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心得体会与感悟(最新9篇)
张文宏在抗疫中强调科学与理性,倡导团结与信任,深刻认识到公众健康的重要性,如何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张文宏心得体会与感悟”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张文宏心得体会与感悟精编 篇1
“小小的基层党支部,可以在疫情面前发挥巨大的作用。”因一句“共产党员先上”而圈粉无数的硬核医生张文宏,再一次讲起党课。
9月28日,以“医者使命,党旗召唤”为主题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伟大工程”示范党课在上海戏剧学院端钧剧场开讲。
张文宏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伟大工程”示范党课上发言。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图张文宏作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党支部书记、科主任,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担任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迎难而上,他第一时间带领专家组入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助力上海这座特大城市打赢健康“保卫战”。他回忆说:“疫情之初,我做的第一个动作就是紧急召开党支部会议,解决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很多人也在这次疫情中认识了我,但我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能够在这次疫情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背后的原因更值得思考。”
张文宏介绍,其所在的感染科,历史上有很多值得被记住的党支部书记,如科室创建人戴自英教授,曾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他回国后创建了中国最早一批感染病学科,他所带教的学生都是感染病领域最著名的专家学者。此外还有孙涛教授、翁心华教授等,面对1970年代的非洲救援、唐山大地震、出血热、血吸虫、甲肝大流行、SARS等疫情,他们都冲在了一线,这才让感染科面对新冠疫情时有了很好的准备。
张文宏回忆,早在2003年,他的导师翁心华就作为上海SARS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带领诸多医学专家,协助上海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守住了上海的防疫大门,编著了国内第一部介绍SARS的专业书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一种新出现的传染病》,最终上海市实现了零例本地病例、一线医务人员零感染。而在2013年与2016年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中,华山医院的感染科团队也是最快识别出病毒,时刻准备着与病毒作战,让疫情尽早尽快地处于可控状态。而当上海首例输入性新冠病例出现的时候,华山医院感染科就与市疾控中心一起开展病毒毒株的全基因测序,采用多种方法,快速诊断和排查。
张文宏表示,在党支部会议召开之后,华山医院连续派出四批次医护人员前往武汉,其中第一批派出的全部是党员,后面几批非党员也纷纷站了出来,而另一批由他带领的团队则留守在上海,入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国在这次抗疫当中采取的策略都是非常正确的。经过几个月时间,中国就建立起了一套非常强大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张文宏说,即使全球疫情还未结束,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也已经做好了准备。
每一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每一个党组织都是“战斗堡垒”。
在现场,一个个有责任与担当的党员故事一一生动呈现,如手外科、神经外科、皮肤科党支部向医学“禁区”挑战、勇挑重担守护每一位患者健康的故事。医生向阳讲述了汶川废墟上,被共产党员精神感动的年轻队员在处方笺上写下入党申请书;支援尼泊尔、菲律宾的刘华晔讲述在级余震中,华山队员在瓦砾堆中救出一名尼泊尔女孩;援鄂四纵队李圣青讲述了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华山医疗队员鏖战武汉同济光谷ICU,最终拯救重症患者等等。
华山医院党委书记邹和建表示,作为拥有2000名中共党员、74个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华山医院党委从过去到未来,无论何时,都将奋斗在人民健康防线的最前沿。
华山医院党委书记邹和建。 华山医院供图华山医院党委副书记伍蓉介绍,此次党课是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第二季“伟大工程”系列示范党课入选党课之一,也是华山医院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
张文宏心得体会与感悟精编 篇2
张文宏的走红,反映出人民群众对“硬核”干部殷切期盼的强烈呼声,也从反面印证了现实生活中“硬核”干部稀缺稀有的客观事实,更引发了国人一系列深刻思考:张文宏何以能够展示如此“硬核”形象?“硬核”形象背后究竟有何深层支撑?“硬核”干部为什么能够广受青睐?张文宏式“硬核”干部何时能从“走红网络”发展成走红时代?这些问题和思考不仅关系到当前能否打赢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阻击战,而且关系到新时代中国应该如何培养、选拔、使用干部和人才,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事业成败。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与疫情殊死搏斗,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拨动着全人类的心弦。毫无疑问,抗疫阻击战场已成为中国党和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综合能力的大考场、真考场、硬考场,也是各级干部、各种人才、各类群体能力、实力、魄力的展示场、竞技场、比拼场。在信息高度互通透明的互联网时代,谁更有情怀、更有魄力、更有本事在抗疫战场上高下立见、优劣立分、强弱立判。半个多月来,国人通过政府新闻发布、干部专家接受新闻采访、各类媒体信息发布等多种渠道,观察到了不同级别领导干部、不同层次专家学者的本色“演出”,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舆论热点,一些干部也因此迅速成为“网络红人”。其中最为典型的有两名干部,一名是湖北省黄冈市卫健委主任唐志红,因面对中央督察组一问三不知,还理直气壮反怪提问“超纲”,瞬间引发围观热议;另一名则是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因“硬核”发声和“硬核”做法,迅速引来了亿万人民的目光和赞誉,一时间唐志红走“反红”“黑红”,张文宏走“正红”“真红”,在国人心中形成鲜明反差,立起了两面不同的镜子。唐志红的“走红”将很快烟消云散被历史洪流冲走,而张文宏的“走红”则将余音绕梁久久不绝,引发国人一系列深层思考:国难当头,张文宏何以能够展示如此“硬核”形象?“硬核”形象背后究竟有何深层支撑?“硬核”干部为什么能够广受青睐?张文宏式“硬核”干部何时能从“走红网络”发展成走红时代?毋庸置疑,这些问号和思考不仅关系到当前打赢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阻击战,而且关系到新时代中国应该如何培养、选拔、使用干部和人才,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事业成败。因此,通过观察张文宏“走红网络”事件得到的基本结论,可以深度透析“走红”背后蕴藏的时代呼唤,进而得出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有益启示。
以上是张文宏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的所有内容,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启示。谢谢阅读!
