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解读心得体会范文实用 创新意识感受【优推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创新意识解读心得体会范文实用 创新意识感受【优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心得体会【第一篇】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切创新实际上归结于人的创新。培养和造就一批具备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需要,是机关事业单位提高办事效率、效能的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掌握创新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的关键。
21世纪是一个创新驱动的时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更是财富积累的途径。创新是一个组织的生命力所在,创新能力是驱动创新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充足的善于创新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实现组织“创新—效益—再创新”的良性循环的根本。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明确专业技术人员胜任力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创新能力构成,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和开发的制度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为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的创新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一、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专业技术人员承担着各类具体专技术工作。他们的创新能力关系着我国科教文卫体等诸多方面发展水平和前景,是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专业技术人员想不想创新、会不会创新、能不能创新,直接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潜力。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虽然中国当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达到5550万人,是世界上科技人力资源第一大国。中国是人才大国,但还远不是人才强国。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制约我国赶超世界的瓶颈、成为关系我国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
创新是专业技术工作的本质属性,没有创新就没有技术的突破,没有创新就没有新成果的出现,没有创新就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而创新能力则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核心能力,是综合素质内涵之一,是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前提,是克服困境、破解难题的关键。大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思维水平、创新实践能力,既是由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由我国当前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所决定的。
二、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的困境
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智力水平:具有从事技术工作经验;具有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对工作思路革新、对工作方法的完善的潜能,只所以这种潜能未得到充分发挥,主要来自个人和社会两方面因素:
个人因素
1、认识不够。缺乏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最大制约因素,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每天从事的都是重复性的工作,工作单调且繁琐,这使人家很少去思考创新的价值、意义和方法,对自己的要求也只是停留在完成现有的事情上,很少去拓展工作领域,很少去探索新的方法与途径。
2、付出不够。创新是综合素质的体现,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足够多的经验,还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正确的思维方式,这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积累和提升,大多数人忙于眼下的工作,无法或不愿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去学习、思考、参加训练,致使许多具备创新潜质的人知识陈旧、方法落后、思维封闭,丧失创新的机会。
3、思维不够。专业技术人员由于从事某方面的具体工作,造成他们知识单
一、技能单一、进而造成思维方式单一:导致知识之间、技术之间、思维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结果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这种条条块块的思维方式不符合创新思维的要求,缺乏创新思维是制约创新能力提高核心因素。
4、联系实际不够。创新的级别分类告诉我们,90%的创新属于小级别创新或普通创新,这些创新来自具体工作。工作程序的一次有效调整,工作方法的一次改进,工作思路的一次转向都是创新的表现,许多人都把创新想得很高深、很神奇,只是从理论上寻找突破,科技前沿寻求创新,而忽视自己的具体工作实际,最终影响创新成果的产生。
社会因素
1、环境不够。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环境相对封闭,制约着思维发展的空间;再加上传统文化中某些消极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保守的观念,如:“重传统、轻创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枪打出头鸟”等思想,这些守旧的思想和保守的管理体制结合在一起,成为束缚创新发展的一张无形巨网。
2、投入不够。我国教育支出只占GDP的2%,世界教育支出加权平均数为5%,国家投入的教育费用严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上我国非常重视普通教育,留给培训的费用更少,在培训费用中大多是用于管理人员考察,真正留给技术人员培训的费用寥寥无几,再加上社会和单位没有重视培训的习惯,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的提升基本上靠自己投入,这使得很多专业技术人员只能进行维持性学习很少进行创造性学习。
