快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青海在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的同时,不断创新机制、转变理念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着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将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创新应用特高压技术,青海建成了世界首条全绿电大通道,绿色电力源源不断输往全国15个省区市。察尔汗盐湖积极培育“盐湖+新能源”“盐湖+新材料”等绿色低碳循环产业;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采用“洗盐+滴灌”方式选育耐盐碱作物,将盐碱地变为鱼虾养殖场、饲草种植地、增产大粮仓。在青海,“绿”与“新”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着青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诠释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绿色底色。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这是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中国智慧。不仅青海,放眼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改变着中国大地,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实践正在生动上演。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发展的高歌猛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锚定绿色发展目标,用心用力保护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创新绿色发展路径,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谱写出壮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篇章。长江经济带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路指引下,实现了生态优先下的绿色发展;“高原明珠”滇池如今清波荡漾、鸥鹭翔集,明珠神采逐步再现;毛乌素沙漠从不毛之地变为“塞上绿洲”,让周边村庄走上绿色脱贫之路……一张张生态名片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伟力,神州大地的含“绿”量和含“新”量日益提升,社会生态系统更具韧性和活力,人地和谐、诗意栖居的美好图景正在成为现实。

环境就是民生,绿色就是发展。阔步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底色,持续推进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相伴偕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篇章。

 

4

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青海,充分体现了对青海工作的高度重视,对青海人民的关怀厚爱。习近平总书记所到之处,干部群众发自内心衷心拥护,爱戴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人民领袖的独特魅力和巨大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始终装着高原儿女,亲民爱民温暖了各族群众,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人民领袖的深厚为民情怀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全局发展的高度,为建设现代化新青海指明了新方向、标定了新坐标、赋予了新使命、提出了新要求,在青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政治意义、实践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悉心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决扛牢政治责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锐意进取、担当作为,以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回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关怀。

一是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与党纪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目标导向,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带着感恩、带着忠诚、带着使命原原本本学、逐字逐句学、入脑入心学,做到学以致用,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二是要把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结合起来,与学习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三是要充分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持续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的殷殷嘱托,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人社领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更要结合部门职责,在履职尽责过程中落实好讲话精神。”

 

5

6月18日至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省考察调研,深入民族中学、宗教场所等进行调研,看发展、察民情、提要求。

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当深悟总书记的“青海之行”,以更加饱满的干事劲头,挺膺时代担当,写实“团结”“生态”“经济”3篇文章,在强国建设、伟大复兴的赛道上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饱蘸“党的领导”之墨,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实“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团结文章”。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追今抚昔,从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到统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到促进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都昭示出中国共产党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充分说明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让各民族群众都坚定“跟着共产党走,就有出路,跟着共产党干,才会幸福”的大道理,实现追梦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饱蘸“绿色发展”之墨,提升综合治理的效能,写实“蓝天净土、绿水青山”的“生态文章”。这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也十分脆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是这一区域的主要任务。”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就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从“生态文明建设”到“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从“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生态建设被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党员干部当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大刀阔斧的决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综合治理,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守住生态“红线”,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基底”。

饱蘸“特色资源”之墨,加快产业现代化发展,写实“生活富裕、人民幸福”的“经济文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一方资源,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近年来,青海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巧打资源富集、物产丰饶的“金算盘”,聚力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这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海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产业发展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总书记为青海擘画的发展蓝图,也是各个地区发展应该遵循的路径。因此,要深度挖掘本地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广泛应用新技术,培育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农民增收基础、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子。

 

6

仲夏六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省考察调研,深入民族中学、佛寺等地,看发展、察实情,意义重大深远。广大党员干部要循迹习近平总书记的“青海之行”,走好新时代的为民之路、忠诚之路、担当之路,在新征程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共同绘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时代画卷。

循迹“民族中学”、看“东西协作”,汲取“不忘初心”的奋进力量,走好“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的“为民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要适应形势任务变化,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考察,这所学校正是上海市对口支援,联想在儿童节之际,总书记给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的学生回信,这所学校正是浙江省对口支援,从两所学校,看出东西部协作这项大战略,总书记始终关切着。“求真务实,方能善作善成”,纵观28年东西部协助的笃行不怠,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协作格局,西部地区的新质生产力逐渐壮大,人民幸福更加美好。广大党员干部要耕好“责任田”,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干出成效、干出实绩、干出口碑,走好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

