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的政治学习体会大全【最新10篇】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政治家的政治学习体会大全【最新10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政治家的政治学习体会【第一篇】
在上私塾的几年中,毛泽东对同学团结友爱,礼让为先。放学之后在回家的路上,有些同学总喜欢抢头,他却从容不迫地慢慢走。毛泽东对人很有礼貌,但对于无理取闹的人力主制服。
他常常对人说:“逢恶就莫怪,逢善就莫欺。”
一天,毛泽东从韶山到外婆家去。当他走到一个山谷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双手插腰拦住了去路,原来是当地一个姓赵的富豪子弟。毛泽东早就听说,这个人经常在穷人面前舞文弄墨,以富欺贫。赵某横在路上,傲慢地说:“我知道你是文家的外甥,今天要考考你,能答得出,我就放你过去,若答不出,哼!你就别想回去!”赵某接着说:“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分开如何解释,合起来是什么意思?”毛泽东稍加思索便说:“赵公元帅的‘赵’,有钱无钱的‘钱’,有理无理与‘李’同音。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过,有钱龟孙不讲理!”赵某听后满脸通红,又恼怒又尴尬,只得让他过去。
2、受苦人的朋友。
有一家姓毛的农民,是毛泽东家的邻居。他把猪卖给了毛泽东的父亲,过了六七天,父亲叫毛泽东去把猪赶回来。这时候猪价已经涨了。毛泽东到了卖主家里,卖主叹道:“你父亲定了我的猪,猪价就涨了。我们时运不好,我又喂了十多天,现在我是太吃亏了。该倒霉,要不,我得多卖三四块钱!”通情达理的毛泽东便说:“那我不赶猪了,你把定钱还给我。你拿去卖给别人,可以多卖几块钱!”于是,他便退掉了这桩买卖,空着手回到了家里。父亲生气地说:“下次再不让你去做生意了!”
少年毛泽东不仅关心、同情贫苦农民,还非常富于正义感,敢于打抱不平。有一年,村里有一个叫毛承文的贫苦农民,几次带领穷人“吃大户”、“闹平粜”,并揭发了封建族长在修祠堂时贪污公款的丑行。族长恼羞成怒,勾结地主,给他扣上了破坏族规的罪名,押进祠堂,准备毒打。村里顿时轰动起来。毛泽东跟着乡亲们涌进了祠堂,挤在前面站着,心中忿忿不平。那位老朽的族长宣布毛承文的“罪状”后,把惊堂木一拍,便喊:“打!”许多小孩吓跑了,而毛泽东却毫不惧怕,大喊一声:“不能打!”乡亲们也跟着吼了起来。
族长见毛泽东是村里较为富裕的毛顺生的儿子,又是个有学识的人,加之众怒难犯,便迟疑起来。毛泽东放低语调,却仍然十分坚定地说:“你要打人可以,总要说出个道理来!”乡亲们和他一起据理驳斥。族长理屈词穷,又见人们怒目而视,害怕把事情闹大不好收拾,不得不释放了毛承文。
3、“牛司令”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4、爱民的毛主席。
1942年8月,一天下大雨,陕甘宁边区政府小礼堂正在开征粮会议。忽然一声雷响,礼堂的一根木柱被劈断了,出席会议的延川县长李彩云同志不幸触电而死。这件事传出后,有的群众说:为什么雷没有劈毛主席?这话传到毛主席耳里,毛主席没有叫人去追查骂自己的人,更没有去抓什么“反革命”,而是向干部了解“骂”的原因。
原来,边区政府下达的征粮任务重,群众有意见,便借劈雷一事发泄不满。毛主席知道原委后,指示有关部门将征收公粮任务从二十万担(每担三百斤)减至十六万担。这件事的处理,使党群关系更加亲近,毛主席在群众中的威信更加提高了。
5、不搞特殊化。
1927年冬,毛主席带领工农红军住在宁冈县茅坪村的时候,有一个时期红军生活非常艰苦,天天吃红米南瓜,有时候还吃糙红米和南瓜煮的稀饭。开头吃几餐还觉得味道有点香甜,吃多了就觉得有点难吃,可是毛主席不搞特殊,仍和战士们从一个锅里盛饭。
一天吃早饭的时候,警卫员小胡突然给毛主席送来了一碗白米干饭。原来他看见毛主席天天深夜不眠,餐餐和战士们一起吃那些糙米和南瓜煮的稀饭,实在看不下去,就跑到厨房私自和炊事员商量,并且由小胡自己动手把红米加工成白米,另外用碗给毛主席蒸了半斤米的干饭。
毛主席一见白米干饭,觉得有点奇怪,便问战士们今天是不是也吃这样的饭?小胡在首长面前从未撒过谎,这次当然照实说了。毛主席听完之后,马上叫他拿回厨房去和南瓜煮稀饭,让大家一起吃,并且说:“以后再不许这样了,战士们吃什么,我也吃什么。”小胡激动地说:“毛委员,南瓜稀饭早做好了,大家吃都吃完了,你就吃这一餐干饭吧,下次再不做了。”
毛主席仍然不同意,并向小胡耐心地解释说:“我不应该有什么特殊的。南瓜稀饭本来又甜又香,很好吃嘛。战士们能吃,我就不能吃吗?你要知道,受压迫受剥削的穷人连野菜都吃不上啦。快给我把饭送回去!”小胡还想说什么,可是毛主席已经把那碗白米饭塞到他手里了。小胡无法,只好把饭拿回厨房去了。
政治家的政治学习体会【第二篇】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是一个领袖人物,他在晚清的中国被列强侵略的时候为中国谋求新的道路,是共产党问世以前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人物。
