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童年心得感受优秀3篇
童年是纯真与快乐的交织,充满探索与幻想,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回忆与成长的足迹。下面是阿拉网友整理编辑的童年心得感受相关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2024年童年心得感受 篇1
这是一本育儿或者说心理分析的书,以上就是读后感。的确,关于这本书,无论说它的作者多么成熟,说里面讲的道理多么有用。随着我做了越来越多次的读书会,我逐渐感觉,说这些,很无力。
所以我这次,决定偏个楼,说点别的。有个提法,孩子三岁前学到的东西,大约是我们往后人生里所有知识的总和。这三年里,他(她)学会的东西,未来一生我们都不太可能学到那种程度。
比如灵活的操作自己的四肢,在我们的成人世界里,绝少见到操作某样工具如指臂使,这样的人古代叫做大匠,现代大约是叫高级工程师吧。
比如用喉咙发出有意义的音节,同时理解它的含义,学会说,并且理解一种语言文化的人,在我们的世界被称为大师。再比如认识到墙是墙,人是人,玩具是玩具,还有独立认识这些事物的能力,现实里能这么做的人,叫做科学家。
这是很有趣的角度:我们从0艰难的跨越到1,开始了从1到10000的人生旅程,很奇怪的失去了这种跨越的能力。就像年少时的懵懂,当你懂了,懵懂就失去了,同时失去的,还有懵懂时的无来由的,莫名的感觉。我把这种感觉,叫做天性。
佛教里有种说法,叫做“所知障”,大意是,你知道的越多,障碍就越大。当知识、技能、阅历等帮助我们在这个世界和诸多事物更顺利的相处的时候,我们那种无知无畏、那种穿透迷雾的激情和快意、那种拂尘见珠光华灿的幸福和感动,那种人性,也被驱赶出了伊甸园。
所有我们知道的,就这样变成了镣铐、牢笼和枷锁。而无意识时的那种不明所以,荡然无存。道德经中,“专气致柔,如婴儿”,大约是想描述那种状态。
有些艺术家或者修行人,会选择放逐自己,或者让自己放浪一些,或者让自己紧紧束缚,来尝试感受曾经的真挚。
这些行为或者方式,不予置评。我只是想起了一些看过的话:在未来面前,我们都是孩子。我从未长大,但从未停止生长。与诸君共勉。
2024年童年心得感受 篇2
作者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在俄国,乃至世界文坛,都有的极大的盛誉,《童年》也可以说成是他的代表作。
10天后,我读完了这一本书。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起了许多许多。高尔基那悲惨、令人怜悯,令人感叹,令人同情的童年故事,顿时把我吸引住了。
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在这样一个充满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肮脏和丑恶,那幼小的心灵因受到许多许多次的沉重打击而深深震动。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样的人,甚至可以说成算是阿廖沙的亲人,保护和支持了阿廖沙……讽刺那些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阿廖沙深深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那些老百姓身处在一个黑暗的世界里,而又无人能帮助他们。
其实,阿廖沙就是高尔基本人,他借助阿廖沙来写自己的童年。高尔基用了许多优美的句子来描述自己的苦难而令人难以置信的童年,我为自己庆幸我没出身在那个年代,不可能受到那种痛苦,会失去我的亲人。比起高尔基来,我很幸运,我有父母的爱……
我的童年和其他人一样那么幸福。
但是高尔基,他却不同,高尔基很少有安宁的日子,几乎天天有人伤害他、辱骂他、欺负他。一想到高尔基,我的心里有着一丝丝愧疚,愧疚父母,没有认真读书。
我们要做一位不畏艰难、持之以恒持之以恒、永远以那种积极,勇于拼搏的精神。
2024年童年心得感受 篇3
花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看这本老师给予的任务——《童年的秘密》。并没有想象中的难以下咽,蒙台梭利关于儿童教育的观点是新颖的,创新的,但同时也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总体来说,无论是一位教育者,还是父亲或者母亲,都能从中收益颇多。
