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其实很美》心得体会精选14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教育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蕴含智慧与希望,启迪心灵,塑造未来,何以不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其中的美好呢?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教育其实很美》心得体会”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教育其实很美》心得体会

《教育其实很美》心得体会 篇1

不管是做教师还是做校长,如果没有审美的眼光和对美的敏感,那是做不出味道来的,更加难以找到职业的幸福感。

其实,很难找出一把尺子衡量事物美还是不美。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能切实地感受到“这样做,很好,很美”。这说明,虽然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的尺度去衡量一件事的“美感指数”,但是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却可以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共同赞美同一件事。大凡真实的、友善的、愉悦的行为,都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做教育也是如此。

在居家过日子的状态中,我们又很难体会到这种美好、美丽或者说美满。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不行、不能和不好。它们成为我们追求美好的屏障,慢慢地,“美”居然成了生活中的奢侈品。

我们希望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可是当学生刚要表达“不一样”时,我们内心又冒出许多担忧。

我们往往期望学生能够多一些自主行为,可是当学生因经验受限、玩心太大偏离教学目标时,我们又会本能地将他们收在笼中,小心喂养。

我们往往会感动于学生的率真和童趣带来的惊喜,但却无法容忍学生的反复,甚至会因此失去做教育者应有的耐心。

我们往往会为那些聪明、守规矩、“优秀的”学生自豪不已,但却无法从容面对那些木讷、内向、“不听话”的学生,有时甚至会抱怨:“我们班上要是没有某某,那该多好啊!”

我们也往往在羡慕那些好教师、好学生时,忘记了自己应该成为好教师,自己也有培育好学生的责任。我们没有明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时“迟钝”“偏离”“反复”“不听话”像“聪明”“专注”“一贯”“懂事”等一样,都是正常的。恰恰是它们的并存,构成了丰富的教育过程,使我们有可能创作出一幅成长的教育山水画卷。

所以,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师不是裁判员而是教练员”这句话。做教师是如此,做校长也应如此。

美和完美是两个概念。美在生活中,完美在理想中;美在过程里,完美在目标里。发现美和欣赏美是作为一种心态存在于当下的,而追求完美只能作为一个人的理想而存在。

对每一个个体而言,我们不能保证他的每一个生长节点都是完美无缺的,因为他不是一个完人。但是,每一个人又都有闪光、动人的瞬间。教育就是要善于抓住一个人在某个瞬间的好行为、好想法,在发现中肯定,在肯定中激励,在激励中传播,在传播中影响每一个人,让这些行为慢慢地由一个偶然的行为变成稳定的行为,从一个人的行为变成一个群体的共识,并逐渐成为一个组织中共同的价值追求。

发现、培育、传播好的行为,造就好的行为,这才是教育的魅力。

《教育其实很美》心得体会 篇2

对刘可钦老师的敬佩之情由来已久,一听说刘老师又出了新书,更是迫不及待地翻看。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这本书很美,封面是素雅的淡黄色,仿佛一朵静静绽放的的但不妖艳的花,也许是因为对作者有所了解和认识,便更觉得连书名、作者名都那么美。

如果说封面只是一种外在的美,那么,及至打开书来欣赏到里面的内容,便不由得佩服书作者对教育的用心体悟和她作为一个管理者的高屋建瓴了。

和《刘可钦与主体教育》相比,《教育其实很美》中,我看到了更多作为一个教育家、一位管理者的成熟与智慧。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文章的五个大标题吧:

一、 营造共同成长的氛围,彰显学校文化场域之美;

二、 从一般走向优秀,彰显教师职业之美;

三、 让学生站在正中央,彰显学生成长之美;

四、 寻找课堂的精彩,彰显课堂教学生命之美;

五、 打开另一扇窗,彰显教育博大之美。

单是这五个标题,就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五个标题,紧紧围绕一个“美”字,从五个不同侧面阐述教育之美,给人一种启示:教育所以让人感觉那么美好,学校整体文化的形成是重中之重;教师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学生永远处于核心地位;而课堂,永远是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学校成名的重要基地;开放的思想,开阔的视野,才能使一所学校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不敢说自己对这本书理解得有多么透彻,但我从这五个标题中就仿佛看到了一个永远处于思考、进取状态,永远那么优雅、从容、美丽的年轻教育家形象。

人们说:“文如其人。”这话一点都不假,无论是看刘老师的文章,还是每一次有机会听刘老师的讲话,我都有一种深刻的体会:自己仿佛置身于一道清澈的小溪旁,内心深处,没有大江大河的波澜壮阔,但有着涓涓细流的“润物无声”;没有暴风骤雨般的惊天动地,但有着于无声处见惊雷的震撼;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高谈阔论,但有着深入人心、平心静气的绵绵浸润。

