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故事心得体会【精编11篇】
屈原以忠诚与理想追求真理,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令人深思他所承受的孤独与痛苦。这样的坚持,是否值得我们铭记?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屈原的故事心得体会范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屈氏家族 篇1
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和楚王一样,芈姓,但楚王是熊氏。该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现在湖北宜昌)。这就是屈原的故乡。
春秋初期,约公元前七世纪,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叫屈瑕,他的后代就 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类似的,还有春秋时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战国时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国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够从春秋前期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一直处于楚国的高层,这个家族可谓经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据说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
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家,当时叫作“公族”或“公室”,那么他和楚国的关系,当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孙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到了屈原这一代,屈氏当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来被秦国俘虏的大将屈匄。据屈原《九章·惜诵》诗句“忽忘身之贱贫”,可知当时这个贵族家庭已经衰落。
屈原爱国事迹 篇2
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秦国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我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可是怀王的儿子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我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如今秦国愿意跟我们和好,怎么能推辞人家呢。” 楚怀王听信了儿子的话,就上秦国去了。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秦昭襄王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大夫屈原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怀王报仇雪耻。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一些大臣的仇视。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他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汨音mì)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
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渔父。渔父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等地步呢?”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人;许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我听人说过,刚洗过头的人总要把帽子上的灰尘掸干净,刚洗过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的灰尘。我跳进江心,葬身于鱼腹中,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脏。”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渔父和附近的'庄稼人很难受,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后来,人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 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人们把每年农历五月初
屈原死后,留下了一些优秀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是《离骚》。他在诗歌里,痛斥卖国的小人,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对楚国的一草一木,都寄托了无限的深情。后来人们称屈原是一位我国古代杰出的爱国诗人。
屈原为谁创作的山鬼 篇3
《山鬼》是屈原创作的一部诗歌,主要讲述了山中有一名妖冶精灵,妩媚多姿,引得众多青春少年去求爱的故事。少年们为了博得美人归,在这女子面前纷纷显示自己的才学技能。题目所称“山鬼”,并不是说山中有一只女鬼的意思。这里所说的鬼是一种寓意,指的是祭祀活动中对于鬼神的敬重和捉摸不定。
如同曹植为了心爱女人创作洛神赋一样,屈原创作《山鬼》也是为了这样一个女人。众所周知,屈原出身贵族家庭,即使家道中落,交际的也都是士大夫贵族等人群。屈原满身才学,经常有人邀请他去家中做客。屈原不喜交际应酬,但是为了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偶尔也会应邀前往。一日,他来到一位士大夫家里做客,士大夫的女儿早就听闻屈原的名气,便假扮侍女站在门外,借端茶递水之际,将信物偷偷交到屈原手里。事后,士大夫家小姐约了屈原在后山相见,但是屈原一心想着报效国家,便与佳人约定待楚国变法成功后他就去提亲。
然而,事与愿违,屈原的变法严重损害了贵族封建集团的利益,他不断被弹劾。就在此时,秦国又开始侵犯楚国边境,楚怀王便想派人去和亲,人选就是这名士大夫家小姐。小姐满心爱慕着屈原,便在前往秦国的途中跳崖自尽了。
屈原得知这个消息后,悲痛万分,创作出《山鬼》这部作品来宣泄自己悲愤的心情,祭奠他死去的爱情。
有关屈原的故事 篇4
屈原投江
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 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 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
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 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
后来曾经被召返。 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 执意入秦,被扣留,后来客死秦国。 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 听信令尹子兰的谗言, 再次驱逐屈原。 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 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 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
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 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据闻一多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 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 但从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 中国社会主流所公认的一直是端午节祭祀屈原。
屈原爱国的故事 篇5
屈原是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他出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家乡在现在的湖北秭归,离长江三峡不远。这里风景奇美,山光水色,迷人动听。屈原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楚国。可是楚国的统治者腐败无能,不图进取,使国家渐渐衰弱,百姓生活也很痛苦。屈原对此非常着急,他来到王宫,劝楚王改革图强。不料他受到奸臣的陷害和攻击,一度信任他的楚王竟把他赶出都城,流放到了远方。
屈原的一片爱国心不被人理解,他难过极了。有人劝他说:“楚国既然不需要你,你何不到别国去,照样可以施展才能呀!”屈原回答说:“我爱我的楚国,为它的命运担忧,为百姓的痛苦伤心。我明知道自己的处境很危险,可是我舍不得我的故土,我希望有一天还能为它出力。”
屈原写了许多诗,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他想象自己乘着龙驾着象,在天空中翱翔,就要飞往远方,离开楚国。忽然回头看到了可爱的家乡,立刻停住了脚步。他的仆人哭了,连马也不肯再往前走,他又回到了楚国,并下决心:如果不能实现我的愿望,我就投江而死,用生命殉我的祖国!
