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意识形态材料汇集38篇含总结汇报、研讨发言、理论参考等
上半年意识形态材料涵盖总结汇报、研讨发言及理论参考,深入探讨了思想建设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理论创新与实践结合。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上半年意识形态材料含总结汇报、研讨发言、理论参考等”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目 录
1.运城市委编办杨志烈
市委编办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几点做法 1
2.许昌学院闫纪建:
牢牢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 4
3.湖南省湘潭市市场监管局熊日平:
狠抓意识形态工作重塑市场监管文化 7
4.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颜晓峰:
新发展阶段的意识形态建设 11
5.中央党校2020年秋季学期中共审计署党校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彭巨水:
提升审计干部的意识形态能力 16
6.喀什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教授丛培兵:
强化"五种意识"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 18
7.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龚成:
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六个着力点 22
8.塔里木大学党委宣传部秦泽洪:
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 31
9.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研究员李向阳: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聚焦三个着力 33
10.北京物资学院刘世波:
浅谈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36
11.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办事处主任、党工委书记严少勇:
努力做好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40
12.李寅:
筑牢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思考 45
13.周芳、任怡:
坚决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四个维度 54
14.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司长魏党军:
守正创新砥砺奋进坚决守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57
15.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党委工作部王晓江王再兴:
压紧压实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权、管理权、话语权 64
16.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明飞、孔云飞:
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 67
17.李心悦、戴雪红:
十九大以来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研究综述 74
18.苏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副主任、教授刘建芳:
全面提升基层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水平 83
19.焦裕禄干部学院明洋:
弘扬焦裕禄精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 89
20.贵州〈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副政委、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大林:
筑牢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 99
21.肖新发、肖潇:
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遵循 101
22.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永定庄煤业公司武玉坤:
关于新媒体环境下企业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思考 112
23.辽宁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党委:
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护航东北振兴 115
24.李莲坚:
新时期基层意识形态工作困境及对策探析 118
25.翁建明、邱晓文: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123
26.山西能源学院周晓洁: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困境、契机与路径 128
27.吴清泉:
做好理论宣传意识形态工作 133
28.张本青、李红革:
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三个着力点 137
29.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孙涛:
总结宝贵经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140
30.黄炜:
提升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143
31.山钢济钢集团党委王景洲、张洪雷: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把握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147
32.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徐靖:
做好宣传工作坚决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 150
33.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朱倩、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杨波:
打赢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仗 153
34.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强、李丽丹:
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经验 156
35.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蒋泽宇:
加强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三重逻辑 169
36.常州国际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周平会:
加强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74
37.武汉理工大学陈波、佘佳鑫: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 178
38.徐妍:从百年党史看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探索
全力打好意识形态"主动仗"
(2021年1月13日)
去年以来,市委编办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贯穿各项工作的一条红线,高度重视并深入推进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通过搭建"三个平台",强化理论武装,着力在做深做细做实意识形态工作上下功夫,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力打好意识形态"主动仗"。
一、依托领导班子学习平台,发挥"关键少数"的"头雁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是要强化和落实领导责任。"市委编办领导班子清醒认识到,强化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责任,首要的是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上带头示范作表率,发挥好"关键少数"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领头雁"作用。为此,领导班子注重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落实学习制度。领导班子坚持把中心组理论学习作为强化理论武装的主要平台,坚持用好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这个有效抓手。借助市委意识形态专项巡察之机完善了相关制度机制,对中心组学习进行了规范;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制定了中心组理论学习年度计划,做到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集体学习,雷打不动。二是坚持做到学思践悟。中心组改变以往照本宣科、一读了事,满足于文章学了、笔记写了的"粗放式学习",把讨论交流作为每次中心组学习的重要环节和"必做动作",做到既原汁原味读原著、又联系实际做思考,把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深度结合,力争每次学习都能够解决一些思想认识和工作谋划等方面的问题,真正把理论学习转化为坚定政治信念、提升思维层次、准确把关定向、解决实际问题的务实举措,转化为夯实意识形态的理论和思想基础的"最先一公里"。三是坚持示范引领带动。领导班子成员坚持在理论学习上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坚持以普通党员身份主动参与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带头分享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引导和带动党员深化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把学习成果融入到思想、转化为实践,在推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做好党政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的具体工作中体现政治素养、政治担当和政治自觉。
二、创新学习分享交流平台,助力意识形态学习教育全员覆盖
意识形态学习教育是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提基础和重要环节,是强基固本的工作。市委编办坚持围绕建设模范机关,依托学习型机关创建平台,着力通过改变学习形式、建立长效机制,提升学习教育质量和效果。一是建立学习分享交流机制。坚持对标对表"组织口",把每周一作为固定的"学习分享交流日",与市委组织部同步制定学习计划,组织全体人员同步集中开展学习教育。坚持把"学习分享交流日"作为推动实现意识形态工作"一个不落""全员覆盖"的重要平台,作为提升全体人员政治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的重要抓手,作为夯实意识形态思想根基的创新载体,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二是丰富学习交流分享内容。采取轮流领学解读的方式,系统跟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中央、省委和市委重要会议和最新决策部署精神,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思想、最新理论、最新部署、最新要求,确保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省委和市委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合心合拍。三是抓实学习分享交流环节。坚持把"一人讲"和"大家谈"相结合,每次学习分享交流都分批轮流安排人员和随即抽点人员围绕当天学习内容进行交流发言,与大家共同分享学习感悟、体会和心得。通过分享交流,加强对学习内容的消化理解,促使大家在学习认识上达成共识、产生共鸣,在思想上得到启迪、思路上得到拓展、思维上得到更新。
三、打造"五同"活动平台,推动意识形态工作深化拓展延伸
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闻喜县桐城镇家坪村在市委编办的帮扶下实现了脱贫摘帽。为了进一步激发村民同心向党、 力致富的内生动力,市委编办以"智志双扶"为内容,通过开展"五同"活动,传递党的好声音、宣传党的好政策、讲述农村的新变化,引领农村意识形态,增强意识形态工作在农村的凝聚力、引领力、向心力,让党的政策和主张"飞入寻常百姓家"。"五同",即同扫一座院,就是帮扶责任人与贫困户一起按照衣被叠好、柴草堆好、畜禽管好、卫生搞好的"四好"标准搞好"大扫除",引导村民改变生活陋习、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同干一天活,就是帮扶责任人与贫困户到田间共同劳动,了解生产效益情况,分析产业发展不足的原因,帮助村民找到适合自身的致富路子,引导村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同吃一顿饭,就是帮扶责任人自购食材,与贫困户一同做饭、吃饭,在拉家常中了解基本生活保障情况,畅谈生活变化,拉近感情距离,让村民切身感受到党对他们的关
怀与帮助,感受到干部与群众"一条心";同住一个家,就是帮扶责任人与贫困户在一个院子里共同生活一天,宣传、引导、教育贫困户牢固树立"劳动光荣、脱贫光荣"的理念,引导村民感悟和认同"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同建一个志,就是帮扶干部与贫困户共同建立扶贫日志,记录脱贫攻坚的进展和成效,通过对比脱贫前后变化,引导贫困户提振信心,摒弃"等靠要"思想,立好致富奔小康的志向。在"五同"活动中,市委编办还挖掘和宣扬该村贫困党员李西民勤劳致富的典型事迹,让贫困户学有榜样、干有动力。通过"五同"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村民们从内心发出了"共产党好"的最强音。
牢牢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
许昌学院 闫纪建
(2021年1月14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舆论场的话语权,是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建构的政治担当。要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认识和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发展规律,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话语权,牢固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
一、培根铸魂: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在引导,牢牢把握领导权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因为领导权事关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
抓好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指导地位,既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历史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全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作出的科学抉择。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过去我们党无论如何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指导思想是"总开关",是管方向的;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思想基础,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思想来源。一个国家出不出问题,关键看指导思想出不出问题。上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告诉我们,西方反动势力和平演变的核心就是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就是宣传和鼓吹自由化和指导思想多元化。"欲乱其国家,先乱其思想。"苏东剧变的教训是深刻的,"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途径。
二、守正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建构
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首先表现在其话语系统的前置性和预设性,人云亦云是没有话语权可言的,拾人牙慧的话语权更无从谈起。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之所以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巨大变革和进步,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深刻影响19世纪中叶之后的欧洲走向和全球的发展趋势,原因就在于其理论话题设置的超前性和科学性,因此马克思本人被西方媒体称为"千年第一思想家"就不难理解了。
当前形势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面对国内外各种思潮冲击时出现的失语、失声情况,根本原因在于话语议题设置滞后、陈旧和僵化。因此,科学设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议题是当务之急。要坚持以发展的观点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当今社会的急速变化,紧跟时代潮流而又能引领社会潮流,用科学、鲜活的话语议题解读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变化。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和引领潮流的敏锐眼光,而这正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认知和对现实世界发展规律和本质的科学把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
三、立言立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导向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其自身话语的科学性与正确性,拥有话语权的话语未必都是正确的,但具有鲜明话语导向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是科学、正确的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从产生那天起,就是在同各种非科学的和敌对理论的斗争中不断发展的。真理是不怕辩论的,真理越辩越明,真理就是在与谬误的斗争中彰显伟大光芒的。
面对多元化的话语语境,我们必须秉承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用真理的语言真诚告白,用无可争辩的事实阐述道理,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感人,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当前,坚持正确的话语导向,就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贡献、促
和谐的良好风尚,就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
四、调音扩声:做好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传播
把中华优秀文化推向世界,让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活起来、热起来,既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向世界自我呈现的必然,也是一个和平发展的大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应当担负的责任。在对外宣传报道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主动争取话语权,积极传播中国声音,以"世界因我而变得更加美丽"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参与到全球化的大潮之中,以"舍我其谁"的巨大勇气在全球治理中彰显中国理论的魅力。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这不仅关系到中国国际形象的"面子"问题,还关系到全球规则制定、维护中国利益的"里子"问题。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近代以前长期引领世界潮流和走向,近代以来我们落后了,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逐渐丧失。"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没有话语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动融入国际社会,逐步参与全球治理。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在对外双边和多边合作中,我们拥有了更多话语权,但也不断遭遇西方"话语霸权"。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实际行动传递着中国话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构想,并指出中国梦是世界梦、人类梦,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通过中国话语传播到世界各地,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狠抓意识形态工作重塑市场监管文化
湖南省湘潭市市场监管局 熊日平
(2021年1月15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执政基础在基层,活力源泉在基层,工作落实在基层,共同的思想基础和价值理念,是基层稳固和发挥作用的关键。笔者围绕抓实基层市场监管部门意识形态工作,对重塑市场监管文化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自觉
(一)强化理论武装
理论上的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前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都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市场监管部门应把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切实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体现在实际效果上,努力做到知之深、信之笃、行之实。
(二)增强大局意识
市场监管作为现代政府的五大职能之一,市场监管部门作为政府履行市场监管和综合执法职能的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安全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稳定社会预期等方面担负着重大职责。应把思想和行动自觉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市的要求上来,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并将其转化为改革创新的强大动力、市场监管的具体行动、服务发展的实际成效。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市场监管部门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过程中,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聚思想共识。基层市场监管部门应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坚持政治引领、文化铸魂,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培育市场监管共同价值观,引导基层党员有自信、尊道德、讲奉献、重实干、求进取。
二、压紧压实责任,强化落细落小
(一)突出压实责任
层层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党组应切实担起主体责任,充分发挥统揽
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坚持定期听取意识形态工作汇报,定期分析研究重大舆情和重点情况,协调解决意识形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党组书记要主动扛起"第一责任人"责任,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带头管阵地、把导向、强队伍,深耕细作意识形态工作这块"责任田"。其他班子成员要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切实抓好分管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基层党组织应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执行力,严格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
(二)突出工作创新
"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的工作任务、环境对象、媒介阵地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更新理念、改革创新。既注重内容上的创新,使内容更加透彻易懂,形式更加多样,话语更加生动,让党的理论创新"飞入寻常百姓家";又注重方法上的创新,如运用网络技术,通过微信、微博、抖音、客户端等移动网络平台,让意识形态工作更加具有现代气息,更加适应群众风格。
(三)突出考核考评
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增加意识形态工作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分值,对意识形态工作考核指标进行量化,真正让意识形态监督检查考核机制常态化。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的重要依据,达到正向激励、负向鞭策的目的。
三、重塑市场监管文化
(一)注重市场监管显性文化建设
从顶层设计上,应尽快统一标志标识,规范文明用语和市场监管行政执法行为。让市场监管文化带有市场监管独特的元素,具有区别于其他部门的鲜明特色。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升市场监管部门的文化底蕴。湘潭市市场监管局积极创建"省级文明标兵单位",通过提炼主题词、建设文化走廊、设立局荣誉室和图书角等形式,以文化载体熏陶人,增强干部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归属感。
(二)注重市场监管制度文化建设
建立健全党务管理制度、机关管理制度、工作制度等,使各项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公平有效机制。湘潭市市场监管局制定了局党组会议事规则、办公会议事规则、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等,确保机构改革平稳、队伍人员稳定。
(三)注重市场监管心理文化建设
从心理层面,促进市场监管队伍的内部和谐。增强干部职工对单位的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新局组建以来,成立了健身运动等8个兴趣小组,既满足了干部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又增强了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加强业务融合,强调突出特点
(一)树牢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监管好社会主义大市场,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件件都和市场监管有关系。市场监管部门应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着力防范市场风险,守护好安全底线。认真贯彻落实"四个最严"要求,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着力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加大价格监管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重点领域专项执法,集中整治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安全、消费欺诈、虚假宣传、信息泄露等突出问题。
(二)树牢新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市场监管部门应在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知识产权强市战略、商标品牌战略、标准化战略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树牢"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意识
基层市场监管部门最贴近市场主体、贴近消费者、贴近人民群众。基层市场监管部门作为执行层,必须将"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理念贯穿市场监管工作始终。湘潭市市场监管局应开拓创新,积极作为,在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做好五项重点工作等方面精准发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四)树牢消费者至上的理念
人人都是消费者,维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
对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显得格外重要。市场监管部门应围绕消费者的"急、难、愁、盼"开展工作,通过创建放心消费环境、畅通消费投诉渠道、解决消费者维权堵点痛点问题,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让广大消费者吃得放心、穿得称心、用得舒心,推动消费稳定增长。
新发展阶段的意识形态建设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颜晓峰
(2021年1月20日)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一书,包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面临形势、重大意义、特点规律、重点内容、方针原则等的深刻认识,提出了许多具有时代性、战略性、创造性的思想观点和实践要求,为新发展阶段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科学指导。
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的特点规律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新发展阶段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开创新局的形势下展开的,两个大局与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交汇,构成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的大局势。早在2013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今天,掌握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的特点规律,同样要放在变化了的历史条件下来认识。
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建设的前瞻性、统筹性要求更高。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空前复杂的情况。如何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相交汇,这是新的大局势,要有新的战略视野。意识形态建设的前瞻性,就是着眼"十四五"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一个阶段的2035年,乃至到本世纪中叶的意识形态建设战略筹划。意识形态建设的统筹性,就是统筹国内意识形态斗争和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统筹意识形态建设和意识形态安全,统筹意识形态建设的当下任务和长远发展,统筹意识形态建设和全面现代化建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前所未有的开创性实践,意识形态建设的创造性、规律性要求更强。我们所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既是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的环境,也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对象和内容。新发展阶
段是历史的延续,又包含着新的内涵,思想文化领域会有新的课题、新的要求,也有新的特点规律。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要研究新问题、作出新探索、开拓新思路。
