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学心得体会范文整理【精编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导】优质的范文往往能节省您大量的写作时间,让您的办公学习游刃有余,以下是由阿拉题库网友分享的“探究教学心得体会范文整理【精编8篇】”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所有,轻松搞定再也不用加班熬夜了,希望下面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第一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学校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计算机将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电脑和网络将成为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的重要手段,使学生在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解决更广泛的问题。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条件为教学服务,已成必然和必要。网络教学中的专题网站整合模式在中小学的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带给学科教学无限生机。

一、一节示范课

我从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研工作十余年,空有理论,没有实践。为了既能指导教师的网络教学,又能亲自讲一节网络课,让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给教师们引路、示范。20xx年底,我讲了一节全国电视展示课,已获省级一等奖,并上报全国大赛组委会。本节初中化学网络整合课的课题是《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本科突出了以下特点:

是一节初中化学网络整合课,在计算机教室上课,有方便学生自主、分层、协作学习的专题网站课件和flash课件,供学生动手、动脑;把多媒体教室的一个大屏幕(多媒体课)变为每个学生可独立操作的小屏幕(网络探究课);网站的模板采用了河北远程教育网的网站结构,同时充分利用河北远程教育网的资源,并有大量的补充;专题网站课件和flash课件制作时就考虑到:既是方便教师操作的教件,同时又是方便学生学习的学件;巩固练习中的选择题课件,学生做完5个题之后,能够马上告之对几个,错几个,还可以重新测试,直到全做对为止,实在不会,可以寻求旁边同学或老师的帮助,利于学生自学、利于因材施教、利于分层教学、利于分组学习;学生预习中的判断题,3个小题,学生做完每一个题后,就能够实时显示正确或错误,随时更正;填空题方便学生输入,亲自动手;学生分组,组内协作、组间竞争。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媒体设计思路到专题网站的设计制作和内部flash预习、巩固习题课件的设计制作都费了很多心思,力求做到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多年的视导教师教学工作中,发现教师有许多问题,在网络探究教学时还有许多不尽完美之处,值得教师们继续反思、探究。

二、网络探究教学容易出现的问题

1、脱离教学目标

在网络探究教学中过多地关注媒体,忽视教育本位,必然造成“三不”,即重点不突出,难点不突破,关键抓不住,更会出现让专题网站牵着学生走,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设计专题网站应为教学目标服务,设计网站要完美。但有的专题网站内容多而杂,或少而无用,不能为教学目标服务。选入课堂没有精心遴选,有些材料根本与主题关系不大。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探究教学的出发点,在备课和教学时脱离利用专题网站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

听课中,常发现一些本末倒置的现象。即忽视教学目标,过多注重让学生浏览欣赏、阅读资料,而将教学目标、重点抛到一边。让大量的阅读资料占用学生宝贵的读书时间,以为让学生上网浏览,就是网络探究教学。一提到网络探究教学就不管什么课程,都在网上跃跃欲试,把专题网站当成万能的工具。因为无论从网络探究教学的特征上分析,还是从目前的实践上观察,网络探究教学在教学功能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2、没有以学生为主体

虽然用的是现代技术,但教学中发现了与之不相协调的旧的观念。学生跟着专题网站走,有过去传统教学中的教师牵着走变成了网站牵着走,表面上学生能有大量的时间自由浏览专题网站或上互联网,而没有参与学习过程和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以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灌输,而信息技术条件下,有的课是用网站或网络资源的灌输。比如:有的需通过语言去品位、去想象的内容,都由计算机直接呈现,学生就没有细读、思考和品味的空间和时间。因此以学生为主体,除了给上网的时间和空间,还要有教师的启发、指导,更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做思维的主体。

3、忽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时局限于教师设计好的专题网站固有格式,课堂上学生收到束缚,学习的情绪调动不起来,很多教师就是让学生自己去看网站上老师提供的资料,且活动缺乏目的性和任务性,这种浏览学生没有兴趣,教学效果不会好。还有一部分教师对网站的设计缺乏互动的环节,专题网站以辅助教师教为主,不是以辅助学生学为主,对教学的把控比较死,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的不够。专题网站缺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生机互动的环节设计。有时专题网站中的任务设计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目标都是相同的,会打消优秀生和困难生的学习兴趣。

