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心得体会【优推13篇】
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促进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激发创新思维,培养综合素养,教育模式的转变是否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能力呢?以下小编整理的新课改心得体会相关内容,供大家借鉴参考,感谢支持。
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1
新课改带来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培训是帮助教师顺应新课改,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我参加了一次有关新课改的教师培训,深有感触,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新课改的特点。
新课改强调学生学习的中心地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及形式,注重把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些都是新课改的主要特点。
第三段:教师培训的`价值。
教师培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新课改的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多元的教学案例和案例研究,拓宽了我们的教学思路,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实践平台。
在教师培训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传统的授课方式中走出来,采用更具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学得更好。培训让我领悟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实践和观摩,我也明白了更多新型教学理念下的教师作用,不断的探索和应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一步提升了我自身的教学水平。
第五段:结语。
教师培训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培训对于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整体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地吸收和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才能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让我们的教学更加有力,更加富于创新。
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2
新课改是当前教育领域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也是广大教师和学生都非常关心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也面临了巨大的变革和挑战,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新课改则是这一改革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它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评估方法等方面,旨在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师专业能力,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进一步意识到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深刻感受到了学生教育的艰辛和快乐。
段落二:对新课改的认识和理解。
新课改是一次全面的、深刻的教育改革,它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机遇。新课改主要强调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追求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和谐统一,通过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和评价制度改革,营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在理解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它的主要措施包括:拓宽课程范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注重学科整合和跨学科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现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当然,新课改的落地还需要底层教育改革和制度保障,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良性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新课改的重要性。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我发现,新课程的要求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个性、兴趣和潜能开发,学生通过学习内容的选择、理解、实践和创新,不仅能够获得面向未来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培养其全面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同时,新课改还要求教师具备新时代的'能力要求,注重教师职业发展,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和专业成长等方面的工作。在实践中,我必须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式,完善评价方法,不断总结经验,实现对学生的良好影响和启迪。
段落四:对新课改收获与反思。
总体来说,新课改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但同时也存在不足和问题。一方面,新课程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开创了创新性、协作性和探究性的教育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另一方面,新课程还存在着课程设置不足、教学实践不够灵活、评价方法不合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培训、改进学科整合、加强家校合作等等方面的工作,以逐步实现新课程的目标与要求。
段落五: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期望和展望。
总之,新课改是教育改革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意味着教育实现了重大的转型和内涵发展。在未来,我希望新课改能够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增强课程适应性和灵活性,加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协同性,优化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教育智慧化和网络化。同时,也希望我能够在新课改的框架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新能力,开创符合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良好未来。
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3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界的一个大问题,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具有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这要求我们在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第二段:课程设计
通过新课改的培训,我对于课程设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会按照学科知识进行划分,然后分别讲解。但在新课改中,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要被考虑到,课程设计应该包括更多的实践和跨学科的内容。
