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铁道学院博物馆》心得体会(10篇)
铁道学院博物馆展示了丰富的铁路历史与文化,激发了对交通发展的思考与探索,令人深感启发与震撼。如何更好地传承这份历史?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参观铁道学院博物馆》心得体会”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参观铁道学院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1
借着做近代史报告的机会,我与铁路博物馆相遇了,若不是这门课程,估计我与他永远无缘吧,但是机缘巧合,我有幸步入其中,领略其跨越历史的芬芳。
它是一个欧式建筑,据说前身是北京铁路正阳门东车站(这点从大门上方的字就可看出)。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幅有关中国铁路发展的壁画。我想,这三幅壁画或许就是博物馆所要介绍的东西了吧。
“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由原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旧址(俗称前门火车站)改建而成,该车站始建于清光绪29年(19xx年),19xx年北京站建成通车后它才完成了历史使命。20xx年该车站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博物馆建筑面积达9485平方米,馆内集收藏、陈列、宣传、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分为“蹒跚起步”、“步履维艰”、“奋发图强”、“长足进步”和“科学发展”五大部分,向人们展示了自清朝末年(1876年)至今我国134余年的铁路发展史。
远观博物馆,这座灰白相间的老式西洋建筑在繁华的前门外显得宁静而庄重。走进博物馆大厅,老铁路车站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一层展厅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中国自己制造的“龙号”蒸汽机火车头的复制品,车头虽为复制品,但其停放的铁轨却是真的。这段铁轨取材自京郊延庆的康庄,是从由詹天佑设计监修的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京张铁路上整体截下的一段。展厅另一处的一台有80余年历史的铁路客票印刷机也十分惹眼,至今它仍可以印刷出像豆腐干形状的硬板车票。据展厅讲解员介绍,在我国铁路史上这种硬板车票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停止使用。
在二层展区中,现代化的火车模型及铁路设施与一层老式的装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特别为参观者准备的“和谐号”动车组仿真模拟舱内,参观者可以直接坐在火车司机的后方体验时速350公里列车带来的急速享受。除此之外,展区还以沙盘、模型和多媒体演示等多种现代化方式向参观者介绍了青藏铁路、京津城际铁路、京沪高速铁路等的整体情况。
博物馆三层的多功能放映厅每隔20分钟就会播放精彩的3D铁路宣传片。参观者只需戴上专用眼镜,便可在影院里享受全方位立体式的影音震撼。影片中对中国铁路飞速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的便利做了详细的介绍,使观众对我国科技的进步有了最直观的感受。 中国铁路最早可追溯到清朝。1865年,英国人在北京宣武门外建造了一条1公路长的铁路,试营小火车,纯属展出性质,企图让中国人接受它。然而根据展馆里的油画来看,人们见到火车的表情都是惊慌失措,场面狼狈不堪,都仿佛认为它是怪物。后来,清政府赎回并拆掉了这条铁路。
这是中国铁路的起始。随着几次战争的结束,外国列强强迫撬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并大建铁路。当人们逐渐意识到铁路的方便时,也便慢慢接受了它。后来,经过一群工程师的努力,在没有任何援助的情况下,19xx年10月,中国建成了第一条“国产”客运专线——京张铁路。你不得不感慨詹天佑的智慧,因为“之”字形路线完美地解决了当时没有大功率机车的难题。