3、培训内容和方式不够。当前培训以知识的学习为主,缺乏对创新思维的训练,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形式单一,方法呆板,缺少新意。在这种教学状态下,许多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培训当成了一种任务,甚至看做一种负担,而没有当做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4、培训师资不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国家有关部门只提供培训教材,具体培训工作由各级各部门自行组织,市级以下可以说没有专职的培训教师,临时抽调人员允数,教师本身就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效果可想而知,致使培训流于形式,没有效果,参与培训的学员也没有积极性,白白浪费培训资源。国家应在每次培训前,先培训师资,再逐级进行,师资有保证,培训才会有效果。
5、评价机制不够。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往往只看完成情况,很少关心工作过程,很少去分析研究工作方法的创新和改进,很少去探索和思考同样的工作有没有新的方法,有没有更省时、省力的解决途径,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专业技术人员努力的方向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形成墨守成规的习惯,制约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途径
基于对制约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因素的分析,我认为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培养创新理念:提高对创新作用的认识,使大家认识到创新是满足人类牛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破解专业技术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特殊问题、疑难问题的需要;是破除思维定势、改进思维和工作模式的需要;是破除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需要。养成面对工作用新眼光看问题,新思路想问题,新办法解决问题的习惯;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断探索新的解决途径。
2、充实创新知识:学习创新理论,了解创新的特点和原则,掌握创新的步骤,懂得创新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在工作中努力寻找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学会如何克服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着眼于实际,往工作中有所创新。
3、培育创新环境: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条件,加强舆论的引导和宣传,形成以“创新为本”文化氛围,引导大家形成以新理念为指导,以新思路为主线,以新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模式;建立激励创新的机制,用创新作为评价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的标准之一;建立宽松的工作环境,允许尝试和探索,启迪创新思维,建立创新机制,激励大家创新、创造的欲望。
4、训练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与关键。通过对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的学习和训练,丰富思维方式,训练多层次、多角度认识、分析问题的习惯,才能捕捉新现象、提出新问题、探索新规律、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5、关注工作实效:实践是人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不会动手实现,整天空想,在概念之间转来转去,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创新的火花往往是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进发出来的;是建立在对自己工作领域的问题、方法了如指掌的基础上,离开自己的工作仅停留在思想阶段的创新并不是真正的创新,实现了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
总之,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也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第二篇】
清洁是一个城市良好形象必不可少的要素,为了加强城市管理,有的地方让环卫工人24小时连续工作根除落叶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北京市市属公园首次尝试无立即清扫景区落叶,打造出了20处最美落叶缤纷的赏秋景点,引来无数市民前往拍照留念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
立即清扫落叶的做法是常规的,这样的成果是确保了生活环境的干净清洁,而不立即清扫落叶的做法是创新式的,这样不仅没有耗费大量清洁工的时间,又大大提升了地方的形象,因此我们需要给自己留下一方落叶。
留下一方落叶就有点像苏轼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滋味,了地方对待落叶的角度不同,有的城市把落叶看成是废物,是影响环境形象的东西,而有的地方却看到了落叶美好的那一面,把他们看作是邱毅的传达者,对待落叶的方式也就各有差异了,是其为垃圾的人安排环卫工人立即清扫,并且高喊确保地面没有一片落叶的口号,是几位美丽的人有意将落叶缤纷的地方打造成其美妙的赏秋景点,不仅节约了人力还推动了旅游景点的发展。
反观我们自身,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学习方式,我们之中是有多少人会给自己的想法留下一方落叶的,往往是思维的固定化模式,使我们少了许多自己的选择。以至于在生活中和学习中不能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学习上空白时间是我们的落叶,我们本可以利用它去创造更有效的学习成果,然而固定化思维就像被下达命令的环卫工人将我们的落叶一扫而空,不允许在学习方式上有一丝的创新,没有创新意识,这往往会导致一个个很严重的后果。
思维的固化让学习上的空白时间被作业填空,在这段时间的归纳总结才是一个被编织的秋景,我们甚至还没好好感受秋夜缤纷落下的秋意,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状态是很低效的。
为被清扫的落叶编织成一个个美丽的秋景,我们不妨这样思绪犹如尘世不断紧绷的神经,就像一个个不分白昼黑夜,清扫落叶的环卫工人,在思绪中留有一方落叶,才或许会有一种更好的思路。
