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读书心得【优质1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生活中,教育与读书相辅相成,启迪智慧,塑造品格,激发潜能,何以成就更好的自己?下面由阿拉题库网友分享的“生活教育读书心得”,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篇1

我们生活中每一处角落都撒满了爱的种子,我们生活的每一刻都充满了爱的'气息。看完《爱的教育》,我深受感动,这里的每1篇文章中每一个字都浸满了爱。

看到主人公和科列蒂吵架的故事:当时两人互不相让,我看明显是主人公做错了。主人公时候也十分后悔。正当主人公认为科列蒂来找麻烦时,科列蒂却是来主动道歉的,这让我不可思议。有一次,我和同学吵架,我没有去道歉,最后还是同学主动跟我和好。看了这篇文章,我学会了宽容的爱。

看完《扫烟囱的孩子》,我感受到了社会上的爱。主人公在“亡灵节”和“万圣节”时, 看到对面有个扫烟囱的孩子在哭。原来,小孩把钱给弄丢了,没有钱,他就不敢回去见老板。人们知道情况后,有钱的从口袋掏出一些钱给他,没有钱也给他鲜花。当钱凑够了,钱还是源源不断地向他投来。我看后学会了:当别人遇到困难时,要见义勇为,不要袖手旁观。

爱,无处不在,我们的身边天天都会发生爱的故事。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篇2

20xx年xx月,作为新老师的我,参加了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大会。在这次大会结束后,杨校长赠予了我们每一位老师一本书,激励着我们在教育事业中继续前行。我很庆幸校长给了我一本有趣的书,因为这本书是由1篇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组成的。故事虽小,却又渗透着一个教育大智慧。与其他理论性的书籍完全不同,既不无聊也不缺乏教育理念。

《韩昌黎集师说》中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千年的谆谆箴言一直哺育着我们的教育观。可是,在教师平常的言传身教中还存在"只见知识,不见智慧"的误区。其实,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之外,更应探求此中智慧,因为"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一朵花儿就是一朵花儿,智慧却能在一粒沙子里看到一个世界,一朵花里发现一个天堂。"教师竭力追求教育智慧的理性光芒应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从而实现进行教育活动的至高境界;让所有孩子抬起头来,走在阳光灿烂的`校园里,让学校成为孩子们一生中到过的最好的地方。

看完这些故事后,心中有许多的启发。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折射出重要的教育理念。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这些理念其实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有所发现,但是缺乏理论性的总结。这次通过这本书,我也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毕业5年,从教6年,在外面打拼,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教育事业上,我一直都是不敢有半点含糊,从最初的迷茫到最后的笃定。我总觉得人总要在挫折中成长,越挫越勇,并从中积累经验。人总要有生活目标,作为一名老师更是如此。而这目标也是分为阶段性的。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所以若想教育工作的做的好,还需做个时刻保持清醒的人,为目标而努力。

作为一个宝妈,一开始在教学工作中有些力不从心,有时候难以驾驭两重角色。但是在这本书中看到居里夫人的故事,也深有启发。做妈妈是一门艺术,做老师也是一门艺术。聪明的教育者善于将自身的有点发挥出来,如此一来,学生才能站在我们的肩膀上走的更远。聪明的妈妈要学会在教育实践中,扬长避短教育出优秀的孩子来。良师亦是如此。因此,在教育事业中,我还需要平衡母亲和教师的两种角色,也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减少家庭的羁绊,多钻研我自己所喜爱的教学。

很感谢那次的青年教师大会,也非常感谢校长赠予的我的这本书。来到蔡山二中这个大家庭,我觉得很幸运,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有所突破,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教育条件,传播更好的教育理念。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篇3

