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心得体会范文【精编4篇】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三下乡心得体会范文【精编4篇】”办公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下乡实践心得体会【第一篇】
今天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坐“三摩”,在着亚热带地区,我真的觉得自己身处泰国,那种独特而又浓郁的地方风俗感就在我心头萦绕。
经过颠簸,我们终于着陆,可寻找村干部的路还是曲曲折折的,进入小路,以便寻到人离开,经过一番打听,我们终于找到村委会。里面的干部,书记都非常热情。据他们了解,自2009年以来就陆续有了投资发展旅游业,县政府,浙江超人集团向村民签订协议,以500-600元一亩的租地来投资开发。但这一切仍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如道路的维修,交通运输,住宿等各方面都不完善,而且村委只是负责实行上面的任务,村民对此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但书记对此仍抱有较大信念与热情,他说道:“反正开发总是好的。”对未来寄予无限希望。
接着,书记又带我们去参观三墩圣娘,即村民们口中的妈祖,书记对妈祖很是虔诚,他回忆道,小时候跟父亲跑船时,水退潮,船就搁浅了,就需要耗费许多人力物力,但还是不成功,最后是村民们烧香给妈祖,海水涨潮了,船就自热而然的被安置妥当了。我后来又问书记,有没有什么信物是装属于妈祖用来保平安?他微微一笑,哪有什么信物,我们都是用红布包住香灰,大大小小的放在口袋,不过后来有人用银牌来求得妈祖保佑,我抬头望了一眼那三位娘娘,脚下放着一摞一摞的银牌,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最真实的渴望。我跪了下来,双手合十对妈祖祭拜,不仅有我对家人美好祝福,也有我对妈祖深深的尊敬。
下午启程去旅游局探访旅游局局长,但毕竟是官场上打拼多年的人,打官腔,耍太极把我们唬的一愣一愣的,反正我只听懂,未来仍需发展,旅游规划还只是空谈。愚钝的我真的听不出个所以然来。他最后的结束语是:给理想一点时间。
一点,一点是多少,在利益的世界里,一点远不止一点。
下乡社会实践心得【第二篇】
xx年6月**日至7月**日,我们学院三下乡队伍来到**市**镇**村社会实践。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经历。短短的五天时间,感受了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也产生了很多感想。
进村后,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齐的房舍,以及道路两旁那既有经济效益又能美化环境的柿子树,与我想象中的农村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后,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里的治安情况相当好。经济上的宽裕和生活上的安宁,使我毫不夸张的用了"安居乐业"来作为**村给我的第一印象。
听村里的领导介绍,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其中200亩果园收益可达每亩4000元左右,而辣椒更是达到了每亩10000元。但当我们问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业和项目时,村里领导向我们道出了苦衷:数年前曾有一木器厂,在村里投入生产,但不到3年,木器厂就因接连亏损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后的几次上项目的想法,都因缺资金少技术(尤其是少技术少人才)而夭折。"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后几天给孩子们上课的过程中,这个烙印日渐加深。
学校并不算大,还算明亮的教室和尚未残缺的课桌,与偏远山区相比,以令孩子们满足。但与我从小生活的城市中的小学已有着天壤之别。仅从每天上完课孩子们必须将自己的凳子搬回家来说,这的学习环境并不能用一个"好"字来形容。但孩子们那对学习特有的热情和认真把我深深的感动了,他们几乎想要我们在5天之内把所知道的所有知识都教给他们。
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都很想成为大学生成为科学家,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但当我问他们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许是还是小学生的他们尚未明白我这个问题的含义,也许是一直以来伴随他们左右的"考大学,去大城市"的话影响着他们。没有一个孩子表示自己将回到自己的家乡。"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的脑海中回荡着。
一位朋友曾对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省重点中学有一位来自穷山村的学生,学习非常用功。他的床头贴着一句激励自己学习的话,只有九个字:别忘了!你是农村户口!
