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人生为一大事来》心得体会和感悟(精选14篇)
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与探索,面对挑战与机遇,如何把握每一个瞬间,成就自我?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研读《人生为一大事来》心得体会和感悟”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研读《人生为一大事来》心得体会和感悟合集 篇1
在中国现有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优秀学校,一定是由“中国式”杰出校长才能领导得好,只有他们才能在中国学生人口最多,教育资源相对不发达的环境中发展起最优秀的学校。这样的学校是中国的,也一定是世界级的好学校,领导这样优秀学校的校长也一定是世界级的杰出校长。《人生为一大事来》就是由这样一位中国式校长讲述的中国式优秀学校的生动故事。人生为一大事来,这是教育家陶行知的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所为的大事是什么?刘彭芝校长问自己:“做教师时,人生大事是做一名好教师;当校长时,我的人生大事是当一名好校长。我的青春,我的全部心血都献给了我的人生大事。没有成为科学家,我不后悔,因为我的许多学生成了科学家。”同样一本书,读的关注点是不同的。我在看这本书时,对刘校长在学校管理方面内容特别注意。书中虽然对此笔墨并不多,但是对我来说,这一点是最吸引我的。刘彭芝校长拥有许多良好的办学理念,更能够将理念具体落实。在解决“中国式”的特殊问题时,她能够用“中国式”的智慧和方法,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刘彭芝校长对教师的“人性化”管理的精髓,我引用来宣传自己重视人才的三句话来概括: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一、“待遇留人”
这里的“待遇”,我给它限定一个范围,专指物质报酬或者工资福利。在传统观念上,教师一直被看作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扮演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为人师表的角色,似乎无欲无求,是完人。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一种消极的暗示作用,如果一种职业以毁灭自我为代价,那谁还愿意从事这一职业呢?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心理素质并未因其职业的神圣性、特殊性,而比其它行业更健康,相反的,教师心理问题日益增多,越来越复杂。这就是中国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
教师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教师,他们有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权利,一味鼓吹教师要耐得住清贫、要无私奉献是不现实的。刘校长公开对老师们说:“我们要给教工建美容院,办女子世界,我们要鼓励员工买车、买房,希望我们的员工有高质量的生活。”1993年,科技人才竺豪桢老师在刘校长的一再努力,破格调入人大附中。但竺老师家十分拥挤,离学校太远,为了解决他的后顾之忧,刘校长反复争取,专门为竺老师配备了实验楼的钥匙,并提供了住房。刘校长说:”人大附中应该对得起竺老师的努力,不能委屈了辛辛苦苦调进来的人才。”教师生活无忧,才能响应胡锦涛主席“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号召。在合乎情理的情况下为教师谋求最大的福利,是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刘校长在结语中写到:“我是一个性格刚强的人,从小到大,绝少因为个人的私事求人。但为了人大附中,为了人大附中的学生,为了人大附中的教职员工,我不知求过多少人。只要对我的学校有利,对我的师生有利,求谁我都去,怎么受委屈我都干。就在本书结稿期间,我还在为世纪城80套职工住房的置换权到处求人,磨破了嘴皮跑肿了腿,终于把这件事办成了。”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无私的公仆的形象。
二、“感情留人”
当领导再有本事,再有想法,倘若没有人跟着干,或者不努力去干,无论官阶多么大,都是个“光杆司令”。会不会当官,官当得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就看你会不会团结人,发挥所属部下的才干。一个在群众中没有威信的人,一个跟群众有感情隔膜的人,怎么能够指望他当好领导?如果对单位对领导有感情,即使别的地方再好,工薪价码再高,从对环境的熟悉上考虑,以及从心情舒畅上着想,职员往往是想走而舍不得走。这“感情留人”就有如此神奇魅力。
刘彭芝校长在“感情留人”方面确实可以做领导们的楷模。她能团结人。她说:“作为一个‘领跑人’,最大的原则就是讲团结,最大的本事也是讲团结……既要团结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更要团结与自己意见不同甚至反对过自己的人。”她会关爱人。教师柳顺姬写到:“我丈夫生病后,学校领导想尽办法帮他找医生,为他找好药。先生去世之后,学校对我也是极为关心,多次到我的住处探望我,安慰我。我能像今天这样从苦难中站起来,很多方面是学校对我关心和爱护的结果。”
有一年的元旦,刘校长不顾疲劳,给全校每一个人写了一封信,那信中发自肺腑的告慰,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2002年,她做了一次全校教职工及学生的3000多份问卷调查,又废寝忘食,连续多少个通宵看完了每一个答案。她说自己没时间与每一位教职工和学生当面谈话,她把阅读问卷当作和每一个人对话,从中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希望。” 讲待遇,肯定有比人大附中待遇高的学校和单位,谈感情,却不是每个单位的领导都能像刘校长那样。以心换心,感情留人,刘校长用她的真诚,为人大附中赢得了第一个博士——彭晓。彭晓在《人大附中求职记》里写到:“再见面时,刘校长很亲切,用她的经历激励我,还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忠告。……事实上,当时有很多单位都同我联系了,有些单位还答应给我很优厚的待遇。但是,人大附中是最快做出反应的,而且是校长亲自出面,还是在国庆节放假的日子里!”草木也有情,更何况是人?学校领导真诚的关怀、真心的呵护,让教师们找到了归属感,找到了发奋工作的动力源。
三、“事业留人”
我们都很熟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当一个个体满足了生存、安全、社交、尊重的需要之后,他必然要想方设法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教师工作最重要的特点是单调和重复,再有就是繁重和烦琐,长此以往,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加上教师工作的效果有隐性的特点,往往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才能显现出来,这很容易导致教师没有成就感,转而怀疑自身的价值,否定自己,对工作对人生失去热情。所以,校长要懂得用事业来留人,要让教师感受到事业上的成功,创造条件让教师在不断的事业追求中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职业倦怠的产生。给教师提供一个展示他们的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让他们感到存在的价值,感受到追求的快乐,感受到工作的幸福,这是让教师工作积极主动、激情满怀、不断创新的最佳途径。正如刘校长所说:
“中国的教师都熟悉一句话: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我常常想,这种忠诚从何而来?仅仅靠责任感是不够的,还需要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或者说,只有当幸福感源源不断涌流之时,教师们对教育的责任感与热爱才是充沛的。”人大附中给老师们创造了一个施展他们才能、找到自身价值的舞台。在人大附中,教师们没有怀才不遇之感,只要你是一匹千里马,就一定会被刘校长这个伯乐相中并委以重任。仇金家是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刘校长欣赏他的数学建模课,鼓励他教数学,并指派专家指导他。1998年海淀区中学特色课展示会在人大附中举办,其他学校都指派有经验的中年老师登台亮相,而刘校长把机会给了仇金家,仇金家的课一炮打响。不久,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在清华大学举办。虽然,这似乎与中学教师没有直接关系,刘校长还是努力争取到一个大会发言的机会,毅然派仇金家登台,用英语宣读论文。后来,刘校长又为他创造了赴日本学术交流的机会。如今,仇金家已经成为一位有一定知名度的数学老师。
刘校长说:“我觉得,为教师寻找一切发展机会,是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老师们都把人大附中视为可以成就一番事业的理想舞台。化学实验老师曹葵在学校开了一门经济课,很受学生的欢迎。他感叹说:“本来,学习经济学知识是我个人的兴趣,有了学校尊重个性,鼓励学习,提倡创新的大环境,我这个小小的化学实验员才可能登上人大附中选修课的讲台,我在这里发现了自己人生的又一价值。”知人善任是校长的基本素养。刘校长说:“一个学校绝对不能藏龙卧虎,是龙就得让它腾,是虎就得让它跃,龙藏着虎卧着,就是一种最大的浪费。对于校长来说,发现不了人才,还可以说是水平问题,而浪费人才就是品质问题了。管理工作的最佳境界,是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校长应该是‘用才’高手,让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能者显其才,贤者彰其德。”刘校长把她的每一位老师都放在最恰当的位置上,寻找一切机会让他们追求事业上的成功,让他们获得实现自我价值的幸福。幸福源于终身发展,终身发展需要底气,没有这股底气,有再宽阔的舞台,教师们依然不能跳出美丽的舞步来。中国教育学会顾问吕型伟先生说:“名校必有名师,没有一批学高身正的名师,绝成不了名校。尤其重要的是还要有一位不仅善于管理,而且有理想、有理念、有人格魅力的好校长,这是一所学校能否成为名校的关键人物。”刘彭芝校长就是人大附中成为名校的关键人物。