张文宏心得体会与感悟精编 篇3
张文宏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不仅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也是普通人眼中的“定海神针”。但他其实并不同于那些银幕上光鲜亮丽的明星,更多是一个因长期超负荷工作,有着大黑眼圈,疲惫而普通的中年男人:他没有时间吃饭、没有时间喝水、甚至没有时间上厕所,连中午饭都是别人“投食”给他的麦当劳。为了节约时间,他外出都是自己开车。
张文宏每一天的日程都是满满的:亲自坐诊给病人看病、驾驶汽车赶去开会、去重症病房查房……
大家会探讨:张文宏在这场疫情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其实,他就像那句医生群体里广为流传的格言:偶尔治愈,时常帮助,总是安慰。同时,也像时事评论员曹林所说的——张文宏作为有代表性的专业精英个体,受到大众尊崇,这是危机中的人们让自己获得安全感的一种方式,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心理依赖。
我们通过张文宏的眼睛,看到了千千万万党员的奋斗,看到了万众一心铸成的“群体免疫”,最终这些质疑都化解了,张文宏那句“共产党员先上”,成为20__年“战疫”的最强音,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可。
张文宏心得体会与感悟精编 篇4
1月29日晚,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党支部书记、主任张文宏,在疫情新闻发布会上“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我也上!”等“硬核”言论迅速触动了百姓神经,成千上万的民众为他点赞、感叹、叫好。张文宏本人从来没想过要成为网络红人,对这个结果他感到非常出乎意料,但他的名字、名言却在民心、民意、民盼汇聚下响彻大江南北。通过对张文宏访谈视频、访谈内容、一贯表现的基本观察,不难发现张文宏“走红”现象,偶然之中有必然,突然之中存自然。
一是通过视频影像不难看到张文宏的政治头脑和自信气质。张文宏虽然在医疗卫生系统早已成名,但在全国人民眼中还是陌生面孔,是这次抗击疫情大战场让更多的人发现了他、认识了他、了解了他。通过电视、网络视频、抖音快手,亿万民众观察到了一个“硬核”医生、“硬核”专家、“硬核”干部栩栩如生的饱满形象。首先让民众感受到了其强烈的政治意识、开阔的政治视野、过人的政治素养,清晰看到了一个医务工作者、专业人士在危难时刻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的鲜活形象。张文宏能够响亮喊出“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人不能欺负听话的老实人!”“我们每个党员在入党时是宣过誓的,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我只有靠这个唯一的标准——党员上。”既体现了一种政治觉悟,也体现了一种政治智慧。危情时刻,他用铿锵有力的话语证明,共产党员绝对具有顶在前面、干在难处的魄力担当。其次,面对亿万观众,张文宏向世人、向社会、向病患传递了坚定坚毅、可信可亲的自信形象,展示了专家、大家应有的自信气质。在电视屏幕上,张文宏目光坚定、语言肯定、神情笃定,语速很快、思维很快、反应很快,不仅思路清晰、表达清晰、对策清晰,而且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直击本质,陈述疫情实事求是、回应判断直截了当、给出预测理性科学,无不给国人以信心、力量和希望。关于“武汉是大决战、其他城市是保卫战”的判断一语中的,及时明确了防疫阻击战的重点、难点、要点,揭示了不同疫区抗击疫情必须坚持差异化策略,做到因地施策、因地防控,避免资源错配、时机错失、恐慌蔓延。显然,张文宏在电视屏幕前的表现与那些不掌握基本情况、不知道基本概念、不清楚基本家底,脑子一笔糊涂账、提问一问三不知、担责一推六二五的“摆设”干部、“混事”干部、“甩锅”干部形成了强烈区别、强烈对比、强烈反差。
二是通过采访内容不难看到张文宏的专业素养和视野格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爆发后,张文宏多次接受媒体采访,这些采访都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涉及的内容很广泛,人们在如数家珍的访谈内容中不难看到张文宏拥有的专业素养和视野格局。首先是内容专业。讲的是内行话、客观话,有根据的话、有见地的话、有逻辑的话,善于把专业变成白话讲、善于深入浅出讲、善于结合现实讲。