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心得体会【精编33篇】

文秘 分享 时间:

重阳节传承敬老爱老的美德,体现了家庭团聚与文化传承的深厚情感,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与温暖。下面是阿拉网友整理编辑的重阳节心得体会相关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重阳节心得体会

关于重阳节心得体会 篇1

九日重阳数,三秋万实成。这个具有浓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日,重要意义之一就是唤起整个社会尊老敬老、践行孝道。从某种意义上讲,重阳节也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照见每一个人敬老孝老的真心、诚言与笃行。

重阳节也是老年节,但节日敬老更多的是过程,真正的意义在于通过节日宣传纪念,弘扬民族孝老传统,引领社会敬老风尚,激发人们的自觉性,让人们真正把尊老敬老作为一种责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无论是祭奠祖先,还是长情陪伴,中华民族尊老和敬老的良好风气,有了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发展与传承。这就是我们如此重视重阳节的原因所在。

敬老,不为一时探访,而为常态担当。今天的我们,应减少“指尖”上的问候,多一点面对面的关心;少一些不必要的应酬,多一些陪父母吃饭的时光。重阳节团圆,不妨帮家里的老人多装备几个“上网技能包”,预约出行、掌上阅读、网上订餐、网络购物……陪伴老人跨越数字鸿沟,便能让他们在参与中丰富生活、感受快乐,真正分享现代社会带来的便捷和幸福。

满足老年人对晚年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政府、社会到家庭,都应与时俱进地结合当下的时代条件,增强老人晚年的幸福感。中央推出了一系列改革部署和发展措施:出台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组织开展各类养老服务试点,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的发展……不断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

关于重阳节心得体会 篇2

今天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也是国家法定的第x个老年节。值此节日来临之际,全国各地、很多单位部门都广泛开展了关爱老人的慰问演出、爱老敬老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可谓轰轰烈烈,让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氛围空前浓厚。敬老院、孤寡老人、留守家庭等成为社会助老组织最热衷的场所。家中父母,成为子女们、游子们的最牵挂。

只是,一年一度,重阳来得慢、走得快,今天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敬老日,转眼就会变成明天的秋风落叶黄。“今又重阳”,又成为老人们一个365天的漫长等待。但我们必须说,节日一年一度,尊老敬老的热情却不能仅仅在节日。重阳节是敬老的日子,更应该成为每一年敬老的新开始,通过红红火火的节日宣传教育和敬老活动,要让全社会更懂得对老年人的尊敬,更理解尊老敬老的意义,从这一天开始,让尊老敬老成为全社会和每一个家庭的常态。

央视曾有一则公益广告,演绎了人生的过程:先是襁褓中,被父母所爱,接着是牙牙学语、学走路、上学,成为翩翩少年、风华青年,再接着是步入社会,从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从中年到老年、到被子女和社会尊敬的夕阳老人。人一生的成长几乎都是变化在每一个瞬间,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从被父母所养、到为子女所敬的不断变化着的轮回过程,看来令人思考。

实际上,敬老本就是这样一个轮回的过程。人们常说,父母的今天,就是子女的明天,敬老就是敬自己。还有道:敬老当及时、尽孝不宜迟。的确,这些都不无道理。人生易老,从被人所养,到被人所敬,几十年如白驹过隙,在生命的过程中,让人时时感受的都是敬和被敬的浓浓亲情。

尊老敬老从重阳开始,关键是人们要认识节日敬老的意义。重阳节也是老年节,需要敬老,但节日敬老更多的是过程,真正的意义在于通过节日宣传纪念,弘扬民族孝老传统,引领社会敬老风尚,激发人们的自觉性,让人们真正把尊老敬老作为一种责任、而非负担。

尊老敬老从重阳开始,是时代的要求。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亿,且正以最快的速度步入老龄化社会,预计20__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到20__年,我国将从一个“老龄化”社会转变为一个“老龄”社会,这意味着敬老使命的艰巨,社会必须加大敬老投入,每个人必须更加担当敬老的责任。

尊老敬老从重阳开始,是情感的归宿。敬老不能靠节日,实际上,老人最需的是平时一点一滴、和风细雨般的关爱,而非节日“疾风骤雨”和“一阵风”的关照。老人对子女们的要求并不高,如近日媒体披露的多起家庭养老案件,老人状告子女,只是要求“常回家看看”。敬老,对子女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常回家看看,哪怕是隔三差五地打个电话、视个频。对社会来说,就是有个养老的良好环境和基本保障,让老年人能够做到老有所乐。

尊老敬老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于家庭子女、还是社会,都要成为一种常态。重阳节敬老,只是一个新的开始。但愿火热的重阳节过后,是全社会更殷实的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常态和良好风尚。

关于重阳节心得体会 篇3

在这一周我们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众所周知,这一天主要是感恩敬老的节日,在这一天中各地有各地的风俗,而我们学校在这一天都会组织“登高赏秋”活动,我们全校的小学生穿上统一的服装出发啦!

我们到达山脚下的时候老师进行统一的点名,在确认无误后,我们便开始跟着自己班级的队伍前进,在这次登山中,我还有另外一个任务就是班级的旗手,我要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老师对我说,我所举起的就是班级的气势,听到这句话,我整个人精神抖擞,肩负使命,我坚定前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班的班旗是经过全班投票选出来的,此时在蔚蓝的天空下,迎着凉爽的秋风,班旗的空中飘舞,真是为此次活动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这次所爬的山,是近几年来第一次爬,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对登顶后所看到的景象充满了期待。

很快我们便达到了半山腰,但是此时的我们还是被疲惫按下了腰,虽然我们有着中途不休息的信念,但是不得不说还是要看清现实,而在这期间我也与另外一位旗手轮换着举旗,虽然我们被疲惫感包围着,但是只要是拿到班旗的那一刻,我们便像浑身充满电一样,精神百倍!经过了中途几次短暂的休整,我们离山顶也越来越近了,在这一路上我们还遇到了也在爬山的人们,每每经过他们的身边,我们都会听到不同的夸赞声,这个时候我的内心骄傲极了,虽然我们现在还是小学生,但是我们也可以做到很多事情。

终于,在下午的点钟,我们终于到达了期盼已久的山顶,“哇!好漂亮呀!”我们都不约而同的发出了感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吧,看着这繁华的都市,也让我不禁想到,我们能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绝对离不开曾经每一个人的付出,如今爷爷奶奶也上了年纪,理应享受这岁月静好。在这一天的活动中,虽然有疲惫,但是更多的还是喜悦,我们身为小学生,在这样的日子里能够有这样一次经历,我认为也是非常宝贵的,每一次爬山的感受都有所不同,我想这就是逐渐长大的缘故吧。

重阳节的这次活动就要结束了,在此我也呼吁所有的小伙伴们,将敬爱老人这件事情记在心中,我们也可以在平时的任何小事之中,来发扬这种传统美德,最后祝愿爷爷奶奶们节日快乐。

关于重阳节心得体会 篇4

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拥有悠久历史。“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的习俗,一般包括登高、晒秋、赏菊等活动,流传至今。农历九月九日,又是传统的敬老节。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九九重阳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秋万代“老吾老”的浓浓深情和生生不息的民族风范。敬老、尊老已蔚然成风,国家将九月九日定为重阳节,积极开展尊老敬老活动,为老年人办实事、办好事,道上一声祝福,送上一份安康,吉祥而温馨。

让孝爱精神代代传承。百善孝为先,孝道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根本之一,一度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构成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浸染于华夏儿女的心灵深处。从古至今,人们对它的歌颂就从未停止过。

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在于我们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重阳节就包含着文明、和谐、友善等文化内涵。其植根在人们内心深处,涵养着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庆祝重阳节,就应通过多种形式让人民群众重新感受到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传统文化,涵养文化自信。

关于重阳节心得体会 篇5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踏秋节”。据传,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封建时期,始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时期。在古代,人们把重阳节视为避邪、祈福、祭祖和庆贺丰收的重要时刻,传承至今,重阳节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在这一天,人们喜欢登高远眺,感受秋风拂面、欣赏秋色斑斓的美景,可以远离尘嚣,共同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一份宁静与喜悦;在这一天,人们常常前往花坛或花展,赏菊观花,欣赏各色各样的菊花艳丽绽放,饮一杯使人名目醒脑的“吉祥酒”,求岁岁安康,年年相见,久久相伴;在这一天,人们前往祖坟或祠堂,烧纸、上香、祭拜祖先,感念祖德和先辈们的付出,感受先人的谆谆教导,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要知道,1988年我国将农历的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年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节日。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历来把“尊老”奉为立身处世的大德。“老年节”的设立唤起整个社会尊老敬老、践行孝道,激发人们的自觉性,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优秀传统进行大力弘扬和传承,引领社会敬老风尚。

