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与驻村工作交流会上的发言从打工者到合伙人激活人才回流的产业振兴新路径

浩渺 分享 时间:

通过创新合作模式,吸引打工者回乡,激活人才,推动产业振兴,形成乡村发展新动能,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在乡村振兴与驻村工作交流会上的发言从打工者到合伙人激活人才回流的产业振兴新路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在乡村振兴与驻村工作交流会上的发言:从“打工者”到“合伙人”:激活人才回流的产业振兴新路径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X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今天,想和大家分享我们在推动人才回流、助力产业振兴中的实践与思考。这些年,我们紧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时代要求,在十四五规划和《关于做好2025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指引下,见证了一批批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从离开家乡讨生活的打工者,逐步转变为建设家乡谋发展的合伙人。这条人才回流之路,不仅重塑了乡村的产业生态,更激活了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一、破局:从人往高处走心向故土归,让回流人才成为振兴火种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年轻人进城、中年人外出、老年人留守是许多乡村的真实写照。我们村也不例外,2019年脱贫攻坚收官时,全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率超过65%,留下的多是“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产业发展缺乏领路人,土地撂荒、空心化问题突出。

转机出现在2021年,随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落地,我们抓住十四五规划中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计划的机遇,开始梳理本村在外人才清单:有在城里开超市的个体户,有在沿海工厂当技术骨干的工人,还有几位早年外出创业的企业家。我们带着家乡变化图”“产业规划图”“政策明白卡,逐一上门拜访,邀请他们回乡看看。记得第一次召开返乡人才座谈会时,一位在珠三角电子厂工作了15年的村民说:过去觉得回家乡就是没出息,现在村里路宽了、网通了,政策红利也多了,为啥不试试?

政策引导是关键。我们用足《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返乡人才提供创业场地租金减免、小额信贷贴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修订村规民约、设立乡贤榜、开展最美返乡创业者评选,让回流人才感受到尊重与认同。2022年以来,全村累计吸引47名外出务工者、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其中32人带着技术、资源和资金投身产业发展,成为激活乡村的火种

二、转型:从单打独斗共建共享,让产业合伙成为发展引擎

人才回来了,如何让他们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我们探索的核心是——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伙人机制,让返乡人才在产业振兴中既是创业者,更是主人翁

(一)农业领域:从承包土地共建产业链

过去,村里土地流转多是一租了之,农户拿租金、企业赚利润,双方缺乏深度联结。返乡青年王*(代称)曾在某农业公司做技术员,2023年回乡后,我们支持他牵头成立金穗种植合作社,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村集体以100亩撂荒地入股,农户以土地或劳动力入股,合作社负责技术和销售,收益按股分红。如今,这片土地种上了高附加值的蓝莓和有机水稻,亩产效益从过去的800元提升到8000元,27户农户不仅每年拿到土地租金,还能参与合作社盈利分红,X也从打工仔变成了年收入30万元的新农人

这种模式很快在全村推开,我们又引入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建成3条冷链生产线,开发出蓝莓果干、富硒大米等12个产品,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2024年,全村农业产值突破2000万元,较2020年翻了两番。

(二)文旅领域:从资源闲置创意合伙人

*村有百年古村建筑群和竹林资源,但过去养在深闺人未识。返乡设计师李*(代称)看到商机,提出老屋活化计划:村集体将12栋闲置老宅收储,李*团队负责设计改造,引入民宿+手作体验+乡村研学业态,村民以房屋、服务技能入股,占项目30%股份。首栋竹隐民宿开业半年,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带动周边农户销售土特产20余万元。现在,村民们都说:过去老宅是破房子,现在成了会下蛋的金鸡

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激活了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民宿运营需要干净的环境、和谐的邻里关系,村民们自发成立护村队”“环境监督小组,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矛盾调解,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更强了。

(三)制造业:从外出务工家门口创业

在沿海地区电子厂工作多年的张*(代称),2024年带着技术和订单回乡,在村集体闲置厂房里办起了返乡创业车间,生产手机充电线。我们协助申请了小微企业补贴,还对接电商平台拓展销路。如今,车间吸纳50名村民就业,其中脱贫户12人,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张*常说:过去在厂里打工,干得再好也是给老板赚钱;现在在家门口创业,每一根电线都连着乡亲们的增收路。

这种归雁经济模式在周边村迅速复制,目前全镇已有8家返乡创业工厂,涉及电子配件、手工编织、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形成一人创业、带动一片的效应。

三、深化:从产业合伙治理共融,让人才回流催生基层新活力

人才回流带来的不仅是产业振兴,更重塑了乡村的治理生态。我们以《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为指引,推动返乡人才从经济合伙人治理合伙人延伸。

(一)搭建双向培养平台,让能人成为当家人

两委换届中,我们推荐3名返乡创业人才进入村委会,其中1人当选村副主任。同时,建立导师制,由驻村工作队、老党员一对一帮带,帮助他们熟悉基层工作。这些新村民带来了市场思维和管理经验,在土地流转、项目洽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引进光伏农业项目时,懂财务的返乡人才X(代称)牵头制定合作协议,为村集体争取到每年20万元的保底收益。

(二)创新积分制+合伙人机制,激发共治热情

我们将产业发展与基层治理挂钩,设立乡村振兴积分银行:返乡人才投资项目、带动就业、参与公益服务可积累积分,凭积分享受优先申请扶持政策、免费使用村集体设施等福利。去年,在人居环境整治中,返乡企业家X(代称)带头捐资50万元修建文化广场,还组织员工参与义务劳动,带动全村120户村民主动清理门前屋后。这种利益共享+精神激励的模式,让村里的事变成自己的事

(三)构建新老村民融合体系,破解代际断层

针对返乡人才与本地村民的认知差异,我们成立乡村振兴议事会,邀请返乡人才、乡贤、村民代表定期座谈,协商产业规划、利益分配等问题。比如,在民宿定价问题上,村民担心价格太高没人来,返乡团队则认为要突出品质差异,最终通过市场调研,制定了基础民宿+高端定制的分层定价策略,既保障了村民收益,又提升了品牌价值。这种有事好商量的机制,让不同代际、不同经历的人拧成了一股绳

四、思考:以三个坚持答好人才回流的长效卷

回顾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人才回流不是简单的招人返乡,而是要构建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的生态系统:

一是坚持政策输血与机制造血结合。政府补贴、创业扶持是催化剂,但更重要的是搭建市场化平台,让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真正获得话语权收益权,从要我回来变成我要回来

二是坚持外来经验本土特色结合。返乡人才带来的技术、理念,必须扎根乡村实际。比如,有的年轻人想在村里搞无人农场,但发现山区地形不适合,后来调整为智慧农业+亲子体验,反而更受欢迎。

三是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结合。产业振兴的最终目的是共同富裕,我们建立人才创业收益反哺村集体机制,规定企业年利润的5%用于公益事业,既让人才有成就感,也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同志们,从打工者合伙人的转变,背后是乡村从被动接受帮扶主动创新发展的蜕变。如今的X村,返乡人才创办的企业门口挂着村民入股登记处,田间地头有博士农场主指导种植,直播间里村民主播在推销家乡特产……这些变化让我们坚信:当人才把他乡的经验变成家乡的资源,把外出务工的干劲化作建设故土的热情,乡村振兴就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年。我们将继续以政治引领聚人才、以产业升级留人才、以共治共享用人才,让更多归雁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以上是我的汇报,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47 44659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