例如“如诊断跟不上,就会产生疑似病人在医院大量堆积,堆积过程就是重新传播过程,重新传播过程会给医务人员带来极大困难”的表达,通俗易懂地把加快诊断速度这个观点鲜明地亮了出来;又如“不必过于恐慌,数据增加是因为诊断速度的提升”的表达,清晰地揭示了感染人数暴增的根本原因;再如“一定要科学防控,不要光看数字表面,我们得深入挖掘数据,挖掘数据背后的真相,这是关键。”的表达,科学理性地告诫同仁抗疫斗争必须遵循规律、把握规律。其次是旁征博引。阐述观点时纵深感很强,列举了20__年墨西哥猪流感、美国季节性流感,韩国MERS病毒传染,有理有据、有例有数、有叙有断,给人可信感、可靠感、可行感。再次是谦逊低调。作为全国性知名专家,在采访中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及时呼吁在全力应对第一波疫情的同时,应该抓紧做好应对第二波疫情的准备,尽快提高各省的病毒检测能力;大力呼吁普通老百姓到公共场合戴外科口罩够了,不需要戴N95专业口罩;超前呼吁疫情结束之后,要像SARS疫情后那样进行反思,显示了很高的专业素养和大家风范。人们看到,张文宏虽然在专业上见地很深、造诣很深,但保持了谦逊、低调、务实的风格,“走红”后,面对媒体反复表示“不要把我看得太了不起。”“不要神化我!”这些平实话语折射了一个真正专家的深厚修为。显然,张文宏与那些一知半解、半瓶子晃荡,一事无成、满脑子投机,一窍不通、混日子作秀的伪人才、伪专家、伪学者完全不同,与那些大而化之、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的“粗线条”干部、“混日子”干部、“假把式”干部截然相反,两者形成了强烈区别、强烈对比、强烈反差。
三是通过看一贯表现不难发现张文宏的综合能力和作风情怀。通过查阅不同时期媒体对张文宏的事迹报道,不难发现张文宏不仅是一个术业有专攻的好医生,而且还是一个素质全面的优秀干部,具有无私奉献、善带队伍、情怀高尚的优秀品质。首先具有无私奉献精神。据报道,张文宏投身抗疫斗争以来,工作时间基本以“秒”为计算单位,甚至把“一秒掰成两秒来用”还觉得时间不够。1月29日到30日的日程表显示,零点开始参加完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督导工作后,他即从河南郑州搭乘红眼航班返回上海;下了飞机就直奔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已经是凌晨两点多;顾不上休息,马上投入到疫情解读长文撰写之中,凌晨3点多躺下;早上7点不到起床,赶到病区讨论当天的所有隔离患者病例;随即又开车赶回华山医院,直奔感染科病区查房、召集临时党支部会议;接着参加市政府举办的疫情发布会;下午又接受了记者专访。从24小时的日程安排看,一个无私奉献、拼命三郎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其次具有善带队伍能力。张文宏所在的华山医院感染科在全国鼎鼎有名,连续九年位居“中国医院排行榜”榜首。张文宏本人作为领头雁,是这支队伍当之无愧的主心骨、定盘星、活灵魂。在他的带领下,这个49人的团队始终践行“以公众健康为最重大使命”,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气场和巨大的向心力,塑造了“自我激励”往前冲的团队文化。尽管感染科是一个随时有危险的科室,但在张文宏坐镇指挥下,个个锤炼了一颗无惧的心。再次具有高尚境界情怀。张文宏不仅满足于做一个好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挽救生命,而且具有更大的追求和格局。长期以来,他以造福天下众生为己任,不遗余力坚持医学科普工作,创办的“华山感染”微信公众号圈粉无数,进入抗击疫情斗争以来,在日理万机、极度疲惫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撰写科普文章,每天更新,乐此不疲。很多文章已成“民间爆款”,阅读量接近2700万次,最近的文章几乎都是10万+,其中1篇点击量超过了1000万之多,对于有效防控传染病、凝聚全民共识、普及科学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几十年行医生涯中,张文宏始终弘扬悬壶济世美德和医者仁心的品德。对病人关怀备至、视同亲人,因治病果敢又细心如父,早在年轻时就赢得了病人“张爸”美誉。对农村病患更是换位思考、心怀怜悯,从不开贵药,以减轻患者负担。曾经有一位病人因治疗费太贵而“挪用”了姐姐上大学的学费,张文宏知情后毅然为病人姐姐捐款5000元再续学业。显然,张文宏与那些贪图享乐、唯利是图、高高在上、冷漠无情的官混子、官油子、官痞子大相径庭,与那些没有追求、不讲奉献,没有情怀、工于技巧,缺失人性、鱼肉百姓的干部有着云泥之别,形成了强烈区别、强烈对比、强烈反差。
张文宏心得体会与感悟精编 篇5
这几天,不少人在为张文宏医生鸣不平。
三部门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506人大名单,为什么偏偏张医生没评上?他不优秀吗?他没有在一线吗?他不努力吗?他去哪了?是不是被欺负了?
