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心得体会范文优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时代楷模心得体会范文优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时代楷模心得体会【第一篇】

她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坚守贫困地区40多年,把全部身心投入深度贫困山区教育扶贫主战场,尤其为解决贫困山区女孩教育问题,克服种。种困难,建成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

她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立校之本,把理想信念作为育人之基,用红色教育树人铸魂,让16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

她敬业奉献,长期拖着病体忘我工作,在与时间赛跑和病魔的抗争中,以实际行动兑现“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

她无私无我,给予福利院孤儿和贫困山区女孩母亲般的呵护,把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款100多万元全部投入教育事业,托举起了贫困山区孩子“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和梦想。

张桂梅,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

在女子高中,张桂梅和学生一起住宿舍,每天五点多起床,十二点后才休息。她是校长,是保安,每天检查水电安全、熄灯与否,赶走路上的蛇,拿着小喇叭催促学生起床吃饭做操,是严厉的批评者,也是和困难学生抱头痛哭的师长,十多年如一日。

办学11年来走过11万公里的家访,她走进一千三百多名学生家里。

都是何等艰辛的山路啊!都是些怎样困难的家庭啊!包车司机都不愿去,爬山常常几个小时,坐摩托车曾颠断两根肋骨,早出晚归两头黑,她握住家长黝黑皲裂的手,擦去她们脸上的泪水,“命令”随行者捐出随身的钱,脱下外套塞给人家,自己冻成伤寒……

张桂梅说,女高不是普通的学校,是党委政府和山区贫困群众的桥梁。

这十多年来,她把1600多名女孩子送入大学改变命运,这背后是她作为校长“超人”般的意志和付出。

今年63岁的张桂梅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972年跟着姐姐来到云南参与“三线建设”。

20世纪80年代后期,她认识了自己的爱人,从中甸到大理追随他当了老师,伉俪双飞令人羡慕。不料1995年,丈夫查出患了胃癌晚期,她花光所有积蓄,依然没能挽留住丈夫的生命。

为了缓解悲痛,张桂梅决定离开伤心地,申请调动工作,最终选择了从未去过的华坪县任教。

到华坪后,张桂梅很快发现,这里的教育环境和她以前所在的大理相差不少。

有的家长带着一大包角票交学费;有的孩子只吃饭、舍不得吃菜;有的女孩儿从课堂上消失了,回家嫁人……张桂梅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记者:您有什么办法让她们继续读呢?

张桂梅:让村干部跟家里沟通,这个孩子我一定要领走,一定让她读书。不要你一分钱,我自己出钱。

记者:您挣的钱不是没完没了的?

张桂梅:是有数的,那我就自己少消费一点。我这个班50多个人,起码我不让我教这个班的孩子因为交不起书费辍学,我拼老命,一边教书一边往回找孩子。

20__年,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捐助方指定让身为教师的张桂梅兼任院长。

“儿童之家”收养的孩子中有一部分是被遗弃在福利院门口的健康女婴,无儿无女的张桂梅成了她们的“妈妈”,儿童之家和民族中学的经历让张桂梅萌生了一个想法,筹建一所免费女子高中。

然而,这并不容易,对于大山里的贫困家庭来说,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家长往往是儿子优先,牺牲女儿的前途。

张桂梅不仅要扭转家长的观念,还要筹集办学所需要的经费。华坪县的教育经费本就紧张,专门办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在旁人看来是太过疯狂的想法。从20__年起,张桂梅就开始为这个近乎疯狂的梦想四处奔走。

张桂梅:我当时很傻,我想这个事情是好事,只要我提出来你肯定会支持。认识的不认识的,我跟你要你都会给一点。

记者:去哪儿要?

张桂梅:满大城市去要,就像乞丐一样。那时我是一个优秀教师了,我把所有报道还有证件带齐了,背着孤儿院最小的孩子到城市里面,我拿着我的证明就跟你说,我想办一所学校,你能不能支持我五块十块两块都行?

记者:人家给您的回应是什么?