关于重阳节心得体会 篇6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往往只剩下一些简单的符号,例如端午节就是吃粽子,中秋节就是吃月饼……但如果了解了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和传统礼俗,你也许会发现,它们其实既有趣,又有魅力。

重阳节也是一样。一说到“重阳节”,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老人节”,于是,气氛似乎立刻就庄严起来。没错,重阳节是我国的老人节,但又远远不止如此。

重阳之时,正是金秋最美的时节,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蔬果成熟,稻谷金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这个时候的节日,也必然充满着收获的喜悦。《吕氏春秋》中就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意思是九月要收藏粮食、祭祀谷神和上帝。

在汉代,人们就有了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惯——当时被称为“蓬饵”,后来慢慢演变成重阳糕——“糕”谐音“高”,吃“重阳糕”既有“步步高升”的吉利寓意,又跟重阳节“登高望远”的习俗相呼应。假如实在没有时间或机会登高,人们觉得吃几块重阳糕也可替代。

当然,不能忘了重阳节的重头戏菊花。东汉的《风俗通义》记载:“南阳郦县有甘谷,谷中水甘美,云其山上大有菊华,水从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三十余家,不复穿井,仰饮此水,上寿者百二三十,中者百余岁,七八十者,名之为夭,菊华轻身益气,令人坚强故也。”意思是说,南阳郦县这个地方的人,喝了菊花山泉,个个身强体壮,寿命长到一百多岁,多么令人羡慕!

所以,古人一直觉得菊花与长寿有关。在重阳节这天,不但要佩戴菊花和茱萸来装扮自己,还要喝菊花酒。陶渊明以爱菊出名,他就大张旗鼓地为重阳节和菊花做广告:“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持胶靡由,空服九华。”又说:“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这就是直接吃菊花了。还说:“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这大概是喝菊花酒。至于“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名句,更是中国菊文化的开山力作。

到了唐代,重阳节更是成为国家法定的节日,政府还发给各级官吏数额不等的“过节费”。在重阳这天,皇帝亲自参与,君臣曲江饮宴赋诗,活动盛况空前。所以,重阳节也可以理解为古人的“秋游节”。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诸禅寺各有斋会。”看,多么欢乐的重阳节,大家一起用菊花装饰房屋,一起去郊游,一边郊游还一边野餐,野餐还做得花样百出。看这段文字,简直能听到宋人过节的喧闹声,闻到宴会食物的阵阵飘香。

当然,重阳节还有一个重要节俗是佩戴茱萸。《西京杂记》载,汉武帝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王维的名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更是妇孺皆知。只不过这个习俗后来渐渐失传了。到了民国时期,施蛰存就写到:“唐宋人既说这种植物茱英,是‘处处有之,江浙蜀汉尤多’,而我却至今还不识得。”

所以,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其实很丰富。包括重阳节在内的节日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诗,她的仪式里面葆养着这个民族常绿的童心。了解了这些,你才能知道我们这个民族有着什么样的心灵史,也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并将之发扬光大。

关于重阳节心得体会 篇7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秋霜渐浓,黄叶满地,时节昭示岁月,一年已进入收获之后。人生,其实也是一个道理,在收获中感受到“老”字。

现代人好像有些“惧老”。不喜欢别人打问自己的年龄,说那是“隐私”;不停地把青年老年的界限往后推,说四十五岁还是青年;不想承认老的事实,总愿意听人们说“你不像这个岁数”。

其实,老也没有那么可怕。放眼看看那满树黄叶,是经历了多少风吹雨打才留下来的呀!有多少叶子,早已消失在春雨、夏风中!

一个“老”字何其耐人寻味,一幅“老”景又何其令人向往!

老之将至

“老”其实是人生最美的归宿。一个人如果没有走到老年就离开这个世界,我们称之“夭亡”,那是人生悲剧。“尽天年”“享人寿”是对人生最美好的祝愿。几十年岁月,风霜雨雪,天灾病祸,要活到“老”,并不容易!“老”是生命最后一个阶段,某种程度看,也是一种境界。

人之到老,并非忽然而至。“老”是在人们的准备中到来的。什么时候算老呢?按照孔子的划分,大概要从“知天命”算起,人们就该迎接老年了。

知天命,其实是一个警示,告诉你时间是会终止的。人生行进在时间长河里。青年勃勃生机,中年奋发前进,都很少体会到时间的有限性。所以,青年人敢拍着胸脯说“有的是时间”,跌倒了可以爬起来;走错了可以从头来。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在“青春逆反”期,很多人都有着无所不能的张扬;三十而立,找到了目标和方向;四十不惑,认识到心无旁骛才能有所作为。当我们走到四十岁尽头的时候,迎面写着三个大字:“知天命”!

这其实是对人生的提醒:时间有终点,某一天你就得“止”!

天命难违,所以,“老之将至”。知天命,不是消极地等待和退缩。这三个字实际要告诉人们,干事情的时间已很有限,抓住这最后一段光阴,不要东张西望,集中精力去干自己该干的事、能干的事。知天命,是知止而惜时,知止而奋力。

面对“老”这个人生阶段,惧怕没有用,躲避也不可能。美发可以掩盖白发,却无法挽回流逝的岁月;化妆可以改变容颜,却留不住过去的光阴。唯有惜时,唯有知任,才能从容“老”去,坦然面对“老之将至”!

“老了要走”

早晨在楼下散步,遇一老者躬身扫着满地落叶。上前搭讪,老人从西部来,到城里打拼已经十有余年。说到未来,他说:“老了还要走,回老家去养老。”

“老了还要走”,这几乎是当今老年人的常态。那一代靠打工养育了后代的人,老了得走,回老家。在那里,他们才能找到群体的温暖和生命的归宿感;城里许多人,其实也是“老了要走”。他们要走到养老院里,接受社会养老服务。

农村到城来的老人如果“不走”,城市没有那么多养老设施“收留”他们;城市老人到一定程度,如果留在家里“不走”,忙碌的下一代也没有能力很好照顾他们。所以,“老了要走”,某种程度反映了我们社会的一种困惑。

养老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很多探讨其实都是没有想到“老人要走”的社会心理感受,至少是关注不够。城里没有条件容纳,所以,退出劳动行列的农民工就走吧,回到你出发的地方;成年孩子没有办法好好照顾老人,就让老人走吧,去养老院里,让护工来护理;甚至单位或工厂人员不好安排了,也先让老人“走”。出一纸文件,补一笔工资,想出“内退”等办法,为了腾出地方来,“让老人先走”。

其实,老人最怕“走”!在老人面前,“走”不是物理距离的简单改变,而是对他们人生的一次否定。他们要离开自己付出人生岁月的地方,他们要告别凝结着自己心血的岗位。还有些“走”,就是要让他们离开自己经营一辈子的“家”!

人生每一个阶段,家都是一个温暖的存在。唯有“老了要走”,家成了一个痛苦的负担,成了一个去而无回的存在。人从年轻时候起就苦心经营自己的家,当走到人生尽头,却看到这个家再也容不下他!

许多养老措施是以货币折算的,提前退休可以多发多少钱,社区养老可以多补多少钱,养老院里费用是多少,让农民工回故乡可以发给什么钱,等等。其实,“老了要走”不是一本经济帐,而是一个社会必答题。

“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那是年轻人的幻想。没有哪个老人喜欢“再走”。把老人留住,让老人不走,安静地在熟悉的环境里,好好活着,这也许该成我们的一个目标!

