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乡村振兴培训心得报告(优推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2024年乡村振兴培训心得报告(优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2024年乡村振兴培训心得报告【第一篇】
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为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纷纷举办了培训班,以提高乡村干部和农民的发展意识和能力。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培训乡村振兴的课程,深受启发和教育。在这次培训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乡村振兴的理念和方法,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
首次开展乡村振兴培训课程的出发点是希望加强干部和农民的发展意识。课程开头,我们学习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和目标,深入了解了乡村振兴对于实现乡村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只有培养发展意识,才能顺利推动乡村振兴。这一点尤其对乡村干部来说至关重要,他们必须要有愿景和决心,带领农民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我从这次培训中深刻地体会到,发展意识的培养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前提和关键。
接下来的课程,我们研讨了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和方法。经过深入研究乡村实际情况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后,我们发现乡村振兴的整体战略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一战略指导原则的提出,对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规划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制定乡村振兴规划需要从整体上考虑乡村的现实情况,挖掘乡村的潜力和优势,避免盲目决策和一刀切的做法。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乡村振兴需要创新思维和方法,才能顺利推进。
此外,培训课程还注重实践经验的分享和交流。我们参观了一些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与当地干部和农民座谈交流,亲身体验了乡村振兴的成果和困难。这些实践活动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也增强了我们对于乡村振兴工作的信心和动力。同时,我们从这些实践中也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例如,培养乡村的特色产业需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农民的技术和经营能力;实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综合考虑农民利益和集体利益,做好补偿和安置工作。这些经验对于我们今后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最后,培训课程还鼓励我们通过实践来加深对于乡村振兴的理解和实践。我们分组进行了乡村振兴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通过实际操作来检验我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亲身体验到乡村振兴工作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尽管面临许多挑战,但是我也意识到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增长知识和经验。通过这次实践,我进一步加深了对于乡村振兴工作的理解,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这次培训乡村振兴的课程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教育。我学到了发展意识的重要性,了解了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和方法,分享了许多实践经验,加深了对于乡村振兴的认识。今后,我将继续努力,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中国的乡村振兴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2024年乡村振兴培训心得报告【第二篇】
我很荣幸参加乡村振兴培训班,通过党校领导、专家教授的精彩授课,本人受益匪浅,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进步,也有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为了让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打造极具文化特色的“红色瀑布小镇”,加强文化建设势在必行。具体来说就是以下几点:
一是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在各村建文化体育广场、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组建舞蹈队等,让“乡村舞台”真正为村民的“精神乐园”。
二是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村广播、宣传画、公众微信号等,营造深厚的文明宣传氛围,让大家真正掌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讲文明、树新风,顺利完成由“村民”到“居民”的角色转变。
三是创新活动载体,让文化发展多元化。我乡通过“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最美家风家训”等评选活动,树立优秀典型,并通过“道德讲堂”传承优良传统文化,引领文化建设方向,以文化人、以德润城,为乡村振兴和永续发展提供丰厚滋养、文化沃土和创造源泉。
在具体推动中还需要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社会组织为支撑,着力在“强帮带、配班子”上下功夫,通过机关干部会、三会一课等方式,狠抓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并在乡村发展、助力增收、社会治理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同时,统筹推进三农队伍建设,形成更具人性化的用人策略。
一是创新用人机制。引进一批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优化和提升机关干部整体素质。
二是加强已有人员的学习与培训。根据工作需要制定系统完备的培训计划,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在学习中转变观念、提高工作能力、提升工作效率,以求真、务实、廉洁、高效的精神紧跟成都、高新发展的脚步。
三是培养一批“土专家”,有本底、有办法、接地气;特聘一批“大专家”,有视野、有技术、接天线;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作为一名乡镇基层工作人员,我们应该理清思路,和村两委一起找准思路谋发展,为把村建设成为业强、民富、村美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乡村振兴战略在价值、制度及组织三个维度上的创新是新时代的产物。价值维度上的创新是根本方向,制度维度上的创新是重要保证,组织维度上的创新是强劲支撑。这些创新耦合形成乡村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将日益推动乡村振兴由蓝图走向现实。
继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对多年“三农”工作的继承与创新,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正在形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之处可以从价值、制度、组织三个维度来认识,意义重大。
价值维度上的创新。
明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文件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明确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明确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作了部署。分别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制度维度上的创新。
高起点。与新农村建设不同,乡村振兴战略首先从国家层面制定战略规划。《规划》通过与文件对表对标,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包括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等,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高标准。乡村振兴,法制法规先行。一方面,文件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把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多年来,特别是2005年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国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治措施,需要制度化、法制化,同时各地方可以从本地乡村实际需要出发,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文件提出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这意味党对“三农”的领导法制化了、制度化了。
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旨在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全方位高质量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其中,若干制度创新值得关注:如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上述举措旨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创新性政策举措改变了以往增减挂钩、占补平衡均取之于乡、用之于城的做法,通过跨省域调节,可以大大提高节余指标的含金量并用以反哺农村。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这些制度创新有助于构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
组织维度上的创新。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打造一支新时代“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为此,文件强调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打造新时代的“三农”工作干部队伍。
惩治“微腐败”,打造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从基层党组织抓起。文件提出,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文件首提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上述经营主体及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的骨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须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件指出,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积极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国现有两亿多小规模兼业农户,多数年龄偏大,有的是老人和妇女。现阶段的迫切之举,是采取针对性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使之分享到现代农业发展红利。
