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优质16篇)
教育专著深入探讨了教育理念与实践,启发了对教学方法的思考,强调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促进了教育的反思与创新。下面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优秀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1
通读全书,我们认为它有如下几个明显特点:第一,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相结合。第二,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践性与科学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再次又切入对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的关注,提出了中国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体制等创新的具有较强实践价值的具体构想。第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第四,教育热情与教育沉思相结合。
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此乃感触一。
感触之二:师德是教师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驱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教育作贡献的动力。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式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使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探究,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课堂上,不仅仅学习书本上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学习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创新的新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解决,实用,贴近。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要学会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探究机会。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让我们携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充满了爱,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新时代的好教师。
行耐心教育,以知心、爱心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宽容、信任为桥梁,经过耐心、细心的转化工作,并持之以恒,后进生的病态心理是可以转化为健康心理的,我们所作出的努力一定会收到成效。转化后进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只要教师用满腔的爱心,春风化雨,让爱之花常开在后进生心里,那么,转化后进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让我们以春天般的温暖,使后进生不断取得进步,尽快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让“迟开的花朵”也和其他娇艳的花朵一样吐露芬芳。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中的内容,更是感触颇深。“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朱教授在论述这些理想教师特点的时候,不但在精神上给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给予了无形的指点。比如,他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看周围的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在考试到来的时候,我和我的许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师所说的那些可怕角色。读了他的论述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读后最深刻的一个体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2
陈鹤琴老先生说,孩子是充满活力和成长的,有潜力和创造力,只要善于引导就可以成才,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所以记住了这句话。今后,我将以此为教学指导,通过生动的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之一是,在学校的所有活动中,孩子应该被允许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没有哪个孩子不爱活动,也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自己做的事情。
当他自己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与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有了实践的经验,他知道做事情的困难,从而认识到事情的本质。
当一个孩子知道动手的好处时,他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强烈,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想做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这样他做事情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他整个人就会越来越自信。
“生教育”的教学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积极的鼓励胜过消极的制裁。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别人说他的好话,也没有一个人喜欢别人说他的坏话。这种心理是每个人都有的,我们可以用这种心理来鼓励孩子如何表现,如何学习。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应该像春风化雨露一样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小学语文教学涉及面广,知识点琐碎,学生的教育可以从细节入手,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入手。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有的同学成绩不好,但是声音条件很好,可以让他带同学去读课文。一些学生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可以提前布置作业。让他们在课前五分钟讲一个小故事。有些同学性格内向,但字迹工整干净,对于这些好地方应该及时表扬。
人生最大的乐事,就是在成长的关键时期遇上一个好老师,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语言艺术。让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找出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孩子才是真正爱孩子的。
《活教育》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值得仔细阅读。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3
愉快的暑假生活开始了,学校开展假期读书活动,我在朋友家借了一本教育类书籍:朱永新所著的?新教育之梦?读了起来。朱永新教授是我国著名教育学者,他在书中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教育的美好画面,读后使人振奋。?新教育之梦?提出一系列教育的理想,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观察和认识教育的新视野、新视角。在我们现在的教育背景理念下,我觉得,朱教授的?新教育之梦?,让我们教师寻找到了一条突破自我开展的道路,也为今后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全书共分十章,分别是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和理想的父母。
在该书的序言中,朱永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英国有一个退休老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的旧练习册。那是他以前31位孩子的习作,作文的题目是?未来我是——?。31个孩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那么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正当布罗迪猜想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戴维的行动使朱永新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朱永新在?新教育之梦?中说:“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因此,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建立起‘书香社会’,建立起‘书香校园’。〞“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因此,我们作为小学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量地进行课外阅读,大力倡导学生诵背古诗词,?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读书不仅能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提高语文水平,增长他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升华人格,而这不就是我们做教师的最重要的任务吗?鼓励孩子们读书,也许会使学生的负担加重一些,玩的时间少了一些,但是当孩子们从书中得到快乐时,当孩子们从书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时,当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陶冶时,那么这种所谓的负担能使他们受益终身,这样的`好事为什么不坚持呢?我想,今后我们不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坚持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还要在这方面加强指导。
通过阅读?新教育之梦?.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的以下几方面素质:
一、要有“激情〞。
读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梦?时,、让你感觉到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大师在演讲,特别有激情,我们用这种激情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角色就会得到很好的转换,课堂教学也就会很成功。