在公车上书中他用进谏的方式掀起了一项从上到下的政治改革,这是在他之前没有人敢做的事情,但是国家已经处于危难了,他只有反复地向皇帝提出才能起到作用,所以不得不说康有为的爱国情怀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史。同时康有为还对中国的宪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以康有为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康有为虽然是一个先进的人,但是他的思想还是有局限性的,这也是戊戌变法会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是这也为日后的革命带来了经验和教训。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爱国人物,他也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他在二十几岁的时候把思想转向了向西方学习,这也为身处危难的中国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他也因此成了人们赞扬的人,但是评价他的时候也要考虑到他的局限以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这样历史才能进步。
政治家的政治学习体会【第三篇】
康有为在1858年3月19日的时候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出生,他的祖父曾是道光年间的一个举人,后来他也成了康有为最早的老师。康有为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习了儒家思想,后来成年后拜朱次琦为老师,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下他鄙弃一些烦琐考据,决心开辟不一样的治学路。
后来二十多岁的康有为开始接受西方的文化,他一个人来到西樵山读书,读了很多有用的书,后来他游了一次香港令他大开眼界。以后康有为继续阅读大量的书籍,比如《海国图志》,在这一年康有为逐步从中学转为了西学。康有为慢慢地接触到了资本主义,不断地吸取着西方的文化,那时他的脑中已经初步形成了新颖的思想体系。
后来他发动公车上书,希望腐朽的清政府能清醒,到了1898年的时候光绪帝接见了康有为,准备筹备变法,这场变法就是戊戌变法,可是后来因为慈禧的阻挠导致最后失败。康有为是一个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史历程的人,人们对他有很多的评价。
政治家的政治学习体会【第四篇】
一个其貌不扬的盖茨总有惊人之举,本周他就要“退休”,而他要把名下580亿美元的财产全部捐赠给名下的慈善基金,而不会留给自己的子女一分一毫,这个消息和windows发布一样,再次震惊了世界。
很长时间以来,都在想盖茨是一个好的商人,还是一个好的政治家。
其实说起来,我是喜欢“商人”的,中国商人被坏了名声,那是文人作的怪,文人们靠写字过日子,掌握了舆论工具,说到商人就是“奸商”,就是见利忘义。其实好的“商人”,是需在用诚信,用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去抓住客户,抓住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获取应该获得的回报。这是一种公平交易的原则。
政治家,是某一利益集团的代表,为了集团的利益,可以用一切的手段,最极端的情况,对政治家来说,流血和战争是政治的重要一部分。政治家的才能是抓住大势,让自己永远居于有利的地位。
这方面盖茨充分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雄才大略。
半年前,在拉斯维加斯,ces的展馆里,我看到盖茨在我的身边看展,只有几个公司的人员,他认真地试用着一款可视眼镜。53年的盖茨完全不是那个我们经常在镜头里看到那个充满活力,甚至有些可爱的形象。他的头发白了很多,脸上堆满了岁月的痕迹,他已经是一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而且他也将退出技术的舞台,但是对于新的技术和产品,他又是那么好奇,那么有兴趣。有时我想,我们的企业家要是有人做到这样的境界,中国一定会能更好的发展。
来自:/s/。
政治家的政治学习体会【第五篇】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家庭教育被赋予了更高的意义。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更是功不可没。作为父母,我们常常感叹孩子很难教。然而,通过我个人的亲身经历和总结,在初中阶段,政治家庭教育可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促使孩子懂得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这对他们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政治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初中阶段是孩子形成自己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政治作为一门学科,不仅关乎政治制度和政治运动,更关乎个体在社会中的道德伦理。通过对政治知识的学习,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了解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判断力和认识力。