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行业组织,带领中国农业“走出去”。文件提出,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农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能够引导小农户参与系统内的分工协作,使农民由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向具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投资意识、风险意识的现代产业工人或农业企业家转变,从而解决土地配置细碎化、生产经营分散化问题,整体提升农业的产业层级和质量效益。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以及相关科研、教学和其他组织、个人参加,为维护和增进全体会员的共同利益,在自愿互利基础上依法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可以跨地域、跨组织发展,能够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水平上提高农民和农业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农户和农业经营与国内外市场对接,降低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有助于带领中国农业“走出去”。
_年5月26日,我参加了市党校组织的“乡村振兴战略”培训会。本次培训会分为两个内容,乡村振兴专题培训课程及现场教学考察。兰德培训中心为这次培训作了精心准备,结合乡村振兴主题,贵州省委党校罗副校长做了“乡村振兴战略研讨会”主题教学,讲述乡村振兴之“新”与“兴”,罗校长围绕为什么要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新”和“兴”以及精准脱贫的“塘约经验”案例三部分内容展开讲解。
通过考察学习,我深刻感受到贵州省“三变”改革适应了当前发展的大趋势,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效益为一体,走出了一条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子,为我们贫困县创造了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的鲜活经验。
一路走来,在贵州看得最多、感触最多的就是乡村。贵州农村的变化,让人耳目一新,首先是生态好,到处是青山绿水,很少看到垃圾和污水。其次是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水、电、路、村部、学校、卫生所建设标准都比较高。农村老百姓的房子多数改建成了楼房,特别是湄潭县对全县民居进行了统一的风格设计,保留了传统的民居特点。“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七大元素合为一体,白墙灰瓦的民居镶嵌在黔北的青山绿水之间,好像一幅幅山水画,美不胜收!除了硬件设施的提升,贵州通过“三变”,把农民的土地通过合作社集中起来,发展经济作物和旅游等产业,尤其是茶叶、花卉、猕猴桃、野刺梨等产业发展的非常好,走出了一条依托产业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看到先进就看到了差距,也启迪了思路、鼓舞了我们的信心。下一步的工作规划我有几点想法:
一是积极投身到十九大精神的学习之中。深刻领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落实“五新”战略任务、打好“五大攻坚战”,不断加快追赶超越的步伐,努力使自己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中的积极分子。
二是积极投身到“三变”改革的实践之中。“三变”改革是壮大集体经济、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动力。在“三变”改革中,是主导,企业是主体,群众是主角。具体的来说,就是要搭台,企业要唱戏,农民要参与。要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做农民愿意做的事情,给农民真正要的东西,帮助农民掌握挣钱的技术,找到挣钱的路子,引导农民用的积极性和热情参与“三变”改革,实现联产联营、入股分红,增加收入。
三是积极投身到脱贫产业的培育之中。进一步发挥我县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气候特点的优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大力发展核桃、养蜂、烤烟、食用菌、中药材、高山蔬菜、林下养殖等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旅游价值、社会价值好农业特色产业,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扎实将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结合起来,抓好“一红一黑一白”特产品牌创建,让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力争卖得出,能致富。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振兴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农民不再珍惜传统文化:无论是拜金主义盛行,传统价值观念扭曲,还是不良风气的传播赌博、天价礼金等恶习的侵染……现实的乡村无法安顿农民的灵魂,进而也无法安放一个有五千年农耕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振兴乡村文化需开展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基层文化活动,才能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当下,农村地区文化发展滞后,“好山好水好无聊”,是回乡青年的调侃,无疑是对部分农村文化生活跟不上时代节奏的生动反映。在感慨农村春节“千家万户搓麻声”时,其实更应多想想,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人们的精神需求多配一些可以安放的空间,无论是传统庙会节庆活动,鼓励开展秧歌、社火等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还是各乡各镇自导自演新潮“村晚”,结合地区实际,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才能驱动乡村优秀文化精神的再现与重塑。
振兴乡村文化需丰富文化内容。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民对农村文化活动的认同和参与呈现显著差异。当下,大多数农村地区老年文化活动比较红火,却忽视了青年文化活动。很多80后、90后不愿意留在农村,不仅是因为城里收入高,而且是因为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城市文明对他们有着巨大吸引力。如何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紧迫课题。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搞“大锅饭”,只有区分不同群体,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才能使优秀文化内化于农民心中,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实践。
振兴乡村文化需建设文化阵地。文化阵地是文化发展载体,是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的依。在当下纷繁复杂的思潮中愈发凸显出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然而农村基层文化场所建设仍然十分滞后。在全国范围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取得一定成效,但图书、报刊来源有限,部分科技、法律书籍内容陈旧,书籍的种类比较单一,特别是贴近农民实际的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书籍较少,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农家书屋已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为数不多的亮点所在。文化场所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是文化活动开展的依托。故而,应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为乡村文化发展筑牢根基。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愿景,不仅仅是好山好水,乡愁之中更应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农村文化的根脉需要传承,记忆需要留续,用文化振兴,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家园。
乡村振兴战略在价值、制度及组织三个维度上的创新是新时代的产物。价值维度上的创新是根本方向,制度维度上的创新是重要保证,组织维度上的创新是强劲支撑。这些创新耦合形成乡村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将日益推动乡村振兴由蓝图走向现实。
继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对多年“三农”工作的继承与创新,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正在形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之处可以从价值、制度、组织三个维度来认识,意义重大。
明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文件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明确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明确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作了部署。分别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高起点。与新农村建设不同,乡村振兴战略首先从国家层面制定战略规划。《规划》通过与文件对表对标,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包括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等,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高标准。乡村振兴,法制法规先行。一方面,文件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把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多年来,特别是2005年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国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治措施,需要制度化、法制化,同时各地方可以从本地乡村实际需要出发,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文件提出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这意味党对“三农”的领导法制化了、制度化了。
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旨在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全方位高质量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其中,若干制度创新值得关注:如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上述举措旨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创新性政策举措改变了以往增减挂钩、占补平衡均取之于乡、用之于城的做法,通过跨省域调节,可以大大提高节余指标的含金量并用以反哺农村。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这些制度创新有助于构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打造一支新时代“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为此,文件强调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打造新时代的“三农”工作干部队伍。