二、要有“爱心〞。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很实在,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重的老师。清晰地记得作者说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怎样来“用心〞对待我们教育,“用心〞关注我们的每一位学生。教师富有爱心,可以给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感受,便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要有“责任心〞。
有人赞美教师,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也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管教师是蜡烛也好,还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也好,都说明了教师职业的特殊与责任。三十年的教师生涯告诉我,作为一个教师他除了具备足以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外,教师的责任心是很重要的,因为教师面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与开展,培养学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社会。
四、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
要胜任新课改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使我们很容易驾驭课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巧来丰富课堂,调动和感染学生;另外,扎实的根底,使我们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五、要有“健康的个性〞。
古语说得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这句话里说明了,教师不仅要学识高,还要身正,所谓“身正〞,就是指教师要有健康的个性。教师要大度宽容,教师要充满自信,教师要坚韧、坚强、不向挫折弯腰,教师要谦虚好学,教师要与人相处合作融洽。教师在教育学生同时,有无时不刻的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去感染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边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当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因为他在八十多年前提出并研究的问题,正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最新的理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生活〞,新课标对“教〞与“学〞的阐述与陶老的思想一脉相承。
对于教师的“教〞,新课标倡导实施“探究式〞教学,按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教时首先依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例如: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在科学内容的学习上要到达什么目标,在能力培养上应突出那些方面,应注意那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渗透等,在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例如引入生活实例,设计小实验等,设计认知冲突,使学生带着疑问,充满好奇地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中应注意:
〔1〕探究活动要选择那些便于学生开展活动的内容进行,以便有效地保证探究活动的具体实施。
〔2〕探究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防止包办代替,简单否认。
〔3〕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在探究活动中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物理结论或规律。
尽管有的结论还是比拟稚嫩的,不太成熟的。但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了物理学习的快乐,能够在动手、动脑中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学生的“学〞,新课标中强调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新课程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要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这就集中表达了新程课理念中的“活动、民主、自由〞的主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双边活动〞、“双向交流〞的内容设计。在学习方法设计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三要加强课堂讨论,这个步骤是消化课本知识的重要过程,也是教师从与学生的讨论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增进与学生的感情的过程,这里注意讨论过程不要流于形式,要有实效性,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出学习成果。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注意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时机,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反思、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反应的学习能力。并将对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4
通过阅读《新教育之梦》.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的以下几方面素质:
一、要有“激情”。
读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梦》时,、让你感觉到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大师在演讲,特别有激情,我们用这种激情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角色就会得到很好的转换,课堂教学也就会很成功。
二、要有“爱心”。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很实在,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重的老师。清晰地记得作者说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怎样来“用心”对待我们教育,“用心”关注我们的每一位学生。教师富有爱心,可以给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感受,便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要有“责任心”。
有人赞美教师,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也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管教师是蜡烛也好,还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也好,都说明了教师职业的特殊与责任。三十年的教师生涯告诉我,作为一个教师他除了具备足以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外,教师的责任心是很重要的,因为教师面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与发展,培养学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社会。
四、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
要胜任新课改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使我们很容易驾驭课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巧来丰富课堂,调动和感染学生;另外,扎实的基础,使我们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五、要有“健康的个性”。
古语说得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这句话里说明了,教师不仅要学识高,还要身正,所谓“身正”,就是指教师要有健康的个性。教师要大度宽容,教师要充满自信,教师要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教师要谦虚好学,教师要与人相处合作融洽。教师在教育学生同时,有无时不刻的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去感染学生。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5
每个人都应该有读书的习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读书能增强人的文化素养,提高人的语言水平,并在文化素养的提高中不断成长。我们一起来写写关于读书的心得吧。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通读全书,我们认为它有如下几个明显特点:第一,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相结合。第二,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践性与科学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再次又切入对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的关注,提出了中国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体制等创新的具有较强实践价值的具体构想。第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第四,教育热情与教育沉思相结合。
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此乃感触一。
感触之二:师德是教师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驱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教育作贡献的动力。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式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使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探究,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课堂上,不仅仅学习书本上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学习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创新的新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解决,实用,贴近。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要学会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探究机会。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让我们携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充满了爱,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新时代的好教师。