两个大局交汇的内核是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性、拓展性更为明显。当今世界格局,"西强东弱"的总体态势正在加速演变,世界格局演变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我国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向上向好向强的大势不可阻挡,国际格局发展战略态势对我国有利。2020年以来的全球疫情防控是一个重大转折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这极不寻常的年份创造了极不寻常的辉煌,"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进一步形成鲜明对比。因此,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四个自信"的底气更足,中国故事的信服力更强。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打好意识形态斗争主动仗,改变和扭转国际舆论西强我弱格局,意识形态工作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两个大局的历史交汇包含着两大制度体系、价值体系的冲突加剧,意识形态建设的斗争性、博弈性更为突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更加振兴,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增强。要清醒地看到,两个大局的交汇,既包含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加深,也意味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长期存在。
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意识形态建设的引领性、实践性更需提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科学分析我国发展环境变化,指出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全会要求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同样会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中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就必须把握好这种变化,从新机遇新挑战中找准意识形态建设的机遇挑战,从"两个深刻认识"中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任务。
二、进入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思考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
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进入新发展阶段,更要从时代和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
与统筹两个大局和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任务相适应。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时代要求,是要促进二者的相互作用,向着有利于实现民族复兴、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发展。新发展阶段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也要随之进入新发展阶段,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在统筹两个大局的全局中定位,在进入新发展阶段的跨越中前进,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大贡献。
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符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意识形态建设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先进的价值观念支撑、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凝魂聚气,引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目标相统一。建成文化强国,是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核心内容和战略任务。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与新时代意识形态的发展形势、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就经验相一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为本、立破并举,打好意识形态领域防范化解风险主动战,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有效维护了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成就坚定信心,经验十分宝贵,必须在新发展阶段更加自觉遵循,并结合意识形态建设新的实践充实完善、丰富发展。
与中国共产党作为科学社会主义21世纪举旗人、马克思主义当代传承者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使命相匹配。当今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地,中国共产党人高举起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政党、国家的思想标志和思想导向,它表明了政党、国家的性质,引导着政党、国家的走向。信奉什么主义、坚持什么思想,决不是小事情,而是关系到当代中国、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向何处去,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性问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使命和神圣职责。
三、增强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导性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是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要求。主动权内含主导性,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增强主导性,体现主动性、引导性、长久性的性质和特征。
主体主导。这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领导意识形态建设,制定意识形态战略,作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重大决策。我们要善于从一般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善于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这样就能够实现意识形态建设领导的主导性。
目的主导。这就是意识形态建设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以人民为重、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要服务服从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特别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精神生活需要。
领域主导。这就是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覆盖社会各个领域,统领意识形态的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文化事业和产业、文艺工作、网络媒体等各个阵地,贯通学校教育和立德树人各个阶段。就拿网络空间来说,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空间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形成良好网上舆论氛围。
关系主导。这就是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各种关系,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国与西方、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潮等,都要体现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地位、主导力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过程主导。这就是在新发展阶段的全过程,意识形态工作始终都要置于极端重要的地位,都要在引领社会思潮、塑造时代新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上发挥支配和主导作用,不能"淡出"主流、搁置一旁,不能时紧时松、外紧内松,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价值主导。这就是体现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导性,关键是要坚守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传承优秀文化、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世界潮流,反映人民利益要求的基本价值,用先进的价值追求增强感召力。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
提升审计干部的意识形态能力
中央党校2020年秋季学期中共审计署党校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 彭巨水
(2021年1月20日)
审计机关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审计工作既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必须体现意识形态要求。作为审计干部,要努力提升意识形态鉴别力、处理力等意识形态能力,把意识形态要求体现到依法履职做好审计工作各环节各方面,将把握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贯穿审计工作全过程,以鲜明的政治性推进业务建设,确保审计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上发挥更大作用。
要在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上着力。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要在审计工作中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正确方向,最重要的就在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审计干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当前,就是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激励大家争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不懈奋斗者。
要在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上着力。意识形态的基本职责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审计干部必须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对此,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坚定维护的立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永远是国之大者;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就是今年的国之大者。审计干部就是要将审计工作放到这些国之大者中深入思考、积极谋划、主动作为。
要在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上着力。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风险挑战依然严峻复杂。中央审计委员会成立以来,审计工作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社会各界希望从审计机关发布的"经济体检报告"中窥出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重大政策落实成效,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隐患。审计干部在审计项目组织实施全过程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既勇于为国守财,以"亮剑精神"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又善于用客观事实有力回应各种唱衰中国论,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要在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上着力。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底线""红线"。审计干部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到"八小时内外""网上网下""私人场所公共场合"一个样。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决不允许散布违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意见,决不允许公开发表违背中央决定的言论,决不允许泄露党和国家秘密,决不允许参与各种非法活动,决不允许传播政治谣言。
强化"五种意识"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
喀什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教授 丛培兵
(2021年1月22日)
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说明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在我区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必须强化"五种意识",努力开创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提供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就意识形态领域的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推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说明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在我区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必须强化"五种意识",按照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努力开创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
一、必须强化学习意识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阐明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意义,明确了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任务。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中发声亮剑、正本清源,坚决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面对新疆仍然严峻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对于我们来说尤为重要。"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北宋学者这段话,阐述了学与思的关系。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
的重要讲话精神,学懂弄通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通过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
二、必须强化防范意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也就很难守住。"特别是要防止各种敌对势力借机干扰和破坏,避免一些具体问题演变成政治问题、局部问题演变成全局性事件,避免出现大的意识形态事件和舆论漩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意识形态领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挑战的意义和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必须时刻牢记初心使命,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仗,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仗;既要增强忧患意识,更要提高斗争本领。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多变复杂形势,我们既要敢于迎难而上,挺身而出,更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底线思维,全面提升分析研判能力,切实把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临难有静气、遇事有定力,才能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绝对安全。
三、必须强化斗争意识
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当前,我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形势中,也是历史上最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时期,面临的境内外各种风险和挑战明显增多。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活跃,渗透与反渗透、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尖锐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斗争意识,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不断加强斗争意识,培养斗争精神,始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任何时候都不能使之旁落;必须增强斗争本领,科学预见形势发展的未来走势、蕴藏其中的机遇和挑战、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透过现象看本质,抓好战略谋划,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主动权;必须加强斗争历练,
增强斗争本领,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应对好每一场重大风险挑战,切实把意识形态领域各项工作做实做好。
四、必须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存在的社会意识,包括共同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建意识、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的共担意识、共同享有中华文化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意识等内容。完整准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必须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鲜明的主题,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坚持以凝心聚力、增进"五个认同"为基本要求,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推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共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家园。
五、必须强化责任意识
担当就是一种责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及时掌握意识形态形势和动态,对各种政治性、原则性、导向性问题要敢抓敢管,对各种错误思想必须敢于亮剑,帮助人们明辨是非,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明确了党委落实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的要求。我们要充分厘清责任制度,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各级党委(党组)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意识形态工作承担全面领导责任,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党委(党组)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党委(党组)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协助党委(党组)书记抓好统筹协调指导工作;党委(党组)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根据分工,按照"一岗双责"要求,抓好分管部门、单位意识形态工作,对职责范围内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当前,我们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必须不断强化政治担当和责任担当,以高度的历
史使命感,把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牢牢抓在手上,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水平,推动开创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提供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六个着力点
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龚成
(2021年2月5日)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社会主义整体建设的一个极端重要内容和有机构成,在凝聚社会主义共识、确保社会主义方向、引领社会主义发展、坚定社会主义自信、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等诸多重要方面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的信息加工、发布与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国内国际环境空前复杂,面临的国际国内挑战空前巨大。必须基于对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践的理性审视和对全新的时代背景的全面分析,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系统推进,特别是要找准和抓牢几个着力点并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才能彰显成效。
一、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引领力
当前,在强大的信息技术助推下,互联网已成为了人类思想的角逐场所,各种理论、思潮、意见、观点等纷繁呈现,复杂交织,真理与谬误共存,理性与感性同在,对人们确立正确思想认识和追求真理产生了极大的干扰。同时,社会生活的开放性、包容性、差异性也为各种思想观点提供了表达、传播、发展甚至相互竞争的舆论土壤和心理基础,一些非社会主义和反社会主义的观点思潮借以大行其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破坏。面对空前复杂的环境与形势,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我们首先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明确我们的建设逻辑,即中国选择的是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伟大实践,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伟大实践必须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下进行。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全社会的思想影响力和思潮引领力理所应当是最强大的,而那些以各种非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来企图解构、取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何言论和行为我们都必须予以坚决地反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虽然一直占有统治地位,但也一直都面临着多元的非社会主义思潮、观点的挑战与侵蚀,严重干扰和制约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发展。全面提升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引领力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当务之急。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首先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逐步在全社会形成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文化氛围与文化心理,因为文化是意识形态最活跃也是最丰富的载体与表达。其次,要对那些反社会主义的思潮敢于亮剑,进行积极的思想应战和必要的管理干预,因为一种发生广泛社会影响的错误思潮,不同于个别性质、枝节性质的错误,如果不加批评控制,有可能像某种传染病一样,危害整个社会的精神健康和安定团结。再次,要持之以恒地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因为一个人只有通过教化与一种意识形态认同,才可能形成与以这种意识形态为主导思想的社会认同。通过系统而多样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造就最广泛的社会主义情感认同、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道路认同,是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引领力的有力保障。
二、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民大众教育力
对于意识形态建设而言,互联网的"双刃剑"效应十分突出。一方面,先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由于信息技术的发达和生产与传播形式的丰富,可以更便捷更全面更生动地让人民大众入眼入脑入心,感受感觉感悟。另一方面,那些反社会主义的各种思潮、观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社会主义整体建设的一个极端重要内容和有机构成,在凝聚社会主义共识、确保社会主义方向、引领社会主义发展、坚定社会主义自信、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等诸多重要方面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的信息加工、发布与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国内国际环境空前复杂,面临的国际国内挑战空前巨大。必须基于对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践的理性审视和对全新的时代背景的全面分析,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系统推进,特别是要找准和抓牢几个着力点并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才能彰显成效。
一、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引领力
当前,在强大的信息技术助推下,互联网已成为了人类思想的角逐场所,各种理论、思潮、意见、观点等纷繁呈现,复杂交织,真理与谬误共存,理性与感性同在,对人们确立正确思想认识和追求真理产生了极大的干扰。同时,社会生活的开放性、包容性、差异性也为各种思想观点提供了表达、传播、发
展甚至相互竞争的舆论土壤和心理基础,一些非社会主义和反社会主义的观点思潮借以大行其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破坏。面对空前复杂的环境与形势,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我们首先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明确我们的建设逻辑,即中国选择的是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伟大实践,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伟大实践必须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下进行。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全社会的思想影响力和思潮引领力理所应当是最强大的,而那些以各种非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来企图解构、取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何言论和行为我们都必须予以坚决地反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虽然一直占有统治地位,但也一直都面临着多元的非社会主义思潮、观点的挑战与侵蚀,严重干扰和制约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发展。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引领力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当务之急。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首先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逐步在全社会形成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文化氛围与文化心理,因为文化是意识形态最活跃也是最丰富的载体与表达。其次,要对那些反社会主义的思潮敢于亮剑,进行积极的思想应战和必要的管理干预,因为一种发生广泛社会影响的错误思潮,不同于个别性质、枝节性质的错误,如果不加批评控制,有可能像某种传染病一样,危害整个社会的精神健康和安定团结。再次,要持之以恒地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因为一个人只有通过教化与一种意识形态认同,才可能形成与以这种意识形态为主导思想的社会认同。通过系统而多样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造就最广泛的社会主义情感认同、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道路认同,是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引领力的有力保障。
二、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民大众教育力
对于意识形态建设而言,互联网的"双刃剑"效应十分突出。一方面,先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由于信息技术的发达和生产与传播形式的丰富,可以更便捷更全面更生动地让人民大众入眼入脑入心,感受感觉感悟。另一方面,那些反社会主义的各种思潮、观点也趁势兴风作浪,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展开了更加张胆露骨的攻击,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网络"大V"煽风点火,混淆是非,蛊惑人心,严重削弱和消解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有的影响
力、感召力和教育力。教育引导人民是一个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面对全新的复杂形势,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人民大众的教育功能,切实提升教育能力与教育效力,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所在。总体来看,我国当前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面对人民大众的教育力偏弱,同时对那些错误思潮的批判也不够有力,由此导致了两个比较严重后果。一是一些反社会主义的思潮对人民大众思想观念的侵蚀力来势凶猛,特别是那些所谓的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对人民大众(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二是轻视、忽视甚至排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象突出,现实中产生了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倾向,把理论产生于实践和理论指导实践对立起来,出现了轻视理论学习、崇尚自发实践的社会心态。而这种自发性的诉求,一经西方敌对意识形态的渗透,就必然形成强大的拒斥科学理论的社会心态。
