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优推10篇
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展示了榜样的力量,激励人们追求卓越,弘扬社会正能量,推动共同进步,树立了崇高的价值追求,值得广泛学习与传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2024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第一篇】
今年52岁的钱海军,是国网浙江慈溪市供电有限公司客户服务中心社区客户经理。1999年至今,他累计提供电力维修志愿服务约万小时,结对帮助困难老人100余户,成为老人们身边的“贴心人”。同时,他还带动身边1200多人开展志愿服务和公益慈善行动,惠及数万人。
个子不高,微胖身材,戴着副眼镜,斜挎一个电工包——刚换好电灯的钱海军(见图,新华社记者徐昱摄),又马不停蹄赶往下一位居民家中……
“只要打电话找钱师傅,他都有求必应,会给办好,我们很感动”
日光灯、插座、开关、螺丝……作为国网浙江慈溪市供电有限公司客户服务中心社区客户经理,钱海军车的后备箱里摆满了各种电器元件。城里的五金店里卖些什么,他比谁都门儿清。可问起这些年究竟换了多少个灯泡、贴进多少材料钱,他却总是笑着摇摇头,说不知道。
“用电有困难,请找钱海军。”这是不少慈溪居民常挂嘴边的话。钱海军负责近6万户居民的用电服务,多年来他不仅做到了零投诉,服务满意率更是接近100%。“我就是想让老百姓足不出户享受到电力维修服务。”
1999年,钱海军第一次接触并加入了居委会义工组织。之后他便利用闲暇时间,为群众提供免费电力维修服务。直到有一天,群众把感谢信送到单位,领导同事们才知晓他默默奉献的事迹。
工作中的钱海军是个技术能手。从台风前线的设备抢险到日常事故的紧急处置,他总能够快速排除故障。新同事遇到技术难题,也常常会请教身边这位“技术顾问”。
为了能更好地帮助社区老年人,他在专业之外自学了电磁炉、洗衣机、电饭煲等常用家电维修技术。渐渐地,“万能电工”的称号便在社区里传开了……
“只要打电话找钱师傅,他都有求必应,会给办好,我们很感动!”慈溪市浒山街道金山社区党支部书记邱晓亮说。最多的时候,钱海军一天能接到20多个电话。
“能帮到别人,我心里就很满足了”
套上共产党员服务队的红马甲,钱海军便成为老人们的“贴心人”。
志愿服务过程中,钱海军发现许多孤寡老人不但无法确保安全用电,连生活起居都有困难。于是,他把自己的姓名和手机号写在卡片上,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便递过去。23年来,他的手机总是24小时开机,而且从未换过号码。无论刮风下雨,他都争取第一时间出现在需要帮助的老人身边。
“这些年多亏了海军,没有他真不知道这日子咋过……”家住古塘街道舒苑社区的退休教师陈文品说。
当看到陈文品耄耋之年还要照顾有智力障碍的儿子,钱海军便定期帮他检查家里的电器和线路,陪他聊天;逢年过节还和妻子带上礼物前去看望。记得有一次,陈文品旧疾复发,钱海军驱车80公里送老人就医;忙里忙外,被医护人员误认为是老人的亲儿子。面对老人的感谢,钱海军却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这些只是钱海军帮扶老人的日常。老人家马桶堵了,污水倒灌,他自费找来专业人员,两人一起干了一下午;除夕夜求助电话响个不停,他接连跑了4户人家,半夜回到家泡碗方便面权当“年夜饭”;得知部分孤寡老人想去首都北京看看,他牵头发起公益活动,带领7名老人到北京游览……
“孤寡老人缺乏陪伴,特别渴望精神上的安慰,需要多关爱。”扫扫地、剪指甲、收拾碗筷……周末只要不忙,钱海军就会抽出时间看望老人们;常常维修电器只花十来分钟,聊天却聊了一两个钟头。
“其实我做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能帮到别人,我心里就很满足了……”钱海军常常这样说。
“我们会像钱师傅一样,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
如今,钱海军通过实际行动,带动着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海军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们支持他。”妻子陈冬冬说。妻子最初不理解,但后来被丈夫的做法所感动,便加入帮扶老人的行动中来。在他们夫妻的影响下,女儿钱佳源也时常参与到志愿活动中……一家人还先后资助了27名贫困学子。
以钱海军名字命名的共产党员服务队、志愿服务中心,现已吸纳1200多名志愿者参与到日常服务中。“志愿服务中心微信群里发布消息,大家都抢单做。”同事王军浩作为其中一员,无论是修理家电还是接送患病老人,只要有需要,总是第一个响应。
台风抢险、变电抢修、安全用电宣传、解决居民用电故障……在钱海军带领下,志愿服务团队的服务不断延伸,“星星点灯”“复兴少年宫”“暖心空巢”等公益项目也在持续开展中。
20__年,在走访残疾人贫困户时,钱海军发现许多家庭存在用电线路老化、线头裸露等安全隐患。在他的推动下,国网浙江慈溪市供电有限公司启动了“千户万灯”残疾人贫困户照明线路改造项目,为慈溪1800多户残疾人贫困户家庭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用电环境。
