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课堂》读书心得精彩4篇
【前瞻】此例由阿拉题库网友“荣誉”精心整理编辑的“《重新认识课堂》读书心得精彩4篇”优秀文档,以便您学习参考之用,“轻松办公、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吧!
《重新认识课堂》读书心得【第一篇】
理想的课堂是什么样的?怎样上才是一节好的数学课?从上班到现在已有24个年头,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也一直感到困惑。20__年寒假静下心来细细拜读了贲友林老师的《重新认识课堂》一书,让我跟着贲老师,在一个个小故事和教学案例中重新认识课堂。
理想课堂是什么样子?贲老师在书中第一辑就直接讲到。贲老师说:“课堂中,学生积极主动,善于倾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争先恐后地举手,自信大方地表达,或补充,或修正,或肯定,或质疑,充满有主见又不失童趣与深刻性的争辩,一个个小精灵都是知识、思想、方法的产生者,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生机勃勃、兴趣盎然,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成长。”我想这是每一个老师都理想的课堂。贲老师的课堂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一切都围绕学生的学习展开。奉行人人都是学习者,个个都是小老师。在他的课上学生敢想敢说并敢做,想学会学并乐学。
针对我们的课堂所存在的问题,贲老师首先提出课堂你“听讲”吗?学生听讲,理所当然,作为老师听谁讲?无疑是听学生讲。但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师不听、假装听、充耳不闻的现象比比皆是。其次贲老师提出上课,你会“不讲”吗?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不讲”,讲的是学生不能自主学会的内容。不讲的是给学生更多深入思考,充分交流的机会。不讲也是讲,正如老子的无为而为。让我感到共鸣的还贲老师指出教师的提问到底选择什么样的学生回答问题?回想自己上课的时候,特别是上公开课时,提出问题后全班没有学生举手回答就特别慌张,会把问题重复一遍,还会把问题分解成更精细、更简单的问题,更是倾向比较优秀的学生发言。习题讲评结束,问学生“做对的举手”,“你们同意吗”。当学生全部举手后,自己并没有及时捕捉错误资源加以分析。而贲老师的课堂中,老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并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邀请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发言。培养优秀的学生达到:别人举手我不举,别人不举我“亮剑”。对于学生想法的评判,也不是简单地“同意”了事。正如贲老师在书中所说:“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地警醒自己:我是谁?为了谁?教师的教,应服务于学生的学”。简单的一段话,说出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真谛,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了学生的发展,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指引学生未来生命的成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支粉笔和一块小黑板的课堂,已经成为传统、保守、封闭、落后的课堂。老师们会时常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特别是公开课,如果不用多媒体课件,好像都过时了。课件已经成为公开课的“标配”。本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我们上课更轻松,课堂更美好,但我却感觉更忙碌。难道现在每节课都非要用课件才能上得更好?我想还有很多老师和我的困惑一样。从书中,贲老师利用几个课例很好地给大家解释了疑惑,其中一个例子让我记忆深刻,是贲老师给学生解释什么是“作业宽度”,只是用一支粉笔和一个黑板擦在黑板上现场完美的演绎了播种机的“作业宽度”。选择教学技术手段,必须遵循容易获得原则,方便学生原则,方便教师原则,即花尽可能少的投入,产生尽可能大的收益。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说的真好。
通过读贲友林老师的《重新认识课堂》,让我对课堂也有了新的领悟:
1、要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吝惜自己表扬的语言,关注学生的面要广泛,争取让每一个孩子听懂,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相信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3、在课堂中不能急不可待,要学会等待。