从现实实际来看,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人民大众的教育力,首先,要增进和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表达力,引导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把研究回答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更好地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道路,增强理论解释力、话语说服力、实践推动力,形成有效支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持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特别是要用生动、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表述让大众易理解、不枯燥、好接受,尽力使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呈现贴近生活实际,走进大众心理,融入日常生活,达到通俗易懂接地气,和风细雨润万物的效果。其次,要在遵循个体成长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有机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融入到生活实践全时空。在具体实施上把握好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时、效、度,讲究实践逻辑、战略策略和方式方法。第三,要牢牢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切实发挥出这个群体学习、领会、认同、拥护、践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示范引领作用。实践证明,党员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修炼与践行是否笃实,对于全社会能否形成对社会主义的真心拥护至关重要。
三、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空间传播力
网络空间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思想观点、生活信息甚至大众情绪的集散地,是各种力量标榜自己、影响他人的舆论角斗场。同时,网络化生存已经成
为互联网时代人类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人们早已习惯于将网络作为生活中各种信息的第一来源。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这种信息与观念传播方式的巨变,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产生了空前的冲击和挑战。事实上,近几年来,在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彰显。而那些非理性的谩骂、别有用心的歪曲和恶意的抹黑言论却甚嚣尘上,甚至一度成了网络时髦,在一些思想认知和价值取向上给社会大众制造了颠覆性的混乱。最典型的现象就是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一出来就遭到很多网民的冷嘲热讽和围攻,尤其是个别知名专家学者的参与围攻,更是壮大了网上非主流意识形态声势。虽然也有一些代表主流意识形态声音的回击,但寡不敌众,基本上被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所淹没。由此可见,推进网络时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升其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传播力的提升是一项战略性和策略性都很强的系统工程,要多管齐下才能奏效,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技术与意识形态渗透力"西强东弱"的总体态势下。首先,要善于转换话语表达,注重用"网言网语"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网络空间的信息传播效果来看,"一本正经"的宣传说教和"系统严密"的理论阐释除了少部分专业人士关注,往往引不起平常大众的阅读兴趣,而灵活多变的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段子""图说"、小视频、短动漫等极受大众的青睐和追捧。其次,要善于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意蕴、价值导向、终极追求与社会大众的具体生活实际、生存状态相融通,结合社会大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愿点、乐点、痛点来主动设置网络议题,开展融入式、贴心式的教育引导。要真正打开话题设置的创意闸门,就一定要从普通中国人生活中最具体的喜怒哀乐入手,并借助这些"点"上的喜怒哀乐,反映"面"上的普遍性,引起受众"面"的共鸣。第三,要完善有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网络治理措施。一方面,既要完善"依法治网"的法律体系,又要加强网络管控技术的研发,从而提高国家管网治网的"网权力",对非社会主义和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有效的管控;另一方面,既要系统培养一支由不同层次和成分构成的准专业化的正能量"网军",又要有针对性地去做唤醒"沉默的大多数"的工作,从而形成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好空间、好氛围和好态势。
四、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生活改造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发展根源于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同时也指引和
规范着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也正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精髓所在。根源于社会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时刻关注到社会发展中的新变化新情况,并根据新情况和新变化进行深刻细致的理论洞见,进而将这种理论洞见转换成促进社会实践进步的具体政策、制度、措施。否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会成为纯粹的理论运动和抽象的自说自话,并且会日益失去现实基础,失去号召力和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曲折中前进,经受住了许多重大考验,取得了很多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强互联网治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国内舆论环境得到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空前向好。但不容忽视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存在的理论研究与实际调研联系不够、理论宣传与实际工作存在落差、理论教育与现实生活存在脱节等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导致社会大众对抽象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关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的漠视、不信任甚至反感。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深刻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终极使命就在于指引和团结社会大众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正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动地"改变世界"的最生动的体现。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现实生活的改造力,首先是要坚持彻底的马克思唯物主义,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发展更加牢固地扎根于社会现实,着眼于对人们生存发展遇到的重大现实与理论问题的系统研究,着眼于对现时代巨大变革的事实求是的全面分析,着眼于对各种社会深层次矛盾的正确回应,着眼于对社会大众美好生活诉求的真切代言。因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其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表达向社会实践的转换,力争达到理论指引与制度安排的有机统一,价值追求与具体操作相互协调。事实证明,好的理论必须有好的实践来提供丰富的滋养,否则就会成为无根之萍无本之木,终将昙花一现;同样,再好的理论如果只讲不做,讲得多做的少,或者讲得头头是道而做得差强人意,终究也不会受到社会大众发自内心的认同信服。网络时代的社会大众时刻都在对这些问题进行"点赞"或"拍砖",抒发着自己最直观的感受。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务必要不断提升理论的实践品质,实现理论认识与生活实践
的精准对接,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以真情实感和实际行动来增进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与文化的内在情感认同和自觉心理认同。
五、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社会竞争力
作为国际舆论交锋与斗争的主战场,互联网为各种社会思潮提供了充分展示其"魅力"、相互竞争、争取大众的舞台。同时,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社会生活方式的丰富多样、个体价值选择的自主包容、大众交往渠道的空前便捷等多因素叠加效应强化之下,多种社会思潮的发展蔓延,不断地给人们认识思考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权益提供不同资源和视角,也影响着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态度。从现实来看,那些源自西方的、裹挟着极具迷惑性和隐蔽性的"人权""自由""民主""宪政""普世"等字眼的社会思潮,更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了"围攻"之势,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实践制造了舆论障碍,对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制造了极大混乱。近些年来,一些所谓的"精英""学者"受到西方思潮影响,沦为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代言人,在网上大肆贩卖否定历史、歪曲历史、抹黑历史和假设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就是西方思潮危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典型例证。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与挑战,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竞争力,更是互联网时代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因为国内各种非社会主义与反社会主义思潮的流行泛滥都无不源于国际敌对势力的推波助澜和西方由来已久的和平演变企图。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竞争力,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始终如一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彻底贯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苏东巨变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失败的只是苏联模式"(哈贝马斯语)。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虽然受到一些人的责难,但其真理的光芒始终在为人类指引着自由解放的大道。萨特在其《辩证理性批判》中就坦然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远不是已经枯竭了,它还年轻,甚至还在童年,似乎刚刚开始发展,所以它依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那些历史条件还没有被超越。我们的思想,无论如何只有在这块沃土上才能形成;我们的思想应当把自己约束在这块沃土所提供的范围以内,否则就会落空或者后退。"当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海尔布隆纳在《马克思主义:赞成和反对》一书中也写道:
"在我们时代和今后,世界的改变是肯定无疑的,而且大部分将是在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鼓舞和指导下进行的要探索人类发展的前景,就势必要求救于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错综复杂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要内外结合,实施意识形态建设的国家战略。对内,既要对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进行有力地批判,深刻揭露它们的虚假本质与险恶用心,不断排除它们对社会大众思想认识的干扰;又要在社会大众中普遍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提高社会大众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认同、理论认同、价值认同与情感认同,提高对西方错误思潮的辨识力、批判力、抵御力,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对外,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和世界影响力的大幅度提升,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的到来,必须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纳入国家核心竞争力建设的整体布局,逐步改变"抵御""防范"的被动思维和态势,积极进取,创新有为,向全世界阐释中国气派的价值观,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主张,展示中国形象,形成中国气场。
六、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身体系构建力
意识形态问题是政治领域的问题,但如果仅仅局限于此,则难以真正理解意识形态问题所具有的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特别是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来说,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则会将其等同于一般的政治意识形态,从而低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現实性和力量。从整体上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在与形形色色的思潮较量中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社会大众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性自觉程度不断提高。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从社会主义事业"三位一体"的基本布局到"四位一体"布局,再到新时代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三讲"教育到"先进性"教育,再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党的
建设理论与实践。这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系统中的核心内容广泛被社会大众和党员干部学习接受,并展示出了强大的宣传教育力。但是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身体系的发展来看,也存在着各有机构成部分之间内在逻辑关系需要进一步体系化明晰等问题,比如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身层次结构的系统性分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关系的学理性阐释等等,这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构建的重大问题,需要不断地去深入探索研究。
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构建力,对于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而言十分重要,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内生动力与外在引力的根本所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的建构与完善必须要在四个方面切实下功夫。一是在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其理论体系内部逻辑结构与层次的研究,形成更为清晰严密的理论认知与理性认同体系;二是在注重理论体系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的有效对接,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形成理论系统与实践系统的高度统一;三是在构建好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知识体系与信仰体系的有效融合,克服"有知识无信仰"现象,形成知识系统与信仰系统的高度统一;四是在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体系基础上,实现宣传教育体系与传播体验体系的有效互补,克服"教育强效果弱"现象,形成宣传教育系统与全媒体传播系统的高度统一。
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
塔里木大学党委宣传部 秦泽洪
(2021年2月8日)
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意识形态,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能否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所以,要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意识形态,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把握意识形态工作正确方向。要始终绷紧导向这根弦,讲导向不含糊、抓导向不放松,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向领航,引导广大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持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确保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压紧压实责任,做到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各条战线各个部门都要从全局出发,从讲政治、讲党性的高度,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抓好本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自觉把自身工作同意识形态工作结合起来,打"整体战"、出"组合拳"、奏"交响乐",汇聚意识形态工作强大合力,构建意识形态工作大格局,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高校是一个思想活跃地,不同的思想、观点,在这里交锋、交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既要守好"责任田",又要护好"一方人"。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课有纪律、公开言论有尺度、成果发布守程序,加强对课堂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持续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坚持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协同并进,推动校党委、二级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三级联动"。坚决防范和清除各种错
误思潮、分裂主义等对学校的侵蚀,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高校进行渗透。充分发挥校园宣传思想阵地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学生的心田。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通过知识传授和思想引领、能力培养和理想信念教育、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服务管理和育才育人、网上引导和网下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善建善用网络阵地,把网络作为意识形态阵地的重中之重,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发挥校园网、校园新闻栏目、官方微博、抖音等新兴网络的宣传阵地作用。切实提升用网管网能力水平,规范师生自媒体平台,提高网络舆情引导应对能力,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推动壮大主流意识形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就要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舆论导向,持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特别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培养一批立场坚定、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让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唱得更加响,底色更加鲜亮。坚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转化为师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作为生动教材,着力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氛围,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聚焦三个着力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研究员 李向阳
(2021年2月13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向上向好,正本清源的任务取得重大成效,进入了守正创新的新阶段。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文化交融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的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更加重要,必须聚焦三个着力点,努力做到导向指引不偏航、制度建设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举旗亮剑、强基铸魂、常抓不懈。
一、坚持正确导向,在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上着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深化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为高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所包含的鲜明的人民性与真理性,也为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增添了独特优势。
高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牢正确办学方向,确保我国高等教育成为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强阵地。第一,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高校党委要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担负起抓意识形态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党政共同抓、党群合力抓、校院联动抓,定期研究部署,经常研判分析,压实工作责任,将党中央对意识形态的要求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不断增强党在知识分子群体和青年学生中的凝聚力、号召力。第二,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要加强理论武装,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聚焦聚力的重大政治任务,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把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体落实落细到学校思想理论课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
面,巩固强化我国大学的鲜亮底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倡导形成主旋律昂扬的校园宣传思想文化氛围,滋润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第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要把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现代大学文化建设,在立德树人过程中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表达,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塑造大学精神理念,实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引导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二、加强制度建设,在促进意识形态工作规范化上着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制度建设建立在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科学认识基础上,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能有效降低风险、提高水平,才能优化塑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才能保证高校各项工作的科学合理、平稳有序开展。
高校要着眼压紧压实责任,立足抓经常、抓长久,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延伸,从根本上杜绝意识形态安全隐患。第一,完善制度体系。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涉及面广、关注度高、比较敏感,是一项有着严格规范性和周密程序性的复杂工作。要本着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细化制定相关制度办法,从意识形态工作的传达部署、研判处置等各环节,明规矩、严规范、定措施,努力构建层次分明、紧密衔接、相互配合的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体系,形成责任到岗、便于操作、能够追责的管理闭环。第二,形成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要注重增强制度的权威性、强化全体师生员工的制度意识,促进形成权威、公正、平等的制度文化,从而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对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活动的正常开展发挥正向引领作用,让意识形态工作相关的制度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还要通过经常性的巡查、抽查、自查、提醒、问责等形式,深督细促各项制度的落地,让制度真正"带电"管用。第三,把制度建设与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规范的规章制度需要依靠富有战斗力的工作队伍予以执行落实。要通过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
作队伍培训,举办系列专题培训班,不断提升骨干队伍的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激发基层院系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活力,为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保证,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院系单位深化落实、师生员工积极参与的意识形态工作大格局,为高校推进改革发展、加快"双一流"建设营造强大气场、聚合充沛能量。
三、创新阵地管理,在提高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上着力
意识形态问题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意识形态阵地如果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因此必须不断提升阵地管理的有效性、实效性,确保意识形态工作的精准、有力、到位。对高校来说,创新加强课堂、教材、讲座、论坛、社团、网络等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和管理,是当前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同时,传统的管理方式面临不少挑战:如何旗帜鲜明地回应西方话语体系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如何以敢于亮剑、敢于斗争的立场态度稳妥处置阵地管理过程中的复杂问题,如何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如何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都成为影响和决定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效的重要环节。
高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准确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在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探索创新,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第一,摸清底数、精准管控。要定期对校内各种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平台、载体,包括楼宇、教室、报告厅、网站、微信微博、电子屏、宣传栏等,摸准情况、掌握底细,做到心中有底数、管理有主体、内容有指导、管控有措施、工作有台账。第二,高度警惕、主动防范。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保持政治清醒和警觉,特别是对重大涉教涉校舆情和意识形态事件加强研判和分析,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下好先手棋,避免"发酵""爆燃",从工作机制上强化防范、压实环节。第三,筑牢阵地、守土有责。要通过实施课程质量多维督导评价机制、开展教师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提升系列培训、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领,引导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守好课堂底线。要依法依规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展示学校发展亮点,反映师生群众心声,解决师生关切的实际问题,通过各种措施舒缓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不断把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要求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各环节,体现到高校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全过程。
