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六万年》第四章读后感 《人类六万年》第四章心得体会【优质14篇】
第四章深入探讨了人类文明的演变与社会结构,揭示了文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令人思考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人类六万年》第四章读后感”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人类六万年》第四章读后感 篇1
作者视野的纵深似乎延展到了目前科学认知的极限,以人类诞生、生存、发展、进化为脉络,诉说自己的大历史观。大,大到前无古人,大到横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文学、心理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神学等等多种基础学科,并以此为支撑。尽管有些细末的观点还不完全认同,但求同存异。并且作者跳出人类回看自己的做法实在高屋建瓴。对人性的审视、批判、反思,平和客观,价值观超正,更看得通透彻底。相比浩瀚的宇宙和地球的亿万年进程,人类仍渺小的像一粒沙子,甚至自己承认了自己的无知,但破坏力却和生物链的位置一样高居榜首。
举几个小例子。
印象最深的两个讽刺:
一、一位名为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的犹太化学家在1908年发现可以用空气制备出氨。而战时的德国人靠着空气当原料,制作爆炸物。而且,这项发现还让哈伯赢得了1918年的诺贝尔奖,但可以想见他得的是化学奖,可不是和平奖。
二、新墨西哥阿拉莫戈多(Alamogordo),1945年7月16日,早上5点29分53秒。地球上第一颗原引爆。核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在看到这场爆炸之后,引述了《薄伽梵歌》:“现在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犹太人哈伯的发现,二战被希特勒用来屠杀哈伯的同胞——犹太人。
原子弹的成功引爆标志着人类从此有了自己毁灭的能力,恰恰因为这种能力,人类实现了自1945年至今,74年的相对和平,没有再出现二战那样大规模的全面战争。
给我触动最大的是:面对流水线上的猪牛羊鸡,人类无视它们的情感和主观需求,冷漠的把它们看成了机器,产奶的机器、产蛋的机器、产肉的机器……
以上是《人类六万年》第四章读后感合集的内容,这些精编的优质范文可以在大家需要时提供一些帮助或是灵感上的启发,希望大家都能从上述模板中摘取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如果对大家有用,也请多关注本站。
《人类六万年》第四章读后感 篇2
科学革命不是“知识的革命”,而是“无知的革命”,真正让科学革命起步的伟大发现,就是发现“人类对于重要的问题其实毫无所知”。这种承认自己的无知,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取得新能力就是整个科学革命的回馈循环。科学研究之所以能够得到经费,多半是为了政治、经济和宗教的目的,在过去500年间,科学、帝国和资本之间的回馈循环无疑正是推动历史演进的主要引擎。
农业革命,与其说是人类驯化了农作物,倒不如说是农作物利用了人类、驯化了人类,因为农作物可以离开人类而生存,而反过来,人类却已经离不开农作物。科技革命也是一样,科技离开了人类还是否存在?这个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人类已经离不开科技。所有农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成果,已经完全渗透到人类的生活,人类只有往前发展,退不回去了。
如果有一天,科技可以像农作物那样离开人类而存在。我会想,到底是农作物和科技利用人类占领了这个星球,还是人类掌控了这个星球?
在一万年前,小麦只不过是生在中东地区的籍籍无名一种野草,经过人类的传播,在短短的一万年,已经遍布地球的每个角落,如果没有人类的传播,小麦的生长范围不可能像今天那样广泛,同样其他农作物也跟随人类去到它们之前从没到过的地方生根发芽。
科技也是一样,每一个科技产品面世的时候,在一百年前,地球上没有电的地方还是很多,晚上基本是一片漆黑。如今绝大多数有人类的居住地都已经有电,各种科技产品随着人类走遍世界,你没觉得这个现象和农作物很像么?
