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科技创新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会上的交流发言

好学生 分享 时间:

在全省科技创新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会上的交流发言

同志们: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关乎区域发展弯道超车、跨越赶超的时代命题。**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将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为统领,强力推进新时代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在创新策源、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生态构建等方面全面发力,加快探索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路径。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7000家,增幅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

一、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能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必须着力加大源头技术的有效供给,实现关键领域“从0到1”的突破,全面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

强载体,筑牢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以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快锻造全市战略科技力量,以**科创区为核心承载区,全力构建以中国科学院**材料所、**实验室等为牵引的科创平台体系,有力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与中国科学院牵手打造院地合作标杆典范,支持中国科学院**材料所实施“双突破双倍增”(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零的突破,科研经费投入、高层次人才数实现倍增)计划。优化市级重点实验室认定管理,2023年新认定A类市级重点实验室30家。

强源头,夯实基础研究能力底座。对接基础研究顶级资源,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签订合作协议,设立总规模4亿元的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建立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支持机制,推动全市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年均增速超过30%。加大重点平台基础研究支持力度,2023年,3项原创成果在Science发表,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9项,在甬高校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达到16个,均创历史新高。

强攻关,构建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健全“企业出题、全社会解题、企业评判、市场化应用”的协同攻关机制,启动“科创**2035”重点研发计划,完善从产业需求端提炼科研选题的机制。2023年立项市级重点项目237项,其中“315”领域项目占比80%以上。在全省率先探索以产品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联合体攻关机制,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或关键节点控制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共同攻克行业“卡脖子”关键技术。多主体全链条的创新联合体建设模式获批国家创新改革试点项目。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构建面向新质生产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载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立足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提升现代化产业链韧性。

全力提升科技企业创新能力。遵循企业孵化培育、成长扶持、推动壮大成长规律,形成以2.3万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石、7014家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48家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和15家省级科技领军企业为龙头的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政策落实力度排在全国前列。鼓励实施3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361”产业高能级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达4206家,数量居全省第一。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探索“科技攻关—场景验证—产业化应用”的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出台《关于加快场景开放推动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举办**“科创**2035”重大应用场景创新大赛,形成“以赛代评”“以赛代招”新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双百千万”专项行动,迭代升级科技大市场3.0,累计培养技术经纪人1502人。2023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亿元,增长72.1%,总量居全省第二。

优化以创新为导向的产业布局。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深化“链长+链主”协同机制,实施工业企业上云和规上工业企业、“大优强”企业、重点(细分)行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行动。新兴产业加快壮大,重点推动智能光伏及新能源、集成电路、软件与互联网、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4个新兴产业集群扩量提质。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聚焦前沿新材料、未来智能、元宇宙等九大赛道,加快建设国家、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三、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建设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

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要贯彻落实“三支队伍”建设要求,打通高素质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加快打造人才向往的科创高地。

引才突出“开放灵活”。迭代升级**人才工程,“十四五”以来支持高层次人才项目1126项,创新建立“随到随报,即评即补”机制。在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建设6家海外工作站,拓展全球引才脉络。在全国率先出台海外工程师政策,资助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超2500人次。推动科技与公安出入境窗口建立“一窗通办”服务,推动**外国高端人才互认。

育才突出“一体谋划”。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谋划,深入推进科教产共同体建设,以**科创区为核心区域,探索“学科+产业”“实验室+孵化器”“创新中心+工程师组”等模式,“以科教产共同体支撑**科创区高质量发展”试点入选首批省级创新深化试点。增设青年科技创新奖,近两年3人(团队)获科技创新特别奖,18人获青年科技创新奖。推广科研助理制度,广泛动员市内科研单位和科技企业设置科研助理岗位,2023年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2480人,吸纳人数居全省第二位。建立科技活动在线发布机制,定期向全市企业发布高校院所重点科研论坛等活动。

留才、用才突出“名利双收”。科研项目间接费用比重提高到不超过60%,允许高校院所将成果转化收益以不低于75%的比例奖励给相关人员,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减轻科研人员的项目管理负担,在自然科学基金、软科学研究等计划项目全面实行经费“包干制”、“里程碑式”关键节点管理。在全省率先开展“一平台一政策”授权松绑综合改革,在**实验室试点“两个直接”“三个自主”,**实验室引进科研人员超400人。

四、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加快构建知识、技术、资金、人才、数据等要素集聚融通的产业创新生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让各类优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出台《**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深化财政资金“拨改投”试点,带动社会资本直接投资19.98亿元。构建覆盖科技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的梯次化信贷服务体系,用好科技型企业“研值”增信机制,强化对高创新性、高成长性企业的金融要素保障。落地全国首单科技攻关专项保险,累计为21家企业提供5000万元保障额度。深入实施“凤凰行动”**计划,全市143家上市公司中60%为高新技术企业。

打造开放合作共同体。举办中国—中东欧国家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中国(城市)—中东欧国家开放创新合作指数排名全国第6位。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大力推进沪甬产业合作,高水平唱好**“双城记”,推动**科创区与**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建立跨行政区协同发展机制。加快“科创飞地+产业飞地”建设,在**、**等创新资源丰富的地区设立“飞地”,支持山区26县到我市设立“科创飞地”。

贯通知识产权保护全链条。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集成改革,创建成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地区),连续三年知识产权行政保护考核排名居全国前两位。打造知识产权“保险+维权+服务”**模式,该模式入选全国首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及保险典型案例。落实“简案快办”机制,积极专利纠纷行政裁决办案周期压减 35%。积极构建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预警通报和多元解决机制,护航企业更好“走出去”。

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47 3153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