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孩子劳动后的心得体会精编3篇
孩子在劳动中的表现展示了责任感与坚持不懈的品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自理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显著提升了对劳动成果的珍惜与自信心。以下是阿拉题库网友“荣誉”精心整理编辑的“家长对孩子劳动后的心得体会精编3篇”优秀文档,以便您学习参考之用,喜欢就分享吧!
家长对孩子劳动后的心得体会1
教育孩子,既需要家长与孩子亲密无间,又需要家长和孩子的错误思想、错误行为斗智斗勇。在与儿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我发现沉默也是一种不错的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中有其独特的功效,如果家长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能对孩子传递出丰富的、难以言表的信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有一次,儿子由于顽皮,用剪刀剪坏了家里的一样东西。我当时很生气,可又想到不能以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于是压制着火气,转身不再理他。儿子见我十分生气却没有说他,有点不安,跟在我后面一个劲儿地讨好我,逗我,或在我身边爬来爬去,我都照常做着自己的事,照常说话,就是不说他所犯的那个错误。
看得出来,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但他并没有承认错误,认为哄哄我就可以过关。我始终坚持着,不提他所犯的错,耗了一会,他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怯怯地站到我面前,小声说:“爸爸我错了,对不起。”见孩子已经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知道教育的时机到了,我马上把他拉到怀里,问他:“你怎么错了?”他很诚恳地将他的错误说了出来。我马上原谅了他,并告诉他:做错事改正就是好孩子,但如果做错了还不承认、不改正错误,那就没有人愿和他做好朋友了。从此以后,儿子不仅没有再犯相同的错误,和我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起来。孩子犯了错误时,他的内心是忐忑不安的,家长的适当沉默,不仅能够给孩子足够的反思时间,更是对孩子这种错误行为的一种惩罚。
在后来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沉默教育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选择沉默,并不意味着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而是时时刻刻对孩子做出暗示。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到。用沉默无声的行为来暗示孩子,感召孩子,从而收到“不令而从”的效果。
选择沉默能更好地体现家长的威严。做家长的不能让孩子“怕”你,而要让孩子“敬”你。当发现孩子的言语轻狂放肆或是行为不够检点时,采取沉默的态度,往往能让孩子感到父母身上有一种令人敬畏的力量,于是会自觉地收敛起不良行为。
选择沉默能代替粗暴的训斥、打骂。在孩子犯错时,父母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当众让孩子出丑,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这样极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的抵触和反感。因此,有时候用沉默来代替对孩子的直接批评和斥责,反而可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当孩子犯错时,适当的批评教育是必要的。当孩子缺乏自信时,又必须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
记得有一次儿子放学后像晒蔫了的茄子,无精打采地回到家。一问,才知道老师教小朋友画小鱼,他没画好。我连忙安慰他,没画好没关系,下次画好就行了。儿子还是闷闷不乐,他撅着小嘴沮丧地说:“可小朋友说我笨。”我没有急着劝儿子,悄悄和丈夫商量好,晚饭后给儿子讲讲我们小时候做过的傻事。我告诉儿子,爸爸上幼儿园时经常记不住老师交待的话,而且还经常穿错衣服;丈夫紧接着说,出于好奇,他曾把爷爷的手表放进水里,结果手表再也走不动了……儿子听得津津有味,还直嚷嚷“真笨真笨”。渐渐地,儿子小脸笑成了一朵花,说:“喔,怎么都当过‘笨’小孩呀!”我把他拉到怀里,轻声说:“没有谁一生下来就是神童,谁都有可能当过‘笨’孩子。不要怕别人说自己笨,只要多学习,就会进步!”儿子点点头,高高兴兴地玩了。
家长对孩子劳动后的心得体会2