第三段:教学方法
新课改强调探究性、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发问,老师应该充当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这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整,老师需要更多的`与学生互动,通过案例、问题、团队等方式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第四段:评价体系
新课改强调终身学习,要求我们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还要关注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教育评价体系需要从传统的分数评价转变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业、参与度、自我评价等。这个转变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支持。
第五段:个人收获
参加新课改的培训,让我重新认识到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更深入地思考教学方法和课程安排。通过与同行的交流和分享,我收获了更多的教学灵感和方法,也学到了如何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和互动。我相信,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们会不断总结和探索,让教育变得更加科学和有效。
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4
我是一位小学英语教师,通过这次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明白了《英语新课程标准》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同时还明白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策略与评判等方面有了新的改革与创新,体现了我国教育教学与时期发展的新趋势和英语学科的特点。
此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对小学英语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知道和认识。一句话,顺应教育改革发展潮流,当一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到达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爱好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英语有浓厚的爱好才会愿意学,要让学生有爱好,我们第一得让学生感到英语易学,其次让学生乐学,最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二、教学方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新教材的.教学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换的能力。采取听、说、唱、玩、演的方式对于零起点的农村的学生来说,我认为要尽可能让他们多听地道的英语,语言介绍宜采取先输入后输出的方式,即尽可能让学生多听,运用听觉记忆,使他们用第一语言做出反应。
三、创设情形
用自己充满豪情的表情和动作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设情形,相互交换,启示学习动机,建立学习信心。直观情形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当中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技能。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课文来创设情形,如打电话、购物、生日集会、旅行、问路等。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换的机会。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我们迎接了新理念新考核新挑战。我们只要大胆运用新理念、新方法到课堂实践中。努力落实新课标。就会探出一条用好新教材的新门路。
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5
第一段:引言(课改中国行的意义)。
课改中国行是一项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活动,旨在推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提升。我有幸参与了这次活动,深刻体会到了课改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在此,我想分享我在课改中国行中的心得体会和笔记,希望能够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段:新的教学方法与体验。
在课改中国行中,我们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这些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亲身体验了一节探究式学习的课程,让我感受到了学生在这种氛围中的活跃和热情。学生们能够放开束缚,自由地思考和表达,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这让我深感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性,也让我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方法亟待被更新和改进。
第三段:教学内容的创新和质量提升。
除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外,课改中国行还加强了教学内容的创新和质量的提升。我们参观了一些先进的教育机构和学校,了解到他们在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方面的努力。这些机构致力于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多元智能的培养。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学内容的创新和质量提升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至关重要。
第四段:教育改革的挑战与建议。
课改中国行也让我认识到了教育改革所面临的诸多挑战。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配,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等等问题,都是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难题。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政府应加大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学校要注重教师培训,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和保障;学生、家长和社会也要对教育有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推动中国教育朝着更加科学、公平和优质的方向发展。
第五段:结语(致敬课改中国行,展望未来)。
回顾课改中国行的点滴,我深感其意义重大。这次活动让我不仅学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也呼吁更多的人关注教育改革,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未来,我将继续关注教育改革的进展,积极参与并推动教育创新,努力为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我期望课改中国行能够持续发展,成为一个更加广泛而有力量的平台,为教育改革提供更多的经验和借鉴,助力中国教育朝着更美好的未来迈进。
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6
昨天,房涛主任进驻我校,进行为期一天半的课改指导工作。今天上午房主任结合昨日两节转课、两节全程听课,特别是结合我校八年级语文教师徐文思老师讲的《陋室铭》一课对我校课改方面存在的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诸多问题,给我校的高效课堂改革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老师,在讲课前一定要明细如下四个问题:1、打算教给学生什么?2、如何教会学生?3、多长时间让学生学会?4、知道多少学生会,多少学生不会?不会的学生怎么办?也就是目标、方法、效率、结果四个方面。房主任主要讲了前两个问题。