做人应有自己的梦想。刘彭芝在接任校长时,就给自己的学校定下了一个新的发展目标:办成一所 “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世界名校。事实证明,他做到了。我们做校长也应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借用刘校长的话来讲:“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所学校,需要一股劲风吹动起来,汹涌澎湃,奔向她应该到达的目标。
研读《人生为一大事来》心得体会和感悟合集 篇2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写1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人生为一大事来》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校发给我一本书,书名是《人生为一大事来》,作者是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刘彭芝校长。书名取自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诗“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这本书涉及的内容非常宽泛,不止能学到学科知识,还能学习刘彭芝的为人处世,学习刘彭芝的办学思想。我只读了一小部分,就被里面的人和事吸引住了。刘校长才是具有教育思想的实干家。她想把人大附中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刘校长利用学校在北京的优势,请来了二十多位特级教师指导他们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每次请两名特级教师登门指导前,他们学校的老师先在教研组内设计好思路,把最高的水平展示出来,再让特级教师听。特级教师听后,让讲课教师说教学理想和思路,特级教师评课后,讲课教师再整理写出听后总结。在这种模式下,他们学校的老师的教学水平提高的非常快。
我非常赞同一位特级教师说的话:“数学教学起点要低,最后的落脚点要高”,我这样理解,教学要深入浅出,把抽象的数学思想具体化,形象化,把复杂的道理简单化,要让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辨别与应用能力。
刘彭芝从事中学教育40多年,从普通数学教师到优秀班主任到担任人大附中副校长、校长,她总是自加压力,饱尝辛酸,但仍振奋精神,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因为她爱她的学校,爱她的学生,爱她的同事。她要让人大附中成为世界一流学校,让她的学生接受世界一流的教育,让她的同事在世界一流的环境中成就世界一流的工作业绩……
“新生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这是刘彭芝为人大附中确定的办学思想。这一办学思想在后来的各项工作中都得到了充分贯彻。她为人大附中确立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
有的老师发表意见:“这话有语法逻辑错误啊!全面发展当然包括高尚品德,为什么还要单提出来呢?”对此,刘彭芝有很深的用意。人大附中在总体培养目标上应该与全国的中学是一致的,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但人大附中又是有着自身特点的中学,对高智商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标准就有些低了,他们应该有突出的特长,学校要对这样的学生进行非常规培养。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大附中学生培养要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上下功夫,要让“创新”渗透在他们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多年来,刘彭芝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下培养出不少人才,但他们长大了为谁服务呢?进入重点大学的目的是出国的孩子不在少数,在国外缺乏民族气节,为中华民族丢脸的也大有人在,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一种悲哀。人大附中的学生培养目标必须以高尚品德来“曲终奏雅”。
刘彭芝认为,德育是“根”的教育,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是战略问题、原则问题、方向问题。作为同样是负责德育工作的我深有同感。
一个教育家不但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有对教育的独立见解,而且要有丰富的教育实践,能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创新。教育家必须是一个先行者、示范者、发动者,是总设计师、精神领袖、领跑人,此外教育家还必须是人性丰富、人格完善、人品高尚的人。刘彭芝就是一个这样的当代教育家。
一个校长,不仅需要有高屋建瓴的办学思路,还得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不仅需要有高尚的情怀,还得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我非常佩服刘彭芝。站在伟人的肩头看世界,原来,世界这样广阔,自己所知是如此了了。不读书,又怎能释然得立于三尺讲台,又怎能无愧于人间岁月。
所以我说:“同胞们,和书交朋友吧!你的世界会因此而绚丽。少了浮躁,多了镇静与从容;少了不满,多了理解与宽容;少了懊恼,多了微笑与友爱……
研读《人生为一大事来》心得体会和感悟合集 篇3
20xx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黄山风景区工作人员李培生、胡晓春回信,对他们继续发挥“中国好人”的榜样作用提出殷切期望。习总书记的重要回信,高屋建瓴,情感丰富,情真意切、语重心长,充分体现了对“中国好人”的亲切关怀、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对安徽工作的格外关心。
李培生和胡晓春都在黄山风景区工作,李培生常年腰系绳索在黄山悬崖峭壁间放绳,清捡保洁;胡晓春是朝夕看护迎客松的“守松人”。他们都日复一日忙碌,无怨无悔付出,先后被评为“中国好人”,他们的平凡事迹让我联想到一个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的《自勉并勉同志》中有这样一句诗:“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是一位教育家的情怀和境界,如今读来仍让人动容。
下面我将结合“人生为一大事来”谈一谈我个人的学习体会和粗浅认识,有不到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1.“人生为一大事来”是一种可贵的坚守
胡晓春有天生的“迎客松情结”。他生在黄山,长在黄山。从2010年7月,胡晓春光荣地成为了迎客松第19任“守松人”,开始了一个人一棵树的相伴相知生活。在迎客松旁边的“守松人”工作室,一张简易床、一副桌椅、一台监控电脑和一些监测工具,是他在山上的全部家当。当班每天雷打不动地2小时一次巡检,全面掌握迎客松守护、保护工作。12年来,他用忙碌和坚守展现了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的朴素道理。可以说,他为这一件大事而来,为了做好这一件大事,付出全部的精力。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育人有时跟育树一样的道理。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南山小学,我也看到这一份坚守。我们学校的付荣章老师,是师生特别喜爱的一位老教师。他还有一年就退休了。今年秋季开学,因学校教师人员一下子减少很多,每一位工作任务量都要增加,他也增加了课程。当我们找到他说明的时候,他说:课程尽管给我,我马上面临退休,就更应当珍惜上课的机会。他的办公室就在音乐教室,他的课堂就在办公室。学校专门给他安排的办公室虽然安静,但几乎没有看到他去坐过。多少年来,他和一架旧钢琴、和一批又一批可爱的学生相伴,和优美的琴声、愉快的歌声融为一体。学校里每遇到评比、争优,他都很淡然,从不争要。这种坚守没有一丝功利的思想,而是发自内心的默默奉献。每当听到校园里的钢琴声,我都会浮现出付老师身上的君子之风。
2.“人生为一大事来”是一种勇敢的创造
“春秋防虫害,夏季防台风和强降雨,冬季防大雪。”每个季节,对迎客松的守护各有不同。这些年,为了更好地保护迎客松,胡晓春不断给自己“充电”,学习气象学、昆虫学、植物学等知识。
12年来,胡晓春写了60多本迎客松日记。这些日记记录着迎客松开花时间、新梢头萌发时间、更换松针时间及恶劣天气的应急应对保护方案等情况。“每次撰写这些日记,就像我与迎客松的一次交谈,这就是一棵树与一个人的谈话。”
胡晓春的日记跟我们日常教师的课后札记、教后反思很相似。对于一个“人生为一大事来”的教师来说,教育不仅是执着的坚守,更是勇敢地创造。教师和学生,总是在教与学中相互促进,彼此成就,共同焕发生命活力。我校一位体育老师杨青勇,我走过很多学校第一次看到体育课可以上得这么好。因为身体患过重病,他讲话发音不清楚。但是他的哨声特别有感召力,达到体育语言的效果。我第一次看到体育老师每一节课都要带着文件夹上课,把学生的跑跳数据做了一一记录。
3.“人生为一大事来”是一种执着的热爱
一年365天,胡晓春有超过300天住在山上,朝夕与迎客松为伴,不曾有丝毫懈怠。没有开过一次家长会,没有陪孩子过一个儿童节,没有好好陪伴父母……每当想家、想亲人的时候,胡晓春都会站在迎客松下,仰望着满天繁星,向迎客松倾诉自己的思念。“守护迎客松是我的幸运和幸福,因为这是我迄今为止最值得骄傲的身份——守松人。”胡晓春说。守住一棵树,守住一颗心。胡晓春守住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恒心,也守住了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迎难而上的决心。
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寂寞,甘于辛劳的。对于一个“人生为一件大事来”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热爱生活本身,包括工作。热爱自己的工作,才会拥有幸福的生活。因为工作本身就是生活。
在我们工作的每一分秒一秒中,生命在流逝。我们无法在时间上把工作和生活明确地分割,也就无法在心理上让工作和生活丁卯分明。工作中什么样子,生活中就是什么样子。工作中浑浑噩噩,生活中必定也懒懒散散;工作中疲倦无力,生活中也只想“葛优瘫”;工作中心不在焉,生活中必定也漫不经心。只有在工作中找到幸福,我们的生命才能找到幸福;只有在工作中变得越来越丰富,生活才会变得越来越丰富。
研读《人生为一大事来》心得体会和感悟合集 篇4