浅谈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北京物资学院 刘世波
(2021年2月15日)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风险意识有待增强
对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而言,并不是所有高校领导干部都能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尤其是个别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对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还存在认识不深、重视不够的问题。
(二)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监督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高校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校、院两级党政领导都能够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建的重要内容加以落实。但在不同程度上也存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督力度有待加大等问题。部分高校党委不同程度地存在调研指导及督导检查频次不多、面对面交流较少、一对一指导缺乏、培训教育不够等问题。部分基层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问题导向体现不充分,有效抓手不多;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办法不多、创新性不够。
(三)研判引导不到位,应对处置专业度有待提升
意识形态研判是"高校党委贯彻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的应有之义,是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措施,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当前高校都比较重视意识形态研判工作,都会定期、不定期地召开意识形态研判会,开展全面或者专项工作研判。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高校对意识形态工作研判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研判的随意性较为明显,规范化、科学性不够。在谁参加研判、研判什么、需要重点研判的专题有哪些、什么时间研判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随意、模糊的问题。
同时,部分高校应急处置专业度不高的问题也较为突出。针对突发舆情,大多数高校都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但从总体来看,高校应对突发舆情的专业度不够,更多的是以文本的形式存在,缺乏有效的实践经验,还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实战经
验缺乏。
(四)重点专项工作实效性不强,协同联动有待加强
意识形态工作内容广泛,与宣传、安稳、组织、马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学生、外事、信息化等众多部门紧密相关。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对思政课建设、课程思政、师德师风和社团管理等重点专项工作的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部门协同联动尤为迫切。
然而,相当一部分高校在推进意识形态工作过程中存在部门协同联动不到位的问题。一方面,导致意识形态相关重点专项工作推进力度不大,实效性不强,特色亮点不明显;另一方面,导致宣传部门处境尴尬,牵头综合协调作用难以有效发挥。最后的结果是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边界不清,信息沟通交流不畅,互动反馈难以有效实现,进而在落实、落小、落细方面等做得不深入,特色亮点不突出。
二、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教育培训,强化责任意识
站位、高度、意识决定人们对使命、责任的认知与自觉性。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的新形势,高校党委必须强化理论武装,加强教育培训。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校、院两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同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各类教师培训计划。
通过教育培训,让广大党员干部、教师全面了解意识形态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不断强化使命担当,了解识清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提升政治敏锐度和鉴别力。学习领会意识形态相关制度规定,熟悉掌握意识形态工作形势研判、舆情引导、应急处置等相关知识,有效提高党员干部、教师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和斗争本领。通过开展系列专项培训,构筑学习交流平台,促进民族宗教、课程思政、社团管理等意识形态相关专项工作水平提升。
(二)完善工作体制,注重责任落实
构筑并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师生共同参与的意识形态工作体系,实现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管理有效、保障有力的工作格局。此外,还要健全并完善意识形态三级工作责任体系。高校党委负全面领导责任,负责研究部署、研判预防、监督检查、奖惩考核等。各党政部门依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重点研究细化工作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实施。高校基层院(部)党组织应充分发挥政
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完善制度体系,强化监督检查。除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外,高校应及时补
充完善中心组理论学习、形势研判、网络意识形态、师德建设、讲座报告审批等制度文件;通过完善制度,明晰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晰流程,规范工作;坚持自查与督查相结合,加强对责任落实的监督检查;结合全面从严治党检查、党建述职和巡视巡察工作,强化对基层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的督查指导;强化基层组织意识形态主体责任,通过专项汇报、责任落实情况述职等形式着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和相关职能部门意识形态自查工作。
(三)注重研判引导,提升防控能力
通过问卷调查、师生座谈会、个别师生访谈等形式,主动听取师生反馈意见,加强意识形态分析研判。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使用和更新,提升预判能力与水平。坚持问题导向,定期开展研判,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主动监测、及时矫正、积极整改、有效解决。加强多部门信息共享、联防联控,提升预判效率和网络综合治理能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新媒体高度融合,不断提高意识形态风险发现力、研判力。
加强实战演练,提升防控处置能力。以重要节点、重要节日、重大活动为契机,全面梳理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细化清单,设计应急处置流程图。根据实际情况,预设应急活动场景,在师生中不定期、有针对性地开展模拟演练。通过校外专家来校进行指导、外出学习交流等方式,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专职队伍的实践培训,着力提高工作人员应急处置能力。
(四)聚焦重点专项,强化协同联动
作为意识形态主要负责部门,党委宣传部负有牵头、协调、推进的职责,但很多工作又必然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具体推进。因此,宣传部门能否聚焦意识形态、有效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其他单位针对专项工作能否有力推进,最终取决于高校党委能否做到重点专项聚焦,强化协同联动。
党委宣传部门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牵头部门,还要努力做到聚焦重点、抓住关键,谋划设计、打造精品,必须在定位思路、重点谋划、统筹协调上下力气。专项主责部门必须强化主责意识,加大执行力度。严格按照党委部署,在既定规划和工作思路的指导下,注重专项工作落实、落小、落细,注重围绕中心一盘棋,依据规划重落实。同时,在部门密切配合、协同推进中打造重点专项工作亮点特色。任何一个专项工作的高质量推进,特别是亮点特色的打造都
不能由一个部门单独完成,如师德建设,无论是政策的制定、制度的执行还是具体工作的落实,都需要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工会等部门协同联动。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全面、全过程、全方位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努力做好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办事处主任、党工委书记 严少勇
(2021年2月20日)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100年,就是我们党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一百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明确了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要求、重点任务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做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意义重大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进入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意义重大。
1.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落实"两个巩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了规划设计,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提出在"十四五"时期,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愿景目标。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只有不断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保持正确方向、保持清醒头脑、保持工作定力,进一步固本培元、凝魂聚力,才能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思想,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用这一重大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2.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必
然要求。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政治稳定、保障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才能有效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统领和整合能力,有效应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的挑战,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才能在世界范围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有力应对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面临的各种遏制和渗透,有力应对在价值观和社会制度上面临的竞争和挑战,切实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
3.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部署的必然要求。隆重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对庆祝活动作了总体部署,安排了一系列重大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中央要求,紧紧围绕庆祝活动的主题主线,坚守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安全,唱响主旋律,展示新作为,扎实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深情回顾党的奋斗历史,热情讴歌党的光辉业绩,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二、清醒看到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依然严峻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这为丰富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有利机遇和广阔空间。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各种较量和斗争依然严峻复杂。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各种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的冲击和挑战日益凸显。长期存在的新自由主义、西方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等,总体上看其影响程度逐渐下降,但它们仍寻机发声,有时彼此呼应,形成噪音杂音,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构成挑战。特别是2020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打赢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而以美国为首的个别西方国家,罔顾事实真相,一边制造病毒来源的错误信息,一边又承认不能确定病毒来源,利用新冠肺炎疫情攻击我们的党、攻击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险恶用心,看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严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与挑战。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导致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蔓延,冲击和影响着集体主义精
神、团结互助精神和奉献精神;西方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增强了社会思想价值观念的复杂性,有人甚至提出"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新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结构转型、利益格局等的深刻调整,不同社会群体、不同收入阶层、不同发展区域之间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舆论风暴,这些问题造成一些人价值观混乱,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不利影响。
3.意识形态管理面临新媒体的影响与挑战。当今时代,互联网正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对网络的需求扩展到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各类媒体网络平台快速涌现,信息内容更加多元,网络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互联网不仅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和主阵地,而且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一些错误思潮以网络新媒体为平台生成、发酵和传播。我们必须看到这些重要领域、这些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各种错误思想就会去占领,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各级各类宣传文化阵地管理,拉起"高压线"。
三、选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着力点
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为方针,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为着力点,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思想引领、舆论引导、理论支撑和精神力量。
1.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健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坚持党管宣传、党管阵地、党管舆论、党管媒体,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确保意识形态绝对安全,让意识形态工作为改革发展稳定明确思想引领、汇聚强大力量、凝聚广泛共识。
2.坚持不懈加强理论武装。加强理论武装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关键所在。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坚持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动形成步调一致向前进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加强理论武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党心民心,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3.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和引领力。围绕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具有说服力的理论阐释、具有号召力的教育引导、具有感染力的典型宣传,弘扬主旋律、壮大正能量。以丰富发展壮大主流意识形态为目标,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话语权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巩固和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积极开展舆论斗争,及时分析研判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新动向、新特点、新趋势,加强舆论引导,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四、努力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要求落实到工作中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党的各级组织。党委是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主体,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党委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其他班子成员对分管范围"一岗双责"。必须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各负其责,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宣传工作、媒体工作,切实担当好团结引领职工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使命。
1.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最近,中央出版了习近平总书记《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书中收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52篇文稿,有的文稿是首次公开发表。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工作的重要论述,旗帜鲜明地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讲政治作为第一位的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烈的政治意识,担当践行宣传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2.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坚持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宣传载体,以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式,深入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宣传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宣传"十三五"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十四五"发展蓝图。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聚焦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讲好新时代中国发展故事、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奋进历程。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大力宣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弘扬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切实提高网络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3.始终确保意识形态阵地绝对安全。这是我们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职业底线和红线。建党百年华诞大庆之年,确保意识形态阵地安全的任务和责任光荣
而艰巨。北京局处在全国路网运输的核心。天津铁路办事处地处全国直辖市天津,紧邻首都北京,各项工作备受社会和舆论关注,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成为社会热点、产生舆情风险,我们必须高度警惕、严加防范,坚决确保辖区单位意识形态阵地绝对安全,为首善之局建设作出贡献。
筑牢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思考
李寅
(2021年2月25日)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领域的很多工作都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对内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对外要同企图以民族问题为突破口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的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斗争。作为维护国家政权的思想根基,意识形态历来与民族问题联系紧密,甚至是关键的一环。在民族领域建设好、维护好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义重大。
筑牢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一、意识形态与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一词是1797年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意识形态原理》中提出的。当时,特拉西提出意识形态的概念,是用来指"观念的科学",目的是将哲学与经院哲学相区别,以便对人的认识进行研究[1]。随后,意识形态发展成为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它是整个社会科学体系中比较难以把握与定义的概念,不同的理论视角有不同的解读,中外学者都从不同角度、立场对意识形态概念形式或者模式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一般来说,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具有强烈导向性的精神引领体系,具体体现为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社会意识和精神现象,它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社会实际生活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是源于社会的存在。自从阶级产生以后,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集中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一定阶级服务,它的本质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此,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意识形态就是它的主要纲领、精神旗帜,关系到这个政党的生死存亡,维系着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理论上有了意识形态的概念,实践中自然也就必须面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在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意识形态安全是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经济建设的成就、社会文化的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其实质和灵魂是政治安全。
民族工作是一项全局性工作,其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具有特殊的复杂
性。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事关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筑牢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方向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2]在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斗争问题上,不能有任何的妥协、退让,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筑牢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极端重要性,认识到其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关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对于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国家而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安居乐业不可或缺的前提。民族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能否安全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从国际看,长期以来,国际敌对势力从未放弃肢解、分裂中国的企图,他们蓄意挑拨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想方设法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围堵,同我争夺人心、争夺阵地。美国中情局颠覆中国的《十条诫令》第四条有这样的内容:"特别要在他们的少数民族里找好机会,分裂他们的地区,分裂他们的民族,分裂他们的感情,在他们之间制造新仇旧恨,这是完全不能忽视的策略。"[3]从国内看,当今中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历史交会期,各种思想杂陈多样,意识形态领域局部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明显。面对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局面,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功能、力量凝聚功能,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思想钢铁长城至关重要。
(二)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而且民族地区主要集中在祖国的边疆,在我国长达万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上,几乎都居住着少数民族,还有约30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世界各国的跨境民族问题都有双重作用,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由于边疆民族地区战略地位重要、历史文化独特,历来是意识形态渗透和争夺的复杂区域。当前,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一套危害国家认同、分裂国家的思想体系,是多民族国家的国家统一面临的最大内生性威胁,既危
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破坏国家认同[4]。在中国近代史上,民族分裂活动从来都是外国侵略势力策动的,民族分裂分子从来都是外国侵略势力割据我国边疆领土的内应力量[5]。因此,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不仅关系到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而且还关系到民族存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三)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顺利实
现
当前,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6]伟大斗争需要伟大旗帜引领,前进道路上,在举旗定向这一根本问题上不能出现偏差。在这个过程中,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意识形态工作至关重要。当前,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仍不平静,斗争和较量有时还十分尖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力前行,越是处于这样的关键时期,越是社会矛盾凸显多发时期。社会转型时期所展现出的各类矛盾,会波及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思想是一种最深刻、最持久的力量,只有提高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才能为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三、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总体是安全的。同时也要看到,国际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挑拨我国的民族关系,并以此作为遏制、搞乱中国的突破口的企图一刻也没有变化,这些敌对势力公开支持我国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破坏活动也没有停止,加上民族地区因为历史文化、地缘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等综合因素,使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面对的形势依然复杂,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一)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更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需要从居住环境、经济交往、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入手,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
条件。