7年间,“千户万灯”逐渐走出宁波、走出浙江,行程20余万公里,为西藏、吉林、贵州、四川等省份6047户百姓改造线路、送去光亮,惠及6万余人。
去年,钱海军和团队先后3次来到四川省布拖县,免费为当地112户残疾人贫困户改造住房照明线路。“下一步,我还打算为培养乡村电工贡献自己的力量。”钱海军说。
截至目前,钱海军团队累计开展志愿服务3万余次,服务时长超万工时,惠及数万人。“我们会像钱师傅一样,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唐洁说。
2024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第二篇】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对一名科技工作者而言,投身祖国科技创新的时代洪流,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贡献,是最大的使命担当,也是最高的荣誉褒奖。
被人们称为“拼命黄郎”的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曾经说过:“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七年间,他带领35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不少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斯人已逝,追思犹存。黄大年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身科研,谱写了一首矢志创新的奋斗之歌,树起了一座勇攀高峰的精神丰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支撑。而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牢牢抓住创新这个“弯道超车”的关键,才能大踏步追赶科技潮流、抢占时代先机。黄大年无时无刻不想着赶超前沿、不想着超越极限,他带领科技团队参照国际最高水平、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在地球探测科学领域奋起直追,取得了深部探测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等重要成果。“无限风光在险峰”,只要坚定信心、勇于登攀,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完全有能力作出更多创新创造,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中大显身手、赢得主动。
科技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科技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赛跑,如果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总会有极其强大的不安全感,生怕自己稍微慢一步就落下了。”黄大年正是怀着这样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紧迫感,恨不能一分钟掰成八瓣儿用,把自己的生命发挥到极限。“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是他用创新实践同时间赛跑的真实写照,更是他追逐梦想的强大动力。有付出才有回报,敢拼搏方能立潮头。黄大年把对祖国的挚爱、对科研的执着,浓缩在自己的人生书写之中,激励着人们继续求索、接力奋斗。
科技竞争比的是速度,拼的是智慧。5年大于50年,黄大年靠什么让我国深探项目从远远落后到比肩一流?探求就里,这与他的求实作风和科学方法密不可分。他运用系统思维安排科研攻关,既注重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又注重考核督察等机制保障,既突出重点项目攻坚,又兼顾配套技术支持,形成了系统整合、协同推进的工作方法;他秉持融合理念布局,以交叉、融合的思路拓展作业面,在碰撞中寻求突破,在差异中做大增量,取得科研工作的“化学反应”“裂变反应”;他采取开放态度开展学术科研,深度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黄大年在工作中形成的一整套思路、策略、手段和方法,为怎么创新、如何突破作出成功示范,积累了宝贵经验。
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黄大年志在创新、奋斗不息,实现了自己“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理想抱负。创新永无止境,精神薪火相传。黄大年的精神力量必将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探索前行,用创新追求书写有价值的人生、成就有高度的梦想。
