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发言稿(样稿)范例(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稿件“会计发言稿(样稿)范例(精编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会计发言稿1

关键词会计 会计信息化 标准体系

引言

当今世界已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会计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作用重大。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信息化,唯有同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才能提升会计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并发挥其职能。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已成为我国当前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概述

(一)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是指依据会计学、系统学和管理学,以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整合会计处理流程和各项业务流程,建立高度自动化的“智能型”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实时采集、存储、加工、传输、应用会计信息,及时准确地为各级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高度共享的会计信息的过程[1]。

其基本特征是:计算机、网络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使会计信息收集、提供、处理、比较便捷而高效;实现了会计信息资源的多元化和高度共享;能够实时、主动的采集和处理会计信息。

(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标准只有建立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才能取得效果。标准化的建设目的是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防止产生

贸易壁垒,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促进全社会的公平正义。没有标准化就谈不上实现会计信息化。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化标准,首先要建成会计信息系统的标准化。会计信息系统标准化是实现会计信息化标准化的前提,也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2]。

会计信息化标准是由权威机构制定(认可)并批准,普遍适用于会计信息化活动的各项规则。它对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反复出现的重复性事物制定统一的规范,形成全行业共同遵守的准则。该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有助于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是指各类会计信息化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它是指导会计信息化标准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整个会计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

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现状及制约因素

(一)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现状

1.会计信息化标准制定起步较晚。2009年4月12日国家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是指导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指导意见》明确了会计信息化的目标、任务、要求等,制定了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宏伟蓝图,指出了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建立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的组织机构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但直到2011年12月23日,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才宣告正式成立。基于此,推动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3]。

从现有文献来看,我国对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理论研究的研究目标不明确,研究内容不全面,多数研究者常常着眼于会计信息化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缺乏统筹考虑。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已不能满足当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甚至阻碍了会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梳理,形成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2.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统一标准下的信息,能够被更快捷地共享、汇总和可比。信息技术必须依靠统一的标准来降低信息交换的成本并提高效率,使信息达到高度的共享和有效的利用,以利决策者作出正确、及时的决策[5]。制定全国性的普遍适应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一方面,有利于推动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提高会计信息的流转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节约社会成本;另一方面,为不同单位之间会计信息的分析、比较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为国际化投融资提供了便利。

目前财务软件公司及其商品化会计软件众多。软件缺乏统一标准、软件之间没有接口,这些都影响和阻碍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同时,在我国会计信息化进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做指导,会计信息方面出现了不同的会计信息分类标准,会计师事务所有自己的审计导向型技术标准;证券交易所基于信息监管者的角度执行自己的技术标准,甚至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执行的分类标准也有所不同。

要建设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实现会计信息资源共享,首先要加强各软件开发商的协调,开发和推广全行业,甚至全社会通用的财务软件。其次,要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主导会计信息化工作,推广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才能使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少走弯路,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制约因素

当前,会计信息化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对会计信息化认识有待提高、会计信息开发利用效率不高、缺乏高端会计信息化人才等。要实现会计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政府、软件开发商、应用企业共同努力,克服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

1.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不能简单的把会计电算化等同于会计信息化,我国会计信息化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到会计信息化的提出,经过了30余年的发展,其发展历程反映了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会计电算化可以看着是会计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会计信息化可以看着是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实现了以计算机替代会计人员手工制单、记账和出具报表,它的实施将广大会计人员从烦琐的手工作业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了财务工作的效率和财务管理水平。一般来说,只要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运用计算机处理账务的财务处理系统,就可以认定该单位实现了会计电算化。

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它是将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和会计实务的有机结合,相对于会计电算化而言为更高层次的系统,是一个集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处理系统。

会计电算化实现了会计数据处理的规范化。它立足于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生成的规范性,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范操作。而会计信息化更多强调会计输出结果的共享性和增值性,侧重于企业内外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要树立正确的会计信息化理念,会计信息化以会计目标为基础,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向各级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实时提供可靠、有用的会计信息。可靠强调会计信息必须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能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准确无误的决策;有用要求既能为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提供有用信息,又能为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提供有用信息,还要能为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有用信息。

2.会计账务系统与各业务处理系统尚未对接。目前会计信息系统还局限于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还没有实现共享,不能发挥协同管理作用。

