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宗教信仰思考论文【优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高职学生宗教信仰思考论文【优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高职学生宗教信仰思考论文【第一篇】

[1]王仁宏,数值逼近(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服务自动协商机制研究(博士论文).北京邮电大学..

[3]程昱.面向自治计算的自动服务协商研究(博士论文).浙江大学..

[7]张林兰,电子市场中的双边同步自动协商研宄(博士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0.

[9]徐明.蔡鸿明.姜丽红.基于加速遗传模拟退火算法的协商策略研究.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27(4):1-3.

[12]孙天昊.电子商务中一对多协商研宄(博士论文).重庆大学.2008.

[13]吴国全.基于模式的复合服务监管关键技术研宄(博士论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

[15]于卫红.基于jade平台的多agent系统开发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

[16]甘健侯,姜跃,夏幼明,本体方法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2011.

高职学生宗教信仰思考论文【第二篇】

21世纪,随着全新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校人力资源的独特性及其优势使其成为高校最为关键和核心的技能。随着高校改革不断的深入,许多高校管理者越来越认识到高校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能否管好人、用好人是高校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要保证高等教育战略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对高校的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管理。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中心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其人力资源状况直接决定着该校的知识创新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因而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基础性指标之一。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高校人力资源是教育资源中的第一要素,它是活的和能动的资源。高校人力资源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六大特点。

1、高校人力资源的智力性。高校人力资源的智力性是指高校人力资源在认识和理解客观事物,运用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时有较强的能力。高校人力资源的智力性非常明显。它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主要表现为:第一,高校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和为社会经济文化服务的三大职能,决定了其智力要达到一定的质和量;第二,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校人力资源必须不断更新,积累新经验,认识新事物,适应新环境;第三,高校要进行智力投资,并使之转化为智力资本以便长期受益。

2、高校人力资源的能动性。高校人力资源的能动性是指高校人力资源在教育、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中起着主动和导向作用。高校人力资源既是单位开发和利用的对象和客体,同时也是开发和利用的动力和主体。其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自我意识强烈,能主动地寻找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如进修、读博等;二是自主选择专业,能够主动、有目的、有方向地与受教育者相结合,培养优秀人才;三是能够创造性地、积极地从事教育、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活动。在高校里面,教学科研人员、党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是人力资源的几个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的教师,他们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主体。学校要发展,首先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在其他社会资源一定的前提下,高校只有拥有高质量的教师人力资源,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人才,才能为社会、为学校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高校人力资源的连续性。高校人力资源的连续性是指高校人力资源在投入使用以后能够继续开发,使用过程亦即开发过程。在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情况下,高校人力资源在开发后,必须继续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沿着“适应―不适应―开发―再适应―再不适应―再开发―再适应……”的这样一条轨迹进行,形成一个适应、不适应与再开发的环环相扣的连续链条,引领着高校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工作。

4、高校人力资源的时效性。高校人力资源是一种有生命的资源,它的形成、开发和利用都受时间限制。研究表明,一位大学生在毕业后4~5年内,工作处于探索阶段,学习期间所获得的知识不足以应付实践的需要,应该进行再学习,接受继续教育。4~5年以后,工作已经进入主动状态,能够独立承担教育、教学工作,并且提高较快。30~55岁是一个人的最佳时期和最佳年龄段,这一时期的人具有创新意识,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55岁后,创造性有所减弱,但教育、教学经验更加丰富,工作更加成熟。由此可见,重视高校人力资源的时效特征,应该抓住关键时期,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争取取得良好的培训和开发效果。

5、高校人力资源的'两重性。高校人力资源的两重性指的是高校人力资源一方面培养人力资本,通过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活动使受教育者获得人力资本,成为人才;另一方面高校人力资源又是人力资本的消费者,用已经获得的人力资本去培养受教育者的人力资本。也就是说高校人力资源既是人力资本的创造者,又是人力资本的消费者,具有两重性。

6、高校人力资源的再生性。高校人力资源的再生性指的是高校人力资源在运用过程中出现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问题。然而,高校人力资源通过“人力资本耗费―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再次耗费―人力资本再次投资”的这样一条运行规律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的再生。

三、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各地方高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高校之间竞争不断加剧。因此,充分认识到目前高校人才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于我们认清形势,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改进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促进高校教学、科研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1、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不足。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不足,缺乏相关的理念。普遍学校没有建立甚至不知如何建立统一的、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目标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粗放、随意、意识淡薄。近年来,随着生源竞争和学生就业对口率低等问题的日益凸显,许多高校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快速直接地解决招生、就业等宏观问题,以及校园环境、教学设备等硬条件,而忽视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等“软实力”问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2、绩效考评指标比较模糊。