在中国现有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优秀学校,一定是由“中国式”杰出校长才能领导得好,只有他们才能在中国学生人口最多,教育资源相对不发达的环境中发展起最优秀的学校。这样的学校是中国的,也一定是世界级的好学校,领导这样优秀学校的校长也一定是世界级的杰出校长。《人生为一大事来》就是由这样一位中国式校长讲述的中国式优秀学校的生动故事。人生为一大事来,这是教育家陶行知的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所为的大事是什么?刘彭芝校长问自己:“做教师时,人生大事是做一名好教师;当校长时,我的人生大事是当一名好校长。我的青春,我的全部心血都献给了我的人生大事。没有成为科学家,我不后悔,因为我的许多学生成了科学家。”同样一本书,读的关注点是不同的。我在看这本书时,对刘校长在学校管理方面内容特别注意。书中虽然对此笔墨并不多,但是对我来说,这一点是最吸引我的。刘彭芝校长拥有许多良好的办学理念,更能够将理念具体落实。在解决“中国式”的特殊问题时,她能够用“中国式”的智慧和方法,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刘彭芝校长对教师的“人性化”管理的精髓,我引用来宣传自己重视人才的三句话来概括: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一、“待遇留人”
这里的“待遇”,我给它限定一个范围,专指物质报酬或者工资福利。在传统观念上,教师一直被看作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扮演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为人师表的角色,似乎无欲无求,是完人。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一种消极的暗示作用,如果一种职业以毁灭自我为代价,那谁还愿意从事这一职业呢?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心理素质并未因其职业的神圣性、特殊性,而比其它行业更健康,相反的,教师心理问题日益增多,越来越复杂。这就是中国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
教师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教师,他们有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权利,一味鼓吹教师要耐得住清贫、要无私奉献是不现实的。刘校长公开对老师们说:“我们要给教工建美容院,办女子世界,我们要鼓励员工买车、买房,希望我们的员工有高质量的生活。”1993年,科技人才竺豪桢老师在刘校长的一再努力,破格调入人大附中。但竺老师家十分拥挤,离学校太远,为了解决他的后顾之忧,刘校长反复争取,专门为竺老师配备了实验楼的钥匙,并提供了住房。刘校长说:”人大附中应该对得起竺老师的努力,不能委屈了辛辛苦苦调进来的人才。”教师生活无忧,才能响应胡锦涛主席“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号召。在合乎情理的情况下为教师谋求最大的福利,是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刘校长在结语中写到:“我是一个性格刚强的人,从小到大,绝少因为个人的私事求人。但为了人大附中,为了人大附中的学生,为了人大附中的教职员工,我不知求过多少人。只要对我的学校有利,对我的师生有利,求谁我都去,怎么受委屈我都干。就在本书结稿期间,我还在为世纪城80套职工住房的置换权到处求人,磨破了嘴皮跑肿了腿,终于把这件事办成了。”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无私的公仆的形象。
二、“感情留人”
当领导再有本事,再有想法,倘若没有人跟着干,或者不努力去干,无论官阶多么大,都是个“光杆司令”。会不会当官,官当得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就看你会不会团结人,发挥所属部下的才干。一个在群众中没有威信的人,一个跟群众有感情隔膜的人,怎么能够指望他当好领导?如果对单位对领导有感情,即使别的地方再好,工薪价码再高,从对环境的熟悉上考虑,以及从心情舒畅上着想,职员往往是想走而舍不得走。这“感情留人”就有如此神奇魅力。
刘彭芝校长在“感情留人”方面确实可以做领导们的楷模。她能团结人。她说:“作为一个‘领跑人’,最大的原则就是讲团结,最大的本事也是讲团结……既要团结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更要团结与自己意见不同甚至反对过自己的人。”她会关爱人。教师柳顺姬写到:“我丈夫生病后,学校领导想尽办法帮他找医生,为他找好药。先生去世之后,学校对我也是极为关心,多次到我的住处探望我,安慰我。我能像今天这样从苦难中站起来,很多方面是学校对我关心和爱护的结果。”
有一年的元旦,刘校长不顾疲劳,给全校每一个人写了一封信,那信中发自肺腑的告慰,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2002年,她做了一次全校教职工及学生的3000多份问卷调查,又废寝忘食,连续多少个通宵看完了每一个答案。她说自己没时间与每一位教职工和学生当面谈话,她把阅读问卷当作和每一个人对话,从中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希望。” 讲待遇,肯定有比人大附中待遇高的学校和单位,谈感情,却不是每个单位的领导都能像刘校长那样。以心换心,感情留人,刘校长用她的真诚,为人大附中赢得了第一个博士——彭晓。彭晓在《人大附中求职记》里写到:“再见面时,刘校长很亲切,用她的经历激励我,还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忠告。……事实上,当时有很多单位都同我联系了,有些单位还答应给我很优厚的待遇。但是,人大附中是最快做出反应的,而且是校长亲自出面,还是在国庆节放假的日子里!”草木也有情,更何况是人?学校领导真诚的关怀、真心的呵护,让教师们找到了归属感,找到了发奋工作的动力源。
三、“事业留人”
我们都很熟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当一个个体满足了生存、安全、社交、尊重的需要之后,他必然要想方设法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教师工作最重要的特点是单调和重复,再有就是繁重和烦琐,长此以往,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加上教师工作的效果有隐性的特点,往往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才能显现出来,这很容易导致教师没有成就感,转而怀疑自身的价值,否定自己,对工作对人生失去热情。所以,校长要懂得用事业来留人,要让教师感受到事业上的成功,创造条件让教师在不断的事业追求中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职业倦怠的产生。给教师提供一个展示他们的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让他们感到存在的价值,感受到追求的快乐,感受到工作的幸福,这是让教师工作积极主动、激情满怀、不断创新的最佳途径。正如刘校长所说:
“中国的教师都熟悉一句话: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我常常想,这种忠诚从何而来?仅仅靠责任感是不够的,还需要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或者说,只有当幸福感源源不断涌流之时,教师们对教育的责任感与热爱才是充沛的。”人大附中给老师们创造了一个施展他们才能、找到自身价值的舞台。在人大附中,教师们没有怀才不遇之感,只要你是一匹千里马,就一定会被刘校长这个伯乐相中并委以重任。仇金家是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刘校长欣赏他的数学建模课,鼓励他教数学,并指派专家指导他。1998年海淀区中学特色课展示会在人大附中举办,其他学校都指派有经验的中年老师登台亮相,而刘校长把机会给了仇金家,仇金家的课一炮打响。不久,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在清华大学举办。虽然,这似乎与中学教师没有直接关系,刘校长还是努力争取到一个大会发言的机会,毅然派仇金家登台,用英语宣读论文。后来,刘校长又为他创造了赴日本学术交流的机会。如今,仇金家已经成为一位有一定知名度的数学老师。
刘校长说:“我觉得,为教师寻找一切发展机会,是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老师们都把人大附中视为可以成就一番事业的理想舞台。化学实验老师曹葵在学校开了一门经济课,很受学生的欢迎。他感叹说:“本来,学习经济学知识是我个人的兴趣,有了学校尊重个性,鼓励学习,提倡创新的大环境,我这个小小的化学实验员才可能登上人大附中选修课的讲台,我在这里发现了自己人生的又一价值。”知人善任是校长的基本素养。刘校长说:“一个学校绝对不能藏龙卧虎,是龙就得让它腾,是虎就得让它跃,龙藏着虎卧着,就是一种最大的浪费。对于校长来说,发现不了人才,还可以说是水平问题,而浪费人才就是品质问题了。管理工作的最佳境界,是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校长应该是‘用才’高手,让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能者显其才,贤者彰其德。”刘校长把她的每一位老师都放在最恰当的位置上,寻找一切机会让他们追求事业上的成功,让他们获得实现自我价值的幸福。幸福源于终身发展,终身发展需要底气,没有这股底气,有再宽阔的舞台,教师们依然不能跳出美丽的舞步来。中国教育学会顾问吕型伟先生说:“名校必有名师,没有一批学高身正的名师,绝成不了名校。尤其重要的是还要有一位不仅善于管理,而且有理想、有理念、有人格魅力的好校长,这是一所学校能否成为名校的关键人物。”刘彭芝校长就是人大附中成为名校的关键人物。
做人应有自己的梦想。刘彭芝在接任校长时,就给自己的学校定下了一个新的发展目标:办成一所 “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世界名校。事实证明,他做到了。我们做校长也应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借用刘校长的话来讲:“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所学校,需要一股劲风吹动起来,汹涌澎湃,奔向她应该到达的目标。
研读《人生为一大事来》心得体会和感悟合集 篇5
前些天看到混沌李善友教授的这个文章: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有想要落泪的感觉。从很小的时候就在想人生有什么意义,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大概从小学高年级还是初中开始,可能那时看到的一些节目受的影响,觉得人类很坏,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其他物种。