首先,要完成财务系统与自身各业务子系统的衔接。比如:财务系统与预算管理系统、薪金发放系统、住房公积金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财务信息查询系统等的有效衔接,这样不仅会减少数据输入的工作量,大大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信息的加工和分析上来。同时也会减少业务出错率。

其次,要利用网络技术,积极拓展诸如“银企互联”等社会平台的建设,实现无现金报账、电子转账等基于网上银行支付业务的开展,使财务结算更加便捷,资金的监控更加有效。利用网络技术,推进网上报账、网上报税、网上实时汇缴各项收入,实现会计信息处理高度自动化。采用网上预约报销、网上提交报销内容、生成打印报销单、自动生成报销凭证,完成报销业务工作流程。

3.缺乏合格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合格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是会计信息化成功之本,也是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条件,会计信息化对广大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财会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熟练的使用、维护会计信息化系统。尽快培养一批业务素质高,适应现代会计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迫在眉睫[4]。

(1)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会计信息化在提高财务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财务数字信息更容易被泄密、窃取或篡改,舞弊的隐蔽性更大。因此,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品行,以保证财务数据的合法安全。

(2)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的计算机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大多数会计人员对计算机知识仅停留在日常操作,往往除了熟悉财务软件操作之外,对计算机的软件、硬件等专业知识掌握甚少;而计算机专业人员对财务会计知识又比较欠缺,不能很好应对运行会计软件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问题。

同时,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的网络技术也有一定的要求,会计人员要熟练地利用会计网络处理相关会计业务。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一个涵盖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比较、数据使用过程的整体。需要各岗位之间的协作、沟通和交流,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网络处理技术,就可能造成某些工作难以及时对接,甚至影响整个工作的开展。

4.区域和行业会计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我国地域辽阔,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都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会计信息化工作在短期内不可能齐头并进,均衡发展。而会计信息化所具有的渐进性特点又决定了会计领域实现全面信息化的长期性。由此看来,现代会计信息化理论将与传统的会计理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相互并存。

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直接导致了会计信息化过程中技术应用的不平衡。从区域来讲,经济发达地区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从行业来讲,通讯、金融等行业的应用较快,上市公司信息化水平普遍高于一般企业,国有制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水平普遍高于民营企业。

三、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架构

我国学者和会计实务工作者都对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开展了一系列探讨和研究,达成了一些共识,取得了一些成果。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会计信息化标准大致包含会计信息化基础标准、会计信息化资源标准、会计信息化技术标准、会计信息化产业标准、会计信息化安全性标准、会计信息化人才标准等。这些标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架构[6]。

其结构见图1。

图1 构成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架构

(一)会计信息化基础标准

会计信息化基础标准是规范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事关全局性事项的标准,具体包括基础、管理、技术和工作四类事项标准。会计信息化基础标准是参照目前国家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制定。该标准是制定其他标准的依据和基础。

全局性的基础事项具体包括由建设总体规划形成的会计信息化标准化工作指南,由资源基础数据形成的会计信息化资源数据元标准,由专业术语形成的会计信息化术语标准等。这些标准是该领域中的通用条款,是其他标准的共同基础,对会计信息化标准工作建设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全局性的管理事项主要包括在会计信息化建设领域广泛适用的会计信息化文档管理标准等,用于规范文档的格式、内容、种类等,以确保文档的一致;规范文档的修改权限、审核权限等,以确保文档的安全。

全局性的技术事项主要指XBRL技术规范,包含基础、公式、版本等技术规范。是XBRL账簿和财务报告标准的技术基础,统驭账簿和财务报告标准体系中的其他标准。

全局性的工作事项主要包括基于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控制评价、成熟度评价以及评价方式、评价程序、评价原则等指标形成的会计信息化评价标准和基于会计信息化系统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形成的会计信息化安全监理标准。

(二)会计信息化资源标准

会计信息化资源标准用于规范会计信息资源本身。主要包括会计信息资源元素和元素关系标准两类。一是会计信息资源元素标准用于规范会计信息资源的标签、名称、含义、来源、数据结构、数据格式、数据类型等。二是会计信息资源元素关系标准用于规范会计信息资源元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计算、引用、格式排列等关系。