他们都是利用人类,占领了这个星球。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人类的进化可能就会有赖于机器(这里包含人工智能,神经控制机器,各种其他仿生设备等),也可能通过基因改造,让人类的进化发展到我们无法想象的地步,当然也有可能人工智能发展到最后能够控制人类。但无论如何,我们无法阻止科技进步的步伐,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充分利用科技为我们带来的好处,同时要严加防范其可能为人类带来毁灭性打击的科技力量。
《人类六万年》第四章读后感 篇3
现代人类起源于东非大裂谷,目前全世界的人类有共同的女性祖先,大概十五万年“线粒体夏娃”,也有共同的男性祖先,大概六万年前的“Y染色体亚当”。人类都是同一个人种,差别很小。农业文明只有一万年左右,人类身体的基因还是以应对在狩猎采集时代的环境为主,现代的肥胖,糖尿病等很多都是因为与狩猎时代的习惯差别太大,人应该保持饥饿感有利于身体健康,人的很多心理问题也是由于与狩猎采集时代的差别太大有关。中国人的迁徙从南到北,又从北到男,河套平原,渭河平原,青藏高原,苗人,吴人,南洋岛人。看了人类六万年,很多问题都豁然开朗。
《人类六万年》第四章读后感 篇4
进入生物领域真的是误打误撞,以前我一直以为人类就存在五千年,毕竟上下五千年嘛,有没有和我一样傻傻的小伙伴,哈哈。
《人类六万年》从科学的视角讲诉了人类的起源,也有一些耳目一新的观点分享给大家。
001 人从哪里来?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和《人的由来》时,世界上还没有发现任何类人猿的化石。
达尔文在《人的由来》中猜测,世界上的智人可能源自同一个先祖,这个先祖最有可能在非洲。
经过长达20年的观察、探索和考证,达尔文把人类从一个全能的至高无上的上帝的神圣产物,变成了修修补补的长期进化过程的一个结果。
002 父亲还是母亲决定孩子的基因?
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什么物质决定了遗传,父母双方总是把这种物质等量的传给后代。
所以父母都不要争孩子更像谁啦?来自你们共同的基因。
003 人类,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读中国历史都知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中国文化又追求大一统,只有统一的社会才会带来国富民强,社会安康。
那人类呢?六万年的历史长河,又是什么样的发展呢?
你会发现,6万年前走出非洲散布四方之后,全球一体化把人类重新聚集在一起。是不是很有意思。
《人类六万年》第四章读后感 篇5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如果基因检测的证据确实可靠,从非洲走出来的人类都是一个男人“M168”的后代,全人类的祖先真的都来自非洲,那么为什么非洲人、欧洲人和亚洲人如此不同?基因技术,就像放出魔瓶的魔鬼,颠覆你所有的想象和认知。
人类基因的十几万年的奥德赛之旅,既有英雄的史诗,也有艰难的跋涉。基因技术在25年时间里,在艰苦卓绝的全球联合研发历程中,一次又一次颠覆了整个人类的观念——全人类属于一个大家庭。
15万-20万年前,人类起源于非洲。6万年前,人类开始一波一波走出非洲。4万年里,人类已经走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所有的人类,都是亲戚。
《人类六万年》第四章读后感 篇6
进化是人类前进的永恒旋律。人类从低级动物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才逐渐成为当今的现代智人,虽然现在人类是整个生物链条的最高级物种,但并不意味着进化已经结束了。相反,人类也许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进化。进化是始于人类在大脑、身体、以及心理等不同层面的不完善,也恰恰是因为现代人身上仍然存在这种不完善、认知偏差和谬误导致了很多现代问题,丹尼尔的书中对此做了很多很好的描述。未来人类还将不断进化,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和认知上的偏差,只有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
历史的发展交织着很多偶然性因素。人类和黑猩猩拥有共同的祖先,而数百万年前基因的偶然突变导致人类这个新物种的诞生。基督教的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一样有其偶然性,罗马皇帝偶然发现了这个当时籍籍无名的小教派,并发现通过宗教能够更好的统治国家,也因此在罗马帝国的强力支持下,基督教一举成为世界上的大教派。而近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更是充满了偶然性,很多科技发明都是偶然的因素导致人类有了新的发现。