《教育其实很美》是刘可钦校长的教育随笔集。细细读来细细想,为什么同是一名管理者,刘老师越来越多地在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什么读她的书,从来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觉得,这得益于她长期坚持不懈地学习、思考、实践,得益于她的见多识广,更得益于她有一个博大的胸襟。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有追求完美的理想、信念与标准,同时又不一味苛求身边每一个人的完美,怀一颗平常心,宽容、等待,允许别人慢慢进步,才有可能赢得更多人的尊重,才能真正用心体会到教育之中蕴含的美。

《教育其实很美》心得体会 篇3

今年的暑假中,读了刘可钦老师的《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本书共分为五章,分别是:营造共同成长的氛围,彰显学校文化场域之美;从一般走向优秀,彰显教师职业之美;让学生站在正中央,彰显学生成长之美;寻找课堂的精彩,彰显课堂教学生命之美;打开另一扇窗,彰显教育博大之美。

这是一个校长站在一定高度上来看待教育的一本书,书中讲了一些关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长的小故事,读来并不乏味。

书中这样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最糟糕的教育就是用一种方法教育50个学生。如果不能让学生变得更好,至少不能让他变得更糟。这就是做教师的底线。”书中还写道:“我们要坚持,不抛弃、不放弃、不冷漠,相信教育会使他改变,这就是当教师不能丢掉的教育信念。”这些话一字一句,字字锥心。回想一下,当我们面对反反复复、挑战教师忍耐极限的孩子时,我们是否曾动摇过坚持的信念?是否用心去寻找过那第51种方法?是否还甘愿坚守为师的底线?刘可钦校长的提醒,更督促我反思。

五、六年级的学生似乎处于学习的疲惫期,好像活跃劲的孩子成绩与习惯已经比较稳定了,而学习困难的孩子似乎已然泄劲不好好努力了。班级里形成了较大的落差,我们做教师的有时会处于一个“分裂”的状态的角色。一边面对优秀的孩子,引领着他们前进;一边更要激励那一部分心猿意马的孩子,让他们回到课堂上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尽力去帮助他们收获快乐和自信。往往此时,我们多少都会有厌烦情绪,急躁情绪,但是我们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不良情绪,平静下来,努力相信他们能变,这个过程有时真的需要耐心与等待。在本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一年级新入学的小女孩,不肯进班级,大哭大闹,后来竟然躺到刘校长的办公室的沙发上,后来一连数日,刘校长办公,她就在刘校长办公室里玩,不忙了,就和她聊聊天,后来,这个小孩子渐渐地进入班级,和其他的小孩子一样正常地学习活动了。有人问刘校长,说:“这个孩子在你办公室不影响你工作吗?”刘校长回答:“让她喜欢上学就是我的工作啊。

《教育其实很美》心得体会 篇4

《教育其实很美》,当我看到这本书时,就被书名深深的吸引住 了。于是,我便迫不及待的翻开来看。书中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事例, 更是让我着迷。整本书阐述了刘可钦校长关于教育教学、教师发展、 学生成长和学校文化的系统思考,集中于一点,那就是:教育是美的! 我不由得佩服作者对教育的用心体悟和她作为一个管理者的高屋建瓴。

下面我就书中一些感受深刻的内容,谈谈我的收获。

一、教师要学会终身学习。 书中写道:我们要善于学习。从事教师职业就决定了你必须要有 一个善于学习的习惯。我们给学生留家庭作业,为什么不能给自己挤 出一段学习时间呢?作为教师,我们要终身学习,哪怕每天抽出 15 分 钟的时间来读书,也能创造出阅读奇迹。我们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提高自身素质,就必须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身为老师,尤其是 班主任,如何应对与学生相处的种种细节,这是需要智慧的,而这智 慧的源泉,我觉得正是“书”这位无声的老师。班主任爱读书,班里 的孩子也是喜欢读书的。让我们做一名爱读书的老师吧,这学期,我 担任三年级的阅读课,每次课孩子们都特别喜欢上,他们拿上自己的 小本本来到阅览室,借上自己喜欢的书,津津有味的看起来,我看着 他们认真读书的样子,我们作为老师还有什么理由不喜欢读书呢? 二、教师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孩子。