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方向、指南,所以每节课目标的设计尤为关键。目标设计不能随意,要参照课标、教材、学情、考纲、教参。一定要准确、恰当、分层、可测。
针对我校普遍存在老师讲不完课的现象,房主任重点讲了方法问题。独学环节要五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指导明确、时间明确、层次明确、反馈及时。独学时学生要找出不会的。此时学生应学会了50%.不会的内容学生经过师友互助又解决了25%,剩下的25%拿到组内交流,又解决了20%。剩下的5%怎么办?发挥精英组的优势,(每组1号)老师给精英组讲解,他们明白后回到组内给其他成员讲解要比我们现在在班级内组织的大展示效果要好得多。我们每节课也是严格遵循导、学、展、点、练、测六环节进行的,但效果不好,究其原因就是没有落实到实处,形式的东西太多。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受益最大的`就是明白了主题阅读如何操作。每个单元只精讲1篇文章,自学x篇文章,阅读几篇与本单元主题相同的文章,然后进行主题写作。这样一轮下来,学生阅读和写作相结合,两方面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了。
如果将房主任的讲座落到实处,我相信就能真正地减轻学生与老师的负担,让学生快乐成长、教师幸福工作,真正实现新课改,践行好素质教育。
这次培训时间虽然很短暂,但却带给我思想上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给我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充电机会。但可以明显地看出老师们的感受也是非常深刻的,相信,在每一位老师的思想认识中,已经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洗牌,都在认真地分析着房主任的讲座带给自己的思考。
学习是短暂的,但收获是充实的,以上就是我参加这次学习的心得体会,对于学习给予的清泉,我要让它长流,我将会铭记这些,并将振奋精神、激励自己,在语文教学天地中走得更宽,更远。路漫漫其修远兮,争取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做得更好。
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7
具有鲜明时代性的历史新课标新教材,在吸纳新的学术成果和新的史学观念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新课标历史教科书体现的时代性,是与历史学的学科特性密切相关的。进入新时期特别是近20多年以来,我国的史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批批具有双重史学背景和史学体系的研究人员成为学术中坚,国外新的史学理论和新的研究成果不断被引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同时,史学研究和历史教育的手段大幅度更新,研究手段日益现代化,开始了从传统手工业作坊式研究向现代化模式研究的过渡。总之,“当代中国史学正是在全面反思与新的探索中实现了自身的升级与发展。”中国史学研究的繁荣,促使了当代史学多元化与多样化发展格局的形成。
新课标历史教科书是我国当代史学发展和繁荣的缩影。以高校学者为主体的新教科书编者,跟踪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力求与同时期的史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同步,所编新课标教科书一定程度上成为反映学术成果、体现学术进展的载体,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除了明显体现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现代化理论等新的史学范式外,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方法,如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审慎地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现代化理论透视中外历史,对革命和改革的关系和评价,做了更合理的阐释;对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评价;正本清源,以往一些被隐蔽的历史真相和被颠倒的历史事实恢复了历史原貌。
但是受各种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少担任新课程教学的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史学观念滞后、知识陈旧等问题。他们对史学界的学术进展反应迟钝,对教科书中的新观点、新提法研究甚少,这与新课标教科书所体现的史学进展形成了巨大反差。
新课标和新课标教科书,渗透了文明史观的理念,并依此对历史知识进行了筛选,从而确定了新课程体系。不少教师面对模块专题体例下时序紊乱的现状,不能用文明史观整合教材,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对《考试大纲》运用文明史观所构建的新体系内涵理解不深,认识不清。尽管新教科书已经淡化了社会形态理论,但是不少教师仍用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来把握中外历史的线索和阶段特征,还花费着大量时间补充、分析着社会形态的变化和社会转型的表现。
在具体史实和重大事件的阐释中,一些教师受困于“传统语境”和“革命语境”的制约,仍恪守着片面化、教条化的观点。阶级分析的方法仍是评定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主要标准,不能依据新的史学观点和新的理念,与时俱进、科学、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致使历史人物脸谱化、历史事件格式化。如对李鸿章的评价,有的教师就没有认定他在中国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仍按革命史范式将其定位于卖国贼和刽子手。尽管教科书中绝少提及社会形态的语汇,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阶级”等过时的称谓仍充斥于课堂和教辅书中。但是最新史学研究就体现出价值认识的多元化,对其有了客观的评价。
新课程实施中忽视史学观念的做法已经成为制约新课程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正如黄牧航教授所言:“如果不转变史学观念,所谓转变课程观充其量是使教师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资料收集者,而所谓转变教学观也很有可能就是运用更有效的方式把原来的一些陈旧错误的观念加以强化。”这种负面影响已在新课程教学和高考复习中显现,长此以往,势必会使推行新课程的初衷落空。
我们可以反思一下新课程实施以来的实际情况,在各种形式的新课程培训活动中,史学观念的培训一直是被忽视和冷落的`。以历史教学论和课程论专家为主的培训团队和推进团队,不论是在培训实践还是理论撰述中,都是集中于课程理念和教学理论方面,而很少涉及史学观念和史学理论。以中学骨干教师和教研员为主体的培训团队,由于自身史学理论素养的先天不足,指导内容更是侧重于具体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鲜有涉及史学观念的。从出版的林林总总的新课程论著看,多数也是论述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观念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教师一直处于“教教材”的状态,很少突破历史教科书的叙述。同时,不少教师把唯物史观视作唯一的史学理论,忽视了新史学观念的吸纳。即便少数教师重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学习,也多是从应对高考的角度,以临时抱佛脚的心态,仅是只言片语的接触一下史学理论知识,缺乏系统全面的掌握。新课程培训中对史学观念的忽视,致使教师集中学习史学理论的机会丧失,失去了及时充电的良机,史学观念薄弱的现状未能得以改变。
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8
在本次新课程的培训中,我们听了韩老师和夏老师的辛苦讲解,使得自己对此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使我受益匪浅,回味无穷,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使自己认识到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下面是我参加培训的一些心得: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最终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
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3)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三、深入学生,交流情感,打造民主和谐课堂