老了要少

读书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把积攒一辈子的书,到处送人,留下不少佳话。我在学校图书馆的书架上看到许多书印着他赠送的字样。还有学长写文章说,某个冬日的早晨,赶到办公室时,看到老师手提两摞书站在楼道里等。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是,“这些书,你也许用得着,就送给你了”。

终于有一次,我有幸来到这位老师家。他家里一面墙的书架空空的,只留几本词典。我问起他到处送书的事,七十多岁的老人说:“老了,要学会减少”。

人生,可以用一道四则运算题来比拟吗?如果可以,那么青年要做乘法,让自己尽快丰富起来;中年要做加法,追求不断进步;到了老年,就得学会做减法,而且减数要越来越大。

我们的民族从土地上一路走来。秋收冬藏是农耕生活必备的条件。所以,老人都是积攒着积攒着变老的。无论积攒了多久,也不管积攒了什么,人到老年都要减。

北方一些农村有个习俗,一个人下葬之后,就要把他生前用过的东西烧了。其实,社会给每个人都安排了“减法”程序。即使你不去减,最后社会也会以自己的方式“减掉”。

年轻时,能争到什么,衡量着一个人的能力;到老了,能减去多少,标志一个人的境界。这种减,是一个自觉过程。给自己的东西找一个归宿,给自己心爱的东西找到喜爱的人,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我也写过1篇文章,题目就是“老师的空书架”。当时赞赏老师助人的精神,现在看过了许多老人,却是另一番感慨。自己亲手把书送出去,总比后来被别人拉走卖了废纸好。

所以,人老了,要自觉做减法,减到越少越好。

老者为尊

小时候,家乡的春节有给长者磕头的习俗。初一早上,一个家族组成一队,大人领着小孩走进年岁大的那些老人家里,一起给老人磕头。老人端端正正坐在炕上或者火盆边,接受着一拨一拨人的跪拜。

这场面久久留在我记忆里。也许,这时老人感受到的是岁月的馈赠,是人生风雨之后赢得的尊重。这是一种传承了多少年的习俗,更是一种仪式,以这种独特方式表达了对老人的尊敬。

老人需要什么?从情感上来说,大概最重要的就是爱和敬。他们希望在人生看得见尽头的时候,还能有一分热爱;他们希望走过几十年岁月,能得到一分尊敬。

尊敬老人,从社会传承的角度说,是要延续一种秩序,让社会能够在时间的长河里有序推进,一代一代行进。从个人情感体会来说,则应该是对生命的温暖,让那些走过生命各个阶段的人得到情感补偿,也让仍然行进在生命路途中的人有所向往。

有句歌词说,祖祖辈辈留下我。乡下人喜欢说一句话:没有谁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我们的家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我们的单位是一代代不断建设的,我们的事业是许多人积累的。无论我们处在社会的哪个角落,都有前人的努力。没有他们,哪有我们呢?尊重老人,是尊重他们走过的历史,也是尊重我们正在开创的历史。

一个人从出生到学会走路,从离开父母到独立成人,从青年走到老年,要经过多少阴晴雨雪啊!就算什么也不做,他能走到老年,也必然经历过生命的顽强。每一个老人都不是轻易走来的。尊重老人,就是尊重生命。

尊重老人,也是尊重自己。今天,他们是老人;明天,我们也将是老人。时间的流逝从不停息,每一代人都将成为老人。我们尊重老人,传承尊老敬老的人类文明,是在向社会实践尊老传统。

一天天陪着你应该陪的人变老,这才是令人向往的完美人生。老,是一种人生境界;老,是一种时间获得。重阳时节,我们祝福普天下的老人快乐!也祝愿普天下人人都能幸福到老!

关于重阳节心得体会 篇8

本次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重阳节的活动,为我们这些小学生提供了对传统节日的学习的机会。本次活动,让我感触很深,尤其是对重阳节这个节日有了很好的了解,也体验了这个节日的美好。

这次活动时间学校定在了周末,所以时间是很充裕的,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周末的时候进行了登高,离学校不远有一座山,我们一众人爬上了这座山,体验了登高这个习俗。虽然爬山的时候很累,有好几次我都觉得自己快要坚持不了了,毕竟还是小学生,体力肯定是不太好的,但是当我真正的爬上去,我看着山下的风景时,我才真的体验到了“登高望远”的美好。从高处往下看,真的是不一样的风景,是我以前没有看到过的。登上山顶,是很棒的体验。我想我看到的不仅是风景,我看到的是一种坚韧的精神。

登高完,我们就欣赏着山上的风景吃着重阳糕,真是美妙啊。重阳糕点也是我们在学校的时候做的,这活动,我了解了关于重阳节的一些习俗。吃重阳糕就是重阳节的习俗之一,所以学校为了让我更好的感受到这个节日的氛围,直接叫我我们在学校的时候跟着学习怎么制作这个糕点。在制作这个糕点的时候,也是出过不少的笑话,每个人做的都是不一样的,味道不一样,形状不一样,甚至还有没有做成功的。虽然制作的过程不是那么完美,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知道重阳糕的制作方法,还能品尝到自己做的,也是一个不错的经历了。

在这次的活动里,我了解到重阳节的由来,也知道了关于重阳节的神话传说。同时好知道重阳节又称之为老人节,就是要去敬老爱老,孝敬我们的亲人,做一个有良好道德的人。这个活动的举行,真的是意义非凡,让我们这些学生在这个节日里有一个不一样的体验。我相信不管是我,还是其他同学,都喜欢上了这个节日,这个节日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给我们留下了很特别的回忆,我相信以后大家都会更加珍惜重阳节的。

现在回忆活动,我都还有点意犹未尽,真的是很喜欢这个节日了,让我感受到与其他节日不同的氛围,我会记住这一次的经历的,我不会忘怀它的美好。

关于重阳节心得体会 篇9

艳阳高照,天清气爽,又到重阳。

街头多了为老人服务的小站,报纸电台开始宣传如何敬老爱老,敬老院,颐养院趁势又多开了几家。

大多数为老人服务的小站都是真诚的,也有一部分是趁机销售一些所谓的治疗仪器。这边刚免费为老人做了简单的身体测量,那边就忙不叠拿出仪器向老人展示,施展浑身解数,巧舌如簧,誓必让老人买下不可。

一些单位在重阳那天,肯定会有行动,名为给老人送爱心,实际为单位赚名气,送些不靠谱的礼物,诸如视力保健仪之类的,老人用得上用不上可管不得了。

真正关心老人,不要只在乎形式,不要在节日的时候才表达关怀,无需用金钱和物质去衡量关心的程度。身在外地的,一条短信,一通电话,只要是流露真心的问候,老人也会很高兴。经济不太好的,平时多帮老人做些家务,和老人聊聊天,也是的孝道。至于单位企业的节日献爱心,真正为老人们做点实事,少些沽名钓誉的虚浮吧。

关心老人,如何搞好夕阳工程,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善待老人吧,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关于重阳节心得体会 篇10

重阳节的一大主题是“尊老敬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既是传统,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万善德为本,百行孝为先。”一个人所受恩惠莫重于父母,父母是生养我们的人。“子欲养而亲不待”,尊老敬老,其实较为重要的,在于“陪伴”。重阳节之际不妨多陪陪父母,而且要以重阳节为契机,把尊老、敬老变成日常行动,让重阳节蕴含的孝思纷扬、爱意浓厚等思想和情感深入人心,滋润我们的道德精神之根,涵养我们的精神家园。

尊老敬老,重要的是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已然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推进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使老年生活毫无后顾之忧只是起码的保障。同时,还要看到,现在老人不愁吃不愁穿,追求的是健康的“夕阳红”。要满足老年人对晚年美好生活特别是精神文化的追求,从政府、社会到家庭,都要与时俱进地结合当下的时代条件和内容增强老人的晚年幸福感,让老年人充分感受到全社会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要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尊重老同志、爱护老同志、学习老同志的良好社会氛围,让所有的老人都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没有家国的情怀,重阳节就无处落脚。人有志,家有谱,国有史。可以说,对于子女而言,重阳是感恩机遇的一次总结;对于家庭来说,重阳是尊老敬老的一个契机;就国家而言,重阳是“家国两相依”的一种浓缩。既寓意吉祥如意,又彪炳生生不息,既彰显韶光易逝,又铭刻岁月不老,这正是重阳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文化传统、民族基因。

庆祝重阳节,我们不仅仅要延续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根基,更应让敬老之风、家国情怀在神州大地尽情流淌,把个体价值、家庭梦想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将个人理想与人民追求紧紧相连、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紧紧相连,以奋斗点亮人生舞台,不负新时代,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情怀,以实干谱写时代芳华,为国强家富“撸起袖子加油干”。

关于重阳节心得体会 篇11

重阳节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照见每一个人敬老孝老的真心、诚言与笃行。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应该品悟重阳的内涵,无论是为老人煮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或者带他们到公园中散步,倾听他们的心声聊天,共同回忆美好的记忆。都是用自己的行动陪伴老人,给他们送去温暖和关怀,践行与传承孝道,传递对老人的感恩和尊重之情。