暑假期间,我读了《未来的幼儿教育、培育幸福生活的能力之根基》一书,它使我受到很大的感染。它向我们宣扬了很多关于保育的理论以及具体的行动方案。

杜威说过:“幼儿是太阳的中心。”是的,幼儿是国家的未来,他们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一阶段比别人家的孩子强,并打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于是便把孩子送进了各种兴趣班,逼迫他们学这学那,可是小小的头脑哪能装得下那么多的东西。是儿童的,作为大人们就应该守护他们的自然,让幼儿过真正属于幼儿的生活,不要作为长辈就进行威逼,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保育就是保护和培育发展中的生命。幼儿园不是小学,所以不应该向幼儿们灌输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充分发展幼儿们的爱、信赖感、自立感、自信心等,应该以游戏为中心,让幼儿园成为幼儿真正游戏的乐园。幼儿教育是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打基础,就好像树的根,根深才能叶茂。所以保育者应该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幼儿,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对幼儿进行不断地训练,培育出来的孩子是没有光彩的。保育并不是让保育者直接给孩子什么,而是要充分促进孩子自身的发展,放手让孩子不断地体验生活,通过对一件事情的反复经验,从中获得自己思考、自己行动、自己负责的好习惯。有时,我看到邻居家的小孩一不小心脑袋碰到桌子便大哭起来,大人便说:“桌子真坏,我打它。”长期以此来安慰孩子,显然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大人应该做的是让孩子下次小心一点,让孩子主动承担责任。

个体和环境的互动称之为经验。不可否认,幼儿通过经验得到成长,直接经验是有限的,而人际关系和书本是最重要的间接经验来源。努力培养幼儿与同伴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同伴的.价值观比说教更有影响力。幼儿阅读绘本是最开心的,《小威向前冲》、《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大野狼》都是很好的绘本,它们可以丰富幼儿的内心世界,给幼儿留下无尽的遐想,绘本并不是要给幼儿带来什么知识,而是让幼儿获得无比喜悦的体验。

保育者应该很好的了解幼儿目前的状态,并制定适合幼儿的目标,站在幼儿的角度,让他们自由的、全身心的与环境、与同伴交往互动,在游戏中发展自己的语言、感性和表现,过适合幼儿的愉快生活,支持和帮助他们,引导幼儿从自身出发,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有正确认识差距才能明确努力的方向,不再迷茫,不再幻想,不再彷徨,脚踏实地地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或许要走的路很长很长,或许这一路上会遇到无数的挫折磨难,只要坚定了信念,再远的路也有到达的时刻,一步步,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篇4

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在实施陶行知思想的时候,重要的是与当前教育改革结合起来,分析研究掌握教育规律,以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我从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三个方面来认识生活教育理论在教育改革中的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目的

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有着为大众生活解放而教育的宏愿。他的生活教育是大众教育。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陆一定曾将陶行知为人民解放、为民族解放、为生活解放的生活教育思想称为是“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目的论十分明确,他的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目的论的明证。也同时是川大附小的“平民教育”的理论基础。

教育为人民、为民族,这其实也不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石。《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文件中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民族的素质”,“提高国民素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每个学生、每个教育对象都无一例外地要受到良好的教育,亦即柳斌副主任所说的:“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搞素质教育首先要有一个普及教育”,“要淡化选拔意识”,“要做一个园丁,培育好每一朵花。”那种只把眼睛盯在尖子生、录取率、得奖数......的做法和思想,既与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大相径庭,也与陶行知教育思想风马牛不相及。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内容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

我们应如何去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呢?我们认为,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实施素质教育,小而言之,为学生的.终身受益负责,为学生的将来负责;大而言之,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为中华为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

陶行知作为一名大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论十分明白。首先,教育教学方法是灵活的, 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学的规律来决定。

陶行知极其重视实践,他由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而改“知行”之名为“行知”。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解决了长期纠缠于中国教育史的“劳心”和“劳力”的问题。他说:“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并由此得出学习方法的论断:运用知识,“用心以制力,就是一件重要想如何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如何运用书本,如何运用别人的经验,如何改造用得着的一切工具,使这件事和别事相互影响。”柳斌同志说:“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提倡的是个性。陶行知把腐朽思想称为“裹头巾”,提出“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继续创造。”号召人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素质教育讲的也是个性、创造,一切陈腐的、机械的、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是错误的、有害的,必须坚决抵制。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人民教育的奠基人,他从社会和政治的高度研究中国的教育,其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是丰富而博大的,因此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理论探索,要紧依生活的母亲,进行生活的教育。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篇5

今天,我认真地读了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文章《生活即教育》,感触颇深,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具体包括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毛泽东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本思想就是生活教育,这是面向大众的教育。其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有着为大众生活解放而教育的宏愿。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我们的教学应如陶行知主张的:做好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加强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避免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再次出现。