行耐心教育,以知心、爱心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宽容、信任为桥梁,经过耐心、细心的转化工作,并持之以恒,后进生的病态心理是可以转化为健康心理的,我们所作出的努力一定会收到成效。转化后进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只要教师用满腔的爱心,春风化雨,让爱之花常开在后进生心里,那么,转化后进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让我们以春天般的温暖,使后进生不断取得进步,尽快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让“迟开的花朵”也和其他娇艳的花朵一样吐露芬芳。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中的内容,更是感触颇深。“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朱教授在论述这些理想教师特点的时候,不但在精神上给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给予了无形的指点。比如,他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看周围的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在考试到来的时候,我和我的许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师所说的那些可怕角色。读了他的论述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读后最深刻的一个体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
一、王老师实话实说。
面对如今铺天盖地的成功教育案例,王老师提出质疑:教育事业真是这样简单化、轻松化、单一化的吗?王老师的见地我非常赞同,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小学教师,我深深地感觉到教育感化一个孩子真的是“难于上青天”!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做案例研究。我们做案例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积累经验与教训,指明研究的方向,从而为实践提供导向作用。因此,我们做案例研究应侧重于过程和逻辑分析,不应侧重于是否成功;侧重于理智的判断,不侧重于激情燃烧。
回顾了一下自己以前所谓的案例分析,总好象是为了凸显自己的成绩在涂脂抹粉。其实说句心理话,近二十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教育的苍白无力。
二、做研究不要总立足“怎么办”?应先找“为什么”。
对于这一点我也感同身受。刚开学接了个新班,刘斌是班级的“老大难”。
一开始我总想:怎么办才能不让他拖班级的后腿。于是天天中午留他在学校与我一块儿吃饭,并给他辅导功课。可是半学期下来,他依然如故,尽管在行为习惯上略有好转,但对于学习还是能躲则躲,能赖就赖。
经过与家长的多次接触我逐步了解到由于父母忙于生意疏于管教孩子。租住场所鱼龙混杂,他与哥哥只有狠一点才不会吃亏。至于学习因为父母没有明确要求、期望,自己也就顺其自然。待到落后时便索性破罐子破摔,反正家人也无暇顾及。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又是主动或被动地采用了“学习成绩”这一把丈量的尺子,于是,成绩落后的他自然就将自己列入了班级、老师和家长的对立面,以此来保护自己。
我想:自己即使穷三年之力也未必能使这孩子改变多少,但我至少了解了造成孩子不良习惯的主要原因——家长的疏忽与环境的影响。是呀,我们不应总是责怪孩子,多从成因上找找,我们就能以更宽容的心对待孩子。
三、现代教育呼唤教育者的教育智慧。
全书读来,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练就一身过硬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案例”,来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偏差,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做人、做事的习惯,提高素养。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者独具慧眼,不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求学生表现的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教育好学生,而且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一个深入学生生活的探索教育方法最优化的“研究者”。如:一个不爱学习的体育特长生,“对学习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于是老师用几乎公式化的思维方式认为:“怎样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成了我的首要难题。”于是老师开始主动接近他,深入了解他,谈话“一开始涉及到学习的话题,他就有些退缩”最终起作用的还是老师在获得他的信任之后,在帮助他解决一个个学习困难的情况下,经过长期努力得到转化。王老师认为这位老师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的归因错误,走了不少的“弯路”:学习的重要性是一个很常识的问题,几乎没有人不明白!这位老师的这个归因就缺乏“智慧”!“这也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普遍弱点”。教师面对学习障碍学生大谈学习的重要性,就是做让学生更反感的“傻事”,做的是无用功。而智慧的提问题应该是:“明明知道学习重要,为什么还不起劲呢?”解决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专业能力,就如同医生要能对症下药。教育智慧起码也和爱心一样重要!同样,老师的真心如果没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则真心换回来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由此可见教育智慧的重要性。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育智慧的保障。
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自己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很多教师是这样想事情的,刚说过不能怎么样,学生就公然违反,“顶风作案”是明摆着与老师对着干。于是火冒三丈,处理起来“简单、粗暴”,一顿训责,学生在高压之下似乎也立竿见影。可以说这是教师在使用权力压制学生——“拼力气”,学生是否真的服气很难说。也可以说这种教育方法是在“制造敌人”。而教师的教育智慧在很多时候体现在教师能否“化敌为友”的能力上,要做到化敌为友,教师要有科学的精神,研究的心态,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王老师说;“人有研究的心态,他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恰恰相反,你得想办法使自己的认识客观地反映对方的现实状况。这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我想,人的宽容度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心中容得下他人的人,才可以冷静的面对意外情况,举重若轻,把麻烦酿成快乐。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
他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
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在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学习。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做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识水平上,作低质量的重复。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巨大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只有学习,才能丰富自己,才不会落后,不会被时代淘汰,新的教育环境,刻不容缓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们没有时间再去重复,去等待,去观望。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6
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收集有效的生成资源,重组课堂信息,生成有效的教学过程。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知识的反应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所以,师生课堂的双边活动在我看来是一堂课的重点之一,也是课堂灵魂的一部分。师生互动的成功与否也跟教师对课堂的控制有关。
通过教育读书研讨,让我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锻炼自己。讲《荷叶圆圆》这堂课中,我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与老师一起共同学习生字词,共同游戏、开火车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评价等。学生在活动中全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些双边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语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如果正确把握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然后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一起学习这几个要求学生会听、说、认、读的生字。将课本语言融入实际情景中,还突出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特点。这样一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获取到知识,整个活动中,学生感到教师不仅是他们传授知识的.人,还是他们的朋友、伙伴,形成了平等和谐的师生氛围,学生与教师达到融洽,情感交流的目的,使师生的双边活动有成效。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7