绩效考评已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全面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绩效考评能够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人尽其才和人尽其用。但从体制上来说,高校与企业有很大区别,因此不能用企业的考核要求与标准来作为高校的考核要求和标准。所以,高校绩效考评中存在考核标准无法确定、优良绩效无法评估等问题。高校的考核指标体系中也缺少了关键性的业绩指标,比如,缺少较高的教学质量,缺乏优秀的管理人员等。对于考核内容来说,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是每年都在新的形势下有所变化。

3、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

当前,一些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也存在着诸如急于求成、好大喜功等问题,盲目追求高学历或高职称人才的引进人才,缺少从区域特色、行业特点和学校发展规划等方面与学校专业建设、师资力量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引进的人才类型、层次、素质标准等方面进行细致地分析和合理地论证,导致人才引进工作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表现出重视职称、学历,轻视实际能力,重视学术、轻视道德,重视引进人才、轻视人才培养等状况。

4、人事制度改革进程落后。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推向深入,涉及教学、科研和管理各个方面。但是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却显得十分滞后,这其中有事关利益得失的原因,导致改革不深入、不彻底,改革也遇到了较强的阻力。目前部分高校的人事管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其对高校的各项工作的影响也日渐突出,导致难以有效调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难以开发出高校师资队伍所具备的能力。

四、改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为提升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除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外,还应该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上做长远规划,加大培训和人才引进的力度,并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上实现有效创新。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着手:

1、实施“以人为本”的选拔及聘用机制。

我国高校一著名校长曾说过:“大学之大,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谓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大学的关键之处不在大楼,不在占地面积有多大,而在与境界之高,思想之大,高等教育是一个创造性很强的教育,教学与研究与基础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等级观念淡化,在人格上双方是平等、独立的。所以加强沟通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领导与员工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可以有设立校长接待日、设立校长信箱等,让教职工可以知道领导的决策有哪些,这样做的出发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同样还要经常组织人事部门深入基层,了解大家的所想、所做以及有什么难题需要解决等,并且公开的进行办理,让教职工参与到决策中去,唤起他们的集体意识,以此来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人才的选拔,竞聘上岗的管理,学校对双向选择的方针坚持的前提下,应该还需要注意的是应聘者与学校之间相互需求的吻合程度。竞聘者必须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上形成和学校一样的观点。同样,学校应充分考虑竞聘者的发展和实现其价值的高层次的需求,力求为学校教职工提供好的发展机会与条件,营造激励人才干事业、干好事业的环境和氛围。

2、对人力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统筹兼顾,树立全面的人才观。

学校的发展既需要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以提高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也需要一批德能兼备,善于管理的政、教辅人员以及工勤技能人员,使学校的各项工作能顺利、规范、高效地运作。高校的发展,不仅需要享誉全国的大师,同样也需要能理解教师、尊重教师和服务教师的各类管理人员全方位的服务。所以,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人性化管理的要求,把人性化管理思想融入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注重人的差异性、层次性,强调人的不同需求,突出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充分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合理使用,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进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从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推进师资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统筹兼顾各类各层次人才,使他们各司其职,人尽其才。

3、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

绩效考核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充分有效地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目前,许多高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采用“量化管理”,无论是对业务水平还是对教学、科研能力的考核,除了教学课时、发表论文以及项目课题等硬性指标外,大多缺乏其他行之有效的评估手段,评价模式单一,过分强调奖惩性,忽视发展性。部分高校对教师质量评估不区分学科均沿用统一的标准,对教师的评价局限于业务水平上,缺乏对其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价。缺乏科学性的考核标准体系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高校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而影响到高校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势在必行。

在具体的实践中,应遵循以下步骤:确定科学的考核指标――合理设置考核机构――全盘考虑考核内容――严格把关考核程序――选择合适的考核方法。同时考核体系的建立首先要以绩效为中心,要转变目前只注重“量”而不注重“质”的考核方法,特别注重教学和科研的创新性。其次,由于不同学科在科研工作的内容、性质以及特点上具有较大差异,成果的表现形式多样,因此制定考核标准时不可“一刀切”。再次,由于不同学科的特点以及学术研究自身的规律,考核周期的制定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再者,考核全过程应向全校教职员工公开,以保证考核过程的公平、公正以及结果的客观、有效。最后,考核结果最好量化,不要出现比较模糊的考核结果,比如,“不称职”、“基本称职”、“称职”以及“优秀”等。

