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高一演讲稿范文集聚(通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实用的高一演讲稿范文集聚(通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唐雎不辱使命翻译【第一篇】

一、语言的幽默美及其表现形式。

幽默语言的内在价值表现在它富有深刻的含义。使用幽默语言的目的是要透过那可笑的形式,表现真理、智慧,乃至于具有美感内容的深意。幽默语言的深意性是它的生命。我国古代的许多寓言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这些幽默故事蕴涵着深刻的道理。鲁迅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幽默讽刺传统,并从外国文学中吸取艺术营养,熔多种喜剧性因素于一炉,形成“感而能谐,婉而多讽”的独特的幽默风格,不但在笑声中引导人们去思考,还能传达出他的爱憎感情。

二、幽默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如果教师的课堂语言幽默诙谐,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全神贯注,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那么,如何让课堂语言幽默起来呢?下面笔者谈谈一般的语言技巧。

1.巧用谐音仿词,产生幽默效果。课堂上教师借用语音相近的字词,临时仿词,构成特别的语义,从而产生幽默效果。如:一位语文教师第一次和学生见面,他自我介绍道:“我是这个学校里最‘忧瘦’的语文老师。”学生们以为老师发音不准,马上纠正:“老师,是‘优秀’吧?”老师补充说:“是‘忧瘦’,因为我很瘦,担忧自己会再瘦下去。”学生恍然大悟,大笑起来。这使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2.改变语义方向,产生幽默效果。我们知道,如果实际结果和我们心里期待的结果反差很大的话,也会产生强烈的幽默效果。如:语文课正在进行中,学生们正颇为吃力地抄写着老师的板书。一位学生忍不住问:“老师,还有吗?”老师刚好抄完了,特意留下一个句号没写,回答说:“别怕辛苦,还有呢!”“还有多少?”“还有一个句号。”说着,老师把句号补上了。学生们哄地笑了。老师继续说:“别小看这个句号,没有它,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看不见它,你们就得继续抄下去。”学生微笑点头,在笑中解除了疲劳,在笑中增长了知识。

3.运用逆向思维,产生幽默效果。如:在教《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时,一位教师复述故事情节的时候,有意把唐雎的话“否,非若是也”改为洋味十足的“No,不是这样的”,引得学生哄堂大笑,也使学生在笑中记住了这句话的翻译。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人对话是不可能用英语的,这位教师让唐雎说英语,是有意犯错,这一“错”,错出了强烈的幽默感,给本来枯燥乏味的文言文课堂增添了几分生趣。

三、幽默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幽默语言可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从而易于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考虑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机智、恰当的幽默语言可使枯燥的授课内容变得风趣诙谐,产生较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学生去倾听,去感受,使学生在朴实的语言中顿悟其深刻的寓意,语言自身的凝聚力和涵盖面成倍增大,学生的理解力也得以加深,教师的讲解不但一针见血,而且妙趣横生。运用幽默语言可创造融洽、默契的师生关系。在此,笔者想就语文教师课堂幽默语言的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1.调节气氛,缩短距离。现代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不轻信、不盲从,善于标新立异,敢于坚持己见。他们喜欢博学多才、热情开朗、平易近人又具有高超讲话艺术的教师,不喜欢正襟危“言”、不苟言笑、古板冷漠又缺乏讲话技巧的教师。在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运用幽默的话语进行教学,可以给紧张、沉闷、呆板的课堂注入兴奋剂,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

2.引导思维,启迪智慧。在教学中,教师的幽默语言无疑能给学生带来耳濡目染的影响,使他们形成幽默的品质,养成乐观豁达的气度,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是重“灌”轻“启”,造成学生思维僵化、肤浅,从而严重制约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能力的提高。这就迫切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使用幽默语言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燃起学生积极思维的烈火。

3.处理“突发”,提高“注意”。课堂突发事件是最令教师头疼的事。它打乱了课堂秩序,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教师的情绪。从心理上说,幽默语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之一。在语文课堂上,长时间的、单一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脑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兴奋不起来,如果此时教师“幽”他一“默”,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到讨论交流中去。

西游记作文【第二篇】

从记事起,《西游记》是我最喜欢的书。我整天把它抱在怀中,爱不释手,随着吴承恩爷爷的精彩描写,我就深深地陷入其中了,其中的一些片段,我都记得滚瓜烂熟。

《西游记》的主人公是沙僧、孙悟空、猪八戒和唐僧师徒四人。主要讲师徒四人从大唐出发,前往西天取经。在这途中,他们经历了各种妖**怪,那些妖**怪听说吃了唐僧的肉可以长生不老,所以一心想要吃了唐僧。可那些妖**怪没有得逞,因为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保护了唐僧。他们在西天取经的途中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他们终于取得真经。