4、在课堂上,要尽量让学生自己观察、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尽量让学生自己表述、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尽量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积极思索,主动向前,并且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学习,学习如何促进孩子学习的法子,研究法子,创造法子,应用法子,让每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重新认识课堂》读书心得【第二篇】
刚上班的时候,和几位教数学的姐姐聊天,聊到了教数学的大家,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贲友林老师的名字。后来,名师工作室的老师在暑假的时候去参加教师成长学院,回来做报告时,我再次听到贲友林老师的名字。我听着去学习的老师讲着贲老师的课堂是多么的真实有趣,贲老师有多么多么的优秀,不禁产生了好奇,就从网上了解到了一些关于贲老师的信息,贲友林老师是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第三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奖获得者……头衔、成绩很多,而且都是响当当的,让我心中不由得生起了敬佩之情!之后有机会阅读了贲老师的《重新认识课堂》这本书,让我收益许多。
《重新认识课堂》这本书展现了贲老师在课堂上的切实感悟。让我觉得读起来津津有味的正是贲老师结合真实的教育故事、案例,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让阅读的人有收获的同时又不会觉得枯燥,也让我觉得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重新认识课堂。身为教师的我们也许会说,谁还不认识课堂啊!的确,教师每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上课,但我们的课堂是否总是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一路走来,我们到底认识课堂吗?读完贲老师的书,我觉得我对课堂的认识远远不够!目前的课堂更多是不假思索地凭着惯性前行,缺少了很多经过思考的行动。贲老师提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没有思考的行动,是茫然、盲目,甚至是危险的。改变,应该落实到行动中;行动,应与思考相伴。让我恍然大悟,我认为的思考太浅显了,可能仅仅是围绕着教学内容的思考,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明白了,一个好的课堂,还要思考很多很多。
比如:何为学习?无变化,非学习。学习不仅仅是认知上的变化。还要有能力水平,思维、情感态度上的变化,这应该是一点一滴的积累,不能一蹴而就。我反思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在课堂上太过于关注孩子的知识水平,忽略了情感水平。应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使孩子成为完整的人。
谁学习?课堂上,学生和教师都要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现在的课堂,虽然在慢慢地变化,更注重孩子的主体地位,但还是远远不够;并且在课堂上总是以学生学习为主,却忽略了在课堂上其实教师学习和反思的地方也有很多。
学习什么?这一点,我感触最深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学习什么。应该学会不说话,学会倾听,学会关注全班学生,这正是我还需要学习的地方!
怎样学习?学习,是从感觉开始的,是对其错误自我修正的一个过程。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不要害怕孩子犯错,因为孩子犯错,经过修正,也是学习的过程。希望我每天上课前都带着“美好即将发生”的心态走进课堂,期待展现学生的美好。其实,学生的美好,不仅仅是他们正确甚至于完美的想法。学生不正确的、不完美的、有瑕疵的想法,同样是美好的。正是这样,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真实的成长的过程。
看了贲老师的课堂实录,让我在一个个故事和案例中重新认识课堂,仿佛我就置身于贲老师的课堂中,会思考贲老师提的问题,会因为同学们的回答笑起来,觉得非常得有趣味。这些课堂实录对于我来说是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这让我对贲老师其它的书也非常感兴趣,期待着去读另外几本书,去思考,感悟……
《重新认识课堂》读书心得【第三篇】
如何让知识高效传承,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聚焦到教育领域,如何更好地展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艺术,让师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共同进步,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何为课堂?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如何听课?这些常见却并不简单的问题,我们都能在贲友林《重新认识课堂》一书中找到答案。
一、为何要“重新”认识课堂?
