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心得体会范文【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讲故事心得体会范文【精编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讲故事心得体会【第一篇】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巩固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重大举措,旨在引导广大党员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总书记高度重视学习党史,也在不同场合讲述过党史上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党建网微平台梳理了***总书记十八大以来讲述的部分党史故事,与大家一同学习感悟。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他没喝,把那个墨水给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啊,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就是写这本书(翻译《共产党宣言》——编者注)。于是由此就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述(根据政论专题片《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第一集《举旗定向》整理)

背景故事链接:

陈望道是中国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他翻译了中国第一版《共产党宣言》,担任过《辞海》总主编。1920年4月底,陈望道历时两个月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5月,陈望道将《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稿带至上海,交由陈独秀和李汉俊校阅,并于8月在上海印刷出版。随后平民书社、上海书店、国光书店等相继出版,截至1926年5月已刊印17版。

甘祖昌与龚全珍的故事

我向大家介绍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同志,她是老将军甘祖昌同志的夫人。甘祖昌同志是江西老红军、新中国的开国将军,但他坚持回农村当农民,龚全珍同志也随甘祖昌同志一起回到农村艰苦奋斗。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龚全珍同志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并当选了全国道德模范,出席我们今天的会议,我感到很欣慰。

——2013年9月26日,***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指出

背景故事链接:

1957年8月,在被授予少将军衔后不到两年,甘祖昌主动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带着妻子龚全珍,回到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原因很简单:为了带领乡亲们一起建设家乡,让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妻子龚全珍也全力配合丈夫,到当地学校当老师,把自己工资的大部分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1986年,甘祖昌因病去世,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是一只铁盒子,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闪亮的勋章,那是1955年他荣获的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与二级解放勋章……

英雄母亲邓玉芬

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这是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怒吼,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宣言。

——2014年7月7日,***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

背景故事链接:

邓玉芬,1891年出生于北京市密云县水泉峪村,后嫁到密云县张家坟村,一生务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她舍家纾难,无私奉献了数位亲人的生命,被当地人民誉为“当代的佘太君”。

“半条被子”的故事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半条被子”的故事让人民群众认识了共产党,把党当成自己人。正因为有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我们党才能走过辉煌历程,取得伟大成就。沙洲村是“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今天我专门来这里看望乡亲们。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要不断接受教育、接受洗礼。我们党坚持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坚持不懈的实际行动。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接下来要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让老百姓生活更加富裕、更加幸福。

——2020年9月16日,***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背景故事链接: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途经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在村民徐解秀家,看到徐家简陋的床铺上只有一件蓑衣和一条破棉絮,她们便拿出仅有的一条行军被,和徐解秀以及她一岁的儿子合盖。几天后,部队临行前,3名女红军执意要将行军被送给一贫如洗的徐解秀,但徐解秀说啥也不肯接受。你推我让之际,一位女红军用剪刀将被子剪成两半,将半条被子交给了徐解秀。

三千孤儿入内蒙

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创造了“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党史,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特别是要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

——2021年3月5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

背景故事链接:

1959年到1961年,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灾荒频繁,育婴堂的米粮眼看就要见底,政府收养的几千个孩子怎么办?国家决定把他们送到食物相对充足的内蒙古。消息像风一样迅速传遍草原。3000孤儿来到草原时,草原同样经济困难,但蒙古族群众主动担起这份国家责任。年迈的额吉(蒙古语意为母亲)、中年妇女、新婚夫妇,有的骑着马,有的赶着勒勒车,有的步行几百里,争先恐后收养这些孤儿。刚进草原时,孩子们衣服上都别着一块小布条,上面的数字编号是他们的代号。走进蒙古包,草原额吉给他们取了好听的名字——国秀梅、党育宝、格日勒、娜仁花

***讲故事心得体会【第二篇】

《***讲故事》从***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精编出体现他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109则故事。每则故事在引用原文之外,还配有“延伸阅读”,用以丰富故事细节,还原故事语境,让读者更好地体悟故事背后的改革发展之道、大国外交之道、修身为人之道。

