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英烈精神心得体会优秀3篇
消防英烈精神体现了无畏奉献与勇于担当的崇高品质,激励人们在危难时刻坚守信念,守护生命与安全。下面是阿拉网友整理编辑的消防英烈精神心得体会相关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消防英烈精神心得体会 篇1
提起袁隆平,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赫赫有名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确实,作为在世界上倍受尊重的“杂交水稻之父”,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作为农民兄弟眼中的“米菩萨”,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可谓是大功至伟。
然而,他对网民尊称他为“人民科学家”,却感到“诚惶诚恐、忐忑不安”,他谦虚地说:“‘人民科学家’谈不上,我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如果要说什么家,我觉得农学家最合适。”
我想,仅从这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我们就足以感受到袁隆平的谦逊美德和人格魅力,令人敬佩,让人尊重。
常言道:“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越是沉穗的谷子,越是低下头。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些人喜欢张扬、高调。比如,表现在学习上,喜欢吹嘘自己的博学与能耐,看过几本薄书,就自诩饱学之士、满腹经纶;写过几则公开发表的小文,就自封著名诗人、作家。表现在工作上,喜欢凡事必称大,有的事还没有做,就开始说大话,刚刚干出一点成绩,便“拉长、吹大、垫高”,热衷于在媒体上“精心包装,隆重推出”。这种喜欢张扬的人,虽然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也许能慷一时之慨,开一时之怀,求一时之名,取得一时之利,但这种人往往行之不远,登之不高。而谦逊的人则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一些,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态度做人行事,这才是成就大业的基点,是走向成功的长梯。
也许有人担心,谦逊的人,久而久之,会被人遗忘,终究会吃亏。其实不然。这些人、这些事或许一时难以广为人知,但当他们以踏踏实实的工作创造了业绩,以默默无闻的品格作出了贡献,名声自在众人心中。这正像袁隆平所说的,我是搞育种的。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尤其如此,不仅要知识多,而且要人品好,不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弘扬科学精神。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个是基本前提。如果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没有感情,就很难成就一番事业。有了感情,才会为社会做一些事情、献一份爱心,这样你才会有欣慰感。
特别是谈到物质享受时,袁隆平认为,精神上要丰富一点,物质生活上则要看得淡一点。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在吃方面以清淡和卫生为贵,穿方面只要朴素大方就行了。少走弯路,少留遗憾,身心才会健康,心情才会愉快,事业才会做得长远。
由此可见,今天,我们正在全力建设和谐社会,最应大力弘扬的就是袁隆平这种谦逊美德,常怀一颗平常心,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对个人的名利、进退、荣辱、都要看得淡一些,超脱一些,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越是成绩突出,越是贡献巨大,越是形势大好,越要保持忧患意识,越要保持清醒头脑,做到“自豪而不自满,昂扬而不张扬,务实而不浮躁”,始终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和一流的工作标准谋事尽责,多做贡献。如此,我们的工作才会大有起色,我们的事业才能更好地发展起来。
当思来自不易,向袁老致敬!禾下乘凉,吾辈接棒!”。
“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当灵车缓缓驶出医院时,在闻讯前来送行的市民悲恸高呼中,在车辆的呜咽鸣笛中,在每个人的泪水中,在湖南长沙,在全国各地,在国内外,大家都在不约而同地表达一种哀思与缅怀。为啥袁隆平的.离去会触动亿万人心,关键就在于他始终心怀人民,心系人民的温饱。面对上世纪60年代的粮食短缺,作为学农的袁隆平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提高粮食产量作为了他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理想要高雅一点,要向前看,不要专门向钱看。赚钱可以,但要赚对社会、对老百姓有益的钱。”心里装着人民、装着社会,人民才把他高高举在头上。“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袁隆平始终脚踩大地,专务于伟大事业,才赢得了人民的热爱与拥戴。
世间从此再无袁隆平,但在遥远的太空,有一颗星星更加闪亮,那就是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星”。我们在表达哀思的同时,赓续他献身祖国和人民事业的伟大精神,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与追思。
消防英烈精神心得体会 篇2
那些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截至目前,全国有196万余名登记在册的烈士,近代以来约20__万名烈士为国家和人民献出了生命。新中国的巍峨丰碑上,镌刻着他们的英名。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什么是对英烈最好的悼念?那就是明了他们的遗愿,传承他们的'精神,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为他们的未竟事业接续奋斗。只要我们记得,他们就永远活着。正因如此,要在全社会树立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良好风尚,对所有为国牺牲、为民牺牲的英雄烈士给予尊重和敬仰,形成“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价值认同。清明节,无疑就是教育引导群众形成这种社会认同的极好契机。
传承英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就要用好红色资源,充分发掘利用红色资源蕴含的无穷力量与巨大价值。广东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传播地、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首次国共合作的诞生地、工农运动的兴起地,是革命文物延续年代最长、序列最完整、种类最齐全的省份。近年来,广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有序推进、成果显现,全省革命文物家底初步摸清,革命场馆体系基本形成,革命文物保护工作有序推进,宣传教育功能明显增强,文旅融合持续深化。广东的红色资源,是百年党史的点点星光,是点燃激情的不灭火种。
线上线下寄追思,红色资源“活起来”。为了点燃人民群众奋斗新时代、建功新征程的热情,接受红色资源的教育与熏陶,需要让群众到场,不能空对空。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从四月份开始面向观众开展“百年回声”声音线上征集活动,邀请观众诵读中共三大代表的家书、故事;辛亥革命纪念馆通过微信小程序,开设“走读祭扫”专区;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以直播形式推出英烈青春故事,传扬雨花英烈精神;中学生结合朗诵与情景表演方式演绎杨殷家书……广东通过这些“沉浸式红色体验”活动,帮助观众重温革命英烈们的伟大征途,感受优良家风,赓续红色血脉。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波澜壮阔的奋斗史上英烈们印下的一串串光辉足迹,串联起青春、奋斗、奉献的不朽记忆,是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动力源泉。有英烈的精神坐标在,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就能一步步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消防英烈精神心得体会 篇3
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京举行,这是表彰英雄的时刻,更是重温奋战的时刻。回想过去的几个月,我们本有太多的期待,这一年,我们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冠病毒突如其来,虽然困住了我们跃跃欲试的双腿,去丝毫动摇不了我们坚定的意志。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担当精神的杰出人物,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正是他们当中的功勋模范代表。表彰“抗疫功勋”,意在弘扬他们身上的为国为民担当精神,凝聚爱国爱民的精神力量。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抗疫英雄和其他一切民族英雄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的讲话振聋发聩。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担当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岁月长河中积淀形成的一种民族性格与精神。
灾难困苦面前,中华民族的字典里从来不带“怕”字,这一次也依然不变。面对疫情,党和政府、医护人员、普通百姓,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毫无保留地用自己的色彩守护,共同为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而努力奋斗。此时此刻的中华大地,在各司其职的鲜明色彩中融汇成抱团协作的五彩斑斓!
上一篇:实训实验心得体会电工优推8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