大家很可能是误会了。
我第一时间就看了这份名单。上海15人入选,其中9名女性。其中还包括张文宏医生所在的华山医院三位:主任医师李圣青、主任医师张继明、副主任护师张静。但这份名单强调的是一线,基本上,有比较重要类领导职务的人,即便在一线,也没有入选。
比如,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以及大年初二就奔赴武汉的陈薇院士,还比如,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他们都是在一线拼搏的专家,成绩也很优秀,但都没有在名单上。
而张文宏医生呢,他不是院长或者院士,但他担任主任的华山医院感染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他同时是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特别是,他还是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这个组长属于临时性的领导职务,但很重要。
张文宏曾经说,不要让老实人吃亏,不要欺负老实人,和其他专家一样,他把这个荣誉让出来,是很正常的。
所以,没什么不平,张文宏也没有被欺负。
倒过来说,本来,张文宏医生自己也说过,疫情一过,“新冠大幕落下,我会silently地走开。医院里躲在墙角走的那个就是我。”他本来就不是希望站在聚光灯下的人物,不受表彰,本来就是我们所喜爱的张文宏人设。
好。回过头来看,我们喜欢张文宏的什么?
我觉得是因为他是一个耿直的人,有烟火气,是一个正常人,而不是满嘴官话套话的人,从不给自己身上添高尚人设。
比如:
—中国新闻周刊:您作为主任的华山医院感染科有中国最强的感染病学团队,您当初上大学为什么选择了感染病学?
—张文宏:对我个人你不要采访,我觉得没什么意思。我就一个乡下人跑到上海,读完书留下来工作而已。
记者本来是希望挖一点他报考志愿时的高尚意愿,但是他看破套路,就是不入套。
又有记者问他上海的治疗方案,希望表现他的专业性,为上海加加分。但他一句话怼回来:“我跟你讲你也听不懂,因为我们读的书是不一样的。你能听懂我说的每一个字,但你不懂什么意思。但我可以告诉你重症病人是集中了上海最好的多学科团队治疗。治疗方案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写在病人身上的。”
许多媒体都在报道一线医护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他直接去点破:“干嘛要这样道德绑架啊!我不鼓励加班加点,抛弃家庭,无休无止工作是不人道的。对于普通人它就是一份工作,不要用高尚来绑架别人。”
有领导拍着胸脯说疫苗肯定没问题。结果,他又说大实话:不要对疫苗报太大希望:“疫苗就算出来也要到年底了。”对于热门的血浆疗法,他说:“注射血浆者不可能立刻康复,也不是每一名患者都可以注射,立刻康复那是电影。”
对于“很多医生态度不好”的批评,他也怼:“大家看到医生都是文质彬彬的,那都是假的,全都是假的!”“专家到了这份上吧,我看脾气没有一个好,吵架是经常的,但都是本着对病人极端负责的态度,否则我跟你吵什么吵啊?你好我好大家好不好吗?”
这些话,有什么特点呢?特点就是——都上不了新闻联播,也都进不了先进事迹材料。对不对?没有一句话可以写进去的。包括他说自己下班了,太累了,就是看无脑电视剧,什么无脑看什么。而不是在书桌前熬夜写论文。这样的事,怎么上典型事迹呢?
