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读书月读书心得体会2

云海 分享 时间:

通过阅读,增强了对党的理论和政策的理解,提升了思想觉悟,坚定了理想信念,激发了服务群众的热情。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党员读书月读书心得体会2”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我的读书心得体会

近日,区党工委组织部组织开展"党员读书月"活动,结合近期我的读书学习,我想简单谈一下我对读书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漂泊在外,灵魂四处流浪,幸有好书相伴。对我来说,读书如同刻进骨头的本能,跟呼吸一样不可或缺。

我的启蒙教育来自父亲,他经常教我读书,也带我体验生活中那些无字的书。最初的记忆到现在都很深刻:夕阳西下,暮色四合,仿佛有一个大黑锅沉甸甸地扣在地上,他骑车带着年仅两三岁的我,快要进村了,他教我背古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他背前面,让我接后面。他不是记者,却很喜欢带我四处采风,我不懂他为什么能跟农民一聊一个下午,有时候他们还把一块刻有字的石碑用水又擦又洗,研究半天,我的童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跟着父亲东奔西跑,他教了什么都忘了,但有些东西可能潜移默化暗暗留存了。

上小学我家搬到城里,住在一个大院子里,家里大门经常锁着,父亲对我很严格:不能看电视,不能出去玩。我经常无所事事地从一间房间走到另外一间房子,又走到院子,转来转去跟个无头苍蝇一样。有时候坐在一棵山楂树上一待就是半天,有时候爬到屋顶去看外面走来走去的人,烦闷地要死。有一天,不知怎么就盯上了父亲的书柜,他有一个小小的淡蓝色书柜,上下只有四层,从此一片广阔的天地在我面前打开了,我如醉如痴,沉浸在书的海洋里,把所有能懂、能看的书几乎都翻遍。那时候看书可用"饥渴"二字形容,好看的书舍不得看,为了追求读书的陌生感和愉悦感,会把书放一段时间再来重温一遍。在那个窘迫的年代,有一本没读过的书,是多么大的幸福和享受啊,实在没书了,我硬逼自己读一些枯燥的读也读不懂的书,我不能说这些枯燥的书给了我多大的帮助,但是它给我最大的好处就是,当我遇到困难时,总能再坚持、再忍一会,就像那些不好看的书一样,再不好看总有读完的一天,当把这个难受的阶段忍受过去后,困难也就有了解决办法。这个时候读的书几乎影响了我后来的成长、学习和工作,成为点亮黯淡童年的最珍贵的星子。

《黛绿年华》就是那时候读的,有人说这是一本无趣的书,有人说人物形象刻画太单薄。凡此种种,都不能推倒此书在我心中高大的形象。也许是因为初读此书时,我和主人公同为八岁,同龄人的心灵很容易沟通;也许因为我和主人公同样有一颗敏感、羞怯易沮丧的心,同类人之间更容易理解。这本书陪伴了我最长时间,我曾无数次的读它,现在这本书都快被翻烂了。小时候看这本书,怕一下看完,舍不得看,慢慢地翻,慢慢地品味,有些情节可能都深入到我的骨髓里去了。

后来上初中、高中,学习负担重了,基本没有看课外书。

大学开始有意识地看书、买书。学校的图书馆就是我的专属领地,一下课就跑到里面,不看书,光用指尖抚过那一排排或新或旧、或大或小的书脊,心中仿佛弹起了华丽的乐章,即使生活拮据,有书相伴的日子总是阳光明媚。那会读到最喜欢的书是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和《我的母亲》,其它都没印象了。偶尔学校门前也会有卖旧书的年轻人,一两块钱就可以买一本品相很好的旧书。没人买书的时候,摊主就大声地诵读一些诗词,旁若无人,悠然自得。有时候不买书,翻开一本旧书,指头触到发黄的油麻纸,那艰苦条件下的印刷品,你会感到历史真真切切地存在着。书就像是一个优秀的引导者,把过去与现在悄然地衔接起来。

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一部分书随我去了新的工作单位,一部分寄回家里。我经常不在家,父亲就不时地把我的书拿去充实他的书柜,我回去了就把这些书又搬回我的书柜里。母亲看了打趣说,你们父女俩累不累啊,一个家里边,书一会从这搬到那,一会从那搬到这。随我去工作的那批书,因为住的房子小,也没安置的地方,都压在纸箱底。后来终于买了一个小书架,我的书立马就摆的满满的,它们从黑暗中搁置太久了,挤挤攘攘、争争吵吵的,尽力地舒展自己的身姿,招着手让我去看它们。休闲时抽出一本细细地读,慢慢地读,即使所有的书都没读完,但好像你已经拥有了全部知识,拥有了全世界。

20xx年开始系统地读书,每年为自己定读50本书的目标,坚持每周看书写读后感,一直坚持到现在。中间因为考试、工作也有耽搁,但是几年下来,看着读过的书,不管从中是否学到什么,特别有成就感。我从小不自信,因为没有独立地去做过一件大事并获得成功,也很少得到父母的表扬--传统的父母,通常是讷于言而感情不外露的。后来渐渐变得自信,是读书给予的,每读一本书都会更加肯定自己。