失败当然没有关系
想要将劳动的价值传递给孩子,必须从孩子很小开始,让他/她自己去体验生活,面对现实,获得经验。当然父母的解释、支持和陪伴是必不可少的。这包括:不知道和失败都没关系。告诉孩子,即使是最博学或最成功的人,小时候都和你一样不知道或不会做很多事情,他们的知识和技能都是逐渐学会的。如果全力以赴地做某件事情,迟早是会成功的。获得成功是非常快乐的。你会感到自豪,并得到别人的赞许。成功后喜悦能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孩子只有在懂得以上事实后,才不会在失败的体验中感到无能或低人一等,在不会在孩子的埋下心理疾病的隐患,由此变得勇敢、勤奋,并一直保持下去。因为,按照这种方式培养长大的孩子,“劳动的价值”是与“欲望”和“快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比说教、打击、约束更可靠、同时更有利于孩子自我绽放的支撑点。
允许孩子思考
“劳动”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意识。它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意味着人必须有思考、想象、渴望和行动的能力和长期坚持的毅力。这些事每个人都具有的吗?显然不是。有的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没有获得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权利。父母替他们思考和作出决定,替他们打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孩子只能被动地接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同时,一手包办的父母又口口声声称他们“懒惰”,丝毫没有意识到身陷父母制造的桎梏之中,无从获得努力的意识,体验奋斗的快乐,更别说品尝成功的喜悦了。
不那么情愿的规则
那么如何面对那些人们一点也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情呢?因此,我们必须有第三个支柱,即“规则”,它代表着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必须遵守的义务。孩子应该懂得:不论是谁,都不能为所欲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义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义务。每个人的成就大小都是和他/她付出的代价成正比的。很多时候,人们为了以后获得更多的快乐,必须牺牲掉一些眼前的小快乐。想要把不情愿也要做的规则传递给孩子,需要父母长期不懈充当督导者的角色。直到有一天,孩子获得的经验使他/她能理解规则和限制存在的.必要性。
心理解读:这三点对于将“劳动价值观”传递给孩子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形成了“劳动价值观”,孩子将不会把工作和努力视为一种必须忍受的束缚,而是一种把握自己生活、不断更新的可能性。
孩子必须学会的为人处事
故意让孩子单独出面
凡是让孩子单独上阵的机会都可锻炼孩子的胆量,使他们敢于在任何时候表现自己的才华,与别人相处不羞涩。比如到小朋友或邻居家去串门,到亲戚家去做客,让孩子独自去,这都是锻炼孩子交际能力的机会。孩子出远门不让大人陪送,安排孩子去送封信、打个电话,让孩子独自在家迎接并招待客人。特别让孩子代替父母去串门拜访,看望一个病人,去给某个长辈过生日,故意让孩子代表家长去送一份礼物,去给家长开点药,去为家庭购买物品等等。串门做客,需要寒暄和问候,也需要交谈和有关礼物的收送。与家长一道去,孩子是附属,充当“配角”的角色,不用应付,也没有压力,因为此刻交际的主角是家长。如果让孩子自己去,孩子成了主角,与对方的一切接触都得由自己来应酬,促使其考虑如何交际;如果家里来了客人,有时不妨让孩子去接待,特别是与孩子年龄相仿的客人或朋友,作为家长千万不要包办代替。总之,让孩子见见世面,让他们既可尝到经过自己努力后的甘甜,也让他们遭受点挫折之苦,提高孩子的心理调节能力。
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可以带领孩子或单独安排孩子去亲戚、朋友或邻居家串门、做客。使孩子尽量多结识一些朋友,包括异性小朋友与成人及老人等忘年朋友。让孩子在广泛交往与结交众多形形色色的朋友中学到更多知识,增加主动结交的胆量,使孩子的性格变得更为开朗、活泼、大方、合群,并逐步养成文明礼貌、谦虚与尊重朋友的良好品德。
促使孩子多参加活动。可以带领孩子或单独安排孩子去旅游、探险、参加夏令营等,争取让孩子多参观展览、观看演出、参加游戏竞答、竞猜、演讲或上台表演节目等活动,从中让孩子接触到尽可能多的陌生人,在观察世界时锻炼交际能力,开阔眼界,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