觉得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伤害很大,就想不明白人为什么明知这样对环境损害大,对其他物种损害大,还那样做。
小小的自己觉得应该尽量爱护环境,但是发现连自己家人都影响不了,其他人更是,从而有很强的无力感。所以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觉得自己没能力,或者说总是得不到肯定,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信心吧。
也由于一直想不明白人生有什么意义,总是在思考或者说思虑这个事情,却没有向外看,去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多角度去看,去见识不同的东西,所以有点郁于自己一小方思想世界了,性格也内向,与人交往也不积极,见识也小。
到了今天也依然想不到有什么意义。一直以来也没有对自己的人生有过什么规划或者目标,看着其他人逐步的实现一个个小目标,人生在不断的往前走,自己似乎多年都停留在原地,没有成长。
研读《人生为一大事来》心得体会和感悟合集 篇6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多彩的视频学习方式,已经让我很少去捧起一本书,认真去品读。然而,刘彭芝校长的《人生为一大事来》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我工作时间短,教育教学经验少,那么接下来,我来分享我粗浅的认识,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关于这本书,我用三个词来概括我的感悟:感、思与笃行
感:感觉。我惊叹刘彭芝校长对教育的感觉,正因为她的教育感觉好,所以工作精准到位。更让我钦佩的是刘彭芝校长对教育的感情。无论是从学校的管理,学校的发展,还是教师的培养,教学改革的定向,哪怕是学校再小的细节呈现,刘彭芝校长无时无刻都在为学校着想,为教育着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刘彭芝校长用实践行动表达着她对学生对同事对学校对教育真诚而又热切的爱。
思:思想。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而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刘彭芝校长不仅有先进而系统的教育思想,更有机智、果敢的教育方法。刘彭芝校长坚持“全面实施人大附中素质教育工程”在学校治理、教师培养、德育教育、超常教育、教学改革方面都有精准又独特的见解。
刘校长提出:“正确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有因有革,返本开新;科学处理好中与外的关系,取长补短,洋为中用”刘校长坚持与国外名校的沟通与学习,在2004年3月抵达赫尔辛基学习芬兰的课程改革,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开创新一轮的课改之路。她坚持做最好的教育,坚持一流的办学理念,用科学前沿的教育眼光引领人大附中的教育发展,同时,她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发挥合力,打造出一流的校园文化。把人大附中的素质教育推向“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并努力迈向世界名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的体会到,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的教育综合改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要完成这一任务,并非学校一个积极性力所能及,而要靠政府,要靠全社会各方配合。更重要的是教育者拓宽视野,更新理念,终身学习,敢于创新。
笃行:终身学习,不断创新。
刘彭芝校长坚持以人为本,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她在思想上高瞻远瞩,行动上更是求真务实。
于树泉老师认为:教师工作是启迪生命的工作,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懂得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当好“人师”——培养情感、渗透价值、播种智慧、熔铸精神、提升人格、完美心灵、启迪生命。回顾整本书刘校长的教育之路,我在脑中想象着刘校长忙碌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敬佩。刘校长如此充沛的精力,让我深刻的领会到什么是把教育写进生命。现在刘校长已经71岁了,一位71岁的前辈如此热情的投入到教育的创新改革当中来。作为年轻人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不付出,不学习,不奉献呢?想到这里,我突然很惶恐,我想做的很多,我能做的感觉却很少,因为我觉得自己太弱小!
我该怎么做呢?“变革速度最快,学习能力最强”的人,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素质、扎实的学识,更要有前沿的思想,创新的勇气以及对教育事业有由衷的爱。想要做好教育,首先要反思自己,终身学习,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一)通过学习拓宽教育思想。学习政治思想理论,了解国家教育政策,熟知国家教育方向。工作上,努力贯彻落实教育部“五项管理”文件精神,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通过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努力研读教育书籍,不断更新教育知识体系及观念,积极参与听评课教学研讨,多学习,多请教,完善备课工作,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巩固作业批改。积极参加教育教学培训,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知识,同时与不同地区的教师相互分享教学经验及心得,坚持不断反思,改进工作。
(三)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三人行必有我师”多看、多听、多学、多反思,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同时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我深知,我做的还远远不够,需要做的还很多很多。我需要各位老师的指点和帮助。
谢谢!
研读《人生为一大事来》心得体会和感悟合集 篇7
偶然发现年初写的1篇读后感,现在读书是太少了,坚持每天读书,每天读10页书,想想一年就是3650页,如果是十年如一日,那就是36500页了,也可谓“读书等身”了。
***今天五点钟醒来在床上连续阅读六个小时,把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写的《人生为一大事来》最后200页读完。读这本书大约是在两星期前儿子出国开始的,这本书写得很有激情,许多地方令我感动不已,前面就有几处让我感动流泪,今天更是一个上午流泪不止,写得真好。我最近感情非常脆弱,积聚在内心的情感需要一个理由释放出来,四十四岁的一个男人竟是如此脆弱。
其实我一直都很多愁善感,读书时经常让我感动,想想也只有读书的时候最能让我感动了,现实中令我动情的事不多。有时想想我很冷漠,对一些现实现象无动于衷,也自认为注意修养,能看开许多事,现在看来我非常脆弱,内心深具热情,只不过没有激励出来罢了。
通过看这本书知道人大附中真是一所好学校,为儿子能就读这样优秀的学校深感庆幸,儿子运气太好了,又有能力考进实验班,儿子一定能成为一名素质非常好的学生,这也正是我的理想和对儿子的期望。刘彭芝的教育理念我完全赞同,她的敬业精神令我感动,她的执行力令我钦佩,她一路走下来都是那么优秀,真了不起。书的最后讲“干正确的事比正确干事更重要”,对管理者而言是至理名言,特别是对一个单位的最高管理者尤为重要。
支持她持之以恒的动力是爱,是因为爱才发现她的学生、同事优秀的一面,及时予以肯定,正向激励她做得非常出色。正向激励有利于长远,见效较慢,同时也要求对象水平素质较高,但这是真正的治本,也暗合品牌的价值,品牌的价值就是正向因素的集合。人大附中有很好的资源基础,优秀的学生,优秀的教师,但从她的书中也看到她的正确决策带来的资源优势,例如招聘一批博士来做中学教师,凝聚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建立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培养留住了人才。
对师德的看重也是长期的,根本性的,真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她做的几乎都是根本性的工作,因此人大附中越发展越好,有这样一位校长,我相信人大附中会更好。
人生要有理想、梦想,目标要非常明确,才能够有激情去演绎成功。我现在是太无所事事、随波逐流了。曾经的我梦想着做总理,豪情万丈,要使中国这条巨龙腾飞起来。
那时是何等地努力,信心十足。现在想来我真正的顶峰是在大学时代,研究生时期已经是强弓硬弩之末了,大学时期全是拯救民族之理想,很少想到自己的利益,因此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基础并不太好的我能考上研究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到了研究生时期,梦想也到了全盛时期,看到了政治的作用,但遗憾的是这时已经开始失去了真正地努力,而是把精力开始花在了个人的事上—-爱情,从此开始走下坡路,开始生活与事业并重,直到个人的现实利益更重,理想从此消失。
经过二十年的沉沦,四十四岁的我要重建理想,攀登我人生的另一顶峰—-优秀的企业家,把凝华办成举世闻名的企业!这让我感到振奋,信心十足!时势造英雄,我赶上了好的时势,没有理由不成为英雄。
理想让人的情感升华,超脱小我之上,也超脱纷杂的世俗之上。社会快速变革致使社会心理压力剧增,其实是大家太关注自己的命运了,太世俗了。没有理想就会为世俗所羁绊,就会患得患失,得到后会欲壑难填,一个贪字了得;失去了就会异常痛苦,使人深陷万劫不复之地。
理想是大智慧、大勇气,度人于苦海使之到达彼岸,现实中的阻碍就显得太渺小了。当今心理压力大是因为患得患失心理做崇,是因为心的迷失,琐琐碎碎的过程代替了真正的目标,为了做事而做事,因此会有许多烦恼。
大智、大勇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感悟,来自于学习,惟有认真学习才能感悟到事情的本质,才可更上一层楼。想想现在确实浪费了许多时间、精力在自我逃避上,如果把这些时间、精力用学习上不知要多积累多少知识,能力不知要增加多少,这样的话,需要时就能游刃有余,怎么会压力大呢,现在真是越想逃压力越大。
对于我来说现在正确的事是什么?第一是重建理想,设定人生目标。其次是锻炼身体,佛祖是在身心良好的环境里悟道的,没有一个好的载体,怎么可能有深刻的正确思维呢!