他这些耿直的话,每一句都不讨好,甚至会让领导很难办。尤其是那些喜欢影视剧里烈士临死还有一句话剧情的人。
但是我们都喜欢这样的,因为这就是一个正常人、普通人应该有的样子。没有那么高尚那么花枝招展。
不过,不要着急。我们喜欢张文宏真的只是这些吗?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些话,如果一个办公室里最普通的员工说出来,换一个人说,我们还会这么喜欢吗?不一定。我们之所以欣赏张文宏,并不是仅仅因为这些耿直的话,还因为这些耿直背后的专业。
他确实就是乡下进城读书留下来工作而已,但是,他1987年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进入华山医院,先后在香港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以及芝加哥州立大学微生物系从事访问学者以及博士后工作。2003年非典时,他就是上海的专家顾问团队成员。 他带领的华山医院感染科,连续九年位居“中国医院排行榜”中国感染病学科榜首。
以专业能力作为背景,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耿直的脾气才会显出可爱来。否则,可能会显出傻气。
这就是张文宏现象对我们的启示:要做一个正常人,一个耿直的人,但前提是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成为一个专业人士。
如果只是一个随时可以被替代的人,那么,你就会对领导说肉麻马屁话,对下属空话套话,对记者编假话,会抓住一切机会给自己强行高尚起来,以巩固自己岌岌可危的地位。长此以往,整个人自然变得格局很小,算小账,琢磨小智慧,玩弄小把戏,结果,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如果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就有了选择的自由,于是精神舒展,不被欺负。张文宏说,他也是一路被欺负过来的,“不读书,就是人家怎么欺负你,你怎么欺负回去。但如果你书读多了,你会选择不再跟这些人有关系。”“你被人欺负惯了,你就知道欺负人的嘴脸是怎样的,你就要善待比你年纪小的、权力没你大的人。”
这一点我稍有一点体会。比如说,我在呦呦鹿鸣算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人”,因为这里文章都是我写的,很少有人写得来。正因为如此,我脾气就渐渐长起来。比如说,经常有人来骂我,每天都有,主要也是因为阅读基数大,一千个人里有一个骂娘总数就很多了。大多数我客气回复,有的实在恶意满满的,我常常就一个“滚”字回过去。被我骂一个滚字的应该几百人不止了。
但是,如果说,我写的文字总共就十几个人(比如决定我饭碗的人)看,而我写的隔壁老王也能写,那么,这十几个人里,即便是每个人都指着我鼻子骂娘,即便他们完全无理取闹,我恐怕都得老老实实地接受。根本耿直不起来。这正是,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所以,仅仅学耿直的脾气和表达是没用的,关键要看里子——把脑中的学养框架建起来,把身上的专业壁垒提起来,把胸中的浩然正气养起来。我们天天赞美张文宏,自己却没两把刷子,恐怕将来不免要上演小型尴尬现场。“要做一个正常人”,并不容易,正常的背后,是一万小时定律,是板凳坐得十年冷。
张文宏心得体会与感悟精编 篇6
张文宏是颇受大家喜爱的医生。
他的言语直白,从不为了迎合别人而说出违背专业知识和自我良知的话。
诚实是一种稀缺的品质。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诚实守信,最基本的要求,也成为了人们可望不可即的素养。
他的坦率为他带来了支持,也带来了冷嘲热讽。
无论得到怎样的遭遇,他始终秉持着救人的信念,毫不退缩地在这条路上艰难跋涉。
01
张文宏前段时间,因上海疫情问题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型网暴,犹如疾风骤雨般让人无法喘息。
支持他的人感到心痛。
上海安然无恙时,他被众人追捧,上海疫情发生一定的严峻考验时,他成了那个被攻击的靶子和对象。
他也真的太难受了。
有人让他以死谢罪,有人称他是历史的罪人。
这些毫无底线的恶毒词语统统地施加在他的身上。
网暴并未影响他救死扶伤、努力抗疫的步伐。
张文宏在经受了各种扑面而来的网暴后也并未退却,他仍在按照自己的节奏做着一个医生应该做的事情。
他的首要任务就是抗击疫情,尽早地将上海的疫情乃至全国的疫情扑杀下来。
张文宏出席专家讨论会,为上海疫情中的病人救治出谋划策。
他辗转各大专家讨论会,和各路专家一起讨论防疫对策,以及病人的救治问题,得到第一手的临床资料。
不仅和国内的专家进行会谈,他也会和国外的流行病学专家进行交流,让思想发生充分的碰撞和火花。
为了拓宽自我视野,免于自己狭隘在一隅之中。
他还会给身在国外的自己的学生打电话,询问目前的生活状态,以求能够获得一定的借鉴。
此外,他还在百忙之中抽空亲自坐诊。
四月份,全国特别是上海的疫情此起彼伏。
在忙于抵制疫情的同时,他还抽空坐到自己的办公室亲自接待病人。
在五月份,他也有号源放出,给病人看病排忧。
张文宏作为一个颇有名望的医生,想挂上他的号,难如登天。
凭借他的声望,他也完全没有必要像一个普通的医生一样亲自给病人看病。
但为了病人的健康以及保持对疾病的敏锐度,他依然要求自己每月要有几次坐在办公室里亲自接待病人。
也正是对自己这种严格的要求,以及不断地精进自我医术的想法,多年以来,张文宏已经成为了传染病学方面的专家。
02
他行动迅速,思想更是超前,所说的话也在逐步兑现。
张文宏在一次对话中被问到,你对上海经济做贡献了吗?