4、注重人才潜能开发,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在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是发挥教职员工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条件。一方面,要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按照“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的原则,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要搞活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分配上努力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建立重贡献、重实绩,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校内分配制度,真正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

总之21世纪是一个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体现于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的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是其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者肩负的义不容辞的职责,寻找正确的创新路径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高校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之路,既要务实,又要敢于大胆创。

高职学生宗教信仰思考论文【第三篇】

摘要:

本文从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和财经类顶岗实习的模式中来分析其顶岗实习模式的选择、思想的认识、企业的管理、考核的方式等存在的问题对实习的质量影响,结合实际的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

顶岗实习;思想认识;建议;考核。

根据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高等职业教育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一)集中统一。

财经类高职高专学生顶岗实习由于受工作岗位性质和单位的规模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采用的顶岗实习模式主要有三种:集中统一、自主联系、分散实习,其中后两种模式采用较多。一般很多校企合作单位由于公司的规模和财经类岗位工作内容的特殊性等原因,所以每次接受顶岗实习的数量都较少。因此采用集中统一的形式实习难度较大,只有将一些酒店宾馆、连锁企业作为实习单位时才能提高顶岗实习的岗位数,较适宜采用集中统一的顶岗实习模式。

(二)自主联系。

为了使得学生能够很好的'拥有顶岗实习的机会,很多财经类高职高专院校在面对合作企业提供的顶岗实习岗位数和学生数产生矛盾时,就采取学生自主联系顶岗实习的方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的意义上的确解决了学生顶岗实习与一家企业所能够提供的岗位数之间的矛盾。

(三)分散实习。

分散实习是针对学校面对一个合作企业所提供的顶岗实习岗位数和学生数矛盾而提出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是把需要顶岗实习的学生相对的集中分散到几个合作企业中去完成顶岗实习教学。

二、现有顶岗实习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顶岗实习方式选择复杂。

尽管有三种顶岗实习的模式可供学校选择,但由于财经类管理岗位的特殊性和企业的规模及性质等原因,导致财经类高职高专院校在选择顶岗实习方式时还是存在较大的困难,很难有较好的企业适合满足所有需要顶岗实习的学生。所以很多时候,只能是采用多种形式的顶岗实习模式来平衡这一矛盾。

(二)学生思想认识狭隘。

由于现在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很少吃苦,所以很多学生都是不愿意顶岗实习怕苦怕累。也有一些学生认为顶岗实习只是一个形式对专业学习作用不大,还有学生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认为自己是大学生面对顶岗实习的岗位觉得自己是“大材小用”了,工作报酬又达不到自己的要求等狭隘的思想认识。

(三)学校教育管理存在不足。

有的学校由于办学理念和实习单位不足,很多时候在学生的顶岗实习中是“缺斤少两”的。主要表现在实习时间缩短、实习内容与专业紧密性不强等,甚至还有学生没有实习开具虚假实习证明。在学生顶岗实习的思想认识教育上缺乏力度,管理上缺乏约束和激励制度或者缺乏执行力。

(四)实习成绩难以鉴定。

实习模式难以统一,很多不是集中实习,学校在管理上难以对每一个学生实习地都指派实习指导教师,而有一些实习单位有没有专门的人员来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或者是有些单位在对待学生顶岗实习上又不够重视,在学生实习成绩的鉴定上只是应付而已不能客观公正的去对待。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成绩鉴定只是根据学生最后所提交的实习总结报告进行鉴定,对实习过程很难了解。

(一)思想认识是根本。

要做好顶岗实习工作,将其真正落实下去。思想认识是根本如果思想认识不到位那么顶岗实习这项工作就没有办法开展。所以,学校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四方主体都要认识到顶岗实习的重要性。首先从学校领导来看,应该有专门的分管教学的领导直接抓该项工作,要认识到高职高专类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主要就是在顶岗实习中提高,对于顶岗实习来说是每一个学生都必修的;其次,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在学生的平常教学和管理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不能因为可能顶岗实习会对自己工作带来一定不便性就不顶岗实习。主要是有些学院没有专门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所以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要求专业课老师和辅导员去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去指导和管理学生,有些老师就觉得不方便就会有抵触情绪。