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个人、家庭、社会、政府、市场等方方面面更细致更全面的发力,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都用自己的行动给老年人送去温暖和关怀,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充分发挥好老年人积极作用,才能筑牢“美满”的四梁八柱。

年年逢重阳,岁岁皆平安,九九重阳,喜乐安康。让我们将敬老、孝道、感恩融入生活,让我们在重阳节与亲友相逢的时刻,一起传承和践行这些美德,为社会和家庭营造温暖、和谐和幸福的氛围。重阳节将至,愿所有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关于重阳节心得体会 篇12

又是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蓦然回首,重阳节已悄然而至,我想起了和蔼的奶奶,慈祥的外公。岁月的沧桑把他们的青丝染成了白发,生活的风雨在他们的额头刻上了皱纹。不,但并不是白发和皱纹,而是对子女深深的爱。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又很多,比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诵着这句千古名诗,我思绪万千。也许,今天也会成为游子最思乡的一天,但所有人都是这样吗?诚然,当今世界的许多人已经被金钱和名利冲昏了头脑,自己发达后则把养育他们的.父母抛之脑后,是因为觉得之前的被爱全部都是理所当然,还是早已数典忘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难道还不足以诠释出敬老爱幼的含义吗?人总有变老的时候,当你无心于生活的各种纷争时,你又希望自己的子女怎样对待你,怎样度过一个安乐的晚年?“爱老其实就是爱自己”,爱对某些人来讲也许是一个沉重的字眼,其实不然,爱不需要轰轰烈烈、赴汤蹈火,是微小的一个动作,可能就是爱的最大体现,作为青少年,我们没有能力给与老人们太多的东西,但是我们能给他们一个拥抱,为他们洗一次脚,梳一次头发,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幸福。

今天的晨会课,广播里播出了许多关于重阳节的知识,原本对节日的轻视,在这一刻全部被压了下去。那优美动听的旋律也在传递着尊老敬老的讯息。国旗下的讲话让我再一次感触颇深,是啊,我们拥有了父亲节、母亲节......有多少人记得那属于爷爷奶奶们的节日?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许多青少年不是尽自己最大努力让他们快乐,而是避之不谈,唯恐他们会唠叨。

记得看过这样一则故事:一对夫妇嫌弃家里的老人,总是让他窝在灶旁吃饭,而且饭菜也是一些剩饭冷菜,那木制的碗总是盛着很少的东西,说木制的碗老人就不会摔碎了,有一天,他们的儿子也在制作一只木碗,一问才知道是在为他们年老时准备,顿时明白了一切,从此以后这对夫妇对老人的态度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不知道当今社会的人会不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老人,但我知道老人们需要关爱,你可曾体会到。“敬老”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希望我们这一代青年携起手来,为老人们撑起一片蓝天。

关于重阳节心得体会 篇13

秋高气爽,菊花飘香,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又到了。

这一天,我们在马老师的带领下,带着香甜的重阳糕和亲切的问候,来到了老年公寓看望这里的老人们。刚走到大门口,就听到一阵清脆响亮的歌声,原来老奶奶们在练习唱歌。她们专注地唱着,唱到动情处,神采飞扬,容光焕发,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似乎年轻了好几岁。我们站在原地听得入了神。

歌声渐止,我们微笑着迫不及待地走过去,争先恐后地拥向这些怡然自得的老人们。我看到一个满头银丝的老奶奶正准备拎起水壶,便快步走上前去,接过来倒好水递给了她。老奶奶爱抚着我的头,说:”好孩子。“我边帮她理着床铺,边陪她聊起了天:”老奶奶,你在这儿还习惯吗?“老奶奶满面春风地点点头:”我在这里很幸福啊!因为我们这儿有音乐室、健身室、电影室等活动室,社区对我们很照顾,还有你们这些孩子们经常来看望我们,能不快乐吗?您年轻的时候是做什么工作的?“她一脸遗憾地说,”我以前一直希望自己能当上一名教师,可是学习不好,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这时,另一位老奶奶回过头来,笑意盈盈地说:”孩子,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可以实现自己梦想的人。“我听了连连点头,拿出准备好的重阳糕,对老奶奶说:”奶奶,送给您,祝您健康长寿!“老奶奶高兴地把我搂进怀里,我甜甜地笑了……

随后,我们和老人们一同来到音乐活动室,为他们表演了精心准备的节目,有异域风情的拉丁,悠扬抒情的电子琴独奏,活泼欢快的小合唱……爷爷奶奶们边看边和着音乐拍手,看到他们露出开心的笑容,我们心里很温暖。

临别的时候,老奶奶们迈着蹒跚的脚步把我们送出好远好远,她们恋恋不舍地说:”孩子们常来呀,我们会想你们的!“

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语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我们一起关爱身边的老人。”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爱,会让世界变得更美丽!

关于重阳节心得体会 篇14

农历的九月初九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又叫“老人节”,是一个属于敬老爱老的日子。作为黄家长,通过参与第二幼儿园组织的“重阳节”的亲子活动,见证了孩子在活动中能积极主动地孝敬老人,并能分享她在活动中的欢乐体验,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孩子们成长的可喜变化。活动当天,林老师和蔡老师带领孩子们表演的精彩节目赢来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最令我感动的就是最后一个互动的环节,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由小朋友们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捶捶背,敲敲腿,唱唱歌。此时现场所有的`老人们都开心地笑了,家中的“小王子”、“小公主”现在也懂得孝敬老人了,做家长的无不为之动容。

人生最美夕阳红,没有人会永远年轻,我们老年人拥有的是智慧和经验,别说老年人爱啰嗦,每一句话里有真情,每一个字也是渴望,我们只想与子孙多点相处的时间,多一些相聚的时刻,可以知道孩子们的生活,为孩子的幸福开心,为每一个亲人祈福。只要孩子们过的好,老人心中就无所牵挂了。当儿女一天天长大的时候,我们也在一天天衰老,思念和担忧的心时常挂在心头,子孙们的一句话,一句问候,就能温暖我们老人的心。

现在的孩子都是各家的宝贝,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成为最幸福的一代,培养教育他们是国家社会和各个家庭的重大课题,从幼儿园起就要打好基础。敬老、爱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二幼儿园开展的这一活动对孩子就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希望孩子们能把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代代相传。

关于重阳节心得体会 篇15

一千多年前的今天,杜甫登高远眺,面对苍穹吟出千古绝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穿越历史的烟云,又是一年重阳,再颂经典,宛如心声……

宁静的傍晚,我独自一人站在林荫道旁的一棵树下,阳光斜斜地洒下来,细碎地穿过零落的树叶,在我的眼睛里投下斑斑驳驳的亮光。而我却丝毫不能从那光芒中获得温暖,反觉得有一种从骨髓中散出的凄冷。看那枯黄的树叶光华不再,即便在这温暖的风中也冻得瑟瑟发抖,坚持不住就要飘落下来,像蝴蝶绝美的舞蹈,而后归于寂寞。裹衣离开,我感觉自己就像那些被抛弃和遗忘的败叶,远隔亲人好友,在这遥远的城市呼吸陌生的空气,咀嚼思念的苦果。

窗外,一阵秋风吹来,我再一次抬头看那些纷飞在空中的枯叶。忽然觉得它们很像自然的信笺,而关爱是一枚通行世界的邮票,枯叶用尽最后的生命燃烧成一缕缕灿烂,给无数异地的亲朋好友传递温情与祝福,让世界不再孤单。原来只要心心相印,距离永不会阻隔真情;其实只要真情恒久,天涯也不过咫尺比邻。

关于重阳节心得体会 篇16

每当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时节,中国人又一次迎来了一个特殊的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举办,那时的老奶奶们在县村里跳舞、唱歌为自己过重阳。九九重阳正赶上丰富多彩的秋季,它也染上了秋天的五彩和美丽。“九”包蕴着长久,吉利,祝福老人们延年益寿,健康。“九”代表着中华人民的喜悦、兴奋。

重阳节的种种风俗习惯,不辜负这大好光景,增添了这个秋天的快乐,有多少人画上了这个秋天的快乐,为多少人画上了一丝微笑,它看不见,摸不着,要发自内心去感受。重阳节它又可以称为茱萸节、菊花节,甚至“野餐节”。秋天是野游的好季节,可到郊外去“采青”啊,登山啊,或者再搞搞对身体有益的活动,这是对身体非常好的哦。我国已经把九九重阳节定为老年人的节日。同学们,九月初九时,你为爷爷奶奶做了什么,怎样让他们过得难忘,快乐呢?听听我的亲身经历吧。