现实生活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方面,个别地方还存在通过互联网无原则地发泄对社会的不满现象,鼓吹民族仇恨和民族对立,直接威胁到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威胁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西部地区大量少数民族群众离开了农村,到东部城市务工经商,而一些地方采取"关门主义"的态度,影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二)敌对势力寻求以民族领域为突破口,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的图谋
从历史经验教训看,利用民族问题打开缺口,是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重要手段。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西方敌对势力进一步加紧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的图谋。有的是打着民族和人权的幌子,宣扬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制度,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企图搞乱人们的思想;有的则公开支持我国的民族分裂分子进行破坏活动。比如所谓"西藏独立"问题,近百年的历史事实清楚地说明,它完全是由新老帝国主义处于摄取西藏的野心而挑动的。1987年以来,在拉萨等地发生的多次骚乱事件,就是在达赖集团的煽动和派遣回藏的叛乱分子的策划下挑起的[5]。
意识形态渗透和围堵,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比如新疆的分裂势力,其深层原因正是"东突"分裂主义意识形态作祟。"东突"势力的核心是要分裂中国新疆,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国",因此它要在意识形态领域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其分裂主义意识形态[7]。同样,民族分裂势力大肆歪曲、编造、篡改新疆历史,夸大文化差异,煽动民族隔阂和仇恨,企图搞乱新疆的意识形态,搞乱人们的思想观念,实质上是与我争夺阵地、争夺群众、争夺人心[8]。民族分裂主义主张将特定的领土从中国分离出去,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统一,这种"认同危机",归根结底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必须与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三)国内质疑我国民族理论、政策的错误观点时有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部分党员干部思想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革命、建设及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探索,
形成了系统地认识与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政策和制度,探索出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发生的"3?14"拉萨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和2009年发生的"7?5"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严重破坏了我国民族关系,这也使当时主要局限于学术界争论的一些问题扩大到更广泛的社会舆论范围。社会上各种争论造成的社会影响是广泛的,对民族工作领域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澄清了各种模糊认识乃至错误观点,明确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此后,各种错误观点有所收敛,但一些质疑我国民族理论、政策的错误观点时有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
(四)意识形态斗争手段不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既然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那么,对立的阶级或社会集团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就会有斗争。意识形态的特性决定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新闻媒体是各种势力争夺的重要阵地,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在意识形态斗争和较量过程中,媒体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强弱,一定程度上决定这场"战争"的胜败。
然而,在实践中,很多媒体对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的引领效果并不理想。民族宗教无小事,一些媒体甚至主流媒体记者由于缺乏必要的民族宗教常识以及对民族宗教政策掌握不全面,害怕"惹事",进而把涉及到少数民族的新闻舆论视为"敏感"区域,不敢涉及,不愿涉及。部分涉及到民族领域的新闻舆论不适应少数民族的客观实际,解释力不足,吸引力不够。
特别是随着传播的形态和格局的深刻变革,互联网成为了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的又一重大挑战。一些社会矛盾和个别事件往往通过互联网和自媒体的放大、发酵,网络世界里的匿名性特点,也为一些人散布谣言、歪曲事实、煽动情绪等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如新疆"7?5"乌鲁木齐事件由广东韶关一个恶性突发事件经过网络传播、策划而最终演变成了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严重危害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威胁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同时还要看到,"三股势力"利用互联网和自媒体,对一些少数民族青少年灌输他们的反动主张,严重毒害了这些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心灵。对于外部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输入,我们的反击措施有待加强。
四、筑牢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基本策略
加强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要把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高到国家安全的战略地位来认识和谋划。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妥善应对民族领域新情况新问题的根本举措,也是筑牢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鲜明主线。巩固和发展民族工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一切政策举措都要由此着眼,一切资源都要往此着力。
(一)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基础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使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当前,民族地区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都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紧密相连,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如果长期得不到根本扭转,就会导致群众的心理失衡,进而对民族关系产生影响。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将在民族地区显得更加突出。民族地区产业薄弱,民生改善面临诸多瓶颈制约,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矛盾突出,高质量发展动力不足,特别是对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的吸引力、支撑力更是远远不足。尽管我国所有贫困县已经脱贫摘帽,但返贫压力依然较大,如何有效巩固脱贫成果面临诸多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要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扶上马再送一程。
民族地区要实现发展特别是高质量发展,没有特色优势产业只能是一句空话。大多数民族地区产业普遍偏旧、偏小、偏弱,对当地发展的支撑力明显不足。因此,要支持民族地区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只有最大程度缩短民族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才能使少数民族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提升对国家的认同,消除因发展而带来的心理落差[9]。
(二)"两个巩固"是根本任务
筑牢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根本任务是要在民族工作领域不断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首先,举旗定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要推动这一时代精华在民族工作领域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就必须坚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根基。
其次,凝魂聚气,在民族工作领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价值观层面上的高度浓缩,要用它去引领和整合民族工作领域的价值观念,凝聚不同民族的共识和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三)增强"五个认同"是核心
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本。
首先,正确认识我们的"家底"。我国是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10]。要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平台和载体,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家底"意识,始终牢记和准确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
其次,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切认同都是从了解开始,各民族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加深了解,在交流中才能取长补短,在交融中才能相互认同。因此,要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工作,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舆论氛围。要从日常生活入手,拉紧各民族共同利益和情感纽带,以此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进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发挥民族类新闻媒体的独特作用是有效路径之一
新闻舆论工作是最前沿、最直接、最有影响力的意识形态工作,运用新闻舆论占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抓在手里,是筑牢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重
要举措。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客观存在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民族间的文化差异,要进一步发挥民族类新闻媒体的独特作用。《民族类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的角色探析》[11]一文中陈述了民族类媒体的内涵及其特殊作用。民族类媒体可以理解为传播民族信息资讯的载体。这里所指民族类媒体,特指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广播、制作、出版的,主要从事民族新闻报道的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民族语言节目、《中国民族报》、西藏电视台(藏语频道)等。民族类媒体能够较好地把握民族宗教政策,又熟悉民族地区人文环境和受众心理,其开展的新闻舆论,最能引起民族地区受众的心理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目前,我国民族类媒体较为齐全,已经形成了多语(文)种、多层次、多渠道的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体系,很多媒体已经走上了融合发展道路。
当前,互联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最前沿。在民族工作领域,要发挥好民族类新媒体的独特作用,加强民族类新媒体内容建设,巩固壮大互联网主流思想舆论。与此同时,在充分尊重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区分层次和对象,创新话语体系,开展网络舆论斗争,澄清谬误,正本清源,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出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五)加强民族工作领域宣传思想队伍建设是关键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人,关键在队伍。在民族工作领域,把握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离不开一支信念特别坚定、立场特别鲜明、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决、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诚的高素质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当前,民族领域宣传思想队伍仍面临着高素质人才缺乏、专业队伍不强等问题,特别是民族地区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有待提升,要通过持续努力,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使他们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五、结语
意识形态安全既是一个长期性问题,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具有时代性特征的问题。筑牢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要在关键时刻敢于发声、亮剑,也要着眼长远,从国家安全出发,打牢基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要充分认识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反分裂斗争具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以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着力点和着眼点放到国家安全上来。筑牢民
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精神信仰之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坚决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四个维度
周芳、任怡
(2021年2月25日)
随着市场经济深度推进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西方一些错误思潮在各种外壳的包装下涌入校园,对高校师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造成冲击,凸显高校意识形态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因此,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从多维度坚决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至关重要。
一、突出政治引领,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
深刻认识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政治性。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文化安全。高校是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也是意识形态激烈交锋的前沿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政治性这一根本原则,从维护国家政治、文化安全和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其重大战略意义。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当前,高校师生的思想诉求、思想观念、思想活动日趋活跃、多元,高校力求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提倡创新精神。高校是多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汇的地方,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判断选择,但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用主流价值涵育人,指导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更好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深刻认识高校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之间的辩证关系。近年来,个别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观念淡薄、崇洋媚外、自我矮化,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在错位的价值观中迷失方向,误导青年大学生;少数学生利用网络外挂软件"翻墙",盲目崇拜西方,信仰缺失,推崇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对此,应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高校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之间的关系,既不能一强一弱,也不能一实一虚,而是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齐头并进,相互促进,真正构建起新时代社会主义大学的一体两翼。
二、突出宣传导向,用主旋律和正能量涵养高校教学生态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高校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队伍,实施好新时
代思政课创新创优计划,推行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的教育教学,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三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讲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透、讲活,使其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彰显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当前,许多高校都在统筹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共建,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达成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熏陶与人文素养培植相融合、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实践)相融合、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课程里处处都有"思政味",鲜活灵动无"说教感"。
守住网络舆论斗争主战场。高校必须正视多数大学生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从网络上获取这个事实。同时,高校学生还是最热衷在社交媒体上发声、最容易受网络舆论影响的群体。大学生群体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鉴别能力和心理定力较弱,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用好网络资源,"键对键"开展网络思政工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种新媒体手段融合起来,根据大学生的个体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解读、热点辨析、问题辩论等活动进行舆论引导,构建网上"红色阵地",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最大增量"。
三、突出队伍建设,切实把建好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来抓
锻造好各级党委领导班子。新时代,要通过建设高站位、宽视域、大格局的好班子来抓意识形态工作。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要求,建设善于学校(学院或系)治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素质领导班子。领导班子必须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坚持党的领导,有强烈的政治担当,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坚信马克思主义的人手中。
选优配强思想理论宣传队伍。高校要坚持高标准选优、配足思想理论宣传部门的专职队伍,做到队伍有人管、阵地有人守、工作有人干、舆情有人察。实施"班主任制度",选聘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德才兼备、乐于奉献、关爱学生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寓意识形态工作于日常管理。建立校、院(系)两级教育教学督导员队伍、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纪律性、严明性。加强教师和学生思想理论宣传队伍建设,及时宣传报道本单位、本部门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甄选精配辅导员队伍。当前,各高校应建设一支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坚定捍卫主流意识形态,能够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人生导师的辅导员队伍。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全校人才强校的总体战略规划,归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辅导员的招聘纳入学校人才招聘体系与年度计划,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入。同时,选拔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把这一经历作为他们晋升的必要条件。
四、突出制度落实,以意识形态责任制为抓手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常抓常新
压实各级党委特别是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高校各级党委要主动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重要情况、核心问题的分析研判与应急处理,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规定,高校各级党委应对意识形态工作分级分层负责,抓牢抓实。
构建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大系统。牢固树立宣传工作的整体协同理念和意识形态工作一盘棋的大局意识,按照分级分层负责的原则,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细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最终落实到每个支部和每个党员,不断织密责任落实和风险防控的安全网,确保意识形态工作不留空隙、不留死角。
鞭策每一个教师发挥教育引领作用。当前,各高校应发掘和培植师德典型并宣讲师德故事,树立师德模范,带动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形成强大正能量,对学生发挥激励和感召作用。通过抓好"课程思政"建设,把意识形态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形成意识形态工作强大合力;进一步强化纪律和规则意识,明确"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个人言论守规矩",在鼓励学术探讨、学术创新的同时,强调学术纪律、学术规范和课堂纪律,决不允许出现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损害国家利益、危害国家安全的言行。
藏经阁,QQ545658867,加入我们会员群,海量优质材料和PPT课件。
守正创新砥砺奋进坚决守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司长 魏党军
(2021年3月1日)
2020年,作为网络视听节目管理部门,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聚焦总局"六大工程"确定的重点任务,坚持守正创新,强化监督监管,强化服务引导,着力推动网络视听高质量创新性发展,各方面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实效,成为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一、聚焦主题主线,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体现新担当
(一)坚持聚焦核心,全力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
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推动网络视听媒体持续深化"首页首屏首条"建设,做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活动的网络直转播,做好首页首屏首条重大时政新闻报道和转载,确保宣传好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宣传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一年来,组织重点视听网站集中力量、深入宣传习近平主席2020年新年贺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指挥部署、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策部署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格局。特别是2020年元旦组织制作的《2019,领袖的足迹》中视频和一批短视频,通过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全国各省级网络广播电视台、地方新闻网站和商业视听网站,以及手机移动客户端、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等矩阵化推送,总播放量超亿次,吸引了大量年轻受众,确保让鲜活的思想真正入脑入心、落地生根。
(二)突出主题主线,全力做好"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重大主题宣传
精心研究制定"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全国网络视听宣传方案,全年按计划层层推进,推动形成脱贫攻坚浓郁氛围。精心设计推出网络视听行业统一宣传标识,组织全国网络视听媒体在首页显著位置开设"我们的小康"专题专区,精心指导推出了主题网络电影《毛驴上树之倔驴搬家》《春来怒江》和网络纪录片《追光者:脱贫攻坚人物志》等优秀作品,精心组织制作发布了
主题短视频343条、总播放量近40亿次,宣传各地脱贫攻坚精神和故事,多形式、多层次展现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奔小康的精神风貌,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生活的喜人变化。
(三)应对突发事件,全力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等宣传和舆论引
导
组织重点视听网站、IPTV、互联网电视等平台设立战"疫"专题频道或专
区,及时发布转载权威信息,推动15家短视频平台制作发布各类抗疫短视频近350支、总播放量近62亿次,指导开展3场疫情防控直播答题活动,精心做好疫情防控舆论引导。组织制作播出《在武汉》《第一线》《冬去春归》《正月里的坚持》等一批优秀抗疫题材网络纪录片,强化正面舆论宣传。组织7家互联网电视平台、6家重点网络视听网站和湖北IPTV分平台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湖北人民免费看"网络视听公益展播活动,其中超过500个原为会员付费节目,极大丰富了疫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协调全国网络视听媒体全力做好4月4日全国性哀悼活动宣传,极大地凝聚了人心。指导推动网络视听媒体创新服务形式,通过直播带货、直播课堂、云端招聘等形式助力复工复产。
(四)全力做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传阐释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后,迅速制定网络视听宣传工作方案,并组织召开24家重点网络视听平台宣传协调会议,传达中央精神和总局党组工作要求,明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传重点和具体举措。各平台积极响应,网络视听主流媒体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网络视听商业平台配合联动,迅速掀起有节奏、有规模、有层次的宣传热潮。比如,全国网络视听平台在首页首屏开设宣传专区、专题、专栏数百个;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IPTV总平台和各地分平台都开设了相关话题和作品专区;第一时间创作推出《总书记问策"十四五"》
《习近平谋划中国大棋局》等主题短视频并进行重点推广。为推动全会精神在青少年中传播开来、入脑入心,组织快手、抖音、虎牙直播等平台筹划推出答题挑战赛等活动,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了8000万人参与;组织腾讯视频上线"十九届五中全会知识竞答"活动,触达用户亿人次;组织微博开展名师直播课,直播观看量超千万次,"同学们请坐"话题阅读量突破亿次;组织哔哩哔哩、爱奇艺等精心创作《并肩前行》《新青年的声音》等说唱歌曲,展现我国"十四五"发展的光明前景。
二、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网络视听节目创作生产持续繁荣,节目品质再
上新台阶
(一)现实题材和"短、精、新"成为网络剧创作风尚,一批优秀作品广受好评
2019年以来,我们持续深化网上网下"同一标准、同一尺度"要求,对重点网络影视剧实施拍摄规划备案和成片审核制度,以严格内容审核推动网络影视剧品质质量提升。2020年下半年以来,进一步加强对重点网络视听平台首页首屏推荐播出网络影视剧的抽审力度。管理部门在拍摄备案、成片审核、上线播出、推选评优等方面全方位加强对高质量主旋律现实题材作品的支持力度,有力引领了网络影视剧创作播出方向,现实题材成为主打方向,高质量发展明显提速、势头良好,涌现出多部"短、精、新"的优秀作品。
2020年,全国生产完成并获得上线备案号的重点网络剧共211部4664集,现实题材占比超过70%。《我是余欢水》在都市上班族余欢水的悲喜人生中浓缩了大量普通人真实的日常体验,充满烟火气和颗粒感,在网民中形成了"人人皆笑余欢水,人人皆是余欢水"的广泛共鸣。《风犬少年的天空》以充满真实感和年代感的怀旧故事回望中学时期的青春,富有生活内涵的情节表现,让不同年龄的观众笑中带泪、深深共鸣。《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以充满悬念的剧情直击"代际沟通"痛点,探索代际冲突的解决之道,引发年轻观众热烈反响。
2020年,进一步强化了对"天价片酬""注水剧"等问题的治理力度。我们发出通知,要求各网络影视剧制作机构在报送重点网络影视剧完成片审查时,同时报送主要演员片酬情况。明确提出反对内容"注水"、规范剧集长度。一年来,网络剧创作将内容精炼、叙事紧凑作为求精求新的重要路径。例如爱奇艺推出的"迷雾剧场",首批6部作品每部长度都只有12集,《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成为年度爆款。集数的缩减、品质的提升不仅解决了内容"注水"问题,同时推动形成了严肃、严谨的创作风尚,更契合会员观看模式,为网络剧进一步创新创优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网络微短剧大量兴起,网络互动剧崭露头角,成为网络剧发展的重要形态和特征
从2020年初开始,网上出现大量单集时长从几十秒至几分钟不等、具备影视剧基本形态特征的剧集。这些剧集贴近生活,多以爱情、搞笑、悬疑为主,较好满足了网络受众的内容偏好和审美取向。头部平台相关专区中,机构作品达数百或上千部。网民创作热情高涨,仅抖音平台就有5万创作者,周投稿量达
10万条。网络微短剧在蓬勃兴起的同时,也存在着质量参差不齐、低俗噱头较多的问题。