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沉重的。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习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
这种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
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并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来源于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和一位老大爷的聊天当中,老人告诉我们他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考学去了城市,在谈到孙子时,老人很自豪的告诉我们,他的大孙子刚在一所省重点高中考了前十名,以后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我问老人想没想过让孙子回家乡支援家乡建设,老人说:"村子里太苦,能到外面去,干嘛回来。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点好日子!"以**村的生活水平来说,村子应属富裕的行列。**村的村民都不想让孩子回来,可想而知其他贫困村的情况。
**村之所以富裕,关键在于和韩国合作的200亩高效田,其实这对村里既是一笔客观的收入,又是一种劳动力的利用。韩国人出种子,出技术,村里出劳力,出土地,收获后,韩国人回收所有果实和种子,付给村里的报酬只是收益中极少的一部分。而且还规定村里不得留果留种,否则将受重罚。这完全是一种劳动力的欺骗,可是以我们的知识就是无法掌握其中的技术关键。而我们为了这笔可观的收入,还必须甘受韩国人的这种技术欺骗,其原因何在?人才不足!!试想如果村里有这么一批农业知识相当丰富的人才,我们完全可以掌握韩国人的技术,从而为我们自己所用,那时所有的收益都将归我们自己所有。村里将远比现在要富裕!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村里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一些客观现实又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改革开放20年来,人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在**村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80%的家庭将孩子的教育费用作为自己未来几年内的最重要支出。在资金比过去有了保障之后,我们支持农村教育以不仅仅是财力上的帮助,还应是教育人才和教育观念上的帮助。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需要做人的道理、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和大局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
下乡心得体会【第三篇】
三下乡的`工作已经进入第二天了。前期的准备工作也已经进入了如火如荼的阶段。现今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这次三下乡活动的资料。例如:国家惠农政策、新型农用机械等。通过网络,我查找到了许多的相关资料,印象特别深的是那些先进的农用机械,例如最新的履带式全喂入联合收割机。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偏低,往往很多农村家庭根本买不起那些先进的农用机械,造成了许多劳动力投向工业生产。试想一下,如果中国没人再去从事农业,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也许有人会说粮食可以进口,但进口也是有限度的,再说荒废田地也不是上策。由此可以看出来,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三农问题方面,我有这样一些看法。国家大力扶持农业发展,每年都会有惠农政策出台,比如说国家的粮食补贴,购买农用机械的补贴等,但是政策的执行程度如何,谁也不敢打包票。政策是否能够实行才真正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利益。与此同时,农民自身素质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一味地走以前的老路,那么农业跨越式的发展是难以实现的,农民必须运用新科技,学习科学种植、科学管理才能使自己真正的富裕起来。
每一天都在继续,每一天都在改变。相信农机政策的出台会给三农翻开一页新的篇章。
下乡实践心得体会【第四篇】
“今天的稿件好少,我很难过。”“你的新闻稿写完了吗,记得发给我哈。”“你们写出高质量的稿件就是给我最好的礼物。”“我最开心的时刻莫过于亲眼看到队友的稿件被成功刊载。”……这些口头禅出自同一个人身上——我今年参加三下乡的队伍“牵曙广丰”的副队李河口中。
如今,下乡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一个月多矣,或许副队他已经忘了,但我作为他新闻组的其中一员,那些话,他的口头禅,依旧响及我耳边,而且还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让我回到了他的那些事……
7月8日,他与另一名队友先到了基地,为队伍打扫干净了睡觉的三间课室,收拾好了厨房,拾捡了校方为队伍提供的干木柴。
7月9日,他与其同乡二人搬到了机房,过上了“熬夜”生活。
7月10日,为找不到“熊孩子”(中青网)的正确格式而“抑郁寡欢”。
7月11日,队员们都去支农了,他依旧“独守机房”。
7月12日,为队伍仅两篇的新闻稿件第一次刊载在广东共青团而兴奋得小孩般手舞足蹈。
7月13日,找到了熊孩子的正确格式,可后来难免不了失望一番。
7月14日,熬夜了数天,终于在机房原地“歇”了一个午觉。
7月15日,抽空组织排练了一下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
7月16日下午,小品《现代版“武松打虎”》给所有人献上了一场“视觉盛宴”。
在三下乡队伍中,新闻组起着对外界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而他作为新闻组负责人包揽了收稿、申稿、发稿、统计稿件等活儿,责任更是繁重。由于队伍中要求每位队员发稿时间是晚上,所以稿件比较集中,要向十多个网站投放稿件,不同的网站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如此重大的担子压在了他的身上。为了完成当天的审稿发稿任务,他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为了方便工作,他甚至毅然搬到了机房去住并坚守住发稿一线。
对于每天的严重睡眠不足,他真的丝毫没有一点抱怨的神色,队友们也丝毫看不出他有疲倦之容,因为他展现的总是一位充满活力的战友形象。他以电脑为“武器”,为了胜利发起冲锋的号角。
有时队友辛苦撰写的稿件,因稿件的内容较空洞而没有被采纳等问题,他总会为此寝食不安。那一刻,却不能欣赏温暖阳光时的挫败感不禁涌上他的心头,此时心情从云间飘向地面,满满的期待变成失望,可他却说“没事儿,没关系,我看到了你们的进步,继续努力。”简单而真诚的话语给予了队友莫大的安慰。
或许正因此,胜利的曙光终于眷顾了:那八天,被广东共青团刊载的文章达十多篇,图读湛江也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作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一名学生,他却要整天守在机房,队伍组织的慰问孤寡老人、助农活动、校园体检、画文化墙等特有意思的活动,纵使他很想去挖掘新闻,可身兼的职责只能让他把这些活动留给队友。没有了亲历的素材,他写的稿件固然少了,却极能善于发现队友们稿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认真做了修改,图的就是想让队伍的每一份稿件都经得起网站的考验。
别人见到队员的时候总会问“你吃饭了吗”?可是他在见到每位队员时,总会问一句“新闻稿写完了吗,记得发给我?”并且会善意地唠叨上几句关于他们所写的稿件所存在哪些不足。在一天下午的开饭时间,一名新闻组的组员让他先去吃饭,他在机房先替他守着,他却说:“我去吃饭这么多稿子怎么办?你们都是晚上发稿,可害我不浅。”这似乎有点抱怨,可是不到一分钟他又在电话中赞扬一位队员”今天写的不错,继续努力”。有时看到队友纷纷准时发来的稿件,内容生动感人,此刻他脸上洋溢的是欣慰的笑容,以至情不自禁地高歌一曲。新闻工作与他已融为一体。
副队,这些你还记得吗?感谢上帝,让我能与这样一名“战友”为伴,感谢命运,给了我一次三下乡的难忘经历!
下一篇:三下乡心得体会范文(实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