(二)经费制度保障是关键。

把顶岗实习工作做好,从激励管理中来看,学校在顶岗实习经费和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上要保证。首先在专业指导教师和实训管理教师上要有经费投入,要确保老师在外指导学生经费补贴充足投入,指导的有成果的教师还要有奖励,形成经费保障激励制度;其次,在学生顶岗管理中要有制度来规范老师、学生、企业的各种行为,可以出台一系列可操作的规定细则而不是方向性的框架规定。

(三)企业管理要落实。

在顶岗实习中,特别是分散的顶岗实习模式中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管理指导积极性。避免出现企业只对自己想实习后留任的学生管理指导,表现不好的学生采用放任。所以要做到将企业管理落实,一方面和合作企业签署一些文件来督促企业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另一方面,学校在选择校企合作伙伴时,尽可能选择一些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

(四)实习任务要明确。

为真正使得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有收获,学生在离校进行顶岗实习之前要明确学生本次实习的任务。所以每个专业要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实习企业情况等制定可行的实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去进行顶岗实习,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高,实习的抵触情绪将会减少,顶岗实习工作就容易开展效果也会提高。

参考文献:

[1]蔡勤生.高职院校推进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2]高琳珍.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高职学生宗教信仰思考论文【第四篇】

大力加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帮助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度过心理难关,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各种伤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陈伟辉作者单位:株洲职业学院,湖南株洲,41刊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west年,卷(期):2007“”(12)分类号:b84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危机干预后期跟踪。

高职学生宗教信仰思考论文【第五篇】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培训和教育的双重功能,它既要关注大学生的职业生存和发展技能,又要以其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发展学生的多无职业智能。专门职业技能、综合职业能力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共同构成高职大学生的多元职业智能。“企业内学校”视阁下的师生一师徒制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养成大学生的多元职业智能。

[论文关键词]专门职业技能职业核心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德技兼备职业智能。

职业智能是一个包括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技能和能力在内的综合体,学生主体必须经由不断的学习、训练和实践,才能养成多元职业智能。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其职业属性决定了它必须发展和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技能。专门职业技能作为大学生多元职业智能建构的基础,当是大学生需要养成的基本职业能力。

一、专门职业技能是大学生个体的职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专门职业技能是指完成主要职业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专门技术能力,主要是指个体掌握特定职业所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运用专门知识和技能胜任特定职业工作的能力,在熟练操作的情况下,完成预定的工作任务和特定的生产项目等,因此,掌握专门职业技能能够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于培养学生专门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j35号)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这为高职教育进行高层次专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宏观层面的政策指向。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来看,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相对独立的、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多种智力。至今所确定的有八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自知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然观察智力。”专门职业技能则包含着上述智力中的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等多种智力,因此,专门职业技能培养应当成为提高个体多元智力的重要一环。

“专门职业技能是高职大学生个体的职业生存和发展前提”这一命题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首先,和普通本科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专门技能型的人才,而不是培养理论型、研究型或创新型的人才;其次,高职大学生毕业后,主要到企事业单位的生产一线从事具体工作,在专门职业技能缺乏的情况下,其职业生存将会面临严重挑战。因此,能够掌握关键职业技术技能,并且比较熟练运用专门技能和特殊--技能完成复杂的工作,当是高职大学生职业成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培养大学生专门职业技能方面却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即社会要求高职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地胜任岗位需要,但是,许多刚毕业的高职大学生并不能达到这些要求,因为有些院校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基于学科论逻辑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一种与企业生产实际和具体工作情景相脱离的知识和技能。为了解决上述矛盾,许多高职院校都进行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探索,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吸收、借鉴其他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罗定职业技术学院与嘉维化工有限公司合办了两个校企一体化视阙下的教学班,以继续推进专门职业技能培养方式的教学改革。合作教学班为学生提供了“企业内学校”的教学环境,并采用与之相匹配的师生n徒制教学组织方式,这种项目导向下的教学组织方式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门职业技能。所谓师生制是指由理论课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向学生讲解操作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所谓师徒制是指由实训指导教师或能工巧匠进行现场实际操作演示和指导,这种教学组织方式能够协调发展学生的认知和技能。