4、忽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网络技术的使用干扰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品味,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仅仅是对资源进行简单的收集、拷贝、粘贴,很少进行自己对学习内容的分析、整合和加工,更不用说做出有创造性的作品,忽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很多同学使用网络时只是走马观花,看看热闹,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不能让网络探究流于形式,应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和创造性来解决问题。

三、网络探究教学的教学对策

1、选择课题前一定要分析本课题是否有运用网络探究教学的必要性

有些不适合网络探究的课,就不能生搬硬套,因此什么样的课选择网络探究教学非常重要,要重视分析运用网络探究教学的必要性。网络探究时要求学生能够利用网络或专题网站搜集资源、浏览资料,分析、整理资源,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有重要作用。网络探究教学要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兴趣培养能力为目标,网络探究教学形式新颖,但无论多么新颖的形式若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就没有采用的必要。因此不同课程、不同教学内容要视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采用专题网站的网络探究模式进行教学。

使用网络探究教学,必须有它的必要性,不能只为了教学形式,认为上网就是网络课,浏览网页就是探究课。而忽视教学目标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要仔细分析教学内容是否有应用网络探究教学的必要性,是否能超越传统教学,发挥网络信息资源、网络技术的优势,并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发挥专题网站的功能,不能不加选择地将网络探究教学应用于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2、突出学习目标

运用网络探究教学,必须强调运用它的必要性,这是第一位的。第二位的要求专题学习网站及网络探究教学一定要为教学目标服务,使学生的能力和信息素养沿着正确的轨道生动活泼地获得充分的发展。网络探究教学时要在专题网站的辅助下更要突出体现学什么,怎样学,学的如何。

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每一主题的切入点寻找相关的网络资源,如背景资料、内容拓展。媒体资源要精心筛选,围绕教学目标,有取有舍。

能力和素养的提高、学习目标的实现不能一切依靠专题网站及网络资源,不能把专题学习网站当做万能的灵药。教学时使信息技术条件、专题网站等一切资源条件为教学目标服务,使教学目标调节和控制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层次不同的学生解决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教师要探究和使用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网络探究教学过程设计要一切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教师在利用网站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要突出学习目标,不能偏离学习目标。为把教学目标作用于教学的全过程,要求教师在网络探究教学中从备课、网站设计和网站的使用,每个环节都要紧紧围绕既定教学目标,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学习目标,避免把网络探究课变成上网浏览课。

3、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网络探究教学中,不能让网站的内容和模式太狭窄,束缚学生发展的空间,专题网站应是一个知识平台、交流平台,在平台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能把知识引申,自我发展。给学生布置问题,提供资源,引导他们分析、整理资源自己去找答案。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不能让网站的条条框框限制学生的手脚,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

4、重视处理信息,加强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以发展。有些网络探究教学,重视了浏览、下载、记录,忽视了分析、整理、探究,让学生几乎花了半堂课的时间在课堂上查找和课程有关或无关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再通过留言板反馈出来,时间就耗在这种只有学生的单向互动中,缺少教师参与、调控的教学互动,思维训练则很难兼顾,课堂气氛就难以呈现应有的生命活力。这主要是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过于注重学生如何收集信息,而对如何处理信息则缺少相应的策略,忽视教师应有的指导作用,减少了多向对话的空间。因此网络探究时既要重视学生的操作及思维活动,也不能忽视教师对学生思维训练的功效。

辩证地看,网络探究教学绝非是适用于所有学科、所有课程、所有教学内容,能用传统教学手段(如书中插图、教具、实验操作)或一个多媒体辅助课件就能完成的教学内容就不必去生搬硬套网络探究教学。网络探究教学应成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进一步深化。今后我们每一位教师还要继续加强对这种整合课的研究,尤其在深度和广度上应该有所拓展。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第二篇】

摘要:应摒弃传统的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加强体验、感受音乐,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教学的积极性,以此理解音乐、爱上音乐。那么,怎样才能顺利的实施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模式,这已经是现阶段我们迫切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本文首先论述了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的意义,其次,制定了促进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有效开展的策略。关键词: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策略