其次,政治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作为家长,我们的责任不仅是满足孩子的生活需求,更应该关注他们的社会责任。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明白自己是公民的一员,有参与社会和国家事务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家庭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可以了解社会的运作机制和政治经济状况,懂得将个人利益与大局利益相结合,从而培养起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另外,政治家庭教育还可以帮助孩子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意识。政治是一个充满争议和不同观点的领域,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和政策可能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对政治知识的学习和讨论,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不同政治观点的优劣和利弊,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批判意识。这对于初中生来说,将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训练和成长方式。
最后,政治家庭教育还可以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在如今都市生活节奏加快、家庭关系淡漠的背景下,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愈发重要。政治作为一门需关注时事和社会热点的学科,可以成为家庭成员之间讨论的话题,激发彼此对于政治问题的兴趣,促进交流和互动,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和理解力。
总而言之,初中政治家庭教育对于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树立公民意识,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意识,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注重政治教育,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度的引导和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在未来成为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公民,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政治家的政治学习体会【第六篇】
子产学识广博,才能卓著,年轻时就显露出才华和见识。郑简公元年(前565年),他的父亲子国率领军队进犯楚国的附庸小国蔡国,获得大胜。郑国人张灯结彩地庆祝,子国更是居功自傲,兴奋异常。这时还是少年的子产却另有看法。他认为这样会得罪两个强大的邻国楚国和晋国,今后郑国就会难以安宁了。他父亲听了很生气,认为是孩童的胡说,然而事实证明子产的看法完全正确,还不到一年,晋国与楚国果然接连出兵郑国。
特别能表现子产才能的是他面对突发事件能果断应对。据《左传·襄公十年》记载,当年在郑国发生了政变。一批人闯入宫廷后,杀死了掌权的三个公子——子驷、子国和子耳,并且把国君郑简公绑架在北宫。
子产得知国君被绑架,父亲被杀害的消息后,十分愤怒。他尽管很年轻,但是没有沉溺于个人的悲痛和愤怒的情绪中,他镇定自若,果断地采取措施:“为门者,庀群司,闭府库,慎闭藏,完守备。”这意思是:派人把守门户,配齐官员,关闭仓库,慎重收藏,做好防守的各项准备。然后他才带领一些人赶到了北宫,与那批闯入的人进行战斗,这时有的大臣也带着人马赶来支援。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很快就平息了这场**。年轻的子产在这场政变中,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处乱不惊的政治家风范。
在**平定以后,贵族公子子孔乘机接管了子驷等人的权力(代国君执政)。他为了稳固地位,让群臣服从,就擅自制定盟约,要求官员遵行。他的这一做法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
子孔恼怒异常,他决定用强硬的手段来压服,以此树立威信。这时子产赶来了,劝他赶快废除盟约,以缓和大家的情绪。子孔一听,就更生气了。
子产对子孔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这意思是说:众人的愤怒是难以触犯的,为了个人的私欲而伤害大家利益的事情是难以办成的。
子孔最终接受了意见,他当众烧毁了盟约,平息了人们的愤怒情绪。
可见子产虽然年轻,但很注重人们的情绪。他说的“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就是对子孔一意孤行的警告。这一警告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办什么事都应该要注意群众的情绪,重视群众的利益,不要与大众对立,不能只顾个人的私利。
子产的见识还表现在用人上,有一次,子产听说执政者子皮要派尹何去担任一个重要地方的县令,就专门去见子皮。他问子皮:“尹何太年轻,担任这职务行不行呢?”