循迹“宗教资源”、看“团结进步”,汲取“矢志不渝”的信仰力量,走好“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忠诚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大团结的中国一定是无往而不胜的,一定是有着光明未来的,我们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然会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会到来。历史总是伴随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向前发展的,回望百年来的光辉历程,我们党团结统一各民族的人民群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铸牢理想信念,时刻心怀“国之大者”,要从全局看、从战略上看、从人民根本利益看发展,笃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立场,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及历史使命感狠抓落实、勇毅前行,团结带领各民族人民群众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循迹“教育工作”、看“全面发展”,汲取“善作善成”的实干力量,走好“踔厉奋发、攻坚克难”的“担当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品质、提高本领。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敢”字当头、“干”字为先,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铁肩担道义”的胸襟,豁得出、靠得住、顶得上,在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中练就“真本领”。要将前瞻性思维和务实推动有机地相结合,及时复盘、有效解决新质发展力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把各项工作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中,久久为功,努力成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行家里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7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调研,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智慧和力量,确保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步调一致向前进。在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铭记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用好团结奋斗的历史经验,传承团结奋斗的精神血脉,续写民族复兴新篇章。

铭记“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讲清说透“跟党走、跟党干”的大道理,坚守“干在一起”的使命初心。力量来自团结,幸福源于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青海坚持把思想引领作为先导性、基础性工作,把民族团结纳入干部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把党的惠民政策和群众关心的问题讲清楚,把党声化为民心,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和理解“团结奋斗”体现出的伟大民族精神,铭记“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入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农家宅院,在身挨身的距离中、在心贴心的氛围里,向人民群众讲透“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革命故事,把“跟着共产党走,就有出路,跟着共产党干,才会幸福”的大道理讲清说透,实现追梦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用好“团结奋斗”的历史经验,激扬迸发“比铁硬、比钢强”的大能量,凝聚“站在一起”的奋进合力。集体的力量如钢铁,众人的智慧如日月,“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历史经验,是宝贵的财富。青海多民族集聚、多文化荟萃,是全国少数民族占比最高和民族区域自治面积最大的省。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全省所有市州、93.3%的县(市区)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走在全国前列,开创了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这一重要论断,用“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壮志迎接各种风险挑战,以一身正气和满腔热情让自己拥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出“比铁硬、比钢强”的大能量,迸发最强战斗力。

传承“团结奋斗”的精神血脉,始终站稳“为人民、靠人民”的大立场,筑牢“想在一起”的民族意识。为了人民的团结是最坚强的团结,为了人民的奋斗才是最伟大的奋斗,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得是人民的心。青海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大批惠民政策措施项目得以有效落实,全省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制定了“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规划,与生态文明高地打造、产业“四地”建设,民生改善、文旅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在新征程上,每一个党员干部要如“石榴籽”那般甘甜怡人,把民族团结作为最大的群众工作来做,让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汇聚磅礴力量。各族干部群众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围绕把“小日子”过好、把“大梦想”成就的共同愿景,与人民群众“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共同书写发展新篇章。

 

 

8

6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调研。青海,群山巍巍,风光壮美,是生态屏障、资源宝库,是一朵中华大地上美丽盛开的“高岭之花”,也是团结热土。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着青海的发展,牵挂着各族群众的生活,数次来到青海考察调研。广大党员干部应读懂总书记“青海足迹”的背后的深意,始终坚持党的引领、加强综合治理,发挥生态优势,筑牢民族团结的根基,绘就山清水秀的画卷,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让青海这朵美丽的“高岭之花”永远繁荣茂盛。

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筑牢“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的团结根基,让民族团结之花永远繁荣茂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历史充分证明,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让民族团结之花永远向阳生长。

以综合治理为圆心,绘就“碧空如洗澄无尘,环境清新如仙境”的壮美画卷,让生态环境之花永远繁荣茂盛。青海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丰富的水资源如同生命的源泉,滋养着这片土地。长江、黄河、澜沧江等中国重要江河都源自这里,因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应运而生,守护着这片土地,也赋予了它“中华水塔”的美誉。保护三江源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广大党员干部要运用好“综合治理”这把“刷子”,使水资源、野生动物、珍稀植物在这里“各得其所”,实现“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重点区域综合治理,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精细化差异化管理水平,持续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同时,将生态保护与体制机制相结合,与民生改善相协调,在生态环境逐步修复的同时,让牧民群众享受更多发展红利,争取走出“既能保护生态、更能造福于民”的路子。

以生态优势为重心,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发展秘籍,让特色经济之花永远繁荣茂盛。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圣源地毯集团考察时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善于抓最具特色的产业、最具活力的企业,以特色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提升。”青海拥有特色资源禀赋,近年来,青海聚力打造产业“四地”,即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因此,要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找准长板、锻造长板,将独特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壮大高原特色产业。同时,强化“龙头”效应,培育更多的优质企业,使其带动产业发展,造福地方百姓,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

 

9

6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调研。他先后来到西宁市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和宏觉寺,了解当地深入推进教育工作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藏传佛教界弘扬爱国爱教优良传统、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情况。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关乎大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凝聚组织、文化、发展“三大合力”,坚持稳中求进、久久为功,促进民族团结共融共享共进,努力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