体验式教学主要指的是按照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与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者重复经历的情境与机会,呈现或者再现、还原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良好的发展能力、产生积极情感的一种教学观与教学形式。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有效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这已经成为了我们当前急需要实现的目标任务。

1、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理,他们的求知欲望高,而学校的教育可以为小学生们提供充足的学习空间。在小学生的知识体系中,音乐课占有重要地位。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切身的感受美,丰富自己的生活。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音乐课最大的特点就是供娱乐和消遣的一门课程,此观念是不对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的集体精神予以培养,并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现阶段,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各学科领域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该模式主要是针对学生,中学生物教学论文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过程,从而让学生在每次授课与每首歌曲中都得到更深入的体会,不仅调动了学生音乐课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促进了学生良好情感的形成。但需要注意的是,和其他课程稍有不同,音乐不会太注重知识点,主要是以一种感性的方式,让学生切身的感受音乐中所传达的情感,被音乐中所传达的美所吸引,进而主动的探寻和体验音乐,潜移默化中和音乐有机融合,如此一来,才能对音乐知识点充分的掌握了解,使学生对音乐更进一步的欣赏。

2、促进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有效开展的策略创设良好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之前,必须全面激发其兴趣。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促进学生兴趣的形成。这主要是因为音乐具有很强的情境性。通过情境的创设,不仅使得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全面的调动,而且,学生原有的认知图式及情感体验也会被唤起,以情感的角度推动学生和教材的共鸣。比如,教育者在上《海》一课时,通过音画相结合的方式,在屏幕上展现出了一副优美的大海图景:太阳从东方慢慢的升起映红了一望无际的大海。天空上飞翔着几只海鸥,海上漂浮着几艘小船。并且,还播放了一段《大海的风光》乐曲,以创设出一个优美的大海的情境,使学生彷如亲临浩瀚的大海上。然后,教育者与学生共同用手中的画笔与彩纸将自己心中的大海绘画出来,让学生在情感情绪上形成一种共鸣,从而调动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再如,在欣赏课《龟兔赛跑》中,三位同学分别饰演裁判、兔子、乌龟,其他的学生饰演大森林,通过图画、音像进行情境的创设,音乐一响起,整个班级学生都各自用花、树枝、动物头来搭设所需场景,班级瞬间变为了葱郁的大森林,再配上一段精彩的旁白描述,教育者也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表演中,当解说词的深入和音乐的发展,表演越发的激烈?音乐课程中有不少曲子或者是歌曲均存在着一定的情节,讲授完后,应让学生自己担任创作家,创编后传与故事情节,并将自己所编的故事表演出来。同学们的兴趣被全面的调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正确的引导学生把音乐和文学、音乐和美术间进行有机的结合,做到不仅与音乐学习的特点相符,同时,还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相一致,这样的教学效果显著。

还原音乐场景

大多数的优美音乐作品中均涵盖了生动形象的画面,虽然小学生们的想象力十分的丰富,但是他们的阅历不深,因此,能够想到的场景范围很小。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倘若只是简单的教学生学唱歌,而对歌曲中蕴含的情感、歌曲的意境不注重,那么,将呈现出了“鹦鹉学舌”之象。因此,教学中,教育者应适当的将课本中描绘的场景实际中还原,让孩子们知道歌词中所写的内容,具体体现的美在哪,给人带来的.感觉是什么。可先对孩子们单凭想象产生的不足加以补充,然后,可更加直接的理解歌曲。比如,在学唱《踏雪寻梅》时,该音乐主要表现的是作曲者在寒冬里寻找梅花的故事,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采用照片或者PPT等诸多的形式把歌曲中所描述的寒冬全面的展现,倘若在雪天里授课效果更是明显,因为学生可以直接的欣赏到雪景。虽然外面特别的冷,但作者依旧奋不顾身的去寻找梅花,孩子们很容易被作者的欢快、喜欢之情所感染。通过还原音乐场景,孩子们切身的体会到了冬天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极大的促进了孩子们积极乐观的态度,勇敢面对自己的生活。创新音乐方式