子皮回答说:“没问题。尹何为人老实,我很喜欢他。他去做县令,不会背叛我。至于能不能管理好地方,那并不重要,让他干起来以后,再学习吧。”
子产却连连摇头说:“不行,您既然喜欢一个人,就总应当对他有利呀。现在您派他去主持一个县的工作,就好像让一个不会用刀的人,偏要他去宰杀牲口一样,反而会使他受伤的。您喜欢他,却让他受伤,那谁还希望得到您的喜爱呢?”
子皮听了,没有反驳。子产接着又说道:“我想,如果您家里有漂亮的锦缎,您决不会拿出来,随便让人去学剪裁的!担任职务的官员是庇护老百姓的,哪能随便委派人呢?这不是重视锦缎的程度超过了委派官员的工作么?我只听说过先经过学习培训再去从政的,还没有听说过先主持政务,再来学习从政的。您如果一定要这么做,那就必然会带来损害。这就如同打猎一样,熟悉射箭、驾车的,就能顺利地获得猎物;若是根本没驾过车、射过箭,哪能打猎呢?他心里只会害怕翻车被压,哪有心思去打猎呢?”
子产说得很诚恳,子皮听了以后,很受感动。他对子产说:“你说得好啊,你看得比我远,我听你的。”
子皮接受了子产的忠告,改派另外的有从政经验的人担任了县令。
这件事后来就形成了一个典故叫做“操刀伤锦”,它很好地说明了子产在用人方面的慎重,不能单凭自己的好恶和印象来选人,来提拔人。而应该用那些有实践经验,有从政本领,能为百姓办事的人。
也正因为在实践活动中子产表现出卓越的才能,所以在郑简公二十三年(前543年),执政的子皮就让子产代替自己来领导郑国。这样,子产就登上了郑国的政坛。
二、稳定大局推行改革。
子产执政的年代,正是“王纲解纽”“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他所生活的郑国,夹在两大强国晋国和楚国之间,战乱频频,纷争不断,国外受到大国的逼迫;而国内大族多而斗争激烈,国家常受到大族干政的威胁,真可谓“国小而逼,族大宠多”。子产当政时面临着内忧外患、危机重重的艰难局面。
在这种形势下,子产首先是稳定大局,然后推行改革。子产刚执政时,曾经派贵族伯石去为国家办一件事。没想到伯石竟然提出条件,要求先答应他以土地作为报偿才去。子产就同意了,他采取“以进为退”的方法,赐给他土地,以满足他的欲望,避免发生**。在暂时安抚了大族之后,他很快就在国内推行改革。改革的内容很多,主要的有三项:
第一项是“作封洫”,这是土地制度的改革。“封”就是田界,“洫”就是水沟。“作封洫”的目的,就是清查田亩。当时井田制已经破坏,原来的公田不但被贵族占有,而且农民的私有田地,有的也被他们掠夺,广大人民非常不满。“作封洫”就是清查全国土地,划定田界,疏通沟渠。对多占土地的没收其多占的部分,对土地不足的补足一夫百亩的基本数字。在这同时,实行“庐井有伍”的制度,“庐井”即乡邑,“伍”即五家为伍。用这制度把居民组织起来。这项改革承认了土地私有权,并对私田按田亩数量征税,同时进行了水利渠道的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二项改革是“作丘赋”,这是军事方面的改革。“丘”本是被征服部落的地区,那里的人地位低下,没有做甲士的资格,所以没有负担兵役与军备。鲁昭公四年(前538年),子产实行“作丘赋”的改革,以丘(一丘十六井,每井合九百亩)作为征收军赋的单位。这就是一丘出一定数量的军赋,丘中人各按所耕田亩的数量分摊。“作丘赋”对郑国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扩大了兵源,增加了军赋的收入,壮大了国家的军事力量。而对那里的人来说,虽然增加了些负担,但是土地私有权得到承认,而且取得了作甲士的资格,提高了地位。
第三项改革是“铸刑书”,这是法律方面的改革。子产把郑国改革后建立起来的新制度,用法律条文记录下来,并把它公布于众,让人们遵守。他是我国第一位将刑律公布于众的人。