张桂梅:骗子,好手好脚你不干活,普通话还会说,戴个眼镜你出来骗钱花。

从20__年到20__年,张桂梅每年利用寒暑假到外地筹款,但总共只筹措到一万元,远远不够开办一所学校需要的资金。张桂梅一度萌生了放弃的想法。

从20__年到20__年,张桂梅每年利用寒暑假到外地筹款,但总共只筹措到一万元,远远不够开办一所学校需要的资金。张桂梅一度萌生了放弃的想法。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20__年张桂梅当选党的xx大代表,到北京开会时,一位细心的记者发现,张桂梅穿的牛仔裤居然破了两个洞,她开始了解张桂梅的故事。

“张桂梅和她的女子高中梦”在全国传开,来自全国的支持让张桂梅的女子高中梦有了变成现实的可能。丽江市和华坪县各拿出100万元,帮助张桂梅办校。

20__年8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成,9月正式开学,教师工资和办学经费均由县财政保障,学校建设由教育局负责。张桂梅担任校长,并吸引来了其他16名教职员工。

华坪女子高级中学首届共招收女生100名,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因为入学分数没有门槛,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成绩始终提不上去。

为了辅导好这些夜晚苦读的高三学子,张桂梅专门安排了各科老师轮岗答疑,她自己也会全程陪同,时不时提醒学生们注意眼睛、别着凉了,遇到一些新的题型,她会拿出手机,帮学生搜索解题思路。

张桂梅:我到山里面去家访,她的爷爷奶奶说,孙女读高中了,我们可以放心地死了,想想知识在山里人心里分量是什么?回学校我就把老师集中起来,我说你们干就干,不干,你们辞职走人。好不容易人家把孩子给我们了,给我教出来最少二本。

这个当时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不少教师打了退堂鼓,加之学校条件简陋,建校才半年,17名教师中就有9名提出辞职,只剩下8个老师。

华坪女高的教学工作近乎瘫痪,眼看学校快要办不下去,县里计划将学生分流到其他高中继续就读,并承诺依旧全免费。

心灰意冷的张桂梅整理资料准备交接,但老师们的资料让她眼前一亮,剩下的8个人里有6名党员。

张桂梅:我把这6个党员找来,我说如果在抗日战争年代,这个阵地上剩一个党员,这个阵地都不会丢掉。我们剩6个党员,我们能把这块扶贫的阵地给党丢掉?我说咱们开始重温入党誓词。我们没有钱,就在二楼画了一个党旗,把誓词写在了上面。我们宣誓,没宣誓完,全哭了。

红色教育在这里生根。从那之后,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夜里12点后休息,3分钟之内从教室赶到食堂,吃饭不超过十分钟。在女高,每件事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间内。

20__年,华坪女高第一届毕业生参加高考本科上线69人,综合上线率达100%,张桂梅交出的成绩单打消了人们的疑虑。

从20__年起,华坪女高连续9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一本上线率从首届的%上升到20__年的%,排名全市第一。

张桂梅:我们付出的不是一般老师付出的,男老师结婚,仪式办完了马上就回来上课。女老师做肿瘤手术,我说你请假吧,她说医生说能穿衣服我就回来了,我不请。孩子们拼命刷题,人家说刷题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只有这个办法,看着孩子那个样子我们也难过,这就叫拼了。我不这么干,我的学生就上不了浙大,我的学生可以考到浙大、厦大、川大、武大。

记者:那您要付出什么?

张桂梅:我付出的几乎是生命,我们这几乎是用命换来的。

华坪女高佳绩频出之时,张桂梅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她患上了肺气肿、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等10余种疾病。

盯完课间操,张桂梅终于可以歇一小会儿了,她回到办公室,吸一吸氧,吃口早餐,再把兜里的药吃了。

6年前,因为胳膊疼得抬不起来,张桂梅停止了授课,转当后勤。她是校长,也是保安。每天检查水电安全,熄灯与否,赶走路上的蛇,拿着小喇叭,催促学生起床吃饭做操。

每年寒暑假她都坚持到贫困山区做家访,把知识改变命运文化摆脱贫困的理念带进大山。

张桂梅:也不是不想有自己的生活,只是做着做着把时间做没了,就把自己的生活忘了。当我走进华坪、走进民中、走进孤儿院这群孩子当中,实际上我也就走进了贫穷,当时我没有思想准备,只是说干一两年吧,结果没想到自己一陷进去就没拔出来。当听着学生大学毕业在为社会作贡献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值了,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是少,她们后面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对我是最大的安慰。

出名后的张桂梅,自己花钱一如既往能省则省,每天还是乘坐助手的两轮电瓶车穿过街巷,来往于女中与福利院之间;到医院看病,仍像过去一样排队等候,但如果是孩子病了,她会千方百计“找关系”请最好的医生诊治。

“现在我最大的愿望,是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和孩子们在一起,能看到明年女高所有的毕业生都能考上一流的大学,有进清华、进北大的!”向记者说这话时,张桂梅显得很平静、快乐。