沙僧、孙悟空、猪八戒和唐僧这些人物栩栩如生,每个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有诚心向佛、顽固执着、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不屈不挠的唐僧;有天资聪敏、机智灵活、火眼金睛、疾恶如仇、聪明大胆的孙悟空;有憨态可掬、好吃懒做、贪财好色、贪生怕死、耍小聪明的猪八戒;有任劳任怨、忠心不二、心地善良、敦厚朴实,老实忠诚的沙僧。

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着无穷无尽的强大的本领,所谓是“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但是也有个爱听恭维话的缺点,喜欢别人阿谀奉承、拍马屁。他机智勇敢又幽默诙谐。而他最闪烁的特点就是敢战斗,在“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中,他大胆地与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战斗,唱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当唐僧人妖不分,被欺骗的时候,是他用火眼金睛,将妖**怪打的烟消云散、跪地求饶,绝不放过一个妖**怪。这就是机智灵活、疾恶如仇的孙悟空,他是一个光彩夺目、名副其实的神话英雄。

我还喜欢猪八戒,虽然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差了十万八千里,也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是他憨态可掬,浑身力气,也与孙悟空一样,能无谓地与妖**怪**。但他浑身也布满了毛病:好吃懒做、贪财好色、贪生怕死、知难而退,还经常打退堂鼓,心中老惦记着美女;他有时也爱撒谎,可笨嘴拙腮的说不圆;有时还想****,想让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自己却幸灾乐祸;他甚至还藏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从不让别人发现。虽然他的毛病不计其数,但他却让人们感到真实可爱、憨态可掬,让人们无比的喜欢。

《西游记》这本书我百看不厌,它给了我很多感悟:有些事情未必是自己办不到的,只要尽力一搏。做成功的几率也不是没有的。唐僧师徒四人之所以能够取到真经,是因为唐僧的坚持不懈和师徒四人的团队精神。要是唐僧没有这么大的决心去取真经,要是没有师徒四人的团结,要是他们没有共同去努力,那么,如果缺少其中之一的条件,不会让唐僧取得真经。

在生活中,在学**,我要像唐僧师徒四人一样努力去取得属于自己的真经!

唐雎不辱使命翻译【第三篇】

关键词:语文;高效;有效课堂;成功做法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153-01

从教15年,跟同事交流时,常常听到这样的叹息声: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越是到了高年级越“不喜欢”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中来。

笔者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初中的语文课堂的效率太低了,以致于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改变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呢?应该在构建高效、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上下功夫。

所谓“高效、有效课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5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笔者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就是“高效、有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那么如何打造初中语文有效、高效课堂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教授巴甫诺奥曾写过《快乐学习法》一书,这本书先后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畅销不衰。他在书中赋予快乐学习以更广义的解释,他认为:快乐学习是一种享受,学到新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读书、上课、完成作业、与同学交往、向老师提问等,都是很有趣的学习。而我们现在的很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每天坐在教室里被动地学习,少有快乐可言,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我们又怎敢奢望他们能够高效学习?所以打造高效课堂的首要前提是让学生爱学习语文,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课前演讲激情趣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内化,说到底需要学生自己的体验和实践。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心智处于压抑的状态中,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真正调动起来。只有当学生以主人的姿态出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才有脱胎换骨的变化。课前三分钟的演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平台。为了演讲成功,获得大家的肯定,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准备。他们精心地去搜集材料、组织材料、反复练习。由于演讲内容新颖,学生们爱讲、爱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当然演讲的内容应尽量与本节教学相关。

(二)多样导入引兴趣

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自然和谐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是很重要的,可使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如学习《死海不死》一课,导入时课件出示有关死海风光的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死海的神奇和美丽,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之,语文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让学生感到愉悦的学习情景,从而达到师生共同参与、情感交融、优化教学,享受语文、享受课堂、享受学习。

二、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情绪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我把课堂教学游戏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复习古诗歌时,在课堂上以“击鼓传花”的方式让学生背诗,学生们都感到紧张有趣,在热闹的游戏中,学生的诗也背熟。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我就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学生在表演中很容易地就把握了人物性格。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小辩论、分角色朗读、竞背比赛等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的眼、口、耳、脑等动起来,让思维也运转起来,让个性得到自由的张扬。