此前,各国治理国家主要依靠“礼”“乐”,对罪与非罪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一切权力都由贵族垄断。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力量反对旧权力,主张公开有关法律,以维护经商的自由、维护私人财产的权益。另外,从春秋开始已“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已非“礼治”所能奏效。子产面对现实,他意识必须寻求新的方法,即以法治国。这就是要用法律作为武器来治理国家。于是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于前536年将修订后成文的法规公诸于世,这就是著名的“铸刑鼎”事件。
《左传·昭公六年》记载:“三月,郑人铸《刑书》。”就是说郑国人将《刑书》,也就是法律铸在铜鼎之上,昭告国人,把它作为国家的常法。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颁布的成文法典,这一举措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体现了子产以法治国的方略。
以前,贵族在法律上是享有特权的,即“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刑律是秘密的,根本就不让平民百姓知道。这样,贵族当权者就可以为所欲为,不受刑法的约束。而对百姓的量刑也就由他们随意而定,无统一标准可言。过去统治阶级的意志就是法。子产铸刑书以后,法与非法的界限清晰可见,国家量刑定罪有了公开统一的标准,谁也不能再随意定刑。法律便真正成为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这样平民百姓跟贵族相对来说享受了同等的权利,他们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而贵族的一项重要特权便被取消了,因而具有历史进步的意义。
据《左传·昭公十六年》记载,那年郑国发生严重旱灾,便派屠击等三位大夫去祭祀桑山,他们没祈到雨,却擅自砍伐树木,毁坏了山林。子产得知后十分生气,他认为祭山本应该涵养山林,这样滥伐林木,必须治罪,于是下令剥夺了屠击等三人的官爵和封邑。打破了那种“刑不上大夫”的惯例。
子产推行这些改革措施,是冒着很大风险的。不仅上层贵族强烈抵制,一些平民百姓一时也不理解,各种反对之声不绝于耳。甚至晋国很有声望的官员叔向也因为“铸刑书”而写信责难子产。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流言和压力,子产态度非常坚定。《左传·昭公四年》记载,他大义凛然地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并引用诗句说:“‘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吾不迁矣。”他也写信答复叔向说:“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意思是:我没有才能,不能考虑到子孙后代,但我是为了拯救这个社会。正是这种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而置个人安危生死于度外的坚强意志,使子产坚定地推行各项改革,而毫不动摇。
子产虽然坚持改革,态度坚定,但并不一意孤行,听不得意见,他对反对的意见也很宽容,只要你说得对,他就采纳;你说得不对,他也绝对不以势压人,给以惩处。
有一位叫然明的大夫便向子产反映情况,并建议说:“干脆把乡校废了吧!”
子产很是惊讶,脸色一下就变了,他说:“为什么呢?人们早晚没事的时候,到那里玩一玩,聚一聚,议论国家的政事,有什么不好呢?”他看了看然明,接着说:“他们不过是议论议论嘛!他们认为好的,所称赞的事情,我们就推行它;他们所厌恶的,我们就改掉它。(原文是‘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这是我们的老师呀,为什么要废掉乡校呢?我只听说过:用忠和善能减少人们的怨恨,没听说过作威作福能消除人们的怨恨啊!凭着权势禁止人们议论,就像防止河水泛滥一样,到头来大水一旦冲垮了堤坝,伤人就会更多,就没法挽救。那还不如开个小口子,让水慢慢地流走,所以不如平日听取他们的议论,并把它当成苦口的良药吧!”