而“综合实践”这门学科的开设就十分符合陶行知的理论。内容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有疑问的身边小事。教学时,可以让家长等有关人员共同参与学习,这就是“教学相长”也。教学时间不一定在课内,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教学地点也不一定要在教室,社会是最好的课堂,让学生走出去,亲密地去接触社会,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以及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等,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

在实际教学中,也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尤其是数学生活知识的教学,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预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作准备,同时让其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生活教育理论是博大精深的,它还需要我们结合教学实际,不断的去探究其实质,付之于行动,进行成功的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篇6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读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一书,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

在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们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

教学时间不一定在课内,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教学地点也不一定要在教室,社会是最好的课堂。让我们走出去,亲密地去接触社会,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

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我真正发现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惊人的。许多时候不是教师指导学生,而是学生指导教师。在活动中,学生展现了各种能力,有的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花样编发,有的学生自己设计服装,有的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游戏编程,还有学生用碎布设计缝制了一条连衣裙……各种来源于生活内容的教育是真正受学生喜欢的教育,这种教育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只要我们心中有想法,并付之于行动,进行生活的教育。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就会与学生共同创造幸福,共同享受幸福。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篇7

《教育与幸福生活》是李镇西老师主编的《教育新视界丛书》系列书的一本小书。作者王君老师说:“教育,乃是发现、创造、享受幸福生活的艺术。”她热爱学生,衷情教育,她在教育的红尘中执著追寻诗意教育,在现实的教育困惑中思索教育理想,她带学生去疯去闹去批判,去发现、去感受、去创造,因此她和她的孩子们感到:每一天都是金子!

我在读过《教育与幸福生活》一书后,体会到怨天尤人不会带给你幸福,碌碌无为也不会带给你幸福。只有懂得去寻找阳光普照的地方,懂得放弃忧伤的人才会自己创造幸福。教育在我看来有时是枯燥的、有时是烦恼的、有时是开心的、有时是充实的、有时是疲惫的、有时是无奈的,这其中的百般滋味有时真的让我头晕脑胀。而王君老师的《教育与幸福生活》,它告诉我们教育是幸福的。

当我读到此书的主编李镇西老师在总序中写到:“教育不应该只是一个奉献的岗位,也应该是一个获取的职业;教师不是一支默默流泪的`蜡烛,而是一轮灿烂耀眼的太阳。”是呀,要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必须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教育与幸福生活》一书就告诉了我们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作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肯定、否定……

原本以为,这本书和其他有关教育的书一样,全都是一大堆专业术语与专业理论,可没想到,这本书是一本温情脉脉的日记,记载的是王君老师与与她任教的IB班的同学们从初一到初三的一些故事。没有一点儿生硬的词语,有的,只是一个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共同创作出的青春的华丽乐章,记载着老师的教育生活,有欢笑,有泪水,有豪迈,有细腻……

当我读完《爱如潮水》、《教而不思则罔》、《源头活水》等篇章后,我对“教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教育”首先是一个内心成长的过程。教育是对人的精神的延伸和拓展。而以前的片面追求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其实都只是停留在教育最初级的层面上。这时,我好像又看到了明天的我——她感到和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快乐,她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因为爱孩子尊重孩子,所以她对美、对真、对善具有非凡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因为对孩子的信念,她因此获得对生活的信念和对自己的信念。由于爱孩子尊重孩子,她更爱自己更爱生活,她因此被源源不断地灌注着创造生活的力量。她在幸福别人的同时也幸福了自己。------“教育,乃是发现、创造、享受幸福生活的艺术”!

我十分欣赏王君老师的观点:教育的幸福,还体现于教育细节的幸福。这些幸福可能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眼神,微笑,泪水,叮咛,抚慰……它们也许不一定能够直接带来班级流动红旗,带来很高的升学率,带来领导的表扬进而获得显赫的荣誉,但无数的幸福的细节便构成了校园生活全部的美丽和教育生命的所有的魅力。

做教师是一个既累人又很累心的工作,但同时又有不少快乐。其中一种重要的快乐就是在班上,我都会遇到我特别崇拜的学生和特别调皮的学生。回想自己实际教学过程中有过成功的案例,但也有一些自我感觉学生太让人失望,就以顺其自然的心态去面对,想想其实不管什么样的孩子,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我们应该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学生,用赏识的语言去说孩子。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他们身上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才能不断走上成功之路。