创新是每一个人应该有的方式,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如果一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思维固化,没有一丁点创新意识,那我认为这个国家终究是会走向毁灭的。任何时候都是要有自己的创新意识,不能一味的迁就,他们说的对,难道就是真的对吗?我们也要有判断意识。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第三篇】
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出了明确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教育更应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新新方法和解决新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小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通过恰当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深入挖掘和张扬教材及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因素,做到既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小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又有助于减轻小学生的负担和强化学习贵在创新的思想,使教材具有使学生乐于学习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最简单的办法是求多解练。小学数学教学要适应数学教学的实际,提高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同解变型和恒等变型的能力。作为教师要精选例题,按类型、深度编选适量的习题,再按深度分成几套,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想,进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都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指导学生质疑问难
“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难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旺盛等特点出发,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
1.浅显的问题学生自己解答。日常教学可以发现,学生大多提出的问题是一般性的问题,教师可以不必急于解难。应鼓励学生自己解答,使学生既敢于质疑,又能解疑,以树立信心。
2.难点问题学生讨论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如教学“面积的认识”,为了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教师先教学认识“物体的表面”,让学生摸课本的表面、桌面等直观感知。由于教师举的实例其表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也很容易看出面是有大小的,这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质疑,提问:我们认识了物体的表面,你还想到什么?这一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具盒的表面有6个都是长方形的面,一个足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苹果、茶杯的表面是指哪一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就有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对“物体的表面”作了颇有新意的描述:“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这样新奇的回答,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得学生从生疑到释疑过程思维活跃,并能自己解决
三、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求异思维是开放性思维,是创新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多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
例如:在教学两个量比差应用题“篮球比排球多几个”这一问题时,让学生从多个面,用不同的词语表达。例如:
(1)排球比篮球少几个?
(2)篮球和排球相差几个?
(3) 篮球再少几个就与排球一样多?
(4)排球再多几个就与篮球一样多?这些问题虽然实质是一样,但由于问的角度不同,回答时语言组织就不一样,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
四、诱发学生感受生活
“教育即生活”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数学时,教师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将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例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就可以模拟买卖货物的情境,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要为每个学生准备1分、2 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等面值的人民币共5元,让学生来认识这些人民币。在活动中要求:(1)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必须有文具、食品、小玩具。(2)用所发给的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要进行评比。活动后进行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要说出自己买了哪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分别用分、角来表示)。通过活动,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知道了1元=10角、l角=10分,会进行换算,而且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周围,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灵活运用方法、恰当引导,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就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只要课前教师精心钻研,制定切实合理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新颖,富有创新意识,就能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什么是创新意识【第四篇】