为了孙中山先生规划的16万公里的中国最终铁路总长的“理想”,中国开始了大规模铁路的自主设计和建造。在地下一层,我见到了整个博物馆最大的沙盘——青藏铁路沙盘。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已于19xx年建成通车投入运营,因此这段不必烦叙。我记得当我还小的时候,我爸爸经常出差去上高原,参加青藏铁路格尔木到拉萨的1142公里的建设。我总是不能够理解,为什么爸爸每次从工地给我打电话的时候都会气喘吁吁,后来才知道,高海拔地区高寒缺氧,人连生活都是问题,更不别说修铁路了。到20xx年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之时,我并没有多么激动,但是那天在博物馆,看到巨大的沙盘,想象着工程师和工人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去铺铁路,我心脏跳得很快。我不仅为我爸爸骄傲,更为中国铁路事业而骄傲。
《参观铁道学院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2
2012年7月12日上午,我们10级热动专业同学乘车前往位于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侧的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馆区,进行参观,以及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文化科普。
中国铁道博物馆是铁路唯一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它的前身是铁道部科学技术馆,1978年成立,2003年更名为中国铁道博物馆,主要任务是负责铁路文物、科研成果等展品的收藏、保管、陈列、展示及编辑研究工作。同时作为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教育的基地。中国铁道博物馆有三个馆:正阳门馆、东郊馆、詹天佑纪念馆。
这次我们参观的东郊馆,2003年9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东郊馆主要展示机车车辆,建筑面积为16500平方米,展厅内设有不同道床结构和不同轨枕形式的8条展示线路,可以同时展示80-90台(辆)机车车辆。机车车辆展厅荟萃和展出了中国铁路不同时期、类型及制式的机车车辆近百台,尤以中国现存最早的“0”号蒸汽机车及以革命领袖名字命名的“毛泽东号”、“朱德号”机车堪称中国铁路文物中的“瑰宝”。
目前展厅内展出了50多台经过整修的机车车辆,其制造年代跨度从1881年到1993年。其中蒸汽机车28台,内燃机车8台,电力机车1台,客车7辆,货车9辆。它们当中既有堪称镇馆之宝的中国现存最早的机车——0号蒸汽机车,还有以伟人名字命名的“毛泽东”号和“朱德”号等功勋机车,也有英、美、日、俄、比利时等国不同时期制造的多种型号的蒸汽机车。内燃机车中有中国制造的第一代“东风”型电传动干线货运机 车,中国制造的第一代“韶山”型电力机车等。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多种客货车辆,有老式的专用客车;有国家领导人的公务车;还有不同种类的铁路座车、卧车、餐车、行李车及不同用途的多种铁路货车等。中国铁道博物馆机车车辆陈列厅展出的文物展品,是中国铁路牵引动力发展变化的缩影,是中国铁路从落后到现代化的历史见证。
《参观铁道学院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3
借着做近代史报告的机会,我与铁路博物馆相遇了,若不是这门课程,估计我与他永远无缘吧,但是机缘巧合,我有幸步入其中,领略其跨越历史的芬芳。
它是一个欧式建筑,据说前身是北京铁路正阳门东车站(这点从大门上方的字就可看出)。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幅有关中国铁路发展的壁画。我想,这三幅壁画或许就是博物馆所要介绍的东西了吧。
“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由原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旧址(俗称前门火车站)改建而成,该车站始建于清光绪29年(1903年),1959年北京站建成通车后它才完成了历史使命。2001年该车站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博物馆建筑面积达9485平方米,馆内集收藏、陈列、宣传、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分为“蹒跚起步”、“步履维艰”、“奋发图强”、“长足进步”和“科学发展”五大部分,向人们展示了自清朝末年(1876年)至今我国134余年的铁路发展史。