三、政如农工日夜思之。
子产执政后工作勤奋,兢兢业业,在内政外交上都很谨慎,并且十分注意发挥人才的作用。譬如他在做出外交决策时,一般是先向熟悉各国情况的公孙挥征求意见,再同善于出谋划策的裨谌一起研究,同时在了解一些民意后,还要请善于判断的冯简子加以决断,最后再派擅长外交的游吉去办外交。在起草政策法令时,也是多次与专家研讨,听取民间反映后才出台。他总是很认真地办好每一件事。
有一次,他的继任者子太叔向他询问政事,子产就给他说:“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这话的意思是:处理政事就好像干农活,白天黑夜都要思考。既要想着它的开始,又要想着取得什么结果。早晨晚上都按照想好了的去做,所做的不超过所想的,就好像田地有边界一样,这样过错就会少得多了。这里子产用了一个浅显的比喻,却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执政如同种地,执政者就像那辛勤的农夫一样,要有周全的考虑,要按计划去行动。
到了晚年,有一次子产得了重病。他知道自己的病情难以好转,于是很诚恳地对继承人子太叔说:“我可能不久于人世了,我死之后,你必然执政。只有德行很高的人,才能用宽大的政策使百姓服从;德行稍差的人就不如采取严厉的政策。这就好比水火一样,火势猛烈,人们远远望见它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被烈火烧死;而水性显得柔弱,人们就常常轻视它,而在水中嬉戏,结果被水淹死的就比较多,所以实行宽大的政策就比较难。”
子产病了几个月后,就去世了,子太叔开始在郑国执政。他不忍心过于严厉,便采取了宽大的政策。他认为宽大的政策总比严厉的要好。没想到的是子太叔执政的时间不长,结果却大出所料。郑国的盗贼多了起来,而且还有不断发展的趋势,各个地方纷纷告急。
子太叔非常后悔,他对人说:“我要是早按照子产的话去做,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他决定马上改变政策,派兵围剿那些盗贼,情况才有所改变。
孔子听到这情况后,很有感慨地说:“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事以和。”这话的意思是说,政策要是太宽大了,人们就会轻视、怠慢,这样就必须用严厉的政策、措施来纠正。可是政策太严厉了,人们就有可能受到一些伤害,这样又需要实行宽大的政策。总之用宽大辅之以严厉,用严厉辅之以宽大,政事才能得到调和。孔子的赞叹正说明子产“宽猛相济”的治国方法是很讲究实际的,也是很符合辩证法的。
子产在郑国执政20多年,推行了全面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据《史记·循吏列传》记载:“(子产)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这些话的意思是:子产执政一年,游手好闲的人不再轻浮嬉戏,老年人不必手提肩扛着重物,儿童也不用下田耕种。两年以后,市场上买卖公平,不预定高价了。三年过去,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以后,农民下工不必把农具带回家了。五年以后,士人无需再服兵役,遇有丧事则自觉地举行丧礼。这形象地说明了子产的政绩。
据《左传·襄公三十年》记载,子产推行改革之时,一些人曾经很不理解,不仅反对,而且还咒骂过子产,当时就流传着一首歌瑶:“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这歌的大意思是:计算我的家产而收财物税,丈量我的耕地而征收田亩税。谁要杀死子产,我来参加,我来帮助!