口语是社会生活的入场券,交际能力的核心是说话能力,因为交际的最直接形式是说,不会说,或者说不好,怎么与人交际?会说,说得巧,答得妙,其交际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大。家长可经常出一些模棱两可的辩论题与孩子进行辩论;也可以故意提出一些不正确或片面的观点,让孩子据理反驳;对孩子平时话语中的差错,家长得做必要的纠正,及时帮助孩子提高认识。平时,如果有可能的话,应鼓励孩子参加演讲比赛,鼓励孩子上课或开会时积极发言。
多给孩子锻炼机会
旅游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交际也是开放性的,两者是相通的。利用节假日与孩子一起走出家门,到大自然中去,到感觉一新的地方去,让孩子感受新的环境。在旅游中,假如家长有意识地带孩子去买车票、联系住宿、购买游园门票,那么,孩子就可以直接接触到一些新的对象,了解新的交际内容。通过与陌生人打交道,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交往能力,提高孩子在新环境的应变心理素质。旅游结束了,孩子的见识广了,与人的谈资多了,还能给以后的交际增加不少的话题。
如今的家长的庭教育可谓是费尽心思,他们知道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发展对于家庭的重要。只是当下教育理念和方向的缺失,孩子一路学习成长中过多的还是沉迷在应试教育中——读死书死读书,似乎只要成绩好日后就有出路,而对于孩子成长中所需要培养具备的各种能力却视而不见,关心关注少之甚少。如今大多是独生子女,外加课业负担过重,孩子间难有空闲时间在一起交流玩耍,很多孩子不懂得相处交朋友,交际能力很是缺乏。在这个高速发展开放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对于每个人日后的发展关系极大,所以在培养好孩子提升他们各种能力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小视。相信这篇文章会使家长们有所受益,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培养树立起孩子的交际能力。
每个家庭里的都需要宽容
有一个14岁的男孩,在放学的路上,看到书亭里有一本喜欢了很久的书,可是自己身上没有带那么多的钱,于是就大着胆子把书藏进了怀里,谁知被刚转身的老板发现了。
这个男孩被疯狂的老板拽进了派出所,几名警察轮流审问他。男孩吓得眼泪鼻涕一起流了下来。民警打电话通知了孩子的父亲。很快,他的父亲就赶到了。男孩低着头,默默等待父亲的责骂。“我想,这一定是个误会。”父亲淡淡地开口了,“因为我非常了解我的儿子,他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他一定十分喜欢这本书,同时又没带足钱,才这样的。你们看这样行不行,我出三倍的钱买下这本书,这事就算结束了。”然后,父亲掏出了钱包。男孩惊呆了。他看着父亲,父亲也看着他,眼里没有责备,有的只是爱怜。
出了派出所,父亲停下了脚步。他捧起孩子那张满含羞愧与感动的脸,一字一句地说:“儿子,人这一辈子或多或少都会犯错误。听着,忘记它!不要让它在你心里留下阴影,好好学习和生活,只要以后不再犯这样的错误,你依然是一个让父母骄傲的孩子!”说完,他郑重地将这本书放到孩子手中。这种慈爱的沟通技巧下男孩控制不住地放声大哭,父亲慈爱地将他搂进了怀里。
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懂得宽容有缺点的孩子,善用宽容教育孩子,多关心青少年心理,这更显出家长的一种智慧。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所谓“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人生在世,处世要宽容,做人更要宽容。除了宽容,家长还要具备以下几点修养:拥有感恩的心,具备人格魅力,注重为人处事,有社会责任感。
亲子教育:孩子爱哭怎么办?
怎样培养孩子面对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家长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这是一种思维,从小就需要培养好。
问题:
我的女儿五岁,从小就爱哭,遇到困难不懂求助,只会哭和发脾气,曾和幼儿园老师沟通告诉孩子哭不能解决问题,但没有起到明显效果,孩子胆子小,不敢表达自己,是不是孩子也缺乏自信,我该如何引导?请专家指导,谢谢!
回复:
家长你好,孩子遇事爱哭,不会自己解决问题,这与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有关,而如果自主能力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又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心,没有自信的孩子遇到问题,自然会容易陷入无助。所以这两方面是息息相关的,也是孩子身上常见的问题,但如果养育环境与方法有所改善,相信孩子在这两个方面也都会渐入佳境。
首先我想问问,在孩子遇到挫折哭和发脾气时,家长是怎样回应的?老师说“哭不能解决问题”之后有没有告诉孩子怎样才能解决问题?