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指出,善讲故事是***总书记领导风格的鲜明特色,这些故事承载了总书记对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深刻思考,为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打开了一扇窗口。

中宣部副部长庹震表示,要完成好“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使命,掌握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方法,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中国故事的说服力感召力。

中组部秘书长臧安民认为,《***讲故事》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好读易懂,是学习领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通俗读本、生动教材;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庄荣文表示,要从这本书中深入体会总书记清新质朴的语言风格,并且学以致用、积极实践;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局长张玉堂说,要认真学习习**的好文风,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官兵心坎上,激发汇聚起强国强军的正能量。教育部部长助理刘大为表示,要通过学习此书,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补足精神之钙,筑牢精神之魂。

本书以《***讲故事》的内容为基础,针对少年儿童的特点,精编出47则故事。本书内容具体而生动、通俗而深刻,是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建立文化自信,增强自我认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优秀读物。

纵观人类历史,凡有成就者,必有高风亮节。马克思就是在他一生中最贫困潦倒的时期写成《资本论》的。他在1852年2月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写道:“一个星期以来,我已达到非常痛快的地步:因为外衣进了当铺,我不能再出门,因为不让赊账,我不能再吃肉。”即使这样,马克思也没有屈服,没有停止工作。不畏艰难困苦,只为主义真,这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节。

1.秦、汉、唐、清的兴衰更替

我经常讲到历史周期率问题,这的确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摆脱不了的宿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穷奢极欲、挥霍无度,搜刮民财、征用民力,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方响应,函谷关被攻破,项羽放了一把火,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变成一片焦土。后人感叹说:“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汉朝经历“文景之治”、汉武帝称雄后由盛转衰,最终陷入烽火四起、三国纷争,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云:“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开元盛世”时期的唐明皇在统治后期也转为昏庸、喜好女色、怠于政事,朝中奸臣当道、贿赂成风,可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史称“侈心一萌,邪道并进”。乾隆后期,官无不贪、吏无不恶,统治阶层过着声色犬马、骄奢淫逸的生活,“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那个时期的民谣。清代末期,国家羸弱衰败,当初那么能征善战的八旗军,合计近200万的清兵,却任由不到2万的八国联军长驱直入。这方面的例子,中外历史上比比皆是。

***指出:回顾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史,不难看出:有些封建王朝开始时顺乎潮流、民心归附,尚能励精图治、以图中兴,遂致功业大成、天下太平,但都未能摆脱盛极而衰的历史悲剧。导致悲剧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共同的也是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统治集团贪图享乐、穷奢极欲,昏庸无道、荒淫无耻,吏治腐败、权以贿成,又自己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搞得民不聊生、祸乱并生,终致改朝换代。

2.李自成、李秀成为什么失败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有其重大进步意义,这一点必须肯定,同时其失败的教训也发人深醒。明末李自成揭竿而起、严明军纪、剿兵安民,起义军席卷神州、所向披靡、攻占北京。然而,好景不长,起义军进城后骄傲自满,庞大人马在京城里沉迷享乐、军纪松弛。清兵入关后,起义军仓促应战,人心涣散、一击则溃,短短几个月就土崩瓦解。太平军自金田起义后,短短两年多时间就从广西一隅,跨两湖、过三江、下江南,定都天京。可是,一些农民领袖进城后就开始攀比奢华、醉生梦死,乃至相互倾轧、众叛亲离,到后期革命斗志尽失,一败涂地。忠王李秀成驻守苏州,忠王府之豪华令人叹止,直到苏州城被破前夕还在施工,连李鸿章看了都惊叹“真如神仙窟”、“平生所未见之境也”。许多农民起义往往归于失败,除封建政权残酷镇压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起义队伍不能解决好自身存在的问题。