第三是认真学习,边思考边学习,只有积累出足够的知识经验才会有判断力,才能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
有一种久违了的轻松感,有了正确的思维,就会获得超脱,就会轻松,世界真美好。
研读《人生为一大事来》心得体会和感悟合集 篇8
阅读了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写的《人生为一大事来》这本书,被深深震撼着,感动着。陶行知先生曾经说:“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取其中的“人生为一大事来”作为对自己“近二十多年来思想和工作的片断”记录的书名。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刘校长对学生、对同事和对学校真诚而热切的爱。这是自然流溢出来的爱的奉献。她视学校为家庭,视学生为子女,视同事如手足;有信念,有责任,有激情;拒绝平庸,追求卓越,才能把教育事业当作人生大事,全心全意,坚定不移,无怨无悔。她对教育思想的追求更给了我们深深的启迪。作为一名名校的女校长,她用博大的爱,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格的魅力影响着人大附中的每一名师生。正像她说的那样:“爱是教育最高境界。有没有深爱、大爱,是教书匠和教育家的分野之一”。刘校长大爱无言,身教胜于言教。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做校长,她始终在爱的鼓励下,向着人生的目标去努力、去拼搏。她是一个学习者,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学习姿态,有“怀里抱着春天”的团结意识。她善于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实践学习,还向“外行”学习。她是一个改革者,世界眼光,大爱情怀,坚定不移的执行力,异乎寻常的抗挫力。有了像刘彭芝这样敢想、敢为、敢当的校长,才能将一所学校领向世界,居世界一流。办一所“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学校。我在脑中想象着刘校长忙碌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敬佩。她是一个思想者,有着高深的智慧,敏锐深刻的洞察力。她倾心构建名师工程,使中学有了博士群;她实行教学改革,为了学生终身发展,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注重研究性学习,开辟超常规教育等等。刘校长说教育工作者的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我们应该学习她拥有大爱、大义、大志,立足本职,坚守诺言,敬业奉献,勤学善思,开拓创新,为做好自己也是学生发展的这一大事而不懈努力!
研读《人生为一大事来》心得体会和感悟合集 篇9
一、“人生为一大事”之坚守
对于一个“人生为一件大事来”的教师来说,教育是执着地坚守。
文兰森先生80岁了还应邀去中学上实验课,退休后还写了若干语文教育论文,集结成册成为这本精美厚重的《文兰森语文教育文集》。
他在书中写到:“数十年来,我感受最深的另一点,是教师人文素养和奉献精神,关系着一生的事业成败。读中学时,老师推荐读名著,记得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要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成了我一生的座右铭。当教师要有点人格魅力,无论讲课,处理作业、写研究论文,都要为学生的明天着想。”
老先生的“人生大事”是什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是为祖国培养创造性人才,是为青年教师指明教育教学发展的道路,是30年来孜孜不觉地探索和研究“语文导创教学”这一课题。
语文导创学是一种融汇现代教育新思想的“教学论”,是文兰森先生在教育专家黎见明“语文导读论”的基础上,经过近30年的实践、研究而建立起来的。
导创教学的核心,是强调“教育者必须是创造者”。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的创造个性和创造精神,才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
导创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诱导学生在五彩缤纷的语文环境中,练就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练就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培养社会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导创教学的立足点在于“导”,即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它的导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导出潜能,导出规律,导出乐趣。
导创教学的教学方法有自主实践教学法、发现问题教学法、信息辐射教学法、个性诱导教学法和思维创新教学法等。
教师应该怎样实践“导创教学”呢?文兰森先生指出,首先,教师务必经常读点教育理论。读点现代教育理论名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开拓语文教育新领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科研的理论色彩。其次,教师务必潜心地去“创造课堂”。具体来说,要创造多元开放课堂,创造自主实践课堂,创造主动自探课堂,创造自我审美课堂。再次,教师务必“饱读诗书”,唯此才能引领学生博览厚积。最后,教师必须拿出自己的“改革成果”。
思维创新、自主实践、语言训练、文本联读、大语文教学……文兰森先生始终走在语文教学研究的前列。
02
二、“人生为一大事”之创造
对于一个“人生为一件大事来”的教师来说,教育不仅是执着地坚守,更是勇敢地创造。
20年来,文兰森先生在继承黎见明先生“导读论”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如教育者素质培养的突破,导创学认为教育者必须是创造者。如受教育者阅读内容的突破,导创教学提出,在五彩缤纷的时代信息中课内外选读增读精品华章。再如师生共同浇铸人文精神品格的突破等。
没有一种创新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没有一种创新局囿于前人的理论,只做机械地重复。
说到创造,不得不提我的师父——著名特级教师王君老师。她是语文导创学的研究者,也是践行者;是继承者,更是创造者。她曾说:“导读和导创理论对我的教学实践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导创教学思想,是我踏上语文教学科研之路,汲取到的最珍贵的启蒙思想。”影响深远的“青春语文”就是王君老师在继承和发扬语文导创学的基础上创建的。
文兰森先生主张最不完美的创新也比最完美的守成伟大一百倍,这成了青春语文恪守的信条。而王君老师本人,就是不断创造和超越的杰出代表。青春语文的打通意识、课型意识、聚焦意识、疗愈意识、代表课意识、青春意识等理念就是王君老师“踏着教育名家的肩膀”开拓出的新的领域。在这样的理念下,她用一系列的“大课”“新课”征服了语文界。文兰森先生曾说,自己被戏称为课堂的“设计专业户”,而王君老师就是课堂设计的精灵。
导创学诱导学生在五彩缤纷的语文环境中,练就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报纸、广播、电视、电影、话剧等新闻媒体散布的语言,孩子喜爱看的一些杂书以及各种文学作品所散布的语言,都是语文学习需要的。王君老师曾说:“滚滚红尘都进我的教学之门,天下万物都是我进行教学设计的素材库。”所以王君老师的课,无论视音频、图画,还是视频,甚至网上的段子,只要能为我所用,就都能登语文教学的大雅之堂。各种生动的教学资源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文兰森先生耄耋之年还在登台示范,还在推陈出新,如今尚有新作出版。王君老师近知天命之年无论是教学还是生活,依然是青春的模样。而我们不少教师,甚至一些年轻教师,也已在日复一日的琐碎和庸常中,在职业倦怠的严重摧残下,垂垂老矣。
我们不得不感慨:创造会让一个人青春勃发,蓬勃的生命力在于创造!