年幼的孩子能力尚弱,很容易遇到挫折,会因为积木倒了,拼图乱了,衣服扣子扣不上就陷入天塌了一般的痛苦中,这种因为失败带来的痛苦一点不比成人轻。这时孩子害怕再失败,很容易选择放弃。家长如果因为不忍孩子伤心,哄她,转移她的注意力或者帮忙代劳,那么孩子在回避了痛苦的同时也失去了学习如何面对挫折,迎难而上,转败为胜的宝贵机会。
如果我们在孩子遇到困难哭泣时,不急于插手,只是回应她的情绪“你做的很努力,没成功一定很难过吧”允许她用哭泣来宣泄痛苦,默默陪伴,让她与自己的情绪呆一会,这同时也锻炼了她对负面情绪的耐受力(如果持续过久,可以以拥抱或做些孩子感兴趣的事来安抚)等孩子平静以后,鼓励她再做尝试。一旦成功,她就有了在失败后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经验,她对失败的应对就会越来越自信,面对失败愿意再尝试的次数也会越来越多。
另外,当孩子自己在努力尝试做一件事时,如果没有主动要求帮忙,家长应给予耐心等待,不要急于替她解决问题,即使是她能力做不到的,也可以先帮助她完成一半,让她自己再做一半。成功之后,家长要积极肯定孩子的进步,欣赏她的努力。
针对孩子不自信的程度,除了在平时生活中孩子自己的事要求她自己完成之外,还可以创造一些让她成功的机会,比如上街买东西,请别人帮忙,问人借东西之类的人际互动情景,家长可以事先在家帮助孩子演练这些情景,鼓励她勇敢去尝试,一旦有进步,要积极鼓励肯定,也可以适当的给予奖励。平时还可以多突出孩子的优点,减少责备,让孩子多接触自己擅长的事。
以上这些引导方法都需要家长拥有足够的耐心,克服代劳的冲动,能够心平气和的等待以及对孩子始终保有信心,做起来困难与否,也与家长的人格特质有关,你可以观察一下自己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内心是什么感受,如果更多是急迫和焦虑,那么再追溯一下这些感受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孩子的种种会引起你这样强烈的情绪?跟自己有关吗?也可以借助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做更深入的自我探索。
其实,孩子是大人最真实的一面镜子,做个轻松愉快的家长,一个乐观积极的榜样,是我们能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
如何让孩子觉得惩罚其实是为他好?
别打着爱的名义,逞大人一时私欲
这其中的区别看似微妙,其实非常重要。大家现在都知道推行不打不骂的“爱的教育”,但更重要的是,父母必须要让孩子感受到管教的背后是“爱”,而非冷漠、孤立、报复,或是以‘爱’为由,但出发点实为逞大人一己之私欲的“假爱”。
小孩是弱势的。大人有时候单方面发泄一时的情绪,或是以管教为表、实质是拿孩子来出气,甚或大人自己心态不平衡而用言语或体罚折磨孩子……这些都是没有爱的管教,很容易就让孩子感到委屈、不平、不满、愤怒。忍气吞声长大的孩子,亲子关系严重受伤,在这样的状况下,逆子弒亲也就不足为奇。
可是,在处罚孩子时,要怎么样让孩子知道,你是爱他、为他好?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尤其,孩子在被责骂时,往往会误以为你的爱有条件:要乖乖听话、考一百分、按照妈妈的要求去做、好好练琴、写功课……妈妈才会爱我,否则就会不爱我、骂我。在这个状态下,孩子并不能体会你的责骂,其实是一种爱。
让孩子意识到“爸妈为我好”是个技术活
上上星期日,我去台中演讲,孩子们的爸爸周末带他们去新竹露营。演讲结束,我匆匆赶到新竹跟他们会合。我很开心见到两天不见的孩子们,于是在车上兴致勃勃地转头问坐在后座的女儿:“好玩吗?你们这次有去玩滑水道吗?”但是女儿却低头看着她的脚,完全没有理我。她不动如山,眼也不抬、嘴也不张。
后座一片静默。我连续问了三次,都得到一样的结果。空气似乎凝结,连坐在旁边的朋友小孩,都尴尬地盯着我和女儿,一副准备“看你们什么时候会吵起来”的表情。所有人都不明白,女儿为什么故意不回答我善意的询问?然而,她仍然低头看着她的脚、不理不睬。
我被浇了一头冷水,心里当然十分不悦,于是我回头坐好,无奈地耸耸肩说:“好吧!既然你不想理会我的关心跟问候,那就算了。妈妈不会再问了。不过我要告诉你,装作没听到这种行为,十分不礼貌,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女儿听到我语气不悦,才不情愿地抬起头来:“我刚刚在看我脚上的伤口,没听到你说话嘛!”