现在我的教育座右铭中又加上了一个词语,那就是“幸福”——“教育是一种生活,自然的、健康的、睿智的、诗意的、幸福的生活。”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篇8

读书能引领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发展。经过读书和自身的不断学习,不断的面对变化,不断地进修,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读书,教育力量的关键来源,读书的过程,是在寻找自己的同时也塑造着自己。读书能维持自身较高的文化素养,较浓的书卷气息、学习与时俱进,工作上不懈探索。做一个富有思想的教育者,就意味着心灵的自由,就意味着独立思考,就意味着不迷信权威,就意味着让思想的火炬熊熊燃烧。

以前,也看过不少书,但有时看过了,有的只有一道淡淡的印象留在心底,更多的是书过无痕。但是在一次查阅资料时,翻看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有很深的感悟。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园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现谈谈自己对“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篇9

《教育与美好生活》是英国哲学家罗素关于早期儿童教育的一本书。书中字里行间充满着辩证的色彩。这本书虽是理论性的,但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无趣,反而有种令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又让人感觉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的感觉。作者对任何一种理论、观点的分析都未全盘否定或肯定,而是抽丝剥茧般地细致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者指出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今天仍然普遍存在。现将精彩之处做摘录:

人类只有通过想象才能领略未来世界的模样,否则“进步”将变成机械的和不足挂齿的。

书中有个故事令人深思,契科夫的叔叔教小猫捉老鼠,小猫不会捉老鼠,对老鼠不理不睬,于是叔叔打了小猫一顿。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天天如此。最后小猫见了老鼠就直冒虚汗,颤抖不已,逃之夭夭。小猫是正常的一只猫。而我们每个人,都和这只小猫是一样的,一味的惩罚只能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正确的约束并非产生于外部的强制,而是产生于使人自然地去从事那些喜欢的而非厌恶的活动的心里习惯。

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安定与艺术,却不能产生进步与科学。这是将近一百年前的判断,现在看来,中国还是有变化的,而且已经截然不同,甚至倒过来了。

中国的文人墨客显得过分多疑和懒散,而日本的教育产品又显得过分教条和强悍。

须知教师爱学生应当胜过爱国家或爱教会,否则他绝难成为一名理想的教师。要把学生当人看。理想品格的根基:活力,勇敢,敏感以及智慧。

战战兢兢与勃然大怒是极为相似的情绪,那种表现出激怒的人何曾具备最无畏的勇气。

智力生活的自然基础是好奇心,即使在动物身上,我们也可发现好奇心的最原始形式的表现。

从一开始起,任何时候都不能将孩子看作是家里圈养的小动物。从最早时候就应将孩子当作潜在的成人。

我们通常认为属于本能的恐惧,其实大多是后天的,如果未经成人渲染,它们根本就不会产生。本来没事,经常吓唬,孩子就害怕了。

对危险的合理理解是必要的,而恐惧则大可不不必。

战胜恐惧的经验是令人心醉神迷的体会。它易于唤起孩子的自豪感:当他因勇气而博得赞许时,将终日喜形于色。

害羞是胆怯而令人沮丧的一种表现形式,起因部分是因为同陌生人交往太少,部分是因须坚守社交礼节。在中国,这两种原因兼而有之。

游戏与装扮在儿童时期乃是生命攸关的需要,若要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须为他提供玩耍和装扮的几乎。

如果孩子所有的时间都须有严肃的追求,他的精神很快就会崩溃。

残忍是以将本人的意志强加于人为乐,勇敢则是对个人的不幸不动声色。

如果教育只是以避免错误为主要目的,它只会制造智力上的冷血类动物。我们的考试不正是如此吗?

真实和坦率能够化解困难,而压制性的道德训练的企图则只会使困难增大。

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不诚实几乎都是恐惧的结果。从小未遭到恐吓长大的孩子必定诚实,这不是由于道德约束之故,而是因为他压根就不会想到有别的做法。

惩罚智慧增加孩子的恐惧,从而增强说谎动机。

永远不要装作一贯完美无暇和超乎常人;孩子不会相信你,即使相信,也不会过多喜欢你。

对孩子以惩罚相威胁,实际上则无意实行,这种谎言对孩子影响极坏。

惩罚应当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之事。

关于惩罚与夸奖,需要一定程度的的谨慎:

第一,无论夸奖或责备,都不应采取比较的方式。不宜对一个孩子说他比某某孩子做得好,或某某孩子从不淘气,前者产生鄙视,后者产生怨恨。

第二,责备的应用应远比夸奖少,生效后,不应继续使用。

第三,对于理所当然之事不应夸奖。

不要泛泛的说:“要勇敢,要友爱”,而要鼓励他去做一件足以体现勇气的工作,然后再说“好极了,你真是个勇敢的孩子。”

缺少游戏,孩子就会变得呆滞和神经质,他失去人生的乐趣,并增长焦虑的情绪。

正确的爱应是恰当对待成长的孩子的自然结果,而不是贯穿在各个阶段所刻意追求的东西。

如果你告诉孩子,他们必须富有爱心,你就是在冒制造骗子想、小人的危险;但若你使他们幸福自由,如果你对他们和蔼可亲,你就会发现,他们是自然地善待他人的,而他人也同样会投桃报李。

关于性教育有两条规则必须贯彻始终:第一,永远要真实地回答问题;第二,要完全像对待其他知识一样地对待性知识。

缺乏科学,爱是软弱无力的;缺乏爱,科学便是充满破坏性的。

所传授的周四应为智力目的而传授,而不可以为证明某些道德或政治的`结论而传授。不盲从,坚持真理。

这种知识性知识本身并不坏,坏在只是沉溺于某个特殊话题的习惯。痴迷的毛病不是在一开始通过粗暴分散注意力的努力所能消除的,然而通过对有关问题的耳熟能详,却可奏效。禁令和道德只会使之更加恶化。

智力的美德包括:好奇心,虚心,求知虽难毕竟可行的信念,耐心,勤勉,专心及精确性。好奇心是基本的,如果好奇心强烈,并指向正确的目标,其余的品质便会随之产生。

应当鼓励年轻人将一切问题都视为尚无定论者,且能将任何意见都当作争论的结果而予以抛弃。也就是培养批判精神,我们的教育太多的死记硬背,不允许出错。没有批判精神,民主情怀,只是活动的书柜。

追求准确的知识易使人厌倦,然而这对于一切完美之物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一事实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向儿童挑明。令儿童背诵诗篇,可以培养这种重要的精确性。通过调动兴趣及重复获得精确性,则为上策。

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要让学生主动,而不是被动。这是使教育成为一种幸福,而不是一种苦恼的秘诀之一。

开始就能引起儿童兴趣的话题有两类;一是从地质学到人类及从野蛮人到文明人的概观及进程,其次是扶弱济危的英雄豪杰充满戏剧性情节的故事。

文学作品若缺少背诵,便不能充分获得良好效果。

早期的教育工作是:调教本能以使之产生和谐的品性,这种品性是长于建设的,而不是破坏性的;是充满爱心的,而不是冷漠阴沉的,此外有事勇敢、坦率和聪慧的。

总之,教育应是充满爱心的,有批判精神的,符合科学规律的。培养出来的人也应是有这些品质的。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篇10

近来,我读完了朱永新教授撰写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书,细细品来,感慨颇多。此书是朱教授献给汶川地震中逝去的老师和孩子们的,在阅读时我深切地感受到朱教授所做的一切,都缘自于他对教育的无限热爱和不懈追求。

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完整的。”每位教育者都要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给了学生幸福与快乐,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教师,我们不应只拘泥于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应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及进步,给学生带去关怀,送上温暖,努力为学生排解忧愁,增添信心,在愉悦自己的同时又快乐学生,岂不两全其美?

一、对幸福的理解

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马卡连柯说:“我确信我们的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能最有效地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受教育的人一定变成幸福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欢乐幸福以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联想到如今的教育,我们不得不深思,学校给学生带来幸福的体验了吗?给学生留下美好回忆了吗?当下的教育,学生课业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如何让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更丰富,更精彩,幸福感更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为幸福而教育

朱永新教授说:“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动的方式。”我们的教育应该面向生活,取材于生活,拓展于生活,让学生在学校的教育中,感受生活的乐趣,感受生活的艰辛,感受生活的成功。

“教育生活在追求幸福的同时还应该强调完整”这是朱教授提出的又一精辟的观点。教师要注重个性的发展,要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为他们架设施展才华的平台,让他们人人都能享受成长的快乐,在追求知识,享受幸福的同时拥有良好的美德,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三、对教育生活的再思考