2024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第三篇】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了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硬骨头六连”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93年前,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进行改编,提出“支部建在连上”,从此在部队建起严整的党组织体系,为党全面建设和掌握部队提供了可靠组织保证。
而党支部同样扎根在每一个农村,作为组织工作的“桥头堡”,农村党支部更要对标学习“硬骨头精神”,加强理论学习能力、注重实践锻炼,提升协调能力,补足短板缺陷,克服本领恐慌,以“硬本领”锻造“硬骨头”,争当脱贫攻坚战的基层“特战队”。
学习能力要过硬。“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学习就没有止境。”随着科技飞速发展,生活日新月异,所面临的新事物、新知识、新概念、新理论层出不穷,农村党支部只有坚持学习,才能锤炼过硬学习能力。要紧扣时代步伐,坚持以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为基,以高新科技知识为翼,加快知识更新,铆足“逆水行舟用力撑”的劲头,锤炼过硬学习能力。要坚持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农村党支部要有“大格局”,要带头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会议精神,定好学习方向,讲好农村党课。要坚持学习高新科技知识,农村党支部要有“宽视野”,要带头了解接触新生事物,捕捉隐藏机遇,铺好发展道路,做好乡村规划。
实践能力要过硬。“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硬本领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要学以致用,主动融入发展大势,为乡村发展“添薪加柴”。农村党支部不能墨守成规,要抓住弯道超车机遇,敢于落实新政策,敢于尝试新事物,要敢于“吃螃蟹”,争做“领头雁”。要敢于落实新政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级配套优惠政策纷纷出台,要本着为人民负责的态度,排除万难,主动申请试点,抢抓政策“窗口期”,夯实发展基础。要敢于尝试新事物,随着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以直播电商为代表的线上经济强势崛起,要本着为历史负责的态度,毋惧障碍,主动对接平台,抢抓销售“空档期”,开拓发展思路。
协调能力要过硬。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农村因生活相对封闭,家长里短、邻里矛盾在所难免,党支部在助力乡村发展的同时,也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揪出症结,及时解决矛盾,协调邻里关系,凝聚发展合力。要及时发现问题,在开展日常工作时,要认真倾听群众心声,从言语和行动中发现苗头性问题和各种矛盾的新动向。要揪出问题症结,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将问题分为即时解决的邻里矛盾,亟待解决的群体矛盾。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能够即时解决的家长里短、邻里矛盾,要第一时间出面疏导群众关系,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于亟待解决的群体矛盾,要第一时间回应群众诉求,稳定群众情绪,及时汇报上级党组织,会同专业人员到村协商解决。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维护和谐稳定,凝聚发展合力。
2024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第四篇】
在一幅名为《恩师》的和平方舟主题国画前,不少参观者驻足欣赏。
这是今年10月,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海军机关举办的“向海图强——万里海疆画展”。
《恩师》描绘的是和平方舟的一位女军医与自己教过的一名留学生联手,为到访国民众诊疗的场面。女军医的原型,是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中医专家李伟红。作为医学交流的一部分,海军军医大学每年都会接收一批外国留学生,他们像一颗颗友谊的种子,撒向世界各地。
走进和平方舟,两块古香古色的展板上依次排列着和平方舟到访的43个国家和地区的旗帜。一面面国旗,辉映着这艘友谊之舟的航迹。
在和平方舟的会议室里,摆放着一尊名为“大团结”的黑木雕,这是坦桑尼亚总统赠送的。木雕上,几十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寓意世界人民团结友好、共同发展。