有时学生往往认为老师所讲的,除了应付考试外,和自己再无任何关系。这时要与学生沟通,及时转变其思想,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电视录像、甚至网上教学的优势。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
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那些智力发育迟缓、学生成绩不良、有过错、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还特别要尊重意见和自己不一致的学生。同时,教师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只有既尊重学生,又赞赏他,学生才能可能愉快地学习,才有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以上是我在本次培训中的一点点收获和体会,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实施上我会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尝试全新的教学方法,我相信,课程后一定会培育出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阶段通识培训、教材培训、听课评课、教研讨论等,感到这一实验工作的迷惘,面对新的教科书,教学设计真感到无从下手。十几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已基本定型,真要跨出这一步,实觉有些力不从心。通过与老师们的切磋、讨论和自己的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就上学期的教学情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很好!说得真好!你懂得真多!你的想象非常丰富!真聪明!你的证明很有说服力!你的解法非常棒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同时教师经常赞赏学生,能促进师生间的融洽与友谊,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3、尝试“做中学”(目前中、法合作的科学教育实验项目)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做中学”的基本流程是“学生提出问题→假设和猜想→分组讨论→调查和研究→得到并介绍自己的成果→结论→学生能力评定”,它与课改的思想观念是不谋而同的,其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优秀的考试成绩,而是学会如何应付未来的.挑战。
信息技术新课程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活动中去。变革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就是要以《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界定的课程理念为指导,逐步实现新课标设定的各项目标,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应用、学会创新。
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要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
针对过去学科教材内容表现的“难、窄、旧”的特点,新课程提倡的是“新、活、宽“。新课程把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尊重“儿童文化”,发挥“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强调的是问题解决,引进了许多现代社会生活和科技知识。
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1、内容综合而又需完善。
与其他课程比较,信息技术课程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学科,而无论是硬件领域还是软件领域都在不断创新并日新月异地变化。
2、个体实践而又需合作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更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理论上的许多知识,特别是软件的应用,如果单凭课堂讲解或者演示操作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通过亲手操作,解决在操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才会把概念理解的更好。
信息技术学科要求学生能够利用一系列信息资源和信息与通讯技术工具去发现、分析、综合、评价和呈现信息,能够寻找和收集相关信息,整理、分类、排序、比较和对比信息,分析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学生能够参与小的群体和整个班级讨论,与他人共同迎接挑战、完成任务,学生间必须要有合作意识。
信息技术教育应是适应课程要求的教育。
信息技术教学的缺失
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已经开设多年了。这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学生可以综合应用自己所学到的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利用计算机,完成各项任务,实现自己的创意。然而,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在教学目标的实施及实现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特殊的、新兴的学科,在课程研究方面,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既没有组织机构上的保证,也没有现行模式可供借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尚待开发和规范。这对于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采取哪些教学方法增加了难度。
2、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目前一些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还在影响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致使课堂教学沉闷、缺乏生气与乐趣,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就会严重窒息学生的创造精神。
传统的教学已难以适应课程的新形势。因为信息技术这一课程的综合性和内容的待生成性,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时代性。无论信息技术怎样瞬息万变,我们将以新课程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不断创新出更多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最近,又掀起新一轮的课程风浪来,波及整个教育界的每个人。为了响应号召,我们范村全体教师抽一个下午的时间专门去二中进行了学习,观摩,早听说张四保主任的新课程深入人心,他创建的”二十四”方针不仅在全县,也在全国很有名气,这次的培训真是很让人期待。
我们风尘仆仆的赶到二中时,已是座无虚席了,哪儿都是人,紧接着,我们跟随领队老师去了各班参加他们的上课,进了教室,我不由得大吃一惊,这和我上高中时的教学模式纯粹是风牛马不相及。呈现在眼前的情景。不是老师在一眼一板的教学生如何做题,如何解题,如何理清思路,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在那儿静静乐道的相互解答,讨论,讲解。课桌也不是以前上学时代的摆设模式,而是按组分别来分,对着并起来的课桌,大概是有有助于讨论,讲解吧!每个人的神情是那么的自然,高中时代很苦,很累,但眼前的学生脸上,我竟发现不了一丝的疲惫,一丝的懈怠,给我最直觉的印象是他们都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不一会儿,讨论完了。咦!奇怪的是,老师还没上台,甚至没说一句话。留给的时间几乎全是学生的,立马,有一位戴着眼镜的女生就上台,噢,她大概是要讲卷子的第一题—————成语,俗语题。纵然是第一个,可她留给我的印象却一点儿也不胆怯,很大胆,声音很洪亮,解释的也头头是道,有始有终的。而底下的学生听的呢?,也是津津有味,看来,这真是一种享受啊!我想,在他们心里,他们更渴望同龄人在给他们讲讲一些事,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讲讲。接下来的几位上台发言者,都不失风范的展示了自己的口才和知识。这样小组合作式的,全民总动员式的,学生自己探究式的学习模式真是令人向往,令人憧憬啊!课后,我不由的鼓起掌来。
课后,我来到教室门口,忽然发现了他们的花名表也很有意思,每个组一个组别和一个有趣的名字配对。像什么阳光组合,飞摩队,MOM4组合灯都让我大开眼界,这真是学生向往的地方和时刻啊!