从1997年发现肿瘤到如今18种疾病缠身,张桂梅没有退缩、放弃,只有坚守、进取。对自己漠不关心地“冷”,对孩子满腔热枕地“暖”。张桂梅20多年扎根华坪孜孜以求的无声行动,感染、激励着周围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在人们心目中,她就是华坪精神最鲜活的代言人。

榜样是最实在的引导,楷模是最新美的气象。

女子高中党员教师勾学华,结婚当天还站在三尺讲台上,一直上完当天所有的课,他才匆匆换上礼服赶去散场的婚礼现场;

杜朝仙原先是昆明一所高薪私立学校的老师,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了张桂梅的事迹,她毅然辞职慕名来到华坪女子高中;

当年因觉得学校管理严苛,带头辞职离校的陈建华,9个月后又回到学校……

在张桂梅的言传身教带动下,全校老师凝心聚力团结一致,努力办学教学。

时代楷模人物事迹【第二篇】

张连印从军报国--载,解甲不懈志。退休后,他深念组织培养之恩,心怀乡亲养育之情,抱定治理风沙、植树造林、为民造福的如磐信念,舍弃舒适的城市生活,毅然扎根在风沙漫天的毛乌素沙漠边缘植树造林18年,将昔日连绵的荒山秃岭变为绿水青山,是新时代领导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一个生动缩影。

张连印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榜样。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作为一个56年党龄的老党员,张连印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从小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后参军入伍保家卫国,是党把他培养成一名军队高级领导干部。退休后回到故乡,他把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转化成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一干就是18年,诠释了共产党人爱党为党、服务人民的政治品格。

张连印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标杆。军人的血性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军人的本职是履行使命、担当尽责。张连印以军人特有的勇气和毅力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作为人生信条,始终坚守在防风治沙最前线。即便身患癌症直至癌细胞转移扩散,他依然斗志不减,手术不到一个月就重返荒山继续植树。他用生命书写了革命军人不负韶华、不辱使命的拼搏底色。

张连印是新时代领导干部的楷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退休后,他本可以在大城市里安享晚年,却选择在家乡改善生态环境,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带领乡亲植树造林。为了种树,他动员家人解囊拼凑启动资金,坚持不要林权、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他的无私奉献生动诠释了领导干部坚守初心本色、不懈奋斗奉献的境界情怀。

时代楷模心得体会【第三篇】

张桂梅老师因其关于全职太太的有关评论,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本来可以是一个具体讨论的问题,然而一些评论者撇开乡村教育这个具体背景的抽象批评,实际上偏离了真实的语境和问题,带偏了节奏和方向。我们有必要在这个脱贫攻坚的最后关头,站在大山深处来想一想,张老师这番话背后的故事。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家喻户晓的口号,它无比正确,更无比政治正确。然而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实际上直到今天,教育与贫穷之间仍然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教育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路径”,这不是一句空话。

按照截至20__年的绝对贫困标准,人均年收入超过4000元,就达到了脱贫的门槛。如果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坚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还能更进一步去读一个高中或中职,甚至再读大学或高职,他们毕业后可能从事某个技术工种,考上公务员,当上教师,还可能自主创业、经营小买卖,他们的月收入会轻松超过4000元。而他们只需要每年拿出一点来接济自己的父母,就能够让整个家庭脱贫。

高中教育,是目前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容易被忽视的盲区。我们看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要比东部发达地区慢一个节拍。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全国的目标是“促两基”,也就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本世纪初到十八大这十年左右时间,是“促均衡”的阶段,也就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十八大到十九大之间,叫做实现“基本均衡”的阶段,这个基本均衡,就是贫困县脱贫摘帽必须的一个前提条件:“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有多项量化指标)。十九大之后,又提出了“优质均衡”的目标。实际上,贫困地区比全国的节奏总是要慢五到十年左右。

上面这四个阶段的所有这些目标,都是指向义务教育的。但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在于,如果义务教育水涨船高之后,高中教育的源头活水是丝毫不必发愁的。

贫困县的高中最发愁的是两件事:留不住好老师,招不来好学生。为什么非要强调好,因为高中教育本身并不是法定义务,理论上,高中有权力“挑肥拣瘦”、“嫌贫爱富”——我指的是偏好更好的生源。哪怕现实中的义务教育也在挑拣“学生”,但政策导向和道义上是不被支持的,因为它违背了义务教育要求适龄儿童少年普遍接受教育这种有教无类的基本定位。

按照贝克尔的理论,一对贫困的父母对子女的投资到了高中教育这个阶段,就面临非常艰难的选择。因为他可能面临因教返贫的境遇,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类费用固然能够减免,高中阶段对于贫困县的贫困生也有一些特殊政策,但毕竟还是会产生额外的不少开销。所以一些贫困地区的父母倾向于不支持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后继续读书。

笔者前不久在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的一个研讨会现场,听到来自教育部门的一组数据,实际上贫困地区辍学的四个主要原因就包括:因学习困难而辍学、因外出打工而辍学、因早婚早育而辍学、因信教而辍学。早婚早育辍学而造就的“全职太太”,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城市小布尔乔亚意义上的“全职太太”,恐怕是前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天壤之别吧?