特级教师贲友林,深耕小学数学教学一线多年,他不仅是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还是第三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奖获得者,曾获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第五届观摩课评比一等奖。除了教学成果显著之外,贲老师还擅长教思结合,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所感所获诉诸文字,期待启发更多的教育同仁关注教育现象。贲友林迄今为止已出版了专著《此岸与彼岸》《现场与背后》《贲友林与学为中心数学课堂》《寻变:贲友林的“学为中心”数学课》等,用脚踏实地的行动坚定走到了教育的新境界。
在贲友林老师任教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中,有这样两句话——“人人都是学习者,个个都是小老师”,而这种教学状态的最佳实施平台无疑正是课堂。《重新认识课堂》一书也正是以我们司空见惯的课堂为观察和研究对象,精编了贲友林的50余篇文章,集中展现了他对学校改革的核心——课堂的深刻反思和切实感悟。在各种关于课程改革的讨论不绝于耳的当下,能够做到不偏离学校课堂教学的本体,将所有的实践和思考都指向“人”这个核心,思考如何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堂里真正发生,这种人文教育精神的彰显愈发难能可贵。
什么是“课堂”?当下有三种主要的理解:一是指课堂教学的场所,即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教室;二是指课堂教学,也就是发生在教室里的教学活动,这种互动过程伴随教育活动的大部分时间;三是指一个学习型共同体,也就是学生成长与发展、教师专业提高的共同体。不管是真实的教室还是生成性的教学活动,都需要教育者关注学生,关注“人”,而课堂该有的样子,主要也就是学生认真学习、汲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塑造品格的样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也和教学一样有法但又无定法,贲友林在书中不无动情地描绘了自己心中“理想课堂”的模样:
“课堂中,学生积极主动,善于倾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争相恐后地举手,自信大方地表达,或补充,或修正,或质疑,充满有主见又不失童趣与深刻性的争辩,一个个‘小精灵’都是知识、思想、方法的生产者,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生机勃勃、兴味盎然,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成长。”
在这段描述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在知识传承的过程中思想火花碰撞的欣喜,是活力四射的、充满智慧的、教学相长的状态,而不是死气沉沉的、矫揉造作的、强行灌输的“一言堂”。当然,这也是值得所有教师努力去创设和构建的学习共同体。当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不能因为某些教育现象司空见惯就不去深挖背后的教育原理,如果不能常常去认识,那么即使是大家说的“常识”也变成了“不识”,课堂教学中蕴含了教师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与此同时,教师呈现出来的课堂质量,也深刻关乎着教师教育生活的质量。因此,重新认识课堂,是一名教师克服思维定式,突破认知藩篱,最大限度实现自身成长的必由之路。
二、教学:如何培养真正的学习者?
贲友林老师的《重新认识课堂》全书共分五辑,分别是:第一辑《课堂的样子》、第二辑《课堂无小事》、第三辑《课堂的另一种解读》、第四辑《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和第五辑《观课之思》。除了第五辑主要是写给教师听课的若干建议之外,其他四辑都紧紧围绕着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展开,作者从教学基本问题出发,结合真实的教育故事、案例,对教学主要环节的新课导入、课堂提问、教学板书、收尾小结、课后留疑等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剖析,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贲友林作为一个具有洞察力和思辨精神的教育专家,总能透过看似寻常的教育现象摸索到背后的规律。比如,很多老师和家长都经常会对孩子嘱咐“你上课要认真听讲”,学生认真听老师传道、受业、解惑,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知识,听起来无可厚非,可是作为负责向学生传承知识的老师,我们需不需要听讲?听谁来讲?毫无疑问,是要听学生来讲,这确实很多老师经常忽略甚至有意忽视的部分。结合学习的金字塔理论,学生如果能够在接受新知识之后,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之后复述一遍,学习效果更加,因此教师如果能够把握此规律,给学生留下更多敢于讲的“输出”机会,就能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最终效率。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现象叫做“知识的诅咒”(thecurseofknowledge),指的就是一旦我们自己知道某样东西,我们就会发现很难想象不知道它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的知识“诅咒”了我们。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同别人分享我们的知识变得很困难,因为我们不易重造我们听众的心境。贲老师在书中讲这种现象引述为“知识偏差”,这种偏差不仅每天在师生共同经历的课堂中上演,而且经常容易引发师生之间的不愉快。
老师心里总是心怀委屈“我这么努力地上课,讲的都是这么容易的知识,为什么学生就是学不会呢?”学生心里满腹狐疑“为什么老师总是说这个知识点容易,明明学起来那么困难,难道是因为我太笨太蠢了吗?”长期以往,除了造成紧张的师生关系之外,也很容易导致学生身心发展受挫,这是典型的“双输”。正因为如此,贲友林老师告诉我们,在面对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时刻谨记不仅要听清学生讲了什么,更要明白学生想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必须克服自己身上培养起来的高傲自大。