书中这样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用 50 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最 糟糕的教育就是用一种方法教育 50 个学生。如果不能让学生变得更 好,至少不能让他变得更糟。这就是做教师的底线。”是啊,这 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我们面对学习差的孩子,不能给他们贴上 “差”的标签;对品行差,爱欺负同学的孩子,也不能告诉班级其他学生“离他远点”。我们作为老师,要知道学生表现出“不同”是很 正常的事,我们只有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差异,才能找到更适合每个学 生的教育方式。郭丁名是我四年级时接过的一个差生,他有些自闭, 平时上课不听讲,只是捧着厚厚的课外书看。通过与前任班主任沟通, 知道他父母离婚,父亲外出打工,只和奶奶住,考试成绩也就是二十 来分。孩子才上四年级,不能就这样毁了呀!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平等的对待他。我先找他谈话,然后换桌时让他随大家一起调换,我 一直关注着他,课堂上,他的学习态度有了转变,不再看课外书了, 开始听课了,遇到简单的问题他也能回答对了,他的回答经常博得同 学们热烈的掌声。我趁此机会在班里大大的表扬了他,渐渐地孩子的 进步越来越大,他也变得自信了,话也变得多了,一次数学考试竟然 考了 70 多分,反超了我们几名后进生,我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每个 学生都是一粒种子,我们要给他适宜的环境,他才能生根发芽。只要 我们对他们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关爱,多一些耐心,他们总会有飞跃 的一天。

《教育其实很美》心得体会 篇5

在工作室组长和同仁的带动下,我开始在书香世界里寻求教育的真谛,享受读书带给我的充实感。无意间,我翻开《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里面的字字句句吸引了我,于是便爱不释手。

这本书是著名的特级教师刘可钦校长写的,书中她不时地以自己的小故事或她看到的、听到的小事情来阐述,细节中渗透着教育其实是一件很美的事。是的,只要做教育,如果没有审美的眼光和对美的敏感,那是做不出味道的。。可是,在居家过日子的状态中,我们又很难体会到这种美好,美丽或者说不满。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不行,太多的不能,太多的不好。它们成为我们追求美好的屏障,慢慢地,“美”居然成了生活中的奢侈品。

现实的很多困惑缠绕着我们。我们希望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可是当学生刚要表达“不一样”时,我们内心又冒出很多担忧。我们往往期望学生能够多一些自主的行为,可是当学生因经验受限,玩心太大偏离教学目标时,我们又会本能地将他们收在笼中,小心喂养。我们往往会感动于学生的率真和童趣带来的惊喜,但却无法容忍学生的反复,甚至会失去做教育者应有的耐心。我们往往会为那些聪明的、守规矩的,“优秀的”学生自豪不已,但却无法从容、耐心地面对那些木讷的、内向的、“不听话”的学生,有时甚至会抱怨,我们班上要是没有某某某就好了。我们也往往在羡慕那些好教师、好学生中,而忘记了我们自己应该成为“好教师”,我们自己也有培育“好学生”的责任。我们没有明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时“迟钝”、“偏离”、“反复”“不听话”,像“聪明”、“专注”、“一贯”、“懂事”等一样,都是正常的。恰恰是它们共存的,才构成

所以,美不仅是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在寻找、发现一个个体的闪光点中体验到美,把美的种子播撒,并精心呵护、培育,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学习并享受成长之美,正所谓教学相长。

大美至真,至纯,至简,就在每一天,每一刻。

希望,我们所有的老师,一起来发现,一起来感受——原来,教育其实真的很美。

《教育其实很美》心得体会 篇6

《教育其实很美》已经读完,刘校长在文中 提到的那个不肯走进教室的小女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小女孩在刘校长回校交流时与我们提到过,在《小崔说事》访谈中关村四小节目中我们也看到过。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呢?简单说,上学了,她却以哭闹的形式拒绝走进教室。

类似这样的孩子我在一年级也见到过,有女孩,也有男孩。往往在开学第一天,校门口或者教室门口,轻者抹眼泪,重者紧抓父母的衣襟怎么都不肯松手。但,父母离开学校后,孩子虽不情愿,通常也会随着老师的牵引走进教室了。而文中的小女孩却不是那么轻易就走进教室,其他孩子上课的时间,就是她哭闹或在校园玩耍,在教室外走廊与老师捉迷藏的时间。

此时的刘校长在得知情况之后,让小女孩走进了自己的会议室,让老师放心去给其他孩子上课。当有人质疑:这孩子不影响你的工作吗?刘校长回答说:“帮助她适应学校生活就是我的工作啊!”

随后数月,刘校长在与小女孩的相处中一步步让孩子自觉地回归了课堂。起初,我惊讶于刘校长的耐心,也庆幸自己没有碰到这样的孩子。但仔细琢磨,我们班虽没有这样的特例学生,可是55个孩子,每个孩子本身都是独特的啊!