三年以后,郑国人又唱起了另一首歌:“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子产去世的时候,郑国人悲痛异常。青壮年人痛哭失声,老年人像孩童一样地哭泣,他们都说:“子产离开我们走了,老百姓将来依靠谁啊!”大家都由衷地怀念他,赞颂他。
对子产,孔子是非常崇敬的。《论语·公冶长第五》中说:“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评价子产说:“(子产)有四种君子的品德:他自己的行为谦逊庄重,事奉上级严肃而谨慎,他养护人民有恩惠,役使人民符合正义、符合情理。”
这段话是孔子对子产的评论,是赞扬他的为政之道和君子之风。子产在治理国家中能很好地处理对自己、对上级、对百姓的各种关系,使各种关系都很和谐。无怪乎清代历史学家王源赞颂他为“春秋第一人”
子产不仅是政治家,而且是思想家、改革家。他的政治活动,他的改革成果自然只属于郑国,只属于他那个时代,而他的创新精神,他以法治国的方略,他的关注民生的态度和惠民的政策就不只是影响于春秋时期,而且长期影响于后代。在我们坚持改革、依法治国的今天仍然很有着借鉴的意义。
文章来源:《文史天地》第208期。
作者:伍玉成。
政治家的政治学习体会【第七篇】
民法典是一部重要的法典,其中的政治家庭编更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家庭关系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阅读了这一编的内容,深感受益良多。以下是我对《民法典政治家庭编》的心得体会。
首先,民法典政治家庭编强调了家庭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保障。我深刻认识到,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位,在法律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特殊的保护。在这一编的规定中,明确了夫妻的权利和义务、父母和子女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其他相关法律关系。这些规定既保障了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又为家庭生活提供了明确的规范和依据,有助于维护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稳定。
其次,民法典政治家庭编重视了婚姻自由和婚姻平等原则。这一编明确规定了夫妻的平等地位和自由结婚的权利,禁止强迫或限制婚姻的行为。这对于提升婚姻幸福指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政治家庭编还进一步完善了离婚制度,明确规定了夫妻离婚的条件和程序,为夫妻双方提供了便利和保障。这将有助于减少婚姻矛盾的激化,促进家庭和睦关系的维护。
第三,民法典政治家庭编加强了家庭暴力的预防和处罚。家庭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政治家庭编通过明确规定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禁止以暴力或威胁暴力手段侵害家庭成员的人身安全,增设了相关措施和法律制度,为家庭成员提供了更好的保护和救助。这一举措将有助于预防并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维护了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
第四,民法典政治家庭编完善了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权益的保护。在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往往是家庭中最弱势的群体,容易受到侵害和忽视。政治家庭编通过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了他们在家庭中的合法权益。同时,编制了特定的法律制度和救助机构,为未成年人和老年人提供了更好的保护和救助途径,有助于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第五,民法典政治家庭编强化了家庭精神和家庭责任的重要性。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家庭精神和家庭责任的重要性逐渐被忽视。政治家庭编通过明确规定了家庭成员之间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在法律层面上加强了对家庭和睦的倡导和激励。这一编强调了家庭的团结、互助、关爱和和睦,促进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民法典政治家庭编》是一部重要的法典,为家庭关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深入阅读和研究,我深刻认识到它对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对促进家庭和睦关系、维护法律权益有着重要的作用。我相信,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发挥这一法典的作用,构建更为和谐、稳定的家庭和社会。
政治家的政治学习体会【第八篇】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汉族,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在唐时王方庆所编《魏郑公谏录》和吴兢所编《贞观政要》两书里。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
魏征。
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4、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5、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6、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7、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8、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9、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政治家的政治学习体会【第九篇】
康有为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和变法的主持者。