对于认知、技能和能力之间的关系,职业教育研究专家认为:“掌握理论知识与形成实践能力之间并不存在直接联系,理论理解能力与实践能力因其具体内容是并列关系,所以这两种能力也更多的是并列关系,而非等级关系、演绎关系。”因此,职业教育应当摒弃学科导向的从理论到理论的传统教育理念,着力通过训练提高学生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就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专门职业技能培养而言,首先从职业分析人手,在借鉴德国kmk学习领域课程合理经验的基础上,对该职业岗位需要具备的技能进行解构,细化各项职业应用技能和岗位工作技能,制订合理的专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根据合作办学班设在企业内部的优势条件,将课堂的学习、训练和课堂外的生产性实践岗位有机地衔接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以师生制教学组织方式培养学生认知方面的专门职业技能,以师徒制教学组织形式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实际工作所需的'专门职业技能。为了提高技能训练效果,教学活动需要设计项目导向的面向机电一体化岗位的训练内容,将数控加工机床及其配套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和管理作为重要的专门职业技能进行训练,并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中进行演示、训练和操作。在此过程中,对学习和训练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给以指导,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动作技能和沟通能力。例如,就平面铣削任务中的铣削用量训练任务而言,由于涉及铣削深度、每齿进给量、铣削速度及主轴转速和给进的速度等诸多方面的操作技能,许多学生不能顺利地完成整个操作,如果教师及时地给予针对性的指点和示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和训练内容,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专门职业技能,又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运用专门技能和特殊技能完成实际工作所需的专门职业能力。然而,面对工作岗位变化频繁和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高职学生还必须发展自己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综合职业能力是大学生养成多元化职业智能的标志。

综合职业能力是个体职业能力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个体所应追求的职业能力理想。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都需要大学生具备综合职业能力。首先,个体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其养成综合职业能力的根本原因。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为大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养成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这是高职教育和社会上技能培训机构的本质区别。其次,高职学生未来的工作单位基本上是中、小企业,这些单位所提供的工作岗位通常是一种复合岗位,因为它没有实力聘请生产所需的各类人才,这要求在该单位工作的员工必须具有跨岗位、跨专业的能力。

最后,社会发展和个体求变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现实依据。当代社会,产业革命不断催生出一批又一批的朝阳产业,也不断淘汰着一批又一批的落后产业,这使得人们不太可能终其职业生涯于某一特定岗位。只有具备了综合职业能力,“当职业岗位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政治发生变动的时候,个体不会因为原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老化而束手无策,而是在变化了的环境里解决寻求自己新的坐标起点,进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学生个体必须养成包括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等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

理论分析与现实当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何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当是所有理论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的愿望。为了继续推进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的教学改革,我们合作办学班的课程设置、教学环境优化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开发,都进行了项目导向下的改革,从而提供了有关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样本。在课程设置方面,打破了传统的由教师主导所制定的三段式课程模式,采用以项目课程为主导的课程模式,在此理念下,由教育研究专家、教师和企业的能工巧匠,合作拟定项目导向下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导向的教学组织活动。在教学环境优化方面,合作办学班为学生提供了“企业内学校”的教学环境,学生将在设在企业内部的教育教学场所中完成三年的学习过程,从而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养成提供了良好的认知与训练条件。例如,就《内孔加工》项目的教学活动而言,首先,教学活动由理论课教师所主导的师生制教学组织开始,教师重点对项目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点、工作任务、步骤和注意事项、实践操作,做出详细的介绍和解释,让学生对项目的任务有一个认知层次的把握,此过程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其次,教学活动进展到技能实训阶段,也就是师徒制教学活动所主导的阶段。在学生训练过程中,可能有些学生只能领会技能操作的一部分,难以把握整个项目的操作要领,此时,需要教师或能工巧匠用语言或者示范动作对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以帮助其顺利完成课堂训练任务。与此同时,提升学生的数字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从而达到以技能实训提高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目标。

职业转换能力是综合职业能力中的高级职业能力,是学生的可持续职业能力,具备该项能力的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的变换。这种能力对于高职大学生尤其重要,因为许多高职大学生缺乏职业理想和职业转换意识。校企一体化是培养大学生职业转换能力的最佳平台,根据现有的成功经验,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和手段对合作办学班的学生进行职业转换能力教育:首先,利用“企业内学校”的优越条件,在课余时间带学生到生产一线参观,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企业内部存在着不同的岗位群,帮助学生树立岗位可能发生变化的意识。其次,有计划地带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操作和维护数控设备,参与模具设备的安装和维护,对他们进行简单的电子仪器设备的调试、维护和管理训练等,以培养学生的复合技能。在此过程中,其职业转换能力逐渐得以初步形成。职业转换能力和核心职业能力的形成,标志着学生具备了综合职业能力。当然,高校德育课程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多元职业智能的核心要素。