音乐课表演过程中,不仅有歌唱表演,还涵盖了打击乐伴奏、续讲故事等一些活动项目,打击乐伴奏是让孩子们上台用各种乐曲进行歌曲的表演,此活动不仅满足了小学生天生爱动手的习性,同时,还调动了学生们对演奏方式的创新。续讲故事主要是由教育者讲一半的故事,然后学生接着老师未讲完的故事继续讲述,多数学生懂得临时发挥,创新了歌曲内容。比如,在歌曲《小青蛙找家》中,教育者授课时介绍了小青蛙怎样找家这个故事,但只讲一部分,剩下的由孩子们自己补充完整。通过这样的方式,小学生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全面的发挥。另外,把各种乐器的声音、各音阶的敲击方法等有关技巧展示给学生,然后,邀请小学生上台演绎歌曲。虽然小学生的年级较小,但是在乐器的选择上都有自己的主张,让孩子们完全照着自己的想法来演奏工程师论文,能使他们对歌曲进行创新,这不仅全面调动了孩子们学习乐曲的兴趣,而且,自豪感油然而生。3。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们得到丰富的音乐体验,才能将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全面激发,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中,审美能力不断提高。体验式教学模式不仅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思想,同时还是学生教学过程中持续稳定发展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1]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xx年。[2]王学东。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xx年06期。[3]李雪。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思考[N]。毕节日报,20xx年。[4]陈慧芬。在体验式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J]。小学教学参考,20xx年03期。[5]陆云。重视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三要素[N]。江苏教育报,20xx年。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第三篇】

从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中能够看出,很多教师正在自己的课堂上认真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实施着探究性教学。但有部分教师觉得,低段学生探究所取得的实效不大,有的甚至是低效的。那么,怎样在低段才能把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呢?

为了打造以学生为主的高效课堂,在数学教学中我尝试应用探究式“五步教学法”,即:快乐导入(导)──自主建构(学)──互动互助(议)──展评答疑(讲)──分层达标(练)”,以探究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把学生动手、动脑、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能真正得以体现。

下面,就将我在低年级实施“五步教学法”,打造高效课堂的体验和思考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1:快乐导入,学生乐学

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可以触发情感的环境,能使学生被这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方向与位置》一课时,我出示了校园平面图,让学生同实际事物进行对比。熟悉的生活现象,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自主探究,学生乐创

“实践出真知”。一个人的智慧水平应突出反映在其创造能力上,对小学生来讲,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就是一种创造。在教《测量》“一千米有多长”这一课时,我首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让十名学生手拉手知道大约10米,继而,自主探索100米需要多少名学生?1000米需要多少名学生?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的实践问题,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获得数学知识,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3:合作交流,学生乐说

教学中我经常将数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熟悉喜爱的情境中领悟、表达,这样既给学生提供表达思想的机会,也能暴露思维过程中的缺陷。同时,我再根据学生的表达情况,因势利导,给予点拨,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4、理解运用,学生乐练

这一环节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我把枯燥的教学题设计成了智慧岛、现实的数学游戏,让学生们在轻松、和谐的氛围里,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价值,享受了自主参与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在课改+五步的实施中,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在成长,而且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学生乐学、爱学、兴趣浓厚。教学中的精美教具、生动画面、等等让孩子们学得愉快、学得投入,使得学生在获得积极向上,活泼快乐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并使得他们的多种才能得以展现和培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上,经常出现有的学生举手问:“老师,这道题我还有不同的想法”、“老师,我有个问题想问一问”、“老师,我还可以再补充一点……”,答案不唯一,解法最优化,学生思路逐步开阔,解题中不断涌现创新精神,课堂经常成为学生的“答辨”现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能力,活跃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提出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灵活的解题方法,结合实际问题作出的合理解答,无不让许多科任教师为我班孩子的能力和潜质所折服。

3、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获得成功体验。教学中,我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去教学:学生能读懂的,一定不讲,学生能通过小组研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去讨论,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进而逐步学会学习。许多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活动中逐步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吸收同伴经验,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学风。

在低年级探索的过程中,我也有自己困惑与思考:

1、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具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教学实际中我发现,无论是低段还是高段,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习中就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高段小老师在“生帮生”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对低段能胜任的小老师不是很多的情况下,学困生的知识点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就会出现。思考一:“如何有效引导低段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2、班额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问题。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0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把握“时间”的度,让教学进度在有效的时间内按时完成,成为我思考的下一个问题。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在新的课程改革下,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使我踏上了一条“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旅程。“如何有效使用五步教学法,打造小数低段高效课堂”将成为我近期探索目标,我将在这条道路上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走下去。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第四篇】