陶陶,一个乖巧文气的女孩,怎么小名会叫淘淘呢?父母说:“孩子出生时只有二斤六两,我们叫她陶陶是陶瓷的陶。”

Z,七个月时早产,单独与人沟通时目光飘忽不定,集体教学中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语言和动作,偶尔在课堂发出怪叫声。

D,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但认字较少,集体学习中存在困难,课堂上时常做小动作以派遣自己的无聊。

W,幼儿教育阶段父母参与少,孩子时常自己玩耍,集体学习中没有兴趣,但一张纸片可以让他整节课摆弄不停。

面对集体教学,我们总期望整齐划一,这样,我们繁琐的工作才能简单一点。家长们也是如此抱怨,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我家的孩子怎么却是这样呢?其实,您一定没有意识到,教育是极复杂的工作,是对一个生命的感染、浸润和唤醒,是为了这个生命的幸福人生,是一件要坚定不移地相信他会更优秀,却只能一天一天慢慢来的事情……

教育其实很美,美就美在孩子的独特,美要美在教师的用心。尊重孩子的差异,最美的教育就是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孩子。

《教育其实很美》心得体会 篇7

最近拜读了《教育如此美好》这本书,让我深切地感到教育是幸福的事业。一是教师成天与朝气蓬勃的学生在一起,可以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二是教师成天与书本在一起,可以享受人生读书的乐趣;三是教师成天生活在校园里,可以享受教书育人的崇高。

当你看到满脸稚气,不谙世事的孩子,经过你的教育,变得成熟、变得懂事,成为爱学习、爱劳动,有道德、有理想的小伙子时,难道你不为此骄傲、自豪和幸福吗?学生就是小树,你要给他雨露,给他阳光,他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学生就是小溪,你要疏其道,畅其流,他才能蓬蓬勃勃奔向大海;学生就是诗句,你要用情感、用思想将其串起来,他才能成为伟大的史诗……做为教师,我们应该不吝啬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即使我们死了,我们的学识、情感、思想和人格都在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教育,是天下无与伦比的最伟大的事业;教师,是天下无与伦比的最幸福的人”。

这本书里摘录了很多的课堂案例,一节节生动的案例让我感受到教育的魅力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察觉,去体悟的。流淌出至真、至情、至爱,孕育出思想、智慧和美德。让孩子们浴着课堂爱的光辉,象山花一样自然生长,烂漫绽放。任何一个老师,任何一堂课中,我们都可以把爱深深地灌入孩子们的心底,在那个暖暖的地方生根、发芽。

美丽,不仅仅是表面的感觉与感受。教育的美丽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察觉、去体悟的。平凡的我,也能收获教育的美丽吗?作者为我点亮了一盏教育道路上的航标灯。是啊,心中有梦,美丽便不再遥远。这首先得从完善自身做起。这需要我平时不停地学习,不懈地钻研,严格地修养,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心灵美好,内外兼修的教师。正如作者所说:“只有坚持每天多学点,多做点;平时多思想,多钻研方能生智慧,长才干,不负年华。厚实了,强大了,你的学生才会服你。”只有具有了高素质的教师,才会把教育演绎得更加美丽多彩。今后我要满怀一片爱心,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般看待,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他们的心田,用真爱滋润孩子的心灵,为孩子们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最美好、最诗意的童年生活。老师们,让我们把爱献给教育,献给课堂,献给那些可爱的孩子吧,相信只要在彼此心灵的天空架起一道美丽的彩虹,我们也能做一个美丽的教育者,也能收获教育田地的一点美丽。

本书的作者陈宇和于洁也是两位慧质丹心、才华横溢的教师,有着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他们让我深深体悟到:教育事业虽然如此的平凡,但也是如此的美丽,从事教育事业的我虽然是繁忙着、辛苦着的,但也是幸福的。

教师授业解惑。授什么业,教书育人,使人长道德、长知识、长身体、长智慧;解什么惑,解学问之惑,明世之惑,做人之惑,人生之惑。有的说:教师就是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亲近你,接受你,喜欢你,信任你,甚至崇拜你,并愿意与你无拘无束地交谈,把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都告知你。有的说:教师应成为学生需要的代表,教育就是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如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单纯靠知识是永远满足不了学生需要的,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的,就是教会他们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去造就不平凡的自己。有的说:教师就是引导学生向着切实而高尚的目标,去开拓适合自己走的路,不管这条路是多么崎岖和坎坷,都乐于去走,有信心去走,坚忍不拔地去走,直至获得成功,达成目标。有的说:教育就是使人懂得爱,爱民族和国家,爱亲人和朋友,爱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爱学习和工作,爱公共利益和社会事业,爱百家争鸣和万类竞秀的自然。有的说:教育就是引导学生重体验、崇践履、尚诚信、求真知,能以宽阔的胸怀包容天下,能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真理,能确立为科学、为真理而抱终其身执著为之的精神。有的甚至说:教育有其稳固的文化之根和思想之脉,不能随风向而随意改变目标;教师应有其坚定的教育立场和道德准则,不能苟生存而丧失教育理想,不能昧良心而毁掉一代人等等。他们虽是在聊天但不失深沉,他们虽是在阔论但不失严肃,我发觉他们个个都是思想宏富、胸襟开阔而清澈明净的哲人或智者。因而,教育是幸福的事业,是使人类获得幸福,社会趋向文明的事业。我想:“作为教师,只有当你把育人的事业视为是幸福的,你才能感受到幸福,也才能培养出有幸福感的人。”这话在《教师的幸福观》这篇文章中得以体现。我们发现,有了教育,才有人类的文明。我们有各行各业上的学生,应该感到幸福。应该敞开胸怀,大胆地拥抱这幸福,尽情地享受这幸福,并积极地、努力地创造这幸福。