又一次九月初九了,天上、屋顶上到处是秋天的身影,大地都披上了一层厚而蓬松的金沙,金灿灿的,亮晶晶的。我看了看日历,原来今天是九月初九,九九是重阳节呀,是奶奶的节日,我怎么会忘了呢,应该向她送什么礼物呀。我想了好一会儿,想不好呀。正当心情烦躁时,我随手拿了一张报纸,看见了“重阳节”这三个字,真是喜出望外,我认真地阅读起报纸来,报上清楚地写着每当重阳节时,做孙子孙女的应该陪自己的爷爷奶奶出去到郊外散散心,吃吃糕点,看看菊花,这就是最好的礼物,体验这个秋天带来的幸福。看了这张报纸,我的心里有了小算盘。

我走到奶奶跟前,想考考奶奶的记性就笑着说:“奶奶,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奶奶疑惑地说:“哦哦哦,是你的生日吧?”“不是,不是,我生日早过了好几个月了。”奶奶又思索起来,“难道今天是国庆节?”“更不是了,今天是重阳节,是你们的节日。”奶奶恍然大悟,笑了。我又继续说:“我陪奶奶到郊外去吧!”我搀着奶奶走了。我和奶奶一边谈,一边走,走得更远了。我们看着清澈池水,饱览壮丽山色,顿时感觉神清气爽。我陪着奶奶不知不觉度过了重阳节。

天暗下来了,妈妈爸爸回来了,还带了一袋糕点,可真是雪中送炭啊。正准备给奶奶过老年节。上面缀着各种花纹,有的是嵌着几棵小草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津津有味地尝起了糕点,可好吃了。奶奶笑了,像年轻了五年。一家人嘴里甜甜蜜蜜,心里更加甜蜜。

关于重阳节心得体会 篇17

重阳节快要来临,家家户户忙里忙外,准备迎接重阳节。我的家也不例外。瞧,我的爸爸在做重阳糕,妈妈在酿重阳酒,爷爷奶奶在做菜呢。至于我嘛,当然是后备支援——给爷爷奶奶备材料。

一会儿,我便跑得大汗淋漓,看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在做食物,我心里有一些嫉妒,凭什么他们可以做食物,我就不可以呀。看我做一道菜出来,让他们刮目相看。于是,我便偷偷地溜到爷爷奶奶身边拿走了一些材料,看也不看,就往锅里倒,拿起锅铲就开始炒,可炒着炒着,我就觉得不对劲,总觉得有股怪味在空气中飘来飘去,我往锅里一看,原来我拿的材料是巧克力酱和鸡蛋,把它们炒成了巧克力味的鸡蛋。

我奶奶要往锅里放材料,不见了鸡蛋和巧克力酱,就叫我:“聪聪,给我买些材料去,我这里少了鸡蛋和巧克力酱。”好吧,我在心里想,只好把事情讲一遍了。于是我就把事情一五一十的讲了一遍。奶奶听完哈哈大笑,说:“聪聪,奶奶这就教你一道菜,但要买些材料,不知道你可否愿意呢?”“当然愿意了!”我一边说,一边飞快地跑出家门,买了材料回来。“这道菜菜名叫天神劫,是这样做的:把鸡蛋敲碎敲好的鸡蛋放进模具里,再倒一些水,再把面筋放进模具里,在上面放一些小巧克力,再放进微波炉里加热10分钟,即可完成。”

谁知,这一次并没有做好,做成了一个里面全是水的东西。第二次,跟上一次一样。就在我准备放弃的时候,我看到了外面的蜘蛛,我想:既然蜘蛛网被吹破了蜘蛛还能再织,蜘蛛都有这样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为什么不能呢?于是,我开始了第三次,我认真地做好每一步,终于做好了天神劫。我咬了一口,香喷喷的。

这一次,让我尝到的不仅是嘴里的甜蜜,更是心里的甜蜜。

关于重阳节心得体会 篇18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又是一年重阳时。这一天,在中国人的传统情怀里,既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真挚亲情,也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知己友情。如今,重阳节还是法定的“老年节”,更增添了浓浓的人情味和深刻的文化底蕴。

品习俗:登高、赏菊“嘉年华”

“重阳”一词,早在《楚辞》中就出现了。屈原有诗曰:“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古人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故名重阳。

相传,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是始于唐代。当天,朝廷举办隆重的宴会,百姓也不再“宅”家,纷纷登高远游。《千金月令》中写道:“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到了宋代,重阳节就是大型赏菊“嘉年华”。据《东京梦华录》记载,都城繁花似锦,百姓争相插菊花枝、饮菊花酒、登菊花台、开菊花会,还有赛菊花市,好不热闹。

在重阳这天,配茱萸是必不可少的民俗。茱萸香味浓,具有醒脑、驱虫等功效。古人采摘茱萸的枝叶和果实,或佩带于臂,或放随身香囊里,以此祈祷避难消灾。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传统食物。古人为了美观,会在糕上插彩色小旗,还加入石榴籽、栗子黄、银杏、松子肉等食材,十分丰富。父母还将重阳糕摆到儿女额头,祝愿百事皆糕(高),取谐音图个吉利。

吟古诗:思怀亲友

情深意长

千百年来,重阳节的文化韵味,不仅体现在传统民俗中,也蕴含在文人墨客的诗句里。

登高望远,远眺美景,往往能激发诗人的灵感。孟浩然的“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描绘了恬淡幽静的山野风光。李白的“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川岳,了然楚汉分”抒发了登临高处的畅快心情。

思念亲人、故友也是此时感怀的主题。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了思乡怀人之情。李清照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则是愁肠百结,情深意长。

写菊,诗人们更是各显神通。陶渊明是爱菊“代言人”,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流传千古。白居易的“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也都是咏菊佳作。

传美德:尊老敬老

常回家看看

九月初九,“九九”谐音“久久”,有长久之意,因此,常在此日进行敬老活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名言流传至今,加深了人们对孝道的理解,诠释了传统美德的真谛。

重阳节,我们不妨抽点时间多回家陪陪父母,让他们尽情享受天伦之乐。还要把尊老、敬老变成日常行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一种习惯和自觉,如此,才能让老年人享受到真正的陪伴,才能让敬老的美德更好地代代相传。

关于重阳节心得体会 篇19

秋光正好 .爱暖重阳

------外公和外婆

今天是星期六,秋高气爽、菊花飘香,我们又一次迎来了一个特殊的节日——重阳节。此时,九九重阳节带着所有人对老人的尊敬与爱戴,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

爸爸和妈妈带我来到外公、外婆家一起吃午饭。看着年近古稀的外公外婆。突然让我回忆在外婆家度过的那段美好童年,无论是吃喝拉撒,还是玩耍嬉戏,方方面面都照顾得周周到到。如今我也不小了,可是还没有一次正式地为外公和外婆做过一顿饭,洗过一次脚,过过一次生日。

至此,我不再浪费时间,起身一股脑儿钻进厨房。我两手搭着外婆的肩膀,贴着她的耳朵说:“外婆不要太辛苦了,今天就由我和妈妈来给您做饭吧!“外婆一愣,手停止了洗菜,扭过头微微一笑,她满脸欣喜,说道:“怎么,今天变乖了?”我说“外婆,我今天给您和外公做碗长寿面吧”我一边说着妈妈一边教我做,我拿了一个鸡蛋,轻轻沿着锅碗一磕,蛋清和蛋白就都流到锅里了。我又加入青菜,堆点肉末,散点小葱。一碗香喷喷的长寿面就做好了。正准备端碗,就听见外婆喊:“慢点儿,小心烫手。”短短一句话,透露着无限关怀,听着外婆的叮嘱,我小心地端着手中的长寿面。我拿起筷子,夹了一根面,放在嘴边轻轻地吹了又吹移到外婆嘴前,笑呵呵地说:“外婆外公,这是我亲手为您做的,尝尝吧!”他们一边吃,一边使劲地点头,还不时地说:“恩,好吃,我的孙子长大、懂事了。”看到二老眉开眼笑,我真是太兴奋了,在重阳节来临之际,我终于如愿以偿,为外婆外公做了一碗盘普通而情意浓浓的长寿面。

这一年的重阳节让我过的很充实,很完美!即使在平时,我也会多多的为长辈做事。为什么呢?因为我是一名少先队员!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事情。