张桂梅们做的是一件逆水行舟的难事。难处之一,是她要办一所不收费的普惠型高中;难处之二,是她的第一届学生完全是来者不拒、“敞开收购”,高中入学分数线之低、学生生源质量之参差不齐可想而知;难处之三,是她把生源完全锁定为女生,矢志办一所女高。迎三难而直上,真真好大的口气!

我在没看张老师的视频之前,也先入为主地在心中提了一个视频中同样的问题,在今天这个时代还要办纯而又纯的女高,是否有些不切实际、追求女权主义的极端实现?

但张老师的回答很实在,只用了一个例子,就让我信服。她讲到去看一个高三的女生,因为家中重男轻女思想的作祟,宁肯给小学、初中的弟弟们补习,甚至任由他们给姐姐备考添乱,也不愿给高三的女儿投入一点点关爱。张老师爆了一句粗:“我说你脑子有病吧?”

妥了,要的就是这句话,争的就是这口气,就是要办一所女子高中!

结果是,第一届的毕业生90%上了大学,一本上线率到了40%。这个数字在很多人看起来觉得没什么,但就我短短一年挂职扶贫期间对县域高中教育的了解,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早几十年,包括我们读书的九十年代,每个县的高中都有足够的各自为战的勇气、底气和绝活儿。时过境迁,今天不同了。今天的县高中,特别是贫困县的县高中,面临着自下而上的优质生源匮乏和自上而下的地市层面对于县域教育的挤压和虹吸。

教育是费钱的。要办好教育,砸钱是必要条件。地市拥有得天独厚的经济优势,又因为行政层级的有利条件而具有碾压县域的政策势差,因此近年来经常出现这样一类现象:往往是州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兴办一所新的高中,再在中招录取批次上给予这所高中以更大的优先顺序,在资金、师资队伍、学校管理层引进人才等方面给以支持,假以时日,三年之后,一个新的教育高峰就能拔地而起。一所州市重点高中崛起的背后,往往是无数具有悠久传统的老牌县重点中学的每况愈下。

由此再反观张老师20__年办的这所女高,能从第一届毕业生开始,连续至今保持这样高水平的培养绩效,实在是创造了奇迹。

有人会说,这有什么值得宣传呢?甚至与今天官方一再倡导的减负和素质教育的导向都是相悖的。

这就是“何不食肉糜”了。

第一,用张老师自己在视频采访中的无奈回答,就是:“我们只能这么做,否则这些大山里的孩子考不上浙大、厦大、武大。”

我想大部分中国人都经历过这种高考,也知道刷题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心智的摧残,但是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在指挥棒规则和基本生态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之前,奢谈素质教育都未免是“装外宾”。

我再举一个例子,我在贫困县挂职的一年,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觉,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讲,素质教育真的十分有必要,因为整个城市的各个层级的招录环节乃至入学后的很多场合,都十分注重一些综合素质、口头表达、思维逻辑等方面的能力。但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我几乎每次到一个山上的小学,都看到他们九点多开始上课,十一点多就下课吃午饭了,然后午休到两点钟继续上课,五点出头又下课了。你们掰着指头算算,仅从学习时间来说,他们的负担重吗?还要减负?至少应该先拉平到和城市里的孩子同样的学习时长吧!

第二,我想起去年学校主题教育期间,邀请原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来学校作辅导报告时,他讲的一个观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实际上,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成长,这种成长不是揠苗助长,而是一种自我激励式的自生长。今年长得比去年高,明年长得比今年高,就是一种成长,就是一种通过好好学习而获得的天天向上。必须看到每一个学生相对于自身的进步。张老师的第一届学生,相对于他们进入高中时的成绩而言,他们的高考成绩,当然是一种飞跃。