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创造思维,传授创造方法,提高创新能力是中小学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其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又是重点。正如马斯洛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可见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者心理素质多么重要。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没有创新意识的人难以产生创造思维、掌握创造方法和获得创造成果。
“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造、创新的要求的动力。”(见《创造思维与训练》第25页)这种“动力”是指心理上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推动力,是一种自觉的心理活动。创新意识具有开拓性、独创性、联想性等特征。具有创新意识的人,能够不为传统习惯势力和世俗偏见所左右,敢于标新立异,想常人不敢想的问题,提出超常规的独到见解,善于联想,从而开辟新的思维境界。创新意识是创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意识包括哪些内容?我认为主要包括问题意识、发现意识,怀疑意识,捕捉机遇和灵感的意识,抗挫折的风险意识,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合作意识等。创造意识的培养,实际上是关于创造、创新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非智力因素几乎都是后天培养的,它们可以在创造、创新中起到发酵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培养事业心,树立创新的理想,同时,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克服习惯心理和迷信心理,培养问题意识和怀疑意识。问题意识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不放过任何疑点,养成爱琢磨,爱钻研,勤学好问的习惯。巴尔扎克有句名言:“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发明创造始于问题。问题就是矛盾,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需要思考,学习才有主动性。思维是由矛盾引起的,问题是矛盾的表现形式,学习中提不出问题,是学习不深入的表现;能提出问题是肯于动脑的结果。现实生活中许多现象人们熟视无睹,而有人却善于观察,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发现问题,有所创造。苹果落地,谁也不在意,牛顿却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水开了锅盖被顶起,大家司空见惯,瓦特却因此发明了蒸汽机,商品大家每天都接触,只有马克思把它作问题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处处留心皆学问,凡事能问个为什么,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怀疑意识和问题意识有相通之处,但怀疑意识更强调对权威的挑战,对书本、对老师、对标准答案的不盲从。有些学生奉书本为神明,不敢越雷池半步,或者把老师的话当圣旨,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怀疑。这些都是阻碍学生创新的壁障。朱熹说得好,“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怀疑不仅是辨伪去妄的钥匙,也是创立新学说,启迪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可见问题意识和怀疑意识对学习和创新多么重要。培养问题意识与怀疑意识,对学生来说,应做到三点:1、积疑,勤问。积疑,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要养成收集、记录生活学习过程中随时冒出来的疑问的习惯,一般要准备一个专门记录疑难问题的笔记本,随时记录。每天要抽出几分钟时间整理疑难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思考,或请教同学、老师,并将思维结果记录在案。许多学生一个学期还提不出一两个问题,或者有了问题,等老师来了,他又忘了问题是什么,半天想不起来,这些都不利于学习和创新。勤问就是要多问,首先是问自己,其次是问别人。要敢于不耻下问。许多学得好的学生都有勤问的习惯,他们注意经常给自己提问题,因此对事物理解就比较深刻,思想也比较活跃。许多人发现,在学习中,凡是哪个地方自己以为懂了,没有什么好想的,却正是自己理解不够深刻的部分;凡是发现问题多的,倒是自己理解较为深刻的地方。心理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性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也反映了其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具有同样积极的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学过程 实际上就是师生双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2、能疑,善问。能疑,是指要加强学习,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掌握一定的创造思维方法,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善问,是指问也要注意一些方法和技巧。问人之前,自己先要细想,尽量做到有准备的问问题,否则,即使别人解释得很详尽,你也可能仍感到若明若暗,所得肤浅;问人之后,要认真研究对方的答案。想一想别人解决问题的理由和根据是什么,要充分重视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探讨别人处理问题的途径;要善于从比较中学习。要把别人的想法和自己原来的想法进行一些比较,从而纠正自己的错误,发现问题的根由。3、敢疑,穷问。敢疑,是要有坚持真理,挑战权威的勇气。不论是老师、书本、或是其它权威,只要自己有疑问,就要敢于怀疑,不要怕人笑话,不要怕挨骂。有了怀疑,再去求证,去向别人请教,也许会有所创新;即使证明自己错了,也会得到经验,获得进步。在求证的过程中,要敢于穷问,对自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请教别人时,也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穷问,是思维深刻的表现,也是创新突破的重要一环。在问的过程中,甚至还可以开展争论,争论可以激发灵感,促进思考深入。法国有一名言,“真理是从各种意见的冲突中得来的。”通过争论,发挥集体智慧,互相启发,相得益彰。另外,对于教师来说,课堂中要创造宽松的适应激发学生思考和提问的环境。