除此之外,贲友林还是提出了关于在课堂上正确提问的种种方法。同样一个问题,优秀学生和其他学生的回答,差距往往非常大,很多老师在公开课上喜欢设置那些相对容易的问题,然后马上请优秀学生给出正确答案,这种操作甚至成为了公开课的一种固定模式。但贲老师却认为,设置这类问题背后折射出来的,其实是老师的一种不自信、怕出错的固有心态,也侧面反映出此类问题的挑战性不够。频繁让优秀学生回答问题,更可能是一种课堂“灾难”,因为很多可以生成性的知识道路被封锁,原本应该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变成了一场优秀学生的“才艺展示show”,这当然不利于学生的进步。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警醒自己:我是谁?为了谁?我要培养怎么样的学生?如此才能隐藏教师的锋芒,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亮剑”。
贲友林老师还对如何开展各个课堂环节给出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他批判了目前存在的过度“试教”行为,认为优质课堂应该多一些意料之外,呈现学生本真的学习过程与表现。即使是在理科课堂上应用广泛的专项性“前测”,也要把握好应用的范畴,应该服务“教”、支持“学”,充分考虑到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导入环节要注重联系热点和生活、课堂总结要注重“求同存异”、课堂板书要注重讲教学内容结构化,尤其是各种教具、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使用更是要从实际出发,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让工具真正服务于教学活动,进而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
三、如何培养真正的学习者
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进,很多原有的教育教学术语也悄悄发生了转变。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由教师的“听课”和“评课”变成了“观课”和“议课”,这背后当然与教学思维的转变息息相关。课堂以人为本,授课以学生为中心,在这些理念日益获得广泛认同的前提下,学习优秀教师的授课模式和课堂氛围营造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对教师来说,“上课+听课”是日常工作中非常常见的模式,所谓“听课”或者“观课”,其实是一种课堂观察行为,而且更多发生在现场教学之中。在课堂现场,深入课堂教学现象发生于教育规律呈现的场域之中,分析、解释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现象,探索、发现课堂教学的科学规律,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贲友林老师本身是一名优秀的一线教师,也经常担任很多公开课的评委,因此有大量身临其他教师课堂教学一线的机会。课堂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我们在听课时候除了应该关注老师的教学方法,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还应该关注“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如何开展。也就是说,我们既要看学生操作、思考、表达、与同伴之间交流的学的表现,又要看老师如何组织、引导、促进等教的行为。贲老师从一个简单的提问引发了老师读者的思考——“听课时,你坐在哪儿?”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但是却并不是一个可以轻易被我们轻视的视角,作者接下来指出,为了达到更好的听课效果,除了在听课时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干扰之外,还要找准位置:
“听课时,比较好的座位选择是在教室内学生两侧的中间偏前的位置,这样,可以纵览全班,既可以看到教师的一言一行,也能把学生的一颦一笑尽收眼底。”
既然选择听课,那除了找好一个合适的位置之外,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做好听课记录,贲友林老师循循善诱,总结并分享了自己多年以来写听课笔记的宝贵心得。从最开始繁琐的师生问答全程全景式记录,到重点记录课堂教学主要环节及结构,再到后来对课堂中或有亮点或有遗憾的教学片段的“兼收并蓄”,当然也包括随时写下随想、困惑和后续值得关注与思考的问题。这样的一套听课记录,有“骨架”也有“血肉”,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充满着个性化色彩,听思结合后真正成为了教师个人学习与成长的知识宝库,值得所有教师,尤其是依然停留在事无巨细摘抄教案层面的教师的认真借鉴。
我个人常常陷入不知道如何听课,更不知道如何做好听课笔记的阶段,去听课的时候常常是拿着被听课的同事给所有听课教师准备好的教案,把上面列举的所有内容一股脑抄到听课笔记上,即使偶尔关注到一些学生的互动环节,也常常只是当成固定流程给补充到学生活动那一部分,真称得上是看热闹,距离贲老师这种内行看门道的差距相当之大。贲友林老师鼓励所有教师保持真诚的底色,不要为了公开课的效果就弄虚作假,他对公开课的定义是“呈现真实的课堂,探讨真实的问题,真诚地互动交流,进而获得真实的长进”,这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一个教育专家的高尚品德,除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之外,教师内在的品格更是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发展。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认真品读过贲友林老师的《重新认识课堂》一书后,我真正感受到了一种永不止息的探索精神,诚如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在本书序言中所讲的那样:“一路走来的人,一路向前的人,才可能收获成功”。教学无止境,课堂活力的勃发更需要每一位老师潜心钻研,希望每一位一线教师都能扎根课堂、深耕课堂,为未来教育生态的构建持续赋能!