一、模式的提出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强调的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法轻学法的现象。课堂上,教师往往以知识代言人形象成了课堂的主宰,阅读教学更多的是教师的分析、讲解,其教学模式一般为“讲授——接受”。学生主要在教师的带领下被动地学习,以听教师的讲解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主。在传统的语文学习中,由于受教师影响,学生习惯于接受学习,学习方式单一被动,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来掌握知识,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学习能力普遍不强。这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极为不利的。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的实施上特别倡导建构的学习,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基础,“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二、模式的界定

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它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探索研究问题,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要做到跟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宽容而不放任,严格而不束缚;更多地要器重那些敢于对知识“质疑,求异”的学生。

三、模式程序及操作程序

“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教学立足于“语文”,鼓励和帮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并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获取新知和发展能力的途径,让学生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自己获取知识,增长能力。“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教学模式概括起来基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创设情境,确定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全班交流,引领提升——课堂练习,巩固提高——课外延伸,拓展运用。

1、创设情境,确定目标。

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画或多媒体课件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境,使学生再现表象或形成新表象,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确定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依据课文的难易程度,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读目标。

1篇课文的知识点很多:有语文基础知识的,有思想感情的。语文阅读整体的感悟是很重要的,眉毛胡子一起抓,必然会不深入。这就要确定几个重点,根据这些重点来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这部分是传统的理解课文内容部分,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展开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期间注意内容与形式兼顾,不相脱节。

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学生开始自主学习,边读边感悟课文内容。此时教师的任务是掌握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情,尤其关注中差生的学情,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要注意发现各个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疑点,做到心中有数,以明确下一步汇报交流的重点。

接下来是小组合作学习,把一般的、浅显的学习内容在组内解决。有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同时倾听别人的想法,当问题无法在组内解决时,在全班讨论交流时提出来。

3、全班交流,引领提升。

在教师巡视学生自学情况,学生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后,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有针对性地探究重点问题。这一过程要求全班学生参与交流,认真倾听,起到学生帮学生的作用。

此过程是整节课的重点环节,在围绕目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力求把所有自学中的问题都展现出来,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独立解决,自己独立解决不了的,小组讨论解决或全班讨论解决,还解决不了的,教师通过启发引导、读悟结合,共同品析重点语句,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最后在有感情朗读中升华文章主题。这样学生在品词析句中,强化语感训练,学会读写方法,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4、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一节课的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能紧扣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的练习内容当堂进行检查。因为班级教学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检测内容应有层次性形式要多样,以基础练习为主,注意习题的层次和梯度。题型的设计以句式训练、语段仿写、拓展性阅读等等为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5、课外延伸,拓展运用。

这一环节目的是运用语文,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延读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知识的迁移,也可以是课外阅读。迁移的内容可以是读写方法,也可以是课文的语言材料,形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还可以是语文实践活动。课外阅读的内容可以搜集、整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也可以阅读合适的课外读物,并对其中的句、段进行摘录,写写读后感等。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还可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打破学科界限,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教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能抓住模式的基本特点,结合课文类型与学生实际加以灵活变通,学生的探究就能获得成功。“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教学模式要始终贯彻“主体参与”的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创新。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第五篇】

过去,由于受到传统落后教育方式的影响,过分强调小学生对学习的接受与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小学生发现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极大地影响了小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因此,要想改变过去那种单一落后的教学方式,就要积极倡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这实际就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与基本要求。其实,《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要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学生认真进行探究式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一般而言,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而且可以找到不断探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与方法,并通过学习获得知识、能力、情感及态度等各方面的发展进步。其中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最为重要与关键。由此可见,探究式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新奇愉快的精神体验,更是一种富于创造的脑力劳动。笔者在分析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以及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在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以期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过去,在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中,一般都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基本上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且很难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与合作关系。新课改的推行,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师生之间平等、合作与互动的良好关系。这在培养学生学习探究能力方面极为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以及组织教学活动时,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真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