关于重阳节心得体会 篇20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伴随着旖旎秋光、飒飒秋风,重阳节如期而至。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随着时光变迁,重阳节逐渐衍生出了登高“辞青”、出游赏景、赏菊、插茱萸等民俗活动。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德孝文化传统,不仅得到保留,还被发扬光大,赋予新的时代含义,20__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老年法》)中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这是对传统孝文化的承续,对尊老、敬老作出了法律规定,赋予重阳节关爱老人的新内涵,今天的重阳节,已经从一个节日、一个节点,上升成一种纪念、一种文化,滋润人们的道德土壤,涵养我们的精神家园。

重阳节的一大主题是“尊老敬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既是传统,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万善德为本,百行孝为先。”一个人所受恩惠莫重于父母,父母是生养我们的人。“子欲养而亲不待”,尊老敬老,其实最为重要的,在于“陪伴”。重阳节之际不妨多陪陪父母,而且要以重阳节为契机,把尊老、敬老变成日常行动,让重阳节蕴含的孝思纷扬、爱意浓厚等思想和情感深入人心,滋润我们的道德精神之根,涵养我们的精神家园。

尊老敬老,最重要的是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已然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推进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使老年生活毫无后顾之忧只是最起码的保障。同时,还要看到,现在老人不愁吃不愁穿,追求的是健康的“夕阳红”。要满足老年人对晚年美好生活特别是精神文化的追求,从政府、社会到家庭,都要与时俱进地结合当下的时代条件和内容增强老人的晚年幸福感,让老年人充分感受到全社会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尊重老同志、爱护老同志、学习老同志的良好社会氛围,让所有的老人都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家是最小国,国是家。没有家国的情怀,重阳节就无处落脚。人有志,家有谱,国有史。可以说,对于子女而言,重阳是感恩机遇的一次总结;对于家庭来说,重阳是尊老敬老的一个契机;就国家而言,重阳是“家国两相依”的一种浓缩。既寓意吉祥如意,又彪炳生生不息,既彰显韶光易逝,又铭刻岁月不老,这正是重阳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文化传统、民族基因。

庆祝重阳节,我们不仅仅要延续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根基,更应让敬老之风、家国情怀在神州大地尽情流淌,把个体价值、家庭梦想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将个人理想与人民追求紧紧相连、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紧紧相连,以奋斗点亮人生舞台,不负新时代,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情怀,以实干谱写时代芳华,为国强家富“撸起袖子加油干”。

关于重阳节心得体会 篇21

每当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时节,我们又一次迎来了一个特殊的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代表着天长地久,也代表着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老年人节日,尊敬老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个少先队员应尽的责任。

今天我第一次亲手做面条,给外公吃。要做面条前,把需要用到的材料准备好,先把菠菜榨成汁,用纱布把汁和菜渣过滤一下,分开来,一杯墨绿的菠菜汁,犹如翡翠般美丽、纯洁。然后把面粉放在一个盆子里,掺上菠菜汁,把面粉拌好,我们来到了扎面条机旁边,扎面条机是手摇的。于是我先把面扎成薄薄的,一片片的,然后再安装上切面条的零件,我轻轻的转动手柄,一根根长长的、细细的面条落了下来。不一会,一盆面条扎成了。

我端着面条来到厨房,开始往锅里舀水。水好了之后,把锅盖盖好,然后把青菜洗干净放好,这些准备工作做完之后,我就开始烧锅了。不一会,水开了,我就把面条与青菜一起放下锅,搅一搅,面条就出锅了,然后放一些酱油和芝麻油,我用期待与兴奋的眼神看着外公,“嗯,真好吃!”外公开心的说着。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老人,我们应该去关心他,尊重他,在这重阳节里,我要祝他们身体健康,天天开心,晚年幸福!同时也祝我外公,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永远快乐。

关于重阳节心得体会 篇22

传承至今,重阳节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有了不一样的韵味。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人节。尊老爱幼,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百善孝为先”等格言就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

弘扬敬老孝善文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爱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首《父亲》唱出多少人的心声,发出了心底的感慨。孝道没有统一的模式,合适就好。对贫穷的父母钱到为孝,对病弱的父母出力为孝,对孤单的父母相伴为孝,对脾气大的父母理解为孝,对唠叨的父母聆听为孝…如能让父母如愿就是至孝。全国各地都在营造敬老孝老的社会风气,公共设施对老人优惠或免费,出台政策鼓励加装电梯方便老人出行,不断增加老年大学学位丰富老人精神生活,长者饭堂解决了老人们的吃饭难问题。传承和弘扬敬老爱老的孝文化,也体现在这样的行动中。

涵养家国天下情怀。重阳节有祭祖祈福的传统,重阳也是传统节日中除了除夕、清明、中元之外的四大祭祖节日之一。祭祖关系到家国天下、血脉传承,是寻根文化。祭祀祖先,方不忘我们从哪里来,也让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找到根。有大家的繁荣兴旺才有小家的幸福安宁。重阳祭祖祈福,应提倡将个人、家庭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每个人的行动汇聚成为国家发展的巨大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重阳文化只是其中之一,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塑造了我们独特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关于重阳节心得体会 篇23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株庾少一人。

每当重阳节的时候,大家都能想起这首诗吧!

今天天气明朗,我早早地起了床,因为我有重要的事要做。爸爸妈妈去乡下看爷爷奶奶,我给他们准备了礼物。爷爷奶奶平时在地里忙农活,双手变的很粗糙,所以我就想到送他们护手霜。洗漱完毕就“噔噔噔”地跑到书桌前拿起笔在纸上写到:“亲爱的爷爷,奶奶,重阳节快乐!这是我给你们的小礼物,记得每天都要涂哦!”我把纸条对折好赛塞在了护手霜的包装盒里,迫不及待的递给妈妈,反复地叮嘱她:“你别忘记了,一定要记得帮这带给爷爷,奶奶啊!一定要记得,千万不要忘了……”之后我想像着他们收到礼物后的心情。他们布满皱纹的脸上一定会绽开无比欣喜的笑容。

放学了,我背着重重的书包飞快的跑回家,还来不及放下书包就赶紧跑过去问妈妈:“妈妈,你把礼物给爷爷奶奶了吗?他们收到礼物后有没有说什么啊?他们收到礼物后开心吗……?”不等妈妈回答我就连珠炮似的问个不停。妈妈一边笑一边回答我:“给了,给了,爷爷奶奶收到你的礼物很开心,还说孙女长大了,懂事了,还让我跟你说谢谢呢!”听完我开心极了,蹦蹦跳跳着做作业去了。

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们一定要发扬和传承下去。

关于重阳节心得体会 篇24

金黄的树叶从树梢上飘落下来,在空中,像一只只展翅飞翔的蝴蝶一般,最后落到地面上。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渐渐地秋天悄悄的到来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的便是在重阳节的思乡之情。重阳节也和很多传统节日一样,也有着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他一出现家家就会有人病倒,甚至丧命。所以这一代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双亲的性命,他自己也差点因病丧命。病愈之后,恒景辞别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定出去拜师学艺,为民除害,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寻遍了各地的。终于打听到了在东方有一座古老的山,山中有一位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在山中的仙长,仙长被恒景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曾与他一把宝剑教他降妖除魔。在九月初九这天仙长给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让恒景除掉瘟魔。恒景回到家乡,按照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除魔的准备。中午,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刚到山下便闻到茱萸花香和菊花酒的酒气,便戛然止步。这时恒景手持宝剑冲向瘟魔,不出几个回合便把瘟魔刺死于剑下。后来人们把重阳节登山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而“双九”又是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重阳节才又被叫做老人节。

今天的重阳节,成为了敬老、爱老的节日。很多退休下岗的老人们在儿女们的陪伴下赏秋景、游山玩水,回到大自然的怀抱。祖辈们最需要的是我们这些小辈的关心呀!