听了随堂课后,老师静悄悄地在座位中间,没有多说一句话,他真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了/而他在看到学生以这么高昂的兴致配合时,她指不定有多高兴,快乐呢!
随堂课听完后,玩吗又听了老师代表及校长的发言,可谓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他们的理念真是和现在的大主流融为一体看了,他们所提倡的也是我们现代教学模式中最为缺失的啊!我们一向觉得学生就应该由老师管,由老师教,可殊不知,学生在拄着老师这根拐杖时,他们有的放矢的发挥着他们自己的潜力,这也是我们当老师最想看到的一幕啊!我们上课不用再那么累,学生还能学好,何乐而不为呢?
愿大家在新课改的潮流中勇往直前,有的放矢站好自己的岗!
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9
“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可是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的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程改革针对此利弊,鲜明的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直言不讳的请老师住嘴,这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直吹入了学生的心田,于是学生终于拥有了一片畅想的天空。
一、在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二、在导学案的编写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主体作用首先体现在导学案的编写上。课改以来,我认真钻研,灵活挖掘教材,重组教材中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通过多种形式的问题设计,把散乱的知识,语言,语法变为简单有序的知识系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学案,为上好不同类型的课打好基础,作好铺垫,留给学生更多的畅想空间。
三、在质疑解惑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而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利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以后的语文课堂上,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便敢大胆发言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却提高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谁能说这不是留给学生一片畅想天空的功劳?
新课改,以其鲜活的生命力会在语文课堂上扎下了深根,愿全体语文教师着眼与学生的'未来,认真反思,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下去,真正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史线索,来优化历史学习思维能力,全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我发觉不少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很是琐碎和没有条理,更不用说有完整的历史线索,历史思维很是薄弱。由于本课的学习内容庞杂包含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以及世界古代和近现代史,内容上时间和空间的跨度都很大,学生经常会出现事件内容的张冠李戴,并且前后的事件顺序也常常混淆不清。本课在课堂设计方面力求做到既能掌握本课知识点,同时需要帮助学生理清日本的重要历史发展线索,我感到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在学习中积极的进行自主整理线索,他们的参与使历史线索的脉搏跳动起来了。
本节课希望解决的另外一个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方面还是做的不错的,学生由于有了要竞争的目标,所以可以全组团结协作,甚至连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都可以很好的参与课堂活动,并且可以在活动中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同时许多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的发挥出乎了我和孩子的预料,这也是我和孩子们的一个意外收获吧。
我们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在课堂上要学生配合你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更不用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了,要是在希望学习有困难的也可以有所表现那就更是奢望了。但是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只有从学生的思想和兴趣入手,改变他们学习的态度,让学生从不愿意参与课堂到自己要争取机会去参加。常言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而刺激式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喜爱的,只有课堂设计具有创新性和趣味性,能够真正将学生的思想和行动融入到历史学习当中。课堂设计具有创新性和趣味性,是我们新课程教学所必须的,在学习新课中可以做到优化历史学习思维能力,全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真正将学生的思想和行动融入到历史学习当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布置学生自己动手设计题目的方面,希望提高学生自己把握历史知识的能力,同时提问的学生会选择相对学习比较有困难的同学,这样实际上也让课堂参与的面进一步扩大,被提问的学生为了本组的荣誉,一般都会在课前认真将本课的知识进行消化,怕因为自己而为本组丢分。
本节课的设计和完成中还有不少遗憾的地方,在设计每个小组活动时,应把握好时间,不然会出现课程任务完成比较仓促。在学生准备了较多相关材料的情况下,既要控制每个组的活动时间,同时学生找到的资料,如果在课堂上不能够应用的话,准备的学生会感到失望,我计划在班级创立个“历史小天地”,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时间运用的资料,可以在放在这儿,既可以拓展教学内容,也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历史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更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初中历史课程的创新性和趣味性可以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这个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参与、积极创新的空间,通过亲身的探寻,让他们去发现、感悟历史的无限魅力。课程设计是整个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具有创造性、开放性、灵活性的历史课程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扩展思维空间、延伸和发展获得知识的能力。本节课虽然得到了不少听课老师的好评,但是我发现还有很多细节方面设计的还有欠缺,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进行思索和挖掘,还给学生一个真正快乐自由的学习历史的环境,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和愉快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做到课堂和课后的互动,不再将上历史课作为一种负担和累赘,而是成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一种娱乐和享受,让学生在让游戏的竞争和快乐中去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在竞争中去自主整理历史线索,而不是机械的等待老师,这样能够优化历史学习思维能力,全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鲜活的历史线索脉搏跳动起来,让灵动的历史知识印在孩子们的心。
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10
“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可是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的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程改革针对此积弊,鲜明的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直言不讳的请老师住嘴,这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直吹入了学生的心田,于是学生终于拥有了一片畅想的天空。