二、充分利用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习阶段,都具体列出了阶段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合理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自己生活中的语文资源,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着力拓展语文教学渠道,培养学生在观察、思考、实践中认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比如在教学《创办班级图书角》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班级活动,组织、动员和号召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努力为创办班级图书角献计献策;也可以组织全班学生轮流管理,分工合作,共同讨论和探究怎样管理好班级的图书角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进一步调动全班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所在。我们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活动,因为多媒体比较直观和形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他们进行探究式学习。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组织开展第二课堂,在学生中组织建立一些课外活动以及学习兴趣小组,积极为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也可以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来验证等。

四、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真正具有探究的思想和意识,我们首先要激发起他们探究的浓厚兴趣。一般而言,小学生对一切知识都充满着新奇感,其求知欲望都比较强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征,积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思考问题。比如我们可以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引导他们认识到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鼓励和相信学生一定会与语文成为好朋友。此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和语文教材里的小朋友一样,提出一些问题。这样,学生都会争先恐后地发言和提问,而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教师应当适当地给予鼓励,不断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意识与兴趣。

五、增强学生探究意识

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重要内容。一般情况下,探究意识主要来自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两方面,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去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他们的探究意识。比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人们大笑”这个线索,让学生自己思考“鲁迅的鼻子是碰扁的吗?”“人们笑什么、为什么笑?”等问题。如果学生仍然探讨不出结果,教师就应当及时为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四周黑洞洞原来是指社会的黑暗,碰壁是指同反动派斗争所受的挫折、迫害,进而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六、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判断,善于和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的精神,这样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比如在《穷人》一文教学过程中,对桑娜是否应抱回孩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把全班学生分为两组,分别代表不同意见的双方进行讨论和辩论,鼓励学生认真探索,充分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和意见,进而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及内容。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学生必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探究能力。对此,我们教师要勇于担负起责任,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发挥小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着力推行探究式教学,不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探究能力。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第六篇】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改革,其出发点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就谈一下自己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中的感受。

一、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启用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构筑新课堂。力求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呢?主要是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提出的,教师不代劳。教师在课堂中要抓准机会,创设条件,让学生自主深入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语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语文教研组采用的是“以学定教、顺学而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中有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基本是放手让学生去学,精读课文教师则采用“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课时根据具体的文本来决定。

下面结合自己参与语文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

1、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目标要明确,学生能一目了然,切忌学习目标过多,让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引起消极情绪。

2、导课的设计。导课的设计要采用多样的方式,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或者采用游戏导入法,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

3、学法指导。学法指导也就是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提示等。每节课知识学生掌握的如何,学习方法的指导起到了关键作用。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随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

存在的问题及疑惑:

1、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不到位,课前自主学习效果不太显著。以至导致课前预习收效不大。

2、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拓展延伸部分没有完全发挥出它的作用。在备课中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由于往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使这部分内容大打折扣,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蜻蜓点水,点到即止,没有起到拓展延伸的真正实效。

总之,我有收获,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发扬其中的优点,弥补不足,既要使学生畅所欲言,又不能浪费时间,偏离主体,做到活而不乱、难易适中,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第七篇】

一、兴趣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动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兴趣必然引起追求,追求会促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内在规律。初中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中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新奇的事物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激发浓厚的探索兴趣,唤醒学生的创造力。例如:我在《大气压强》这节课的教学中,给学生展示了“薄纸托水”的实验。取一只玻璃杯,先在里面倒满水,然后在杯口上盖一张薄纸。同时提问学生,如果“我”把杯子倒过来,也就是杯口朝下,这张薄纸会不会像瓶盖一样把水拖住呢?部分学生回答可以,部分学生说不会的,还有部分学生正在凝神思考。在这个学生急于知道“谜底”的时候,我不失时机地做了精彩的表演——把杯子随同杯口上盖的纸张一起倒立,然后迅速松开托纸的手,学生们惊讶的发现,薄薄的一张纸竟然托住了整杯的水。再如,我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教学中,还做过这么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学生撕一条大约3cm宽,25cm长的软纸条,并把窄的一端按在下嘴唇边。然后提问学生,如果在纸的上方轻轻吹气,猜想纸条是垂下去还是飘起来。这个时候,很多学生已经自己动手做了起来,意外的发现“为什么在纸条的上方吹气,纸条没有下垂反而飘了起来”。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孔子曾经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瑞士当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究。所以,在探究性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才能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源源不断地动力。