三、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第四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渗透方法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观与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必须注重情感教育,使其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与现状

(一)语文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培养和引导,通过发挥情感的作用,健全学生的人格,从而实现情感与生理、思维的协调发展。“情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通过他们的情绪自控能力,帮助他们在处理各种关系中活动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1]

语文教学是对语言的学习,它有着强烈的思想性和人文性,“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立组成特殊的王国”。[2]因此,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的内涵为:关注社会生活,使语文教学充满时代气息;关注学生的内在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往好的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情感控制能力。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

我国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的现状并不尽人如意,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偏离了情感教育的轨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远离了社会生活。学校的工作都是围绕着应试来进行的,成绩成了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尺度,使教学过程完全与生活相脱节。

2.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完全忽视了语文教育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把生动有趣的语文当成了枯燥无味的知识技能课,不能使学生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3.忽视了语文教学规律。语文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是因为每篇课文都有鲜明的特色,每一位教师都有与众不同的性格特质,只有实现教师、学生、课文之间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人们仅仅关注是语文的工具性,注重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完全忽视了语文的思想性、文化性,这无疑是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

二、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语文是一门思想性、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情感教育在育人上有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优势,而语文情感教育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都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语文情感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感情生活,因为那是学生创造力的源泉。

从教育的作用来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而情感教育无疑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者李吉林说过:情感是培养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3]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情感教育。

三、渗透情感教育的方法

中学语文情感教育与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学校的教学环境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对教师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要求教师有宽阔的胸怀、善良的心灵、高尚的品格。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推进中学语文感情教育。

(一)教学内容方面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几乎每篇文章都在内容上涉及情感教育,有表达对祖国、故乡、人民热爱之情的文章,如《雷电颂》、《唐雎不辱使命》等。在对这些作品进行教学时,应把课文同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结合起来,通过鲜活的事例教育和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故乡和人民的感情,而不能只是照本宣科地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表达崇高的亲情、爱情的篇章,如《与妻书》、《孔雀东南飞》、《祭妹文》、《我的母亲》等。讲授表达亲情的课文时,应在紧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辅之以大量的典型案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受到感情的熏陶;还可以将中华民族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的优秀传统思想贯穿于其中,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老人的道德情感。对爱情类的文章,教师应正确地引导,而不是刻意地回避,视爱情问题为。针对学生早恋的问题,教师可以借题发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道德观。例如学习林觉民的《与妻诀别书》时,可以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妻子和国家的那种真挚情感,让学生明白爱的真正内涵是真诚、挚爱、责任和奉献精神。

(二)教学方法方面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强烈的事业心,还应该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熟练掌握各种教育教学方法;能够通过听、说、读、写、课外活动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以“美”熏陶学生。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篇章,如《荷塘月色》、《故乡的榕树》等。在讲授这些作品时,应将原文朗诵与优美的图片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文章带来的美感,使学生能够与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格的目的。

2.以“情感”来感染学生。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如果老师能真心地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真挚的情感,就能够使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师生的互动,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以“情境”来引导学生。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可以起到以境传情、以情达意的良好效果,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用优美的语言、合理的组织教学,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加强语文情感教育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语文情感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鱼霞。基础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0.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第五篇】

从2010到2014年,广州市中考已经连续五年采用了选择题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其中有涉及对文章思想情感把握的(如2013年《送东阳马生序》),有涉及对关键词语理解的(如2010年《唐雎不辱使命》),有涉及对文章内容深层剖析的(如2012《三峡》,有涉及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如2011《唐雎不辱使命》),还有勾连历史尝试对文本读解的(如2014《陈涉世家》)。

中考提示我们:要引导学生立足于全文细致阅读,体味文章的丰富内涵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形象、态度,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单纯的记忆文言词义、背诵默写上,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也要摒弃“翻译串讲―字句分析―中心归纳”三步走的老路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设计出有效的环节,启发学生有兴趣有思悟地去探究文章,变被动记忆为主动求知,以不变应万变。

现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粗浅认识:

1 秒设一问,牵一发而动全身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

课堂中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就是一个有效的“支点”,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惊人的联动效应。

七下的《口技》,笔者抓住关键句设疑:“‘京中有善口技者’之‘善’体现在何处?”,一个问题,既涉及了对文章细节的品读,又勾连了文章写法的巧妙,可谓是“四两拨千斤”。