魏书生思想席卷中国教育界,但始终也没能真正去读一些关于他的教育理念这方面的著作。前段时间去书店看到了魏书生写的专著,顺便买了本,这几天也一直在翻阅,从中我发现书中他写到的并不是纯理论的东西,而更多的是那些特别实实在在的,在他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时的一些具体教育方法。粗略拜读了以后,我从书上真实体会到了魏书生的人格魅力。在这教育改革的年代中,魏书生的教育理论无疑就是一盏启明灯,为教育大潮中的师者们指明了航向!同时也为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教育思路。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一昧的盲目付出并不能得到预想中的回报,照本宣科换来的只是下面学生晕晕欲睡的结果。如何让学生重视这门学科?如何让学生愿意主动去学习这门学科?可能比备课教学更为重要。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精辟地归纳为:一句话;两本书;三个魅力;四字精髓;五点启示;六步教学法;七个一分钟。全面且简洁明了地涵概了魏书生的基本教育思想。其中的“三个魅力”让我的内心蓦然升腾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新,魏书生的人格魅力、知识魅力、成就魅力使他在恶劣的环境中催化自己发奋图强而更加卓越,他以自己的经历勉励着取经者要做到“天人合一,解放自我”,正是这种解放才使魏书生有能力有勇气去创造一般人难以创造出来的奇迹。做为一个师者,不能用狭隘的人与人之间权与利争夺禁锢自己的聪明才智,歪曲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要努力管理好自己的内心世界,作自己的心灵主人,胸怀坦荡,淡泊名利,发扬光大自己内心的大智慧,真正的将生命付于教育事业,真正地做到燃烧的蜡烛,在发光发热中不断思考、学习与进步,自强不息,真正做到博学为师,厚德为范。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和课堂艺术不仅仅是体现在课堂上,而是体现在课前、课后和课外;不仅仅是体现在教书上,而是体现在育人上;不仅仅是体现在教师的如何教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如何学上;不仅仅是看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学,而是看学生在课前学的怎么样。所以,魏书生的课堂艺术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积极性的调动、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效果的检测上。因此,纵观魏书生的教学全过程,魏书生的教学,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简单的教与学的互存关系,而存在着一种普普实实的教学组织环节和组织形式。
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即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学会学习是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在他的教育理念中,使学生会学,促使差生转化一直是他努力的方向。要使学生会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魏书生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总是把直接兴趣和间接学习兴趣结合起来,使之互相促进,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变成满足心理需要的一种极大乐趣。培养学习兴趣,还应注意既要有广泛的兴趣,又要有中心兴趣。学习兴趣与老师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是课堂,有的教师视为畏途,有的教师则视为乐园。魏书生上课,学生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觉得是一种享受。
综观魏书生的教学,方法灵活是他的特点。魏书生常说,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传授知识的程序,要研究教学方法,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改进教学,教师的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精神的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在培养牢固持久的学习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方面,对兴趣培养都有极大的意义。并对一堂课还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一堂课应当激发出真正的激动心情。魏书生教学,就是要通过各种教法找到兴趣的源泉,他认为,教师讲课,寡淡无味,平铺直叙是教学的大忌。他总是力图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在课堂上,趣事,乐事层出不穷,学生思维可以驰骋,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久而久之,学生对他教的语文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爱上了他并迷上了他。
新的事物,学生会有兴趣。变换教学方法从中得到快乐,学习兴趣就会成倍增长。魏书生老师在校或外地讲课,课前总喜欢用气功冥想的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魏书生常说老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常规性的学习方法,帮学生制定一些语文学习的规矩,制度,计划,在一些方面使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老规矩可遵守。在一些方面让学生猜的透,但在具体一堂课的安排上,具体教法的运用上,在一些小的技术,技巧问题上,又应该让学生猜不透。越猜的半透不透,学生越愿猜,越猜学习兴趣越浓。与教师感情越进,对教师所讲的理解的越深。
民主平等是魏书生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两个字--商量。魏书生在全国乃至香港、中国台湾出公开课事先从来不告诉学生学习内容,有时还要学生猜猜看学什么。这与我们许多教师出课是大不一样的,我们往往要提前预习、认识学生、提前试讲等等,待到了课堂也只是在学生的配合下把预案十分精彩的表演一次罢了。
魏书生敢于上真课,不惧怕学生不熟、教材不熟所带来的"预案"无法进行。尽管我们不能说魏书生心中就没有预案,但是可以肯定地说魏书生心中的预案与我们的预案相比在本质上是大不一样的;我们的预案是让学生当演员把课堂教学过程一步步表演下来--学生的学从属于教师的教,为教师的教服务。而魏书生的"商量"型预案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并且千方百计的去适应学生的学。
魏书生的"商量"教学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是高深莫测的,用"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起惊雷"来形容是不过分的。其一、用商量的教学策略主导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师生共同处在一个非常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用魏书生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是任何其他教学手段无法取代的"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拉近了师生距离,产生强烈的师生情感氛围,良好的师生情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石。其二、在商量教学策略氛围中学生全员参与教学活动,因为"商量"的那根弦始终在拉动着每一个学生的心,使你无法拒绝它而走神,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其三商量教学策略极大的遵从了"因材施教"原则,摆脱了出课教师最担心的因师生不熟而启而不发,对不同个性特点和学习特长的学生也顾及到了,顺应班级基础状态和学生个性特点而进行"因材施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
同时魏书生还注重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方法是教师的重要任务。魏书生经常说“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我们不缺乏学习的学生,但缺乏具有想象力的学生,学习离不开想象,而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茅以升说“世界上没有生而知之的圣人。而只有学而知之的天才。”前汽车大王福特说“不创新,就灭亡。”魏书生自己对创新认识和创新能力的体验是非常深刻的,他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经验是很丰富的。
魏书生老师的教学艺术,已经不是教育教学所能概括的了。他用自己的人生体味,用个人的性格魅力,用深厚的学术修养,在教育和影响着学生。课堂虽小,却有着广阔的钻研天地,钻进去,人了门,师生双方都有无穷的乐趣,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魏书生说:“我只是在人口处,悟到了点滴激发学生兴趣之法,更有效的方法,还在前面等着我。”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8
新世纪教育事业的飞速开展,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读教育专著读后感。教育新形势下,对加强教师的自身学习,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非常必要。古诗有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活动中,本人也受益多多。
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这些教师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
一句话,没有了思想,人就只是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没有了思想,教育者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他注定了会一事无成、枉度此生。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改变,远远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养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假设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假设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假设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思想的创生,是一种精神的历险,需要胆识,需要勇气,也需要宽松、宽容的气氛。让我们共同去营造,让我们用心去呵护生长思想的土壤,让阳光洒满大地,让美好永驻人间,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篇报告中指出:“教育的根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考、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读后感《读教育专著读后感》。”
与“自由”相对的是压抑、禁锢、灌输、奴役、摧残、践踏、束缚、钳制……这是两种向度的力量。教育保证自由,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