***指出: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宗旨同封建王朝、农民起义军有着本质区别,不可简单类比,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

3.大族人家“自杀自灭”一败涂地

《红楼梦》第七十四回里,贾探春在抄检大观园时说过一句话: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至死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正所谓“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指出: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怎样才算过硬,就是要敢于进行自我革命,敢于刀刃向内,敢于刮骨疗伤,敢于壮士断腕,防止祸起萧墙。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党要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根本意义所在。

4.苏共垮台,“竟无一人是男儿”

我们常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信念不牢也是要地动山摇的。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不就是这个逻辑吗?苏共拥有20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拥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而拥有近2000万党员时却失去了政权。我说过,在那场动荡中,竟无一人是男儿,没什么人出来抗争。什么原因?就是理想信念已经荡然无存了。

***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诫我们:全党理想信念坚定,党就拥有无比强大力量;全党理想信念淡薄,党就会成为乌合之众,风一吹就散。

5.列宁如何坚持建党原则

古往今来,世界上的大国崩溃或者衰败,其中一个普遍的原因就是中央权威丧失、国家无法集中统一。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和马尔托夫针对党的组织问题产生了意见分歧。马尔托夫主张实行“自治制”,认为党员可以不参加党的组织,这实际上是想建立一个“党员俱乐部”。列宁则主张党员必须参加党的组织,并按照地方服从中央、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建党。对此,孟什维克攻击列宁是实行“专制主义”作风。1904年,列宁在《进一步,退两步》中指出,组织上的机会主义“就是力图削弱知识分子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责任,削弱中央机关的影响,加强党内最不坚定分子的自治”。列宁认为,党应该具有严密的组织、统一的意志和行动,只有按照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党才是一个“真正钢铁般的组织”。无产阶级之所以不可战胜就是“因为它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一致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1920年,列宁提出“无产阶级实现无条件的集中和极严格的纪律,是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条件之一”。

***指出: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有一套制度和规定,也要有领导干部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以身许党许国的使命担当。做到这一点,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至关重要,思想上有了“四个意识”,行动上就有了基本遵循。对党忠诚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6.泰山上的“快活三里”

泰山半腰有一段平路叫“快活三里”,一些人爬累了,喜欢在此歇脚。然而,挑山工一般不在此久留,因为休息时间长了,腿就会“发懒”,再上“十八盘”就更困难了。

***指出:作风建设同样如此,越到紧要关头越不能有丝毫松懈。只要以滚石上山的劲头、爬坡过坎的勇气,保持定力、寸步不让,深化整治、见底见效,就能一步步实现弊绝风清、海晏河清。

7.一位军需处长的崇高境界

特权是最大的不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四风”、反腐败,锲而不舍抓作风建设,都是在同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作斗争。大家要自觉同形形色色的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作斗争,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长征过雪山途中,有个同志穿着单薄的旧衣服被冻死,指挥员让把军需处长叫来,想问问他为什么不给这个被冻死的同志发棉衣,队伍里的同志含泪告诉他,被冻死的这个同志就是军需处长。管被装的宁可自己冻死也没有自己先穿暖和一点,这是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

***指出:觉悟看似无形,关键时就会显现出强大力量。我们党就是靠着千千万万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先进分子无私奉献,才赢得了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不虑于微,始贻于大;不防于小,终亏大德。”加强自律关键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能否做到慎独慎微。大家要懂得小事小节中有政治、有方向、有形象、有人格的道理,从小事小节上加强约束、规范自己,常掸心灵灰尘,常清思想垃圾,常掏灵魂旮旯。要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慎重对待朋友交往,防止被别有用心的人“围猎”,不要踩上“地雷”、掉进陷阱。