张文宏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他说,即便抗疫成功了,经济不启动又怎么样?
他言外之意就是说,我们既要抗疫成功,也要抓紧启动经济。
上海经过多日的艰苦防疫,成果已经显现,社会面已经开始清零,经济启动工作在逐步稳定地推进当中。
毕竟每一个普通人都需要经济的发展来带动自己生活的进步。
张文宏的想法既要抗疫成功,也要拉动经济的想法也正在现实中得到兑现。
张文宏说,如果不尽早复工,负面影响将高于病毒本身。
尽早复工才能保证需要买菜的能买到菜,需要看病的能正常看病,需要手术的人能获得手术,如此才能够使所有人的生活归于正常状态。
否则就会打乱人们的生活节奏,引发一定的负面影响。
上海所发生的过往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只有尽早地复工,才能避免这些负面影响持续的发生。
他在上海一片风平浪静时直言,要做好病例增多十倍、几十倍的准备。
那时上海的防疫做得特别好,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防疫经验,有强大的防疫团队,有无与伦比的资金支持。
那时的上海是大家羡慕的对象,然而就在那一片繁荣的背后,张文宏却看到了危机,点破了其中可能会发生的困境。
果然,前段时间,上海相关的人数突然增多,让大家一片茫然。
没有做好准备的上海,一时间慌了、乱了。
经过这么多日的挣扎和努力,上海距离正常的状态还将有些时日。
张文宏从不说大话,不说空话,他讲究的是实际意义,讲究的是真实的力量。
他的成名语是,不要欺负老实人。
当所有人都欺软怕硬时,张文宏振臂一呼,说出了他心中的这句话,让不少人都感同身受。
许多事情都是老实人在做,但许多的锅却是老实人在背,不能再欺负老实人。
张文宏说,党员要冲在前头。
党员是一批优秀的人所组成的队伍。
在困难来临之际,党员应该发挥优秀的模范带头作用,勇往直前,敢于担当,敢于奉献,要比普通人具有更多的担当意识。
张文宏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
作为一名党员,张文宏总会第一个冲上一线。
当发生疫情时,更是夜以继日的研究应对方案。
这样的医生值得人敬重。
他总是心系普通人,他说,老百姓的安定才是最重要的。
这也是我们抗疫的最终目的。
03
前期的他受到万千人的喜爱,前段时间的他受到不少人的抨击,在这荣辱的背后都未曾动摇他淡然的心态。
在高峰时他说过,等疫情褪去,他会安静地离开。
他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明星一样享受万千的光环,他知道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医生,只是因为疫情来临,自己懂这个而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当嘲讽涌来,他也并未退去,而是全力以赴地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站好自己的每一班岗。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活着,只想着自己,有的人却要拼命地让大家过得都好。
张文宏医生是真正能够体会普通人的想法的人。
这样的医生,多多益善。
张文宏心得体会与感悟精编 篇7
张医生业务过硬是没话说的,因“硬核金句”走红让人有点意外。他的很多话,在上海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不这么说,还能怎么说?
“我跟你讲你一定听不懂……”
“我跟你讲你一定听不懂,因为我们读的书不一样,我讲的每一个汉字你都能听明白,但不会知道是什么意思。”我估计张医生说这句时,没有任何特别的准备,他平时在华山医院给病人家属可能就是这么说的。
这在上海人之间没问题。上海人最服气的是专业技能,你有我无我服你,天经地义。这座城市始于工商业移民,家世背景之类的先天因素比较弱。一个普通人在上海的起点可能是童工、可能是学徒,后来是学生、是打工的。大家都是从新手村的一把破剑开始打怪升级,到最后自己的顶点,安身立命的资本不就是一路点开的技能树吗?
对自己的技能自信,对别人的专业能力尊重,比起出身、财富、官位,专业水平更能让上海人服气。
上海人对这种自信有一个很微妙的词“老嘎”,“张医生老(很)老嘎额(的)”可能是上海人看他说这段话的第一感受。
微妙之处在于,“老嘎”的评价含有一点点妒忌、有一点羡慕,但是没有“傲慢”、“自大”的贬义。有点类似于英国贵族的“Pride”,但“老嘎”是不需要血统的,只需要你对自己的专业懂行,手艺精湛。
而且也不是张医生这样知识精英的特权,一个工匠、技术工人也可以很“老嘎”,比如张医生家装修时,贴墙纸的工人都可理直气壮地和张医生讲“我跟你讲你一定听不懂”。
“我为什么要亲自去查房,要讲良心的呀!”