远观博物馆,这座灰白相间的老式西洋建筑在繁华的前门外显得宁静而庄重。走进博物馆大厅,老铁路车站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一层展厅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中国自己制造的“龙号”蒸汽机火车头的复制品,车头虽为复制品,但其停放的铁轨却是真的。这段铁轨取材自京郊延庆的康庄,是从由詹天佑设计监修的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京张铁路上整体截下的一段。展厅另一处的一台有80余年历史的铁路客票印刷机也十分惹眼,至今它仍可以印刷出像豆腐干形状的硬板车票。据展厅讲解员介绍,在我国铁路史上这种硬板车票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停止使用。
在二层展区中,现代化的火车模型及铁路设施与一层老式的装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特别为参观者准备的“和谐号”动车组仿真模拟舱内,参观者可以直接坐在火车司机的后方体验时速350公里列车带来的急速享受。除此之外,展区还以沙盘、模型和多媒体演示等多种现代化方式向参观者介绍了青藏铁路、京津城际铁路、京沪高速铁路等的整体情况。
博物馆三层的多功能放映厅每隔20分钟就会播放精彩的3D铁路宣传片。参观者只需戴上专用眼镜,便可在影院里享受全方位立体式的影音震撼。影片中对中国铁路飞速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的便利做了详细的介绍,使观众对我国科技的进步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中国铁路最早可追溯到清朝。1865年,英国人在北京宣武门外建造了一条1公路长的铁路,试营小火车,纯属展出性质,企图让中国人接受它。然而根据展馆里的油画来看,人们见到火车的表情都是惊慌失措,场面狼狈不堪,都仿佛认为它是怪物。后来,清政府赎回并拆掉了这条铁路。
这是中国铁路的起始。随着几次战争的结束,外国列强强迫撬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并大建铁路。当人们逐渐意识到铁路的方便时,也便慢慢接受了它。后来,经过一群工程师的努力,在没有任何援助的情况下,1909年10月,中国建成了第一条“国产”客运专线——京张铁路。你不得不感慨詹天佑的智慧,因为“之”字形路线完美地解决了当时没有大功率机车的难题。
为了孙中山先生规划的16万公里的中国最终铁路总长的“理想”,中国开始了大规模铁路的自主设计和建造。在地下一层,我见到了整个博物馆最大的沙盘——青藏铁路沙盘。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已于1984年建成通车投入运营,因此这段不必烦叙。我记得当我还小的时候,我爸爸经常出差去上高原,参加青藏铁路格尔木到拉萨的1142公里的建设。我总是不能够理解,为什么爸爸每次从工地给我打电话的时候都会气喘吁吁,后来才知道,高海拔地区高寒缺氧,人连生活都是问题,更不别说修铁路了。到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之时,我并没有多么激动,但是那天在博物馆,看到巨大的沙盘,想象着工程师和工人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去铺铁路,我心脏跳得很快。我不仅为我爸爸骄傲,更为中国铁路事业而骄傲。我爸爸参与过多少条铁路的修建我已记不清,但我印象中最深的,除了青藏铁路,就是京沪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了。那时我初到北京,高铁才是刚刚开始发展。当我听说要建设一条时速350公里每小时的铁路时,我毫无概念,只是觉得它很快,很快。这条全世界最高水平的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伴随着我,目睹着我从一米四长到一米七五的全过程。我一生中最遗憾的事之一就是没能在京沪高铁通车的那一天坐上首发车,原因是考试临近。我并不伤心,因为当爸爸妈妈回来将北京开往上海的G1次高铁的车票给我时,我就已经很满足了。时任总理温家宝当天也在这趟列车上,事后他对这个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如今,中国的铁路事业已经站在了世界的最前端。从最早的蒸汽机车,到跑出了全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公里每小时的CRH380A高速动车,中国铁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鸟枪”换“大炮”。法国“V150”号子弹头列车在2007年4月3日创下轨道列车行驶速度世界纪录,瞬间时速达到公里每小时。听爸爸说,中国现在已经造出了大功率机车,将在不久之后冲击6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他说:“在中国人眼里,法国人的那个纪录都不叫事儿,破它只是时间问题。”他说这话的时候,我看到他眼中的自信,这是作为一名中国铁路人发自内心的骄傲与自豪!
