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范例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西柏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范例3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西柏坡培训心得体会篇1

经过几天紧张而有序的培训学习,国神集团亿利电厂党员培训(第一期)圆满结束了。32名党员同志,历时6天,诚邀了河北省委党校和西柏坡纪念馆的革命历时专家学者分别讲解了《西柏坡历史的智慧和启示》、《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西柏坡时期的团队建设经验》、《***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学习党章 遵守党章》等精彩课程。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中国共产党中央旧址、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正定塔元庄和沕沕水红色发电厂等革命历时阵地。重温了革命历史,深刻了解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以及革命历史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

作为本次学习的组织人员,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与同志们学习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是自我锻炼、自我成长的过程。经过激烈的讨论,本次培训的日程安排调整为:每日早晨6:30跑步;8:00—11:30上课;14:30—18:00上课;19:30——21:30研讨或分享党建知识;21:30—22:00体育活动或图书阅览。培训日程确定后,全体参培人员严格遵守、集体行动,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体魄。

一、深刻认识西柏坡的革命历史意义,发扬“两个务必”和“赶考”精神。

西柏坡纪念馆馆长助理李月红老师形象地用“123”总结概括了西柏坡的重要历史地位,暨: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两个历史阶段(中央工委时期和中国共产党中央时期);三件大事(一是召开土地会议、二是指挥“三大战役”、三是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1988年,时任中顾委常委的黄镇同志为西柏坡纪念馆题写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传世名言。这些内涵丰富的概括性话语足以彰显西柏坡的重要革命历史地位,也足以让广大党员维持学习的热情。

忘不了1946年8月,毛**接受采访时大义凛然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忘不了1947年3月,我军主动撤离延安时,毛**“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的谆谆教导;忘不了周总理一针见血的总结西柏坡战略指挥部:“我们这个指挥部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一不发人,二不发枪,三不发粮,只是天天发电报,就把国民党打败了”;忘不了西柏坡时期平均每月收发电报140万字,共计发送了408封电报;忘不了1949年3月,党中央离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迁往北平时,毛**对周总理说:“进京赶考去”……这些运筹帷幄的论断和寓意丰富的数字无不提示我们要弘扬“两个务必”精神,要弘扬“赶考”精神,要做新时代的“赶考人”。

二、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

参加本次培训前,曾听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陆士桢老师关于理想信念的课程,这次听课又增添了新的感受。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要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方法来挖掘和理解。很多领导干部不知道马克思主义包括什么,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思想是什么?这是我们每个党员值得反思的现实情况。

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要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在学习中铸魂,在组织中保妊衽,在守纪中规范,在工作中践行。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体现在本职工作中,激发干事创业的正能量。

三是研习《党章》,把握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体系,培育“四个自信”。

从《摆脱平困》、到《之江新语》、到《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到《知之深 爱之切》、再到《***谈治国理政》,习总书记从政以来的思想著作均蕴含了卓越了理政思想。特别是《***谈治国理政》一书,从战略目标、布局政策、战略欢迎和保障等多个方面解读了当前中国的治国理政思路。通过学习,参培党员不仅增强了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了干事创业活力,而且对中国共产党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坚信,顶层设计在引领,制度建设在跟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大势必然迎来崭新境界。

河北省委党校杨东广教授巧妙地借用一面旗帜、一个凸透镜、一个灯塔等3个比喻来描述《党章》的地位作用、主要内容和践行方法。2016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们每名党员都手抄过《党章》,但对《党章》的理解还停留在浅层。***总书记说过:党章是党的总章程,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杨老师通过原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魏鹏远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赵处长的原型揭示了《党章》对外树形象,号召群众,对内聚人心,组织力量的旗帜作用,号召广大党员学、思、践、悟,真正做理解《党章》、遵守《党章》的共产党人。