关于重阳节心得体会 篇25

又是九九重阳节,丹桂飘香。登高远望,茱萸别样。伴着飞扬的思绪,心中满是对早逝的父亲和辛勤操劳母亲的感恩和思念。各种情绪瞬间涌上来,难以抑制的泪水落下来。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最是无情莫过于时间的脚步匆匆。父亲已失去多年,音容笑貌犹在昨天。曾记得,而是趴在父亲厚重而温暖的背上,放飞着自己快乐满足的童年梦想;曾记得坐在父亲那辆自行车后座上,聆听着他那淳朴实用的教诲,幸福地穿梭在求学的乡间小路上,轻松地完成中学的学习生涯;曾记得父女两人挤在没有座位的汽车上,一路说笑走向大学校园……

我亲爱的父亲啊,您还没听到女儿发自肺腑的一次感谢;您还没有让女儿回报您的一份养育恩。您怎么就去了呢?让我的思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子欲养而亲不待”是我永远的遗憾。今天,请允许我把思念种在心田,插一株茱萸在您的坟前。

沧海桑田,人世冷暖,最无价的是人间亲情。我最亲爱的母亲守寡多年,操劳多年。岁月的霜华早已爬满您的双鬓,您的腰身已经不再挺拔。我一直知道,您那颗坚韧慈爱的心,总是装满越来越多爱的牵挂。那耕种一辈子的农田您放心不下;五个儿女的工作家庭您放心不下;如今正在上学的、刚刚出生的儿女们的儿女,又让您放心不下。母亲,我现在才明白,一颗伟大的母爱慈心竟可以分出这么多份爱,来牵挂身边的每一个。

感谢您,我最亲爱的母亲。重阳节之际,女儿心中的感恩满满,送给您的祝福满满。愿那快乐永远在您身边。

祝愿父亲安息,祝福母亲安康。

关于重阳节心得体会 篇26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就已经提到。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但专家认为,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由于年代久远,重阳节的形成已不可考,对其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重阳节起源于先秦之前的丰收祭天,另一种说法认为重阳节起源于古代的祭祀大火仪式。

西汉时期长安近郊就有了九九登高观景的风俗。西汉《西京杂记》中贾佩兰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古,莫知其由。”相传自此时起,重阳节有了求寿之俗。到三国,魏文帝曹丕给钟繇的信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过重阳节的习俗在文人雅士中已颇为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重阳节已为民间普遍重视。西晋周处所编的《风土记》曰:“九月九日……俗尚此日折茱萸以插头,云辟除恶气,而御初寒。”《四民月令》中说:“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以泛之,既醉而还。”晋代诗人谢灵运为了重阳节登高,制作了一种“谢公履”,前后有活动屐齿,上下山时可分别取去前后齿,使登高更为方便。而赏菊、饮酒的习俗,也因为当时诗人陶渊明的作品而为后世所熟知。

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沿袭至今。重阳节是唐代法定的“三令节”之一,朝廷还加以赏赐,成为名副其实的带薪“官休”之日,足见其地位之重要。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

至此,在节俗的发展过程中,重阳节融合了多种神秘观念及民俗因素,逐渐确定了其主题,那就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虽然重阳节在古代便有祈寿的主题,但是与老人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民俗观念中,“九九”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所以后世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节日内涵。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敬老爱老的新主题无疑增加了重阳节的节日寓意,影响深远。

中国人敬老有着悠久的传统,这是中国农业社会形态所决定的。早期社会普遍认为老人是财富,因为农业社会需要他们的指导,老人一向受到尊重。而今天,在重阳节继承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传统,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然,今天我们强调敬老爱老也不意味着重阳节只是老人的节日。许多民俗专家建议,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应该回归历丰富的节日形态,挖掘更丰富的节日形态,尤其是其中高雅的文化传统与内涵。“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两千多年来,重阳节从简单的自然时令演变成今天具有丰富内涵的节日,事实上讲述的正是厚重的时间感与生命感。

关于重阳节心得体会 篇27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这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是老人们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通常插茱萸、赏菊赋诗,更由我们熟悉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的游子思乡之情,与我而言这是所有的节日中最温馨的,而对于此次的重阳节活动,我也想写下自己的感受。

在重阳节这一天我们更随学校进行“重阳节一日社区活动”,走进社区近距离的和老人们相处,我们这次主要到达的是敬老院,在这里我们根据出发前的任务分配,在敬老院中完成自己的任务,其中我的任务就是与老人们聊天并拍照记录,到达指定地点后,我们就开始奔赴自己的“岗位”,在开始我的任务前,我还是有些紧张的,因为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开始,没几分钟的时间看到大家的工作已经进行的如火如荼,我也就抱着“豁出去”的想法,开始试着找到爷爷奶奶和他们聊天,为此我还列了一个问题草稿,结果并没有用上,因为我们完全实现了“畅谈”,爷爷奶奶们都非常的和蔼可亲,这让我逐渐放下心里的压力,在这期间我还教了他们如何使用智能手机的其他功能,大家都听得非常认真,逐渐地爷爷奶奶们学会了在微信中发视频、发表情包等功能,看着他们慈祥的笑容,我的内心也有些许的波澜。

对于我们而言,在这个“全员智能化”的时代中,我们学习起来非常的快速,但是对于爷爷奶奶来说,他们对于智能化的产品是陌生的,因此作为晚辈的我们,应该对他们多一份耐心,一遍不会就两遍,两遍不会就三遍,回想我们当初学习走路、骑车,也是我们的爸爸妈妈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鼓励我们,帮助我们,所以我们在面对爷爷奶奶的时候也要去鼓励他们。在这个全员倡导尊老爱幼的社会中,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去诠释这句话,通过这次与爷爷奶奶们的交流,我发现他们也是非常可爱的,会问我一些现在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会鼓励我要好好的学习,将来长大成人,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此次活动,我收获了很多,同时祝愿爷爷奶奶们健康长寿,开心每一天,我一定会记住你们的教诲,为国争光!

关于重阳节心得体会 篇28

今天,老师把我们带到了食堂,说要给父母送上重阳节的礼物,原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那一天,要给长辈送上礼物,所以,我们就来做幸福的紫菜包饭了!

我一进去,看见两碟紫菜,整整齐齐的放在一起,还有几盆咖啡色的豆干,橙黄的胡萝卜,翠绿的菠菜等。我想:”把这些包好,回去送给爸爸妈妈,一定很幸福,难怪叫幸福的紫菜包饭啊!“

一个小哥哥来教我们怎么做,他先把饭团放在紫菜上,用大拇指按下去,再把米多的地方揪一点下来放到米上的地方,再把火腿放上去,再放萝卜、菠菜,搭出来的颜色花花绿绿,真是看得我眼花缭乱。最后,再把饭团慢慢卷好,使紫菜包住饭,这样,一个漂亮的紫菜包饭就做出来了!原来一个小小的紫菜包饭还有这么多讲究呢!

该轮到我们做了!我的心情无比的激动,我小心翼翼地用手把饭压下去,然后又把胡萝卜揉成一小团放进去,把漂亮的黄萝卜压在外面,搭成好看的颜色。轮到卷了,我使劲一卷,卷的紫菜胖胖乎乎的,活像一个大胖子,不行,这样准会噎死人。第二次,我轻轻一卷,卷得干巴巴的,真像一个瘦子可怜巴巴的看着我。第三次,我的力气不大不小,均匀的卷了上去,做出来的像饭店打包的,想到把这些给妈妈吃,我真是开心极了!

做出来的紫菜包饭,有嫩紫色的包皮,里边红黄蓝绿青紫都有,像五彩的彩虹。看一眼,目不转睛,闻一下,香气扑鼻,真是美味至极。班上已经有同学开始吃了,我马上也拿起一个想吃,可转念一想,这是给父母的重阳节礼物,再说,分享,才会快乐嘛!我把紫菜包饭小心翼翼地包在了盒子里,等着回家给妈妈看。

一回家,我就把它送给妈妈,和妈妈津津有味的咔嚓咔嚓地把紫菜包饭吃完,才体会到什么叫分享的快乐。

我现在明白了,分享,是快乐,帮助人,是快乐,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体会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关于重阳节心得体会 篇29

九月九日重阳节到了。大院的重阳节有一种传统,喜欢晚餐凑在一起吃。几家约好,把吃食端到一桌上。夜幕降临,灯光闪耀,人们饮着菊花酒、二锅头,吃着丰盛的饭菜,欢聚畅谈,交流情感。一张张笑脸,一阵阵笑语冲出狭小的房间,大家互相祝福着健康长寿、事事平安,大杂院处处洋溢着祥和的气氛。

重阳那天,人们有敬老的风习,各家晚辈都要给上了年纪的老人多一些体贴。除了专给他们做些可口的吃食外,分家另过的亲属须慰问老者,出了嫁的闺女一早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以报答养育之恩。有条件的人家,还要陪老人去看看热闹儿逛逛公园,这样会让老人心胸更加开阔,便于长寿。