惩治“微腐败”,打造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从基层党组织抓起。文件提出,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文件首提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上述经营主体及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的骨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须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件指出,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积极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国现有两亿多小规模兼业农户,多数年龄偏大,有的是老人和妇女。现阶段的迫切之举,是采取针对性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使之分享到现代农业发展红利。
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行业组织,带领中国农业“走出去”。文件提出,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农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能够引导小农户参与系统内的分工协作,使农民由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向具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投资意识、风险意识的现代产业工人或农业企业家转变,从而解决土地配置细碎化、生产经营分散化问题,整体提升农业的产业层级和质量效益。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以及相关科研、教学和其他组织、个人参加,为维护和增进全体会员的共同利益,在自愿互利基础上依法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可以跨地域、跨组织发展,能够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水平上提高农民和农业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农户和农业经营与国内外市场对接,降低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有助于带领中国农业“走出去”。
1、要抓好规划编制这个先导。乡村振兴,规划先行。乡村振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要有长远规划,稳步推进。要对照国家要求,结合实际,高标准编制永和乡村振兴具体行动规划,同时按照全县乡镇功能布局科学规划,形成我乡本土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发展格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年接着一年做,一届接着一届干,确保干出成效。
2、要抓好人文环境这个基础。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而优美宜居的农村环境是吸引人的关键。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以“厕所革命”为契机,加快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美化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好绿水青山和田园风光。以景区的理念规划永和,以旅游景点的标准建设永和,在全乡开展村庄景观美化、亮化活动,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站点建设,因地制宜兴建特色餐饮、特色民宿、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打造生态宜居、生活便利的新农村。
3、要抓好产业发展这个核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要坚定不移做强农业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以打造“小水果”之乡为契机,大力发展永和生态休闲旅游农业。重点以冬枣、沃柑、猕猴桃、香瓜、西瓜、小水梨、湘莲、油茶等为主打产品,推动我乡传统农业向现代代农业发展。利用自然资源,以松柏、龙凤为中心,推动永和康养、休闲旅游业发展。以三和瓷业为龙头,利用现在工业资源大力发展新型工业,重点引进、扶持和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按照“工旅结合”“农旅结合”“养旅结合”等思路,把永和的养生养老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打造休闲观光、健体康养等特色产业。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贫富差异较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各方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要实现产业兴旺,首先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通过培育农业品牌、增强科技创新、强化城乡融合,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促进农村产业集聚。
人才振兴是支撑。“人才兴,事业方兴”。发展离不开人,乡村振兴自当不例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解决人的间题。由于受前些年农村发展“钱景”不大的影响,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农村缺人特别是缺少能人的问题,已经成为振兴乡村的制约瓶须。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做好农村人才政策这篇大文章,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设。既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生カ军。也要广纳懂科技、懂市场、懂法律、懂管理的贤才能人到农村来创新创业,让农村成为贤才能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质专业化乡村振兴队伍,增强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和农村产业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文化振兴是灵魂。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乡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人文之美。如果说没有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或是没有乡村文化的同步振兴,那那乡村振兴就失去了真正的灵魂。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抓住乡村文化这一灵魂根本。不仅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推进城乡文化融合,保护并传承好乡村文化,增加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供给,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及其产业。还要打通农村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破解文化服务难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不断提高农村群众在文化成果上的获得感以及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幸福感。
产方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持续攻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增加能源供应的良性循探索农村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增强乡村振兴的恒久生命力。
树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厦巍峨靠的是地基坚固,乡村振兴战略让国之基更稳,祖国必须将更加坚实屹立在世界洞东方,让我们信心倍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牵引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番农村力量。
按照市委组织部的要求,__年9月25日—30日在市委党校举办理论学习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为期六天乡村振兴培训。感触颇深,尤其是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乡人大主席兼村党支部书记林青远讲述全村发展历程,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前景,经济发展之快,全靠有个领路人。通过学习,体会如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紧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期待、新希望。”作为一名奋战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肩上更是扛着振兴乡村的艰巨任务,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将党的好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农村的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筑牢乡村振兴之基的重点。在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地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历史欠账多、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水、电、路、污染处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这都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掣肘。在实现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必须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工作,立足群众需求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补齐水、气、污染处理设施等突出短板,解决制约当地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许多地区在脱贫攻坚的带动下,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推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习总书记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结合自身资源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红利。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农村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关键。许多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不说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扶贫济困,连基本办公经费都全靠政府财政补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是一块突出的短板。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有政府补贴和村集体经营收入,政府补贴基本固定,要想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通过生产经营,盘活村集体资产。国家出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惠农政策,这是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项大事,目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怎样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充分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这是当下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责无旁贷,应该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投身于乡村振兴,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近年来,乡村振兴已经成为我们国家推动农村快速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在各地,乡村振兴以及与之配套的美丽乡村建设等各项工作也成为了农村工作的重点。作为农村地区占大多数的地方来说,加快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个人认为,当前推动乡村振兴,要从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健全乡村治理机制。目前乡村管理仍然存在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水平不适应乡村振兴需要情况,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基层探索。应组织专门力量,在全县进行调查研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我县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地乡村治理模式进行推广。