高校的教育具有系统性,它一方面传授知识和帮助大学生养成技能、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互促发展。对此,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16号)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有关德育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来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多元职业智能是一种互促发展的关系,南于高校德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所以,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经由高校德育教育而渐次形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以认知、动作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论述了高职院校开设德育课程的必要性,加涅学习结果所包含的态度内容与多元智能理论中的自我学习能力和与人交流能力,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两者之间是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方式。因此,态度学习及其所内含的德育就理应成为学生多元智能教育和发展的一部分。著名职业教育学家yelon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技能形成和迁移的教学模式,“即mas模式,他认为影响技能迁移的因素有四个,即动机。意识、技能和支持。”上述理论通过动机和意识论述了德育在学生技能形成中的作用,从而为我们以德育促进学生技能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在实际的德育教学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认为(有部分高校教师也认同此观点),他们来到学校是为了学习实用的工作技能,德育课程由于不能促进技能的形成,显得没有一点实用价值。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高职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法制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职业道德缺失等问题,这些现象与高校德育的缺失或“不在场”有着密切的联系。针对以上高职德育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找准德育的切入点,树立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理念,避免单纯枯燥的理论说教,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与具体的情景结合起来,将德育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结合起来。

在理论课德育中,其内容主要侧重于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想、信念、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内容的认知教育,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制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认知,对于道德品质在帮助个体顺利融入社会中的作用,弗洛伊德以超我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作为人的社会化的最高阶段,“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它是个体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后逐渐形成的,服从社会的道德要求”。上述理论认为,超我实现的前提是个体必须服从社会的道德要求,而德育的主要作用即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在学生实现超我的过程中,德育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技能实训课的德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全程伴随着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岗位转换的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并以合格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从而实现以德育促进学生技能发展,以技能训练促进学生认知、态度、能力和思想品德协调发展的多元化智能总目标。

总之,在多元智能观指导下,通过实施项目导向下的师生一师徒制教学组织形式,并以“企业内学校”为多元智能的实践平台和实现载体,当学生个体历经多次的学习和技能训练活动,随着其专门职业技能、核心职业能力、岗位转换能力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渐次形成,高职大学生的多元职业智能最终得以养成。从而在以德促技、以技培德的良性循环下,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合格的、高素质的具备多元智能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为和谐个体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做出高职教育应有的贡献。

高职学生宗教信仰思考论文【第六篇】

顶岗实习由四平师范学院最早提出并实施,至今,已有42年的历史。,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高师院校要因地制宜地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加强教育见习,做好师范生实习支教前的专业思想教育和教学技能培训,使学生基本具备从教能力。教育部以文件的形式大力推广四平师范学院的做法和经验。近几年来,湖南科技学院为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大力推进顶岗实习工作。顶岗实习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缓解了永州偏远县区师资紧缺的状况,为永州偏远县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和优秀的教师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顶岗实习的重要意义。

(一)是提高师范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需要。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1]他强调理论要联系实际,只有源自于实践的知识才是真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师范生一直在高校学习,很少或从未从事过教学实践;只有通过了实践才知识自己有什么,缺什么;或有这方面的知识,却不知道如何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因此,《意见》指出: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引导师范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必要途径;是密切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纽带。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也有利于帮助农村中小学提高师资水平,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要求采取导师带队、师生结合、合理配置、成组派遣的方式,组建实习支教小组。(二)是师范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师范生顶岗实习,就是补上缺的岗位或顶替别人的岗位,完成相应的教育教学任务,承担教学岗位所规定的教育教学责任与义务。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有利于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学综合素质,教育教学技能得到了培养与锻炼;已经熟悉和适应了中小学的工作环境,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实习学校、县教育部门对表现优秀的顶岗实习的学生提前邀请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偏远县区师资力量紧缺的现状。(三)是地方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需要。《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推动高校转型发展,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定位,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办学模式,以产学研协同育人为培养模式,努力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努力把地方性高校建设成地方性、应用型的院校,突出特色。[2]所谓特色的意义,正如沈阳化工大学校长李志义说的:特色是高校的魅力所在,办学有特色才能有导向力,理念有特色才能有精神力,专业有特色才能有发展力,环境有特色才能有吸引力,领导有特色才能有感召力,教师有特色才能有影响力,学生有特色才能有竞争力。顶岗实习既是一种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同时,也是一种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地方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需要。