20__年11月26日,和平方舟圆满完成为期8天的医疗服务,准备离开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港,总统带着木雕国礼专程赶来送行。他与每一位医护人员握手,不停地说:“谢谢,中国老朋友。”
20__年,委内瑞拉政局不稳。当年9月下旬,和平方舟依旧如期到访。
得知和平方舟来访,委内瑞拉全国欢腾。委海军“叶库阿纳”号巡逻舰提前起航,顶着大风浪前出180多海里迎接。两舰会合后,双方官兵在甲板列队,相互鸣笛敬礼。和平方舟官兵没有想到的是,委内瑞拉还派出5架飞机,用高规格的编队飞行来欢迎他们。
在“和平方舟”号医院船陈洋阳看来,到访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登上和平方舟是莫大的荣耀,但更让他欣慰的是,和平方舟给患者尤其是儿童带来了希望和欢乐。他说,许多孩子接受治疗后,不仅摆脱了疾病困扰,甚至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20__年10月,和平方舟时隔3年再访格林纳达。55岁的威廉登船就诊时,手中拿着一张发黄的卡片。这是20__年和平方舟首次来格林纳达进行医疗服务时,威廉前来就诊的登记卡。
当年,威廉因意外造成膝盖韧带损伤,在和平方舟上进行了关节穿刺抽液治疗。腿伤康复的威廉有一个念想,就是有一天能有幸再见到和平方舟时,当面说一声谢谢。骨科医生付奇伟听后很感动,又为威廉做了一次检查。
和平方舟战士郅东亮忘不了,在塞拉利昂,他陪同医护人员到社区巡诊时,一名当地青年拿着烤好的木薯追着他们跑,大家以为他想卖木薯,就问多少钱,他说“Chinese,free”(中国人免费),说完把木薯塞到大家手上转身跑了。
时任和平方舟船长章荣华忘不了,在瓦努阿图,和平方舟结束访问离开时,当地民众为表示祝福和感恩,拿着红布往官兵身上裹,举着花环往大家头上戴。和平方舟鸣笛起航,他们又驾着小船追着跑,边唱歌边向大海里撒花。
和平方舟军医蔡金辉忘不了,在肯尼亚,和平方舟缓缓驶离时,码头上突然出现一支插着五星红旗的摩托车队,他们时而疾驰鸣响喇叭,时而拼命挥手致意,车队足有1公里长。
“你的手术太棒了,我给你打满分。”面对美国海军“仁慈”号医院船海上医院副院长维勒的赞扬,刚走下手术台的和平方舟外科医生张剑微微一笑。
20__年7月20日,正在“仁慈”号驻船见学的张剑,担任演习模拟腹部枪击伤员抢救手术主刀。在美方外科医生、麻醉师等6名助手的配合下,张剑迅速完成模拟脏器腹腔探查、脾出血控制、污染处理、临时关腹等步骤,被演练评估组一致评为满分。
与此同时,在和平方舟上,来自“仁慈”号医院船的康复理疗师劳拉·瑞贝尔,正在向中医医师付本升讨教“干针”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互派3批各6名医务人员到对方的医院船进行为期10天的工作体验,这是和平方舟与“仁慈”号深入交流的一种方式。
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和平方舟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航道上,谱写着一曲曲至真至诚的大爱之歌,收获了一串串弥足珍贵的人间友谊。
2024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第五篇】
陈俊武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是我国著名炼油工程技术专家、煤化工技术专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投身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与共和国同成长、共奋进,为新中国石化工业不懈奋斗70年。他敢为人先、勇于登攀,推动我国催化裂化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为我国炼油工业进步作出开创性的贡献,进入耄耋之年,仍然奋战在科研一线。他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为国家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石化专家,资助多名贫困学生和优秀青年。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近一段时间,陈俊武的先进事迹被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干部群众普遍认为,陈俊武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非凡的技术成就,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我国石油化工技术的杰出开拓者,是爱国奋斗奉献精神的模范践行者。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要学习陈俊武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弘扬科学报国光荣传统,发扬不懈创新的科学精神,秉持淡泊名利的品德风范,主动扛起建设科技强国的使命担当,建功立业新时代,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70华诞。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陈俊武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陈俊武先进事迹的短片。发布单位有关负责同志,陈俊武的亲属、同事、学生,及社会各界代表等参加发布仪式。