我的一生,感觉到最幸福的,就是从事教育工作。这是一种朝气蓬勃、享受生命成长的事业。是教育点燃了我人生的火焰,我决心用生命的烈焰,去照亮学生成长的旅途,用加倍的努力,去换取学生的人生幸福,去体现教育的生命价值。……作为一个教师,我与书本为伴,与学生为伴,与学校为伴,与太阳底下最幸福的事业为伴,我算是幸福地活过了,没有遗憾了。……”

谁都不会为自己平添遗憾,也不会为自己平添幸福。教育是一种幸福的事业,从事教育的人是最幸福的。教育真的是如此美丽。

《教育其实很美》心得体会 篇8

今年的暑假中,读了刘可钦老师的《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本书共分为 五章,分别是:营造共同成长的氛围,彰显学校文化场域之美;从一般走向优秀, 彰显教师职业之美;让学生站在正中央,彰显学生成长之美;寻找课堂的精彩,彰 显课堂教学生命之美;打开另一扇窗,彰显教育博大之美。

这是一个校长站在一定高度上来看待教育的一本书,书中讲了一些关于学 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长的小故事,读来并不乏味。读后,我将其中的某些思 想进行了总结概括,消化吸收,总结起来如下:

一、为师,我们要坚守教育信念。

书中这样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用 50 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最糟糕的 教育就是用一种方法教育 50 个学生。如果不能让学生变得更好,至少不能让他变 得更糟。这就是做教师的底线。”书中还写道:“我们要坚持,不抛弃、不放弃、 不冷漠,相信教育会使他改变,这就是当教师不能丢掉的教育信念。”这些话一字 一句,字字锥心。回想一下,当我们面对反反复复、挑战教师忍耐极限的孩子时, 我们是否曾动摇过坚持的信念?是否用心去寻找过那第 51 种方法?是否还甘愿坚 守为师的底线?刘可钦校长的提醒,更督促我反思。

五、六年级的学生似乎处于学习的疲惫期,好像活跃劲的孩子成绩与习惯 已经比较稳定了,而学习困难的孩子似乎已然泄劲不好好努力了。班级里形成了较 大的落差,我们做教师的有时会处于一个“分裂”的状态的角色。一边面对优秀的 孩子,引领着他们前进;一边更要激励那一部分心猿意马的孩子,让他们回到课堂 上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尽力去帮助他们收获快乐和自信。往往此时,我们多 少都会有厌烦情绪,急躁情绪,但是我们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不良情绪,平静下 来,努力相信他们能变,这个过程有时真的需要耐心与等待。在本书中有这样一个 例子:一个一年级新入学的小女孩,不肯进班级,大哭大闹,后来竟然躺到刘校长 的办公室的沙发上,后来一连数日,刘校长办公,她就在刘校长办公室里玩,不忙 了,就和她聊聊天,后来,这个小孩子渐渐地进入班级,和其他的小孩子一样正常 地学习活动了。

有人问刘校长,说:“这个孩子在你办公室不影响你工作吗?”刘校长回 答:“让她喜欢上学就是我的工作啊。”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有无限的可能, 她能变好。看了这本书让我重新的审视自己以往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因为每个 孩子都无限的可能,“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孩子将来都会有自己的合适的位

置,老师你要相信他们。在小学面对孩子们六年的变化,我想,我们做老师的别说 看人家一辈子如何如何,就连孩子六年后发展如何我们都看不准,我们唯一能做的 就是相信孩子能变好,我们力求合适的方法以及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让孩子变得更 好。我在思考:教育是什么?脚奴不是让孩子考高分,也不是培养听话的孩子,教 育也不是优中选优的选拔,教育是极复杂的工作,是对一个生命的感染、浸润和唤 醒,是为了这个生命的幸福人生,是一件要坚定不移地相信他会更优秀,却只能一 天一天慢慢来的事情。所以,我从今天起,对孩子的成长不要苛求,对孩子成长中 出现的小差错,不要过于当真,更不要小题大做,多点宽容,多点善待,相信他会 成长得更优秀,坚守教育底线,坚守教育信念。

二、为师,我们要恰当地关爱学生。

书上第 79 页写道,“好的教育是‘当春乃发生’的,因而能带来‘润物 细无声’的美妙效果。”

是啊,教师能够理解和尊重学生,顺应他的心中渴求,真正在乎他的成长 需要,孩子才可能自然接受你的关爱。教育不是硬塞给谁的物品,没有走入孩子的 内心世界,说一千道一万,也是枉然。