***讲故事心得体会【第三篇】

第一,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第二,中国是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在工业革命发生前的几千年时间里,中国经济、科技、文化一直走在世界的第一方阵之中。近代以后,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落后于时代发展步伐,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列强入侵不断,中国社会动荡不已,人民生活极度贫困。穷则思变,乱则思定。中国人民经过逾百年前赴后继的不屈抗争,付出几千万人伤亡的巨大牺牲,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中国人民对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记忆犹新,尤其珍惜今天的生活。中国人民希望和平、反对战争,所以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也不允许别人干涉中国内政。我们过去一直是这样做的,今后也会这样做下去。

第三,中国是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旧的制度推翻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有成功也有失误,甚至发生过严重曲折。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先生领导下,我们从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出发,探索和开拓国家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我们走出了这样一条道路,并且取得了成功。

第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步,经济总量已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作为有着13亿多人口的国家,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无疑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中国经济总量虽大,但除以13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第八十位左右。中国城乡低保人口有7400多万人,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有1000多万人,几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和落户城镇,还有8500多万残疾人。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还有2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差不多相当于法国、德国、英国人口的总和。今年春节前后的40天里,中国航空、铁路、公路承载了大约36亿人次的流动,相当于每天都有9000万人在流动之中。所以,让13亿多人都过上好日子,还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目前的中心任务依然是经济建设,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第五,中国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国家。我们的先人早就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强调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前行,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我们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我们推进改革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随着中国改革不断推进,中国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同时,我也相信,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不仅将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推动力量,而且将为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青年回声

沈丁立(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习**在欧洲学院的演讲,对塑造下一代欧洲政治与社会精英的中国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铁凝(中国作家协会**):解读中国故事首先要认识中国,中国正在发生巨变,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网友互动

@那时明月:天行健,君子亦自强不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美丽心情:一定要把虚工做实了。

@文明兰州:#***谈青年#团组织要做广大青年值得信懒的贴心人,把青年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使团成为广大青年遇到困难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

@黑黢黢的尹先森:扣扣子,正衣冠,做有为的一代新青年。@青春湖北: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要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经典案例

标题:与世界对话讲中国故事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崔玉娟蔡梦吟

“潘基文先生您好,我们的姓在中文里的写法是一样的。”8月16日下午,在南京青奥会开幕式前参加“对话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活动的潘援获得一个提问的机会,一上来他就这样介绍自己,引起哄堂大笑。“虽然我是为了拉近距离,但我的问法还是很注意措辞的。”潘援回忆,潘基文回应了他,现场气氛变得很轻松。

作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研究生,潘援又向潘基文问到他最关心的专业问题:金砖五国开发银行成立以后,怎么与世界银行合作等。潘基文一一作答。

“对话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活动是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的“与世界对话”系列活动中的一个。迄今,该活动已举办100多场,包括对话国际政要、对话杰出学者与业界翘楚、对话驻华大使、对话国际青年代表等。

活动承办方之一——中国高校国际交流社团联谊会的负责人发现,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中,中国青年逐渐学会如何在国际舞台上与各层面人士打交道,用最有效的方式表述自己的观点。

去年,潘援参加了在俄罗斯召开的20国集团青年峰会(简称“Y20”),对于那次与国外青年的交流,潘援记忆犹新。

潘援参加的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分会场讨论。当谈到转基因话题时,潘援这样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养活了这么多人,并不是因为转基因产品,而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成果。潘援讲述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告诉大家通过自然杂交,也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我们可以通过自然的力量,尊重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场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青年代表,潘援发言后,会场内,德国、意大利、法国的青年代表纷纷复议,同时现场话题从转基因食品好坏的口舌之战,转到讨论是用自然方式还是通过转基因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与世界对话”这个平台上,很多中国青年体会到讲“中国故事”的力量。

2013年1月5日,美国常春藤8所名校的18名学生领袖来到中国,开展为期8天的第二届“中美青年联合社会实践项目”。短短数天的行程中,来自耶鲁大学的马修·威廉姆斯和来自外交学院的李书豪结成了“小伙伴”。