时代的进步夹杂着局限与包容。远古时代,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有限,人们信仰各种神灵,通过神灵来解释大自然的种种现象。农业革命之后,由于粮食供给的大大增加,开始有人可以从事一些更高级的工作, 因此在这期间,哲学,政治,艺术以及其它各种思想文化都大大发展,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仍然有其时代局限性,比如儒家强调君权,父权等,再比如古代一直到中世纪,女人的地位始终是不平等的,直到近代才有了男女平等,更有女权主义的出现。现代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转变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人们渐渐认识到,人这个物种还有其他生物物种都存在同性恋现象,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现象,也由此使得人们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接纳了同性恋这种现象。未来人们也一样会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待那些我们现在认为不对甚至不合法的现象,实际上很多所谓不对或者不合法的行为都是受我们的意识形态所扭曲的价值观导致的。
《人类六万年》第四章读后感 篇7
在阅读这本书后,我发现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历史书籍有很大的不同。作者很有自己的思想,如胡适先生所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的想法有些天马行空,想常人之未能想之事,可是他的假设又是在现有的证据上做出来的,也不能说他不对,能将历史写得别有一番风味,这样的书难怪可以获得好评和众人推荐。
本书最大的意义和价值不是给我们简单介绍人类的历史,而是作者从各类事件中得出的自己的观念和深切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哲学和人类的基本思考。
首先,作者认为过去的人类并不比现在的人类过得差,他们比现在的人类可选择的食物种类更加丰盛,人也更为自由,平时通过采集和狩猎可获得锻炼,也不易于感染群体性疾病。当人的负担过少,欲望较少,人也会更加的快乐和容易满足。
其次,他提出这样的一个观点:农业革命是历史上的最大骗局。表面上看,人类通过大面积耕种,大规模的生产,使得人口激增,并不断发展壮大,实际上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资源环境的破坏,各种政治权术以及残酷的战争,最主要的是人类的自由被大大束缚于土地之上,芸芸众生耗尽心血产出的粮食也提供给某些精英分子,而他们却史上无名,为他人做嫁衣。
最后是他对于人类的未来之思考。人类无论处于哪个时代,都应该思考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如果我们不能认清人之为人的特点,人类的独特性,一旦我们发明出比我们更聪明的物种,我们该何去何从?
《人类六万年》第四章读后感 篇8
从远古时代,一直讲述到当代社会,认我知道了许多从课本上见不到的知识,也让我从内而外的再次了解了人性,它让我知道了现在社会的阴暗面,与光明面。
它是一个凌乱的魔方,只有拼好它,才能更懂它。它让我懂得了:现代人类的文明,无一不是用别人的血堆上来的。智人本不是孤独的,我们只是人类的一种,就如麻雀也只是鸟的’一种,而为什么智人能成为生物链的顶端呢?我想答案我们都心知肚明,我们的祖先当时也可以与他们和谐相处,可是嗜杀和残忍的本性,使我们大开杀戒。但,也正是这份残忍与无情,才让人类生存到今天。人之初,性本恶。我们的真面目,这嗜杀的基因,永远不能摆脱,和睦与文明的表象下,藏着一份邪恶的念头。
当代社会,所有的犯罪,暴力,弱肉强食都由那份残暴的基因造成,法院上的法官与被告人,也许只有那百分之一的不同。这一小块的邪恶,阴险的伏在我们心上。但我们也应向那残暴的基因说不了,只有将枷锁套上自己残暴的心,将爱注入我们的心田,人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未来,人类不应只踏着别人的血前进,而更应该手拉手,共同奔跑。
《人类六万年》第四章读后感 篇9
早期智人的演变对我触动颇深,尤其是在认知革命这一段中。早期智人可以打败自然界中强大的生物,击败同时期不同的人类族群,依靠的就是群体间的合作,这种合作是深深地嵌刻在人类的DNA中的。
从一开始的河边有狮子,到八卦,直到最后的虚拟故事,早期智人借此走上了一条与DNA进化不同的通向顶点的进化之路。这和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可见知识和可知知识是如此的相似,灵魂转向所面对的理念何尝不是一群人虚拟出来的`。我们人和几千头黑猩猩在会场中截然不同的表现,不是因为我们有纪律,有约束,而是潜藏在我们精神深处的某种虚拟的存在,而我们相信它,有时候会把它称为信仰,有时候会是原则,有时候会是道德。而就根本而言其实它就是根植在人类演变过程中的某个虚拟故事。
由于以上的理解,我们的教育本身就产生了新的取向。我们究竟是把教育变成一种管理,还是引导。是相信儿童,等待儿童成长,还是用一个个强硬的条条框框,不断地规范孩子的成长。在我看来,如果我们选择了第一种,那么我们的孩子也许会像《浪潮》中的孩子们一样,陷入权威主义的漩涡,虽然听话,虽然守纪律,也仅仅是一时的,在很多年之后,照样会回到原本无序的状态,而痛恨过去的老师。
只有真正的身体力行,让我们的德育发挥真正的作用,深深地进入孩子们的脑海中,让孩子们真正的信仰,唤醒沉睡在内心的道德,自能成长,自守规则,在自然中受到引导,不断成长!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该去坚守的。
《人类六万年》第四章读后感 篇10
我们大多数人知道祖父母的名字,许多人知道曾祖父母的名字,而曾曾祖父母的名字却已经很少人知道……再向前去,眼前一片黑暗和神秘,我们只能迈着迟疑的脚步,在历史的记载中摸索……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先祖如何熬过饥饿与寒冷?我们曾经在哪里生活?