因此,相较于对教师“蜡烛精神”的颂扬,文兰森先生提倡的是“油灯精神”。学生是油灯,教师是灯芯,学生为教师提供了不断充实知识的动力(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的智慧也照亮了学生,但愿他们“青胜于蓝”(使学生有一缸水)。教师和学生,互相促进,彼此成长,共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所以,对教师来说,创造帮助我们实现人生的救赎与超越。
03
三、“人生为一大事”之热爱
对于一个“人生为一件大事来”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热爱生活本身,包括工作。
王君老师在《记我的启蒙恩师文兰森老师》回忆文兰森老师对她的精神引领时这样写道:“在彷徨的时候,痛苦的时候,无路可走的时候,我常常第一想到的就是文老师。……就是想听听他激情洋溢的聊天,看看他永远热血燃烧的样子。……只要说起语文他就眉飞色舞……他挥舞着右手,充满憧憬地跟我谈他的《中语参·高中生刊》……”字里行间,我们清晰地感受到文兰森先生对语文的热爱,对工作的热爱,对他为之奋斗数十年的事业的热爱。
热爱自己的工作,才会拥有幸福的生活。因为工作本身就是生活。
在我们工作的每一分秒一秒中,生命在流逝。我们无法在时间上把工作和生活明确地分割,也就无法在心理上让工作和生活丁卯分明。工作中什么样子,生活中就是什么样子。工作中浑浑噩噩,生活中必定也懒懒散散;工作中疲倦无力,生活中也只想“葛优瘫”;工作中心不在焉,生活中必定也漫不经心。只有在工作中找到幸福,我们的生命才能找到幸福;只有在工作中变得越来越丰富,生活才会变得越来越丰富。
王君老师在著作《王君与青春语文》中写道:“我所有的幸运都在于:我的职业就是我的理想;我的岗位就是我的兴趣;我正在做的,就是我想做的。”于是,她在自己的语文天地里兴致勃勃地创造着。赵汀阳在《论可能生活》中所说:“幸福生活是一个人所创造的具有永恒意义的生活。所有幸福都来自创造性生活,重复性活动只是生存。”可见,创造因热爱而勃发,幸福因创造而日盛。
在当今浮华的世风下,老一辈教育教学专家“一生只为一件大事”的精神让人感动。他们犹如一座座高山,其精神是我辈后人永远要钻探挖掘的宝藏。
“教育者必须是创造者”,让我们记住文兰森先生的谆谆教诲,并经由创造走向幸福!
研读《人生为一大事来》心得体会和感悟合集 篇10
校发给老师们一本书,书名是《人生为一大事来》,作者是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刘彭芝校长。书名取自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诗“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这本书涉及的内容非常宽泛,不止能学到学科知识,还能学习刘彭芝的为人处世,学习刘彭芝的办学思想。
我只读了一小部分,就被里面的人和事吸引住了。刘校长才是具有教育思想的实干家。她想把人大附中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刘校长利用学校在北京的优势,请来了二十多位特级教师指导他们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每次请两名特级教师登门指导前,他们学校的老师先在教研组内设计好思路,把最高的水平展示出来,再让特级教师听。特级教师听后,让讲课教师说教学理想和思路,特级教师评课后,讲课教师再整理写出听后总结。
在这种模式下,他们学校的老师的教学水平提高的非常快。
我非常赞同一位特级教师说的话:“数学教学起点要低,最后的落脚点要高”,我这样理解,教学要深入浅出,把抽象的数学思想具体化,形象化,把复杂的道理简单化,要让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辨别与应用能力。
一个校长,不仅需要有高屋建瓴的办学思路,还得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不仅需要有高尚的情怀,还得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我非常佩服刘彭芝。站在伟人的肩头看世界,原来,世界这样广阔,自己所知是如此了了。
不读书,又怎能释然得立于三尺讲台,又怎能无愧于人间岁月。
所以我说:“同胞们,和书交朋友吧!你的世界会因此而绚丽。少了浮躁,多了镇静与从容;少了不满,多了理解与宽容;少了懊恼,多了微笑与友爱……
研读《人生为一大事来》心得体会和感悟合集 篇11
作为一名女性,刘彭芝在男性如林的中学校长群中可谓“万木丛中一点红”,她把全部青春和心血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她的追求、她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陶行知先生有诗云:“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翻开《人生为一大事来》一书,一个优秀的“领跑人”迈着从容的步子向我走来,她的为人处世工作生活的点滴就像放电影似地在我脑海里浮现,我有以下感受:
一 有大目标、有大志向、对自己对工作有定位
刘校长一上任,就提出了校长要做“领跑人”,要办“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世界名校的发展目标,并以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目标,确实称得上一个出色的“领跑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领着全校的教职工不停地奔跑,领着一茬又一茬的孩子不停地奔跑。因此,她的办学理念在奔跑中反映,她的心智情感在奔跑中展现,她的人生价值也在奔跑中实现。
反思自己:刘彭芝校长以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梦想,而我的理想却因为付诸行动不力而成为空想。我想成为博学型教师,却因为懒惰而总感到知识的匮乏;我想成为科研型教师,却总为自己的无为找种种理由;我也想关注每一个学生,使优生更优,滞后生也能充满信心地大步向前,但当我面对那些滞后生时却总是束手无策,无可奈何,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依然在折磨着我;我更想做优秀的班主任,我做好了学生的领跑人了吗?刘彭芝校长能用两个眼光(世界的眼光和历史的眼光)给人大附中定位,我也应该用历史和未来的眼光给自己定位,自己究竟要做什么样的教师?怎样做?用历史的眼光知己,用未来的眼光知彼,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才能拥有开放的胸襟和广阔的视野,否则,就会找不到自己的感觉,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就会成为落伍者,被时代大潮淘汰掉!朝着自己的人生大事努力!
二 勤学习、肯学习、终生学习
在教育的岗位上,刘彭芝校长从一名普通教师成为特级教师,成为人大附中的校长,最大的本钱是什么?是学习!当她被提升为副校长时,她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学习怎样当好副校长。于是,她找来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的书拼命地学;当她当了校长以后,她的第一个想法还是学习,学习怎样当好校长;去香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会议休息的时间,其他几个女教师去逛商店了,而她还在钻研资料……向书本学习、同行学习、向实践学习,还向外行学习。学习之后,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的实际,把学到的规律“嫁接”到学校管理的工作中。因此,学习成就了她的过去,塑造和辉煌了她的现在,也必将影响着她的未来。
纵观每一位教育家,都是咬定学习不放松。
反思自己:我初任班主任后,由于不熟悉学生和班主任工作方式方法,最初一段时间很难熬,那时只能疯狂地读书,平均一个月两本,从中汲取着宝贵的经验,到如今学习看书也成为我的习惯,只是偶尔还会懒惰。尤其教学上,总感到自己在好多方面不能得心应手,总感到自己有好多的知识需要解汲取,需要补充;总感受到有太多的困惑需要解决,我多么想到外面的学校学习一年,学习那些优秀教师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评课……我也愿意向教育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也可以向外行学习,我愿意让学习塑造我的现在,让学习影响我的将来,学习伴随我的终生,希望能有这样的机会!