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理念和“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个好”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一致的。应以此为基础,研究新时代乡村发展的趋势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更加强调生态保护、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社会进步,结合实际深化和丰富每一个理念的内涵,建立一套涵盖农村五大建设的标准体系,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
二是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工作应该目前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充分利用各级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利用扶贫工作政策支撑和强有力的保障机智、智力支持等条件,将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工作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协调推进。在人力投入、资金投入等方面统筹考虑,让精准扶贫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基础性工作。
三是以农村社区试点建设为契机,推进乡村全面协调发展。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完善在村党组织领导下、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促进流动人口有效参与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畅通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渠道;推进农村社区法治建设;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推动农村社区公益性服务、市场化服务创新发展;强化农村社区文化认同;改善农村社区人居环境等八大方面对农村社区建设提出了全面要求。此后,省委省政府也下发了文件,对农村社区试点建设提出要求。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对此重视还不够,推进的力度很有限。如果能够按照文件要求将此项工作做到位,可以说就能够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到位。
四是遵循乡村发展演进的客观规律。在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中,作为载体的乡村,其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在乡村和城市、乡村和产业、村庄与自然、村庄与村庄、村庄与历史文化等多种关系中,都有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应认真加以研究。特别是乡村振兴与城市化的内在联系,乡村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乡村发展与人、地、钱的关系等问题要作为重点加以研究。
今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决胜之年,也意味着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将与全国人民一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成功路上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抵达终点前也难免磕磕绊绊,更重要的是,冲刺完成以后的前行方向又该何去何从。
对于脱贫任务和脱贫困难相对集中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应该如何做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发挥“1+12”的促进作用,需要我们规划措施、具体落实双管齐下。
在措施的规划上,要体现全面覆盖和精准针对的要求。对于重点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建立相应的帮扶机制,保持一定的财政投入力度,以求总体稳定。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脱贫县,可集中力量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因地制宜地推动当地产业发展,挖掘其自身发展潜力以及巩固脱贫成果。对于返贫问题,健全防止返贫检测和配套的帮扶机制,杜绝贫困户在脱贫和返贫之间的来回挣扎。对于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推动其积极与乡村振兴同配套适应,确保广大的农村人口有应对风险、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
在具体落实上,制定的政策离不开单位个人的落实,所以乡村振兴离开不专业人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懂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深入脱贫地区了解实情,根据当地特色和优势条件,配套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引领作用。对于“三农”队伍的下乡问题,需要拓宽引才聚智的渠道,如通过现有的公务员招录制度、事业单位招聘制度等方式,将“三农”人才聚集到乡村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贡献力量、发挥作用。对于“三农”队伍的培训问题,需要注重当地人才的训练养成,通过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等提升本地青壮年人才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职业实践能力,为乡村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土人才。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者内涵都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属异曲同工之妙。广袤大地上,世世代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农民已经不再饱受饥寒之苦,如今在党中央的带领下将会走上一条愈来愈幸福的道路。
近年来,乡村振兴已经成为我们国家推动农村快速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在各地,乡村振兴以及与之配套的美丽乡村建设等各项工作也成为了农村工作的重点。作为农村地区占大多数的地方来说,加快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个人认为,当前推动乡村振兴,要从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健全乡村治理机制。目前乡村管理仍然存在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水平不适应乡村振兴需要情况,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基层探索。应组织专门力量,在全县进行调查研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我县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地乡村治理模式进行推广。
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理念和“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个好”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一致的。应以此为基础,研究新时代乡村发展的趋势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更加强调生态保护、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社会进步,结合实际深化和丰富每一个理念的内涵,建立一套涵盖农村五大建设的标准体系,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
二是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工作应该目前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充分利用各级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利用扶贫工作政策支撑和强有力的保障机智、智力支持等条件,将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工作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协调推进。在人力投入、资金投入等方面统筹考虑,让精准扶贫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基础性工作。
三是以农村社区试点建设为契机,推进乡村全面协调发展。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完善在村党组织领导下、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促进流动人口有效参与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畅通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渠道;推进农村社区法治建设;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推动农村社区公益性服务、市场化服务创新发展;强化农村社区文化认同;改善农村社区人居环境等八大方面对农村社区建设提出了全面要求。此后,省委省政府也下发了文件,对农村社区试点建设提出要求。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对此重视还不够,推进的力度很有限。如果能够按照文件要求将此项工作做到位,可以说就能够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到位。
四是遵循乡村发展演进的客观规律。在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中,作为载体的乡村,其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在乡村和城市、乡村和产业、村庄与自然、村庄与村庄、村庄与历史文化等多种关系中,都有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应认真加以研究。特别是乡村振兴与城市化的内在联系,乡村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乡村发展与人、地、钱的关系等问题要作为重点加以研究。
_年5月26日,我参加了市党校组织的“乡村振兴战略”培训会。本次培训会分为两个内容,乡村振兴专题培训课程及现场教学考察。兰德培训中心为这次培训作了精心准备,结合乡村振兴主题,贵州省委党校罗副校长做了“乡村振兴战略研讨会”主题教学,讲述乡村振兴之“新”与“兴”,罗校长围绕为什么要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新”和“兴”以及精准脱贫的“塘约经验”案例三部分内容展开讲解。
通过考察学习,我深刻感受到贵州省“三变”改革适应了当前发展的大趋势,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效益为一体,走出了一条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子,为我们贫困县创造了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的鲜活经验。