2020年10月印发《关于促进网络微短剧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在坚持网络微短剧与网络影视剧管理同一标准、同一尺度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微短剧相对较短的创作周期和更灵活的排播需求,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由机构制作运营的微短剧、由网民个人上传的微短剧(剧情短视频)的备案审核流程。截至2020年12月,全国共有140余部重点网络微短剧取得规划备案号,逐步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020年,网络互动剧继续探索题材创新和内容优化,逐渐形成了以手机竖屏为主要播放形式,以生存类、悬疑类、情感类为主流内容题材,以突出交互性、趣味性和探索性为核心优势的新兴业态。同时,在丰富互动剧精神内涵、赋予其更深刻的当代价值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网络电影创作生产保持活跃态势,"规范"与"繁荣"成为年度关
键词
2020年,随着网络影视剧拍摄备案和内容审核制度的深化落实,网络电影创作拍摄更加规范有序,题材类型多元多样,内容品质逐步提升。全国生产完成并获得上线备案号的重点网络电影共745部,题材主要集中在都市、传奇、武打、科幻、传记、农村等,现实题材片目占比超过70%。从上线播出情况看,包含玄幻、动作、喜剧、惊悚等元素网络电影的整体数量和热度保持较高水平,重IP成为头部网络电影的主要特征。值得关注的是,网络电影在现实题材创作上进一步突破,《毛驴上树2》等一批制作水准较高、传播力较好的主旋律现实题材作品,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从产业发展来看,2020年受疫情带来的"宅经济"影响,网络电影市场进一步增长。重点视频平台分账模式再度升级,网络电影的数量、质量、分账票房不断达到新高。据统计,2020年网络电影平均制作成本较2019年增加约28%;数十部网络电影分账超过1000万。《奇袭?地道战》《狙击手》《奇门遁甲》《武动乾坤》等作品,凭借精良的特效制作,或赋予经典故事新的生命力,或营造出近乎真实的魔幻世界,受到观众喜爱,取得较高票房。
(四)网络综艺题材形式继续拓展,制作水准与正向价值引领同步提升
2020年1月发布了《网络综艺节目内容审核标准细则》,围绕各种节目类型,从主创人员选用、出镜人员言行举止,到文字语言使用、节目制作包装等维度,
提出了94条实操标准,为制作审核提供了明确遵循。
2020年5月,出台《关于加强明星参与生活观察类综艺节目把关的通知》,要求网络综艺节目内容聚焦于展示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奋斗创造,坚决遏制泛娱乐化的不良倾向。
据统计,2020年,全国各重点网络视听平台共上线播出网络综艺节目208档。重点网综更加注重价值引领,题材覆盖面继续拓展,制作水准更加专业,一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公益属性、助力脱贫攻坚的优质网综涌入公众视野。哔哩哔哩制作的跨年音乐晚会《2020最美的夜》、芒果TV制作的《乘风破浪的姐姐》等成为年度爆款,受到广大网民好评和主流媒体点赞。疫情期间,网络综艺节目创新"云录制"等方式,助力复工复产,《心有山海即是远方》《见字如面?特别制作》《好好吃饭》《宅家运动会》等节目较好满足了广大观众"宅家"期间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为疫情防控宣传起到了积极作用。多档带货类、公益类网络综艺节目,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较好实现了综艺娱乐效果与正向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五)网络动画片题材日趋丰富,创新创优步伐不断加快
2020年,全国生产完成并获得上线备案号的重点网络动画片112部。从题材上看,在传统的少儿题材之外,涵盖了都市、青春、科幻、传奇、武打等内容。通过原创或对经典民间故事、小说、漫画、游戏等的改编,一批批主题鲜明、风格多样、创新性强的作品不断涌现。其中一些作品故事来自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现代视角重构历史故事,引发观众共鸣。如腾讯原创三维武侠动画《画江湖之轨夜行》、哔哩哔哩原创网络动画片《雾山五行》等传统文化题材网络动画,蕴含集纳了历史渊源、服饰元素、水墨风格、武侠情结等传统文化,并融入契合当代主流价值观的思考,受到青少年群体的欢迎。
三、强化责任落实,严格规范管理,持续推动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一)强化重点网络影视剧拍摄规划审核,引导全行业端正导向、提升品质、积极创新
为纠正题材扎堆、庸俗媚俗、低级趣味等不良倾向,严格题材把关,鼓励现实题材创作,我们坚持每月现实题材作品通过数占比不少于60%,严控超过40集网络剧投拍制作。严格剧本审核,专门下发通知,严肃创作风气,防范生编硬造、脱离实际、过度娱乐化,防止跟风创作、粗制滥造。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5511部重点网络影视剧提交拍摄备案申请,其中4172部(网络剧788部、网
络电影3202部、网络动画片182部)通过规划立项,占比%。
(二)开展网络直播专项整治和规范管理,营造行业健康生态
为加强对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的引导规范,防范遏制低俗庸俗媚俗等不良风气滋生蔓延,《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从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的导向、登记、审核、分类、管理、打赏等八个方面提出了加强管理的制度性要求。其中包括开办网络秀场直播或电商直播的平台要落实管建同步的原则,把平台管理力量与直播间开办能力相匹配的要求精准落实到数到人;平台对直播间节目内容和对应主播实行标签分类管理,建立直播间和主播的业务评分档案;对网络主播和"打赏"用户实行实名制管理。积极支持平台探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服务于鼓励倡导的直播节目,让算法支撑优质视听内容的推送,对违规不良内容实现精准预警和及时阻断等。《人民日报》全文转发通知内容,浏览量超过83万人次,微博平台相关话题总阅读量逾3亿次,总讨论量逾万次,绝大多数网民积极响应支持。
(三)召开第八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建设政府与业界、学界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与纽带
本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紧凑充实的线上线下活动,号召网络视听全行业担负使命任务,坚持守正创新,坚定发展信心,增强社会责任,凝聚奋进力量,以行业高质量创新性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大会专门举办了2019年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发布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网络视听节目创作展播活动启动仪式、网络视听"共同战疫"重大主题宣传积极贡献单位表彰、网络影视剧IP征集平台上线等主题活动,公布了78部2019年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36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网络视听作品创作目录,表彰了36家在网络视听"共同战疫"重大主题宣传中作出积极贡献的单位。同时,大会还通过线上"云"展映的方式,集中展播了260余部优秀网络视听作品,充分反映了近年来网络视听内容建设上所取得的成果,也对整个行业的创作生产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网络视听全行业正以饱满的热情积极融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我们将坚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突出抓好建党100周年重大主题宣传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宣传;组织好重大题材网络影视剧作品创作,提升优秀作品影响力;
进一步强化对节目和平台的监管力度等,以更加扎实的工作,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守正创新,砥砺奋进,书写网络视听新华章。
压紧压实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党委工作部 王晓江王再兴
(2021年3月3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对"十四五"时期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作部署时,明确了要坚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必须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国有企业是党领导的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骨干中坚力量,处在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钢")作为云南省国资委第一批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基地,在新发展阶段,必须总结完善近年来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坚持将意识形态工作与昆钢改革转型发展任务同部署、同落实,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为昆钢高质量转型发展凝聚强大正能量的经验举措,不断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持之以恒抓好意识形态工作。
一、定好意识形态"主基调"
建立领导机构,强化统筹管理。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公司其他领导、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工作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意识形态工作格局。设立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公司通讯员网络、网评员队伍,各级党组织有专人或兼职人员负责意识形态工作,保证意识形态工作不留死角。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工作体系。制订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规章制度,积极修订完善有关制度,为公司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提供基本遵循和制度保障,进一步明确职能职责、工作流程,加强对内容发布的审核与把关,规范各意识形态工作载体的运行管理;根据"一企一策"原则不断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管理,健全完善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体系。
定期分析研判,严格检查考核。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每年工作要点和计划,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管理目标,纪检部门把落实中央、省委和同级党委工作决策部署情况纳入执行党的纪律,尤其是政治纪律和
政治规矩的监督检查范围,做好监督执纪问责。
二、打好意识形态"主动战"
强化理论武装,创新理论学习。坚持把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职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每年初制订《昆钢在职干部理论学习安排意见》和《昆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年度学习计划及进度表》,深入贯彻党的重要会议精神、决策部署;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各级党组织会议第一议题,第一时间组织学习;充分运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阵地,开辟专题专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强化形势教育,推动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通过生产经营会、形势报告会等方式,讲形势、明任务,把职工思想统一到正确面对困难、主动作为、为实现公司高质量转型发展共同努力上来。近年来,针对重大事件,公司宣传部门及时解读相关的会议精神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发布相关评论,承担起上下沟通、明理顺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针对职工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公司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同时还注重抓好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深入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
强化职工培训,建强工作队伍。每年公司层面和各二级单位都举办通讯员培训班,讲授意识形态相关知识;对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建立了网络评论员队伍,加强舆论引导能力;积极举办"昆钢公司党外知识分子培训班"等活动,通过各种载体不断丰富学习培训手段,促使公司干部职工理论素养、理论思维、专业知识全面提升,为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
加强媒体建设,推进媒体融合。不断优化传统媒体阵地,推进媒体融合,在用好自身的电视和报刊的同时,积极搭建"智慧昆钢"App、"唱响昆钢"微信公众号等新载体新平台,建成拥有电视台、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的一体联动的思想文化宣传矩阵。在宣传组织的形式和内容上,各宣传阵地也紧跟公司发展要求,不断创新,持续强化"基层"导向,让职工群众感同身受,切实提升了职工主人翁意识,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
加强文化阵地,弘扬昆钢精神。利用多种载体,以文字、图片、小视频等多种形式,举办征文、演讲等多种活动,对企业文化理念进行广泛宣传,做到
理念上墙、入脑、入心;精心制作企业文化系列微视频,记录昆钢成立以来的企业文化建设历程,策划昆钢"品牌故事",通过生动感人的故事进一步诠释昆钢精神,增强了公司文化传播力度;管好文化文艺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四、唱响意识形态"主旋律"
选树先进典型,增强凝聚力。注重发现典型、宣传典型、学习典型,积极选树身边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营造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推出"传承匠心""劳模风采""身边的榜样"等一系列典型宣传,深入报道职工身边的典型事例以及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新风尚;同时,在每年度公司党的建设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上,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营造意识形态工作"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强化对外宣传,提升影响力。在对外宣传报道上,突出针对性,加大重点亮点工作的集群报道;注重持续性,保证企业正面宣传的均衡稳定;强化系统性,进一步加强外宣策划力度和基层稿件的组织频度;注重品牌效应,组织"钢铁品牌""走进绿色钢城"宣传活动,树立昆钢绿色发展形象。
构建"大交通"宣传矩阵,树立品牌形象。借助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精心制作了30秒品牌形象广告在机场安检大厅LED大屏滚动发布,制作12秒的静态广告于机场高速收费站的LED大屏、行李大厅及西双版纳机场和丽江机场电子屏矩阵发布,进一步提升塑造了公司品牌形象。借助昆钢公司冠名的"昆钢号"高铁列车的出行方式和独特的传播平台,让高铁承载着昆钢的品牌文化走遍大江南北、千家万户。同时,在高速公路、地铁上进行品牌宣传,构建"大交通"宣传矩阵,为昆钢"铸就百年品牌"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郭明飞、孔云飞
(2021年3月10日)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攻坚克难阶段。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加速了信息互动,也给西方意识形态入侵提供了空间。基于多种因素叠加和相互影响,意识形态领域建设面临复杂的态势。鉴于新时期传统媒体的优势被削弱,或存在对复杂形势应对不力的问题,意识形态工作者需充分发挥主动性,致力于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积极回应现实社会的诉求。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
建设的内在逻辑意识形态是人类实践活动在思想层面的集中反映。意识形态的形成及其主导性,与其所处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法律制度等因素息息相关[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不同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方法论指导,以社会主义经济为基础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并推动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1.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内涵及特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在应然位置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社会占有绝对的领导地位,这一地位也为法律所赋予;在实然位置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反映的是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反映。新时代我们提倡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其实质是要强化意识形态的实然位置,只有保持应然和实然位置的有机统一,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各社会主体的高度自觉,这一过程具有如下特征:一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构成了意识形态引领的本体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价值引领作用,其体现的是无产阶级的立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规定性和获得性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得以体现的实践方式。意识形态要发挥作用,需依靠统治阶级的"规定"和广大群众自觉意识的形成,国家通过宣传和教化等方式引导人们认同和理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尊重其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三是排他性和包容性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原则。排他性强
调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以及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的决心。包容性是指意识形态在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需要正视现实不断发展,尤其是伴随时代的发展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能僵滞不前,而是要结合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环境与异质性意识形态相互博弈,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提升意识形态的引领力[2]。
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
设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需遵循一定的形成与发展规律。通常而言,意识形态要发挥引导作用,大致经历基础形成、观念博弈、教育引领、主体认同四个阶段。首先,在基础形成阶段,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在一定的经济、政治基础上,社会意识形态得以初步形成。经济基础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政治基础则是意识形态得以推广和深入民心的重要保障。其次,在观念博弈阶段,意识形态建设需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与异质性意识形态进行斗争,进而获得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地位。与此同时,任何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建设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必然会面临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攻击,因而,主流意识形态之所以能够成为主流,其关键在于在不同观念的博弈中能够显现出其特有的优势。再次,在教育引领阶段,当主流意识形态获得主导地位之后,需要谋求应然和实然位置的统一,因而,往往会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将意识形态的内容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进而发挥其对于人民群众行为规范的指导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引导人们树立以社会主义为主导的价值理念,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这表明教育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得以发挥的重要途径。最后,在主体认同阶段,教育引领的目标在于增进教育对象的认同,新的历史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除了传统教育渠道以外,网络空间对人们思想的形成与变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在主体认同阶段,唯有建立在个体自身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增进意识形态认同感的形成。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必须遵循其自身的形成与发展逻辑,同时也要回应时代发展的诉求,持续强化对社会成员的凝聚和引领作用。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现实诉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出现了很多新变化,在新时代要想让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所认知、有所掌握、有所
运用,就必须切实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相反,如果意识形态建设固步自封,就难以发挥主导作用和引领价值[3]。
1.建设路径亟待拓宽。路径依赖制约了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我们党历来注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并将新闻媒体和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要路径。新时代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阵地已经很难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单一的建设路径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与引导力建设的制约因素。从当前看,传统的新闻媒体和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涵盖多数的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社区、家庭和社会组织等并没有涵盖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主体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原有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层次变化,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已经远远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主要是以国家行政权力作为推动力量来开展的,但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而言,仅仅凭借行政权力的推动很难完成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任务。因此,急需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和教育之中,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和引导作用。
传播环境变化对意识形态建设主体提出了新挑战。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在了解世界、获取信息方面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广播电视。特别是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互联网凭借其互动性、全球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特点,已经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获取外部信息的主要途径[4]。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变得更为多元化,加之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和隐蔽性特点,使人们更加"毫无顾忌"地参与到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斗争之中,这也加剧了非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如果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依然单靠行政权力和主流社会媒体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就可能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意识形态领域中始终被动挨打,就会贻误意识形态建设的先机。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门并没有看到新媒体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环境的影响,仍然采取单一行政命令式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和逻辑来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从而无法发挥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凝聚和引导作用。
2.表达方式需增强吸引力。含蓄表达与直奔主题之间的博弈表明,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过程中必须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进行完善
和优化,以更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表达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才能够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只有切合社会心理,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和要求,才能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优势和价值。从当前看,在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门开始重视网络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但表达的方式过于含蓄,虽然也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但这些理论过于深奥、晦涩,难以内化到广大人民群众心中[5]。特别是在网络信息碎片化的引领之下,已深刻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习惯,生动直白、直奔主题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反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表达方式缺乏吸引力,必然会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导力建设。
网作为信息获取和价值观念传播的重要渠道,要发挥其教育引领、筑牢防线、澄清谬误、凝心聚力的作用,在全网范围内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加强意识形态主旋律教育,筑牢网络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基础;加强网络空间的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18]严厉打击和依法取缔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言论,不给错误思潮和虚假信息提供传播渠道,抢占并捍卫我国意识形态新媒体阵地。
三、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取得非凡成功的保障所在
高校办学首先要做到不忘方向,始终将社会主义作为办学治校的原则和方向。在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明确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根本问题,毫不动摇地朝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推进。
(一)多维度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与接受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在大力批判和清算封建社会意识的同时,对社会主义教育给予特别关注。青年作为特殊的群体,是社会各种力量抢夺的首要目标,因此毛泽东将其视作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群体。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明确我国人才培养的标准,并指出要使学校真正成为"为社会主义培育优秀人才的地方",1985年颁布的《决定》明确指出"教育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依靠教育"。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国家借意识形态输出的方式意图歪曲我国社会主义,使部分青年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邓小平对此进行严厉批评,强调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习近平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19]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实现新的飞跃。
中国高校本质上是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始终明确的。但当前,这一领域却面临各种形式的挑战,因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置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最大程度帮助学生形成主流共识,首先要阐明社会主义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国能办成如此多大事,究其根本是社会主义彰显着巨大优势。其次,必需做好正面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校园电台广播、报刊专栏弘扬主旋律,提供思想指南;同时利用好新兴媒体,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与管理,整合并筛选积极正面的信息,扩大网站信息的容量与覆盖面,使社会认同最大化。最后,文以化人,积极开展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学术交流活
动和文明创建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塑造学生的优良品质和健全品格。
(二)全方位提高大学生对西方意识形态的甄别能力与斗争意识