首先,善于学习。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书中多次谈到了犹太民族的阅读和学习习惯,论据充实,以理服人,充满智慧。阅读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未来,更能改变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引导他们去领悟、思考、实践,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在阅读中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作为教育工作者本身更应该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理论、学技能,向书本学,向同行学,在学习中提升自己,在学习中完善自己,活到老,学到老。

其次,学会思考。

当今时代瞬息万变,学生在一天天成长,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家长的观念在不断转变,教育的环境也在逐步优化。面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我们要学会思考,更新教育手段、方法,思考如何教育孩子,才能使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思考怎样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善于学习、学会做人;思考怎样的教育方法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快乐、更有效率。

最后,改变生活

朱教授说:“生活毁灭一个人是无声无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样,生活成就一个人也是无声无息的。只有关注生活的细节和进程,只有成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我想,生活在于每一天,在于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责任感,但生活更多的是在于习惯。唯有善于学习,才能促使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修正自己的生活态度,改变自己的生活,成为一名幸福并快乐着的教育工作者。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篇11

读完《生活即教育》这本书,感受颇多。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的确,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具体包括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今天,我认真地读了他的文章《生活即教育》感触非常大,印象很深刻,不禁提笔写起了感想。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1、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融教育性、科学性、知识性、和时代性为一体,同自然、社会、环境、地理、伦理道德等方面结合,强化学科课程中所缺乏的人口教育、环境教育、心理与健康教育等领域,从学生的熟悉的生活世界、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譬如开展“人人讲卫生”的环保活动,组织学生到大街上扫地、发倡议书等宣传活动;开展“帮爸爸戒烟”等活动。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总之,这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篇12

"生活教育"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具体包括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今天,我认真地读了他的文章《生活即教育》感触非常大,印象很深刻,不禁提笔写起了感想。

毛泽东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有着为大众生活解放而教育的宏愿。他的生活教育是大众教育。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

"综合实践"这门学科的开设就十分符合陶行知的理论。我们的教学应如陶行知主张的:做好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加强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避免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再次出现。综合实践的.教研员也经常要求我们一线的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要一味地参考课本,完全可以抛弃这个枷锁。内容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有疑问的身边小事。教学时,可以邀请社会人事(例如:家长,专家等)共同参与学习,这就是"教学相长"也。教学时间不一定在课内,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教学地点也不一定要在教室,社会是最好的课堂,让我们走出去,亲密地去接触社会,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总之要调动一切机制,服务于教学。要做到这些,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

在实际教学中,还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预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作准备,同时让其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去年,我搞过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我真正发现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惊人的。许多时候不是教师指导学生,而是学生指导教师。在活动中,学生展现了各种能力,有的学生配合老师做好社会调查,有的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教室,有的学生自己设计服装,有的学生自己动手做手套,还有学生用碎布设计缝制了一条连衣裙……各种来源于生活内容的教育是真正受学生喜欢的教育,这种教育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最后,我想: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非本文所能道尽的。只要我们心中有想法,并付之于行动,进行生活的教育,就一定会成功。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篇13

当一个人仰望星空时,他会听到什么?当一个人在市中心时,他会听到什么?当一个人回顾过去时,他会听到什么?我寻找和倾听,发现和思考……读完《倾听生命》这本书,心里百感交集!

这个世界是由成千上万的生命组成的,生命对我们来说是宝贵的,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生命,倾听生命。父母给了我们心灵的窗户——眼睛,所以我们应该去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美和活力,倾听自己的生命,绽放自己的美;看看周围的许多生物,倾听它们的生命。生活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有一双愿意发现的眼睛。

生命是有价值和意义的,虽然生命是脆弱的,但我们的性格可以是坚强的。在倾听生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理解生命的价值、价值和意义。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说得多,说得少,关键是要有自己价值和意义。俗话说:有些人死了,但他的精神还活着;有些人活着,但他的精神早已抑郁。你看,蜜蜂有多强壮,当人们一次又一次地踩在地上,埋在沙子里时,它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摇动起皱的翅膀,活着就是希望!只要它活着,它就会奄奄一息,它不会向命运认输!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挫折。经过风雨挫折,我们生命的.价值会提高,最终让我们走向终极成功。

生活充满了梦想,约翰有一个特殊的梦想。当他还是一个15岁的孩子15岁孩子时,他列出了一个梦想清单。每个项目都编号。总共有127个目标,每个项目似乎都遥不可及。但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完成了127个梦想,他让我明白梦想是神圣的,会让我们充满力量,激发我们的潜力;当我们完成一个梦想时,我们会觉得我们的灵魂升华到另一个领域!