阴差阳错地,今年的七月又成了高考的日子。高考结束后,张桂梅老师成为新闻的热点,其实这些年来她早就因为这些近乎完人的无私奉献而名声在外。

人的选择是受到很多历史际遇的偶然性影响的。如果当初她的丈夫没有身患绝症而离世,她也许不会离开大理这个伤心地而到丽江。如果她没有在丽江那所县城的高中身患重病,如果她的同事和全县的老百姓没有热心地为她捐款治病,也许她骨子里的那种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激情也不会被激发;如果她没有走进大山亲眼目睹那么多辍学女孩,也许她也不会燃起为大山里的姑娘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的想法。

张老师是一步一步活成今天在世人眼中近乎完人的样子。完人,意味着无我,意味着执着,也意味着孤冷。实际上,她把数百万的各类奖金全部捐资助学而没有留给亲人一分一毫,她没有子女而又在福利院收养了不少儿女,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如果你仔细看采访视频,会发现20__年刚到丽江不久的张桂梅,肤色是鲜亮的,丽江的山水是养人的。然而今天的张桂梅,非但浑身伤病,眼角皱纹也十分明显。那皱纹,是教育扶贫的艰辛道路上,这头“老黄牛”负重前行十二年留下的“车辙”。那皱纹,也是为青青幼草遮风避雨十二载的“好大一棵树”,逐渐老去而留下的“年轮”。

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是一头扎进大山数十年的张桂梅毕生的使命和期望;而让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的孩子们不必再回母校、不必感恩母校和老师,则是她“我将无我,不负初心”的宽阔心胸与博大情怀。

中国是一个腹地纵深的大国,南北、东西,存在发展的梯度、迭代的层次,不同地区面临的发展态势和人们的观念意识都存在差异。当沿海发达地区特大城市里的父母们疲于奔命地希望学校教育能更多加压的时候,贫困山区学校里的教师们还在为如何劝返辍学儿童、巩固控辍保学成果而绞尽脑汁;而当后者刚刚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进而实现脱贫(这是脱贫的先决条件之一)的时候,前者已向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更高质量发展目标进发许久了。

要实现各地同此凉热,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艰巨的工作要做,但目前这还不是同一个时空,所以我们最好也不要以同一把标尺来苛责他人、误伤好人。

时代楷模人物事迹【第四篇】

张桂梅在华坪中学任教过程中,时不时就会有女孩在课堂上消失,在家访之后她发现,这些十几岁的女孩都被家里嫁人了。20--年张桂梅担任儿童福利院院长,她发现一些健康的女孩被丢弃在福利院门口。这些经历让她萌生了建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的想法,因为帮助一个女孩可以挽救三代人。于是从20--开始她四处奔走,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四处募捐,然而社会往往是现实的,用了5年时间仅筹到了1万元。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年作为党的大代表参加党代会期间,一名记者在她裤子的破洞上发现了她的愿望,发表了1篇名为《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从此她想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愿望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支持,政府出资200万元创办了华坪女子高中。高中创办之后也不是一番风顺,条件艰苦,师资落后,多名老师因无法接受这个工作条件而辞职。剩下的老师在张桂梅的带领下,凭着作为共产党员的信念才坚持下来,并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任何伟大的事业背后的过程都是艰难的,张桂梅甚至没有自己的生活,她说:“也不是不想有自己生活,只是一天做着做着,就把时间做没了。忘了,把生活忘了”。是什么支撑张桂梅走了下来?在采访的最后,记者问道:“您觉得您这辈子的价值在哪?”,张桂梅回答:“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还是少,毕竟她们后面走的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对我是最大的安慰”。我在这句话中找到了答案,就是她找到了人生的使命,是使命的力量支撑她坚持下来,并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做到了这一切。

使命是什么,在当代的企业管理中,使命、愿景、价值观是经常被提到的三个词汇,企业的使命就是你的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对于个人来讲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找到自己使命的人和一个没有使命的人,能够做到的程度是绝对不一样的。张桂梅就是因为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也就有了支撑自己走下去的信念,在这个过程中她可以不记荣辱,不记得失,真心诚意的为自己的使命去奋斗,进而取得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成绩。

张桂梅的事迹给我了很大的启发,“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在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疫情肆虐,国际形式波谲云诡,但所有的危机又都是机遇,从此时此刻起认真的梳理自己,挖掘自己的人生使命,并为自己的人生使命而奋斗。

在疫情之下,我们的党和政府表现出了强大的执政能力,以极快的速度控制住了疫情,是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唯一能保持经济正增长的国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珍惜当下的大好环境,为了自己的人生使命而努力奋斗。张桂梅在采访中也提到:“我希望她们出来不需要感谢张桂梅,不需要感谢女子高中,我希望她们感谢我们的党和政府就足够了”。这正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心声。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