九上的《出师表》,笔者问道:“出师表,顾名思义,应为‘请示出师北伐的陈情书’,为什么从第8段开始才进入正题谈“出师”,前面7段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这个问题,涵盖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和主题的剖析,非细致分析,不能答也。所谓“疑为思之始”,好的问题能成为探究的起点,让学生一直处于“生疑――追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

九下的《愚公移山》,学生耳熟能详,笔者摒弃了传统的“释义、析人”的讲法,先抛出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到底是真是假?”触动学生的兴奋点,让他们主动地去开凿文章,去品悟细节,结合文句来“找茬”,发觉了故事信度不高后,又思考,既然是假的为什么要写呢?从而最终让学生明白,作者只是假托一个故事传达一种精神罢了……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紧紧围绕了文章的关键句、标题和主要人物设问,找准了切入点,避免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按图索骥”,而是“因文悟理”,“源于课文又高于课文,有思考材料却没有现成答案”,学生从课文的字词句篇入手,“入境”“入情”“入理”,不仅课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助于学生个人语文能力的提高,从而可以应对千变万化的考试题目。

2 巧点一处,一石激起千层浪

经典的文言文,一个词语、一个细节,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蕴涵着深刻的含义。老师也可以尝试在一些有意义的细枝末节处设问质疑,启发学生探微发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上写道: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末段却列出:“同游者:吴武陵,龚古”等,既然有“同游者”,为什么作者又说“寂寥无人”呢?

《桃花源记》中的渔人“处处志之”为何又“遂迷,不复得路”呢?

三峡中最长的是西陵峡,为什么在郦道元《三峡》中却说“巴东三峡巫峡长”呢?

在文章矛盾处设疑,让学生循着矛盾,作必要的揣度和讨论,这些问题平中见奇,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激发学生不断深入释疑的欲望。在探究中深入作者的内心,感悟柳宗元不被人所理解的孤独与悲愤;在探究中领悟作者的用意,把握陶渊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在探究中品读文中的细节,读懂三峡秋天的“寒”与“肃”,读懂作者笔下的“凄”和“哀”。

正如陈献章所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比直接宣告文章的中心和文本内涵要巧妙得多了。

除了在矛盾处生疑外,老师也可以在细微处追问。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离不开生动的细节刻画。语文课堂教学中,抓住课文中对人、事、景、物细腻入微的描摹处提问,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领悟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解读《湖心亭看雪》中的写景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时,不妨一问,好在哪里?

“上下一白”的简约运用是为一“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四个数量词的精妙点拨也为一“好”,甚至“而已”这个虚词的添加都当得起一“好 ”。词语品味完毕,不妨看看其它,总分的精妙刻画,远近的巧妙拉伸,白描的生动运用……何处不见“妙哉之处”,作者用简练写意的文笔给我们营造了一个艺术的画面,虽无“雪”字,却处处见“雪”,堪称妙笔。

3 善用一法,举一反三收获丰

入选教材的课文,大多具有丰富的人文性、思想性、文学性,是精选出来的典范作品,其中的语言高度凝练概括,特别值得细心品味,但由于年代的久远,在文句的把握、思想的认同和内涵的理解上,我们更需要借助联想想象的方法加以勾连,这样既能够加强对文本的掌控,又能够实现同类知识点的横向整合。

诵读《与朱元思书》时,看到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不妨联想一下《小石潭记》中的文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写水写鱼,写法和情感表达上是否有异同之处?

分析《醉翁亭记》“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时,不妨启发学生思考《与朱元思书》中“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同样写光线变化,各有什么作用?

讲授《隆中对》时,不妨一问:历史名人诸葛亮,经典故事三顾茅庐在《隆中对》、《出师表》、必读名著《三国演义》中都有演

绎,细节处、主题烘托上有否关联比较的地方?

甚至可以在《小石潭记》的课堂上宕开一笔:中国文人都爱寄情山水,但都能醉情山水吗?试举例谈谈。精妙的延伸可以把柳宗元、欧阳修、范仲淹、吴均、袁中道等文人联系到一起,既回顾他们的名篇名句,有剖析中国文人的共性和个性。

除了横向联系,举一反三之外,我们还可以与生活结合,进行更广阔地联想想象。

如《三峡》的延伸,可以结合三峡水利工程,“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如果郦道元现在再游三峡,会有怎样的描述呢?

《二章》,可以尝试学生用生活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世说新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友人”已“惭”,“下车引之”,“元方”还“入门不顾”,合理吗?

总之,适当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既有利于知识的整合,又能加大思维的广度,增强理性的深度,让“人”这个“思想的苇草”动起来,笑起来,活起来,何乐而不为呢?

47 8429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