2024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第六篇】
这是一场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救援,也是一次次随时可能付出生命代价的艰险任务。38年来,肖文儒从一名普通的矿山救护队员做起,先后参与、指挥和指导矿山、隧道、山体垮塌等事故灾难救援700多起,成功解救被困群众1000余名,在多起重特大复杂矿山事故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已经是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的肖文儒经常深入救援一线,用经验与智慧、职责与使命,挽救一个又一个生命。
将生死置之度外
应急救援与风险、灾害、事故作斗争,随时可能面对极端情况和生死考验,是让普通人“敬而远之”的职业。
1983年,21岁的肖文儒从山西省雁北地区煤矿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大同矿务局矿山救护大队,随后的几次任务,让他真切感受到应急救援的危险。
一次,原大同矿务局一煤矿采空区着火。身为技术员的肖文儒冒着接近人体极限的高温,带着队员打密闭墙。井下热浪翻滚,所有人只能闭着眼睛作业;在之后的一次任务中,他亲眼目睹曾朝夕相处的战友在浓烟中迷失方向,碰掉氧气呼吸器从而失去生命。
高温、缺氧、二次爆炸,险情时刻威胁着被困人员和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危。肖文儒至今还对上世纪90年代的一起煤矿火灾事故记忆深刻。当时,由于通风不畅,煤矿井下积存了几十吨煤粉的中部巷道发生自燃,身为救护大队副大队长的肖文儒带着2名队员紧急赶往事故现场。当举起水枪开始灭火时,他突然意识到,水、火、瓦斯、煤尘等多种致灾因素在井下受限空间内交织叠加,发生二次爆炸的可能性极大。
“卧倒!”话音刚落,随着水枪里喷射而出的水柱,“轰”的一声巨响,二次爆炸发生了。提前趴在地上的肖文儒并未惊慌失措,而是手拿水枪继续灭火。“我知道氧气是有限的,一直打火就能控制火势。如果当时我停止灭火,可能就牺牲了。”肖文儒说。
在肖文儒38年应急救援生涯里,这样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太多。20__年6月5日,辽宁省本溪龙新矿业有限公司思山岭铁矿措施井井口发生炸药爆炸事故。按照应急管理部部署,肖文儒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当晚在井口附近指导救援,对散落在废墟中的炸药、雷管浑然不觉。直到天亮后救援人员清理现场,他才发现自己被“炸药包”包围了。
教科书式的救援案例
“肖文儒总能在最短时间内作出科学决策和正确判断,是矿山救援的一张‘名片’。”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管理处副处长戴其浩说。
2020__年初的山东栖霞市笏山金矿“110”重大爆炸事故救援,被誉为“教科书式的经典事故救援案例”。被困人员处于井下约600米位置,救援深度较为罕见,同时现场地质情况颇为复杂,钻孔救援难度极高,井下涌水也时刻威胁着被困工人的生存环境。
起初,现场指挥部决定布置4个钻孔进行施救。但由于该矿岩层地质条件复杂,不仅有构造破碎带,而且2号钻孔卡钻废弃。应急管理部工作组成员肖文儒果断向指挥部建议――再增调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地特勘队一台高性能钻机和专业操作团队赶赴现场救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1月13日开钻的3号钻,孔钻至井下521米处时,井底偏移达米。经专家组充分论证,决定由新调来的大地特勘队对3号钻孔进行纠偏透巷。17日13时56分,“生命通道”终于打通。在救援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由于3号钻孔涌水在巷道积聚,工作组建议指挥部启用备用的4号钻孔代替3号钻孔,承担“生命通道”功能。为防止4号钻孔发生涌水,肖文儒建议“先堵水再透巷”,被指挥部采纳。
最终,在应急管理部、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的全力指导和帮助下,经过1000多名抢险救援队员14个昼夜的连续奋战,成功救出了11名被困矿工。
始终奋战在一线
38年的应急救援生涯,肖文儒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危险与困难,同时也收获了荣誉和感动。有一次,肖文儒带队成功救出井下被困人员后,一位80多岁的老母亲拦住他,“扑通”一声向他下跪:“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孩子!”