《参观铁道学院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4
出了地铁,一座具有欧式风格的建筑印入我眼帘,那就是铁道博物馆。其实对于在铁道边上长大的我来说,铁路、火车并不陌生,但是真要说起铁路的发展史,我还真不知道,来到铁道博物馆才发现,中国铁路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随着导游的讲解,我们从最初的铁路发展开始直到现在的高速列车,才知道中国铁路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其第一条营业铁路——上海吴淞铁路——1876年通车之时算起,是123年;从其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1881年通车之时算起,也有118年了。
百余年来,中国的铁路事业经历了新旧两个根本性质不同的社会。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这都决定了它在其发展历程中必然会遭遇到两种迥然不同的命运和前途。
旧中国的铁路事业,虽是史无前例的产业,但却带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它的建设、发展和经营都被控制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手里,其发展之缓慢和经营之惨淡,自不待言。新中国的铁路事业虽以旧中国的铁路设备为其物质基础,但由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一贯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70年代后期以来又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不仅迅速而彻底地改变了旧铁路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而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当然,新中国的铁路事业在其长达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和由弱变强的渐进过程,在其前进的道路上不乏平坦与坎坷,欢欣与痛惜,经验与教训,胜利与失败。
这50年是中国铁路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披荆斩棘、前赴后继的50年,这50年又自有其曲折的变化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铁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新的路线和新的方针、政策指引下,铁路事业推陈出新,突飞猛进。
1994年,我国第一条广州—深圳准高速铁路建设成并投入运营,其旅客列车速度为160~200km/h,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更主要的是通过科研与试验、引进和开发,为建设我国高速铁路做好了前期的准备,称为我国高速铁路化的起点。
2003年,我国第一条秦皇岛—沈阳快速客运专线建成并投入运营,通过秦沈线的建设和运营的实践,可以探索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高速客运专线的技术标准、施工方法、运营管理及维护等一系列经验。根据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化》和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到20xx年,我国将建立省会城市及中大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建成“四纵四横”铁路快速通道以及四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建设客运专线万km以上,构成我国高速铁路的基本框架,以便解决我国主要干线铁路运力不足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天津、武汉、郑西、石太、合武、甬台温、温福、福厦、广深港、胶济、哈大等16条时速200km及以上的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相继陆续开工建设,建设规模5600km;京沪、京石、石武、津秦等10条客运专线也将陆续开工,建设规模为4100km;已经开工和即将开工的客运专线总里程达到9700km。其中,时速300km的京津城际客运专线将于2008年奥运会开始前建成并投入运营,届时从北京到天津半小时即可到达;京沪高速铁路将于2008年4月全线开工,预计2010年建成。再经过3到5年的时间,京哈、京广、京沪、陇海(东段)、哈大、东南沿海等客运专线将全线贯通,加上既有提速线路,我国铁路快速客运网将初步形成。
虽然中国高速铁路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但经过中国科学家和铁路建设者不懈努力,已取得一系列突破和进展。未来几年,中国将进一步加强实施京沪高速铁路前期工作。在提高客货列车速度方面,中国计划通过秦沈客运专线建设和(北)京秦(皇岛)线技术改造,集中使用各种新技术、新装备,到2003年,建成从北京至沈阳的快速客运通道;在2003年和2005年,实施铁路第5次和第6次大规模提速,初步建成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连接全国主要城市的全路快速客运网,总里程达万公里;中国铁路货运则首先计划在客货共线运行的繁忙干线上,大力提高产成品及集装箱货物运输速度,货车最高时速达到120公里,从而使铁路繁忙干线的综合运输能力和质量跃上一个新台阶。在高速铁路新建项目的议事日程中,有福州至厦门的高速铁路计划、北京至天津的高速磁浮计划等。最后,我们还到高速列车的驾驶舱参观和体验了一下,模拟高速铁路在京津线上的行驶,这和坐在高铁的车厢里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坐在车厢里只是通过时间感受到了高铁的速度,但是,在驾驶模拟舱里,我们透过操作台前的窗户确实真真切切的看到并体会到了飞速的高铁,当然,解说员告诉我们真正的高铁驾驶舱前面的视野并不是那么清楚的。更重要的是我深刻体会到了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突飞猛进,很多程序都是自动完成的,人为操作的很少,这也保证了高速铁路的安全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铁路的发展会更辉煌!