我本来已经不太高兴,一听这句话更是火冒三丈!这明明是一个烂借口,因为刚刚车上再安静不过,依照我三次说话的音量,除非是个聋子,否则绝对不可能“没听见”。
于是,我勉强压抑心头怒气:“好吧!算你没听见好了。但是等一下你如果跟我讲话我没回答,也是因为我‘不小心没听见’哦!”
女儿听出我话中有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意味明显,知道我接下来可能会整个晚上都不理她,于是当场大哭起来:“好啦!对不起啦!下次你跟我讲话时,我不会不理你了!”
被教训后,女儿“强行索吻”求证我还爱她
我正准备要晓以大义时,刚好车子已到目的地,于是我便先下车。女儿立刻靠过来,伸手握住我:“妈妈!牵我!”
其实我心里还是有点不高兴,不过我一向秉持的处罚原则就是,孩子已主动道歉认错,我便要立刻“既往不咎”,不要让自己的情绪破坏接下来的气氛。于是,我牵着她往餐厅走去。不料,就在这时,女儿竟又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拉住我,一边哭一边说:“你‘牵’我!我要你‘牵’我!”
我觉得莫名其妙,一边走一边回答:“有啊!我已经‘牵’你了啊!”
没想到,女儿仍边哭边跺脚、停在路边口齿不清地喊:“不是,我要你‘牵’我!”
我简直是一头雾水。这时,旁边的朋友小孩见状便帮忙解释:“安安阿姨,桐桐是要你‘亲’她、不是‘牵’她啦!」
我低头一看,果然看到女儿一脸的眼泪鼻涕,却眼神坚定地把头仰得高高的,等着要我“亲”她。我被突如其来的“索吻“给弄傻了!看她那委屈、倔强又一脸坚持我亲她的表情,实在很好笑。于是,我虽然心里仍然有点生气,但还是顺从她意的弯下腰、在她那湿漉漉的圆脸上用力亲了一下。
关注孩子受罚后的“幼稚反击”
事后,女儿满脸眼泪、却仍然‘倔强索吻’的这件事,一直停留在我脑里。
直到那天录完节目,我才恍然大悟,女儿当时的索吻,便是一个典型的“被责骂时,依然要确定妈妈还是爱我”的证明。她想要知道,我在盛怒之下,是否依然爱她?因此,她用“妈妈愿不愿意亲我”这个办法验证。
在她小小的心里,一定是这样想的:如果妈妈亲了我,那么表示妈妈虽然生气,但仍然爱我。若是妈妈不肯亲我,那么她一定是因为我做了不好的事,所以不爱我了!想当然尔,这样的拒绝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打击:她小小的脑袋可能会因此而觉得,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
女儿性子憨直,是个有话直说的小孩,虽然她已经九岁,仍然会用这样有点“幼稚”的方式验证妈妈的爱。有些孩子不若她直接、憨厚,可能会用其他较为转折的方式去验证。这时,妈妈的态度就很重要了!你是否接收到孩子想要确认你的爱的讯息、然后做出爱的保证?让你的责罚后面,充满着他感觉得到的爱?
给孩子一条清晰的界线
回想我的童年,在接受父母严厉管教的同时,我也接受到他们付出的爱。妈妈虽然凶,但是很喜欢跟我聊天、开玩笑,爸爸虽然对我的功课要求严厉,但他经常带我出游、每天睡前读故事给我听。在受到严厉要求的同时,我仍然拥有双亲很多的爱。因此,我知道,父母是爱我的。
还记得一次我做作业不认真,爸爸气得拿小竹条鞭了下地板,不小心甩到了我的耳后,当时还出了血呢。结果当天夜里,爸爸一连起来好几次,看看我睡觉时有没有压到耳朵的伤口。虽然我装睡不理他,但是我心中却已经接收爸爸的歉意。
我想,让孩子感受到“爱”,这的确是管教上很重要的一点。孩子不能够只有严厉的管教,而没有温暖的怀抱。孩子需要双亲清楚竖立的界线,也需要双亲柔软贴心的体谅。爱与管教,必须是并行的。这样的孩子,才能体会什么是“爱的管教”呀!