一路走来,在贵州看得最多、感触最多的就是乡村。贵州农村的变化,让人耳目一新,首先是生态好,到处是青山绿水,很少看到垃圾和污水。其次是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水、电、路、村部、学校、卫生所建设标准都比较高。农村老百姓的房子多数改建成了楼房,特别是湄潭县对全县民居进行了统一的风格设计,保留了传统的民居特点。“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七大元素合为一体,白墙灰瓦的民居镶嵌在黔北的青山绿水之间,好像一幅幅山水画,美不胜收!除了硬件设施的提升,贵州通过“三变”,把农民的土地通过合作社集中起来,发展经济作物和旅游等产业,尤其是茶叶、花卉、猕猴桃、野刺梨等产业发展的非常好,走出了一条依托产业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看到先进就看到了差距,也启迪了思路、鼓舞了我们的信心。下一步的工作规划我有几点想法:
一是积极投身到十九大精神的学习之中。深刻领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落实“五新”战略任务、打好“五大攻坚战”,不断加快追赶超越的步伐,努力使自己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中的积极分子。
二是积极投身到“三变”改革的实践之中。“三变”改革是壮大集体经济、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动力。在“三变”改革中,是主导,企业是主体,群众是主角。具体的来说,就是要搭台,企业要唱戏,农民要参与。要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做农民愿意做的事情,给农民真正要的东西,帮助农民掌握挣钱的技术,找到挣钱的路子,引导农民用的积极性和热情参与“三变”改革,实现联产联营、入股分红,增加收入。
三是积极投身到脱贫产业的培育之中。进一步发挥我县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气候特点的优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大力发展核桃、养蜂、烤烟、食用菌、中药材、高山蔬菜、林下养殖等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旅游价值、社会价值好农业特色产业,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扎实将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结合起来,抓好“一红一黑一白”特产品牌创建,让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力争卖得出,能致富。
按照市委组织部的要求,__年9月25日—30日在市委党校举办理论学习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为期六天乡村振兴培训。感触颇深,尤其是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乡人大主席兼村党支部书记林青远讲述全村发展历程,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前景,经济发展之快,全靠有个领路人。通过学习,体会如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紧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期待、新希望。”作为一名奋战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肩上更是扛着振兴乡村的艰巨任务,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将党的好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农村的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筑牢乡村振兴之基的重点。在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地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历史欠账多、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水、电、路、污染处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这都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掣肘。在实现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必须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工作,立足群众需求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补齐水、气、污染处理设施等突出短板,解决制约当地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许多地区在脱贫攻坚的带动下,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推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习总书记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结合自身资源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红利。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农村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关键。许多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不说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扶贫济困,连基本办公经费都全靠政府财政补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是一块突出的短板。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有政府补贴和村集体经营收入,政府补贴基本固定,要想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通过生产经营,盘活村集体资产。国家出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惠农政策,这是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项大事,目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怎样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充分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这是当下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责无旁贷,应该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投身于乡村振兴,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今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决胜之年,也意味着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将与全国人民一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成功路上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抵达终点前也难免磕磕绊绊,更重要的是,冲刺完成以后的前行方向又该何去何从。
对于脱贫任务和脱贫困难相对集中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应该如何做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发挥“1+12”的促进作用,需要我们规划措施、具体落实双管齐下。
在措施的规划上,要体现全面覆盖和精准针对的要求。对于重点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建立相应的帮扶机制,保持一定的财政投入力度,以求总体稳定。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脱贫县,可集中力量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因地制宜地推动当地产业发展,挖掘其自身发展潜力以及巩固脱贫成果。对于返贫问题,健全防止返贫检测和配套的帮扶机制,杜绝贫困户在脱贫和返贫之间的来回挣扎。对于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推动其积极与乡村振兴同配套适应,确保广大的农村人口有应对风险、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
在具体落实上,制定的政策离不开单位个人的落实,所以乡村振兴离开不专业人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懂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深入脱贫地区了解实情,根据当地特色和优势条件,配套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引领作用。对于“三农”队伍的下乡问题,需要拓宽引才聚智的渠道,如通过现有的公务员招录制度、事业单位招聘制度等方式,将“三农”人才聚集到乡村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贡献力量、发挥作用。对于“三农”队伍的培训问题,需要注重当地人才的训练养成,通过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等提升本地青壮年人才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职业实践能力,为乡村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土人才。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者内涵都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属异曲同工之妙。广袤大地上,世世代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农民已经不再饱受饥寒之苦,如今在党中央的带领下将会走上一条愈来愈幸福的道路。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振兴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农民不再珍惜传统文化:无论是拜金主义盛行,传统价值观念扭曲,还是不良风气的传播赌博、天价礼金等恶习的侵染……现实的乡村无法安顿农民的灵魂,进而也无法安放一个有五千年农耕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振兴乡村文化需开展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基层文化活动,才能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当下,农村地区文化发展滞后,“好山好水好无聊”,是回乡青年的调侃,无疑是对部分农村文化生活跟不上时代节奏的生动反映。在感慨农村春节“千家万户搓麻声”时,其实更应多想想,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人们的精神需求多配一些可以安放的空间,无论是传统庙会节庆活动,鼓励开展秧歌、社火等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还是各乡各镇自导自演新潮“村晚”,结合地区实际,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才能驱动乡村优秀文化精神的再现与重塑。
振兴乡村文化需丰富文化内容。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民对农村文化活动的认同和参与呈现显著差异。当下,大多数农村地区老年文化活动比较红火,却忽视了青年文化活动。很多80后、90后不愿意留在农村,不仅是因为城里收入高,而且是因为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城市文明对他们有着巨大吸引力。如何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紧迫课题。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搞“大锅饭”,只有区分不同群体,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才能使优秀文化内化于农民心中,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实践。