保证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从而大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要善于挖掘学生学习过程中思想上的矛盾,细心地寻找学生的“疑点”。发现“疑点”,也就等于找见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要改革课堂教学,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问堂”,变单纯的教师“问疑”式教学为诱导学生“质疑”,教师“答疑”为主的的他创新教学,建立起“学生先想,教师后导,学生通过预习发现疑问,师生共同寻求答案”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不要包得过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提问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大胆假设,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看来好笑的问题要理解,宽容,鼓励那些以独特方式来理解事物的学生。二、克服惰性心理,培养捕捉机遇、灵感的意识机遇是指“导致科技突破的原定研究进程所未料到的偶然事件或机会。”(见《辞海》)》其主要特点是意外性。灵感,是指研究者在创造活动中所出现的豁然开朗、思路突然贯通的顿悟状态。其特点一是灵感引发的随机性,指灵感在何时、何地出现,受什么启迪或触媒而发生,都是不可预期的。二是显现的瞬间性,如不及时抓住,会转瞬即逝,三是灵感爆发的情感性。是指灵感爆发的瞬间,创造者出现的迷狂、惊喜、和情绪高涨等心态。机遇和灵感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常常是导致创新突破的导火索。善于捕捉机遇和灵感,是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重是体现。但机遇和灵感只亲近有准备的头脑,它是深思熟虑的必然结果,其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只有热烈而顽强地致力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灵感和机遇才会光顾。同样重要的,你还要时刻准备着,有善于捕捉机遇和灵感的意识,否则,哪怕灵感出现的次数再多,也会被视而不见,白白错过。要克服惰性心理,当灵感的火花闪现时,要及时追踪记录,当机遇来临时,要认真观察反复思考,否则,灵感和机遇就会稍纵即逝,永难找回。培养捕捉机遇和灵感的意识,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断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思维习惯;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设置不同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要教导学生做科学创新的有心人,当灵感光顾,机遇来临时,要及时捕捉,记录在案。要对新想法,新发现进行认真研究,从中受到启迪,有所创新。三、克服依赖和盲从心理,培养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创造性最讲究独一无二,不喜雷同。因此培养创新意识,要注意独立意识的培养。对中学生来说,包括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获取知识,独立钻研问题,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依赖别人,不盲从别人的意见,独树一帜。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总喜欢跟从大多数人跑,没有自己的主见。或者一遇到问题总是依赖于别人,不去独立思考;有的人妄自菲薄,因而谨小慎微,唯唯喏喏。这些都是缺乏独立意识的表现。同时,创造性是指对现实的超越,它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因此培养自主意识十分重要。自主意识包括自我激励,自我控制和自主发展意识。学生依靠自己的意志而不是受外界的控制,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所选择的事物上,并且克服困难,百折不挠,这实际上就是自我激励,自我调控。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发展的主人是他自己,一个人的发展主要靠自己,别人只是辅助而不能替代。同时,要尊重学生,视学生为主人,让他们能够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自主发展。四、克服恐惧心理,培养风险意识有的同学把创新看得很神秘,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想都不敢想;也有的人对创新具有恐惧心理,害怕别人非议,害怕挫折。其实创新并不神秘,人人都具有创新能力。科学家的重大发明是创新,学生想出一道题目新的解法,或者写出1篇有新意的文章,也都是创新。潜在的创造力在人身上是沉睡着的力量,若不被唤醒,就会萎缩乃至泯灭。所以对创新的恐惧是完全不必要的,而应大胆开发。但是,由于创新是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难免会遇到困难,遭受挫折。科学发明也是有风险的。诺贝尔是冒着被炸死的危险发明炸药的,李时珍发明大明历时,招受到许多人的围攻。恩格思说过:科学是一条崎岖的山路,没有平坦的路好走,只有不怕坎坷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所以要想有所创新,就要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意志。畏首畏尾的人是不可能有创新的。有的人遇到一点挫折就打退堂鼓,这些都是与创新无缘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前人为真理而奋斗,不怕磨难甚至牺牲的崇高精神,树立为人类创新而不懈奋斗的信念。要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强调从错误中学习,鼓励学生敢于幻想,大胆试验,做敢想敢为,勇于创新的人。五、克服封闭心理,培养开放合作意识。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的知识再丰富也相对有限,要进行创新,光靠个人的力量有时极难完成任务,人们必须学会协作。合作意识在现代创新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学中,我们要开展一些活动,如分小组布置一些单靠个人很难完成,只有几个人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除此之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还要加强理想前途教育,树立创新思想,培养创新兴趣,增强为振兴中华而创新的事业心和紧迫感;要加强意志锻炼,克服懒惰、习惯和思维定势等障碍,做到有胆、有识、有略、自信,好强,自主。这样,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学习,而且对培养未来创新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