康有为是中国晚清时候重要的政治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发起者,他变法前在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影响了梁启超等人,并于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使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上书被拒后他并没有放弃,不久后康有为得中进士,有了机会,他再一次呈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最终光绪皇帝被说动,戊戌变法得以实施。
戊戌变法在政治上,开放言路,不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可以呈递谏言。精减机构,共撤销6个部门。任用新人,任用一些维新派参与到新政中。在经济上,认为工商立国,设立农工商局,倡办实业,促进生产、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教育改革上,举办京师大学堂,派留学生,废除八股,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在军事上,改用西洋军事训练,裁汰绿营和编练新军。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变法,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把中国改造成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最终戊戌变法并没有成功。
康有为的戊戌变法并没有成功,其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局限性。可这次变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使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使爱国意识进一步提高,思想得到了解放。
政治家的政治学习体会【第十篇】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对旧制度的摒弃和对新制度的运用,每个时期都会被时代特征打上浓重的烙印,战国时期也是如此,它的烙印就是浓重的奴隶制色彩,这也是限制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最大阻碍,只有打破了这点,诸侯国才会有强盛的希望。
这是因为秦国引进了一个大能之士卫鞅,并且把他的变法思想给落实了,强大的国家后盾,先进的变法理念,让秦国彻底打破了诸侯国之间相互制衡的局面,当然这也是秦国能够攻灭六国,统一华夏大地的基础。
商鞅是中国古代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只因有些变法内容至今还适用,只是变了一种说法,商鞅被成为法圣也是当之无愧,只因他的思想超出了那个时代的限制。
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
什么是井田制,这其实就是奴隶制下的土地国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说白了这种制度的意义就是,农民只有种地的权力,至于土地上收获的农作物,你别想,因为这些并不是你的,你看看就行了,至于买卖土地,你更别想,因为没有资格。
而商鞅变法就是把这种土地制度给打破了,也就是说土地不再是国有而变成了私有,国家也承认土地私有,并且允许土地买卖,这是啥意思,也就是说这些土地国家分给你了,你只需要缴税就行,假如你不想种了,那好,你可以卖给别人,卖土地得到的钱,当然可以装进自己的腰包。
现在的土地制度呢,其实也是国有制但是却不是奴隶制下的国有制,而是社会主义下的国有制,学名叫做土地承包制,农民对土地承包,其实也是非常自由的,可以转让使用权,其实也就是换了个说法,土地买卖这条至今还在沿用。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商鞅准确的看到了限制农民积极性的要点,奴隶制下的国有制,是不会让农民有种地的积极性的,而把土地改为私有,并且开荒地也是不计入税收范围的,为了自己能过上好日子,谁还会不卖力耕种呢,这就解放了生产力,也提高了综合国力,毕竟农业是古代社会发展的根本。
实施郡县制,废除分封制。
春秋时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诸侯国,大大小小几百个,说白了就是这种分封制搞得鬼,因为拥有封地的这些人,不仅掌握了封地上所有的权力,而且国王也不能干预这些分封出去诸侯的决定。
说白了,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种制度下特有的产物。说到这,我想要一个词,就是完全自治,这还了得,即使国家真出了问题,这些诸侯也只会想着自己的利益,而商鞅的变法再次把这点给打破了,在秦国实施郡县制。
郡县是什么呢,就是类似于现在的省,在这个县里,会从国家派出专人管辖,并且地方的决定权在国王那里,财政什么的也要交到中央,这也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商鞅还真是厉害,他看到了当时诸侯国的现状,这种制度可以完美的消除诸侯国完全自治的情况,加强国家的凝聚力,又强大了国家的实力。
统一度量衡,国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
在春秋战国时期,每个诸侯国都有自己一套的衡器,有些诸侯国不同地方的衡器也不一样,这就导致了很多弊端,以物易物也就没有了一个标准,这也就是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而商鞅开始在秦国推行统一的度量衡,就可以繁荣经济,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在全国统一度量衡更是如此,而现在这条也在适用,比如我们说的公斤、斤、千克、吨等,都是统一的。
编定户口,录制身份贴。
这个其实就不用再多说,因为我们现在每个人都有户口,身份贴也就是和现在的身份证是一样的,这样极其方便政府管理的,商鞅变革这条在当时其实是为了按照户收税,强制实行小家庭制,就可以增加税收。
这里就要说个小故事,商鞅其实也就是死在了自己制定的这条变法上,因为商鞅起兵造反后,因为没有身份贴,没法入主酒肆,还被酒肆主人给举报了,结果被抓,秦王就赏赐了他一个五马分尸。
商鞅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政治家,有些变法内容至今还适用,秦国从弱小到强大,乃至最后统一华夏,都离不开商鞅的贡献,其实秦始皇嬴政统一华夏后,颁布的条令也是从商鞅变法中完善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