振兴乡村文化需建设文化阵地。文化阵地是文化发展载体,是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的依。在当下纷繁复杂的思潮中愈发凸显出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然而农村基层文化场所建设仍然十分滞后。在全国范围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取得一定成效,但图书、报刊来源有限,部分科技、法律书籍内容陈旧,书籍的种类比较单一,特别是贴近农民实际的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书籍较少,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农家书屋已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为数不多的亮点所在。文化场所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是文化活动开展的依托。故而,应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为乡村文化发展筑牢根基。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愿景,不仅仅是好山好水,乡愁之中更应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农村文化的根脉需要传承,记忆需要留续,用文化振兴,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家园。
2024年乡村振兴培训心得报告【第三篇】
此次学习的时间虽然不长,但知识量大,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让我对xx的乡村振兴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下面我就此次学习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以及对xx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
本次培训共包括8场专题讲座:《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与新业态》、《公共危机处理与舆论引导》、《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浙江经验》、《全域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五水共治、美丽河湖、美丽乡村:关键技术、教训、对策及其全国意义》、《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与乡村振兴》;2场现场教学:《美丽乡村建设成果xxxxx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xx鲁家村(田园综合体、田园党建)》。经过这五天紧张的学习,感到收获很多。
(一)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现实担当。
乡村振兴是个长远工程、系统工程,不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20xx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就已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到20xx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xx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xx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三农”发展与国家现代化蓝图的时间节点是一致的。可以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
目前中央已制定出台了乡村振兴20xx年到20xx年的战略规划,我县也正在制定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和“五个振兴”工作方案。下步,关键是如何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地抓好落实。纵观浙江省乡村振兴的经验,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万村景区化”再到“大花园”建设,无不是靠一任接着一任干,才取得了今天的硕果。正如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婉飞在介绍“千岛湖”成功经验时所讲:“浙江省最大的经验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和匠心。”
(二)要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此次培训的第五天,我们前往美丽乡村建设成果xxxxx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进行现场教学。
(三)要有“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
浙大城乡规划院高级规划师、浙大亚太休闲研究中心研究员曹毅在总结浙江的成功经验时,在人的因素上用了“敢闯、敢干”2个词来形容。浙江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创新之花离不开培育她的土壤,这中间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应该说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基层干部“敢闯、敢干”的精神,是浙江经济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比如,在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上,浙江省探索的“抱团飞地”(将贫困村、薄弱村用地指标集约打包和城郊用地指标置换)模式,就很值得学习借鉴。比如,当年“淘宝大学”大学生创业的做法曾经受到非议,但是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成就了一批年轻人的财富梦想的同时,也引领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风。比如,鲁家村小火车的铁轨就是修在机耕道上,引领了政策上的创新。
同时,授课老师充分肯定了目前的“大棚房”清理工作当中各级政府所取得的成就,但是也不乏一些识别不准确,以大棚房的名义遏制了当地经济发展的事例。这就要求当地政府要有“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敢于担担子,为当地经济的腾飞扫除障碍。
(四)要有尊重城乡发展规律的科学观念。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遵循其内在的科学规律。比如,乡村振兴必须要有产业的振兴作为基础和前提,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壮大村集体经济,才会实现生活富裕。而产业的兴旺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必须是生态宜居的,否则这样的产业是不可持续的。“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xx”,xx竹企总数已经有1200多家,20xx年总产值225亿元,全国第一。
浙江省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发展乡村旅游,在政策上要灵活,要在不违反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充分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搞活经营权;要做好农民增收、市民良好体验相结合的文章,做好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相结合的文章,政府在规划、引导和规范上多做工作,充分发挥基础群众的创造力和市场的调节力,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赢”。
(一)强化规划引领。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业农村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乡村居民住房条件极大改善,生活品质极大提升。农村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和居住环境发生了一系列改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规划先行,针对乡村资源要素的配置、土地开发利用、耕地保护及经济、生态、社会的发展,制定好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规划,既突出功能统筹、产业融合,又强调生态文明和城乡共融发展,做好人与自然、资源与生态、发展与环境的融合,增强规划的可行性和长远性,让规划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为我县农业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充分激活主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一定要明白:乡村振兴是为了谁、该依靠谁?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农民、一切依靠农民。在出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政策文件过程当中,必须充分搜集民情、征求民意,确保政策能够落实落地。只有尊重农民的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广大农民振兴乡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才能真正达成。
(三)强调久久为功。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乡村振兴按“三步走”战略部署,20xx年全面建成,这一战略设计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视为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在推进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我们的城镇化进程还没有结束,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趋势并没有发生转变。要按照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和阶段划分,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一张蓝图绘到底,避免一哄而上,既要有战略决心,又要有历史耐心。
(四)完善乡村振兴工作的体制机制。
乡村振兴工作在中央、省、市级层面主要起综合协调的作用,而具体的实施主体是县乡一级。建议县实施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配齐相关人员,办公室设常务副主任一名、副主任两名,办公室内设产业生态组、乡风治理组、综合组、督察组,每个小组配备两名工作人员,总计11人。牵头乡村振兴具体任务的县直单位及16个乡镇(经开新区)必须明确由单位一把手负主责,确定一名分管领导,明确一位专职办公室主任。同时完善乡村振兴工作的考核奖惩机制,建议参照县脱贫攻坚模式。
(五)增加乡村振兴的投入。
一要整合财政资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使公共资源配置优先向“三农”倾斜。要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建议县级成立涉农项目资金整合领导小组,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作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优化财政支农投入供给,加强财政支农政策顶层设计,理顺涉农资金管理体系,创新涉农资金使用管理机制,改革和完善农村投融资体制,切实提升国家支农政策效果和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二要创新农村金融。金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要完善我县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要坚持农村金融改革正确方向,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需求,逐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三要吸引工商资本下乡。工商资本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他们中的大部分从农村走出来,天然的熟悉农业、亲近农民,是乡村振兴的资源和机遇。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也为他们返乡干事创业带来了机会。当前工商资本下乡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投资农业的风险较大,投资环境较为复杂,固定资产无保障,回本周期较长。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优化投资环境,遵循市场规律,在保障工商资本下乡同时也要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让更多的工商资本在乡村振兴中大有作为。