亲子教育:孩子为什么总要别人帮忙
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令我们头疼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我们首先要看的是否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是否是我们自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
Q:“老师你好,我家宝宝做什么都要其他人帮忙,不给帮忙就说不会。做什么事都不让说,一说就撒泼,该如何是好?”
A:一般来说,总是要别人帮忙,不帮就说不会的原因一般会有以下几个:
1、包办过多,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能力的锻炼,所以,孩子遇到困难时没有办法自己解决,就需要寻求帮助。
2、大人要求比较多,或者大人比较急躁,老是说:“宝宝,不对,不是那样做的,是这样的,你看妈妈来做”或者老是催促:“宝宝,快点,你怎么这么笨啊,这个都不会”........打消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索性就不做了,不敢做了,怕做错了,还是大人帮忙做比较保险。不用被批评。
如果以上2种都不是,那么说明孩子只是阶段性的需要,孩子可能上了中班,遇到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心理上觉得不是很安全,需要请大人帮助的方式来寻求支持,如果是这样的话,尽量满足孩子,孩子需要什么帮助就给他什么帮助,即使是上厕所陪,也尽量满足他,因为孩子在用行动告诉家长,我需要被关注,我需要大人的支持,他用行动的支持来表达大人对自己心理的支持!
这种阶段性的情况也不会一直都有,满足几个月后,孩子心理得到支持和安全的力量,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如果是第1、2种情况,家长需要做的就是不包办,多鼓励,少催促,少在孩子面前逞能,多在孩子面前示弱。
家长对孩子劳动后的心得体会3
一、培养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小孩子渐渐地成长,他们开始对家的主人感和责任感都是模糊不清的,要从无意思的状态上升到有意识的状态,这就是当下父母亲要做的事情。家长们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让孩子多家参与家务劳动,多让孩子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家长也应该合理地采用他们所提出的意见。当孩子觉得自己的想法收到大家重视的时候,就会对主人和责任感也开始产生了新的认识,从而认为自己应该为家里最一些事情。
二、公开家务的安排。
每个家庭的家务活可以有序的安排,让孩子知道每天要做些什么,当然在安排之前可以和孩子进行商量,在落实到细节上,让孩子知道做家务的分配是母亲做的比较多,让小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会主动替母亲做更多的家务,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艰辛与付出。
三、对孩子的劳动给予积极反馈。
大多数的小孩都是需要表现的,当家长吩咐小孩子做的事情,在第一时间完成之后,父母也应该给予积极的奖励与表演,这样一来能够让小孩认为自己的劳动有了更多的收获,心里边存在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以为也会更加积极地做家务。
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精神?以上的所有介绍,都是从家务活为出发点,专家说无论父母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都应将自己的要求转化为孩子的自觉行动,只有小孩子,有了自觉做家务的动力,才会懂得享受劳动的乐趣,对劳动产生乐趣,便不再认为所做的劳动是一件辛苦的事。小孩子培养了良好的习惯,长大之后也会自动维持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不是为了其他某个目的才去做的。
四、有关批评孩子的技巧
1、有的家长[微博]批评孩子时唠唠叼叼说个不停,却说不到要点上,尽说一些废话和孩子反感的话,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于是索性左耳进右耳出。所以批评的话不在多,要言简意赅,恰到好处。
2、不要给孩子下结论,贴标签。如不要因孩子做错了一件事,就给孩子下结论说孩子笨。因为孩子爱睡懒觉就说孩子懒。
3、不要当众批评孩子。不要在公共场合和孩子的朋友面前批评孩子,要给孩子留面子。批评最好在只有两个人的时候进行。
4、父母对待孩子犯错误的态度要一致,如果父母的看法都不能统一,孩子就更不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5、不要翻旧帐,不要因为孩子这次的错误而把孩子过去的所有错事重新数落一遍,这样会让孩子反感,觉得自己只要犯了错误,就永远无法摆脱,既然摆不脱,改又有何用。
上一篇:学习阳光心态心得【热选10篇】