(三)会计信息化技术标准

会计信息技术标准用于规范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中应用所涉及的事项,包括管理事项、技术事项和工作事项。它依托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建立各种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

技术事项标准主要包括基于会计信息采集、处理、存储、服务而形成的信息交换标准,基于软件编程规则约定形成的会计软件编程标准,基于软件测试规范形成的会计软件测试标准,基于信息系统建模方法形成的信息系统概念建模、逻辑建模、物理建模标准,以及信息挖掘标准、信息系统数据接口标准、信息系统嵌入内部控制标准、信息系统集成标准等。

管理事项标准主要包括规范用户名、角色、权限的会计信息使用标准,规范会计软件的基本功能、基本性能标准,规范信息系统开发质量、内部控制、维护服务、评估、选型、实施标准,以及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标准、会计信息化管理标准等。

工作事项标准主要包括企业会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计算机辅助审计准则,信息系统操作、维护、审查标准和信息系统开发工程监理准则等。

(四)会计信息化安全标准

该标准是用于规范与会计信息安全有关的基础、技术和管理事项的标准。其中,基础事项标准包括信息安全术语,系统互联的模型、框架和结构等;技术事项标准用于规范与信息安全技术有关的密码技术、物理安全技术、密钥等的内容;管理事项标准用于规范与安全有关的各项管理内容。会计信息化安全标准具体包括通用的信息安全基础、技术、管理标准和会计信息系统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用户安全等标准。

会计信息系统物理安全标准内容包含会计信息平台相关的软件,设备、线路等硬件以及环境安全等。会计信息系统网络和系统安全标准用于规范会计信息平台采用的漏洞扫描、入侵检测、防火墙、防病毒等技术。

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安全标准内容包含对会计信息进行数据加密,数字签名等。会计信息系统用户安全标准用于规范用户账户、权限和登录方式等方面的标准。

(五)会计信息化产业标准

会计信息化产业标准主要包括会计信息化业务资格和质量控制标准。它是规范从事会计信息化业务的相关部门及其在市场上相互关系。会计信息化业务主要包括会计信息挖掘、生成、审计、交换业务,信息系统开发工程的监理、审计业务,以及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信息系统开发、会计信息安全的保障、信息网络的构建等业务。会计信息化业务资格标准内容包含规范人力、财力、物力和管理条件等会计信息化标准。会计信息化业务质量控制标准规范会计信息化业务质量控制制度的建立、实施与评价,规范会计信息化业务的质量目标和责任。

(六)会计信息化人才标准

会计信息化人才标准是用于规范与会计信息化人才相关的标准,分为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具体包括会计信息化人才的专业及方向、职业技能、职业技能鉴定、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审定、职业资格、职业资格认定等标准;工作标准主要指规范会计岗位的资格、职权、内容、要求的会计信息化岗位标准。

四、结语

本文基于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和标准化理论,对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进行了探讨,构建了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基本架构,以增加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完备性和实用性,希望推进与完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杨周南。会计信息系统: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庄明来。我国会计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的若干思考[R].中国会计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大会发言稿,2012.

[3]路媛媛。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现状评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1(15):168-169.

[4]张继德。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会计师,2007(4):24-29.

[5]彭鸣,朱七光。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研究[J].财会通讯,2011(1):23-25.

会计发言稿2

我国《辞海》将“理论”解释为:“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

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现代汉语词典》认为“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1996年版的《韦氏英文百科辞典》将“理论”解释为:“一组内在一致的命题组,用于解释某类现

象的基本原理”;并认为“理论只是猜测性解释,不是广为证实的、报告实际情况的命题”。著名的会计学家利特尔顿(A.C.Littleton)在1958年的《会计理论结构》中提出:“会计理论远非抽象的、无益的和琐细的分析,而是侧重于研究会计行动的思想。实践是事实和行动,理论则由解释和推理所组成。”葛家澍教授认为:“会计理论同一切其他理论一样,来自实践,又应再回到实践。来自于实践,意味着我们在观察大量会计现象之后,从中发现某些带有共性的特征,通过理性认识,把它上升为‘概念’,‘概念’就属于理论范畴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现代汉语词典》认为“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1996年版的《韦氏英文百科辞典》将“理论”解释为:“一组内在一致的命题组,用于解释某类现象的基本原理”;并认为“理论只是猜测性解释,不是广为证实的、报告实际情况的命题”。著名的会计学家利特尔顿(A.C.Littleton)在1958年的《会计理论结构》中提出:“会计理论远非抽象的、无益的和琐细的分析,而是侧重于研究会计行动的思想。实践是事实和行动,理论则由解释和推理所组成。”葛家澍教授认为:“会计理论同一切其他理论一样,来自实践,又应再回到实践。来自于实践,意味着我们在观察大量会计现象之后,从中发现某些带有共性的特征,通过理性认识,把它上升为‘概念’,‘概念’就属于理论范畴。