把人从相互敌视、相互防范中解放出来,从狭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羁绊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依附、盲从和定势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习俗、传统、群体压力以及本能欲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就是教育的使命。
任何教育无论它处于什么层次,以哪一方面为侧重点,致力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开展都应是其安身立命之所,都是其根系所在,人的自由、解放、超越、完善都应是其根本性内“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效劳,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学习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学习是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是一种用努力酿造的快乐。学习是一种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飘荡的灵魂也渐渐归于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洁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地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
学习能够我们自己。我们通过学习,让知识活化成了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这就是教者的魅力所在。最终,因为学习,我们胜任着我们的工作,我们将学习与工作合为一体,我们实现了我们美好的生活。
最近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
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开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安康的环境下一天一天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开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气氛,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其实教育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9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有着许多精辟的教育思想,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效劳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所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主要包含三个根本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对于先生的教育理念,我有几点启示:。
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历,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历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历,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我们也更应该明白我们所要教育出来的学生不是只会背书只会知识的学生,而应该是会学习,会思考,会生活的学生。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本质。
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首先要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
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承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正确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到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到达解决别的问题。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陶行知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别离。”又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那么从事弥力,从事弥力那么成效愈著。”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各科教学都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愉快的暑假生活开始了,学校开展假期读书活动,我在朋友家借了一本教育类书籍:朱永新所著的《新教育之梦》读了起来。朱永新教授是我国著名教育学者,他在书中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教育的美好画面,读后使人振奋。《新教育之梦》提出一系列教育的理想,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观察和认识教育的新视野、新视角。在我们现在的教育背景理念下,我觉得,朱教授的《新教育之梦》,让我们教师寻找到了一条突破自我发展的道路,也为今后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全书共分十章,分别是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和理想的父母。
在该书的序言中,朱永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英国有一个退休老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的旧练习册。那是他以前31位孩子的习作,作文的题目是《未来我是——》。31个孩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戴维的行动使朱永新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朱永新在《新教育之梦》中说:“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因此,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建立起‘书香社会’,建立起‘书香校园’。”“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因此,我们作为小学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量地进行课外阅读,大力倡导学生诵背古诗词,《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读书不仅能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提高语文水平,增长他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升华人格,而这不就是我们做教师的最重要的任务吗?鼓励孩子们读书,也许会使学生的负担加重一些,玩的时间少了一些,但是当孩子们从书中得到快乐时,当孩子们从书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时,当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陶冶时,那么这种所谓的负担能使他们受益终身,这样的好事为什么不坚持呢?我想,今后我们不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坚持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还要在这方面加强指导。
通过阅读《新教育之梦》.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的以下几方面素质:
读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梦》时,、让你感觉到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大师在演讲,特别有激情,我们用这种激情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角色就会得到很好的转换,课堂教学也就会很成功。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很实在,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重的老师。清晰地记得作者说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怎样来“用心”对待我们教育,“用心”关注我们的每一位学生。教师富有爱心,可以给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感受,便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有人赞美教师,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也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管教师是蜡烛也好,还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也好,都说明了教师职业的特殊与责任。三十年的教师生涯告诉我,作为一个教师他除了具备足以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外,教师的责任心是很重要的,因为教师面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与发展,培养学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社会。
要胜任新课改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使我们很容易驾驭课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巧来丰富课堂,调动和感染学生;另外,扎实的基础,使我们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古语说得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这句话里说明了,教师不仅要学识高,还要身正,所谓“身正”,就是指教师要有健康的个性。教师要大度宽容,教师要充满自信,教师要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教师要谦虚好学,教师要与人相处合作融洽。教师在教育学生同时,有无时不刻的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去感染学生。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我阅读了《廉洁教育读本》这本书,有了很深的感悟。中华民族是一个诚实守信、勤俭节约、正直无私、自律自强的民族。清政廉洁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推崇的一种人格境界,它要求人们诚信、廉洁、正直。这本《廉洁教育读本》让我真正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廉洁,也让我知道了许多清正廉洁的人,比如:"四知"先生杨震、不谓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两袖清风的于谦、敢于直言的魏征、忠于职守的蒋伊、清正廉洁的许恪、周恩来廉洁奉公和毛泽东不搞特殊……这本书里可有很多这样的小故事呢!