这一幕永远刻在肖文儒的脑海中,让他深深认识到这份工作的伟大与光荣。“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8个沉甸甸的大字,不仅贯穿肖文儒应急救援事业的始终,而且也是他内心深处对于人民“守夜人”最朴实的承诺。
“每一起事故救援都很难,但当被困人员被救出来的那一刻,我们心中那种欣慰、喜悦、激动,是做其他行业很难体验到的。”肖文儒说。
20__年10月1日,肖文儒作为应急管理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代表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登上“众志成城”方阵彩车为新中国庆生,当彩车经过天安门城楼时,他不禁热泪盈眶。
纷至沓来的荣誉和赞赏并没有让肖文儒迷失方向,他仍像刚工作时那样,奋战在抢险救援第一线。“他始终坚持只有下井勘查,掌握第一手情况,救援方案才更有针对性,救援行动才更有效。”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综合处二级调研员、副处长欧阳奇说。
肖文儒说,机构改革后,矿山救援队伍与消防救援指战员共同战斗,学习了很多,也认识到不足。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的坎要迈,“我将始终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坚强意志,担当作为、履职尽责,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关头、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不畏艰险,逆向而行”。
2024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第七篇】
“时代楷模”发布以“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为主题,现场发布了廖俊波的先进事迹,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荣誉证书。
廖俊波生前是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长、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今年3月不幸因公殉职,年仅48岁。廖俊波入党25年来,始终信念坚定、不忘初心,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在每一个工作岗位都倾心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担任政和县委书记时,廖俊波和同事们共同努力,政和县从全省倒数第一成为“经济发展十佳”,群众在医疗、教育等方面享受到了真正的实惠。在他生命的最后45天,有22个晚上在开会,14个晚上在外出招商或者赶路,廖俊波家属代表接受荣誉。
廖俊波当事不推责、遇事不避难,时刻想着如何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增收,常年奔忙在项目建设、园区开发、脱贫攻坚工作一线。廖俊波从不利用权力、地位为自己和亲属谋取私利,以良好的形象和口碑赢得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广泛赞誉。
本文系转载,不代表参考消息网的观点。参考消息网对其文字、图片与其他内容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其权利属性均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读者和相关方自行核实。
2024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第八篇】
有一群这样的人——“轻”,让他们的梦想更接近星空和宇宙;“重”,让他们的脚步更加豪迈壮阔。
他们就是中国航天员。
国家很重 个人很轻
“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20__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在内蒙古中部的阿木古郎草原,当航天员杨利伟身着乳白色航天服跨出返回舱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为祖国感到骄傲”。此后,聂海胜两度飞天、景海鹏三上太空,每次凯旋后的第一句话,还是“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八个字,字字恳切,重逾千钧,折射出航天员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这份挚爱源于深知:为托举他们一飞冲天,在祖国航天的各条战线上,多少人把铺盖搬到车间,多少人伏在桌案上入眠,多少老专家透支了健康,多少年轻人霜染两鬓……
“祖国托举我飞天!”景海鹏记得,为了研制我国自己的舱外航天服,女设计师张万欣先后7次赴俄罗斯参加学习培训,不仅刻苦钻研技术原理,还主动参加操作训练。由于身材瘦小,她穿上充气加压后的舱外服,关节活动非常吃力,每次训练结束后都浑身湿透,累得瘫倒在地,半天也站不起来……俄罗斯专家十分惊讶地问:“她不会就是你们中国选出来的女航天员吧?”科研人员把一天当作两天用,硬是靠着这种坚韧执着的拼劲,只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8年才能干成的事。翟志刚完成出舱活动后自豪地说:穿着自主研制的舱外航天服漫步太空,感觉真棒!
说起国家,航天员们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但提到个人,他们却常常轻描淡写:
20年来,在很多人看来,邓清明是个“消失”的人,甚至不少老家的亲戚都会这样问起:“只听说是航天员,咋不见他上天哩?”作为目前航天员大队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首批现役航天员,邓清明二十年如一日训练备战,3次入选任务梯队,却始终没能圆自己的飞天梦——“把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都献给了漫长的等待,你后悔吗?”邓清明这样回答:“不管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战友飞就是我在飞!”