以上对于“理论”、“会计理论”的解释各有一定的差异。一般认为“理论”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观察,并且运用科学的概念去阐明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科学的理论能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对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理论必须前后一贯,自成体系。“会计理论”则是人们在会计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从会计现象到其本质的观察,总结概括出来的关于会计知识的科学而系统的结论。会计理论来源于会计实践,又对会计实践起指导作用。“会计理论体系”就是将各会计理论要素按一定逻辑关系有机结合而成的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理论知识体系。

二、会计理论体系的构成内容

目前会计界对于会计理论包含的内容也是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会计理论按一般科学理论的结构和性质分类,可分为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层次,每一层次下又可按其具体理论的构成、性质和作用再分为若干二级甚至三级层次。汤云为教授在《会计理论》(1997版)一书中认为会计理论按学科可以分为财务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和审计理论等。

还有学者认为会计理论分为起点性会计理论;会计基本理论;中介会计理论(亦称会计准则基本概念理论);应用会计理论四个层次。王海龙在《我国会计理论体系构建浅探》一文中将会计理论体系分为四个层次:会计环境理论、会计基本理论、会计中介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其中会计基本理论包括会计本质、目标、职能、对象、要素、假设、信息质量特征等;会计应用理论,包括会计确认与计量、会计程序与方法、会计工作的组织机构等;会计中介理论亦称会计准则基本概念理论,类似于西方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的桥梁。

本文认为,以上大部分观点只是对会计理论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归纳,并非完整的会计理论。应该说会计理论不仅包括会计学中的各种理论观点,还包括各种会计学术流派、会计发展历史、会计研究方法理论、会计教育理论、比较会计理论、会计行为理论等等。

本文在会计理论的具体内容和层次上作了探讨,形成了以下观点:

1、将会计理论分为会计本体理论和会计外延理论两大层次,而每一层次又可再分为二级甚至三级层次。李心合教授在《财务会计理论创新与发展》一书中提到:“会计实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也是最本源的会计实践是指会计工作实践,它是会计工作人员运用一套专门的方法和手段对特定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进行能动的反应和实施的控制的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以会计工作实践为本源,又会派生出许多相关联的实践活动。”所以,根据会计实践活动的性质,我们将会计理论分为会计本体理论和会计外延理论。其中,会计本体理论主要指在会计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原理等基本的会计理论问题。会计外延理论就是在派生的与会计工作相关联的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会计理论。

2、将会计本体理论再分为会计基本理论、会计中介理论和会计规范理论三个层次。会计的基本理论是关于会计实践活动的最一般、最本质的概括。主要包括会计环境、会计本质、会计职能等内容。会计中介理论也可以称为“会计基本概念框架”,连接着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规范理论。主要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对象、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对象要素、会计方法等。会计规范理论就是会计实践活动中应遵循的法律、政策、制度、程序等。主要包括:会计法律、会计具体准则、会计制度、会计程序等。

3、将会计外延理论分为会计教研理论、会计管理理论、会计行为理论三个层次。会计教研理论包括会计教例中,就“银行清天化日之下遭抢劫”这个问题,有些学生可能会认为大庆分行领导对姚丽的处分不公平,有些学生可能认为对保安、临柜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担任的工作标准与要求、工作内容与职责、工作时间与地点等并未作相应明确的说明,即对三类人员所担任的工作未作具体描述。各小组经过学生们陈述自己的理由和依据,并就不同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集思广益,最终达成共识,并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3、课堂发言,全班交流。课堂发言,全班交流是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高潮,是形成教学结果的重要阶段,这一环节控制不好,会使课堂环节变得散乱无章。为了保证讨论效果,通常由教师主持,各小组讨论完后写好发言稿,选出发言人,并且限定各小组发言人发言的时间。课堂上,要注重创造良好的自主讨论的气氛和环境,同时,以适时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观点中的偏颇,使学生紧紧围绕着案例的主题进行讨论。以学生讨论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重在应用,强调能力培育。发言时,注意尽量只阐述对解决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办法并加以适当的论述,避免夸夸其谈。