毛泽东指出:"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有斗争,才有发。"[20]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将意识形态斗争视作国家治理的重中之重,积极开展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揭露与批判,帮助知识分子和在校学生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深刻认识到封建腐朽思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危害。从"文化大革命"和89政治风波本质错误中,在全面分析国外敌对势力战略阴谋的基础上,邓小平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当前,"西化中国"的阴谋正或隐或现地开展,正在极力争夺青年一代。[21]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剖析错误思想的本质和危害,有效先做好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14]在意识形态领域,毛泽东主张充分利用好报纸、刊物、电影、广播等舆论工具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反复指出:"报刊、电视和广播要把提升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当成是一项基本的、经常性的工作。"[15]习近平也指出互联网作为我们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必须要占领这个阵地,必须要团结这部分人,要利用好一切新兴媒体,避免给任何错误的思想观念提供方便与生长的空间。
"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16]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与指导下,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加快推进,但也面临新课题。互联网的开放性、自在性和渗透性使其成为各种观念意识交流碰撞、争夺青年一代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的主战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着"网络无国界"的旗号混淆是非,企图抢占我们的政治精神领域。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极具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但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和反思批判能力不高,高校意识形态的整合力与引领力有待提高。据此,习近平强调"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17]如今互联网作为信息获取和价值观念传播的重要渠道,要发挥其教育引领、筑牢防线、澄清谬误、凝心聚力的作用,在全网范围内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加强意识形态主旋律教育,筑牢网络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基础;加强网络空间的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18]严厉打击和依法取缔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言论,不给错误思潮和虚假信息提供传播渠道,抢占并捍卫我国意识形态新媒体
阵地。
四、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取得非凡成功的保障所在
高校办学首先要做到不忘方向,始终将社会主义作为办学治校的原则和方向。在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明确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根本问题,毫不动摇地朝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推进。
(一)多维度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与接受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在大力批判和清算封建社会意识的同时,对社会主义教育给予特别关注。青年作为特殊的群体,是社会各种力量抢夺的首要目标,因此毛泽东将其视作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群体。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明确我国人才培养的标准,并指出要使学校真正成为"为社会主义培育优秀人才的地方",1985年颁布的《决定》明确指出"教育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依靠教育"。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国家借意识形态输出的方式意图歪曲我国社会主义,使部分青年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邓小平对此进行严厉批评,强调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习近平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19]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实现新的飞跃。
中国高校本质上是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始终明确的。但当前,这一领域却面临各种形式的挑战,因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置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最大程度帮助学生形成主流共识,首先要阐明社会主义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国能办成如此多大事,究其根本是社会主义彰显着巨大优势。其次,必需做好正面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校园电台广播、报刊专栏弘扬主旋律,提供思想指南;同时利用好新兴媒体,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与管理,整合并筛选积极正面的信息,扩大网站信息的容量与覆盖面,使社会认同最大化。最后,文以化人,积极开展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学术交流活动和文明创建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塑造学生的优良品质和健全品格。
(二)全方位提高大学生对西方意识形态的甄别能力与斗争意识
毛泽东指出:"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有斗争,才有发。"[20]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将意识形态斗争视作国家治理的重中之重,积极开展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揭露与批判,帮助知识分子和在校学生认清帝国主义的本
质特征,深刻认识到封建腐朽思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危害。从"文化大革命"和89政治风波本质错误中,在全面分析国外敌对势力战略阴谋的基础上,邓小平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当前,"西化中国"的阴谋正或隐或现地开展,正在极力争夺青年一代。[21]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剖析错误思想的本质和危害,有效遏制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和思想渗透,从根本上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国家的意识侵略行为便从未中断。意识形态的渗透侵蚀,干扰着在校学生思想共识的达成,甚至出现少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产生怀疑、对中国共产党随意评论、政治认同与政治立场缺失。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技术的先进性、迅速性与大学生甄别能力与抵制能力的滞后性这一矛盾,已成为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亟须破解的时代难题。新时代要求学生具备甄别和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能力及本领,首先是要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教育常态化,高举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筑牢思想观念高地,坚决反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悄无声息地渗透。同时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与自觉性,使学生参与到抵制错误思潮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马克思主义的正当性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的伪善性,理性选择意识形态,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明辨是非、抵御诱惑。
(三)立体式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体系建设
就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精髓而言,它是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两者的统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22]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高校教育工作的内容和重点。新时代,国家聚焦核心价值观及体系建设,奠定了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理论根基,进一步推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贯彻落实。
高校肩负着培育德才兼备时代新人的重大使命,要本着教育引领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主导作用,将其贯穿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提高主流意识知晓率,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习近平强调"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凝聚中国力量。[23]要把思政课作为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课程,深入阐述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价值意义和践行要求,做好理论引领、加深理论认同、凝聚思想共识。同时将核心价值观体系纳入教育的基本内容,丰富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识、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荣辱观念。核心价值体系是开放的
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抓好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工作,及时了解思想意识领域的动向与变化,保持先进性,确保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进而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理论。
五、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科建设,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所在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任务都是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问题而展开的。虽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仅经历了短短四十年的建设与发展,但在党和国家的引导下,依然取得了巨大突破。马克思主义教研队伍的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学科的规范性与话语权不断得到强化、思想政治课的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日趋系统科学。
(一)加强教材建设,完善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号召高校师生积极参加理论学习运动,制定理论学习方案,编写并出版许多与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史相关的教材,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改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基本目标、培养任务都作出明确指示,加强共产主义教育、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民主法治与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提出要以世情和国情的发展变化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着力打造完备、系统、科学的内容体系。
思想政治课建设要以构建内容体系为核心,不断调整和丰富教育理论,实现内容创新。内容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为根本,以中国化理论新发展为核心,以学生实际需要为落脚点,体现科学性、彰显时代性、把握规律性。教材要做到让学生准确了解国史和党史、了解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同时将国家主权与安全、中国文化、伟大复兴梦融于教材之中,深化学生的爱国精神、文化自信、价值取向,发挥教材的价值性与实效性。教材作为传授知识的重要载体,本身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以适应时代变化和教育对象转换提出的新要求,保持内容的先进性、动态性。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认知水平,与马克思主义保持统一高度,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学性与政治性相统一,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真正做到教材在内容上有创新、质量上有提升。
(二)加强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建设,发挥高校思政教师的关键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适应高校办学治校的需要,党中央下大力气对教师队
伍建设进行全面指导,教育队伍得到充实和加强,教师的专业功底、政治素质、育人能力显著增强。毛泽东认为知识分子作为教育者有先接受教育的重要任务。
[24]邓小平强调,能否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关键取决于老师,教师作为教育主体,要有责、负责、尽责。新世纪的到来,江泽民明确强调振兴民族关键在于教育,振兴教育关键在于教师。[25]十八大以来,国家就教育问题多次召开工作会议,并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新的方针政策,从根本上保证了教师队伍的顺利建设。习近平高屋建瓴地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26]始终抓紧抓好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需要有扎实的教师队伍作保障。日益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顶层设计和长效机制,对高校教师必须做好合理选拔,秉持公平、择优的理念,始终坚持政治硬、能力强、品德正为人员选拔的标准。完善并落实思政课教师激励制度,通过培训、考核、评价、厚待等多种途径加快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改革,确保队伍建设方向正确和管理科学。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思政课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兼具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很高的政治素养,爱国家、爱社会主义、爱马克思主义,坚决拥护我们党的路线思想政策不动摇,坚决杜绝错误意识形态的传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创新教学方法,把立德树人的责任感转化为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夯实学生成长发展的思想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知识性与政治性,兼顾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用科学理论教育学生,对学生政治立场的动摇、思想意识的困惑、对党和国家认识的偏差要及时纠正,增强学生对消极思想的敏锐性、鉴别力和免疫力。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院校便设置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两大理论课程,但在学科设置上较分散,缺乏针对性与系统性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全国各高校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加紧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研究,极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理论的自觉与热情。伴随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党和国家迎来了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新的历史性开端,不断加大对学术研究与建设工程的投入力度。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恢复、逐渐走向系统建设的新阶段。自2013年以来,党和国家统筹各方力量致力于教学科研建设和学科建设这两个重点工作。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建设,使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的各方面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
指导。
新时代必须一如既往重视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并且在规模和质量上实现更大的发展。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理论教育薄弱的状况,落实基础理论课教育,完善相关课程教材,鼓励学生扎实读原著,教育引导学生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看待国内外各种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功底和分析判断能力。其次,围绕马克思主义教学大兴理论研究之风,坚持问题导向,并将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及时充实完善教学内容,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教学的效果。最后,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确保马克思主义专门人员拥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政治素养和政策理解能力,站在学术最前沿开展学科理论研究,绝不允许各种"反马""非马"思想的蔓延,发挥其巩固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的作用。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意识形态的建设历程,牢牢遵循意识形态建设的宝贵经验,为巩固完善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引导。总之,高校居于意识形态建设的最前沿,同时也是敌对势力争夺我国未来接班人的高地,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的统领地位,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建设与学科建设。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作为一项政治性、实践性极强的工作,其路漫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特征日渐形成,必将大放光彩。
从百年党史看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探索
徐妍
(2021年6月11日)
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今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中国共产党建立--建国前:革命与斗争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任务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传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通过不断对其深入学习研究、宣传和传播,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指导思想,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时明确提出要组织起工人、农民和士兵,通过社会革命手段推翻资本家政权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需要进行理论灌输。因此,在当时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中,革命与斗争是党开始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体现,也是服务于党的奋斗目标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和党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理论和工作模式。
二、建国后--改革开放前:改造与较量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争论主线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革命与斗争的意识形态工作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新生政权如何巩固发展,是我党面临的重大历史使命,逐步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肃清以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为主要代表的各种非社会主义思想,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题。1953年,在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中,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和较量,意识形态工作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和策略。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及其相应任务进行了新思考,对广大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使人民群众自觉认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取向,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任务,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有了新的发展。
三、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之前:调适与创新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轴心
历经十年的"文革"浩劫,我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面奠定了新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根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积极推动改革开放,这是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逻辑起点,它解决了遗留下来的思想文化领域死板僵化的问题,也使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对此,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原则方法,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促使我党能够有理、有利和有效地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又提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推进意识形态工作拓展了新的理论思路和实践方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立足改革开放初期实际,为后续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奠定了坚实根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苏东剧变、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下,将意识形态建设提到了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要求"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特殊作用,为国际国内复杂局势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与对策。
新世纪新阶段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倡导"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等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建设新途径。通过不断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思路和新境界,彰显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形成了一套内涵丰富的意识形态建设理论。
四、党的十八大之后--至今:巩固与创新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进驱
动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西方"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大量
涌入,使得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面临较大压力。在深刻把握世情、党情、国情和网情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建设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到"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历史新高度。
党中央组织召开一系列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重要会议,着力防范意识形态领
域风险,开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要求,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同时,管控好网络意识形态的主阵地,积极巩固和扩张网络空间的"红色地带",促进网络空间的"灰色地带"向"红色地带"转化,挤压网络空间的"黑色地带",推动构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文化大环境,促进意识形态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从整个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历程可以看出,根据形势变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这既体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优秀成果,也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特点。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是时代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传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代表的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前人思想、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索意识形态建设,不断丰富、充实和发展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筑建了安定有序的社会文化环境,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不可否认,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多元化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网络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现有精神文化产品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文化生活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对于网络文化建设监管的滞后,致使低俗媚俗的文化产品在网络空间肆意传播。这就需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旗帜鲜明地抵制这些低俗媚俗的网络文化产品,通过主流价值的营造净化网络环境,并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之下,形成一批有内涵、有高度的高品质文化产品。当前,无论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还是语言表达和文化产品创新都存在不足。
3.建设时效有待提升。意识形态外宣存在"话语逆差"和"历史逆差"。一直以来西方敌对势力时刻都在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目前更是花样翻新地通过文化形式进行渗透,一旦我们疏于防范,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就会以学术交流、文化宣传、文化商品贸易等多种形式传播开来。当前,面对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严峻形势,我们采取的措施过于保守,缺乏主动应战、主动迎战的意识能力和机制,这就造成了意识形态外宣存在"话语逆差"和"历史逆差"。一方面,长期以来相关部门疲于应对西方复杂繁多的意识形态渗透,缺乏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动性,也没有积极构造符合对外文化宣传要求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很少有中国声音,进而出现了"话语逆差"[6]。另一方面,在对外文化宣传方式和内容选择上还存在误区,一味地想通过时髦的意识形态文化产品,甚至是文化商品贸易来对抗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没有看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文化产品的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对外宣传,进而形成了文化宣传的"历史逆差"。
意识形态内宣存在"泛制度化倾向"。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无疑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影响,甚至引发了现实冲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斗争中,相关部门还缺乏政治意识和基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更有一些别有用心的新闻媒体和网络大V,将我国的个别现象问题化,并推波助澜、添油加醋地进行宣传,这种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宣存在的"泛制度化倾向"非常不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与引导力建设,甚至会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复杂化。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时代回应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回应时代诉求,针对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路径、表达方式和建设时效方面存在的问题,应突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意义,从多种维度出发,创新引领方式和内容,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创新。