在豁达、平等的学生观越来越明确后,我越来越感到,课堂里学生与老师 的对话,已经不仅仅关于数学,而是更深层的像是在探讨人生。教育、育人,或许 点燃他心中的小小火种。或许纠正了他偏差的一点人生方向。孩子们的快乐与不悦 很大程度上与老师有关系。凭心而论,大多老师对孩子实施教育的出发点都是希望 孩子变好,但结果却不一样,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没有走进孩子内心,少一点尊重 与理解。

三、为师,要享受职业带给我们的幸福。

学生的童年只有一次,弥足珍贵。老师能够陪伴孩子们走过他的成长岁月 是幸运的。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幸福都是一种体验,幸福还是一种重要尝试和 积累。教育其实很美,就让它这样美美的延续下去。留给孩子的“小学回忆”,应 该是一些伴随终身的良好习惯,是一些人生思维的雏形。

我们努力,让开放性教学在学生心中种下“尊重、分享、严谨、求知、努 力”的种子,为他的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我要追寻和实现的教育目标!

教师需要唤醒、激励、引导,学生同样也需要,而不是一味地命令,可能 他们会一时忍受,并可能会去努力,但这种外在的强迫无法使他们坚持多久,而只 有内心的动力被唤醒,他们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其实,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在 老师眼里都应该是正常的,我们要做得不是埋怨、责怪、批评、控制,而是要尊重 学生的天性,在具体的情境中,帮助孩子体会规则与秩序,学会交往技能。学会对 学生的’引导,学生在这一机会中学会“规则与秩序”,“学会交流技能”。让我 们善待学生的错误。

《教育其实很美》心得体会 篇9

其实,很难找出一把尺子来衡量事物美还是不美。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却又可以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共同赞美同一件事。大凡真实的、友善的、愉悦的行为,都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做教育也是如此。美在生活中,完美在理想中;美在过程里,完美在目标里。所以,美不只是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在寻找、发现一个个个体的闪光点中体验到美,把美的种子播撒,并精心呵护、培育,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学习并享受着成长之美,正所谓教学相长。大美至真、至纯、至简,就在每一天、每一刻。回望二十年的教育生涯,就事业和学生来说,我很赞同刘校长的一句话就是——教育真的很美!

今年假期读了刘可钦校长的《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是刘校长的教育随笔集,是一位校长站在一定高度上来看待教育的一本书,这本书通过一个个具体、鲜活的案例,阐述了她关于教育教学、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和学校文化的系统思考,集中于一点,那就是:教育是美的!发现并彰显教育之美,既是刘可钦校长的治校之道,也是其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共分为五章,分别是:营造共同成长的氛围,彰显学校文化场域之美;从一般走向优秀,彰显教师职业之美;让学生站在正中央,彰显学生成长之美;寻找课堂的精彩,彰显课堂教学生命之美;打开另一扇窗,彰显教育博大之美。读完后,我将其中的某些思想进行了归纳,并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的点滴进行总结。

书中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最糟糕的教育就是用一种方法教育50个学生。如果不能让学生变得更,至少不能让他变得更糟。这就是做教师的底线。”书中还写道:“我们要坚持,不抛弃、不放弃、不冷漠,相信教育会使他改变,这就是当教师不能丢掉的教育信念。”这些话一字一句,字字锥心。回想一下,当我们面对反反复复、挑战教师忍耐极限的孩子时,我们是否曾动摇过坚持的信念?是否用心去寻找过那第51种方法?是否还甘愿坚守为师的底线?刘可钦校长的提醒,更督促我反思。

《教育其实很美》心得体会 篇10

读到《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不知不觉中,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 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教 书几近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 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 教育其实很美》,我才第一次 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 所谓的平淡是平庸,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刘可钦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 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 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 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 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刘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刘老 师的教育追求。 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 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 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 赢得爱,用爱去化解许多的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无疑是播下爱的 种子,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面对 的是正在成长,性格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 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曾几 何时,看到书上有几句话: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 的;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总相信你负出的爱越多, 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 教育其实很美,美就美在孩子的独特,美要美在教师的用心。尊 重孩子的差异,最美的教育就是用 50 种方法教育一个孩子。

《教育其实很美》心得体会 篇11

《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带给我不少思考,读它,让我心静;读它,让我 心亮;读它,让我心中充满力量。

教育其实很美。这样的标题,听起来并不陌生,因为我们也经常这样引 用,但是真正认为很美的人恐怕不在多数。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刘可钦校长所撰写的教育著作的名称,“其实”二字道 出了很多人的真实想法,说明教育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并不美,说到教育我们泛指老 师和家长眼中的教育,可能大多数老师和家长眼中的教育就是以目标和结果导向型 的教育,如果无法达成想要的目标,或者教育的结果与自己的目标相差甚远,那就 会产生强裂的沮丧感、挫败感,逐渐就形成了习得性无助,要么成为教师职业倦怠 之始,要么成为破罐子破摔的肇端,家长也为如此,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等到发现 现实不是如此时就会焦躁不安,变得没有耐心,他们还会认为教育的美好吗?诚 然,一个没有目标和结果导向的教育不是一个有效的教育,也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教育。但是,片面追求成绩、分数、精英、升入重点高中、考入一流大学的教育就 是教育的全部吗?显然不是!