4、归纳总结,消化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扮演非常重要。教师要对各小组的讨论与发言情况进行归纳、总结、评估,综合全体学生的观点并阐述教师自己的看法。归纳总结时,应注意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阐明此案例中的重点、难点,譬如该案例中责任到底应该由谁来承担,银行人力资源部门在工作安排、工作分析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点评各小组分析评论中的优缺点,然后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把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逐渐上升到理论高度。

三、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教学实践,应注意以下问题:

1、应建立和更新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案例库。实施案例教学要运用大量教学案例,为了节省教师收集案例的时间和精力,从长远考虑,应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案例库。案例可以是现有的资料如各种人力资源案例集,也可以是教师实地走访调查、获取有关信息自行设计的,同时还可以选择国外案例。

2、案例教学重在讨论、思考和学生参与。对案例分析没有统一的答案或最好的解决问题方式。案例是对管理实况的描述和说明,涉及的变量很多,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我们无法验证哪种是最好的或唯一正确的,但这无关紧要。案例研究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找出对某一问题的不变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概念、原理、方法分析案例,使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将自己置身于管理人员的地位。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3、案例教学不能代替传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案例教学有许多优点,但应用案例教学不能排斥和取代其他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与其说是对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不如说是对其的有力补充。教师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时,应根据课程的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其它教学方法取长补短,有效结合。

4、教师的作用。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由传统的主导者转为启发者、诱导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并且具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善于启发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有意创造一种开放的气氛,借助于提示、提问、反问、引起争论等方式使学生各抒己见,将讨

论引向深入。这对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结束语

会计发言稿3

一、葛老与《立信学报》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以下简称《立信学报》)与葛老的渊源始于学报改版,邀请葛老出任《立信学报》学术委员会的名誉主任。葛老欣然接受邀请,这给予了我们极大的鼓舞。编辑部试探性地与葛老联系,希望他能赐稿1篇,出乎意料的是,葛老欣然答应了稿约,并对《立信学报》改版后的办刊思路给予了肯定。2007年初,他将他的研究成果《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①寄给编辑部,随文附上了他亲笔写的对《立信学报》的办刊意见以及这篇论文的研究背景。这篇论文在《立信学报》2007年第3期刊出。2009年1月与2010年3月,葛老针对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而当时正值进入全球金融危机,公允价值饱受质疑),根据他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与理解,相继撰写了《公允价值计量面临全球金融风暴的考验》②《我的公允价值观》③两篇论文寄给编辑部。这两篇论文的刊出,对于正确理解与应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1年1月初,葛老又根据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撰文《会计中的价值与成本问题》④并刊发在《立信学报》上,厘清了价值和成本在财务会计和成本(管理)会计中的性质与功能。

自2007年以来,《立信学报》有幸刊发葛老学术论文4篇、书序2篇⑤。葛老每篇稿件的学术性、前沿性以及权威性自不必多言的,最令笔者肃然起敬的是,葛老每篇文章,均亲自将稿件的原件或打印稿(打印稿中有葛老多处亲笔修订)寄到编辑部,并附有亲笔信。葛老手写的文稿整齐隽秀,葛老的字体工整飘逸。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葛老的文稿中无不体现他治学为学的严谨态度,如,毫不吝啬对英文引文的仔细标注;对关键词汇或核心语义,葛老会在文字下特别标出着重号;对文稿修订符号的使用与工整度则完全可与经验丰富的专业文字编辑媲美;在文字及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上,要求更甚。这些细节足以窥见葛老治学为学的一丝不苟和严谨细致。笔者钦佩之余,更多的是感受到与前辈之间的差距,自叹只能望其项背。

