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材料(10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对民生的重视与关怀,推动社会进步与和谐,如何更好地落实这一理念?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材料”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材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材料范文精编 篇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并在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鲜明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断。这是我们党一贯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更是我党为人民服务宗旨进入新时代的新境界。

1着眼于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并不满足于实现人民的眼前利益,而是着眼于通过抓住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通过发展来实现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很多新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起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众所周知,清末以来,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有多少党派、志士救国图强,甚至献出了生命,但最终都没有成功,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抓住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只有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并带领人民解决了这个根本矛盾——“土地问题”,从而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夺取了最后的胜利。西方也标榜“以民意为基础执政”,但他们为争取选票,只满足简单多数民众的眼前需要,并不解决根本问题,结果导致社会矛盾越积越深,最终要么激化矛盾、要么诱发新的更多的矛盾。

2坚持在发展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十九大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并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等七个方面举措。

3坚持人民当家做主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不是为人民“送幸福”,也不是代替人民谋幸福,而是带领人民、并和人民一起去谋幸福,人民是主人,代替和带领一词之差,所蕴含的力量存在巨大的差距。

4依法保证群众当家做主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习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做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好社会生活之中。”

5坚持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说:“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毛泽东曾经讲过一句话:“根本利益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民众所处的层面无法意识到如何实现根本利益,只有经过共产党的教育和引导,民众才能认识到应该如何实现符合自身需求的利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材料范文精编 篇2

发展究竟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究竟由谁共享?对这一重大问题的回答,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党员干部的一种必备情怀;如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内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的时代课题。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则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一直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根本遵循。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站在人民立场,团结和带领人民反对军阀割据,抵抗外敌入侵、解放劳苦大众、建立新中国。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着力解决人民温饱问题,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努力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确立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带领人民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党的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我们党一直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原则。土地革命满足了人民拥有土地的愿望,让人民分享革命胜利成果。群众路线的确立使人民主体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思路,凝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经济生活中的创造性,使农村经济得以蓬勃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从“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两个务必”,到“八项规定”“三严三实”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一系列惠民举措落地实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就业、医疗等人民群众关心的事业不断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们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年来一直奉行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致力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衡量是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准则,使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维护和高扬。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我们党的一切工作都着眼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始终坚持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总之一句话,中国共产党就是为了中华民族、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奋斗的党。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党员干部的必备情怀

既然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则,那么,所有党员干部就应当具备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

情怀是一个人的心境或心情,体现和表达着人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是党员干部的必备情怀,是应当始终葆有的对人民的纯洁而炽热的感情。只有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才能把为人民服务不仅仅看作是工作责任,而且看作是热爱人民、牵挂人民、奉献人民的崇高境界。革命战争时代,毛泽东强调,“我们有困难,人民更困难,我们任何时候都首先要想到人民,我们宁可自己吃苦菜,也要把粮食分给群众,宁可自己盖稻草,也要把衣被分给人民”。正是具备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党员干部才能永远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始终坚持“以百姓心为心”的亲民意识,才能自觉葆有“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的为民思想,才能真正践行“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惠民举措。

情怀是一个人的精神底色,是人的精神力量的内在源头。以人民为中心之所以是党员干部的必备情怀,是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出于精神的追求、心灵的向往而去努力为人民服务。拥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就拥有了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这是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强大精神动力;这是党员干部“五加二、白加黑”忘我工作的内在自觉、坚持为人民担当、让人民幸福的价值取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材料范文精编 篇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新的高度强调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再次彰显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宗旨、根本性质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担当。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要求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十九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并对提高就业质量、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人才工作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为做好新时代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要求,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高质量做好劳动保障监察工作。

一、坚持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一切工作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人民福利不断提升,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解决了在世界范围内最难的就业问题,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劳动关系和谐指数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不断增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宗旨,承担着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和执法保障的作用,关系到劳动者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关乎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责任重大,使命艰巨。必须坚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为衡量标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到劳动保障监察全部工作之中,把广大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加以实现。