更重要的是,未来,我们要往哪里去?
每一个活着的人,都需要一个生物意义上的答案。
《人类六万年》第四章读后感 篇11
本书作者张振先生在国内获得学士学位,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外派常驻美国工作十余年,曾在国家科技部管理机构从事科技管理和咨询工作,涉及电子机械、互联网生物等多个领域。作者长期关注多个学科的发展与科技管理,尤其是发展迅速的生物和基因技术。此外,张振先生通晓多种语言,曾经出版多种语言的多部译著。
本书是他的得意之作,内容参考了几十本欧美权威著作,并获得了多家海外科研机构和基金的资料支持。可见,本书对于基因学界领域的震撼力自不言而喻。
本书以恢弘的视野、最新的数据,并伴以600多幅生动精美的图片,将最近25年来关于人类起源和地球生命起源的最伟大的发现娓娓道来。
《人类六万年》第四章读后感 篇12
全球化听起来是二十-世纪的词汇,但实际上全球化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一直在进行中,墨西哥的辣椒可以为川菜和湘菜的代表符号,基督教堂可以是中关村和东单的地标建筑,穿着学士服拍毕业照也是中国学生的毕业必修课。金钱是人类社会最普遍信赖的虚构物,帝国的刀枪棍棒和携带的病菌不仅实行经济上的扩张还要求被服者文化屈从,而当宗教从多神教转向一神教时就近乎狂热的要求所有人都崇拜那个唯一的”上帝”,这就是过去几个世纪全球化过程的三大法宝。
科学革命的核心是人类不再只关注圈内已知的知识,对外围的未知视而不见,而是承认自己对外围的无知。人们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通过观察和数学方法,取得新的能力。但是科学革命之前,获取知识的途径就是钻古籍和传统,比如写诗作词都要引经据典,贾宝玉作诗就因想不起典故急得出汗。有人不知道蜘蛛是怎么结网的,去问牧师,牧师不知道,去问《圣经》,《圣经》里也没有,于是牧师说: “上帝说蜘蛛怎么结网不重要”古老的知识体系认为我们已经把该知道的都知道了。
欧洲的文艺复兴始于十三世纪末,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为科学、文艺发展扫清了道路,为人们探索圈外的未知提供了思想和制度的解放,不至于因为支持地球围绕太阳转而被烧死,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比欧洲晚了五百年,这也是西方缘何主宰世界的原因之一吧。当科技迅猛发展,从蒸气机的发明到原子弹的爆炸,获取能量的能力越来越大,人类文明迈着巨大的步伐前进。随着帝国与科学联姻,并搭工业的巨轮,人类对未知的探索速度出现惊人的增长。哥伦布航海时大量船员因败血症死亡,四西多年后青霉素才被发现,而不过几十年后人类器官已经可以克隆移植了;从万有引力的发表到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建立经过了将近三个世纪,而仅仅过了二十年,弦理论就萌芽了。
从“动物到上帝”人类是否能够成为上帝?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拥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但几乎不知道该怎么使用这些力量。也许人类的历史进程,就是人类自身学着掌握自己力量的一个过程,而生存与毁灭,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人类六万年》第四章读后感 篇13
相信很多人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红杉树印象深刻。红杉是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植物,高度可以达到100米以上,相当于三十几层楼的高度。但加州红杉却是浅根型植物,它的根扎得不深,将向下扎根的能量和养料都用在向上生长上,这也是它能生长得如此高的根本原因。根扎得不深的加州红杉,为什么不会被风暴吹倒呢?这是因为加州红杉都是成群结队长成一片森林,在地底下,树与树之间的根紧密相连,形成一片根网。就是这片根网,成为了加州红杉立足的强大根基。