三 有大爱大德、真正从学生出发、以人为本
刘彭芝校长正是因为对教育事业心中有爱,才能有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使命感,才能视教育如生命、视学校如家庭、视学生如子弟,才能朝夕思虑其事,日夜经纪其物、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才能拒绝平庸。追求卓越、出类拔萃,以第一等的正气、第一等的襟怀、第一等的追求,臻于第一等的境界,取得第一等的业绩。大爱无言,“润物细无声”。正因为心中有爱,刘彭芝善于发现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为他们搭建人生的舞台,因为“一个学校绝对不能藏龙卧虎,是龙就得让他腾,是虎就得让他跃”;正因为心中有爱,刘彭芝校长勇于打破陈规陋习、“不拘一格降人才”,无论是彭晓博士,还是“三无人员”(无本科文凭、无本地户口、无耀眼的工作经历)肖淼,只要能符合“学为人师,行为人范”的要求,只要能够为学生和学校创造价值,都被她尽收囊中;正因为心中有爱,刘彭芝校长才能严于律己,在管理上大刀阔斧、雷厉风行,以大德去掉“改革中的血腥味”,以“勇者无惧,仁者无敌”的精神成为“领跑人”;正因为心中有爱,刘彭芝校长甘于牵献,把教育作为一份事业来耕耘,投入了她的全部理想、精神和情感……刘彭芝在人大附中的教育实践真可谓“爱的教育”,她成就了人大附中,也成就了自己,正如她所说:“教育工作者的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
反思自己:担任班主任工作五年来,我也逐渐认识到只有真正对学生充满爱,才能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鱼得水,才能让自己得心态更平和、更坦然。我也力争在班主任工作中,用爱和微笑去关注每一个孩子,但对那些敏感、好动、纪律性差的孩子,面对他们的淘气、懒散与较差的自控力,我也常常一筹莫展,有时候还少不了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我的头都大了啊!”训斥也是常有的事。刘彭芝老师的作法值得我学习和借鉴,“也许校园生活在学生的生命里只是一段行程,老师只是他们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但一节课,一个决定,一种选择,都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千千万万青少年的人生指向,我们的劳动和付出,我们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可能给他们的生命带来精彩的瞬间和灵魂的冲动。”
四 实干事、实做人、做实本职工作
刘校长上任后,每一件事都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去身体力行,小事、要事她抓的紧,大事、要事更不含糊。小到一节课、一个人事聘任、教师引入,大到工程建设,刘校长无不以人格魅力感染着每一个与她打过交道、哪怕是仅仅一面之缘的人,还以雷厉风行的风格长期影响着她的同行。书中,刘校长指出有的老师在认真备课,投入的讲课之后却收不到预期的良好效果的现象,她说:其实学生的潜能是很大的,教师要做一个开发者,教师在讲述的时候,很多孩子心里早就明白了,教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由此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反思自己:作为教师,课堂是我的第一阵地,我猛然发现我有反复啰嗦的毛病。有时我看见个别学生困惑的眼神,生怕他们没有弄懂,就一遍遍地反复讲解知识点。这样的投入,有时累得我满头大汗,然而效果却不好。我应该在分层教学、高效教学、鼓励教学、自主教学等方面再下功夫,赏识孩子们的每一点滴进步,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孩子们,争取做一名教学能手。刘校长说:“名师是名校的中坚”,我也认为,明校可以成就名师,而名师也更能成就名校!
五 全员教育、全面教育、开放教育、超常教育、创造教育,齐抓共进
素质教育是一个整体概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刘彭芝校长从97年担任人大附中校长之后,就在学校的“三年规划”中提出了“全面实施人大附中素质教育工程”,坚定地实践了中学教育必须走全面发展之路。刘彭芝提出了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追求并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平衡;二是正确处理好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关系,追求并实现鲜明个性和团队精神的统一;三是正确处理好“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关系,追求并实现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的统一。她带领人大附中的教师走出校门、走向世界,更带领人大附中的学生走向世界,也因此将人大附中推向了世界,这种从理念到实际的开放办学,开阔了师生的眼界。此外,刘彭芝校长开辟了超常教育的绿色通道,燃起了创造教育的智慧之火,充分地给了学生一片自由放飞的天空。她打造了一个一流的教师队伍和后勤保障体系,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特别是家长资源,发挥合力,打造出一流的校园文化。“校长的万能,应该体现在他的用人上,不仅要用好校内的人,而且要用好校外的人,发现和调动社会上一切积极因素,为学校教育发展服务。”刘彭芝这句画龙点睛的话,也概括了素质教育的要义。
反思自己:班主任工作中是否也能发挥好每个学生的潜能?是否也能充分利用家长的优势?是否也将学生一生的收益放在教育首位?是否做的是长久教育?刘校长说“干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干事更重要”,所以教育教学方向正确是首要,否则越尽力偏的越远。
六 一个久久不能忘记的故事及感受
故事:谁也不会想到,现任人大附中电教主任的王峰,曾是来自陕北的农民工,之前在学校种过花,做过饭,烧过锅炉。做临时工的他,人生发生转折源于当时还不是校长的她的鼓励:“要好好干,要学好一门技术。”王峰当时心里就产生了一股劲,从此研究上了电器和摄影,学校看他做得不错,把他调入电教中心。王峰现在已是全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在报刊上发表多幅作品,还多次参与大型专题片的拍摄。
王峰的经历在人大附中不是个例。食堂临时工魏二明师傅喜欢食品雕塑,校长知道后决定由学校出钱让他学习深造,后来,他在全国烹饪大赛上获得了金奖。
感悟:在读了这个故事后,我真心的在佩服刘彭芝的教育艺术。与其说,刘彭芝给了王峰成功的机会,还不如说是刘彭芝为学生亲手塑造了一个学习的榜样。从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出刘彭芝的教育艺术——为学生塑造身边的偶像。其实我们身边不乏这样坚持不懈取得成功的人,虽然有好多都在默默无闻的岗位上。如果我们教育者能把他们挖掘出来,用他们真是的奋斗故事感染学生,这个要比那些高高在上近乎完美的成功形象更有教育意义。因为,这些人这些事都在学生身边发生,他们能够亲身的感受到这些人和事的真实。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张图片,一个环卫工人在大雪中扫马路,我就把这张照片放给学生看。学生的反应异常的强烈,他们感受到了照片给他们的冲击。一个平凡的人做着平凡的事,但是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却让每个人肃然起敬。我觉得,真正的教育素材是真实的,感人的。而不是完美的,令人羡慕的。
这只是刘彭芝校长日常事务中的众多小故事之一,却告诉我们什么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也告诉我们,为什么她的学生那么喜欢他们的校长。刘彭芝的教育故事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我将以她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做一个胸怀大爱的教育者。感动于刘校长做事的魄力,感动于刘校长那种高瞻远瞩的真知灼见,感动于刘校长的人格魅力,更感动于刘校长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最感动的是她的事事务实。
研读《人生为一大事来》心得体会和感悟合集 篇12
“百年大业,教育为本”,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附中全体师生员工在刘彭芝的带领下,坚持“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的办学思想,以崇德、博学、求实、创新为校训,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素质教育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使人大附中成为一所享誉国内外,并向“世界一流中学”迈进的教育改革的排头兵。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我总结了以下值得学习、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经验:
一、教育应渗透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国注重全面发展的基本政策,本书中也总结了中学教育的全面发展方针。一是正确处理好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追求并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平衡;二是正确处理好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关系,追求并实现鲜明个性和团队精神的统一;三是正确处理好“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关系,追求并实现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的统一。在学生的生活方面,学校应该和父母协调,做好一定的后勤保障工作,同时不能忽视对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培养出一流的自强型人才。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的教育综合改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要完成这一任务,并非学校一个积极性力所能及,而要靠政府,要靠全社会各方配合。
二、爱是和孩子们沟通最好的语言
也许,校园生活在学生的生命里只是一段行程,老师只是他们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但我相信,对一个把教育视为事业的人来说,一节课,一个决定,一个选择,都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千千万万青少年的人生指向。我们的劳动和付出,我们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可能给他们的生命带来精彩的瞬间和灵魂的冲动。只有将爱作为沟通的桥梁,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学习状况,给予他们最急需的指导。教师犹如夏日的浓荫,不管学生多躁,走近老师,就应感到一阵凉爽。用爱,以身作则,引导学生,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品XX育品德,以素质提高素质,教会学生做一个优秀学子,更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对教育这份事业心中有爱,才能有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使命感,才能视教育如生命、视学校如家庭、视学生如子弟,才能朝夕思虑其事,日夜经纪其物、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才能拒绝平庸。追求卓越、出类拔萃,以第一等的正气、第一等的襟怀、第一等的追求,臻于第一等的境界,取得第一等的业绩。