《参观铁道学院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5
2012年7月12日上午,我们10级热动专业同学乘车前往位于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侧的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馆区,进行参观,以及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文化科普。
中国铁道博物馆是铁路唯一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它的前身是铁道部科学技术馆,1978年成立,2003年更名为中国铁道博物馆,主要任务是负责铁路文物、科研成果等展品的收藏、保管、陈列、展示及编辑研究工作。同时作为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教育的基地。中国铁道博物馆有三个馆:正阳门馆、东郊馆、詹天佑纪念馆。
这次我们参观的东郊馆,2003年9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东郊馆主要展示机车车辆,建筑面积为16500平方米,展厅内设有不同道床结构和不同轨枕形式的8条展示线路,可以同时展示80-90台(辆)机车车辆。机车车辆展厅荟萃和展出了中国铁路不同时期、类型及制式的机车车辆近百台,尤以中国现存最早的“0”号蒸汽机车及以革命领袖名字命名的“毛泽东号”、“朱德号”机车堪称中国铁路文物中的“瑰宝”。
目前展厅内展出了50多台经过整修的机车车辆,其制造年代跨度从1881年到1993年。其中蒸汽机车28台,内燃机车8台,电力机车1台,客车7辆,货车9辆。它们当中既有堪称镇馆之宝的中国现存最早的机车——0号蒸汽机车,还有以伟人名字命名的“毛泽东”号和“朱德”号等功勋机车,也有英、美、日、俄、比利时等国不同时期制造的多种型号的蒸汽机车。内燃机车中有中国制造的第一代
“东风”型电传动干线货运机车,中国制造的第一代“韶山”型电力机车等。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多种客货车辆,有老式的专用客车;有国家领导人的公务车;还有不同种类的铁路座车、卧车、餐车、行李车及不同用途的多种铁路货车等。中国铁道博物馆机车车辆陈列厅展出的文物展品,是中国铁路牵引动力发展变化的缩影,是中国铁路从落后到现代化的历史见证。
我们学校——北京交大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与铁路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在这次参观中国铁道博物馆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铁路——世界第一运输方式的魅力。在看到那些老式的蒸汽机车要么是从国外直接引进的,要么就是自己设计国外生产的。这让我对过去的旧中国感到很无奈。那时候的中国没技术,工业不发达,几乎不能生产自己技术研制的火车。但是看到新中国以来,我们自己研制并批量生产的火车时,我又感到十分骄傲。到现在我们国家更是靠着自己技术,研发出了速度世界第一的和谐号列车,不仅方便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更是远销海外,方便世界人民的生活,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技术实力。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还是十分自豪的。但是我们也要承认我们在一些地方还是存在不足的,这个通过这几年的动车事故就可以得到教训。这就需要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夯实基础、稳扎稳打,不断努力、不断追求更高的水平。
第2篇:参观铁道博物馆感想
2012年7月12日上午,我们10级热动专业同学乘车前往位于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侧的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馆区,进行参观,以及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文化科普。
中国铁道博物馆是铁路唯一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它的前身是铁道部科学技术馆,1978年成立,2003年更名为中国铁道博物馆,主要任务是负责铁路文物、科研成果等展品的收藏、保管、陈列、展示及编辑研究工作。同时作为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教育的基地。中国铁道博物馆有三个馆:正阳门馆、东郊馆、詹天佑纪念馆。
这次我们参观的东郊馆,2003年9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东郊馆主要展示机车车辆,建筑面积为16500平方米,展厅内设有不同道床结构和不同轨枕形式的8条展示线路,可以同时展示80-90台(辆)机车车辆。机车车辆展厅荟萃和展出了中国铁路不同时期、类型及制式的机车车辆近百台,尤以中国现存最早的“0”号蒸汽机车及以革命领袖名字命名的“毛泽东号”、“朱德号”机车堪称中国铁路文物中的“瑰宝”。