旅途中,学生们经过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曲水亭社区,发现这里的老百姓还保留着非常传统的生活方式,人们住在平房里,在泉水里洗菜洗衣,甚至冬泳。马修起初有些疑惑:“这多不方便啊,政府怎么不帮助他们改善生活呢?”李书豪则觉得,老百姓的脸上,更多的是怡然自得。李书豪便拉着马修随机和社区的大爷大妈聊了起来,得知这个社区历史悠久,几百年来老百姓都这样依泉而生,“幸福指数挺高”;而政府也在社区周边,建设了非常齐全的现代化配套设置。

“政府既保留了老百姓的传统生活方式,又让老百姓享受到了发展带来的现代化便利,很棒!”马修对李书豪由衷地说。

一路上,李书豪经常带着马修等人和老百姓“拉家常”,让美国的学生精英了解普通中国人对生活的“盼头”。

“我接触到的中国人都怀揣希望,这非常重要。用你们的话说,这叫‘中国梦’。”在马修看来,中国的政治制度和西方的确有很多不同,但无论在哪种政治制度下,老百姓的诉求都是一样的——让日子越过越好;而那些社会动荡的国家,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民没有尝到发展的甜头。

事实上,活动组织者也非常注重在国际青年交流环节中设计“中国故事”的体验式经历。

当时还在华中科技大学读书的学生胡藤耀是第一届中美青年联社社会实践项目的湖北小队队长。在那一年的实践中,美国学生有这样的疑问:“在许多美国人眼里,中国工人的权益是得不到有效保障的。”

针对此,“我们中国队员陪美国学生参观了双汇食品加工厂,和双汇厂内的年轻工人坐在一起,工人们告诉美国学生,自己的‘三险一金’都有保障,而且平时厂里的工会、团委还会组织一些活动。也有工人说,打工的确很辛苦,但只是暂时的,自己业余还是想考个本科文凭,‘不断向上走’。”让中国青年讲自己的故事,对于美国青年来说是最有说服力的,这一环节的体验改变了他们的某些偏见。

“聆听世界,了解世界,展示青年,传播中国”,这是“与世界对话”活动的宗旨,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正在通过这样的平台,走上国际舞台,讲述“中国故事”。

***讲故事心得体会【第四篇】

儿时,总是缠着父母给我讲睡前故事,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似乎比催眠曲更有效果,许多故事就只记得开头,却怎么也想不起结尾,睡前故事也就功成身退,长大后几乎没有再听过故事了。

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的《***讲故事》一书,于17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收入109则故事,分为对内篇和对外篇。对内篇包括廉政、品格、励志、治理等;对外篇侧重于人民友好、国家交往、文化融通、历史情感等。每则故事在引用原文之外,还配有“延伸阅读”,用以丰富故事细节,还原故事语境,让读者更好地体悟故事背后的改革发展之道、大国外交之道、修身为人之道。好读易懂、言约旨深,是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通俗读本、生动教材。

在书店看到这本书,干净整洁的封皮和朴素的排版,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好奇感。一贯不喜欢绚丽夺目的外饰,总觉得五颜六色是为了弥补内容和内涵的缺失,而朴实无华的外表下往往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果不其然,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相较之下,更令我感兴趣的是习总书记会讲那些故事,他讲的故事会不会像父母讲的睡前故事那样让我有困倦之意,或者会因为枯燥乏味锐减我读下去的勇气。

开卷有益,困意全无,怎么也舍不得放下这本书。序言由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宇所写,对全书作了最精炼的提炼,介绍了整本书的构造。用毛泽东**在七大闭幕会上引用“愚公移山”的例子,引出“善讲故事是古今中外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的共同特点,更是中国共产党领袖的过人本领”,等看完这本书时,我更加赞同他“***总书记是讲故事的大家”、“讲好故事,事倍功半”、“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的观点,正所谓“文以载道”,***总书记将自己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寓于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每一个故事都折射出他高尚的品格和为人处世的准则,是每一位中国人应当学习和遵循的。

39 25926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