1.回应群众关切,提升凝聚力。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着手。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相应的意识形态工作也要不断完善和改进,深入社会生活实践是提高其引领力和凝聚力的关键,为此,意识形态建设要主动适应,逐步提升实效性和针对性。在具体做法上,一要倾听群众呼声。意识形态领域建设不能脱离社会存在,即群众所处的现实生活和思想实际。传统的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容过于宏观,缺少对群众关切和现实困境的回应。为此,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首先要遵循群众路线,积极主动地倾听群众的呼声,丰富和畅通表达民意的渠道[7]。二要关注社会热点。一些公众普遍关心和关注的热点话题,在网络媒体的加速下,往往会持续发酵。主动了解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并予以及时回应,有助于消除群众的顾虑,坚定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心。此外,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还应对群众进行引导,要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在理论逻辑上提高自身的说服力,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由"被动掌握"向"主动掌握"转变。人们思想的形成通常源于对客观实际的分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唯有被人们信服,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为此,当前要坚决抵制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空话和套话,树立由"被动掌握"向"主动掌握"转变的意识。具体而言,一要主动将人民群众的切身愿望与意识形态内容相结合,建构新时代意识形态内容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围绕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致力于为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服务。二要发挥人民群众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在变化多
端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要发挥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作用,集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共同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袭。人民群众也应发挥主动性,自觉参与到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之中。简言之,由"被动掌握"到"主动掌握"的转变,强调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建设思路和工作方法。
2.尊重个体差异,提升引领力。一是实施精准引领。在互联网时代,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对象,其思想特征也变得更加多元,因此,意识形态工作也应体现个体差异,实施精准引领策略。要么针对一些具有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基础的人群,可采用理论推理的方式,引导其认识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做到以理服人;要么针对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基础偏弱的群众,则可通过影像、视频等更为直观地展现意识形态内容,增强其对群众的吸引力,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形成认同感。针对个别敌对势力,应结合不同的立场分歧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则和观点,必要时可通过法律手段予以纠偏。简言之,精准引领实施的关键在于,掌握好普通群众与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动态,识别出其特征和特点。
二是培育意见领袖。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空间发挥着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建设可调动这一部分人群的积极性。虽然当今的自媒体为群众发声提供了空间,但多数人的号召力依然有限,而少部分的意见领袖却表现出了极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面对这一情形,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可做出一些积极的回应。一要树立求同存异的基本原则,与网络意见领袖坦诚相待,对其表现出来的个性和意气表示宽容,并积极听取其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同时针对违背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则要严肃处理,并表明立场。二要利用政府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培育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意见领袖,通过采用多种方式,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对人们的影响力。
3.供给优质内容,提升主导力。一要守正出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既是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导力提升的重要保障,也是其理论本源。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理念和价值理念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之中[7]。纵观人类思想史,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度和影响力是任何其他理论所无法比拟的,正是因为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才成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本源。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在中国化进程中,
让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成功地引领社会思潮,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与引导力建设进程中,必须要守正出新地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创新,既要守住马克思主义这一本源,也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进行理论创新,进而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展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魅力。
二要兼容并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对广大人民群众有引领作用,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已经形成了多元社会意识,这些社会意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信念、价值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要想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导力,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非主流社会意识的交流、沟通和对话,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力和亲和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进程中,有些时候我们有理说不出,道理讲了但传播不开,我们必须针对这些问题下功夫解决[8]。按照这一思路,既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态进行创新,也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语句进行创新。非主流意识形态之所以能够在网络空间占据一席之地,就在于他们能够用碎片化的内容和风趣幽默的语言来吸引网民的眼球,进而影响网民的思想价值。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也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和做法。在表达和传播方式上进行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形式、载体、体制、机制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既要讲好道理,也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既要运用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技巧和传播方法,也要设置好话题,增加内容深度,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能够真正得到思想升华。
总之,在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追求现实理论逻辑,也要丰富表达形式和内容,用严谨的逻辑来引领,用鲜活的表达方式来回应时代,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
十九大以来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研究综述
李心悦、戴雪红
(2021年3月15日)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确定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首要使命,强调落实这一使命的"关键作用""关键使命"和"关键路径"。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聚焦意识形态建设的各项工作内容,国内有关研究在各方面均有创见,形成了多维立体的成果。本文查找整理了(*),自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即2017年11月至2020年11月,包含"意识形态建设""意识形态工作"主题文献共7710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078篇,CSSCI来源(含扩展版)期刊论文935篇。另外,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含有"意识形态建设"或"意识形态工作"关键词的学位论文共438篇;读秀中文学术平台中有关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的学术专著28本。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全国多次召开相关专题学术会议,如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高峰论坛、首届意识形态与舆论研究高峰论坛等。
一、意识形态建设的特性与内容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在现实的生活过程中,意识形态就是反映多种利益主体诉求的某种特定的社会结构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多重属性特征(导向性、边界性与整体性),由此也规定了其自身的任务与内容: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与话语权,以及意识形态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环节,与文化建设的其他环节互为促进、相辅相成。
(一)导向性与意识形态领导权
意识形态建设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列为我国的根本制度,意识形态建设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发挥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维护国家社会长治久安。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首先,从理论层面上说,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味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意识形态,在理论内涵
上具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品格[2],在实践表征上,体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创新发展,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
其次,人民立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属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价值导向,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旨归。有学者就此指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践也具有价值先导性,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内涵人民性导向。[3]具体落实为大量宣传和报道关于人民群众的奋斗故事,将焦点对准群众基层的正面事迹,文化作品要自觉反映社会存在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将事实尺度和价值尺度有机统一起来,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意识形态的目标导向性决定了其工作的核心内容为争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此三权是意识形态建设内容的三重显著表征。许多学者首先就"三权"之间逻辑联系提出了见解与论述,认为从历史发展来说,坚持领导力、创造力、吸引力、引领力和斗争力是党建设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基本经验。[4]关于"三权"的运行逻辑,有学者将权力运行视作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逻辑,意识形态建设内容具体包括理论构建和宣传教育,因此在权力运作的表现形式上,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体现为"基础和目标(双重)-执行过程
-形式体现"的有机结构。[5]
领导权是根本政治保证,话语权是统治阶级思想实现占统治地位的彰显,而从根本上说是要掌握主导权。话语权建设具有双重含义。首先,在目前国际社会舆论格局下,从对外的层面要警惕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垄断话语模式,防止陷入西方话语逻辑。[6]其次,从肯定意义,对内层面中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和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关于话语体系构建机制,有学者指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可以包括理论说服、价值说服、事实说服、话语说服、艺术说服等五个机制,内容包括党史研究、国史宣传等。[7]在实践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弘扬传统与开拓创新的统一,不忘本来与吸收外来的统一,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人民中心的统一[8],通过坚定目标导向,不断完善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二)边界性与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意识形态建设是具有边界性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意识形态其实就是对社会存在的观念意识,尤其是对经济意识的规约与反映,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导向原则,以坚持社会效益的原则引领社会发展,其本身
就是对社会实践过程的完整内容的澄清,也是对意识形态目标导向性的坚持和践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种"较量",意识形态是一种区分性话语实践。当其需要为其提供充足理由的时候,意味着需要对其他的意识形态以否定性方式区别表现出来,因此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要以坚定的底线思维应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各类风险与挑战。前者从内生力量出发,固本强基,发挥制度优势的同时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成果;后者从外生要素出发,抵制风险,坚守阵地领导权的同时扩大管理权和话语权。
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大体从原因与措施两方面入手。原因之一是时代环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概括和分析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面对"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和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加剧渗透。仅就《人民论坛》发布的年度思潮结果而言,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皆在社会普遍的价值观渗透中产生重要作用。原因之二,中国具有独特的阶级属性与政治制度。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极易引发西方意识形态的攻击;同时,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转型期,容易出现社会道德失范等问题。[9]另外,民族问题也是西方中心主义和美国霸权势力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潜在突破口。
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涉及文化、政治、社会等各领域,事关国家安全。关于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措施,有学者提出,首先要提高包括领导、经济、文化、传播和网络在内的风险防范能力,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扩大宣传力度并占领网络阵地。[10]有学者认为,要坚持党的领导,捍卫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正视和反思各种社会思潮的发展背景与运行逻辑,保持清醒的"阵地意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1]也有学者指出,要巩固和拓展红色地带,进入和改变黑色地带,稳住和转化灰色地带[12];在政党属性与人民至上、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理论创新与实践强化、教育引导与批判交锋的辩证统一中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13]
(三)整体性与文化建设
意识形态建设具有整体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性环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意识形态建设与文化建设其他各环节,如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等互为有机补充,相互依赖,相辅相成,
共同发挥着教育引领的社会作用。
第一,意识形态建设事关凝聚共识。意识形态建设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三个思想层面发挥作用优势,通过巩固和扩大积极健康的主流思想舆论,社会民众从个体认知出发自觉主动对外部建设的成果表示认同,从而实现思想融入,这为促进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提供了坚强思想政治保证。在此意义上,意识形态建设事关全体人民精神力量的凝聚,事关"四个伟大"工程的顺利推进。
第二,意识形态建设是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环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提高社会主义劳动力再生产质量的重要方式,文化具有传承、教化、培养、塑造、认知等功能,学校等国家机器是实现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有学者指出,没有文化的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4],而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需要健全文化建设中的意识形态责任制,构筑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大育人格局。[15]另一方面,有学者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16]对此,侯惠勤指出,把文化与意识形态加以割裂,试图以非意识形态化借口繁荣文化而模糊挑战是思想领域长期存在的问题;意识形态从两个方面具体决定文化的发展,一是渗透其中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决定文化的作用效果,二是贯穿其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文化塑造人的方向。[17]
第三,意识形态建设需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体现。有学者指出,意识形态在政治领域中表现为增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在价值领域中则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8]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更广范围、更多维度中讲好中国故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好马克思主义。
第四,意识形态建设依赖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自觉。有学者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文化的深度自信,更关键的是有强大的理论自信,才有真正持久深刻的话语权和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繁荣和发展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总体看来,十九大以后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的相关研究更强调意识形态任务的整体性、系统性特征;意识形态成就需要通过文化产品、文化事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状况、社会文明程度加以辨认和具象化;意识形态建设也需
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环节协同配合,在横向配合与纵向传承创新中实现整体推进。
二、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阵地
观念体系最终只有通过主体的思想认同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实际力量。而在特定的受众、语境和载体中,意识形态建设也要以不同的叙事方式和价值引领方式,依据不同的阵地建设需要开展实践。意识形态建设阵地主要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宣传思想工作。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王炳林指出,要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党管办学首先就直接体现为党管意识形态。[19]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有学者就当前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理念困境、实践困境等)寻求突破路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实际案例探索提升高校思政课感染力与实效性的方案。
第二,构建大思政格局,创建协同育人机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牵涉各方,是复杂的统一整体。尤其在信息化时代,学生接收信息的方式更多途径、更多形式,意识形态需要覆盖学生全员、贯通育人全程、实现全方位育人。有学者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呈现出协同效应、信息共享、资源整合、需求拉动等特征[20];当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着眼学生的思想诉求,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展育人阵地,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1]
第三,重思想引领,抓关键少数。有学者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抓住关键少数,发挥榜样引领的效用,通过有针对性的分类引导,实现价值引领和舆论引导,从而建设有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第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有学者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工程之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学术体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融通古今中外、实事求是、聚焦问题,提升原造能力和水平。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总结我国的制度和治理优势。就治理问题与意识形态的相关性,有学者指出,社会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论的内在统一性。一方面社会治理过程中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另一方面不断推进社会治理的顺利开展也需要加强教育事业的辅助,需要协同发挥教育功能与改革教育方法。[23]
(二)宣传思想工作
宣传思想工作,包括新闻出版和舆论媒体,核心工作任务是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在2020年的出版发行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列宁曾就宣传工作中如何激发无产阶级主动性问题提出,意识形态灌输的方式是重建党的机关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的思想。因此,在宣传思想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始终不能变。
第一,宣传阵地建设要强化党管媒体。党管媒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体现,是党在历史上各个时期都始终坚持的立场。从耦合机制上说,党管媒体与意识形态建设内在贯通[24];从现实依循上说,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是依循党情、国情、舆情的必然选择。
第二,宣传阵地需要加强主体队伍建设。首先要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的宣传干部,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将理论学习上升为工作自觉。其次要充分发挥带头引领的模范作用,通过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模式建构思想引领的习惯场域,筑牢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宣传思想工作是在学校教育之外的重要意识形态教育引领阵地。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阵地要强化人民话语。"为人民谋幸福"是党的初心,人民话语就是立足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的话语体系。[25]宣传思想工作的直接对象是人民,宣传话语必须符合人民,宣传内容必须贴近人民,只有坚持人民立场,才能在宣传思想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代表人民利益,形成大众认同,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四,宣传思想工作的技术手段革新也为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的思路。有学者指出智能传播技术的核心在于以算法实现信息与用户的个性化、定制化和精准化匹配,因此与提升意识形态舆论引导的传播精度、影响力度和评价效度相契合。但与此同时,由于信息接收窄化、内容生产异化、传播格局分化,也给舆论引导和宣传思想工作带来挑战。[26]在意识形态的教育环境、对象、空
间都发生深刻变化的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研究需要从新的维度探讨文化建设聚民心、暖人心、强信心、筑同心的新理路,优化信息域,提升主体认知素养,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
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技术、新手段
网络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意识形态的生长空间与运行状态,网络空间本身就具有垄断性和意识形态属性。首先,网络空间承载全部的信息流动,以算法等市场和技术手段决定信息的流转逻辑,其中的可能空间意涵了垄断性特征。其次,信息革命催生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数字技术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信息检测、传播和分析方面意义重大。大数据将超大样本的信息要素整合分类、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引领方案,彻底改变了以往意识形态领域价值观引领的传播思路,这些是对思维方式的颠覆性变革。对此有学者指出,深度学习技术、大数据技术在为宣传思想工作提供更具科学性指导的同时,让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表达、格局也正经历深层嬗变,也使得人类自身的学习方式在新技术条件下正发生深刻的转折与变革。
无可否认,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手段为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新机遇。在信息传播力度方面,有学者指出,数字技术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意识形态辐射力更强;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广,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建设更有力;信息实现了有效整合,意识形态掌控力建设更强。[27]在舆情监测方面,有学者认为,大数据技术有助于建构舆情检测机制,形成意识形态话语权评价机制和意识形态话语权决策机制,便于有效解决意识形态的受众与对象问题。
另一方面,数字网络技术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诸多挑战。从社会话语渗透的风险来说,有学者指出,新技术以内容和信息介入意识形态的全领域竞争,使西方思潮以更隐蔽和迂回的方式隐藏于公共叙事中,一些概念如"自由""民主""人权"等正在以其诸多变种影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28]多元思潮的涌入加剧了对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外在威胁,可能催化意识形态的多元分立,削弱主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因此,在当下新技术背景下的宣传教育引导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滥用网络流行语、重形式轻内涵、重传播轻引导等问题,这些都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认同产生一定程度的离心作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