二、坚持新发展理念,促进更高质量发展。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另一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的内涵和重点、理念和方式、环境和条件、水平和要求与过去有很大不同,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和新的举措。十八大以来,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每年查处30余万件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案件,切实维护了广大劳动者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权益。劳动保障监察基本制度已经建立,工作体系日趋完善,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源头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成效明显。但是仍然存在执法方式和手段创新不够、执法能力不足、保障工资支付的长效机制尚不健全、对劳动者美好生活需要不能很好实现等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以及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差异较大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要按照十九大报告要求,深入思考新时代新使命对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究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影响,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破解劳动保障监察事业发展难题的新思路新举措,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努力实现劳动保障监察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三、以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来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劳动保障监察几年来为广大农民工解决了大量的欠薪问题,就是抓住了农民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民工的关怀落到实处,切实保障了农民工的基本生活和劳动报酬权益。贯彻十九大精神,就要进一步有效推进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突出治理重点,确保治理欠薪问题的制度措施落实落地,监管责任落实到位,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锲而不舍地解决好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同时,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完善劳动保障监察的制度机制,创新管理和执法方式,在深化供给侧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加强执法服务,健全高效便捷的劳动者举报投诉联动处理机制和预警机制,全面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的事中事后监管方式,积极探索适合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特点的审慎监管模式。充分运用网络和信息手段,建设智慧监察,提高监察执法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对各地分类指导,通过政策指导、执法协作、考核评估等形式缩小区域间工作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协同发展。 

四、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新时代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劳动保障监察承担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行政执法职能,在制止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中,具有定纷止争、维护公正、促进和谐的权威地位。在新时代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调解劳动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发挥好法治的经济发展助推器、社会运行调节器作用。为适应和满足劳动者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劳动者过上更有尊严、更加幸福的生活,必须加大立法和执法工作力度。一是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制,突出监察综合执法职能,优化执法资源,强化基层执法,加强执法保障,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执法体制;二是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升监察执法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三是加大对违法问题治理力度,将诚信评价、社会公布、信用协同监管、联合惩戒等有机结合起来,强化行政司法联动,保持对恶意欠薪行为依法严惩的高压态势;四是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立法,坚持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应,将保障劳动者权益有效的制度以立法形式体现并不断加以完善,切实发挥劳动保障监察在保障民权、化解民忧、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五是建设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的监察员队伍,注重法治文化建设,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处理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五、在实际工作中全面准确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关键要在做实上下功夫。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理解、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党中央提出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劳动保障监察具体的工作思路和工作任务,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抓好落实。一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与谋划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明确完成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二是要突出重点,在已有成果基础上,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三是要强化风险意识,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坚守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四是要立足当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面完成今年确立的各项工作任务,特别是打好岁末年初治欠保支攻坚战。

新时代当有新气象,新征程要有新作为。作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者肩负神圣使命,必须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不懈的努力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保证广大劳动者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材料范文精编 篇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初心和使命,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忠实履职尽责,以坚如磐石的决心、决战决胜的勇气,推动党内政治生态实现根本好转,书写全面从严治党新篇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历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坚持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的本质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人民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