目前展厅内展出了50多台经过整修的机车车辆,其制造年代跨度从1881年到1993年。其中蒸汽机车28台,内燃机车8台,电力机车1台,客车7辆,货车9辆。它们当中既有堪称镇馆之宝的中国现存最早的机车——0号蒸汽机车,还有以伟人名字命名的“毛泽东”号和“朱德”号等功勋机车,也有英、美、日、俄、比利时等国不同时期制造的多种型号的蒸汽机车。内燃机车中有中国制造的第一代“东风”型电传动干线货运机 车,中国制造的第一代“韶山”型电力机车等。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多种客货车辆,有老式的专用客车;有国家领导人的公务车;还有不同种类的铁路座车、卧车、餐车、行李车及不同用途的多种铁路货车等。中国铁道博物馆机车车辆陈列厅展出的文物展品,是中国铁路牵引动力发展变化的缩影,是中国铁路从落后到现代化的历史见证。
我们学校——北京交大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与铁路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在这次参观中国铁道博物馆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铁路——世界第一运输方式的魅力。在看到那些老式的蒸汽机车要么是从国外直接引进的,要么就是自己设计国外生产的。这让我对过去的旧中国感到很无奈。那时候的中国没技术,工业不发达,几乎不能生产自己技术研制的火车。但是看到新中国以来,我们自己研制并批量生产的火车时,我又感到十分骄傲。到现在我们国家更是靠着自己技术,研发出了速度世界第一的和谐号列车,不仅方便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更是远销海外,方便世界人民的生活,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技术实力。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还是十分自豪的。但是我们也要承认我们在一些地方还是存在不足的,这个通过这几年的动车事故就可以得到教训。这就需要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夯实基础、稳扎稳打,不断努力、不断追求更高的水平。
《参观铁道学院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6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对铁路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参观铁路博物馆成为了我心中长久以来的梦想。最近,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并对此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感受。
首先,参观铁路博物馆让我感受到了铁路运输工业的历史沿革和技术进步。在多个展厅中,我看到了以前使用的煤车、货车、照明灯、状态历程等等,这些东西让我想起了铁路的发展历史。 铁路运输的进步离不开技术的创新,而博物馆也展示了铁路技术的发展与变革。例如,博物馆展出了不同时期的机车,让我了解了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从以前的蒸汽机车到现在的电、柴油机车,在博物馆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技术进步的巨大变革。
其次,我也被展现的展览深深吸引着,我几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在展厅中,各种有趣的展览被精心设计,例如陈列着铁路交通事故时遇难人员的展览馆,它凸显出了并非铁路事故那么简单的后果。博物馆还保存了不少信息鲜明的物品,例如医生们使用过的一些器具、磨擦发电机的设备、手推车等等,各种展览让我不断领略着铁路工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再者,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总结,我认为博物馆的精髓在于其设计专业性。博物馆中的每个展览都是精心设计,访客可沉浸在专业的氛围中,并通过丰富的展品深度了解铁路运输的各个方面。博物馆也精心营造了不同的展览形式,例如文化观赏、互动参与等等,由此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和学生到博物馆中参观。
除此之外,我还注意到博物馆中富有艺术美感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在通往博物馆的大门前,有一条洁净、平整、整洁的小路走廊,安排着兰花、牵牛花等等绿植,显得十分典雅。博物馆的入口是一个气势逼人的大厅,大厅中央有巨大的铁路制品、机车以及别致的艺术雕塑,令人难以忘记。另外,在博物馆图书馆中,书架上储存着大量铁路运输知识类图书资料,让读者深入学习铁路领域。
在参观过程中,我思考到了铁路博物馆的未来以及铁路的前景。尽管我们的世界日渐迅速而进取,但铁路走向始终是不可替代的。铁路不仅是一种传统运输方式,而且是一种贯穿经济社会的血脉。 而铁路博物馆也将因为其丰富多彩的展品、专业性、艺术感、和值得思考的未来前景,成为一个人们永远体验铁路发展前景的精神家园。
总而言之,博物馆参观的这次经历让我收获了许多。我在这里真切地感受到了铁路运输工业的历史沿革和技术进步,同时博物馆中的各种展览也让我深刻领悟到了铁路运输的各种信息和成就。博物馆的特点在于其专业性、艺术感和有趣性。我相信,这将成为我们更好地学习和了解铁路的一条重要渠道。