“神九”出征前,北京航天城里回荡着《祖国不会忘记》这首歌,航天员们至今都感动不已……刘洋说:“如今当大家对我说‘你没有变’的时候,我知道我不曾忘记初心,不曾迷失自己。因为我清醒地知道托举我们飞天的双手,一只叫‘科技’,一只叫‘国力’。”
荣誉很重 名利很轻
做得最多的是回报国家、回报社会
三度飞天,荣誉等身。景海鹏收获了无数的鲜花和掌声。他仍然十分清醒:“我是一个从农村长大的孩子,能够成长为一名航天员,实现人生一个又一个梦想,登上一个又一个台阶,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党和国家教育培养的结果,我没有别的方式来回报,只想尽我最大的可能多干几年、多飞几次。”
如今,航天员中有7人已是年过半百的将军,每次训练他们仍然带头参加,高难科目抢着上,航天生理功能、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始终保持在优良等级。备战“神九”任务的那年春节,刘洋在模拟器训练馆遇到了正练得热火朝天的聂海胜,他笑着说:“年纪大了,只有多花点时间才能不落后你们年轻人啊!”
面对党和人民给予的崇高荣誉,他们说得最多的是“荣誉属于祖国,属于全国人民,属于每名航天科技工作者”;他们做得最多的是回报国家、回报社会。20年来,航天员们走进校园、走进军营、走进社会,用上千场报告、数百次公益活动,宣传航天精神,播撒科学种子,诠释了肩负的社会责任。
“大家好,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完美的太空一课让“教师”成了航天员王亚平的第二职业;这些年,她到过全国近百所学校,与青少年学生面对面交流。短短的一堂太空授课,点燃了无数中小学生心中的航天梦想。一个孩子在给她的来信中这样写道:“我的梦想也是当一名航天员,请放心把接力棒交给我吧!”王亚平觉得,这是除了作为航天员飞上太空以外最美好的记忆。
计利只计国家利,留名只留集体名。“归零,归零,还是归零……”发射前的读秒倒计时没有“零”,但每次任务结束后,航天员们的心里都会补上这个“零”。“归零”让他们一次次放下个人的成绩、经历、得失,轻装上阵,始终以从零开始的心态去迎接新的挑战。
大爱很重 小爱也重
献身航天事业的爱最重
从航天员公寓到家属楼,直线距离不到500米,却成了“最远的距离”。10多年来,除双休日外,航天员都按规定集中管理、训练,经常过家门而不入。
“他们心里不是没有家,只不过自己的家是小家,筑梦九天的家才是大家;他们心里不是没有爱,只不过家庭亲情是小爱,献身航天事业的爱才是大爱。”一位航天员家属这样说。
在神舟六号航天员选拔训练的关键时刻,航天员聂海胜的母亲突发脑溢血。这个村里公认的孝子曾经发誓要让母亲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可为了载人航天事业,他却只能在病榻前守候3天。为了不让哥哥分心,弟弟聂新胜说:“哥,咱俩分个工吧,你尽忠,我尽孝。”
“一人航天员,全家航天员。”在学习训练最艰苦的时候,家就成了航天员的“第二课堂”。成为航天员后,转椅是刘洋的第一道“拦路虎”。为提高成绩,刘洋的爱人就陪她一起“打地转”,帮她计数,还要做好保护……
王亚平报名参选航天员之初,爱人决定放弃自己钟爱的飞行事业,专心陪伴妻子踏上飞天征程。那段时间,细心的王亚平体会到了他的不舍,她说:“你就自由自在地飞吧,我能照顾好自己。”如今,夫妻二人虽然见少离多,但却正如他们约定的那样,在天空和太空比翼双飞,在各自的领域书写着人生的精彩。
“爸爸,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了,不要我了?”在备战“神十一”任务期间,航天员陈冬的爱人为了让他专心训练,不得已,将双胞胎儿子中的一个送回了老家,经常“失踪”的爸爸让孩子心里“犯了嘀咕”。听到电话那头稚气的疑问,陈冬在愧疚之余,只能极力克制自己,心无旁骛地投入到训练任务中,用完美的33天太空表现回馈家人。
“太空真的很神奇,人在太空身体会失重,心灵却不会。”20年来,这句话深深铭刻在每一位航天员的心里,激励着他们接续奋斗,一次次地在“重与轻”间做出人生无悔的选择。
2024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第九篇】
20__年8月12日4时41分广州,我们又永远失去了一位科学家,卢永根院士,享年89岁。他是我国著名作物遗传学家,1930年12月2日生于香港,广东花都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
由于不在领域内,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卢永根院士,是啊,我们每天都知道某些明星的消息,某些烂七八糟网红的消息,可是科学家,我们太少知道他们的消息了。我们儿时,有多少人的梦想是成为科学家啊,成为了科学家就更好地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现在我们都长大了,这份理想早已离我们远去,科学家,听起来多么光荣的称号,渐渐被我们这琐碎的生活给彻底淹没了。