不久,屈原怀着对楚国深深的眷恋,投入了汨罗江。他对楚国的爱就是对中国的爱,对自己所属民族的爱。所以全国人民至今还怀念他,每年的端午节,人们划龙舟,吃粽子,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爱国的事迹 篇6
唐朝有一诗人陆龟蒙写过一首诗叫《离骚》: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岂知千丽语,不敌一谗言。屈原,作为一个在封建时代的人,思想是多么的进步!在当时就发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感慨!可谁知道,楚王竟然听信奸臣之言,流放屈原,导致国破家亡的局面。我不禁对这位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者感到无限的叹息!
今天下午,我的表弟袁齐兴高采烈地吃粽子。我就一本正经地说:“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小表弟不屑一顾的`说:“管它那么多干吗,反正就是开开心心吃粽子的。”我的表情立刻严肃起来:“端午节怎么能是光开开心心的吃粽子呢,你居然连端午节的来历也不知道!”他目光炯炯有神地说:“你说说看。”于是,我就讲起来端午节的来历:“古时候,有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叫屈原……”小表弟听得目不转睛:“屈原真是个爱国诗人啊,呵呵,我又了解了新知识,上学了对我们班同学说说,他们都不知道!”小表弟又问:“那么,为什么叫端午节呢?”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 农历以地支纪月, ”
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会永远刻在人们骨头里,楔在人们心里。明天,我会再一次记起你的,屈原!你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的脊梁!
屈原的故事 篇7
说到端午节,大家一定会想到包粽子、划龙舟。而这些民间习俗都是跟屈原有关的,你知道屈原有哪些故事吗?屈原的故事,小编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下吧!
大约在公元前三四零年的战国时代,屈原出生在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里。他青年时代就有着出色的才干,踏进楚国朝廷不久,便受到赏识,当了[左徒]这一仅次于宰相的大官。但是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终于被削职流放出去。他在流放途中,走遍了现在湖南、湖北的许多地方,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忧民感情的诗篇。后来楚国亡了,屈原心裹有说不出的痛苦,便来到泊罗江边,抱起一块石头,纵身投入江里自尽了。
屈原死后,人们为他建庙筑坟,长久地敬仰他、怀念他。他死在农历五月初五日,人们把这一天当作一个节日,即端午节。屈原的家乡和中国南方广大地区有个风俗,每到这一天就要举行盛大的划龙舟比赛,据说划龙船就是表示救屈原的意思。人们每到端午节就要吃粽子,据说也同屈原有关。最初是泊罗江边的老百姓为了祭祀屈原,把米包成粽子投进水里去喂鱼,使鱼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尸体;后来这习俗传遍了全国,甚至还传到了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
屈原的故事 篇8
风中轻轻呜咽,月色淡然的寂寞暗暗褪去。
战国时代楚国臣子屈原,是个有胆识、有智慧、口才好、文章、作诗都很厉害的人。但是 当他看到屈原,心中就怒火中烧,便在楚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王不能辨明是非,一气之下,把屈原赶出宫外,但屈原仍时时担心国家大事:新皇帝上任后,靳尚又搬弄是非,屈原又被赶出宫外,后来屈原就带着满腹的委屈抱着大石,跳入汨罗江中,结束了他的一生。
屈原的爱国事迹,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屈原虽然被小人污蔑,被赶出宫外,但他仍关心着国事,为国家操心,连死前的一分一秒,脑子离乡的也都是国事,我们很应该效法屈原的爱国精神。屈原把一生都献给了楚国皇帝,无怨无悔,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想屈原一样爱国,但是最少也不能做想靳尚一样的小人,到处污蔑,中伤别人。
爱国是很重要的,如果连国民都不爱国的话,国家就会变得四分五裂。同样的,我们在过团体生活的时候,听从组长的命令,积极地做好自己的事,像这种爱国也服从精神是我们一辈子都受用无穷得。
爱国有多重要?如果屈原和其他大臣一样,都不是爱过的好大臣,楚国就不可能和秦国成为当时的第一强国了。我们现在没有皇帝了,但是我们要如何做个爱国的好国民?我们出生的国家就是我们的家乡。爱护家乡不乱丢垃圾、不吸毒,使我们国家的治安变好,就会有许多观光客来游山玩水,是国家的风气变好,科技进步,自然而然就成为强盛的国家。
其实爱国的方法有很多,像我们虽然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但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却很多!我们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来守护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现在,我们纪念爱国的屈原,因为我们不忘过去。我们不忘过去,所以我们腾飞,在纪念中,我们学会了坚强与独立;在纪念中,我们学会了反思与远眺;在纪念中,我们学会了沉痛和怀念。
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每个人不忘历史。我们心中都明白,纪念不是纯粹纪念,在纪念中,在一种回首和追思的过程中,我们会励精图治,依然接过手中飘飘的红旗!