一、在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甚至某些有较高朗读水平的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如此以来,教师个人水平是得到较好的发挥了,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大的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二、在质疑解惑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而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 “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利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以后的语文课堂上,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便敢大胆发言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却提高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谁能说这不是留给学生一片畅想天空的功劳?
新课改,以其鲜活的生命力会在语文课堂上扎下了深根,愿全体语文教师着眼与学生的未来,认真反思,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下去,真正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11
前段时间,我参与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语文课改研讨会。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课改的必要性、急迫性,初步了解了课改的一些内容。
新课标规定全面提高同学的语文素养,规定同学扩大知识面,规定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同学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出现方法和同学学习方法的转变,确立同学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同学发明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法又要转变学的方法,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法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法一转变,学的方法也随之转变。学的方法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出现,证明教的方法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思上的教与学方法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
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
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
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保守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规范》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同学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同学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同学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议、促进同学主动生长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同学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掌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规范》、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规范》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掌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动身,根据同学的年龄特征和不一样教学内容,发明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战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发明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同学语文实践的机遇,让同学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鼓励同学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同学在一切场所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与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同学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希望可以使同学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同学对语文课的兴趣有较大的提高。在实践工作中,我将不时总结反思,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
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出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12
为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时代快速发展的节奏,对高中课程进行了课改,现就高中化学课程的新课改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对高中化学新课程初步认识
1.现行教材的特点
现行教材与以前教材相比不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学生学生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化学课程分成了必修和选修两个层次,因而体现出它的层次性。另外在课程结构改革方面还体现出了多样性,其表现为高中化学课程设置了八个模块,它们分别是必修1、必修2,这是两个必修模块,然后六个选修模块分别是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和实验化学。怎样看待这一课程结构,
首先,两个层次——必修和选修层次,必修是全体学生都要学的,两个模块是严格按照从1到2的顺序依序开设。六个选修模块在理论上是并行的,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顺序问题,它们都是跟着化学2走。除此之外对于选修模块我们要关注它设计取向的不同,大体上可分成两大取向。一个是学术性取向,包括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这三大化学核心研究领域。另一类称为应用性取向,包括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实验化学。每一个模块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都有独特的价值,同时也构成了整个高中化学的课程体系,它们是一个整体。
其次,关于高中化学课程结构的变化,它是用学分来管理的,学生具有选择性,不同的学生可以学习不同的模块,学习的模块数也可以不一样。高中化学课程方案的学分分为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两部分,必修有六个学分,其中四个是由化学1、化学2来完成,还有两个必修学分是要求学生在六个选修模块当中任意选修一个模块而获得。选修学分不是统一规定的,是指在完成了六个必修学分之后,鼓励学生多学选修模块。为了减轻学生负担,选修学分还有一个高线限制,高考并不是把所有的选修模块都作为必考内容考。课程标准提出关于高考,将来学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多考一点,学一般理论课倾向的学生至少要考四个模块,对于文科倾向的学生则要取决于所在省的高考方案,至少要修满六个学分才能获准高中毕业。
2.正确树立高中化学课程理念
建立有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的学习方式,重视化学学习方法的启迪,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
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发掘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方式。使学生在进行接受学习的同时,增强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倡导 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学习主动探求,能互相交流讨论、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
二、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几点体会
1.必须认识课程模块的教学功能
化学
→承上启下
概括初中化学的知识规律
引出高中化学的核心概念
学习科学方法强化科学观念
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探究过程
为学习后续模块奠定基础
化学与技术→技术素养
理解化学与技术的关系
运用化学概念和原理
拓展化学实用性知识
强化学生的技术意识
2.学生学习方式将多样化
问题讨论: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思考、解疑
信息加工:从多种媒体和场所获取知识并整合
方案设计:针对不同任务设计有效的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中共同配合,互相交流