说上海男人小气,可能是有道理的。
上海这样的移民城市,熟人圈很小,是陌生人的世界。加之人口密度高,竞争激烈,熟人社会的人情世故规则失效。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界限分明。你不占我便宜,我不占你便宜,是人际往来的起点。
“防火防盗防同事”出于张医生之口一点也不奇怪,有没有疫情都是这个道理。上海人从不默认熟人等于朋友,同事就是工作关系,和私交不是一码事。既然如此,提防是当然的。上海人活在一种高度戒备的状态中,只是不露峥嵘。
但是,界限分明的上海人不“奸”,这座城市自有一套道德标准,“奸”的风险很大。 “我为什么要亲自去查房,要讲良心的呀!”、“不要欺负老实人”,在这个被“扔钱就走”“带病上岗”多次辣眼睛的特殊时期,被大家当作一股清流。
但是,这在上海人的标配,是日常生活的常态。
在这个极端务实的城市里,道德宣示没有多大传播空间。本地新闻也很少那种圣徒式的正面形象,因为那没有用。精于算计的上海人是“实时更新数据”的,你承诺什么、兑现多少,你从中取利多少、是否合理,都在周围“人肉超算”的关注和审视中。不轻信,也不容易被说服,眼见为实也要打八折。
这样一个彼此提防的人际关系网络里,无底线的侵略性是不受欢迎的,欺负老实人的做法更会众人不齿。你无视他人正当的利益,会被所有利益相关方视为的潜在威胁。这很容易引发众人的孤立,没有人会恶语相加,大家客客气气地对侵略者开启“阿拉不睬侬”的模式。
如果张医生不亲自去查房、不讲良心,那么他会撞上“空气墙”,被很多人疏远,这和他是不是领导没有什么关系。大家都加倍提防你,你还能干什么?
“请领导先走”这种梗很少出现在上海的职场,因为明智的领导知道,这个坑要是跳进去,后面麻烦一堆。
“没有防护,你可以拒绝上岗!”
我一开始不能理解“没有防护,你可以拒绝上岗!”为什么会走红,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传染病防治的相关规定没有医护人员的防护标准吗?疫情爆发时期,医护人员是特别重要的资源,难道不需要特别重视保护他们的安全?
不过,看了武汉中心医院的情况,稍微有点明白了。
如果张医生又蠢又坏到让手下不穿防护就上岗,华山医院的护士妹妹们会忍气吞声?可能当场拿着规定和他开怼,事后也没有什么人会支持这种“奋不顾他人之身”的恶行。本地媒体也不会把这种违规、反人道的牺牲树为榜样,除非他们不怕市民热线被打爆。
上海人注重规则,而且规则意识确实和别的地方有所不同。在上海人看来,规则不是单方面的权力宣示,而是一种契约——契约是上海人看很多问题的角度,这种彼此约定权力义务的白纸黑字都是契约,也是解决纷争的最后底线。这个工商为本的城市里,契约是根本,先有契约后有权力,不容含糊。上海人绝不混淆规则制定者的权力和规则本身的约束力。
上海也从不崇拜无视契约的“狠人”、“狼性”,即便是民国时代叱咤上海滩的杜月笙杜老板也没有“狠人”的事迹。
这座城市崇尚智力,推崇算无遗筹的精明周到。守不守约不仅是个道德表现,也是个智力标杆。工商为本就要和气生财,和气生财就要尊重契约。耍横者不仅暴露了道德缺陷,而且是暴露了智力短板。
因为,你没有能力周到地解决纷争、没有对契约中的不利情况造作筹谋。坏还在其次,蠢是第一位的。明明规定了必须穿防护服上岗,非要人家胡来,这不是蠢吗?明明疫情当前医护人员是宝贵的资源,你要人家白白牺牲,这不是蠢吗?要凭借权力名目张当胆突破规则在上海是少见的,代价很高——“狠人”不怕被人仇视,却很怕被人轻视。
因此,上海人看来,“没有防护,你可以拒绝上岗!”很正常,别无深意。说这样的话、做这样的事,只说明张医生很正常。这句话引起围观,可能是华山医院的正常标准和武汉中心医院的正常标准是不一样的,和把女护士剃成光头的某省也不一样的。
我不认为正常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因为正常不应该是稀缺的,看来我可能是错的。
“放心回去吧!”