关于《参观铁道学院博物馆》心得体会范文的内容就是这些了,心得体会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工作和学习中的经验,也希望在日常生活中,这些模板可以为大家提供灵感上的启发。
《参观铁道学院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7
呜呜——呜呜、咔嚓——咔嚓,这是上个世纪火车行驶时发出的声音。当我们坐在上海铁路博物馆的模拟火车头内,体验着沪宁列车运行时的场景……;一路上的蓝天、白云、河道、农田、绿树、村舍、行人、路轨等景色纷纷在窗外掠过,让人惊叹不已、触景生情,仿佛让我们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朝气的学生年代。 踏入博物馆大厅,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讲解人员为我们讲述了上海铁路史的发展变迁。馆内最大的亮点就是“仿真老北站”,她是按照19xx年英式古典风格的沪宁铁路上海站原样而建成的,并且在其原址上修旧如旧,几乎恢复了当时的原貌。在这座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建筑中,我们感受了那段不屈的中国铁路奋斗史,中国铁路人坚强的脊梁挑起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丰碑。那一件件历史的见证、一张张模糊的照片彰显了一段段不屈不挠的漫漫铁路强国之路。
上海铁路博物馆于19xx年建成、具有英式古典建筑风格的沪宁铁路上海站(老北站)的原样,在其原址上建设,于20xx年8月上海铁路局建局55周年之际建成开放,现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铁路博物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史料和实物为主要载体,展示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铁路进入中国后,上海及华东铁路一百多年来所走过的历程,突出反映铁路生产力的变化、发展。馆内分6个部分,有50余个展项,近千件展品。内有珍贵的铁路老设备、老器材和历史图片,还有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可让观众参与的科普项目。 整个博物馆包括占地约1300平方米的室外广场展区和拥有3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博物馆主楼。博物馆主楼共4层,目前开放的是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底层展区,展品主要为图片、文献史料、实物等。
上海铁路博物馆的整体布局有比较浓重的铁路往事般的历史氛围:室外的广场展区营造了一个早期铁路火车站的场景,笨重的蒸汽机车和木结构的月台雨棚显得饱经岁月沧桑。博物馆的4层主楼以80%的比例按照19xx年建成的沪宁铁路上海站原样建设,再现了当年上海站的英式古典风格风貌。
博物馆内陈列着近千件展品,包括珍贵的铁路老设备、如早期的火车时刻表、信号灯、路签机、造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公务车、吴淞铁路的第一台蒸汽机车等。还有许多历史照片,如淞沪铁路上海站、吴淞铁路通车典礼等。展现了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铁路进入中国后,上海及华东铁路一百多年来所走过的历史进程,突出反映铁路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在一楼展厅内,有一节模拟火车供学生参观乘坐,上面有多媒体演示台、仿真操作台,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参观铁道学院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8
8月16日,秋高气爽。我们利用上午的时间参观了北京铁道博物馆。
刚进馆,只见一座浮雕矗立在我们面前,展现着中国铁路的发展——从蒸汽时代,到电力时代,再到高速铁道时代。再往里走,就能看到清朝铁路的故事,比如: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詹天佑发明的人字形铁路等等。之后就是新中国铁路展,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铁路有两万公里长,并且也有一些基础的设备。虽然以前的遗留的设备破旧,但是我们没有放弃,依然在艰苦的环境中研发了许多的车型。之后就是电力机车时代了,在此期间,中国的铁路总营运里程达到了五万公里,也形成了铁路网,而青藏铁路也修到了格尔木。再往后就是中国铁路发展的巅峰——21世纪:随着技术不断提升,青藏铁路修通了,并且我们的高铁也出现了。中国不断地突破困难,创造了多个第一:全球最高桥梁——北盘江大桥、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车型——复兴号等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模型,上面有一辆电力机车和一辆和谐号,我觉得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以及另一个时代的崛起,预示着中国铁路的“大跃进”以及展现了中国铁路工人的智慧和技术的提升,让我感到了祖国的富强。
目前,中国的铁路依然保持着高速的发展,在传递温暖,把乘客安全、快速、便捷地送到目的地。我觉得中国成为充满时代生机的东方大国名副其实!
