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科普工作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

爱美丽 分享 时间:

在全省科普工作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对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提出殷切期望,使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精神振奋、深受鼓舞。市科学技术协会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作出新贡献。现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创新推进机制,为提高科普工作统筹能力做好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市科协充分发挥作为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作用,积极打造社会化协同、智慧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和国际化合作的科学素质建设生态,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强化组织领导。根据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大格局工作需要,不断扩大我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数量,吸纳新闻媒体、科研机构等单位加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已达37家,有效增强了组织力量。不断完善科学素质工作议事协调机制,制定了《市科学素质纲要联席会议工作规则》和《市科学素质纲要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作规则》,印发年度工作要点,明确责任分工,督促任务落地。纳入目标考核。在全省率先将“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纳入对市(地)重点任务目标考核体系,有效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强化目标导向、目标管理,压实落靠各市(地)主体责任,将科普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从“软任务”变为“硬约束”,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市全民科学素质目标实现。2022年,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较2020年提高了1.46个百分点,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已进入稳步增长阶段,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发展社会氛围,为创新强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加强联合协作。市科协将统筹协调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进一步加强与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媒体等多领域多部门的联合协作,特别是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创新展教形式,为发挥院士引带作用提供阵地保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对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发挥科技馆科普教育主阵地作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市科协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建成全省首个地域性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主阵地。依托市科技馆,展示以在我市工作的52位院士(包括已故)为代表的我市科学家的精神特质,讲述科学家们的精彩人生和不懈奋斗历程,诠释我市科学家矢志报国、担当有为的家国情怀,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的崇高境界,彰显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我市振兴发展的人才优势和强劲动力。与市委宣传部等7家单位联合开展“礼赞科学家·建功新城市”弘扬科学家精神展演活动,在“极光新闻”客户端开设专栏展播30个获奖作品,播放量205万人次、点赞176万人次,在全社会引领了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的道德风尚。积极打造基层党建示范点和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品牌,与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工委联合组织开展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主阵地参观活动,为中市直单位开展科普教育提供重要场所。建设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盟。组织我市7家全省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立联盟,联合用好科学家精神资源,通过举办“科普大师课”“院士进校园”“院士报告会”“学术资源科普化”等科普活动,大力宣讲科学家故事,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厚植家国情怀,扎根我市、奉献我市。在院士的带动下,广大科技工作者把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院士走近大众,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同时,注重发挥现代科技馆体系助力教育“双减”的第二课堂作用,送科学知识、科学家精神、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培训进校园。实施“英才计划”,推动高校与中学联合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常态化制度化。目前,共有386名中学生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跟随导师开展基础学科领域科学研究,为国家发现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奠定基础。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传播文明新风主阵地。市科协依托“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先后投入近千万元,为全市24个国家和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县分别建设科普体验馆,实现试点县全覆盖。持续推进科技志愿服务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体系,坚持党建引领、机制创新,立足基层需求,创建“党建+科普+N”模式,成立了以科技专家为主的24支科普服务队,通过举办宣讲报告会、科普讲座、科技培训、科技体验巡展等系列科普服务活动,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及时将党中央的声音传递到基层,切实把红色文化和科技资源送到群众身边,推动基层群众在文明实践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新风。

三、创新传播手段,为实现科普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探索有效路径。高质量履行服务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职责,需要持续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激发多元主体科普传播动能、提升终端科普传播能力。市科协不断创新工作举措,探索解决基层科普传播盲点和堵点问题,推动科普资源全面、有效下沉,充分借鉴基层社会治理成熟经验,探索将科普传播与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建立了上下联动、广泛动员、全域覆盖、精准高效的“科普传播进网格”工作体系,有效打通基层科普传播“最后一公里”。积极构建五级联动组织体系。建立了市、市(地)、县(市)、乡(镇)、村(社区)五级联动的科普传播体系,形成了市科协制单、市(地)级科协发单、县(市)级科协选单、乡(镇)派单、村(社区)接单的全链条闭环工作流程,有力保障基层科普传播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确保工作全面落实、落细、落靠。打造“市域大科普”综合保障运行平台。设计开发了集资源发布、工作信息共享、网格运行管理于一体的“市域大科普”特色科普传播“中央厨房”,公众关注的科普知识一应俱全。平台上线运行1年多来,已推送科普信息7800余条,阅读量达606万人次、分享量达400余万人次。开发了应用管理功能,集成了网格员注册管理、各级试点单位排名、网格员排名、科普信息分类排名等多种功能,实现了“科普传播进网格”的即时办理、实时管理,为工作管理调度和激励提供了现代高效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支撑。组建大规模网格员队伍。在市科协指导和市(地)级科协推动下,各试点县(市)级科协充分组织发动基层网格管理单位,充分依托社会基层治理网格化管理人员力量,遴选优秀基层工作者、科普信息员、科普志愿者组建网格员队伍。目前,网格员总量已达2.3万余人,实现了全市各市(地)全覆盖。市科协将深入推进“科普传播进网格”试点工作,不断完善科普传播体系、壮大科普传播队伍、加大权威优质科普资源供给、规范绩效评价体系,充分总结经验,选树推广先进典型,把“科普传播进网格”工作打造成我市特色科普工作品牌。

四、创新服务方法,为汇聚科普力量构建志愿服务共同体。市科协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论述,扎实推进科技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全省科技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贡献我市力量。积极开展“3·5”学雷锋助春耕科技志愿服务联合行动。多年来持续开展“科普之冬”、科普大集、农村实用技术“空中课堂”活动。在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之际,市科协以“用科普讲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故事”为主线,组织开展了“3·5”学雷锋全市农技协助春耕科技志愿服务联合行动,组织动员216支科技志愿服务队、近4000名科技志愿者,共开展372场活动,受益群众达13万人次,有效服务建设农业强市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开展全省科普示范县科普服务联合行动。充分发挥18个全省科普示范县(市)、28个全省科普教育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利用当地文化设施、科普场馆、党群服务中心等,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深入构建以县域为重点,以村(社区)为主阵地的基层科普组织动员体系,不断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动员学校、医院、企业、农技协和其他社会组织,围绕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地方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需求,开展志愿服务120项、300场次,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积极开展兴边富民科技志愿联合行动。市科协依托“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投入414万元,为全市18个边境县(市)建设社区科普体验馆,实现边境县(市)全覆盖。成立18支科技志愿服务队,积极推动科技志愿服务助力兴边富民,支持边境地区开展中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全市44支科普大篷车志愿服务队,深入边境地区开展“志愿服务边疆行”活动,累计行程21万公里,推进科技志愿服务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受益群众达25万人次。积极推进科普资源下沉,组织全市科普大篷车以“红色+科普+N”的模式,深入边境和民族地区学校、社区、村屯、军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开展科普惠民联合行动,合计行程174万公里,受益群众563万人次,推动边疆群众科学素养提升,助力兴边富民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一步,市科协将深入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发挥科普主力军作用,促进科普人才成长,积极为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事业搭平台建载体,广泛组织动员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信息传播、投身科普资源开发、繁荣科普创作、参与科技志愿服务活动等科普工作中来,激发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科普工作的热情,为推动我市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强市实践发挥积极作用。

 

47 30942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