加州红杉的寿命很长,大都超过3000年。这些年纪很大的红杉97%的组织是死的,主干和树皮已经死去,只有主干外表的细胞部分是活的。既便如此,红杉总体上是活的生命,我们不能只把红杉的外层称为红杉,其余部分视为死的木头。其实地球也是如此,也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地球的岩石圈类似红杉的主干,只有岩石圈外表薄薄一层生物圈是活的。地球的大气层类似红杉的树皮,保护着这层生物圈,并且进行生物学意义上非常重要的气体交换——二氧化碳和氧气的交换。
如果我们把大约生命历程为46亿年的地球视为一天。那么,在凌晨4点的时候,微生物厌氧菌出现;然后一直到晚上8:30,才出现了第一批海洋生物,不久出现水母。到晚上21:04时,出现三叶虫等复杂的海洋生物。晚上22:00,陆地上出现植物,到22:24,陆地被森林覆盖,今天我们使用的煤炭,很多就来源于此。晚上23:00,恐龙出现,并在统治了地球约40分钟之后灭绝,哺乳动物的新生代开始。到了晚上23:58:43,人类开始出现,至今已有1分钟17秒的的进化历史。
35亿年前,地球出现第一批微生物厌氧菌,它们吃下二氧化碳,吐出氧气,导致地球早期大气层出现戏剧性的变化。氧气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地球的物理——地质——化学——生物过程,这些厌氧菌的一部分后裔,演化为具有光合作用的有机组织——植物。25亿年前,地球出现第二批微生物,好氧菌们吃下氧气,吐出二氧化碳。厌氧菌演化为植物,好氧菌演化为动物,分解植物和动物尸体的是菌类和细菌。
《人类六万年》第四章读后感 篇14
或许每个人都曾想过,我们的祖宗是什么模样?我们来自何方,又去往何处?在这本书中我们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这本书与我们以往所熟知的历史书大相径庭,超宏观的视角,异想天开的脑洞,生动有趣的语言,让我们拿起就很难放下,看完后直呼刷新三观。人类如何登上食物链的顶端?金钱、帝国、宗教如何横扫全球?在作者的叙述中,这些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原理,像一部大片呈现在眼前。他用几近于上帝之眼的高度,俯瞰人类从东非一个普通动物群族,到如今遍布地球,地位直追造物神的发展历程。
这本书中,作者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的融合统一、科学革命四个方面综合概括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跟着作者的笔迹,我们可以很顺畅的了解人类自从诞生到如今的整个发展过程和每一个重要的变革。作者只用了区区400页,就铺陈开智人的整个历史过程,各种精彩令人拍案叫绝;个中反思令人掩卷沉思。在7万年前,智人还不过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动物,在东非的角落中可怜兮兮地生活着。但其后一发而不可收拾,智人很快就跃升成为整个地球的.主宰,似乎,只要再跨一步,就能进入神的境界。从历史进程来看,人类并没有一个鲜明的目标,而且,直到如今仍然迷茫。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人类经历三次革命的洗礼,力量空前强大,可是我们究竟是比以前更快乐还是更痛苦,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如果发展没有带来快乐,那么它的意义又在何处?作者最后提出,拥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险,莫过于此。或许,我们该好好思考下这个问题。
上一篇:幼儿的心理健康心得体会最新4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