葛老与《立信学报》有两件令笔者至今难以忘怀的事情。一是葛老应邀担任《立信学报》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2004年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确立了新的发展定位,为强化学科建设,决定对学报进行改版,以办成会计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期刊为目标,“沉寂”多年的《立信学报》重新启航。为提高办刊质量,决定建立学报学术委员会,邀请郭道扬、谷祺、于玉林、王世定、朱小平、刘玉廷、孙铮等国内会计名家担任委员,葛老担任名誉主任。作为分管学报的校领导,笔者致电葛老,葛老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请求,在我们随后寄去的邀请函上,亲笔填写了有关信息以及同意的意见。当笔者前往厦门探望葛老表示感谢时,葛老说,因他十分敬重潘老校长,也非常佩服潘老校长开创的会计事业,他很愿意为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的发展做点贡献。事实上,当时的《立信学报》已退去名刊的光环,葛老此举无疑给了欲重整旗鼓的《立信学报》以信心和力量,也鞭策着编辑部同仁们为复兴《立信学报》而不懈努力!此后,葛老数篇力作在《立信学报》刊发,以及对学报的诸多办刊意见,也见证了他作为《立信学报》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尽心尽责的担当。二是葛老给《立信学报》创刊百期题词。2009年第4期恰逢《立信学报》创刊百期,笔者致电葛老,征求葛老对学报办刊的意见,同时提出给《立信学报》题词的请求。葛老马上应诺,不久就给编辑部寄来了“立信会计月刊・季报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会计学界曾独领,产生深远的影响。今值立信会计学院学报发行100期,又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祝愿借此东风,于新中国兴旺发达的盛世,重振昔日雄风,更上一层楼!祝贺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创刊已达100期!”的亲笔题词⑥。题词虽然不长,但字字珠玑、振奋人心,对《立信学报》的呵护之情与殷切期望跃然纸上。正是因葛老等国内会计名家的支持与关心,《立信学报》的质量逐步提升,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于2008年被列为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作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2年全文转载率位列工商管理学科期刊第十位。

二、葛老与中国会计名人堂、博物馆

2008年,为了展现对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实务、会计教育作出杰出贡献的会计专家的群体形象,弘扬他们的高尚品格、探索勇气和奉献精神,由潘序伦老校长创办的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立信会计出版社、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共同发起筹建中国会计名人堂。为提高“中国会计名人”评选的权威性,决定邀请会计学术界、注册会计师执业界、会计实务界及财经媒体等会计相关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人士组成“中国会计名人”评选委员会,并一致推举葛老担任评选委员会主任委员。2008年9月27日笔者代表三家筹建单位专赴厦门拜访葛老并征求意见,葛老非常支持建立中国会计名人堂,欣然接受出任评选委员会主任这一众望所归的职务,对“中国会计名人”的评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同时希望我们考虑建设一个专业性的会计专业博物馆,把中国会计名人堂作为会计博物馆的一个组成部分。葛老当时精神矍铄,相当健谈,与笔者就会计名人堂以及会计博物馆建设的意义等谈了1个多小时。当笔者邀请他赴上海参加“中国会计名人”评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他表示大家推举他为主任委员,这是对他的信任,他当然要亲自参加会议。可惜的是,2008年11月23日召开“中国会计名人”评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因葛师母突然患病,他难以成行,但他委托笔者代他主持会议,并委派他的学生杜兴强教授代表他参加会议,且带来了他的书面发言稿。

葛老以及郭道扬教授等国内会计专家提出的在业已筹建的中国会计名人堂基础上建设中国会计博物馆的建议,得到了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三家筹建单位的响应。2010年三家筹建单位正式决定筹建中国会计博物馆,并组建了中国会计博物馆理事会。理事会仍然由会计学术界、注册会计师执业界、会计实务界及财经媒体等会计相关领域具有代表性的41位人士组成,葛老出任常务理事。在2010年7月24日的理事会成立大会上,葛老委托从厦门前来参加会议的曲晓辉教授转达他对博物馆建设的意见。中国会计博物馆常务理事会与“中国会计名人”评选委员会的年度会议葛老因年事已高不便出行,但他均委派代表参加会议并委托笔者主持“中国会计名人”评选委员会的年度会议。2011年委派刘峰教授参加会议,2012年委派杜兴强教授参加会议,2013年委派刘峰教授参加会议并代表他参加中国会计博物馆开馆仪式。

47 622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