因为读书,我和父母有了更多交流。有时候读到某些片段,某些语言,以往那些和父母相处的画面就像三月的柳絮,飘飘忽忽,逐渐飞的脑里、心里都是,那种酸酸涩涩的感觉让我眼眶发热,隐隐作痛。那年回家后,我生病在家不愿出来,父亲硬带我去了一趟古玩市场,教我如何认识檀木,如何辨识字帖好坏,他教我鉴赏一些小玩意儿。他还拉着我去书店买书,以前上学时老要花父母的钱,工作后回家买东西都是我抢着来付钱,父母也认可了这种转变,但是那次,父亲坚持要给我买书,他好像在向我证明什么,我感到很心酸,看到他固执的眼神,同意了。我挑了几本书,其中就有斯诺的《西行漫记》,他看了看我挑的书,把《西行漫记》放回去了。他说《西行漫记》是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写的中国,你想要了解中国的文化,这本书可以参考,但是最主要的是学好古诗词和文言文,这才是根,是中华文化最深的底蕴,我受益匪浅。

想到读《孽海花》时,每每遇到生僻难懂的字,网上查不到,左询右问都搞不清楚时,一个长途电话打回去,远在山西的爸爸就拿个放大镜,为我翻《辞海》找《辞源》,他的普通话不标准,也不太会拼音,家乡话有时候没办法准确表达,两人鸡同鸭讲半天才能弄懂,弄懂后都要出一身汗,完了爸爸总要讲,不给你查了,费劲地很。但是我一个电话打回去,又费劲地帮我查去了。

在某个读书的夜晚,有时候会突然强烈地想念父母,独在异乡工作,我努力地读书,努力地写字,努力地学琴,总是让自己很忙,小心翼翼地努力生活着,忘记远离父母的事实。但是思念就像一条狡猾的鱼,游来游去,我叉开手指挡住它们,不知什么时候,它们竟然穿过我的手指闯了进来,每每让我措手不及。

每次翻看《元首的阴影》,总能够想起在山西的家中,温暖的阳光下慢慢消磨的一个下午,光线在父亲种的几盆花草间移动;想到家中简单平淡的日子,充实而不空虚;想到和父母的对话交流,还有想到有他们陪伴的最美好的时光。父母和书,是至亲至爱,时光再缓一点缓一点,我想陪你们慢慢变老。

读书让我学会如何独处。有时为了排遣孤独而去参加聚会,却反而变得更孤独,而读书让我觉得有很多朋友陪伴着我。夜深了一点也不困,坐书房里,倒一杯浓茶,在茶气的氤氲中思绪蔓延着,享受这份孤独的快乐。独坐午夜,众人皆睡我独醒,万籁俱寂,只有我,清醒地感知着这个世界和黑暗的脉搏,也只有书和深夜陪着我,咀嚼着一个人的寂寞和孤独;此时此刻,整个夜晚是独属我一人的,包括整个城市的夜晚都是我的,我可以做我喜欢做的一切事情而没有人打扰,也可以什么都不做,让自己的神思遨游天地间,我仿佛挣脱了一些枷锁而变得自由了。兴之所及,披一件衣服,跑到楼顶,去看月亮,刚上去,那一轮明晃晃的月亮就撞进了眼里,猝不及防间就把心神震慑了。月晕周围好似有发散出去的细线,散发着柔和的光芒。四下里万家灯火,间或有稀疏的鞭炮声打破固有的宁静,此情此景,恨不能学着古人对月畅饮,赋诗一首。

读《居里夫人传》的最大收获是,如果你有热爱的事业,那么就要严于律己,有恒心,有信心,无论如何都要把这件事情做成功。从这个伟大的科学家身上,我要学习严谨、铁一般的自律和有规划的学习。《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是:人每天都要做两件不喜欢做的事。要打破自己的舒适区,挑战自己的极限,正面痛苦和不适,而不是逃避。《马丁·伊登》带给我很多帮助,但是最大感受,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想望什么就要付出什么,还是脚踏实地、老实苦干为好。

读书,让我对故乡的了解更加深刻。故乡,多么美的字眼!我从6岁去县城读书,家也随之搬迁,就开始认识它。之后去延安上学,最后在山阳工作,虽然离家很远,也难得有时间回去,更不用说回故乡看看,但故乡一直陪伴着我,从未远离,它是游子心中不能割舍的羁绊。多少次午夜梦回,我都回到了故乡,梦里的情节记不清了,人是现在的人,事情是现在的事情,地点却在故乡,在梦中现实与过去混杂在一起,却没有半点突兀。其实,我的故乡很落后、很破旧,并不美,我也不知自己念念不忘在眷恋它的什么,是故土对游子的呼唤?还是身体流淌的血液中属于故土的那部分?不知道,我说不清,也许是根,也许是一种精神,但是它就是长在我心上的一根刺,拔不出、也不想拔,多少个不眠的夜晚,我痛苦并快乐地煎熬着,它终将伴随我的一生,成为生命中永不磨灭的记忆。

读书让我内心平静且充满感恩。读书让我成为了一个幸福的人,每天觉得生活是多么美好,阳光是多么灿烂,家人是如此可亲,朋友是如此可爱。读书让我更清楚地看清这个世界,不再犹豫,不再迷茫,不再抱怨,不再悲伤。读书让我更珍惜身边的人及事,活着是多么美好,活着又有书读是多么美好。读书带给我的喜悦经常像喷泉满溢出来,让我不能自已,我感恩一切、原谅一切、宽容一切。

我一直在想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格需要哪些特质:它一定是感情充沛,同时对世间万物充满悲悯;能够细心地去体察生活赋予的一切,并乐于体验各种生活和经历;有自己的判断,明白个体存在的意义乃至追求的目标;不断学习,在孜孜以求的道路上下求索;有强大的自我疗愈和修复能力。这些是读书教会我的,而我能做的,就是努力地生活,在离开人世时,带着比才出生更沉重、更有分量的灵魂离去。

我的分享完毕,谢谢大家。

39 4129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