正气,是这本书的一个小章节,那一个个从古到今的故事里,我看到了正气,面对邪恶为了正义,他们宁可死也不违背自己的良心。从遥远的古代到科技发达的今天,无论何时,都有一批人是正义的化身和代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维护正义,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其实每个人都有那么一股别人无法比拟的正气,关键在于你是否去运用。在以前,我也认为正气这一词是一个崇高得让人敬佩的东西,而这种东西是我无法拥有的。但现在我明白了,其实我也可以了履行这项义务。例如有一次早晨我骑车上学,走到十字路口,红灯亮了,我刹车停在那里等待。这时从我旁边窜出一位老大爷,急速地过马路,差点儿和一辆汽车相撞。这时绿灯亮了,我使劲蹬车追上老大爷,对老大爷说:"老伯伯,您刚才闯红灯了,这样很危险的。"老大爷难为情地说:"不瞒你说,我看不懂红灯、绿灯,在市区我被警察骂过好几次了。"我说:"你要看马路对面的灯,要是绿灯才能通过。"老大爷连声说:"谢谢你,我懂了。你真是个好孩子。"。
我现在虽然不可能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引人注目的大事,但路见不平出手相助是我能做到的,可能会带来别人的嘲讽,甚至会有危险,但是我做了,我就问心无愧,做人就要对得起良心,让我心中的正气之树健康成长。如果总是畏首畏尾,怕得罪人,那么最终是无法得到那正气之树所带来的喜悦,自己也最终坠落成一个势利小人,伪君子。愿每个人都能诚信、廉洁、正直。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12
愉快的暑假生活开始了,学校开展假期读书活动,我在朋友家借了一本教育类书籍:朱永新所著的《新教育之梦》读了起来。朱永新教授是我国著名教育学者,他在书中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教育的美好画面,读后使人振奋。《新教育之梦》提出一系列教育的理想,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观察和认识教育的新视野、新视角。在我们现在的教育背景理念下,我觉得,朱教授的《新教育之梦》,让我们教师寻找到了一条突破自我发展的道路,也为今后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全书共分十章,分别是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和理想的父母。
在该书的序言中,朱永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英国有一个退休老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的旧练习册。那是他以前31位孩子的习作,作文的题目是《未来我是——》。31个孩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戴维的行动使朱永新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朱永新在《新教育之梦》中说:“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因此,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建立起‘书香社会’,建立起‘书香校园’。”“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因此,我们作为小学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量地进行课外阅读,大力倡导学生诵背古诗词,《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读书不仅能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提高语文水平,增长他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升华人格,而这不就是我们做教师的最重要的任务吗?鼓励孩子们读书,也许会使学生的负担加重一些,玩的时间少了一些,但是当孩子们从书中得到快乐时,当孩子们从书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时,当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陶冶时,那么这种所谓的负担能使他们受益终身,这样的好事为什么不坚持呢?我想,今后我们不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坚持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还要在这方面加强指导。
通过阅读《新教育之梦》。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的以下几方面素质:
读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梦》时,、让你感觉到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大师在演讲,特别有激情,我们用这种激情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角色就会得到很好的转换,课堂教学也就会很成功。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很实在,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重的老师。清晰地记得作者说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怎样来“用心”对待我们教育,“用心”关注我们的每一位学生。教师富有爱心,可以给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感受,便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有人赞美教师,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也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管教师是蜡烛也好,还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也好,都说明了教师职业的特殊与责任。三十年的教师生涯告诉我,作为一个教师他除了具备足以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外,教师的责任心是很重要的,因为教师面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与发展,培养学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社会。
要胜任新课改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使我们很容易驾驭课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巧来丰富课堂,调动和感染学生;另外,扎实的基础,使我们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古语说得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这句话里说明了,教师不仅要学识高,还要身正,所谓“身正”,就是指教师要有健康的个性。教师要大度宽容,教师要充满自信,教师要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教师要谦虚好学,教师要与人相处合作融洽。教师在教育学生同时,有无时不刻的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去感染学生。
我们都知道《夸父追日》的故事。而无数的教育工作者不正像当年的夸父一样因为对教育的梦想而无畏的前进吗。朱永新老师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画卷,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则希望用自己的实践行动追逐这个梦想。做一名好教师,让孩子们尊敬,喜欢的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于我们教育者的爱。让我们用梦想的翅膀呵护每一个孩子幼小纯真的童真,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13
读了张平的《什么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书以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确切地说在开始研读的时候就已经被书中的资料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本书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教育的核心就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信。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自信感,如果儿童自己不就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就都不能再他们的身上培养出来好的品质来。所以说自信就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会做什么事都垂头丧气,打不起精神来;反之,如果孩子有了信心,就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出世就乐观进取,做事用心主动,乐于理解挑战,正因为如此,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培养孩子的自信,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叶圣陶说:“教育就就是习惯的养成。”