赏菊花是市民多年传统风俗,戴菊花防灾去病也是人们旧时一大习惯。重阳节到来各大公园将举办菊花展,北海、天坛、紫竹院、植物园名声。

重阳节之时,北京正值秋风送爽,天高云淡的季节。到空旷之处放风筝,不但简便易行,也是很受人喜欢的一种娱乐活动。清代时老北京人放飞之举极为热闹盛行,店铺集市都出售各种纸鸢,花市卖的风筝种类质量上乘。

如今,曾经住过的大杂院早已变迁,昔日重阳节“又见花糕处处忙”的景象也已不见。但时逢佳节吉日,不由得又想起老邻居在庭院吃着花糕,喝着清茶说笑聊天的温馨,思念童年一起欢笑玩耍的小伙伴。不知不觉当中想起诗词: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关于重阳节心得体会 篇30

值此节日来临之际,全国各地、很多单位部门都广泛开展了关爱老人的慰问演出、爱老敬老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可谓轰轰烈烈,让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氛围空前浓厚。敬老院、孤寡老人、留守家庭等成为社会助老组织热衷的场所。家中父母,成为子女们、游子们的牵挂。

只是,一年一度,重阳来得慢、走得快,今天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敬老日,转眼就会变成明天的秋风落叶黄。“今又重阳”,又成为老人们一个365天的漫长等待。但我们必须说,节日一年一度,尊老敬老的热情却不能仅仅在节日。重阳节是敬老的日子,更应该成为每一年敬老的新开始,通过红红火火的节日宣传教育和敬老活动,要让全社会更懂得对老年人的尊敬,更理解尊老敬老的意义,从这一天开始,让尊老敬老成为全社会和每一个家庭的常态。

关于重阳节心得体会 篇31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农历九月九,秋高气爽,这个季节到郊外远足、登高望远,可达到强身健体、祛除病痛的效果。

在这个充满温情和关爱的节日里,全国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作为老年人,要把自己“老”成一本经典旧书,翻看许多遍,可还是想再翻翻看看;把自己“老”成一首精彩老歌,哪怕只有自己和老伴儿爱听,也将平凡日子演绎成浪漫的“秋日的私语”;把自己“老”成一杯陈年老酒,让岁月冲掉火气,沉淀下历久弥香的“老酒馆”味道。琴棋书画,唱歌跳舞,旅游观光,阅读写作,剪报收藏,养花育草,交友同乐;当志愿者,发挥余热,奉献社会……各取所好,自得其乐。

作为晚辈,一方面,我们要从敬养父母做起,除了给予他们物质上的慰藉外,还应尊重老人的爱好和精神需求,和老人一起参加一些诸如旅游之类的利于老人身心健康的活动,给老人带来健康快乐。另一方面,要扩大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范围,把目光投向那些特别需要我们关心关爱的老年人身上,为他们做一些实实在在有益的事,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时时处处发扬尊老敬老美德,把爱老助老化为日常行动。九九重阳日,人间重晚晴。

过重阳节,是在用一种仪式感提示着人们,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人人尊老敬老,家庭才能幸福,社会才能和谐。当然,今天我们强调敬老爱老不意味着重阳节只是老人的节日,敬老爱老也并非仅局限于重阳节这一天。九九重阳,人们应该回归历丰富的节日形态,挖掘更为丰富的节日内涵,尤其是其中高雅优秀的文化传统底蕴。让重阳节蕴含的怀恋故土、思念亲友、孝思浓郁、爱意纷扬等德泽仁爱深入人心,滋润我们的道德根脉,让传统美德涵养我们的精神家园。

关于重阳节心得体会 篇32

尊老敬老从重阳开始,关键是人们要认识节日敬老的意义。重阳节也是老年节,需要敬老,但节日敬老更多的是过程,真正的意义在于通过节日宣传纪念,弘扬民族孝老传统,引领社会敬老风尚,激发人们的自觉性,让人们真正把尊老敬老作为一种责任、而非负担。

尊老敬老从重阳开始,是时代的要求。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亿,且正以较快的速度步入老龄化社会,预计20__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到20__年,我国将从一个“老龄化”社会转变为一个“老龄”社会,这意味着敬老使命的艰巨,社会必须加大敬老投入,每个人必须更加担当敬老的责任。

尊老敬老从重阳开始,是情感的归宿。敬老不能靠节日,实际上,老人较需的是平时一点一滴、和风细雨般的关爱,而非节日“疾风骤雨”和“一阵风”的关照。老人对子女们的要求并不高,如近日媒体披露的多起家庭养老案件,老人状告子女,只是要求“常回家看看”。敬老,对子女们来说重要的就是能够常回家看看,哪怕是隔三差五地打个电话、视个频。对社会来说,就是有个养老的良好环境和基本保障,让老年人能够做到老有所乐。

尊老敬老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于家庭子女、还是社会,都要成为一种常态。重阳节敬老,只是一个新的开始。但愿火热的重阳节过后,是全社会更殷实的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常态和良好风尚。

关于重阳节心得体会 篇3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个人责无旁贷的义务。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只有孝敬自己父母的人,才会真心懂得去爱别人。

今年中秋节前的一则新闻震惊了我,中秋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但洛阳市却发生一件令人揪心的事:9月18日晚,一对空巢夫妇被发现死在出租屋里,遗体已经腐烂发臭,而他们有三个儿子。这本是“常回家看看”入法之后首个团圆假,老人的过世给那些在外地工作的子女提个醒:要常回家看看。

我从来都看不起不孝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同这些人做朋友,试想,身之发肤受之父母,却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他能会真诚的对待别人。

在基层工作处理家长里短的事儿时,一遇见有人不赡养老人,我就生气。特别是听到有人为自己的不孝找借口:或小时候父母偏心不亲自己,或因父母没给自己看孩子,或是弟兄多,怕自己出力多吃亏等等,理由不一而足,反正是父母对不住自己,他们老了不该自己管。我更是大声斥责他:“没父母会有你,不亲你你会长大,不求你回报他们多少,只求你能给母亲买点好吃看看他,还她十月的怀胎苦,多陪父亲说说话,还他教你牙牙学语情。”

我拿我父亲的事例劝解他们,父亲弟兄三人,爷奶一直由父亲赡养,奶奶去世后,十一年前父亲患喉癌动手术失声,即便如此,他也没想着让爷爷在三兄弟家轮流管,用父亲的原话:“你爷年纪大了,跟着咱家,已熟悉他的生活规律,来回折腾,容易生病。”可不是,九十岁高龄的爷爷,被自己是病人,还需他人照顾的父亲伺候得身体很好,能到处走动,这个大家从没因照顾老人的事生气,父亲赢得一大家子的'爱戴和全村人的尊重,我们小辈们也都学会爱护老人们。

我劝告不孝的子女时常说:“一对老人可以养活起三四个孩子,而几个孩子难道抚养不了两个老人,弟兄中只要一个人带头孝敬父母,会带动其他人的,孝敬老人不亏,人在做,天在看,是行善积德,何况还是给后辈树立榜样呢?”因在儿子小时候时详细解读和背诵过《弟子规》,我拿里边写的“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解释给他们听:双亲疼爱我,我孝顺他们没有什么难的。如果双亲不喜欢我,讨厌我,我还能尽子女的孝道,这个“孝”才称得上“贤”。如果他们有了过错,我们也要想办法让他们改正。只有发自内心,做到和颜悦色,劝勉时注意尊重,肯定可以感动父母。人称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有仁慈之心。有仁慈之心的人,一定会孝养他的父母。如果我们今天不孝敬我们的父母,上行下效,将来我们老了,下辈子孙同样也不会孝敬我们。常是尽自己微薄之力,用苦口婆心的规劝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劝醒了一部分良知未泯的儿女们。

爱老人,从现在做起,从爱自己的父母做起,不要再出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心痛,父母年轻时抚养教育儿女不易,年老身体不好却也不愿麻烦子女,他们不为索取,不求回报,点点滴滴都让我们感动,也教会我们怎么做好父亲母亲。其实我们的孝,可以体现在点滴小事中,电话中几句暖心的话,回家一包小小的糖果,孩子们一个亲吻,甚至是你多吃一碗饭,拿走他们亲手种的蔬菜,都会让父母高兴好长时间,他们不是在意你回家买的东西多不多,贵不贵,在意的是你过的好不好,身体棒不棒。这种爱像春日的阳光,暖暖的,暖暖的。

爱老敬老,从我们做起,付出真心、真爱和真情,将尊老、爱老、孝老发扬下去。

39 38238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