二、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现状。

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的调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教学过程关于专业知识掌握与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上;二是驾驭课堂的能力方面;三是与学生的亲密度方面。(一)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方面。对实习生在实习期间是否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得很扎实进行了调查,其中在高中实习的所有同学认为: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有些题还必须要查查资料自己才能明白;在初中实习的同学中,只有三位同学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得很扎实,没有遇到一个题能难得住我;在小学实习的同学中,也仅有三位同学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得很扎实,没有遇到一个题能难得住。大多数同学认识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得不够扎实,需进一步好好学习。从高中组、初中组与小学组分别来看,情况如图1、图2、图3,图中a:很扎实了,没有遇到一个题能难得住我;b: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有些题还必须要查查资料自己才能明白;c:专业底子太薄了。可以看出,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层次越高,顶岗实习的学生感到自己的专业知识越不够扎实,觉得自己专业知识觉得很扎实的学生由小学组的23%降到高中组的0%。所有的同学都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本专业的知识学习;88%的同学认为,不仅要加强本专业的知识学习,而且还要加强其他专业的学习,特别是当了班主任或副班主任的同学都有这样的感触:上早晚自习时,学生不仅问所教专业的知识,而且可能会问其他学科的知识。图1图2图3从自己所学专业与其他专业来看,调查情况如图4,图中a:还需要继续努力学习本专业知识;b:不仅要学习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还得学习其他专业知识;c:从来没有想过。图4(二)与学生的亲密度和课堂驾驭能力的调查。对实习生与所教学生的关系,以及能否驾驭课堂进行了调查。86%的同学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浓,甚至有些舍不得走了;14%的同学认为,无所谓;仅有一位实习生迫切希望实习快点结束,能早点走。与学生走得很近,对于有些同学来说,有助于驾驭课堂;而对于另一些同学来说,可能不利于其驾驭课堂。17%的实习生认为,自己完全能驾驭课堂,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与学生关系好,学生愿意听他的;二是张弛有度,威恩并施。73%的实习生认为,自己只能hold住大部分学生,自认有如下几点:一是自己的原因,表现在:与学生的沟通方面有一定的障碍;为学生立下的规矩支零破碎,不系统,立了跟没立的一样;作为女生,多表现出柔弱的一面,同时与学生走得也近,学生就认为好欺负。二是学生的问题,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学生基础差,听不懂;对学习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认为无论成绩好坏,家人都会花钱让他进最好的高中读书。

(一)增强专业的针对性。专业知识的'重要性,看一个故事,就不言自明了。有一次,美国福特公司的一台精密仪器发生了故障,公司的技术人员几经努力都找不到故障出在哪里,无法修好,福特公司为此请各方面的专家检查了3个月,仍然束手无策。而公司为停工要付出每月几十万美元的代价。公司高层为此急得团团转。最后,斯坦门茨被请来了。斯坦门茨是德国著名的技术专家,他围绕着仪器用耳朵听了一圈,说:“打开电机。”然后他用粉笔在电机上某处画了一条线,说:“把画圈处的线圈减去16圈。”福特公司的技工照做了。果然一切恢复正常。老板问该付给他多少酬金,斯坦门茨说10000美元。在场的人顿时都傻了:“不会吧?画一条线竟然要这么多的钱?”斯坦门茨坦然地说道:“没错,画一个圈只值1美元。但是,知道在哪个地方画这条线,价值9999美元。”当然,师范生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课是不一样的,要尽可能学习与中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的知识,突出专业知识的实用性、针对性。当然,各层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师范生是否从事教师行业、愿在哪里从事教师行业、是否能全身心地投入等。(二)推进通识课的普及。如今在高一第二个学期就进行了文理科的分科,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选择文科的也就从此很少接触到理科知识,而理科生则很少接触到文科知识;到大学后,文理科的分界也就更加明显了。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生活领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是人才所必备的两种基本素质。[3]因此,高校可在文科生中开设科普性的通识课程,从而达到文科生有一定的理科思维与视野;在理科生中开设大学语文、中国文化等相关的课程,使理科生有一定的文科思维与视野。(三)开设人际关系课程、教育学与心理学课程。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极强,一旦走向社会,不知道如何处理与学校领导、老师、学生的关系,不知道怎样跟他们打交道;从而由无知导致不敢触碰,形成实习生几个人的小团伙,不愿走出去,尝试与外面的人接触;因接触少,沟通少,也导致与实习学校,特别是实习学校领导之间的误会与不愉快。还有困扰学生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与学生的关系太近,学生不怕你,不把你的话当一句话;关系走得太远,学生不愿意听。如何管理班级,应在去实习之前,实习生应当有一定的“成竹”。