华山医院组织医疗队驰援武汉时,一位医生的父亲住进了ICU,张文宏只对他说了一句话:“放心回去吧!”。这当然是张医生对属下的关怀,当然是善良的。
不过,即便从效率的角度看,好像也该如此。若我是躺在ICU的病人,也不会想要一个正在经历丧父之痛的医生来治疗。我不能为了额外的感动,而置我的生命安全风险于不顾。我也不知道那些家里至亲或病或亡或生孩子还坚守岗位、还要赶回来抗疫的医生护士警察……到底重要到什么程度?缺他们不可吗?
上海男人的一大特点就是顾家,自己顾家也很理解别人顾家。这座陌生人的城市中,家太重要了。成家立业有多艰辛,守护家庭的责任就有多重。如果家里有重大变故,会被默认为不适合工作的状态,于情于理都是如此。
无法理解把一个安全隐患强留在重要岗位上的必要性,至少对当事人和他要做的事都没什么好处。作为管理者,即便不出于善良,也要出于务实,让他回家。张医生只要同理心在线,都会如此做的。
这就是上海的人情世故,我不是赞美上海的沪吹,我也不是赞美上海男人,也不是赞美张医生——我喜欢他、尊重他,也理解他。张医生说自己是乡下到上海读书,然后留下了。其实上海人就是这么回事。一座长三角的城市,很多人来了、留下了,打拼、安居,经历大都简单。
上海就是一座工商业起家的现代化大城市,有现代工商业的风气。这些都很正常,一个现代国家的大都市差不多都是这样的吧?好像也不是。
张医生在采访时有过另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大家都说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那我也认为是……”,那我也认为是。不过,也没有上海市民希望自己的家园像武汉那么英雄,也没人希望这座城市出什么英雄。可能“狠人”和“狼性”都比较少的上海也不大容易变得“英雄”或“英雄”辈出——无论是逼出来的,还是自发的。
这可能是上海男人的问题,甘于止步于正常。
张文宏不是英雄,李文亮是;这是张医生的幸运,是上海的幸运。
张文宏心得体会与感悟精编 篇8
“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不能讨价还价!”“疫情三年,感谢人民群众的巨大贡献”。就凭这两句话,张文宏医生就比某些高调爱国的大V和专家值得老百姓信赖。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疫情蔓延之初、人心惶惶,在对疫情的风险性、传播性、致病性一无所知的时候,张医生作出重大决定:把所有的岗位的医生全部换下来,换成谁?换成科室的所有的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在宣誓的时候不是说吗?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迎着困难上,开了个党小组的会议,共产党员现在马上给我上去,不管你同意或者不同意,你都得上去,心理上是为了信仰上去也好,是因为党的约束上去也好,没有讨价还价,肯定是上去,我自己也上去。
最近两会采访张文宏,他说:三年来,我非常感谢人民群众的巨大贡献,特别是大家对医务工作者始终非常理解,很多人非常体谅医务工作者的辛苦。我们能走出这次疫情,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张医生在抗疫中言论受到了争议甚至批评。
但是张文宏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他的专业知识和公共形象为抗击疫情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张医生提倡党员先上和群众至上,深得人心。
张文宏心得体会与感悟精编 篇9
千百张相似的脸,却有千百个不同的故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医疗体系的白衣战士奋不顾身,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坚守岗位,上演着一幕幕直面生死、力挽狂澜的“最美逆行”。由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的《“致敬!逆行者”上海职工抗击疫情主题图片展》29日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拉开序幕。300多幅逆行者照片和80个感人的故事,再现医务工作者远征武汉的奉献,社区工作者防控疫情的坚守,各行各业职工复工复产的热情,展示了各行各业的“逆行者”们在抗疫中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教授,上海第一位“逆行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钟鸣等站在他们的图片面前,感慨万千。
张文宏:向所有劳动者致敬,五一长假做好防护可以出去走走。
张文宏说,看到许多同事,看到上海援鄂医疗队员,他再次为上海人民和武汉人民的英勇感到骄傲自豪。
他说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是整个全国民众共同努力的结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劳动者。医务人员是劳动者,社区干部是劳动者,疾控工作人员是劳动者,社区的民众也是劳动者。在抗疫的这个特殊期间,快递小哥也是了不起的劳动者。
五一长假即将来临,张文宏说,建议大家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出去走一走,到处看一看。但是在走一走、看一看的过程当中,要保持好社交距离,近距离的时候得戴口罩,不要扎堆,不要近距离凑到一起吃饭、交流,这些都会带来风险。我们现在开始战“疫”初步得到控制以后的新常态生活,我们要及早开始,趁着劳动节,大家开始劳动。
1月23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钟鸣启程驰援武汉,他是上海第一位出征的医学专家,在金银潭医院奋战75个日夜。
参观时,看到许多抗疫一线工作者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情景,钟鸣说:“每一个抗疫人员的贡献都是不可磨灭的,都应该永远记入史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