最新屈原英雄事迹简介 篇9
日出
汨罗江边,你苏世独立,受命不迁,只因你深固难徙。一身青衣在晨风中飘舞,被绣上朝阳似火。江水平静似一帘幽梦,也如你此刻的心。
耳畔传来《橘颂》的余音袅袅,于是一幕话剧在回忆中上演。橘树下你挥笔讴歌生命,婵娟为你送来缕缕茶香;郢都大殿上楚王为你接风洗尘,夸赞你促齐联盟的改革主张。于是,你秉烛达旦,抚案筹简册,舒眉向青天。
此刻,你矗立江边,任思绪像滔滔江水一样奔流。
烈日
恍惚中,你脚下的芳草不再翠滴,只因失去了你傲岸身躯的荫庇。烈日在你头顶高悬,把你的影子驱入江中,被浊流击得粉碎;还不时喷出几团火焰,使江水沸腾,大地焦灼,和你的一腔怒火撞击,形成了闪电,声震如雷。电光中有你与张仪力争的正气,有你傲视南宫的威严;有你诅咒天神的凛然,有你面对婵娟尸首的无语。
佞的排挤,的叛离,人情的冷落,世态的炎凉,将你的满腔怒火渐渐冷却,化作怒气,凝结成雨,从你的'眼角滂沱而出,冲垮了湘夫人的荷屋,熄灭了黑暗中的闪电,遁隐了浓云里的雷鸣。
你蒙尘的心如同被历史钙化的岩石,千疮百孔,你将它抛向江中,任江水冲刷,泛起层层酸泪。
残阳
晚霞将天边染成橘红,江面上残阳如血,白昼被黑夜悄悄吞噬。郢都春闱的帷幕在你的眸子里缓缓落下,远处是一片朦胧,长烟落照、晚风孤城,使你羸弱的身影顿增千年孤独。羽化成四时的悲凉,北啼血的杜鹃传唱。
你有着十万里长的忧伤,起于汨罗,流经汉唐,止于淇。
你像飞蛾扑火一样寻找归宿,焦灼的大地已不堪负重。你选择江水作为坟墓,却不愿随波逐流。你将赤诚的忠心化成坚硬的巨石,然后将它揽入怀中。
你纵身一跃,在幽暗的楚天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如一道彩虹,一头是古,一头是今。此时,一颗巨星陨落尘寰,那是银河为你落泪。
流淌千年的汨罗江畔,矗立着你坚韧的灵魂,燃烧着一个凤凰涅磐的永恒神话。
屈原爱国事迹故事 篇10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屈原的故事 篇11
有关屈原的故事
屈原生平经历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简介】
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8),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原姓芈(m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现在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入溆浦余{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在流放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当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据说就是因此而来的。
【家族】
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和楚王一样,芈(mǐ)姓;楚武王熊通之子瑕被封在屈地,屈原是他的后代以地名屈为氏,即芈姓屈氏,有别于国君一族芈姓熊氏,
该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现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这就是屈原的故乡。
春秋初期,约公元前7世纪,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叫做屈瑕,他的後代就 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类似的,还有春秋时代的若敖氏和e氏;战国时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国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够从春秋前期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一直处于楚国的高层,这个家族可谓经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据说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
屈原是楚王的本家,当时叫作“公族”或“公室”,所以他和楚国的关系,当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孙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屈原的父亲叫伯庸。到了屈原这一代,屈氏当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来被秦国俘虏的大将屈丐。屈原楚辞《九章·惜诵》:“忽忘身之贱贫”。很可能当时这个贵族家庭已经衰落了。
【生平】
出生
屈原的出生日期,自古以来有很多人研究,一直到解放后考古文物的`出土才定为公元前340年。研究屈原生辰,主要是根据《离骚》中的两具:'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王逸认为'摄提'是指'摄提格',太岁在寅曰摄提,这是以岁星所当的年次而言;朱熹则以为'摄提'是星名,这个摄提星随斗柄以指十二辰,这里以摄提星所指的月份而言。据邹汉勋、刘师培用殷历和夏历推算,定为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清代陈`用周历推算定为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二日。
1976年陕西临潼县出土了一件'利簋',器内有铭文4行,32字,记述了周武王伐纣的过程。汤炳正先生在经过认真考证后认为,'利簋'铭文'岁鼎克'三字中,'岁'指岁星,古人或称'摄提',今 '鼎'即贞,训为当。'克'与'辜'同字,为月名,十 '岁贞克'意为岁星正当十一月晨出东方,此系指木星的会合周期而言。这样,'利簋'铭文'征商,唯甲子朝,岁贞克,昏夙有商'就与《史记》的'正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的记载完全吻合。'利簋'铭文'岁贞克',与《离骚》'摄提贞于孟陬'说的是同一范畴的问题,都是以岁星的运行标记年月。若按《离骚》为例,铭文可以引申为'摄提贞于仲辜';若以铭文例之,《离骚》中的'摄提贞于孟陬'也可以简化为'岁贞陬'。《离骚》中'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两句诗的大意是:岁星恰恰出现于孟春正月的那个月、庚寅这一天我降生了。这里屈原虽然没有正面记述诞生之年,但是凡夏历正月岁星晨出东方,正标志着这一年必然是后世所谓'太岁在寅'之年。这就说明了王逸以'摄提'指木星所当年次之说的正确性,而朱熹关于'摄提'是指星名的说法是片面的。
上一篇:三生教育心得体会【范例17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