我理解刘可钦校长的眼中的教育是以目标前提下过程导向型,追求和享受 教育本身原本应有的美的元素,美是客观存在的,之所以许多人(包括我们)没有 发现,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现美的眼睛,当然,也许受到其他太多“不美”的因素的 影响。

教育的美,在刘校长看来,它有学校文化的场域之美,教师在职业生涯从 一般走向优秀的职业之美,静待花开的学生成长之美,课堂教学的生命之美,能够 在教育中打开另一扇窗的教育博大之美。

在本书的第三章《让学生站在正中央,彰显学生的成长之美》章节中,彰 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作者的核心 思想。比如,空间有多大,孩子的发展就有多 大,掩卷深思,我们是否给足了孩子们足够的发展空间,有没有充分的把该放手的 放给孩子们去做?是不是真正把孩子没的利益放在首位,是不是以孩子们的发展为 中心,还有多少是站在老师的角度去对待孩子。比规则更重要的是老师的爱,一说 学校固然少不了几率、制度、规范和规则,但是面对违反规则的孩子,我们是维护 规则重要呢,还是站在孩子未来的发展更重要呢,也学有人说,这是一个两难选 择,其实回答这个问题也很简单,难道就没有一个两全其美的选择吗,我相信是有 的!那就是在坚持孩子发展第一的前提下去维护规则。那就是在处理具体问题上去 体现教师的智慧,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艺术不是机械化的原则坚持, 而是具有创造性的加工和塑造。那时把教师比作艺术家的事业。所以,本书 97 页 说,老师不能丢掉的教育信念。我想也许就是“静静地等待花开”。

67 页中,《你对学生说话的声音有多高?》也对我颇有感触,面对喧嚣 的课堂,或者犯错的学生,我们是不是经常性的喜欢用更大的嗓门来制止学生或者 压制学生?我们愤怒的声音和冲动的情绪对于学生只会让学生更加抵触,行动上暂 时收敛,但并没有心服口服,还会徒增我们的生气和烦恼,实际上显得自己的无 能。记得一位优秀的班主任说过,要想让教室里安静的唯一方法就是老师要带头在 班上闭嘴,减少经常性唠叨,在自习课上老师不能想起啥就说啥,要养成有条理的 习惯,尝试在学生面前 讲话要有准备,而不是想到说出;要有条理,而不是东拉 西扯;要有感染力,而不是空洞说教;要有鲜活事例,而不是单讲大道理。更重要 的要讲究 讲话的艺术,降低声调 讲话,而不是声嘶力竭!同时,低声调的 讲话 将更多的包含教师对学生深沉的爱!有爱才有教育!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

学校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孩子,它不同于成人的世 界和成年人的社会。我们应该也必须“走出非此即彼的误区”(112 页),作者 说,我想,如果任由互助、关爱、理解、尊重等这些人间可贵的情感在教育消失的 话,付出的代价可能比惩罚一个偷懒的孩子,赶走一个犯了众怒的“坏学生”还要 大。诚然,我将我校的学校 精神在经过周密调研和思考后确定为:热爱、尊重、 理解、珍惜,也把它镌刻在墙上,以期达到对广大教师的感染和影响,希望广大教 师能够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师者应有的教育理想和信念,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 生的人格,尊重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差异,尊重知识、尊重科学、遵循教育规律;理 解家长对教育能力的不足、理解家长的难处,理解学生在认识上的偏差和学习能力 上的不足,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渡过难关;珍惜教育生涯给 我们带来的幸福和快乐,珍稀一段师生之缘,珍惜美好的教育时光!

教育其实很美,教育真的很美。期待花开和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都是值 得留恋和珍惜的!教师的幸福就在于回过头来看走过的路,看自己播种的希望一个 个能够长成了参天大树,虽然,有的伟岸挺拔、有的枝繁叶茂、有的仅有一片浓 荫、有的是花香四溢、还有的是结满了果实,它们都在为这个社会做着不同的贡 献。但愿我们共同享受这份教育的美好!