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坚决反对腐败,赢得人民拥护,夯实最牢固的执政基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应有之义,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坚持为人民服务,就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始终把人民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的需求作为第一要务,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材料范文精编 篇5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近日出版发行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也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进行深入阐释,强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这些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断和阐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深刻揭示和彰显了我们党立党为公的价值追求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时代内涵,是对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根本立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追求的生动诠释,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必须自觉践行的实践要求。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生动诠释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决定了我们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坚定维护者,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98年来,无论世情、国情、党情如何发展变化,我们党都始终坚持并忠实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牢牢把握和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中,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汇聚起了推动事业前进的磅礴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刻回应、解答和阐释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性问题,准确把握了新时代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在新时代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我们要更加坚定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实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狠抓惠民举措的落地生根,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要努力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实践要求,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新期盼,着力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更高水平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和政治特性。始终同人民在一起,始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特征。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都强调牢牢坚持人民立场这一根本政治立场不动摇。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正是因为坚守人民立场、代表人民利益,广大人民才义无反顾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构筑起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的钢铁长城,汇聚成不断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强大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要求,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深化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立场原则,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继承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心仍然是最大的政治,只有站稳人民立场,谨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才能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才能最终赢得时代、赢得伟大事业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因此,在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牢牢坚守人民立场,永葆人民情怀,始终牢记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以人民为中心切实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好增进人民福祉,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所要实现的奋斗目标。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就为实现人民幸福、迈向共同富裕夙夜在公、不懈奋斗。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指出我国发展富强的目标“大家都有份”,邓小平同志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江泽民同志突出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绝对不能动摇”,胡锦涛同志也明确指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依然是我们党不变的初心和使命。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指出的,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为完成和实现这一重要使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制定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时明确规划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路线图: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深刻体现了人民群众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主体地位与决定作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发展导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材料范文精编 篇6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只有坚持从严治党,强化责任担当,提高党员干部素质,改进工作作风,确保党始终与人民心连心,永葆党的本色,才能真正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当代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最高追求,以实现人民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党的七大开始,中国共产党就正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写进党章,要求每一个党员都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为民谋利、为民造福,都必须用心倾听人民声音,了解人民需求,与人民一起工作。九十多年栉风沐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坚定践行,我们党才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并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在革命和建设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实践已经证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胜利的根本经验和根本保证。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发展新理念,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牢记党的性质,践行党的宗旨,坚持人民至上,承担起当代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取决于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指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要提高运用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实践推动发展的能力。指出,“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要深学笃用,通过示范引领让干部群众感受到新发展理念的真理力量,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历史学,多维比较学,联系实际学,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⑨。真正从思想上把发展的方向、发展的目的搞清楚,把发展的目标、发展的方法搞对头,努力把新的发展理念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工作举措,转化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二要提高贯彻“三严三实”要求、落实改革发展任务的水平。践行新理念,落实新任务,关键要有好的工作作风、好的精神状态。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严的精神改进工作作风,以实的干劲抓好任务落实,以高度政治自觉落实中央的各项部署,自觉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敢于攻坚,敢于创造性开展工作,不断推动改革发展。三要提高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群众路线是落实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法宝,必须始终坚持,着力提高;必须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必须强化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聚焦人民利益,做好群众工作,自觉摆正同群众关系,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人民群众中获得不竭力量支持,确保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不断巩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材料范文精编 篇7

天地之间,人为大。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首先是为了人类自身过得更美好。但人是分阶级、阶层的,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政党在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上是不同的。为了谁、由谁享有的问题,是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比如,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就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关切。

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支持程度,根本上取决于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拥护,就是因为人民群众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切实利益。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要始终坚持把推动发展的目的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人民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努力扫除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思想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材料范文精编 篇8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这离不开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时刻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工作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面,我将以我工作中的实际经验为例,谈谈我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心得体会。

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一种情怀。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有一颗真心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只有真心爱民、才能干出实事、做好事。在我工作的单位,我常常与各类人民群众接触,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我坚信,只有真正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推动工作的开展。在与群众的交往中,我尽力去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以实际行动体现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和关怀。这样的实践,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和使命。

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需要不断提升工作能力。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因此,我始终保持学习的劲头,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在工作中,我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掌握了一些基本理论和实用技能。同时,我也注意向前辈、同事请教,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方法。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逐渐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提高了与人民群众交流的技巧,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不断提升工作能力,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

再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需要关注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发展的主体,他们有权知情、有权参与。在我工作的过程中,我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意见。我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人民群众的关切、意见和建议,并积极反馈给相关部门。同时,我也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咨询和参与活动,促进人民群众的主动参与和切身体验。让人民群众参与到决策和管理中,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工作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增强他们的主体位置和获得感。通过这样的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我们积极倾听、关注和反映人民的声音,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决策和管理的主体。

最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有远大的理想信念。我们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为此,我们必须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党性修养,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只有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坚持正确的工作导向,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总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信奉的根本宗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我工作的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能力,关注人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我深刻认识和体会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将一直坚守初心使命,始终以人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材料范文精编 篇9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毛泽东同志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邓小平同志提出并实践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以人民为中心置于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地位,明确提出“把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这种发展思想,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在发展实践中的生动体现,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度阐述和凝炼升华。