四要汇集全社会力量。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技能人才等,通过各种方式回馈故里建设乡村。
2024年乡村振兴培训心得报告【第四篇】
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了全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重点。在这个背景下,各种乡村振兴方面的培训活动层出不穷,我有幸参加了其中一些,从中受益匪浅。下面,我将从培训的知识理论层面、人际交往层面、实践操作层面、情感共鸣层面以及育人效果层面来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从知识理论层面上看,乡村振兴方面的培训课程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我突破了自己的认知局限,了解到了许多之前不曾接触过的领域和概念。比如,我了解到了在乡村经济中,现代农业不仅仅是简单地生产粮食,还涉及到农业技术、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电商等多个方面。同时,学习了乡村旅游这一乡村产业的发展概念、操作规律和创新模式。这些知识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而且也增强了我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实践能力。
其次,从人际交往层面上看,这些培训课程往往是集体参加的,需要我们和其他参训人员互动和交流。这种集体参加的形式对于独立个体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我学会了倾听、体谅、沟通和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体味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密不可分的重要性,体验到了“凡事都要听别人的意见,观察别人多做少说”的感受。通过与各界优秀人士的互动,我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和技巧,这些对于我的未来职业和社交交际都产生了很大的帮助。
其次,从实践操作层面来看,这些乡村振兴方面的培训活动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和技能的提升,比如参观各类乡村振兴项目、实地考察等。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技能,如如何编制乡村振兴计划、如何培育适合本地市场的乡村产业、如何应对不同的突发状况等。这些技能在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次,从情感共鸣层面来看,这些培训中,我除了学到了丰富的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还感受到了乡村振兴所带来的喜悦和奋进的动力。在一些乡村餐厅、民宿参观中,我看到了当地乡亲们艰辛的劳动和勤恳的精神后,更加认识到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同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训者们一起分享感悟和讨论思想,增加了我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了我们的归属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从育人效果层面来看,这些培训活动所起到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是不可忽视的。乡村振兴的推进,需要我们的年轻人去担当和奋斗,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协力。这些培训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鲜的思路和很多有用的决策参考。作为普通的一名大学生,我在这些培训活动中不仅仅获得了实际的收获,同时也汲取到了前人智慧,感受到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综上所述,通过这些乡村振兴方面的培训活动,我收获颇丰。不仅扩展了个人的知识结构,增强了人际交往和实践操作的能力,还受到了领悟和启发。对于未来的职业和社会发展,这即是是我的一次珍贵经历和奋斗机会,也是展示自己的一个平台。我相信,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我们一定可以为乡村振兴献智献力,为我们的大家族增添新的光彩!
2024年乡村振兴培训心得报告【第五篇】
习近平的“三大战役”之一的脱贫攻坚工作在全国开展几年,几年来,就农村的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四通八达,水泥路通村通组,便民路走村串户,风貌打造后焕然一新,产业发展如火如荼。脱贫攻坚的战役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党和国家的脱贫政策与人民群众的思想素质还存在着差距。党和国家的脱贫政策要求政府和群众共同努力,同心同德,互相配合,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共同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奔小康脱贫致富。而部分群众缺是被动接受党和国家政策,不是主动配合乡村干部的引导,创业致富。
二、部分群众思想观念发生畸形变化。
三、部分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耐心等待国家政策扶持,等着天上掉下馅饼,靠国家救济过日子,甚至恬不知耻到政策部门要求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只向政府索取,自己却不愿意付出,稍不如意怨气冲天,这种人不知感恩,更不满意。
因此脱贫攻坚政策应加大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的教育,转变群众脱贫致富的观念,把“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这条正道上来。
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党员发挥作用。“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在扶贫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帮扶责任人,我们在开展帮扶工作时,就应该时刻本着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办实事的态度去帮扶,而不是为了仅仅为了每月的填表签字按手印,作为党员,要时刻牢记肩负的职责与使命,做好本职工作,不浮躁,不虚假,从群众利益的角度出发,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尽自己的努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建设好的村“两委”班子。就是要加强支部建设,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加强村支书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的村一把手队伍。要优化结构,坚持在“能人”中选“好人”,把致富带富能力强的党员群众吸纳进村“两委”班子,让得力的村“两委”班子配合好政府,带动贫困人口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2024年乡村振兴培训心得报告【第六篇】
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热门话题。为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各级政府和农村组织纷纷开展了各种培训活动。我有幸参加了一次针对乡村振兴的培训,并从中受益匪浅。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培训中所得到的心得体会。
首先,培训中的专业指导对我个人而言非常有帮助。在培训中,我结识了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他们不仅有理论知识丰富,更重要的是对乡村振兴实践经验丰富。他们耐心地为我们讲解了乡村振兴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方案,并与我们分享了许多实际操作的技巧和经验。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互动,我对于乡村振兴的认识更加深入,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专业指导下,我能够更好地思考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更加有信心与农民朋友共同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
其次,培训中的实地考察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农村实际情况。虽然我出生在农村,但多年的城市生活让我对农村的变化产生了许多误解和陌生感。在培训中,我们走进了一些乡村社区和农田,深入了解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等方面的情况。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我看到了农民朋友们勤劳务实的精神,也看到了他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这使我更加坚信乡村振兴对农村的重要性,并激发了我为农民朋友们尽一份力的决心。
再次,培训中的团队合作培养了我的团队精神。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研讨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如何倾听他人意见,如何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也学到了如何争取他人的支持和信任。通过与团队成员的合作,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通过团队的帮助得以改进和提升。通过这次团队合作的经历,我深刻理解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在乡村振兴中要实现真正的发展,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集体智慧和群众力量。
最后,培训中的实践操作让我更加了解自己,并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与农民朋友们进行接触,并协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与农民朋友们的接触,我深入了解到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生活习惯。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并意识到在乡村振兴中,不能仅仅凭借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去推动事情的发展,而是要与广大农民朋友们积极合作,共同追求乡村振兴的目标。通过这次实践操作,我不仅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如何与农民朋友们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和合作模式。
综上所述,参加乡村振兴的培训对我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培训中的专业指导、实地考察、团队合作以及实践操作都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培训,我更加了解了乡村振兴的背景和意义,也更加坚定了为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决心。我相信,在广大农民朋友们的共同努力下,乡村振兴必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绩,让农民朋友们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2024年乡村振兴培训心得报告【第七篇】