《参观铁道学院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9
今天来到铁道博物馆参观,其实,是想重新找回我那失却已久的记忆。望着这一台台老旧的机车,看着自己曾经用过的煤油信号灯、磁石电话,随着岁月流逝而消失的记忆,又重新回到了脑海里。就如同当年那样,我感觉到火车从身边通过时烟囱中喷出的煤屑,又刷刷地掉落在我的肩膀上脖子里……。记得刚参加工作那年我才刚满十八岁,胸中怀有美好的梦想,全身充斥着青春的活力。如今,一个甲子已经过去,光阴似箭,飞逝而去,留下的却只有回忆。哎!人生已然如此,我再没有理由不去珍惜。
《参观铁道学院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10
作为一个爱好历史和科技的人,我非常兴奋地参观了铁道博物馆。这是一个超过120年历史的博物馆,展示了铁道交通的发展,以及火车、机车、轨道器材、信号设备等各种设施、装置和用品。
参观铁道博物馆,首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这里展示的铁道交通文物非常丰富。博物馆内展示了以各种类型的车辆为主线,包括蒸汽机车、电力机车、柴油机车、货车、客车、地铁车等,按照历史时期和技术划分进行排列展示。此外,还有丰富的轨道设备和信号灯等配套设施,以及与铁路工作紧密相关的防护设备、工具、器材等。这样的展览布局,给游客非常深入全面地了解铁道交通发展历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撑和帮助。
参观铁道博物馆,还感受到了这里对未来的探索。博物馆内开设有多个交互式展示区,展示了未来交通的设计和构想。清晰的项目介绍说明、仿真模型和虚拟现实交互功能,将未来的铁道交通发展方向呈现在游客面前。这些展品不但令人眼前一亮,同时也表达了博物馆的未来规划,让人期待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可以见证交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除此之外,参观铁道博物馆还给人带来了一份家国情怀。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铁道交通中的设计和构想是基于国家的发展需要和人民的出行便利,因此许多展品的来历和历史都注重强调了家国情怀。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博物馆以技术和历史为主的单一性,让游客在知晓和欣赏技术进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家国的殷殷期望和关切。
再者,参观铁道博物馆,还能学到许多新知识。作为一个铁道交通的门外汉,我通读了博物馆内的各种资料和介绍,对铁道交通的体系架构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感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意识到技术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领会的,这也为我们的日常出行带来了到达时间的更准确、更安全和更舒适的体验。
最后,参观铁道博物馆给人带来了对未来的美好想象。在博物馆内,我不止一次地播放了一些未来主义的视频,在那短短几分钟内,我令人觉得自己像置身未来,感觉很奇妙。博物馆内铁道交通的未来规划,虽然在现实中还有许多难以克服的技术和工程问题,但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想象。这样的想象和憧憬,对于我们各个领域的工作者来说,都是前进的动力和前行的方向。
总之,参观铁道博物馆,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愉快的体验。在这里,我不仅了解了铁道交通和科技的发展史,同时也看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感受到了家国情怀和创新以及学到了许多新知识。这样的体验,也让我对科技和人类未来更加充满了信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