生活充满了奉献。为社会做贡献,为周围的人做贡献。每个人都是我,我是每个人。在我们自己的班级集体中,我们应该为我们的班级做出贡献,使我们的班级更加完美;当我们长大后,我们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让祖国更美好!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很容易转瞬即逝,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生命,倾听生命,学会保护自己是珍惜生命的前提。

我们应该锻炼自己的实践和适应能力,学会保护自己,看穿能伤害我们的东西,远离危害,珍惜自己的生命。同学们,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尊重任何生命,珍惜生命,学会倾听生命,健康成长。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 篇14

扬起快乐的风帆,挺进羊年温暖的港湾;奏响梦想的号角,驶入羊年幸福的殿堂。寒假里读完学校推荐的一本教育经典——《教育与美好生活》,感受颇深。

伯特兰·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生活》,它太值得所有希望过一种美好生活的人一读,至于涉身教育行业的我们,就更不应轻易放过。本书提出的一些主张是极有价值的。如:必须重视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教育是开启新世界的窗户,与美好的生活息息相关;教育应致力于培养理想的人及理想的品格;必须克服传统偏见,善于利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新成果来改进教育方法;重视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与独立性;要给儿童以较多的自由,反对压制和强制……此书虽是20世纪早期作品,然而读来毫无隔世之感;相反,只感觉一股清新的晨风扑面而来。作者所针砭的弊病,仿佛是针对我们随处可见的教育弊病而发,其言论足以让人振奋,让人思索,让人回味。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根源。一切教育的内在主导思想应是从孩子来、到孩子中去,一切教育行为的主导更应是从孩子意愿和需要出发、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我们学校的教育对象就是孤儿孩子们,面对这些有许多缺少早期教育、家庭教育的孩子们,作为教师,我们该怎么做?我们有没有真心实意地想到孩子,有没有重视这些孤儿孩子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我相信每个孤儿学校的老师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都会不断的思考:孤儿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们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我们肯定是要关心爱护孩子们的,但绝对不能放纵。关爱孩子的身体,让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关爱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快乐地成长;关爱孩子的每一个想法,让他们自信地成长。但,不能因为爱他们而使孩子认为自己就是孤儿学校这个大家庭的中心,更不能因此而使他们目无尊长,觉得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对社会各界人士对我们的关心和关爱视而不见。对于孩子无理的要求要果断拒绝并给予其合理的解释并加以正确的引导,要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同时,从小就应使孩子懂得“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道理。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我们老师率先垂范。应该说与孤儿孩子接触最多的非孤群体就是常年夜以继日的工作在这里的老师们。所以可以肯定的说,孤儿孩子们成长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他所接触到的老师影响。如果他接触到的老师精神状态良好,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都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孩子们也会受其影响,阳光、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反之亦然。所以要想让孤儿孩子们积极健康的成长,必须要解放老师们的思想。老师们不能每日机械的应付日常工作,要利用充分利用好教学闲暇时间自修提升自己,保持神清气爽、思想活跃的精神状态,从心底里接受、热爱我们的特殊教育工作。能够“想到孩子”、善待孩子们的精神需求,改变僵化教条的训导、填鸭授课方式,增加“讨论和鼓励学生表达个人意见的机会”。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参与、互动、协商。它本质上就是在培养学生日后如何生活的一种方式。

春天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所有人心中的梦想,或许我们孤儿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也会让孩子们参与进来,师生互动、共同协商,根据孩子们的需求和发展量身定制成长计划。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创新的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打造孤儿学校有内涵、有特色的教育;全力打造一流的校园文化,让全体孤儿孩子不仅在这里健康、快乐的成长,更接受到一流的教育、享受最真的爱的滋养!

聆听春风的歌声,描绘羊年灿烂的画卷;触摸心灵的颤动,传递羊年温暖的祝福。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愿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用阳光之心努力培育阳光之人,培养孩子们完整的人格,使他们具备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愿我们的学校内的每一位老师、每个孤儿孩子的生活都能变得更加美好。

39 36260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