四、结语。

顶岗实习是一种成熟、行之有效的教育实习,也是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一种培养模式。但对于部分地方性院校而言,顶岗实习也只是最近几年开始实施的举措;自然,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去研究,也需要提出一些对策来完善顶岗实习实施措施。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高职学生宗教信仰思考论文【第七篇】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美是无所不在的,和其他事物一样,有着不以人的客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美学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世界各国都在倡导素质教育。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代新人,仅靠传统的德、智、体教育显然是不够,难以胜任的。他们必定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科学与人文的和谐统一、理性观念与艺术精神的和谐统一、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

一、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必然性。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素质教育是新时代的需要,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强调:“对一个人来说,还有一个比知识、能力更重要的东西,或说使人的知识、能力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东西,这就是素质。”

(一)高职教育现状分析。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中,美育的地位向来不高,不受重视。目前国内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过度强调高技能而本文由收集整理相对轻视高素质培养的倾向。w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的贯彻落实,在高职院校加强推行素质教育已经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高,实用化取向明显。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相邻学科的兼容和渗透,特别是对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和重视不够,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较差。其次,高职教育界受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学生的人文素质低下,艺术修养不够,在他们看来,拿到了某个等级的证书就意味着自己具备了相应的能力,而掌握人文知识与提高能力无关。事实上,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是辩证统一的。再次,学生的美学精神相对缺乏,很多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因此感到精神压抑、思想消极、情绪消沉。他们爱美、追求美,但常常美丑不分。他们没有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去适应社会。当然出现这些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教育方面的缺失所造成学生美学精神的缺乏,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这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进行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虽说现在我国国力在日益强大,经济在飞速发展,但是面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国民素质的提高必须依靠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先发展教育,而且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惟其如此,才能实现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民族素质。

“美学”的英文aesthetics,德文aesthetik,源自于希腊cotrnos,是关于感觉性的学问的意思。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主要内容就是研究人类美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分析,以探索“自然”和“艺术品”的真美为中心,以建立美的原理为目的,以设定创造艺术的法则为应用。

美学教育就是研究怎么样使美的感觉深入到平民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广义上说,是泛指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的种种教育活动。狭义的美育专指“艺术教育”,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在高职院校中,美学教育是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美,去教育、美化学生的身心。如今,国家推行的素质教育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美学教育也得到了国家和学校一定的重视。

美学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在高职院校中全面开展美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扩展学生视野,全面提高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过程需要逻辑思维,也需要想象思维,它们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和美学可以开发人脑的创新思维,较大地活跃人的右脑,激发大脑潜意识的创造灵感,它使左右脑的沟通快捷有效。协同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美学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美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它具有形象性、感染性、功利性特征。它在陶冶人的心灵上有着以形悦人、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作用。美学教育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它可以给学生前进的动力,是学生丰富自己生活的源泉,增强学生的生命活力,因此,美学教育成为必要,它在人天生美感的基础上,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的使命在很大程度上是让学生看到美、习得美;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这样的教育,其本身也才是美丽的。美是对象,美是能源,美是养料。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目前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我们首先要在观念上进行转变,改变在高职院校中重视技术的教育而忽视人的精神和价值形成的观念。在高职院校中因技术化的倾向而导致了人才的片面发展和人文精神的严重滑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素质教育力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高职学生宗教信仰思考论文【第八篇】

高职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就业竞争严峻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将课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利用优厚的师资力量,与企业相互合作,减轻了中国高职院校生的就业压力。同时,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也为社会培养出高级技术型人才,提升了国家的竞争力。

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目前的高职院校教育来看,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课程与教学实践设置为相同的比例,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高职院校生的社会实践时间要多得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创业人才,着重培养高职院校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注重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职教育以“实践――理论――实践”为认知方式,灵活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使创业教育保持旺盛的生命力。[1]第二,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占优势。与普通高校的情况不同,“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社会和教育界共同呼吁高职院校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既要具备与教授专业相对应的职业素养,又具备深厚的职业理论实践能力。“双师型”的教学队伍能更直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教学,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科学的指导。第三,校企合作优良的创业氛围。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一种注重培养教学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更具有优势性。在实施创业教育时普通高校是以科研学术为主,与企业行业只是在表面上合作,不注重教育的实践性。而高职院校生能进入企业参与工作实践,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职业技能,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促进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同时也扩充了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在企校合作中,企业专家也能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并帮助学校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有利于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进行深入改革。

四、结束语。

由于中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较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所以人们更应该正确认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努力结合实际情况,完善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模式,提升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3]李秀超,陈国法.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研究[j].时代教育,2013,13(10):7-8.

47 2061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