三、给予学生选择权,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基础教育应该创造一个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够有机会表现自己。快乐,应该永远与成长相伴。当“郁闷”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孩子口中时,教育工作者便多了一项神圣的使命:让孩子们快乐地成长。能带给孩子快乐的老师是好老师,能让孩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学校是好学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而丰富的生命,自由幸福地发展是他们的需要,而创造一个让他们自由发展的校园环境更是对生命的爱护和尊重,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活动才能让学生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
???? 我会经常回读这本书,感受其中的教学经验并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也希望自己能够在教育工作中做得更好。
研读《人生为一大事来》心得体会和感悟合集 篇13
20xx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黄山风景区工作人员李培生、胡晓春回信,对他们继续发挥“中国好人”的榜样作用提出殷切期望。习总书记的重要回信,高屋建瓴,情感丰富,情真意切、语重心长,充分体现了对“中国好人”的亲切关怀、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对安徽工作的格外关心。
李培生和胡晓春都在黄山风景区工作,李培生常年腰系绳索在黄山悬崖峭壁间放绳,清捡保洁;胡晓春是朝夕看护迎客松的“守松人”。他们都日复一日忙碌,无怨无悔付出,先后被评为“中国好人”,他们的平凡事迹让我联想到一个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的《自勉并勉同志》中有这样一句诗:“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是一位教育家的情怀和境界,如今读来仍让人动容。
下面我将结合“人生为一大事来”谈一谈我个人的学习体会和粗浅认识,有不到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1.“人生为一大事来”是一种可贵的坚守
胡晓春有天生的“迎客松情结”。他生在黄山,长在黄山。从20xx年7月,胡晓春光荣地成为了迎客松第19任“守松人”,开始了一个人一棵树的相伴相知生活。在迎客松旁边的“守松人”工作室,一张简易床、一副桌椅、一台监控电脑和一些监测工具,是他在山上的全部家当。当班每天雷打不动地2小时一次巡检,全面掌握迎客松守护、保护工作。12年来,他用忙碌和坚守展现了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的朴素道理。可以说,他为这一件大事而来,为了做好这一件大事,付出全部的精力。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育人有时跟育树一样的道理。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南山小学,我也看到这一份坚守。我们学校的付荣章老师,是师生特别喜爱的一位老教师。他还有一年就退休了。今年秋季开学,因学校教师人员一下子减少很多,每一位工作任务量都要增加,他也增加了课程。当我们找到他说明的时候,他说:课程尽管给我,我马上面临退休,就更应当珍惜上课的机会。他的办公室就在音乐教室,他的课堂就在办公室。学校专门给他安排的办公室虽然安静,但几乎没有看到他去坐过。多少年来,他和一架旧钢琴、和一批又一批可爱的学生相伴,和优美的琴声、愉快的歌声融为一体。学校里每遇到评比、争优,他都很淡然,从不争要。这种坚守没有一丝功利的思想,而是发自内心的默默奉献。每当听到校园里的钢琴声,我都会浮现出付老师身上的君子之风。
2.“人生为一大事来”是一种勇敢的创造
“春秋防虫害,夏季防台风和强降雨,冬季防大雪。”每个季节,对迎客松的守护各有不同。这些年,为了更好地保护迎客松,胡晓春不断给自己“充电”,学习气象学、昆虫学、植物学等知识。
12年来,胡晓春写了60多本迎客松日记。这些日记记录着迎客松开花时间、新梢头萌发时间、更换松针时间及恶劣天气的应急应对保护方案等情况。“每次撰写这些日记,就像我与迎客松的一次交谈,这就是一棵树与一个人的谈话。”
胡晓春的日记跟我们日常教师的课后札记、教后反思很相似。对于一个“人生为一大事来”的教师来说,教育不仅是执着的坚守,更是勇敢地创造。教师和学生,总是在教与学中相互促进,彼此成就,共同焕发生命活力。我校一位体育老师杨青勇,我走过很多学校第一次看到体育课可以上得这么好。因为身体患过重病,他讲话发音不清楚。但是他的哨声特别有感召力,达到体育语言的效果。我第一次看到体育老师每一节课都要带着文件夹上课,把学生的跑跳数据做了一一记录。
3.“人生为一大事来”是一种执着的热爱
一年365天,胡晓春有超过300天住在山上,朝夕与迎客松为伴,不曾有丝毫懈怠。没有开过一次家长会,没有陪孩子过一个儿童节,没有好好陪伴父母……每当想家、想亲人的时候,胡晓春都会站在迎客松下,仰望着满天繁星,向迎客松倾诉自己的思念。“守护迎客松是我的幸运和幸福,因为这是我迄今为止最值得骄傲的身份——守松人。”胡晓春说。守住一棵树,守住一颗心。胡晓春守住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恒心,也守住了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迎难而上的决心。
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寂寞,甘于辛劳的。对于一个“人生为一件大事来”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热爱生活本身,包括工作。热爱自己的工作,才会拥有幸福的生活。因为工作本身就是生活。
在我们工作的每一分秒一秒中,生命在流逝。我们无法在时间上把工作和生活明确地分割,也就无法在心理上让工作和生活丁卯分明。工作中什么样子,生活中就是什么样子。工作中浑浑噩噩,生活中必定也懒懒散散;工作中疲倦无力,生活中也只想“葛优瘫”;工作中心不在焉,生活中必定也漫不经心。只有在工作中找到幸福,我们的生命才能找到幸福;只有在工作中变得越来越丰富,生活才会变得越来越丰富。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文化自信演讲稿通用,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本站信息推送。
研读《人生为一大事来》心得体会和感悟合集 篇14
于桂萍“百年大业,教育为本”,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附中全体师生员工在刘彭芝的带领下,坚持“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的办学思想,以崇德、博学、求实、创新为校训,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素质教育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使人大附中成为一所享誉国内外,并向“世界一流中学”迈进的教育改革的排头兵。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我总结了以下值得学习、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经验:
一、教育应渗透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国注重全面发展的基本政策,本书中也总结了中学教育的全面发展方针。一是正确处理好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追求并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平衡;二是正确处理好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关系,追求并实现鲜明个性和团队精神的统一;三是正确处理好“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关系,追求并实现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的统一。在学生的生活方面,学校应该和父母协调,做好一定的后勤保障工作,同时不能忽视对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培养出一流的自强型人才。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的教育综合改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要完成这一任务,并非学校一个积极性力所能及,而要靠**,要靠全社会各方配合。
二、爱是和孩子们沟通最好的语言
也许,校园生活在学生的生命里只是一段行程,老师只是他们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但我相信,对一个把教育视为事业的人来说,一节课,一个决定,一个选择,都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千千万万青少年的人生指向。我们的劳动和付出,我们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可能给他们的生命带来精彩的瞬间和灵魂的冲动。只有将爱作为沟通的桥梁,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学习状况,给予他们最急需的指导。
教师犹如夏日的浓荫,不管学生多躁,走近老师,就应感到一阵凉爽。用爱,以身作则,引导学生,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品德化育品德,以素质提高素质,教会学生做一个优秀学子,更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对教育这份事业心中有爱,才能有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使命感,才能视教育如生命、视学校如家庭、视学生如子弟,才能朝夕思虑其事,日夜经纪其物、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才能拒绝平庸。
追求卓越、出类拔萃,以第一等的正气、第一等的襟怀、第一等的追求,臻于第一等的境界,取得第一等的业绩。
三、给予学生选择权,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基础教育应该创造一个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够有机会表现自己。快乐,应该永远与成长相伴。当“郁闷”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孩子口中时,教育工作者便多了一项神圣的使命:
让孩子们快乐地成长。能带给孩子快乐的老师是好老师,能让孩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学校是好学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而丰富的生命,自由幸福地发展是他们的需要,而创造一个让他们自由发展的校园环境更是对生命的爱护和尊重,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活动才能让学生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
我会经常回读这本书,感受其中的教学经验并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也希望自己能够在教育工作中做得更好。
上一篇:招聘会心得体会20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