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优推3篇
阅读教育类书籍,启发了对教学方法的思考,增进了对学生心理的理解,促进了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实践。下面是阿拉网友整理编辑的教师读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相关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教师读教育类书范文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
值此新课改全面推进之际,作为教师的我要怎样才能与新课改同行,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更新,促进自我的发展呢首当其冲的,我认为还是读书。博览群书,应该是我们老师生存的必须之一。
二十一世纪的来临,预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作为一个教育者,怎样使自己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教育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着实值得思考。要想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处在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位,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学习《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两本书,使我能够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真是受益匪浅。
例如,在《教育新理念》第一章"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因为我是从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这是一门比较开放的学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又应该具有什么能力,充当什么角色呢我想: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让教师"会问"已成为众多人研究的话题。但从课堂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成为当前课改的重点之一。
又如,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教师读教育类书范文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2
最近看了一本是一个美国教育学家科汉盖纳著的《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一书。虽然这本书我只读了一半,但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有趣的教育方法已经让我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了新的认识。边读边想,触发了许多感想,并记录了下来,限于我本人学力,有些地方可能不是非常妥帖,好在有感而发,对于严密的逻辑关系也就不讲究深入细致的推敲
一、让你的指尖对你说,你并非总是需要语言。
综观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里德与罗恩非德的工具论与纳艾斯与克里的本质论成为了两种主要派别。持本质论观点者,强调科目中心,注重通过严谨的美术学科内容的设置来实现美术教育价值,工具论观点者则更强调美术的教育功能,如创造力的培养,他们重视教育过程,但忽视创作效果。
通览全书,我个人以为《美术,另一种学习语言》这一本书的观点从属于工具论,即主张通过美术实现教育价值。这种观点我们很清楚地可以从书中探讨的主要内容上看出。本人当然认同这种观点,引用“让你的指尖对你说,你并非总是需要语言”这句话也是再次强调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该书分三章,主要内容主要有:
第一章美术与儿童,涉及课堂中的美术活动与儿童美术的本质两个课题,主要探讨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以及美术为什么是学生在发展、个性、情绪、交流上的一种有效途径。
第二章美术与学习,主要探讨美术能否有助于以及如何有助于学生了解自我,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观察以及了解自身及他人的情感。
第三章美术与学校,主要探讨美术与其他课程结合的可能性,有利于美术学习的学校环境如何布置,美术教学评价的方法,与家长交流的方法以及美术在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儿童、非语言儿童、富裕儿童、天才儿童、障碍儿童发展上的作用。如果再作具体一些的阐述话,又可细化为以下内容。
(一)通过美术教育能更好了解儿童,也能促使学生理解自己,发展自信“艺术提供了理解儿童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法。它能使儿童自身与他们的思想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使儿童更好地理解自己。”“当儿童开始懂得他们有力量改变和重构他们创造的形状时,他们就发展了自信和对自己能力和果敢的欣赏力。以上是来自书中的两段话,足以印证作者的:“通过美术教育能更好了解儿童,也能促使学生理解自己,发展自信”的观点。
(二)儿童美术的特点是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获得自我肯定。“儿童的美术表达思想,探索美术媒体,并使自我得以肯定。”“他们更多地沉入创作过程中,而不顾他们的作品将被如何评价”分析儿童美术时,最基本的方法应是对儿童及其自发性的探寻。能够说明的是,作者认为儿童美术具有自发性与原生态性。