印度著名哲学家菩德曼说:播种一种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培根也以前说过:“习惯真就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能够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就应透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从这些名言中,我们能够发现,良好的习惯已经被塑造为一个人存放在大脑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本。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以外,更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因为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一旦养成,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继续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说:“教育的灵魂,就就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潜力的培养。”“创新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就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孩子们都将会走上光明而完美的“星光大道”。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创新精神,首先就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说过:“教师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我探究问题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转变我们的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就是指从知识获得的途径与方式的角度对学习进行分类得出的,就是指在教育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景,透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14
这个月一直在读王哓春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感觉有几点感受最深:
一、王老师实话实说。
面对如今铺天盖地的成功教育案例,王老师提出质疑:教育事业真是这样简单化、轻松化、单一化的吗?王老师的见地我非常赞同,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小学教师,我深深地感觉到教育感化一个孩子真的是“难于上青天”!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做案例研究。我们做案例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积累经验与教训,指明研究的方向,从而为实践提供导向作用。因此,我们做案例研究应侧重于过程和逻辑分析,不应侧重于是否成功;侧重于理智的判断,不侧重于激情燃烧。
回顾了一下自己以前所谓的案例分析,总好象是为了凸显自己的成绩在涂脂抹粉。其实说句心理话,近二十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教育的苍白无力。
二、做研究不要总立足“怎么办”?应先找“为什么”。
对于这一点我也感同身受。刚开学接了个新班,刘斌是班级的“老大难”。
一开始我总想:怎么办才能不让他拖班级的后腿。于是天天中午留他在学校与我一块儿吃饭,并给他辅导功课。可是半学期下来,他依然如故,尽管在行为习惯上略有好转,但对于学习还是能躲则躲,能赖就赖。
经过与家长的多次接触我逐步了解到由于父母忙于生意疏于管教孩子。租住场所鱼龙混杂,他与哥哥只有狠一点才不会吃亏。至于学习因为父母没有明确要求、期望,自己也就顺其自然。待到落后时便索性破罐子破摔,反正家人也无暇顾及。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又是主动或被动地采用了“学习成绩”这一把丈量的尺子,于是,成绩落后的他自然就将自己列入了班级、老师和家长的对立面,以此来保护自己。
我想:自己即使穷三年之力也未必能使这孩子改变多少,但我至少了解了造成孩子不良习惯的主要原因——家长的疏忽与环境的影响。是呀,我们不应总是责怪孩子,多从成因上找找,我们就能以更宽容的心对待孩子。
三、现代教育呼唤教育者的教育智慧。
全书读来,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练就一身过硬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案例”,来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偏差,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做人、做事的习惯,提高素养。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者独具慧眼,不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求学生表现的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教育好学生,而且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一个深入学生生活的探索教育方法最优化的“研究者”。如:一个不爱学习的体育特长生,“对学习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于是老师用几乎公式化的思维方式认为:“怎样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成了我的首要难题。”于是老师开始主动接近他,深入了解他,谈话“一开始涉及到学习的话题,他就有些退缩”最终起作用的还是老师在获得他的信任之后,在帮助他解决一个个学习困难的情况下,经过长期努力得到转化。王老师认为这位老师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的归因错误,走了不少的“弯路”:学习的重要性是一个很常识的问题,几乎没有人不明白!这位老师的这个归因就缺乏“智慧”!“这也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普遍弱点”。教师面对学习障碍学生大谈学习的重要性,就是做让学生更反感的“傻事”,做的是无用功。而智慧的提问题应该是:“明明知道学习重要,为什么还不起劲呢?”解决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专业能力,就如同医生要能对症下药。教育智慧起码也和爱心一样重要!同样,老师的真心如果没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则真心换回来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由此可见教育智慧的重要性。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育智慧的保障。
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自己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很多教师是这样想事情的,刚说过不能怎么样,学生就公然违反,“顶风作案”是明摆着与老师对着干。于是火冒三丈,处理起来“简单、粗暴”,一顿训责,学生在高压之下似乎也立竿见影。可以说这是教师在使用权力压制学生——“拼力气”,学生是否真的服气很难说。也可以说这种教育方法是在“制造敌人”。而教师的教育智慧在很多时候体现在教师能否“化敌为友”的能力上,要做到化敌为友,教师要有科学的精神,研究的心态,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王老师说;“人有研究的心态,他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恰恰相反,你得想办法使自己的认识客观地反映对方的现实状况。这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我想,人的宽容度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心中容得下他人的人,才可以冷静的面对意外情况,举重若轻,把麻烦酿成快乐。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15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边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当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因为他在八十多年前提出并研究的问题,正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最新的理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生活”,新课标对“教”与“学”的阐述与陶老的思想一脉相承。
对于教师的“教”,新课标倡导实施“探究式”教学,按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教时首先依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例如: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在科学内容的学习上要达到什么目标,在能力培养上应突出那些方面,应注意那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渗透等,在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例如引入生活实例,设计小实验等,设计认知冲突,使学生带着疑问,充满好奇地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中应注意:
(1)探究活动要选择那些便于学生开展活动的内容进行,以便有效地保证探究活动的具体实施。
(2)探究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避免包办代替,简单否定。