《重新认识课堂》读书心得【第四篇】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最近读完了贲友林老师的一本著作——《重新认识课堂》。
这本书一共有5辑,分别是“课堂的样子”“课堂无小事”“课堂的另一种解读”“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观课之思”,记录了贲老师细致入微的课堂观察。通过读贲老师的文章,让我也重新认识课堂,对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收获。
一、教师要会听
在平时,我们去听课时,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讲课老师提出问题之后,总是期待着学生能回答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如果学生回答的内容不是老师期待的,就会被老师抛之脑后,不予理睬,直到老师听到自己想要的声音,才满意地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老师这样的听,不能称之为“会听”。这样的课堂,也是“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学生的回答是为了老师能够顺利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服务的。
真正的听,是什么样子的?贲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
真正的听,其标志是:教师听后所讲的与学生所讲的是彼此关联的。也就是说,紧承其后的教师的讲,应是顺水推舟的“接着说”,而不是另起炉灶的“重新说”;紧承其后的教师的讲,既基于学生的想法,又提升了学生的想法。仅仅听懂,这只是开始。
回想自己的课堂,现在能做到的,就是会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能听懂每个学生的发言。听懂之后,该如何处理?紧随其后的讲,既要基于学生的想法,又要能提升学生的想法。如果说,教师会听,是读懂学生的一种表现,那么仅仅做到读懂学生是不够的,还要做到读懂课标,读懂教材,这样才能让课堂在读懂学生的基础上走向“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引领学生走向学习的深处。
二、教师要会问
回想我们自己的课堂,我们是如何提问的呢?如果想要课堂顺利进行下去,无疑,提问优秀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就可以很快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在公开课上,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课堂学生的开展,似乎进行的很顺利,一切都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课堂如行云流水般开展。然后,这样的课堂教学真实吗?隐藏在背后的学困生的问题如何解决?那些跟不上优等生的学习步伐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提问中,一步步迷失自己,因为他们的问题永远不被发现,问题积攒的越来越多,最终会导致一个班两极分化的现象会越来越严重。
贲老师是如何做的呢?他写道:
在我的公开课上,那些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我是一定要邀请他们发言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们知道,老师信任他们,爱他们。当然,请他们发言,以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现在则是“哪壶开了提哪壶”。
贲老师说“优秀学生发现,可能是课堂的一种灾难。”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有体会。因为优秀学生发言时,其余学生可能只是观众、听众、旁观者,自然会比较“绝望”。
那要不要优秀学生发言吗?当然要。在关键的时候,遇到有挑战性的问题时,可以把发言的机会留给他们。
三、教师要会讲
怎么样才算“会讲”呢?首先我们知道怎样的老师是不会讲的老师。比如,上课的老师事无巨细,每个环节,每个细节,老师都讲的很清楚,胡子眉毛一把抓,面面俱到地讲,这样的老师,就是我们说的“不会讲”的老师。看似哪里都讲到了,但是又感觉哪里也没讲清楚。因为这样的“面面俱到”,体现的是“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想要“面面俱到”,最终结果只能是“面面俱不到”,深度学习很难在课堂上发生,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也很难得到发展。
那怎样的老师,才是“会讲”的老师呢?贲老师这样写道:
课堂上,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中有会的,有不会的,让会的学生讲给不会的学生听。学生能讲的,教师不抢着讲。学生能讲清楚的,教师尽可能不重复讲。教师讲的,是学生不能自主学会的内容。
老师只有清楚了哪里是不需要讲的,才能真正做到“会讲”。
教师的“不讲”,是为了给学生更多讲的机会,更多深入思考、充分交流的机会。“讲”与“不讲”,都是为了促进学生高质量学习。老师适时地退,才能让学生勇敢地进。
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老师心里始终要明白,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本位的课,会上得顺顺当当;学生本位的课,充满了节外生枝。
理想的课堂,是学生本位的课,是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因为这样的课堂,深度学习才能发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地。
上一篇:高中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汇聚
下一篇:销售工作心得体会(通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