(三)美术教育不仅关心儿童的自我表现,也要通过技术指导和扩展参照矿框架来发展儿童这种观点在证明了我们美术教学的必要性的同时也提出了教学的指向。以下是作者的原文片断,大家可以品读出一二。“美术教育关心早期儿童美术作品和他们更年长时的美术作品,前者通过提供合适的材料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来推进,后者则通过技术指导和扩展参照框架,即了解人类经验的范围和个人拥有的可能性来发展”
美术能发展儿童形象思维、阅读能力等一系列思维品质与能力对于美术能发展儿童形象思维能力这一点我们早已认同,在〈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有详细的阐述,现实中,儿童为一张画取名就是最好的表征。提高阅读能力则是一种我们以前较忽视的观点,不过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阅读图像能力的培养成为大家越来越关注的课题,美术能提高阅读能力也就成了铁板丁丁的事了。
(四)美术是一种交流,情绪宣泄的手段,是儿童个性品质的表征,是儿童了解自我的手段,这一点我们不难理解,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儿童一边画画一边自言自语的样子,多数绘画时(除非强迫)他们都是在一种自发性的情感表达中,通过绘画(美术)儿童也能进一步展示自我了解自我。
(五)美术教育帮助儿童了解自我的活动建议, 作者认为美术教育应帮助儿童了解自我非常重要,并建议设计以下一些活动,玩一种关于我的游戏,装扮望远镜,做画夹子写出兴趣爱好,画自己,全班相集,用粘泥表示对自我的想法,化妆戏剧游戏。
美术提高学生的认识技巧的活动建议 ,美术能促进知识的积累和个人的解释能力,训练认识技巧的活动有:制作拼贴壁画、根据模特画画、画诗意、创造想象的动物和地方、作平面和立体图、感觉训练、印图案、分类拼贴、动态雕塑、运动画、班级滑稽专栏、比较。
美术促进观察能力的活动建议。作者认为每个人的观察具有差异,学习观察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色彩意识、形状和形式、质地。促进观察的活动有:在色彩方面,设计一个顶板投射器、玩彩色胶片、在形式方面,闭眼泥塑、塑造扭动动物、在家里欣赏自然形式,在质地方面,做质地簿、碎布拼贴。
美术促进情感发展的活动建议。美术有效释放儿童个人烦恼,能发展他们对自己的情感和周围人的情感的理解力。有关活动:薄纸拼贴、情感泥塑、做面具、做木偶。
在阅读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这是作者的一种课程综合的思想。作者认为美术完全可以综合社会学习、科学学习、语言艺术学习、数学学习一起进行教学。并提出了以下活动建议:从信号、符号到设计,做块故事布,动物行为的视觉记录。
另外,作者还花了一些篇幅阐述了自己对智力、创造性和智商测验看法,分析了美术与少数民族儿童(强调了民族自身文化教学)、贫困儿童、非语言儿童、富裕儿童、障碍儿童(发展障碍以外的其它方面的敏感性)等各类特殊儿童的关系。谁正被造就,陶工还是陶壶?——本书对当前美术新课程改革的启迪。谁正被造就,陶工还是陶壶?这句话来源于这本书的“目的说明”里。原意是陶工在制作陶壶的时候不仅造就了陶壶也造就了自己的技能。运用在这里,说明我阅读了本书不仅了解了作者的观点也对新课程美术教学实践有了一些粗浅想法。以下择要阐述一二。
(一)教学要注重审美
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审美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理念是我们美术教师一直推崇的,在该书中也倡导这样一种观念。
(二)教师教学的责任在于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我个人一直赞同在美术学科(其它学科)开展探究学习,但是坚决反对将探究学习视为唯一的教学方法。事实上,不论是从知识的快速有效传承角度还是能力的培养角度,两者的相互有机结合才是最佳的选择。从这一点看,作者的观点存在一些片面的地方。
(三)确定有意义的目标,技术只是手段
作者认为“在美术中,儿童必须在有意义的目标确定后,技术才能被决定.”关于这一点,作者在导言中一再强调“技术不应是一堂课的唯一目的,技术掌握应为个人表现服务。”的确,美术是个人的、是生活的,作为技能应该为美化生活、转达情感服务。
(四)评价要在集体与个人两方面进行 从某种角度审视,集体评价注重群体意识的培养,个体评价注重自我意识的培养。在评价时我们使用的有效方法是“只能以儿童自己的年龄、生活、思想和情感为背景”。具体操作方法很多,比如:将学生代表作品保留在文件夹内。
(五)注重差异教学
(六)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重,教学途径的多样性,教学评价的差异性。这里可以借用作者论述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规律所用的一句话“谨防使用公式给每位学生铁上标签和进行分类”我师范时的老师曾对我说,阅读其实是一种休息。我现在尚不能达到这种境界。只是觉得阅读能增长见识,俗语云“山中一日、世上千年”。自觉一日不读书边有落伍的感觉,因此,大多数时候也逼着自己学习。以上的读书笔记思考的不能算很深入,只是一时兴趣而已,如果同道中人阅读后有所收益并引发探讨,那便是我求之不得的了。
教师读教育类书范文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3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目前,在农村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也迷失了方向,把握不住了重点,一学期下来不知道让孩子们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对自己教学产生了怀疑,不知从何处入手。这不由得引起人们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
在文中,袁教授给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
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这不由又落实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通过学习了袁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对我们真的收获不浅!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