二、善于观察是科学探究的突破口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所有的科学探究都离不开有效地观察,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不能走马观花,熟视无睹,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做一记录;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在300多年前的一天,伽利略到比萨大教堂做礼拜。发现一盏悬挂在教堂半空的吊灯被门洞里刮来的风吹得来回摆动,这一不起眼的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并发出疑问:“奇怪,怎么每次摆动的时间都相同呢?”接着他又想:“吊灯要是大小不一样,摆的时间会有什么不同?挂吊灯的绳子要是长短不一样又会怎样呢?”最后他证实了“吊灯”每次摆动的时间与“吊灯”的大小及绳子的长短没有关系。在这个重要结论的基础上发明了时钟。再如,奥斯特在1820年4月的一天晚上做讲座时,演示了电流与磁的关系的实验。当伽伐尼电池与铂丝相连时,靠近铂丝的小磁针轻微的摆动了一下。这一不显眼的现象并没有引起场下听众的注意,而奥斯特却非常兴奋。随后,他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三个月的深入研究,终于证实了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在世界上第一个发现了电与磁之间的联系。因此,只要细心观察才能对现象产生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大胆猜想和进一步探究奠定基础。所以,在科学探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把观察作为科学探究教学的突破口。

三、设计合理的探究方案是科学探究的关键

初中物理课的科学探究属于验证模拟性探究,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提出问题后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着对某一问题的答案做出假设。然后设计探究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与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出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所做的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所以探究的一般程序为: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反思、交流与评价。从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来看,设计探究方案是科学探究的关键。在设计探究方案时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例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设置情景,并与学生共同探讨,提出可能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积的大小、物体的运动速度),让学生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设计探究方案。如果研究的是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受压力大小的关系时,这就需要在设计实验时,控制接触面积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的运行速度这几个变量不变,只改变压力的大小。这样就可设计出只有一种可变因素对研究对象影响的方案,再根据设计方案选取实验材料,制定步骤,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准备,方可进行实验。总之,在设计探究方案时,要围绕提出的问题,把影响因素分为变量与不变量,再根据设计的不变因素和可变因素选材,规划操作步骤。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因此,设计合理的探究方案是科学探究活动是否成功的关键。

四、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是科学探究成功的保障

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得主要来源于课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而基础知识是学生更进一步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的前提,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工具。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无法进行科学探究。

操作技能是学生创新能力最直接的体现,一个连基本操作都未掌握的学生,很难想象他有多强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才能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例如,在“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中,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知识首先是要知道什么是密度;其次,要知道运用间接实验法测盐水的密度时应测量哪些量;再次,还应知道密度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算。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是:会熟练使用天平与量筒。托盘天平的使用分为称量前、称量和称量后。称量前应先估测待测物体的质量,选择合适量程的天平,紧接着进行调平;称量时应注意按照左物右码放置砝码与待测物体(左码右物也可以进行测量,但不方便读数),然后应注意砝码由大到小的放置顺序,并且砝码应该用镊子夹取。读数时按照砝码的总质量加游码的读数(左物右码)等于待测物体的质量这一原理进行。称量后记录数据,整理天平。用量筒测量盐水的体积时,把盐水在倒入量筒的这一环节中,为方便读数,尽量“倒”成整数。读数时,视线一定要与凹液面处相平。因此,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是科学探究成功的保障。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基本的基础知识与规范的实践操作技能,科学探究也就无从谈起。

五、反思、交流与评价是科学探究的终极环节

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的方式,又是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因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他们对同一问题的认识角度与水平也存在差异。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的组织学生互相反思、交流与评价,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相互评价的能力。通过反思、交流与评价,能使学生发现科学探究中存在的问题,学习他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获得新的发现,发展批判性思维,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因此,反思、交流与评价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终极环节。所以,教师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评价和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交流的意识。