首先必须得说说这本书的写作背景。1896年,蒙台梭利成为罗马医学院的第一位女毕业生,并且在这所学校的精神病诊所就职。她在工作中经常去访视罗马各个心智障碍儿童收容所,并认为这些孩子可以藉着特殊教育加以矫治。于是她又前往伦敦与巴黎研究两晚特殊教育的大师伊塔及塞贡的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她将这些身心残缺者送到罗马去参加正常儿童的考试。当他们通过这些考试的时候,蒙台梭利看到了奇迹的同时,也看到了潜在奇迹之下的,具有更重大更具深远意义的某种东西,那就是被忽视的儿童的秘密——未知的和未被释放出来的潜力的关键。如果所谓“身心残缺”儿童的水平能够接近于正常的儿童水平,那么,为什么正常儿童不能够产生更好的结果呢?这当中出了什么问题了吗?于是在1907年,她在罗马的圣洛伦佐开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这也为她后来的研究包括这本《童年的秘密》提供了大量的观察基础。书中很多的理念很多都来源于观察儿童之家的孩子。
给这本《童年的秘密》来一个总结吧。蒙台梭利在书中阐述了她自己的儿童观念,而这是革命性的。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和泥;不是可以任意刻画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和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活生生的人。蒙台梭利还在书中提出了儿童发展有一个“胚胎期”,“敏感期”;儿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儿童是在“工作”中成长的。而这里,必须指出,蒙台梭利将儿童使用的教具的活动称之为“工作”,并且否定儿童玩游戏的。她认为游戏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并促使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以下是我印象颇深的一些关于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的观点。
在第1篇儿童的时代这一节里,蒙台梭利写道,成年人的生活模式实际上很早就被确定下来了。事实上,在书中往后的内容里,蒙台梭利都非常强调婴儿在成年人的生活模式的重要性。可是,在我看来,这种强调是过分的。童年发生的事受到的伤害会对成年人未来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可是,这种影响并不是伴随着一生一成不变的。
在新生儿的降生这1篇中,蒙台梭利更是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在讲到人们是如何关心一个新生儿的时候,蒙台梭利说,事实上,当一个婴儿降生的时候,所有人都只关心他的母亲。她确实受苦了,但是新生儿就没受苦吗?人们只关心母亲是否收到了强光和噪音的干扰,但是对来自毫无光亮和声音之处的婴儿又有什么保护措施呢?他也需要静谧和幽暗的环境。他本来是一个在没有任何干扰、恒温的液体环境下长大的,但是就在这一瞬间,他原来静谧、幽暗的环境改变了,变得处处都与原来的环境截然不同。在此,蒙台梭利很明显地是非常强调要关注这个新生儿,从环境到心理。
在随后的篇章里,蒙台梭利的观点还有让我印象颇深的是对儿童秩序感的描述。她举了个例子说,倘若一个儿童在从事着对于他来说是困难的事情,譬如在叠毛巾,此时的大人不能随便去破坏儿童做这件事的秩序。尽管儿童叠得很慢,但他总可以自己完成,因为他自己心中是存在秩序感的。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会想,如果我身为一位母亲在观察着孩子在如此辛苦地做这件事,我会怎样做呢?也许真的是会打断孩子,说,让妈妈来做。不过细想一下,蒙台梭利的确是正确的。倘若身为成年人的你,被人硬生生的打断正在做的事情,也会觉得不爽,甚至会生气。儿童,尽管没有成熟,但是也已经具备了自己心里的秩序感,也已经有了渴望去做好一件事,尽管对于而言是困难的事情。
总的来说,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儿童内心真实景象,给我们呈现了儿童这个未知而又奇特的世界。给予儿童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与环境是必要而且是有用的。成人应该更多的站在儿童的角度关注儿童的心理,而不是因为是成人,而变得自我中心,忽略儿童内心的感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