培训期间,授课老师为我们推荐了一首《西柏坡赋》节选:地契旧约照天烧,彻底解放工与农。党无己利,人无私心,决心走出人亡政息周期率。言也为民,行也为民,载舟覆舟如履薄冰。西柏坡,一块丰碑,一面铜镜,一声警钟。二中全会,两个务必,两个预言,再三提醒。自古成由艰辛败由奢,谦则受益满招损。正西风烈,柏松翠,坡草青,精神在,长久存。短短112个字道出了西柏坡时期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让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自省、自检、感慨、感悟。我们将以本次培训为契机,补足精神之“钙”,铸牢思想防线,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在“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主题实践活动中贡献力量。

西柏坡培训心得体会篇2

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是滹沱河北岸柏坡岭下一个极为普通的小山村.这个不起眼的村落,却也是文化悠久,环境幽静的革命老区.走进西柏坡,既能感受到了老区人民的热情和朴实,又深切体会了什么是西柏坡精神.

我们第十七期中青班学员从石家庄党校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了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大家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革命伟人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和七届二中全会会址.这里有一个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中央军委指挥所:一间土坯砌成的房子里,摆放着一张满是洞疤的长方形桌子,挂着几乎一面墙大的军用地图.有谁会想到,毛泽东**和其他几位中央领导同志,就是在这世界上最小、最简陋的指挥所里,我们的革命领导人衣着朴素,粗茶淡饭,却运筹帷幄地指挥了震惊世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全面胜利.这里有革命领导人艰苦奋斗,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血肉相连的故事,有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的精神.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重新学习、牢记“两个务必”,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事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从根本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宗旨,才能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懈奋斗.

当年的革命家和群众在西柏坡艰苦奋斗,以西柏坡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两个务必”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排除万难、不断夺取新的胜利的保证.对于我们来说,参观只是一种形式,学习才是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平常工作中时时刻刻将西柏坡精神融入其中,将精神转化为物质,转化为扎扎实实的行动.回到单位之后,要不怕困难和艰苦的进行学习和工作,取得成绩也不能骄傲,遇到困难也不能气馁.遇到困难,就想想当时革命家在西柏坡的艰苦卓绝,他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尚能坚持不懈,我们在这么优越的生活条件下,遇到困难更不能轻易放弃.

尤其是即将开始的春运工作,作为我们交通战线每年的重点工作,我们总会面对这样那样的困难,过去我们在困难面前没有低头,总能顺利完成任务.现在通过这次西柏坡的参观学习,我越发的认识到我们更应以一种人民公仆的态度,克服各种困难的同时,以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看待春运工作,尤其是主动伸出援手,帮助那些弱势群体,这才是西柏坡精神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得到升华的表现.

西柏坡培训心得体会篇3

5月23日至27日,作为石嘴山公司2018年第一批赴西柏坡参加红色教育培训的党员,我们先后在正定县委党校听取了专题党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正定的实践探索》;参观了正定县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示范村”——塔元庄村;用心感受了中国共产党进入北平前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红色西柏坡;在安新县白洋淀观看了雁翎队纪念馆和小兵张嘎村。

三天时间的红色教育培训,使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更加明白和懂得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中体会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来之不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和民族崛起,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无悔地信仰和热血换来的。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红色西柏坡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两个务必”,蕴含了对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宗旨、目标和作风等极为丰富严格的时代要求,不仅开拓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走向执政地位的新视野和新境界,更为我们党在执政条件下如何防止腐化变质,永远保持先进性、纯洁性、革命性,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西柏坡精神,是我们党在开国进程中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凝聚和体现着共产党人从实际出发,勇于斗争,夺取胜利,永不停顿,依靠群众,建功立业、艰苦奋斗为民创业和守业的精神。西柏坡精神,体现的不仅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历史必然,也包涵着与时俱进的博取和创新,更彰显了是实事求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这次“红色西柏坡教育学习培训”期间,我认真地听,用心地记,用心灵去感受和领悟一种伟大精神的精髓。新的历史时代,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大步迈进在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的“快车道”上,正在阔步奋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的征程上。作为国有企业的一名共产党员,学习、宣传、弘扬西柏坡精神,将有助于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爱国、爱党、爱企,经受住各种诱惑和考验,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努力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添砖加瓦、尽职尽责。

39 21579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