总之,在科学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耐心的帮助和正确的引导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探究方案,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养成反思、交流与评价的良好习惯。这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探究问题的思想火花才能得以迸发,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第八篇】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内容,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那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出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六步教学模式:即“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探究新知→分析现象体验感悟→归纳总结交流评价→课外实践发展个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教学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认识的开始,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提问,就要给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空间和方法,营造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氛围,创设提问情景。在教学中一是可采用学生熟悉图片导入,从熟悉的现象提问;二是利用一些违背思维定势的现象导入,引起学生激情冲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提问;三是利用录像片段引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观察从而提问;四是通过演示实验导入,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问。

在本节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多的将镜头伸向生活,一是利用自制的照相机演示拍照的过程(突出在毛玻璃上所成的像),二是利用投影仪投影图片在天花板上,三是利用放大镜看书导入,这样便于学生体会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实际意义,便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观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都能成像,但是三者成像却都不相同,由此提出问题:1.凸透镜的成像情况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2.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物距)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主体性学习的角色。

二、分组讨论大胆猜想

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目的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能力,它是以学生既有的整个知识结构和经验为依据的直接而迅速的认识过程。分组讨论,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教师适当点拨。可一边演示一边分析: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使用投影仪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学生猜想出像的大小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距离有关;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像和物体究竟在凸透镜两侧还是一侧,猜想出:像的虚实、正倒可能跟像和物体是否在同侧有关等。这样引导学生合理的分析讨论,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三、设计实验探究新知

为了节省时间,增大演示的`可见度,可以先把怎样使用光具座制成视频课件,介绍光具座及刻度尺,导轨中间放置凸透镜,两边分别放置蜡烛及光屏,点燃蜡烛,将蜡烛放在某个位置,烛焰通过凸透镜就可以成像。蜡烛长了,怎么办呢?有意识的提醒学生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烛焰、凸透镜、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放在一起,比一比,不等高就要调节螺母。学生在实验前,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见下表):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像的大小

像的正倒

实验中,指导学生怎样才算观察到像,这是非常重要的。当光屏上有了烛焰的轮廓,再移动,清楚了,继续移动,又变得不清楚了,移动下去,烛焰的轮廓从光屏上消失。要学生分析,光屏上承接的都是烛焰的像吗?然后再引导分析,物体的位置确定以后,像的位置应该是唯一的,哪个是所成的像呢?在实验的过程中,不强调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多远,有的小组不管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看到像,不妨缷掉光屏,在光屏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烛焰,能看到烛焰的像吗?再指导学生去观察所成的像的大小、正倒、物体和像到凸透镜的距离。通过不断的完善设计,完善实验,使学生感受探索的艰难,同时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分析现象体验感悟

根据实验得到的数据表格及成像的情况,相同的光具座和凸透镜,为什么烛焰在光屏上会成不同的像呢?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通过和凸透镜焦距比较。凡是在光屏上成像的,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都比焦距大;当像和物体在凸透镜同侧时,是正立放大的,无法在光屏上成像,在这里可以通过分析平面镜成虚像过渡到此时凸透镜成的也是虚像的道理。这个过程,教师不是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总结归纳:物体通过凸透镜可以成不同的像,发现成不同的像其“物距”不同,进而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与传统教材中直接给出“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外二倍焦距以内”、“在一倍焦距以内”陈述迥然不同,而是让学生自己分三步完成科学探究:一步带路,二步放手,三步得结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理念,学生得到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

五、归纳总结交流评价

学生通过回顾本节课的探究过程: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现象→交流评价,思考从中学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实验的数据中还能发现什么?能否利用凸透镜成等大的像?各小组交流。

六、课外实践发展个性

课外实践充分体现应用性、灵活性和实践性,是对学生个性的完善,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大好时机。学了本节内容,让学生了解有关照相机的常识,如:想照远景怎么办?想把登记照片的人像照大点儿应该怎么办?一个凸透镜打掉了一半,还能研究它成像的规律吗?通过这些操作和探究,让学生领略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始终保持求知的渴望,也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实践证明: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按照“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探究新知→分析现象体验感悟→归纳总结交流评价→课外实践发展个性”这五步教学模式实施探究式教学,能使学生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过程与方法的获得过程,领悟和形成科学的思想和精神,由此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又促使学生进一步再去探索新的知识与技能,进而开启新的探索历程。

39 32514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