《教育其实很美》心得体会 篇12

教师的魅力来自人格,以前我只是粗略的了解这句话,现在读完孙蒲远老师《美丽的教育》这本书,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有这样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各有所好。山水本是自然,就教师而言,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赏心悦目的心情至关重要。即使山不是很峻拔,也用悦纳的心态去欣赏,即使水不是很清醇,也用发展的眼光去赞美,则是“山水”之大幸也。孙蒲远老师的学生是幸运的,他们找到了一位好老师,孙老师用心发现着每一个人的闪光点。 爱在这本书里体现的尤为深刻,教会我们如何去爱,怎样才能做到真正去爱学生? 尊重,是爱的起点。尊重是人的高层次的心理需要。这不仅是成年人的心理需要,也是孩子的心理需要。而成年人往往忽略了孩子这一不亚于穿衣吃饭,甚至比穿衣吃饭还重要的需要。从小被尊重的人,有很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容易形成完善的人格,或者说孩子会自己努力用完善的人格来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被人尊重的孩子也会去尊重别人,如果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那么我们整个民族的自尊感就会提高。所以我们要学会尊重孩子,不要一味的重视孩子的成绩如何,要给孩子真正的关心,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爱,是没有疆界的。爱要宽容。宽容不同于纵容。宽容的前提是理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宽恕能触及儿童自尊心的最敏感的角落,使儿童心灵中产生要改正错误的意志力。”当然老师对学生的宽容绝对不是对学无原则的迁就和让步,它是以学生认识错误为前提的。气是孩子的特点,是正常现象,犯错误是难免的,你不可能限制他,你要从他的淘气中找寻身上闪光的地方,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淘气,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空间,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怀抱。 《美丽的教育》使我明白了许多。教师的魅力来自人格,来自我们对学生无限的爱。我们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对待教师这个职业,以欣赏的角度来观察每位孩子,爱无处不在,让我游走在爱的海洋吧!

《教育其实很美》心得体会 篇13

《教育是美的》一书中提到:“教师是什么?教师首先是人。在教师发展的问题上,我们首先必须着眼于”人的发展“。狭隘的、片面的观点与做法,都是错误的。跨界的、交互的、综合的、辩证的观察、思考或许有益。走出去,才能回来。离开学校,才能找到学校,离开专业,才能找到专业”。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大学老师,老师常常教导我们,学画画,不仅要把画学好,诗、书同样重要。

记得宋朝大诗人陆游曾经说过:“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示子通》)我想这话同样适用于绘画,即“汝欲学画,功夫在画外”。换句话就是我们常说的“书画同源,诗画相同”。纵观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的几位国画大师,如我们熟知的齐白石、吴昌硕、黄宾虹等,他们诗、书、画、印样样精通,可谓是“全能型的通才”。大师尚是如此,我们更应如此。画画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画,而且还要从画中“走出去”,学习书法,将其笔法用于绘画的.笔墨之中;学习诗歌,将其意境融入画面;学习音律,陶冶情操;学习哲学,让心富有人文情怀和智慧;学习…这样一来,我们整个人自身的文化素养,人文修养必然会有所提高。画画的格调,自然也跟着提高了。学习路上无止境,其路漫漫,“汝欲学画,功夫在画外”。

《教育其实很美》心得体会 篇14

书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听过的一个民间故事。说的是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感动了菩萨。有一天,他们被菩萨同时请了去,允许他们从众多宝物中挑选一件,送给儿子。第一位父亲挑选了一个镶嵌着宝石的银碗,第二位父亲挑了一辆包满黄金的马车,第三位父亲挑了一副铁铸的弓箭。得了银碗的儿子,每天热衷于吃喝,得了金马车的儿子喜欢到街上招摇,得了弓箭的儿子每天到山野间狩猎。多年后,三位父亲去世,爱吃喝的儿子坐吃山空,最后不得手端银碗去讨饭。爱招摇的孩子最后没了招摇的资本,只得用金马车上的金片换粮食度日,会打猎的儿子练就了一身狩猎的好功夫,经常扛着猎物回来,一家人有酒有肉,有吃有喝,一辈子不发愁。这个朴素的故事寓意是深刻的: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可持续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一生负责。

是啊,时代发展到今天,什么是我们能送给他们、可保障他们一生幸福的.最可靠的宝物呢?《教育其实很美》,用具体的案例,就像讲故事一样,让我们明白了我们应该送给孩子什么样的宝物。

第一件宝物是:阅读。阅读不但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质。因为任何一本书,只要是一本好书,往往充满真善美的情怀,这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件宝物是:自由。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第三件宝物是:良好的表率。给孩子做出表率,不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样子。和孩子如何相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你能教给孩子的,全在这里面了。家长和家长的差别,不是身份、地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理念决定的教育手段的不同。手段的不同,区分出你给孩子的到底是银碗、金马车,还是一副良弓。

不是会生孩子就会做父母。一个人,没有办法选择自己有什么样的父母,但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父母。爱孩子,就让我们把这三件宝物送给他们:阅读,自由,良好的表率!因为这是生命中最美的馈赠。

39 39937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