凝聚组织合力,促进民族团结“共融”。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要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夯实基层基础,确保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为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人才保障。要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提升各族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民族团结共融。

凝聚文化合力,促进民族团结“共享”。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进感情,激发共情,培塑民族集体记忆,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要坚持以情感为纽带促深度融合,持续深化“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在党组织带领下,有针对性地开展“石榴籽心相连——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团结一家亲——共同庆祝一个节”系列活动,让各族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形成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良好风尚。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更加鲜活、更有说服力的深刻阐释,讲清楚“四个共同”“四个与共”的内涵,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促进民族团结共享。

凝聚发展合力,促进民族团结“共进”。要抓好抓实民生实事,依法管理好各项民族事务、保障好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将法治贯彻到民族工作每一个领域和环节,依法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要尊重差异,在“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中增进共同性,坚决反对民族分裂,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要健全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多形式、多渠道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民族团结共进。

 

10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调研,了解当地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情况。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民族的广大党员干部当追寻“青海足迹”,感悟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坚决守护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石榴之籽”紧密相拥,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进。

让“石榴籽”紧密相拥,要在凝聚组织合力中,达到民族团结的“思想共频”。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从我们党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历史充分证明,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各民族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有关讲话精神,更加深刻地感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不断坚定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始终在思想上做到与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保持高度一致,努力提高自身民族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坚持党的领导凝聚起广大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共识,确保民族团结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让“石榴籽”紧密相拥,要在凝聚文化合力中,引发民族团结的“灵魂共鸣”。“中华文明根植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内核,凝聚着民族共识、体现着民族精神。因此,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引发“灵魂共鸣”,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民族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重视文化工作,大力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赓续民族精神,传承文化基因,留住文化根脉。要坚持把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手段,加大对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着重在语言文字、传统风俗等方面提高科学保护力度,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交流互鉴持续深化,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凝聚文化合力中引发民族团结的“灵魂共鸣”。

让“石榴籽”紧密相拥,要在凝聚发展合力中,形成民族团结的“行动共振”。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抵御内忧外患、共同为国家发展出力献策的历史,没有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就没有当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因此,未来还需继续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努力奋斗。各民族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为奋斗方向,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牢牢掌握住民族共同繁荣的“制胜密码”,聚焦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文明进步等重点领域,着眼文旅互融、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用心谋划、用情推动、用力落实,携起手来,团结奋斗,凝聚起促进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强大合力,形成民族团结的“行动共振”。

 

11

近日,在青海省西宁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并观摩了一堂思政课。总书记对思政课历来很重视——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从理论的“滋养”到实践的“历练”,都为学生的成长注入力量。新时代新征程,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内容、方式和成效上下足功夫,以“小”见“大”,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关键作用。

深挖文物内涵,以“小切口”揭示“大道理”,把思政课讲深,让学生从小接受红色熏陶。井冈山上,八角楼的灯光照亮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湖南沙洲村,“半条被子”讲述了长征路上的鱼水情深;黄土高原上,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一件件文物背后,是具体生动的红色故事。各级各类学校要利用好历史文化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第二课堂”,通过“小切口”讲明“大道理”,让听课人走出教室走进书本上的风景,调动各个感官去“触摸”实际,感受革命英雄让人“热血沸腾”的伟大事迹,在移步换景、低头沉思、互动交流中“对话”过往、“叩问”真心,扣紧“思想扣”。

创新授课方式,以“小课堂”释放“大能量”,把思政课讲透,让学生从小树立崇高理想。思政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育情感和态度的过程,思政课越是生动,就越是充满吸引力。

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政教育,是每一个学校需要思考的问题。各级各类学校要打破常规模式,创新授课方式,利用红色教育基地、科研院所等学习资源,运用情景展示、现场模拟、实地研学、主题研讨等教学载体,借助现代化全媒体手段,把“思政小课堂”搬进“社会大课堂”,线上线下齐发力,变“传统讲台”为“情境讲堂”,让书本上的历史故事、文化底蕴都“活起来”,让其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思政课的魅力,在历史情景中聆听初心旋律、感悟信仰之源、汲取奋进力量。

落实学用结合,以“小故事”传递“大情怀”,把思政课讲活,让学生从小积蓄奋进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100余年的中国共产党奋斗史、70多年的新中国发展史,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一个个的小故事释放着大情怀,各级各类学校要引导学生用眼睛、用心灵、用情感去接触历史、赓续精神,要注重将思政课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思政“金课”作为实践的“指向灯”、解题的“金钥匙”、奋斗的“动力源”,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确保思政课学习成果能够真正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47 31884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