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的成绩世界瞩目:国内生产总值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学习跟踪到自主创新的过程,目前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专利申请数量以及融资规模仅次于美国;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留学工作迅速发展,双向留学规模持续扩大,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等。能够取得这些成就的根本动力是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间竞争日益激烈,发展环境和条件瞬息万变,各国都把创新作为制胜法宝。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深入的今天,应更多的强调人民的创新性。尊重劳动、支持创新,激发人民的创新热情,以更大的力度创新,更快的速度创新,抢占发展的制高点,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扎根基层,回应人民群众需求,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实到实践中。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的维度是多重的,包括就业、收入、教育、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进入新时代,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人民群众不但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只有扎根基层,才能了解人民的真需求、真难处,才能找准发展的方向和突破口。也唯有扎根基层,汲取来自群众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得以丰富和发展,让人民能够更多、更直接的获得幸福感,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还应把握住“人民群众最迫切期盼解决的问题,就是最需要改进的工作领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要体现在治国理政理念上,而且要转化为施政的具体举措。这就要求我们在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基础上推出更多民生工程、实施更多惠民举措。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党要想领导好一切工作,关键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和动力。这一重要思想不仅限于经济、教育、科技发展领域,也涉及到社会、文化、生态、军队、外交等各个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部实践的中心内容和整体要求。只有提高全民创造力和创新性,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到实际行动,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才能使党的执政地位坚如磐石,使我们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材料范文精编 篇10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党在新形势下关于文艺问题的理论突破和思想创新,回答了“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这一文艺创作的关键问题。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我认为,要从三个维度着力。

进一步畅通渠道,确保创作视角观照人民生活

“永远不要中断和你描写对象的联系,要永远生活在你所描写的对象之中”,文化文艺的生活来源问题就是文化文艺的人民中心问题。所以,要进一步在畅通深入人民生活的渠道上重点发力,让创作者得以走出自我创作场和想象创作场的现实困境。搭建机制化平台。继续拓展创作者集体采风、定点入户等已有途径,将工作安排常态化;深入探索职业创作者到高校、企业、街道乡镇等重点领域进行挂职、蹲点的体制机制,将选拔优秀文艺人才任职基层制度化;争取增设专项预算作为工作开展、基层任职补贴等开支使用,将经费保障规范化。加强引导性沟通。恩格斯曾说:“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权力能够强制那处于健康而清醒的状态中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所以,主观性认识及情感的形成无法强制,只能引导,各级文联和社会团体要强化其纽带作用,集合凝聚创作者群体。通过广泛开展作品分享、以艺会友、创作研讨等多方式沟通交流,加强对以人民为中心创作使命、创作情感等方面的引导。探索贯通式合作。尝试纵向打通中央到地方创作群体的交往节点,横向破除地

理区域和专业领域的阻隔,促成全国性艺术创作素材交流平台的建立和运行。促进大视野下创作群体交流互动的能动性,双向提供创作素材和体验途径的可能性,以及创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灵活性。

进一步强化导向,确保创作导向适应人民需求

强化突出主体的导向。突出始终不变的人民中心地位,通过合理配置,拓宽途径,让人民群众的意愿、影响力能在创作过程中得以体现;适应与时俱进的现实变化要求,引导创作者将新媒介时代人民群众对于产品便捷、互动等特性要求,角色代入、阅读快感等感受要求,都在作品中尽量实现。强化深耕基础的导向。加强对现代传播理论中相关基础问题的研究和关注,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传播媒介背景下,应对好“读者选择”这个现实而尖锐的课题,回答好人民的阅读选择机制如何形成,选择什么,为何选择等问题,有针对性地聚焦受众的现实选择倾向,动态调整创作内容和叙事形态。强化综合评价的导向。通过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设计,确保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都能得以体现;通过倡导生产组织的评价自律,确保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能得以体现;通过评价效益的评估分析,调整完善评价方式配置和评价体系构成,确保综合评价体系能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进一步提升质效,确保创作成果鼓舞凝聚人心

重组叙事形态,展现立体的社会生活图景。推进文化创作“日常”叙事与“宏大”叙事的有机结合,将叙述和反思共置于历史视野之下,将日常的个人容纳到大写的世界,将个体的碎片场景凝集成完整的记录素材,从而明晰历史线性轨迹,厘清未来发展走向。避免价值迷失,满足全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开拓文艺评论提前介入创作过程的途径,尽可能减少庸俗苍白的作品出现;要多用喜闻乐见的文艺评论方法、方式及传播手段,和人民一起进行作品鉴赏,引导作品既能满足人民大众刺激感官的娱乐需求,又能满足其自我探索的精神需求。重视作品传播,营造强劲的正能量价值氛围。把优秀作品进行广泛地宣传和推荐,通过大范围、广渠道、多层次的社会宣传和市场推荐,积极搭建优秀成果全面推广和二次转化的通道和平台。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无论是通过公共文化服务还是文化产品市场,无论是经由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能享受到丰富精彩的优秀文化产品,提升生活幸福感,营造价值正能量。

39 3958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