还记得小时候最喜欢数学,那时候的想法就是要想成为科学家,必须学好数理化,后来渐渐地,分数就成了我们追逐的目标,高考成了我们必须逾越的龙门。为了分数而学习,为了高考而学习,完全取代了为了理想而学习。很多时候,我们不再爱学习了,考试就是痛苦,分数就是折磨,总是考第一的人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大多数人的努力,都被名次压垮了。
后来加入了社会,工作了,科学家的梦想就彻底远离我们了,为了枯燥乏味的琐碎生活有那么一点色彩,我们拼命挣钱,似乎挣钱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科学,那是别人的生活,那是另一个世界,另一个离我们很远很远的世界。
甚至连我们能接触的所有媒体,都充斥了各种明星、网红的消息,是啊,他们更具谈资,他们表面上的光鲜似乎更值得我们追捧,他们是这个社会浮于表面的美,他们可以使我们暂时忘却生活的艰辛,以为嘻嘻哈哈地可以这样走完一辈子,但事实上呢?
真正让我们这个世界更进步的还是科学家,是他们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更深刻,让我们懂得更多的真理,让技术更先进,让我们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更美好。他们仍然是最伟大的,不会因为甚少有人关注就会失去光彩。我们最敬爱的科学家们,他们中的很多人也许一辈子都不会被人知道,他们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这个社会,为你我,默默地奉献了一生,他们是最值得我们铭记的。
2024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第十篇】
张桂梅的事迹感动每个人,为了祖国的将来、民族的期望、家庭的奇特、社会的和谐.这个活着的典范,她坚韧拼搏、不屈不挠、无私奉献、和气慈祥、她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业、慈善事业的精神让我们仰慕。“俯首甘为儒子牛〞是鲁迅先生的写照也是张桂梅的写照。
人们常不解的问她:这样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好处?什么力气使她这样坚韧?张老师总是笑着说:“假设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同学;假设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她没有生育自己的儿女,却有着世界上最宏大的母爱。那些失去父母的贫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爱,共享着人间最奇特的亲情。她一位普一般通的人民老师,用真爱点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期望之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之歌。她就是华坪县民族中学老师兼“〔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张桂梅。向传递真爱的使者张桂梅学习为主题的`“感恩行动〞在快速掀起,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立的强大动力张桂梅为何与“感恩〞产生联系,她的感恩情怀源自何处?
从她的人生轨迹中找到了答案。张桂梅同志参与工作30多年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身患多种疾病,却经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抑制病痛的熬煎,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靠着对教育事业的宠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阅历〕和〔教学〔方法〕〕,细心争辩,主动探究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进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展素养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成果突出;她没有子女,生活节省,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费把握在3元以内,而拿出自己绝大局部工资接济困难同学,给没有学费的同学垫交学费,带患病的同学去看病,天冷了给他们添置衣被,把母亲般的慈祥全部献给同学和孤儿;她不仅生活上关怀同学,而且主动培育同学学习爱好和安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爱他们,与沉迷网络的同学同吃、同住、同学习,细心引导,细心照看,使他们戒除了网瘾。华坪。妈〞、“张妈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