(3)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在探究活动中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物理结论或规律。
尽管有的结论还是比较稚嫩的,不太成熟的。但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了物理学习的快乐,能够在动手、动脑中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学生的“学”,新课标中强调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新课程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要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这就集中体现了新程课理念中的“活动、民主、自由”的主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双边活动”、“双向交流”的内容设计。在学习方法设计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三要加强课堂讨论,这个步骤是消化课本知识的重要过程,也是教师从与学生的讨论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增进与学生的感情的过程,这里注意讨论过程不要流于形式,要有实效性,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出学习成果。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注意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反思、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并将对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陶行知先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也是非常深刻的,他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示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虽然他研究的是当时的教育问题,但对我们今天——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斯人已逝,当再次捧读这位大教育家的教育名篇,仿佛看到这位朴实的老人,在为中国的普及教育奔走呼号,仿佛听到他一句句无华的语重心长的话语。而且在阅读完《陶行知教育名篇》之后,我们差不多都会赞成此作者更指出:“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
一、“爱满天下”——映照着陶行知人格魅力的光辉“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
干人有益,牛马也做”。在“爱满天下”光辉思想的映照下,我们看到了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风和亮节。爱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教师对学生爱是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已越来越贴近。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已珍贵的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二、“教人求真”——折射着陶行知的人才观念的真谛陶行知说:“千教成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
我们今天强调师德育德教育,它的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对学生产生影响,是为了让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真人”。陶行知围绕做人之“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观点,从总的方面来说,就是:“求真知说真话,追求真理做真人”,而具体地说,“真”又体现在——做有人格的人:做有人格的人就是要求真知,不求假知;要说真话,不说假话;要做真君子,不做假君子,如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做人中人;做创造的人。大而言之,陶行知教育学生言行的标准,应该是我们当今整个社会的共同追求。如今在我们的社会上,为了自已能得到眼前的利益,有多少人昧着良心说假话,做亏心事,欺上瞒下,我想,我们每一个人若都能做到陶老先生的这两点,那我们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
三、“生活即教育”——体现着陶行知教育魅力的艺术“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于工作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也有所不理解。
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不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进行。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16
在书店的时候看到《不做教书匠》这本书,题目引起了我的注意,有了想读的念头。这是管建刚老师这本书的标题。当听到杨校长跟我们推荐《不做教书匠》这本书时,脑海中就有一个疑问:“不做教书匠,做什么?”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渐渐了解了这是一本针对青年教师的心理而写的书,深入浅出,有如青年教师的“圣经”,一些西方油画的插图更增加了这种感觉。随着阅读的深入,也开始明了作者的观点是要求老师们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就是心中要有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做“教书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
书中亲切生动的语言,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小故事来说理,来引领着我们走向自己美丽的教育人生。激励着我们广大青年教师。通过细细的品读,让我的确是受益多多。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段是“年轻的老师们,不管你经受何种失败,你不会贬值,只会升值。失败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对于一个勇敢的人来说,惟有失败,真正给你带来进步的思索。或许这次评优课你失败了,或许这次论文评比你名落孙山了,或许这堂研讨课你上砸了,或许你多次投稿都石沉大海,或许你的教改实验没有预期的效果,或许这学期你的教学质量不高。请记得,你没有贬值,在这些磨练中你已经升值,只是这些价值还没有适当的方式和机会展露出来,它需要在下一轮的实践中带给你惊喜。”这对于刚上岗并没有几年的我来说,看到这样的语句,这样深入我们年轻人内心的语言,这样贴心地为我们分析失败,鼓舞进步,怎能不让人激动?我缺少的就是对失败的正确认识,我很多时候在失败面前迷茫而不知所措,这本书,给了我启发,给了我无限的鼓舞。让我有勇气去面对失败,让我有勇气去接受失败,让我有勇气去挑战失败,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勇于创新与改变,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
《不做教书匠》是一本催人奋进的好书,读的越多就越感到看晚了。我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继续往下看“每个孩子的心灵就像荷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年轻的你要尽一切可能,想办法呵护她、保护她……”是呀!小孩子是无暇的。我不禁想起我现在的一帮可爱的孩子们,和他们一起游戏的快乐情景。真是一副和谐的画面!年轻的我有理想、有憧憬、有许多作为教师作为青年应该有的。突然耳边响起熟悉的声音“这个小孩我一点都不喜欢”,“真巴不得早点送走他们”云云。刚舒张的笑容立刻收敛了下来。我在问自己,为什么?是在我身上缺少了些什么?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丢了教师该有的亲和力。管校长说:“教育是朵带笑的花。”教育工作更需要微笑,我们微笑的价值,将超越经济的总和。是啊,所有孩子都喜欢老师能把微笑挂在脸上。当你能微笑着倾听学生讲述,微笑着赞许,微笑着抚摩孩子的头,那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法比拟的快乐。反之如果老师板着一张严肃的脸,动辄就批评教育,那学生肯定是大气不敢出,战战兢兢的坐在课堂里。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我感谢这本书,它让教师们从中汲取力量,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以更多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去。
我国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之渔。当代教育界流行一句名话,即“教是为了不教”,并把它视为教学的最高境界。国外教育界提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可见重视学生的后天学习、后天发展,是最科学的教学方法。回顾自己的教学,大部分时间只是比较机械的传授学生以知识。正的成了管老师所说的教书匠了。
《不做教书匠》只要我们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学生,我们每天都很努力地学习着,工作着,始终跟着时代的脚步在前进,我们就能成为学生心目的好教师。这是最重要的!
上一篇:听课的心得体会【优推32篇】
下一篇:创业的心得体会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