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由排排坐改为团团坐
实验探究:体验探究过程,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
调查咨询:理解化学与生活、环境和科技的关系
反思评价:反思、调整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成果
三、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必须不断充实自我
1.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地位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不再是教书的匠人,而应肩负起了解人。培养人的工作。
教师不是学生的主宰,学生也不再教师的工作成绩与效果的表征。新课程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阶段的激励人。引导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帮助。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潜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指导。
教师不是教教材科书,而是用教材教:在课堂上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讲解。传授者,是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指导。调整者。
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发展方向和可能性,予以指导。帮助:创设学习情景,提供学习工具;组织学习活动。参与学习过程;倾听学生发言。发问;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帮助和指导。
师生要共同创造美好的有生命力。创造力的教学生活
2.争做学生满意的化学老师:挑战与机遇并存
(1)树立新的课程意识,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2)运用全新评价理念,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
(3)转变教学观念,实施新的教学方式。
(4) 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
(5) 不断充电,更新知识,提高驾驭新课程的能力。人人争做学生满意的化学老师。
3. 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通过新课程的学习,我觉得作为教师必须自觉进行教学反思,发扬继承优秀的教学传统,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努力实践。探索,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结合新课程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化学专业知识。对STS的认识水平扩大知识面。提高信息获取。加工和传播水平。
四、对新课程的几点困惑
课程改革会不会半途而废?
教师需要怎样的专业支持?
考试评价能否作相应改革?
如何摆脱传统的教学思维?
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13
通过这一段的紧急的培训,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全面的生疏。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同学的进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准》,下面谈一谈我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成效。
通过学习《化学课程标准》可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当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好玩的问题情境,吸引同学的留意力,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这样使同学从生活阅历和客观事实动身,在争辩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理解化学,同时把学习到的化学学问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同学亲近化学,感到学习化学的欢快,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二、努力提高学习化学乐观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同学情感态度变化,实行乐观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格外丰富!真聪慧等等!调动了同学乐观探求学问的思想,激发了同学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同学体验成功,增加自信念。
1、面对新课程,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要能发挥同学主体性和乐观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老师;老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同学引到这一领域?老师在平常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的学问,教具;又要擅长把握同学的心理,使同学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化学学科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亲密相关。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擅长引导同学从生疏的事物,现象动身,依据同学把握的状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同学共同参与,发挥想象,乐观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学问的传授,而是包括学问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同学”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同学学问,教给同学方法,教给同学x和生存的力量应成为全部老师的职业追求。
2、机敏使用挖掘教材
有很多老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同学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悟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机敏、能动地运用教材,依据同学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长。
三、努力使同学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四周,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同学在生活中早已生疏的东西,老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老师却将学问点分化,忽视了同学自主探究和学问的综合运用力量的培育;一些本该让同学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争辩、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同学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由于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老师应当成为同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同学的学习乐观性、制造性,为同学供应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争辩的平台,让同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追求教学形式和成效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争辩、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同学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需贴近同学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需与同学已有的学问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同学有一个x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争辩争辩,发觉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学问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同学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同学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同学在沟通、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学问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推断。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