近年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为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乡村振兴报告被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学习乡村振兴报告,我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下面我将从关注农业发展、推进乡村治理、促进人才流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环境资源五个方面谈谈我对乡村振兴报告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乡村振兴报告强调了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报告提出,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高效农业,培育特色农业。农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核心,发展农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乡村振兴报告提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即通过发展农业科技和挖掘特色产业,可以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还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扶持和保护,给予他们更多的培训和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其次,乡村振兴报告强调了推进乡村治理的重要性。报告提出,要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加强乡村治理能力建设,提高乡村治理水平。良好的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保障,只有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都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下,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长远发展。乡村振兴报告还强调要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建立健全农民自治组织,激发乡村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我认为,乡村治理的关键在于打破利益固化,推动农民自治和村民自治,促进乡村治理的民主化发展。
再次,乡村振兴报告强调了促进人才流动的重要性。报告提出,要深化农村人才政策改革,吸引和培养人才回乡创业,推动农村人才流动和城乡融合发展。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只有有人才了才能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乡村振兴报告提到了多措并举,包括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农村人才的创业和学习,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人才的流动。我认为,只有通过引进人才和培养本土人才,乡村振兴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乡村振兴报告强调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报告提出,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只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在乡村振兴报告中,提到了加强农村电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质量和覆盖面。我深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需要大力投入资金和资源,这样才能进一步解决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乡村振兴报告强调了保护环境资源的重要性。报告指出,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动乡村生态保护和修复。保护环境资源是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让人们在乡村生活更加宜居和健康。乡村振兴报告还提到了推动农业生态化和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的力度。我认为,保护环境资源既是整体乡村振兴的需要,也是为后代子孙留下美好家园的责任。
总之,乡村振兴报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发。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通过优化农业发展、推进乡村治理、促进人才流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让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繁荣。希望我国能够坚定信心,加大力度,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力量。
2024年乡村振兴培训心得报告【第八篇】
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的重要战略,通过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实现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为了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各级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活动,旨在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我有幸参加了其中一次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体会到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我从培训中认识到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是农村社会生活的改善和农民素质的提高。通过培训,我了解到乡村振兴可以带来许多好处,比如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环境,推动农村文化的繁荣等。只有乡村振兴了,才能真正实现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让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因此,我深刻认识到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我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信心。
其次,培训使我对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农民的积极参与。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发展的投入,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农民转变思维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农民也要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一些成功的乡村振兴案例,了解到乡村振兴不只是经济问题,还包含了农村文化、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因此,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另外,通过培训,我也认识到了培训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培训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让农民足够的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通过培训,农民可以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力。同时,培训还可以传播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先进的农业技术,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培训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培训工作的投入和推动。
最后,我在培训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对未来的乡村振兴事业充满了信心。通过培训,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农村土地流转、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旅游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将对我未来从事乡村振兴事业起到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也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相互交流着对乡村振兴的理解和经验,相互鼓励和支持。这些经验和友谊都将成为我未来工作中宝贵的财富。
总之,通过培训乡村振兴,我深刻认识到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对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培训也让我意识到培训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同时,培训也让我在知识上和朋友上都受益匪浅。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努力,投身到乡村振兴事业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2024年乡村振兴培训心得报告【第九篇】
听完北京大学彭峰教授的关于乡村振兴的讲座——艺术乡建,感触还挺深的,他所讲述的方向与视角与我们风景园林有些相关,都是从一些艺术的角度来讲述乡村振兴。往往我们所理解的乡村振兴只是一些政府的政策,帮扶贫困人民摆脱贫困,但是没有给他们留下一点精神层面的东西。而艺术乡建给予了人们精神上的振兴,虽然做法与成效不是瞬间让大家所接受的,但是于民来说却是足以影响世世代代,子子孙孙的。它所赋予的`不仅仅是精神层面,更像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间、政策的印记。它的存在告诉后代,曾经贫穷困苦过,不代表一直都是这样,总有一天能够振兴起来。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更是在激励后代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美好,记住过去才能更好地成就未来!
2024年乡村振兴培训心得报告【第十篇】
近年来,乡村振兴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和资源来推行乡村振兴。对此,我也积极响应并参加了一次培训班,希望借此机会了解更多关于乡村振兴的知识和经验。
第二段:学习过程。
在培训班中,我了解到乡村振兴的战略重点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贫。其中,产业扶贫以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为重点,同时还加强了生态旅游、文化传承等产业的发展。我还了解了政府制定的一些扶持政策和奖励措施,以及如何通过现有的资源和产业转型来推进乡村振兴。
第三段:实践感受。
通过培训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乡村振兴对于农村地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了解到,只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引进多元化的产业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我在实践中也掌握了一些相关的技能和经验,比如如何利用互联网推销农产品和如何分析市场需求等。
第四段:未来展望。
通过这次培训,我发现许多乡村地区的资源和潜力是被忽视或者未被发现的,这让我着实感到可惜。因此,我想要在未来继续投入时间和精力来推行乡村振兴,助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的脱贫致富。
第五段:结语。
总之,在这次培训班中,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也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我希望我能够将所学所得付诸实践,为推行乡村振兴而努力。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来,共同为中国的乡村开创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